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樓根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從古至今,關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栝樓根湯的功效與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今天,人們衣食不愁,祛病延年已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栝樓根湯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等多種功效,在食療保健領域的應用相當廣泛。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天花粉 麥冬 知母 石膏 甘草
【功能主治】治燥火喘逆,口渴身熱,二便赤澀,面赤唇焦,吐痰難出,脈數(shù)大,或見滑數(shù)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處方】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栝樓根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黃芩半兩,蘆根1兩,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前胡3分(去蘆頭)。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虛熱痰飲,嘔逆煩悶,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圣濟總錄(文瑞樓本)作“栝樓湯”。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八,名見《圣濟總錄》(人衛(wèi)本)卷一八四
【處方】栝樓根2兩,甘草2兩,大黃1兩,梔子仁14枚。
【功能主治】海蛤對栝樓毒,或手足煩熱,或噤寒清涕。
【用法用量】上4味合服如解鐘乳法。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海蛤、栝樓亦無毒熱,服之而煩熱口噤者,良由病濕阻積為與。所以仍用栝樓根引入先前誤藥受病之區(qū),統(tǒng)領大黃、梔子開泄其邪,乃《金匱》大黃甘草湯之變法。
【摘錄】《千金》卷二十四
【處方】蔞根3兩,人參1錢半,麥冬3錢(去心),生地5錢,阿膠3錢。
【功能主治】口渴。脈虛數(shù)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后血氣兩虛,胃家優(yōu)熱不化,而消爍津液,故口渴不止,善飲善消焉。生地滋陰壯水以制火;麥冬清心潤燥以生津;人參扶元補氣,壯生水之源;蔞根清胃瀉熱,杜發(fā)渴之由;阿膠補陰益血,榮陽光之灼爍;炙草益胃緩中,資太陰之母氣也。水煎溫服,使胃熱頓化,則血氣并充,而津液得以上奉,豈有口渴不止之患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栝樓根3兩,知母(焙)2兩,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中干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下白蜜少許攪勻,不拘時候服,日可數(shù)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處方】栝樓根2兩(銼),茅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黃連(去段)1兩,石膏(碎)1兩,知母(焙)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時氣病后,目赤澀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栝樓根2兩,石膏(碎)3分,鉛丹(研)3分,赤石脂半兩,白石脂半兩,澤瀉3分。
【制法】上為粗未。
【功能主治】口干燥渴。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入胡粉半錢匕,分溫2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處方】栝樓根、半夏、竹茹、枳殼、桔梗。
【功能主治】肺胃二經痰多喘逆者。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處方】黃芩3兩,人參2兩,桂心2兩,大黃2兩,栝樓根3兩,芒消2兩,甘草2兩(炙)(一方用生姜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除熱止渴。主傷寒渴欲飲水。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飲1升,須臾當下;不下,復飲1升。得下止,勿復飲。湯藥力勢歇,乃可食糜耳。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蔥、油膩
【摘錄】《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處方】栝樓根3分,石膏2兩,人參半兩,防風半兩,甘草半兩(炙),葛根1兩半(生用,干者只3錢)。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風溫渴甚。
【用法用量】方中葛根,《景岳全書》作“干姜”。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七
【處方】栝樓根(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止渴。主下痢,冷熱相沖,臟腑氣不和順,本來下虛,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飲水。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麥門冬1分(去心),棗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初不許飲水,毒氣更增,煩躁轉甚;不得令至過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了解了這么多關于栝樓根湯的知識,大家應該大致都清楚了栝樓根湯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擴展閱讀
說起中藥方劑,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為何中藥藥劑可以有這么大的作用嗎?下面介紹一種栝樓根散來為大家一一說明。
【處方】栝樓根 胡黃連 黃芩各22克 白僵蠶(炒)白鮮皮 大黃(銼,炒)各15克 牛黃(研)滑石(研)各7.5克
【制法】上為細末,研勻。
【功能主治】治風熱口中干燥,舌裂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6克,不拘時,竹葉湯調服。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八
【處方】栝樓根2兩,赤茯苓2兩,玄參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苦參3分(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渴利后心煩體熱,皮膚生瘡,瘙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溫漿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栝樓根3兩,榆白皮3兩(銼),胡燕巢土5兩,鼢壤土3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發(fā)背及諸毒腫。
