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樓飲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藥,而首在養(yǎng)心調(diào)神,養(yǎng)心養(yǎng)性可稱是養(yǎng)生之道的“道中之道”!”隨著社會(huì)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diǎn)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shí)現(xiàn)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栝樓飲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huì)健康,而且氣色也會(huì)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dòng),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栝樓飲,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別名】栝樓散
【處方】栝樓根3分,黃芩(去黑心)1分,知母(焙)半兩,小麥半兩,粟米半兩。
【制法】上除粟米、小麥外,余為粗末。
【功能主治】除熱止渴。主小兒熱渴,或虛熱吐下。
【用法用量】栝樓散(《普濟(jì)方》卷三八六)。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栝樓1枚(黃熟者,去皮,用瓤并子),冬瓜1枚(中樣者,割破頭邊,納栝樓瓤子在冬瓜心內(nèi))。
【功能主治】救急止渴。主因好食熱面炙肉,及服補(bǔ)治壅熱藥并乳石,三焦氣隔,心肺干熱,口干舌焦,飲水無度,小便日夜不知斗數(shù),心欲狂亂。
【用法用量】上用黃土泥裹冬瓜令勻,可半指厚,候干,簇炭火燒令泥通赤即止,去泥取瓜,就熱碎切,爛研,布絞取汁,約7-8合,更入白蜜2匙頭,攪令調(diào)勻,候稍冷,即分3度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八
栝樓飲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廣泛,對老百姓而言是一個(gè)很好的良藥。大家有需要時(shí)不妨試一試,因?yàn)樗鼛缀鯖]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
ys630.COm精選閱讀
說起栝樓湯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這也很正常,畢竟栝樓湯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在平時(shí)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多。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處方】桑螵蛸(炙)甘草(炙)黃連 生姜各6克 栝樓 人參各9克 大棗50個(gè)
【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瀉火生津,益氣固攝。治產(chǎn)后熱盛津傷,脬氣不固,小便數(shù)而兼渴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三十四引《集驗(yàn)方》
【處方】栝樓12克 麥門冬(去心)人參各9克 干地黃9克 甘草6克(炙)干棗20枚 土瓜根15克
【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養(yǎng)陰生津。治產(chǎn)后陰虧津傷,口渴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三十四引《集驗(yàn)方》
【處方】栝樓1枚(取瓤,入蛤粉1匙同炒黃),馬兜鈴(炒)1兩,防己1兩,葛根(銼)1兩,貝母(去心)1兩,甘草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阿膠(銼,入糯米2合同炒,去米)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咳嗽咯血,喘滿肺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蜜半匙,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夜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六
【處方】瓜蔞、生梔、大力、連翹、柴胡、黃芩、陳皮、青皮、花粉、銀花、甘草、皂角、甜酒。
【功能主治】乳癰初起。
【摘錄】《醫(yī)學(xué)集成》卷三
【別名】瓜蔞湯
【處方】栝樓根8分,知母8分,茯苓8分,甘草4分,黃柏4分,人參6分,黃芩10分,櫸皮10分。
【功能主治】小兒有熱不調(diào),渴痢不止。
【用法用量】瓜蔞湯(《醫(yī)部全錄》卷四四九)。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處方】栝樓實(shí)1枚,薤白1斤,半夏半斤,生姜4兩,枳實(shí)2兩。
【功能主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
【用法用量】《圣惠》有陳橘皮。
【摘錄】《千金》卷十三
【處方】栝樓4兩,陳橘皮(燙去白,焙)4兩,當(dāng)歸(銼,焙)3兩,半夏(湯洗7遍,生姜汁制,焙)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上氣,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胸中冷。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加生姜1棗大(拍碎),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栝樓根3兩,桑根白皮(細(xì)銼)3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葛根(銼)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飲酒發(fā)渴,又欲飲酒。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四六
