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樓煎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隨著時間的失衡,養(yǎng)生這個話題走入大眾視野,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栝樓煎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眾所周知,栝樓煎是一種對很多病癥都有治療效果的中藥方劑,中醫(yī)很早就有關(guān)于栝樓煎的相關(guān)描述。現(xiàn)代醫(yī)學也證明了栝樓煎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那么你知道它應該如何食用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栝樓1顆(熟者,去仁,以童便200毫升相和,研,絞取汁)酥30毫升 甘草7.5克(生,為末)蜜90毫升
【制法】上藥入銀鍋子中,慢火煎如稀餳。
【功能主治】治小兒咳嗽不止,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5克。日四五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處方】栝樓1顆(熟,去仁,以童子小便1升相和,研絞取汁),酥1兩,甘草1分(生,為末),蜜3兩。
【制法】上于銀鍋子中慢火煎如稀餳。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不止,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部全錄》引作“瓜蔞散”。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栝樓根1兩,茯神1兩,石斛1兩(去根節(ji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知母1兩,黃連半兩(去須),當歸半兩,五味子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丹參半兩(上并搗羅為末),地骨皮2兩,葳蕤2兩,胡麻1兩,蜜5合,生地黃汁1升,牛髓1合,淡竹葉50片,生麥門冬汁5合,生姜汁1合。
【制法】以水3升,煮地骨皮、葳蕤、胡麻、淡竹葉4味,去滓,取汁1升,和地黃汁、麥門冬、牛髓、蜜、姜汁等,入前藥末,攪令勻,又煎成膏,入于銀器中。
【功能主治】虛勞渴,四體虛乏,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半匙,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看完了本文對栝樓煎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會去應用了呢,其實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說起栝樓湯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這也很正常,畢竟栝樓湯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多。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處方】桑螵蛸(炙)甘草(炙)黃連 生姜各6克 栝樓 人參各9克 大棗50個
【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瀉火生津,益氣固攝。治產(chǎn)后熱盛津傷,脬氣不固,小便數(shù)而兼渴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
【摘錄】《外臺秘要》卷三十四引《集驗方》
【處方】栝樓12克 麥門冬(去心)人參各9克 干地黃9克 甘草6克(炙)干棗20枚 土瓜根15克
【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養(yǎng)陰生津。治產(chǎn)后陰虧津傷,口渴不止。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外臺秘要》卷三十四引《集驗方》
【處方】栝樓1枚(取瓤,入蛤粉1匙同炒黃),馬兜鈴(炒)1兩,防己1兩,葛根(銼)1兩,貝母(去心)1兩,甘草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阿膠(銼,入糯米2合同炒,去米)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咳嗽咯血,喘滿肺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蜜半匙,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夜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處方】瓜蔞、生梔、大力、連翹、柴胡、黃芩、陳皮、青皮、花粉、銀花、甘草、皂角、甜酒。
【功能主治】乳癰初起。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三
【別名】瓜蔞湯
【處方】栝樓根8分,知母8分,茯苓8分,甘草4分,黃柏4分,人參6分,黃芩10分,櫸皮10分。
【功能主治】小兒有熱不調(diào),渴痢不止。
【用法用量】瓜蔞湯(《醫(yī)部全錄》卷四四九)。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處方】栝樓實1枚,薤白1斤,半夏半斤,生姜4兩,枳實2兩。
【功能主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
【用法用量】《圣惠》有陳橘皮。
【摘錄】《千金》卷十三
【處方】栝樓4兩,陳橘皮(燙去白,焙)4兩,當歸(銼,焙)3兩,半夏(湯洗7遍,生姜汁制,焙)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上氣,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胸中冷。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加生姜1棗大(拍碎),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栝樓根3兩,桑根白皮(細銼)3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葛根(銼)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飲酒發(fā)渴,又欲飲酒。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六
【處方】栝樓根1兩半(銼),冬瓜(絞汁)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知母(焙)1兩,粟米1合。
【制法】上除冬瓜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下痢不止,煩渴引飲。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1錢匕,水6分,煎至4分,去滓,入冬瓜汁半合,若渴,即徐徐飲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栝樓根4兩,柴胡(去苗)8兩,人參3兩,黃芩3兩,甘草(炙)3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瘧疾熱多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擘開),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二
【別名】栝樓散
【處方】栝樓根2錢,白甘逐1錢。
【制法】上用慢火炒焦黃色,研勻。
【功能主治】小兒高熱,驚風抽搐,癖結(jié)脹滿。小兒慢驚。癖結(jié)脹滿。小兒斑疹作搐。