【用法用量】取芭蕉根汁和作稀膏。用涂腫上,干即更涂;如潰膿有頭者,即四面涂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栝樓根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生干地黃1兩,蘆根2兩(銼),赤茯苓1兩,益母草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后煩渴,體熱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棗2-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栝樓根1兩,蘆根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知母1兩,人參1兩(去蘆頭),地骨皮1兩,黃芩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暴渴,心神煩悶,體熱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小麥半合,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栝樓根半兩,苦參1分(銼),人參1分(去蘆頭),寒水石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石膏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熱渴,頭痛心煩。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津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栝樓根3兩,生人參1兩半,生牡蠣3兩,桑螵蛸3兩(炙),川黃連6錢,白芍藥1兩半(炒),炙甘草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后遺尿,脈濡數(shù)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后氣虛熱熾,迫動水府,而溺不能藏,故煩熱口渴,小便遺失不知焉。栝樓根清熱止渴專除燥火,生人參扶元補氣可固下元,川連清心脾之火,牡蠣澀熱傷之陰,白芍藥斂陰中之不足,桑螵蛸澀膀胱之溺竅,炙草緩中以益胃氣也。為散水煎,使氣充熱化,則膀胱得操蓄泄之權,而水府自無遺漏之患,津液四訖,無不上敷下達,何有煩渴不解,遺尿溺不止哉。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栝樓根半兩,白茯苓半兩,知母半兩,黃芩半兩,地榆半兩(微炙,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3分(去蘆頭),黃柏半兩(微炙,銼),赤石脂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痢,體瘦,口干煩躁,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栝樓根3分,黃芩半兩,知母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渴不止,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小麥、粟米各100粒,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栝樓根3分,牛黃1分(細研),白僵蠶半兩(微炒),白蘚皮半兩,子芩3分,滑石1分,胡黃連3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風熱口中干燥,舌裂生瘡。
【用法用量】入牛黃研令勻,每服2錢,煎淡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
【處方】栝樓根1兩,柴胡1分(去苗),地骨皮1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赤茯苓1兩,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余熱木退,發(fā)作有時。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生地黃汁3合,更煎1-2沸,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栝樓根1兩,黃芩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半兩,川芒消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大腸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如人行10里再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熟干地黃、生干地黃、葛根、栝樓根各等分。
【制法】上藥焙干,為細末。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栝樓根3分,犀角屑3分,川升麻3分,麥門冬(去心)3分,葛根(銼)3分,甘草(炙微赤,銼)3分,梔子仁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心脾壅熱,煩悶口干。
【用法用量】每服5錢,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上面就是關于栝樓根散的一個功效介紹,從這些介紹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栝樓根散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疾病的困擾,但是要注意絕對不能夠盲目服用。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栝樓根丸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栝樓根丸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栝樓根1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甘草3分(炙微赤,銼),黃連3分(去須),赤石脂半兩,澤瀉半兩,石膏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心神虛煩躁悶。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清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栝樓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連1兩(去須),澤瀉1兩,赤石脂半兩,熟干地黃1兩,石膏半兩(細研),黃耆3分(銼),黃丹3分,桑螵蛸2-7枚(微炒),子芩1兩,龍骨3分,牡蠣1兩(燒為粉),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消,小便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清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別名】鉛黃丸
【處方】栝樓根3分,黃丹半兩,葛根半兩,黃連1兩(去須)。
【制法】上為末,入黃丹,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過多,不知足限。
【用法用量】鉛黃丸(《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處方】栝樓根5兩,王瓜根3兩,鐵粉(研)2兩,苦參2兩,黃連(去須)2兩,樸消(研)2兩,芒消(研)2兩,白石英(研)1兩,澤瀉(銼)1兩,龍膽1兩,白英1兩,水萍(焙)1兩,菰根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焦熱結,腸胃不通,引飲無度。