【處方】栝樓根1兩半(銼),冬瓜(絞汁)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知母(焙)1兩,粟米1合。
【制法】上除冬瓜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下痢不止,煩渴引飲。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1錢匕,水6分,煎至4分,去滓,入冬瓜汁半合,若渴,即徐徐飲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栝樓根4兩,柴胡(去苗)8兩,人參3兩,黃芩3兩,甘草(炙)3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瘧疾熱多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gè)(擘開),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二
【別名】栝樓散
【處方】栝樓根2錢,白甘逐1錢。
【制法】上用慢火炒焦黃色,研勻。
【功能主治】小兒高熱,驚風(fēng)抽搐,癖結(jié)脹滿。小兒慢驚。癖結(jié)脹滿。小兒斑疹作搐。
【用法用量】栝樓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各家論述】《小兒藥證直訣類證釋義》:白甘遂即蚤休,苦寒降泄,清熱解痙,主治驚癇,搖頭弄舌,胎風(fēng),手足抽搐等證,專用此一味,以治胎風(fēng),可見白甘遂是一味主痙的專藥,錢氏用此加栝樓根治慢驚,是佐以潤肺滑痰,解渴生津,使?jié)櫠苁眨投芫?,從二藥性味分析,本方適用于小兒高熱、驚風(fēng)抽搐,但方前明言治慢驚,是謂治標(biāo)之意。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栝樓根5兩,生姜5兩,生麥門冬(用汁)2升,蘆根(切)2升,茅根(切)3升。
【功能主治】消渴。胃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外臺(tái)》卷十一
【處方】栝樓1枚(大者,重1-2兩者,連皮搗爛),甘草(蜜炙)2錢,紅藍(lán)花5分。
【功能主治】左脅氣痛。
【用法用量】上水2鐘,煎8分,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二
【別名】栝樓根湯
【處方】栝樓根4兩,大麥奴4兩,甘草2兩,蔥白半斤,豉2升。
【功能主治】白石英動(dòng)附子毒,服生麥門冬湯后,熱勢未除,視瞻高而患渴。
【用法用量】栝樓根湯(《千金》卷二十四)。
【摘錄】《外臺(tái)》卷三十七引《延年秘錄》
【處方】栝樓根1錢,牡蠣1錢,甘草1錢,連翹2錢,羌活2錢,反鼻8分。
【功能主治】結(jié)毒咳嗽,似虛勞者。
【用法用量】以水5合,煮取2合半,分溫3服。
【摘錄】《霉癘新書》
【別名】瓜蔞湯
【處方】栝樓實(shí)1枚,黃芩3兩,甘草3兩,生姜4兩,大棗12枚,柴胡半斤。
【功能主治】傷寒、中風(fēng)5-6日以上,但胸中煩,干嘔。
【用法用量】瓜蔞湯(《普濟(jì)方》卷一三一)。本方方名,《外臺(tái)》引作“栝樓實(shí)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于小柴胡方中除去半夏、人參,加入栝樓,治少陽干嘔煩渴。
【摘錄】《千金》卷十
【處方】栝樓1枚(大者,取瓤)。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熱病頭痛,發(fā)熱。
【用法用量】置瓷碗中,用熱酒1盞沃之,蓋之良久,去滓頓服,不拘時(shí)候,未效再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十七,名見《松峰說疫》卷五
【處方】枳實(shí)1兩(麩炒微黃),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栝樓1枚。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胸痹疼痛,痰逆,心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盞,加生姜半分,薤白5莖,煎至5分,去滓,溫溫頻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八七
【處方】栝樓5分,黃芩3分,知母2分,蘆根2分,生米1合,麥門冬3分(去心)。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后虛熱渴。
【用法用量】水5升,煮2升,如飲漿度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引《嬰孺方》
【處方】桑螵蛸(炙)2兩,甘草(炙)2兩,黃連2兩,生姜2兩,栝樓3兩,人參3兩,干棗50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小便數(shù)兼渴。
【用法用量】《千金》有麥門冬。
【注意】忌豬肉、冷水。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肺胃虛熱,用人參、麥冬、栝樓、甘草、大棗生津止渴;黃連、桑螵蛸主足太陽不能澀津而成淋;黃連苦寒,故取生姜之辛散。
【摘錄】《外臺(tái)》卷三十四引《集驗(yàn)方》
【處方】栝樓4兩,麥門冬(去心)3兩,人參3兩,干地黃3兩,甘草2兩(炙),干棗20枚,土瓜根5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渴。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婦人良方》引作“瓜蔞根湯”、《醫(yī)方類聚》引作“栝樓根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肺胃虛熱,用人參、麥冬、栝樓、甘草、大棗生津止渴;地黃、土瓜根專主手太陽不能化氣而致渴。
