瓜萎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物質是健康的基礎,精神是健康的支柱,運動是健康源泉,科學是健康的法寶!隨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您是否正在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瓜萎散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人類身體結構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注身體的變化,當出現(xiàn)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瓜萎散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瓜萎散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瓜蔞1個(黃色者,以炭火煅存性,用碗蓋定,置地下一宿,出火毒)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作一服。
【功能主治】治五色痢疾,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用溫酒調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六
【處方】瓜蔞1個(連皮搗爛)生甘草1.5克 當歸9克 乳香1.5克(燈心炒)金銀花9克 白芷3克 沒藥1.5克(燈心炒)青皮1.5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治癰疽,乳癰。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傅青主女科·產后編》卷下
【處方】大瓜萎(連皮搗爛)1枚 粉甘草6克 紅花2.1克
【功能主治】治肝氣燥急而脅痛,或發(fā)水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瓜萎散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大家平時不妨試試,相信對于改善疾病的情況肯定是有幫助的。
擴展閱讀
其實人的很多疾病的發(fā)生都是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想要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食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方法,其中各種中藥材發(fā)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女萎這味中藥。
【別名】小木通[云南]、白木通[湖南]、粗糠藤、萬年藤、穿山藤、小葉鴨腳力剛、鑰匙藤
【來源】毛茛科鐵絲蓮屬植物 女萎 Clematis apiifolia DC.,以 根、莖藤 或 全株 入藥。秋季采收,扎成小把,曬干。
【性味】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消炎消腫,利尿通乳。用于腸炎,痢疾,甲狀腺腫大,風濕關節(jié)疼痛,尿路感染,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李當之《藥錄》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女萎,我們也了解了中藥女萎的功效與作用,我們知道女萎的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大家可以吃一些女萎用于養(yǎng)生。
瓜蔞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草藥,在中醫(yī)臨床醫(yī)學中,很多人通過與瓜蔞子有關的選方,來緩解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治療了一些疾病。總體上說來,適量的使用瓜蔞子,對于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瓜蔞子還有抗菌作用、抗腫瘤作用以及一些其他作用。
一、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瓜蔞皮水煎劑對藥物誘發(fā)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實驗表明:瓜蔞皮水煎劑提前腹腔注射,能預防氯化鈣誘發(fā)的大鼠室顫;亦可明顯提高哇巴因誘發(fā)豚鼠室性心動過速的閾劑量;能使烏頭堿誘發(fā)的大鼠心律失常的潛伏期延長,但統(tǒng)計學上無顯著差異;瓜蔞皮水煎劑給正常麻醉大鼠腹腔注射,能明顯延長心電圖的p-R、Q-T、R-R間期。
二、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
瓜蔞含致瀉物質,有瀉下作用.瓜蔞皮的瀉下作用較弱;瓜簍仁所含脂肪油致瀉的作用較強;瓜簍霜的致瀉作用較為緩和.瓜簍乙醇提取物對幽門結扎、5-羥色胺、鹽酸乙醇造成胃黏膜損傷有抑制作用,瓜蔞乙醇提取物對乙酰膽堿造成的小鼠回腸收縮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三、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證明,瓜蔞煎劑或浸劑對大腸桿菌等革蘭陰性腸內致病菌,對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流感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對奧杜盎小芽胞癬菌及星型奴卡菌等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四、抗腫瘤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 瓜蔞煎劑及瓜蔞皮和瓜蔞仁的提取物對小鼠腹水癌細胞有殺滅作用.瓜蔞皮的體外抗癌效果比瓜蔞仁好,且以60%乙醇提取物作用最強.從瓜蔞皮的醚浸出液中得到的類白色非晶體性粉末亦有體外抗癌作用,而子殼和脂肪油均無效.動物實驗表明:瓜蔞對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對腹水癌的作用不明顯。