【用法用量】栝樓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各家論述】《小兒藥證直訣類證釋義》:白甘遂即蚤休,苦寒降泄,清熱解痙,主治驚癇,搖頭弄舌,胎風,手足抽搐等證,專用此一味,以治胎風,可見白甘遂是一味主痙的專藥,錢氏用此加栝樓根治慢驚,是佐以潤肺滑痰,解渴生津,使?jié)櫠苁?,猛而能緩,從二藥性味分析,本方適用于小兒高熱、驚風抽搐,但方前明言治慢驚,是謂治標之意。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栝樓根5兩,生姜5兩,生麥門冬(用汁)2升,蘆根(切)2升,茅根(切)3升。
【功能主治】消渴。胃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外臺》卷十一
【處方】栝樓1枚(大者,重1-2兩者,連皮搗爛),甘草(蜜炙)2錢,紅藍花5分。
【功能主治】左脅氣痛。
【用法用量】上水2鐘,煎8分,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二
【別名】栝樓根湯
【處方】栝樓根4兩,大麥奴4兩,甘草2兩,蔥白半斤,豉2升。
【功能主治】白石英動附子毒,服生麥門冬湯后,熱勢未除,視瞻高而患渴。
【用法用量】栝樓根湯(《千金》卷二十四)。
【摘錄】《外臺》卷三十七引《延年秘錄》
【處方】栝樓根1錢,牡蠣1錢,甘草1錢,連翹2錢,羌活2錢,反鼻8分。
【功能主治】結(jié)毒咳嗽,似虛勞者。
【用法用量】以水5合,煮取2合半,分溫3服。
【摘錄】《霉癘新書》
【別名】瓜蔞湯
【處方】栝樓實1枚,黃芩3兩,甘草3兩,生姜4兩,大棗12枚,柴胡半斤。
【功能主治】傷寒、中風5-6日以上,但胸中煩,干嘔。
【用法用量】瓜蔞湯(《普濟方》卷一三一)。本方方名,《外臺》引作“栝樓實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于小柴胡方中除去半夏、人參,加入栝樓,治少陽干嘔煩渴。
【摘錄】《千金》卷十
【處方】栝樓1枚(大者,取瓤)。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熱病頭痛,發(fā)熱。
【用法用量】置瓷碗中,用熱酒1盞沃之,蓋之良久,去滓頓服,不拘時候,未效再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十七,名見《松峰說疫》卷五
【處方】枳實1兩(麩炒微黃),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栝樓1枚。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胸痹疼痛,痰逆,心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盞,加生姜半分,薤白5莖,煎至5分,去滓,溫溫頻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
【處方】栝樓5分,黃芩3分,知母2分,蘆根2分,生米1合,麥門冬3分(去心)。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后虛熱渴。
【用法用量】水5升,煮2升,如飲漿度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引《嬰孺方》
【處方】桑螵蛸(炙)2兩,甘草(炙)2兩,黃連2兩,生姜2兩,栝樓3兩,人參3兩,干棗50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小便數(shù)兼渴。
【用法用量】《千金》有麥門冬。
【注意】忌豬肉、冷水。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肺胃虛熱,用人參、麥冬、栝樓、甘草、大棗生津止渴;黃連、桑螵蛸主足太陽不能澀津而成淋;黃連苦寒,故取生姜之辛散。
【摘錄】《外臺》卷三十四引《集驗方》
【處方】栝樓4兩,麥門冬(去心)3兩,人參3兩,干地黃3兩,甘草2兩(炙),干棗20枚,土瓜根5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渴。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婦人良方》引作“瓜蔞根湯”、《醫(yī)方類聚》引作“栝樓根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肺胃虛熱,用人參、麥冬、栝樓、甘草、大棗生津止渴;地黃、土瓜根專主手太陽不能化氣而致渴。
【摘錄】《外臺》卷三十四引《集驗方》
【處方】栝樓2兩,黃連1升,甘草2兩。
【功能主治】消渴。日飲1斛,小便亦如之。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二引《范汪方》
【處方】栝樓根(肉黃脈少者)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傷寒煩渴;陰陽易。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分2服。先以青淡竹瀝1升,合水2升,煮好銀2兩,減半去銀,先與病人飲之訖,須臾后,乃服栝樓湯。其銀汁須冷服。
【摘錄】《外臺》卷二引《范汪方》
【處方】栝樓根5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茅根1兩半,蘆根1兩半,小麥半升,石膏(研)9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膈消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別名】瓜蔞湯
【處方】大栝樓(5枚,去殼取瓤并子,剁令極勻細微,以白面同和作餅子,焙干,搗羅為末)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砂盆內(nèi)研令極細)3兩,山芋3兩,甘草(炙,取末)1兩。
【制法】上將山芋與栝樓同于銀石器中,慢火炒令香熟,取出,與甘草、杏仁末和拌勻,更用藍花3分,細研同和勻。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利咽膈。主肺熱痰實壅滯。
【用法用量】瓜蔞湯(《普濟方》卷二十八)。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栝樓湯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栝樓飲,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別名】栝樓散
【處方】栝樓根3分,黃芩(去黑心)1分,知母(焙)半兩,小麥半兩,粟米半兩。
【制法】上除粟米、小麥外,余為粗末。
【功能主治】除熱止渴。主小兒熱渴,或虛熱吐下。
【用法用量】栝樓散(《普濟方》卷三八六)。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八
【處方】栝樓1枚(黃熟者,去皮,用瓤并子),冬瓜1枚(中樣者,割破頭邊,納栝樓瓤子在冬瓜心內(nèi))。
【功能主治】救急止渴。主因好食熱面炙肉,及服補治壅熱藥并乳石,三焦氣隔,心肺干熱,口干舌焦,飲水無度,小便日夜不知斗數(shù),心欲狂亂。
【用法用量】上用黃土泥裹冬瓜令勻,可半指厚,候干,簇炭火燒令泥通赤即止,去泥取瓜,就熱碎切,爛研,布絞取汁,約7-8合,更入白蜜2匙頭,攪令調(diào)勻,候稍冷,即分3度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栝樓飲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廣泛,對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良藥。大家有需要時不妨試一試,因為它幾乎沒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
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使得中醫(yī)方劑領(lǐng)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條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xiàn)代臨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中藥方劑。那么你知道栝樓牡蠣散嗎?