【摘錄】《外臺(tái)》卷三十四引《集驗(yàn)方》
【處方】栝樓2兩,黃連1升,甘草2兩。
【功能主治】消渴。日飲1斛,小便亦如之。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二引《范汪方》
【處方】栝樓根(肉黃脈少者)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傷寒煩渴;陰陽易。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分2服。先以青淡竹瀝1升,合水2升,煮好銀2兩,減半去銀,先與病人飲之訖,須臾后,乃服栝樓湯。其銀汁須冷服。
【摘錄】《外臺(tái)》卷二引《范汪方》
【處方】栝樓根5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茅根1兩半,蘆根1兩半,小麥半升,石膏(研)9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膈消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九
【別名】瓜蔞湯
【處方】大栝樓(5枚,去殼取瓤并子,剁令極勻細(xì)微,以白面同和作餅子,焙干,搗羅為末)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砂盆內(nèi)研令極細(xì))3兩,山芋3兩,甘草(炙,取末)1兩。
【制法】上將山芋與栝樓同于銀石器中,慢火炒令香熟,取出,與甘草、杏仁末和拌勻,更用藍(lán)花3分,細(xì)研同和勻。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利咽膈。主肺熱痰實(shí)壅滯。
【用法用量】瓜蔞湯(《普濟(jì)方》卷二十八)。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栝樓湯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huì)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xiàn)代科學(xué)的發(fā)展使得中醫(yī)方劑領(lǐng)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條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diǎn),針對現(xiàn)代臨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中藥方劑。那么你知道栝樓牡蠣散嗎?
【處方】栝樓根 牡蠣(熬)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益陰潛陽。治百合病。肺胃津傷,口渴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次10克,以溫開水調(diào)服,一日三次。
【備注】本方所治之病,是百合病津液耗傷而見口渴者。方中栝樓根清熱潤燥,生津止渴;佐以牡蠣益陰潛陽,以降虛熱。二味相配,共奏生津止渴,益陰潛陽之效。適用于百合病陰虛內(nèi)熱,虛陽上浮,肺胃津傷而見口渴者。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瓜蔞牡蠣散
【處方】栝樓根、牡蠣(熬)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百合病,渴不愈者。
【用法用量】瓜蔞牡蠣散(《普濟(jì)方》卷一四二)。
【各家論述】《金鑒》:與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內(nèi)熱甚而津液竭也。栝樓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蠣咸寒,引熱下行也。
【摘錄】《金匱》卷上
看了上文對栝樓牡蠣散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shí)對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biāo)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shí)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xué)的生活方式。
各種中藥方劑都有自己獨(dú)特的功效,在電視上大家應(yīng)該都看過關(guān)于中藥方劑的介紹,它能夠很好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中藥方劑栝樓方的作用。
【別名】栝樓丸
【處方】大栝樓。
【制法】上去瓤取子,熟炒別研,和子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亦治痰嗽。
【用法用量】栝樓丸(《普濟(jì)方》卷一八七)。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八引《杜壬方》,名見《普濟(jì)方》卷一五八
【處方】栝樓根。
【功能主治】耳卒得風(fēng),覺耳中恍恍者。
【用法用量】上藥削令可入耳,以臘月豬脂(一方用鵠膏)煎3沸出,塞耳,每日1次。21日即愈。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五十三
上文介紹了栝樓方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栝樓方可以保護(hù)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眾所周知,栝樓煎是一種對很多病癥都有治療效果的中藥方劑,中醫(yī)很早就有關(guān)于栝樓煎的相關(guān)描述?,F(xiàn)代醫(yī)學(xué)也證明了栝樓煎具有很高的藥用價(jià)值,那么你知道它應(yīng)該如何食用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栝樓1顆(熟者,去仁,以童便200毫升相和,研,絞取汁)酥30毫升 甘草7.5克(生,為末)蜜90毫升