五、其他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 瓜蔞注射劑能顯著抑制ADp和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和TXA2的合成,其作用強度與劑量有關.瓜蔞注射劑腹腔注射,亦能顯著降低因冠脈結扎1小時,再灌23小時后血小板最大聚集集率和血小板最大聚集速率.瓜蔞的有效成分栝樓酸對膠原、二磷酸腺苷和腎上腺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濃度依存性抑制作用.瓜蔞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與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合酶活性及減少TXA2的形成有關。
茅瓜是一種普通的中藥材,具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于一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生活中很多人對于茅瓜不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茅瓜。
【別名】解毒草、老鼠瓜、山熊膽、金絲瓜、老鼠黃瓜、老鼠香瓜、狗黃瓜、銀絲蓮、野黃瓜、老鼠拉冬瓜、大種老鼠拉冬瓜、天瓜、耗子瓜、小苦瓜蔞、王瓜、土瓜、野甜瓜、山天瓜、牛奶子、波瓜公、狗屎瓜、小雞黃瓜
【來源】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茅瓜的塊根。
【原形態(tài)】茅瓜 攀援草本。塊根呈紡錘狀,徑粗1.5-2cm。莖枝柔弱,無毛,具溝紋。葉柄纖細而短,初時被黃色的短柔毛,后漸脫落。葉片薄紙質,多型,為化大,卵形、長圓形、卵狀三角形或戟形,不分裂或3-5淺裂到深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或三角形,長8-12cm,寬1-5cm,上面深綠色,稍粗糙,脈上有微柔毛,下面灰綠色,葉脈突起,幾無毛。卷須纖細,不分歧。雌雄異株;雄花10-20朵生于2-5mm長的花序梗的頂端,呈傘房狀花序;花極小,花梗纖細,花苦萼筒鐘狀,基部圓,外面無毛,花莞黃色,外面被短柔毛,裂片開展,三角形,雄蕊3,分離,著生于花絲基部,花絲纖細,具毛;雌花單生于葉腋,被微柔毛,子房卵形,長2.5-3.5mm,徑2-3mm,無毛或被黃褐色茸毛,柱頭3。果實紅褐色,長圓狀或近球形,長2-6cm,徑2-5cm,表面的平滑。釧子數(shù)枚,灰白色,近圓球形或倒卵形,長5-7mm,徑緣不拱起,表面光滑無毛。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常生長于海拔600-2600m的山坡路旁、林下、雜木林中或灌叢中。
【性狀】性狀鑒別 塊根紡錘形或紡錘狀圓柱形,長10-15cm,直徑0.8-2cm,下部有時分枝。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平滑,有多數(shù)近橢圓形的橫長突起。斷面粉性或稍纖維狀。氣微,味淡微苦。
【化學成份】塊根含酮,酸,甾體,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和山萮酸(behenic acid),△7-豆甾烯醇(△7-stigmastenol),葫蘆箭毒素B(calebassine B),瓜氨酸(citrulline),精氨酸(arginine),賴氨酸(lys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等,還含鉀、鎂、鈣、磷、鋇、鈦、錳、鈷、鉻、銅、鎳、鍶、鋅等無機元素。
【藥理作用】塊根水冷浸液給小鼠單次口服半數(shù)致死量為10.8g(生藥)/kg。加熱后毒性未見明顯減弱,半數(shù)致死量為11.5g(生藥)/kg。
【性味】味甘;苦;微澀;性寒有毒
【歸經】歸肺;肝;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化痰利濕。主瘡癰腫毒;燙火飭;肺癰咳嗽;咽喉腫痛;水腫腹脹;腹瀉;痢疾;酒疸;濕疹;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虛寒疾患患者及孕婦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茅瓜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料,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你意想不到的,只有大家善于食用,用對方法,我相信,它對各位的身體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很多人對土瓜并不很清楚,所以在對土瓜選擇的時候,需要進行了解,使得在食用它的時候可以放心,有利于疾病治療。
【別名】土蛋(《遵義府志》),滇土瓜(《植物名實圖考》),山土瓜(《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 土瓜 的 塊根 。秋季采挖,洗去泥沙,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塊根球形或卵圓形,表皮紅褐色或黃白色,有乳狀粘液。莖細長,無毛。葉互生;柄長0.9~2.1厘米;葉寬卵圓形、橢圓形或矩圓形,長3~5厘米,寬1.4~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鈍,全緣或具淺波狀皺折,兩面光滑無毛,或靠基部邊緣有柔毛?;▎紊~腋或哎聚傘花序;花梗長為葉柄的3倍,近頂端有小苞片2;萼片5,卵圓形;花冠黃色,漏斗狀,徑3~4.5厘米,長約4厘米;雄蕊5,花藥白色,橢圓形;雌蕊1,子房上位,基部附著黃色蜜腺,花柱長于花絲。蒴果扁球形,內具種子多粒?;ㄆ谙摹⑶铩?/p>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分布云南、貴州等地。產云南。
【性狀】干燥的塊根多已切成厚約5毫米的圓片,切面黃白色,呈粉性,質地較疏松,有干縮皺紋。周圍根皮菲薄,外表面紅棕色或黃白色,粗糙。氣微,味微甜。以干燥、色白、不碎為佳。
【性味】《滇南本草》:"甘,平。"
【歸經】《滇南本草》:"紅土瓜入脾、胃二經。白者入肺經。"