【處方】栝樓根 牡蠣(熬)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益陰潛陽。治百合病。肺胃津傷,口渴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次10克,以溫開水調(diào)服,一日三次。
【備注】本方所治之病,是百合病津液耗傷而見口渴者。方中栝樓根清熱潤燥,生津止渴;佐以牡蠣益陰潛陽,以降虛熱。二味相配,共奏生津止渴,益陰潛陽之效。適用于百合病陰虛內(nèi)熱,虛陽上浮,肺胃津傷而見口渴者。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瓜蔞牡蠣散
【處方】栝樓根、牡蠣(熬)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百合病,渴不愈者。
【用法用量】瓜蔞牡蠣散(《普濟方》卷一四二)。
【各家論述】《金鑒》:與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內(nèi)熱甚而津液竭也。栝樓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蠣咸寒,引熱下行也。
【摘錄】《金匱》卷上
看了上文對栝樓牡蠣散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對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各種中藥方劑都有自己獨特的功效,在電視上大家應該都看過關(guān)于中藥方劑的介紹,它能夠很好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中藥方劑栝樓方的作用。
【別名】栝樓丸
【處方】大栝樓。
【制法】上去瓤取子,熟炒別研,和子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亦治痰嗽。
【用法用量】栝樓丸(《普濟方》卷一八七)。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八引《杜壬方》,名見《普濟方》卷一五八
【處方】栝樓根。
【功能主治】耳卒得風,覺耳中恍恍者。
【用法用量】上藥削令可入耳,以臘月豬脂(一方用鵠膏)煎3沸出,塞耳,每日1次。21日即愈。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五十三
上文介紹了栝樓方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栝樓方可以保護人體,還有自己的適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不同的人群應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栝樓酒。
【別名】栝樓散
【處方】栝樓1枚(黃大者,銼碎)。
【制法】上熟搗令爛,用好酒5盞,煎取3盞,去滓。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乳汁不下或少。
【用法用量】栝樓散(《普濟方》卷一三八)。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名見《圣濟總錄》卷一六六
【處方】栝樓1枚,甘草2寸。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癰癤多日不熟,無頭者。
【用法用量】用酒1盞,水1盞,量人虛實,加膩粉少許,煎3-5沸,去滓,臨臥溫服。夜半疏動一行,其瘡自消。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八
看完了上文的介紹,你對栝樓酒的食用方法了解了嗎?但栝樓酒畢竟是中藥方劑,可能有些人的體質(zhì)會不太適合,所以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栝樓皮是一種藥材,如果我們對于它的藥用價值有一些了解,就可以在生活中正確的利用栝樓皮去治療一些相關(guān)的疾病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別名】栝樓殼(《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瓜殼(《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 栝樓 或 雙邊栝樓 等的 果皮 。9~10月采收果實。對半切開,取出果肉和種子,將果皮洗凈,先翻出里面晾曬,后曬外面。如遇雨天,應烘干,以免霉爛,烘時勿使火力過旺,并應依次翻動,以免烘熟。
【生境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性狀】干燥果皮通常卷成筒狀,長約6~10厘米;常連有果柄,長約2厘米;果皮很薄,外表面橙黃色,有鮮紅斑塊及細脈紋,內(nèi)表面類白色至暗黃色,常附有未去盡的果肉。質(zhì)硬而脆。芳香,帶辣味。以顏色鮮澤、無果柄者為佳。
【炮制】揀凈雜質(zhì),用水洗凈,撈出,稍悶,切絲,曬干。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利氣寬胸。治痰熱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散劑。外用: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注意】脾虛濕痰不宜。
【附方】①治溫病初起,熱重咳嗽:栝樓皮、杏仁、前胡、蟬衣、大力子、甘草。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雷公炮炙論》
文章介紹的栝樓皮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栝樓皮等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該繼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