【制法】上藥入銀鍋?zhàn)又?,慢火煎如稀餳。
【功能主治】治小兒咳嗽不止,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5克。日四五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處方】栝樓1顆(熟,去仁,以童子小便1升相和,研絞取汁),酥1兩,甘草1分(生,為末),蜜3兩。
【制法】上于銀鍋?zhàn)又新鸺迦缦○h。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不止,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部全錄》引作“瓜蔞散”。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栝樓根1兩,茯神1兩,石斛1兩(去根節(ji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1兩,黃連半兩(去須),當(dāng)歸半兩,五味子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丹參半兩(上并搗羅為末),地骨皮2兩,葳蕤2兩,胡麻1兩,蜜5合,生地黃汁1升,牛髓1合,淡竹葉50片,生麥門冬汁5合,生姜汁1合。
【制法】以水3升,煮地骨皮、葳蕤、胡麻、淡竹葉4味,去滓,取汁1升,和地黃汁、麥門冬、牛髓、蜜、姜汁等,入前藥末,攪令勻,又煎成膏,入于銀器中。
【功能主治】虛勞渴,四體虛乏,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半匙,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看完了本文對栝樓煎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shí)學(xué)會(huì)去應(yīng)用了呢,其實(shí)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shí)候人們往往都會(huì)選擇中醫(yī)的緣由。
不同的人群應(yīng)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栝樓酒。
【別名】栝樓散
【處方】栝樓1枚(黃大者,銼碎)。
【制法】上熟搗令爛,用好酒5盞,煎取3盞,去滓。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乳汁不下或少。
【用法用量】栝樓散(《普濟(jì)方》卷一三八)。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六
【處方】栝樓1枚,甘草2寸。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癰癤多日不熟,無頭者。
【用法用量】用酒1盞,水1盞,量人虛實(shí),加膩粉少許,煎3-5沸,去滓,臨臥溫服。夜半疏動(dòng)一行,其瘡自消。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八
看完了上文的介紹,你對栝樓酒的食用方法了解了嗎?但栝樓酒畢竟是中藥方劑,可能有些人的體質(zhì)會(huì)不太適合,所以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shí)際情況選擇。
栝樓皮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jià)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栝樓皮去治療一些相關(guān)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栝樓殼(《中藥形性經(jīng)驗(yàn)鑒別法》),瓜殼(《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 栝樓 或 雙邊栝樓 等的 果皮 。9~10月采收果實(shí)。對半切開,取出果肉和種子,將果皮洗凈,先翻出里面晾曬,后曬外面。如遇雨天,應(yīng)烘干,以免霉?fàn)€,烘時(shí)勿使火力過旺,并應(yīng)依次翻動(dòng),以免烘熟。
【生境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性狀】干燥果皮通常卷成筒狀,長約6~10厘米;常連有果柄,長約2厘米;果皮很薄,外表面橙黃色,有鮮紅斑塊及細(xì)脈紋,內(nèi)表面類白色至暗黃色,常附有未去盡的果肉。質(zhì)硬而脆。芳香,帶辣味。以顏色鮮澤、無果柄者為佳。
【炮制】揀凈雜質(zhì),用水洗凈,撈出,稍悶,切絲,曬干。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利氣寬胸。治痰熱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散劑。外用: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注意】脾虛濕痰不宜。
【附方】①治溫病初起,熱重咳嗽:栝樓皮、杏仁、前胡、蟬衣、大力子、甘草。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雷公炮炙論》
文章介紹的栝樓皮的藥用價(jià)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shí)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栝樓皮等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