【功能主治】清肝利膽,潤肺止咳。治黃疸,慢性肝炎,肺熱咳嗽,下血,乳少,帶下,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錢;或生啖。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慢性肝炎:紅土瓜一兩。紅糖或蜂蜜為引,水煎服。(《云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土瓜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對中藥選擇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選擇中藥的時候,需要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治療疾病的時候,才會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最佳之選,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藥牛角瓜。
【別名】牛角瓜葉、野攀枝花、大麻風藥、羊浸樹
【來源】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牛角瓜的葉。
【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高達3m。幼嫩部分具灰白色濃毛,全株具乳汁。葉對生;葉柄極短;葉片倒卵狀長圓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長8-20cm,寬3.5-9.5cm,兩面有毛,后漸脫落,側脈每邊4-6條。聚傘花序傘狀,腋生或頂生;花序梗和花梗被灰白色絨毛,花梗長2-2.5cm;花萼5裂,內面基部有腺體;花冠紫藍色,寬鐘狀,直徑3cm,花冠裂片5,鑷合狀排列;副花冠5裂,肉質,生于雄蕊的背面,先端內向,基部有外卷的距;花粉塊每室1個,長圓形,下垂。蓇葖果單生,膨脹,端部外彎,長7-9cm,直徑達3cm,被短柔毛。種子寬卵形,先端具長約2.5cm的白絹質種毛。花、果期幾乎全年。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向陽山坡、曠野地及海邊。
【性狀】根含強心甙元:烏斯卡定(uscharitin),烏他甙元(uzarigenin),牛角瓜甙(calotropin),異牛角瓜甙(calactin)[1]。還含三萜類成分:α-香樹脂醇(α-amyrin)和β-香樹脂醇(β-amyr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φ-蒲公英甾醇(φ-taraxasterol),羽扇豆醇(lupeol)以及它們的乙酸酯(acetate)和3′-甲基丁酸酯(3′-methylbutanoate),24-亞甲基環(huán)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3]。
【性味】微苦;澀;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祛痰定喘咳。主咳嗽痰多;百日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g;或入散劑。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地上部和乳汁:外用治各種皮膚癬及疣。本種有大毒,不可內服。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牛角瓜,牛角瓜有著怎樣的功效。牛角瓜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
鈕子瓜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它是中藥的一種,古代醫(yī)書里對于它的記載也很多,鈕子瓜有很多的藥用價值,能夠用來治療我們身體出現(xiàn)的一些不適癥狀,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鈕子瓜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Maysor Zehneria
【別名】土瓜、野黃瓜、老鼠拉冬瓜、天羅網、鈕子果、紅果果、大樹獻鈕子。
【來源】藥材基源:為葫蘆科相干物鈕子瓜的全草或根。
【原形態(tài)】草質藤本。莖、枝細弱,伸長,有溝紋,多分枝。葉柄細,長2-5cm,無毛;葉片膜質,寬卵形和稀三角狀卵形,長、寬均為1-10cm,上面深綠色,粗糙,被短糙毛,背面蒼綠色,近無毛,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彎缺半圓形,邊緣有細鋸齒或深波狀鋸齒,不分裂或有時3-5淺裂,脈掌狀。卷須絲狀,單一,無毛?;ù菩弁辏恍刍?-9朵生于總梗頂端,呈近頭狀或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纖細,長1-4cm,無毛;雄花梗開展,極短,長1-2mm;花萼筒寬鐘狀,長2mm;藥冠白色,裂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2.5mm,上部常被柔毛;雄蕊3,2枚2室,1枚1室,有時全部為2室,插生在花萼筒基部,花絲長2mm,被短柔毛;雌花單生,稀幾朵著生在總梗頂端或極稀雌雄同序;子房卵形。果梗細,無毛,長0.5-1cm,果產球狀或卵形,直徑1-1.4cm,漿果狀,外面光滑無毛。種子卵狀長圓形,扁壓,平滑,邊緣稍拱起。花期4-8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村邊或山坡路旁潮濕處。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鎮(zhèn)痙;解毒;通淋。主發(fā)熱;驚厥;頭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淋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或全草用于膀胱炎。廣西苗族用根泡酒搽,治頭痛。
【摘錄】《中華本草》
看完了上面關于鈕子瓜的功效及其作用的詳細介紹,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知道了鈕子瓜的好處了??梢娾o子瓜對于我們人體是很有益的。如果有需要,大家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