中藥紅花栝樓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紅花栝樓,利用紅花栝樓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yù)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紅花栝樓。
【別名】栝樓
【來源】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紅花栝樓的根。
【原形態(tài)】大草質(zhì)攀援藤本,長達(dá)5-6。莖粗壯,多分枝,具縱棱及糟,被柔毛。葉互;葉柄較粗,5-12(-18)cm;葉片紙質(zhì),闊卵形或近圓形,長、寬幾相等,7-20cm,3-7掌狀深裂,裂片闊卵形、長圓形或披針形,中央裂片長(10-)12-16cm,寬(3-)4-6cm,側(cè)生裂片稍短,先端漸尖,全緣,或具細(xì)齒,或具不規(guī)則的粗齒,葉基闊心形,彎缺深2-3cm,寬3-4cm,上表面深綠色,被短剛毛,后漸無毛,而具圓糙點(diǎn),背面淡綠色,被短柔毛,沿脈更密,基出掌狀脈5-7條,在背面隆起,側(cè)脈弧曲,網(wǎng)結(jié),細(xì)脈網(wǎng)狀。卷須3-5歧,疏被微柔毛。花雌雄異株;雄總狀花序粗壯,長10-25cm,具縱棱及糟,被微柔毛,中部以上有(6-)11-14花;苞片闊卵形或倒卵狀鞭形,長2.5-4cm,寬約3cm,深紅色,被短柔毛,邊緣具銳裂的長齒;花梗直立,長約10mm;花萼筒長4-6cm,紅色,先端擴(kuò)大,徑10-14mm,被短毛,裂片線狀披針形,長12-16mm,寬3-5mm,先端漸尖,全緣或略具細(xì)齒;花冠粉紅色至紅色,裂片倒卵形,長13-16mm,寬7-11mm,邊緣具流蘇;花絲短;雌花單生,花梗長約2cm,密被柔毛;花萼筒筒狀,長約3cm卵形或球形,長7-9.5cm,徑5.5-8cm,成熟時(shí)紅色,平滑無毛,先端具短喙;果梗粗壯,長約3cm,具縱棱及溝,被短柔毛,被短柔毛。種子長圓狀橢圓形,長12mm,寬4-5mm,黃褐色,種臍漸狹,另端平截,無棱線。花期5-11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400-1540m的山谷密林、山坡疏林及灌叢中。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解毒散結(jié)。主肺熱咳嗽;胸悶胸痛;便秘;瘧疾;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紅花栝樓的藥用價(jià)值大家應(yīng)該知道了,我們平時(shí)應(yīng)該多關(guān)注這方面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shí)候有所準(zhǔn)備,不至于驚慌失措。
中藥方劑的種類有很多,它們都是由常用的養(yǎng)生藥材混合制成的,栝樓散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xué)習(xí)一下栝樓散的藥效有哪些吧。
【處方】栝樓1枚(干者)柴胡15克(去苗)甘草15克(炙微赤,銼)款冬花15克 蘆根15克(銼)貝母15克(煨令微黃)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肺黃。眼目色白,頭面微腫,鼻衄不止,多涕增寒,偏身赤疹,壯熱上氣,腹脹胸滿。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別名】神效瓜蔞散(《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
【處方】栝樓1個(gè)(去皮,焙,研為末,急用則爛研,子多者有力)當(dāng)歸(凈洗,去蘆,焙,研細(xì))甘草15克(銼細(xì),生用)通明沒藥0.3克(別研)乳香3克(別研)
【功能主治】開郁散結(jié),活血消腫。治婦人乳疽、奶勞。
【用法用量】上藥用無灰酒600毫升,同于銀石器中慢火熬取200毫升,分三次,空腹時(shí)服。
【備注】原書云:“如有奶勞,便服此藥,可絕病根。如毒已成,能化膿為黃水;毒未成,即于大小便中通泄。疾甚再令服,以退為妙。婦人乳疽方雖多,獨(dú)此一方,神效無比?!笨梢姶朔綄θ榫摇⒛虅谟休^好的療效。
【摘錄】《集驗(yàn)背疽方》
【別名】瓜蔞散(《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
【處方】栝樓1個(gè)(去皮)生姜15克 甘草15克金銀花9克 牛蒡子(微炒)9克
【制法】上藥不犯鋼鐵器,捶碎。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治便癰等惡瘡。
【用法用量】用酒適量,煎數(shù)沸,空腹時(shí)溫服。微利為度。
【摘錄】《瑞竹堂經(jīng)驗(yàn)方》卷五
【別名】瓜萎散
【處方】栝樓1個(gè)(去皮),生差半兩,甘草半兩,金銀花3錢,牛蒡子3錢(微炒)。
【功能主治】便癰等惡瘡。
【用法用量】瓜萎散(《準(zhǔn)繩·瘍醫(yī)》卷四)。
【摘錄】《瑞竹堂方》卷五
【處方】栝樓1枚(出卻一半瓤),白礬1兩,白石英1兩。
【制法】上2味入栝樓中,以濕紙裹燒,候赤為度,待冷,搗細(xì)研為散。
【功能主治】休息痢。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小團(tuán)栝樓(籬上長藤蔓,結(jié)實(shí)如彈子大,色紅,皮上無毛,9-10月間采,曬干)、槐花(炒)、赤芍藥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赤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2錢,臨臥溫酒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七十三引《衛(wèi)生家寶方》
【處方】栝樓實(shí)1枚,青鹽1兩(細(xì)研),杏仁(去皮尖)3-7粒。
【制法】上取栝樓,開頂作蓋子,取出瓤并子,用青鹽、杏仁同栝樓瓤并子納入栝樓內(nèi),卻將頂蓋蓋了,麻線系定,鹽泥固濟(jì),炭火,煅煙盡,去泥取藥為末。
【功能主治】須黃白。
【用法用量】早夜揩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
【處方】大栝樓1枚(開口),豬牙皂莢半兩,白礬半兩,鯉魚皮1分,鱉甲(去裙襕)1分,刺猬針1分。
【制法】上除栝樓外同為粗末,入在栝樓內(nèi),用鹽泥固濟(jì),候干,用炭5斤,煅令通赤,放冷取出,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痔瘺疼痛,行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研胡桃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栝樓實(shí)2兩,敗醬半兩,細(xì)辛(去苗葉)半兩,干姜(炮)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桔梗(炒)半兩,人參半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乳癰,膿潰未潰,熱痛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溫酒調(diào)下;水1盞,煎至8分,溫服亦得,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六
【處方】栝樓(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風(fēng)熱赤游腫。
【用法用量】以釅醋和涂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
【處方】栝樓根半兩,麥門冬半兩,甘草(炙)半兩,柴胡半兩,葛根半兩,枇杷葉1分(拭去毛,炙黃)。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煩躁,熱,大便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煎7分,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五引丁時(shí)發(fā)方
【處方】栝樓、貝母、荊芥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欲出痘疹。
【用法用量】用紫草同煎,連3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一
【處方】栝樓1枚,桂心1兩(去粗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酒橘皮調(diào)下;湯亦可,空心、臥時(shí)各2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七
【處方】栝樓1枚,鹽豉1合(入栝樓中,和瓤并燒灰,研末),灶下黃土1分,膩粉1分。
【制法】上為末,入麝香一字拌勻。
【功能主治】小兒頭瘡。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油調(diào)涂之,濕者干摻。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八
【別名】香墨散
【處方】栝樓根3兩,墨1兩,鉛丹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和勻。
【功能主治】膈消。
【用法用量】香墨散(原書卷五十八)。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九
【處方】栝樓1兩(并皮細(xì)銼),白礬1兩(研碎),消石1兩,硫黃1兩(研碎),(以上栝樓、白礬2味,于銚子內(nèi)炒令黑色,然后入消石、硫黃,又同炒,令相入為度),禹余糧5兩(燒,醋淬7遍),狗脊半分(去毛,末),麝香1錢(細(xì)研)。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婦人赤白帶下,久不愈,羸困。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栝樓根2兩,郁金1兩,甘草(生)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熱,煩躁,言語譫妄,目赤口干,心神恍惚。
【用法用量】每服1錢,生姜蜜水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三
【處方】栝樓1枚(干者),柴胡半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款冬花半兩,蘆根半兩(銼),貝母半兩(煨令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黃。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
【處方】栝樓瓤1兩,神曲末半兩(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酒癖。痰吐不止,兩脅脹痛,氣喘上奔,不下食飲。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蔥白酒調(diào)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九,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三
【處方】栝樓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知母1兩半,黃芩1兩半,甘草(炙微赤,銼)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陽毒傷寒5-6日以上,但胸中煩熱,干嘔。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瓜蔞散”。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栝樓2個(gè),明礬1塊(如棗子大)。
【制法】將明礬入栝樓內(nèi),燒煅存性,為末。
【功能主治】喘證。
【用法用量】將蘿卜爛煮,蘸藥末服之,汁過口。藥盡病除。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三
【處方】栝樓根4兩,葶藶子4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匿蟲)蟲及蟯蟲侵蝕下部。
【用法用量】艾汁浸,綿裹,納下部,日三易。
【摘錄】《醫(yī)心方》卷七引《令李方》
【處方】栝樓8分,茯苓8分,玄參4分,枳實(shí)6分(炙),苦參3分,甘草3分(炙),橘皮3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除風(fēng)濕,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膚瘡,調(diào)中。主腎虛熱渴,小便多。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腹以漿水下,1日2次。
【注意】忌海藻、大酢、菘菜。
【摘錄】《外臺(tái)》卷十一引《近效方》
【處方】栝樓1兩半,枸杞根1兩半,赤石脂1兩半,茯苓1兩半,天門冬2兩半(去心),牛膝3兩,干地黃3兩,桂心1兩,菊花1兩,麥門冬(去心)1兩,菖蒲1兩,云母粉1兩,澤瀉1兩,卷柏1兩,山茱萸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五加皮1兩,杜仲(炙)1兩,瞿麥1兩,續(xù)斷1兩,石斛1兩,黃連1兩,柏仁1兩,石韋(去毛)1兩,忍冬1兩,菟絲5分,車前子5分,蛇床子5分,巴戟天5分,鐘乳(研)5分,薯蕷5分,甘草(炙)5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渴。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4次。亦可為丸,每服10丸,日3次。
【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處方】栝樓根8分,麥門冬8分,鉛丹8分,茯神(一作茯苓)6分,甘草6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消渴。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栝樓根散”。
【注意】忌海藻、菘菜。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外臺(tái)》卷十一
【處方】石韋2分,通草1分,栝樓2分,葵子4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淋病。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先食以麥粥送下,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二引《范汪方》
【處方】栝樓根1兩,漏蘆1兩,枳殼2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分(銼),黃芩3分,木通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乳無汁。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一
【處方】栝樓3分,蘆根(銼)3分,柴胡(去苗)3分,黃芩3分,川大黃(銼,微炒)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川芒消半兩,石膏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胃中熱,煩悶,不欲乳食,身體黃,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拼音名】gualousan
【處方】栝樓實(shí)(大好者)1個(gè),烏梅肉10個(gè)。
【制法】上2味,先將栝樓切下蓋,少取瓤,以烏梅肉實(shí)其中,卻蓋定,用黃泥固濟(jì),候泥干,以火煅存性,取出,去泥細(xì)研為散。
【功能主治】腸痔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四二
看了上面文章關(guān)于栝樓散的介紹,我突然發(fā)現(xiàn)好的身體還是要從飲食做起。平時(shí)大魚大肉和太寡淡都不是養(yǎng)生之道,科學(xué)的葷素搭配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栝樓丸對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但是很多人卻并不了解它的功效。其實(shí)了解這些功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栝樓根(薄切)。
【制法】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消渴小便多。
【用法用量】如彈子大,噙化;或丸如綠豆大。每服100丸,米飲送下。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
【處方】栝樓根3兩,鉛丹2兩,葛根3兩,附子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日飲一石水者。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飲送下,日3次,渴則服之。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醫(yī)心方》卷十二
【處方】栝樓根1兩,黃連1兩(去須),桑根白皮3分(銼),犀角屑3分,人參3分(去蘆頭),地骨皮3分,鐵粉3分,黃芩3分,茯神1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熱病,脾積熱,口干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小麥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栝樓根2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苦參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知母3分。
【制法】上為末,用牛膽汁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消渴。四肢煩熱,口干心躁。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清粥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四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栝樓根2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知母1兩,人參3分(去蘆頭),黃芩半兩,苦參半兩(銼),土瓜根半兩,赤茯苓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煩躁,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粥飲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栝樓2枚(割去盔子),硫黃1兩(銼碎),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干姜1兩(炮裂,銼),豬牙皂莢1兩(去皮,生搗碎)。
【制法】上為散,入栝樓內(nèi),卻以蓋子蓋之,用竹纖子扎定,以面厚裹,慢火燒面黃焦為度,候冷取出,重研令細(xì),以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年腸風(fēng)下血不止,面色萎黃,肌體枯悴。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前以黃耆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栝樓根5兩,黃連(去須)1兩,浮萍草2兩。
【制法】上為末,用生地黃汁半盞,于石臼內(nèi)木杵搗令勻,再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中如脂,舌干燥,渴喜飲。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栝樓根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八
【處方】栝樓(去瓤,取子炒香熟,留皮與瓤別用)、枳殼(麩炒,去瓤)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先取栝樓皮瓤研末,水熬成膏,和二物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痞,胸中痛徹背,氣塞喘息,咳喘,心腹痞悶。
【用法用量】每服25丸,食后以熱熟水送下,1日2次。
【摘錄】《三因》卷九
【處方】栝樓1枚(大者,去瓤),天南星(炮)半兩,半夏(湯洗7次)半兩,細(xì)辛(去葉土)半兩,防風(fēng)(去蘆頭)半兩,當(dāng)歸(洗,焙)半兩,寒水石半兩,白礬半兩。
【制法】上件除栝樓外,余為末,入在栝樓內(nèi),用紙數(shù)幅緊裹,于飯上蒸2次后,卻于新瓦上焙干,研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熱咳嗽,痰涎壅盛,頭目不利,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生姜蜜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八
【處方】栝樓根、黃連(去須)、鐵粉(細(xì)研)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入鐵粉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絕多,身體黃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茅根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七九
上文主要介紹了栝樓丸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到大家。
大家想養(yǎng)生的話不妨通過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節(jié),這樣既可以維持身心的健康,同時(shí),又不會(huì)對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今天就來看一看栝樓牛蒡湯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栝樓仁 牛蒡子(炒,研)花粉 黃芩 生梔子(研)連翹(去心)皂刺 金銀花 甘草(生)陳皮各3克 青皮 柴胡各1.5克
【功能主治】理氣疏肝,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治肝氣郁結(jié),熱毒壅滯,致成乳疽、乳癰,初起憎寒壯熱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煮酒適量和勻,空腹時(shí)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六
【處方】栝樓仁1錢,牛蒡子(炒,研)1錢,花粉1錢,黃芩1錢,生梔子(研)1錢,連翹(去心)1錢,皂刺1錢,金銀花1錢,甘草(生)1錢,陳皮1錢,青皮1錢,柴胡5分。
【功能主治】胃火郁結(jié)之乳疽、乳癰,,憎寒壯熱,紅腫焮熱痛。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入煮酒1杯和勻,食遠(yuǎn)服。
【摘錄】《金鑒》卷六十六
通過本文的詳細(xì)介紹,你是不是已經(jīng)了解了栝樓牛蒡湯的做法了呢?養(yǎng)生從生活小事做起,希望本文對你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