【用法用量】每服15丸,早、晚食前用溫米飲送下。稍增至20丸,以知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栝樓根(銼)5兩,黃連(去須)5兩,知母(焙)5兩,麥門冬(去心)5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處方】栝樓根1兩1分,鉛丹(研)1兩,干葛粉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4味,以2味搗羅為細末,與粉干葛、鉛丹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后,虛熱留滯,結成癰疽。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處方】栝樓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連1兩(去須),澤瀉1兩,赤石脂半兩,熟干地黃1兩,牡蠣1兩(燒為灰),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干,別杵為末)。
【制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消,小便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清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一七八
【處方】栝樓根30斤。
【功能主治】二三年聾耳。
【用法用量】上細切,以水煮,用釀酒如常法。久久服之。甚良。
【摘錄】方出《證類本草》卷八引《肘后方》,名見《普濟方》卷五十四
【處方】栝樓根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1兩,烏梅肉(微炒)1兩。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入少許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煩熱,口干舌燥,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1丸,以綿裹,含咽津,1日4-5次。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栝樓根丸這種方劑的介紹了,現(xiàn)代人在物質水平提高了之后就開始關注養(yǎng)生了,這對于我們大家的身體還是非常好的。關于養(yǎng)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大家知道栝樓是什么嗎?如果知道的話,那么對與栝樓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栝樓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藥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有哪些調理作用呢?下文我們將一一分析給大家。
【別名】果裸(《詩經》),王菩(《呂氏春秋》),地樓(《本經》),澤巨、澤冶(《吳普本草》),王白(《廣雅》),天瓜(《爾雅》郭璞注),萯(《穆天子傳》郭璞注),瓜葵(《針灸甲乙經》),澤姑、黃瓜(《別錄》),天圓子(《東醫(yī)寶鑒》),柿瓜(《醫(yī)林纂要》),野苦瓜(《貴州民間方藥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藥手冊》),藥瓜(《四川中藥志》),鴨屎瓜(《廣東中藥》)。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 栝樓 的 果實 。霜降至立冬果實成熟,果皮表面開始有白粉并為淡黃色時,即可采收。連果柄剪下,將果柄編結成串,先堆積屋內2~3天,再掛于陰涼通風處晾干(2個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軟紙逐個包裹,以保持色澤。防止撞傷破裂,否則易生蟲發(fā)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質藤本,長達10米。塊根肥厚。莖攀援,多分枝,表面有淺縱溝,光滑無毛;卷須腋生,細長,先端2歧。葉互生;葉片近圓形或近心形,長寬各8~20厘米,常為5~7淺裂或中裂,少為3裂,裂片倒卵形、矩圓形、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邊緣有疏齒或再作淺裂,幼時兩面疏生柔毛,老時下面有粗糙斑點?;▎涡?,雌雄異株;雄花3~8,排列成總狀花序,有時單生;萼筒狀,長2.5~4厘米,萼片5,線形,稍反卷,長1~1.5厘米;花冠白色,裂片5,倒卵形,先端細裂成流蘇狀;雄蕊3,花絲長4~6毫米;雌花單生,萼、瓣與雄花略同;子房下位,長卵形,花柱長,柱頭3深裂,呈絲狀。瓤果卵圓形至廣橢圓形,熟時橙黃色,光滑。種子多數(shù),扁平,長方卵形或圓卵形,邊緣有線紋狀形成窄邊,熟時黃棕色?;ㄆ?~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坡草叢、林邊、陰濕山谷中。亦有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主產山東、安徽、河南等地。
【性狀】干燥果實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長約9厘米,直徑約6厘米。果皮橙黃色或土黃色,微有光澤,皺縮,頂端有圓形的花柱殘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殘余,果柄部周圍的果皮上有放射狀縱溝。質重,剖開后內表面黃白色,并有纖維,肉質胎座多巳縮成粘絲狀,種子集結成團。氣如焦糖,味略甜。以個大、不破、色澄黃、糖味濃者為佳。
【化學成份】果實含三萜皂甙、有機酸、樹脂、糖類和色素。種子含脂肪油。果實所含的蛋白質與其塊根"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質不同,參見"天花粉"條。
【藥理作用】抗菌、抗癌作用。栝樓在體外對大腸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水浸液(1:2)在體外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體外試驗中,全栝樓煎劑(20%煎劑)對腹水癌細胞有致死作用。并有人認為栝樓皮、栝樓仁均有效,但前者的作用較好。種殼與脂肪油則無效。醇,醚提取物亦有效。60%醇提取物體外作用最好。但動物試驗,其作用不太顯著,也不穩(wěn)定;在體內,對肉瘤的作用比對腹水癌細胞的作用強一些。
【炮制】去柄,洗凈,置蒸籠內蒸至稍軟,壓扁,切成塊。
【性味】甘苦,寒。
【歸經】入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散結,滑腸。治痰熱咳嗽,胸痹,結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脾胃虛寒,大便不實,有寒痰、濕痰者不宜。
【附方】①治小兒膈熱咳嗽痰喘甚久不瘥:瓜蔞實一枚。去子,為末,以面和作餅子,炙黃為末。每服一錢,溫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宣明論方》潤肺散)
【各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栝樓實,《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又洗滌胸膈中垢膩,治消渴之神藥也。"
【臨床應用】治療冠心病:每日用瓜蔞5錢,薤白4錢,制成片劑,三次分服。治療25例,觀察2~8周,22例有不同程度癥狀改善。16例心電圖復查,14例示V5T波改善,2例惡化;12例服藥前示S-T段壓低者,10例改善,1例不變,1例惡化;服藥前平均V5T波振幅為0.96毫米,服藥后平均T波振幅增至2.7毫米;服藥前平均S-T段下降0.84毫米,服藥后S-T段平均下降0.27毫米。改變最明顯1例在服藥前二月發(fā)現(xiàn)有陳舊性前壁心肌梗死,心電圖V2-V4QS波,T波倒置,服藥后11月病員癥狀明顯改善,V2-V4Q波消失,V5T波向上;另1例原有心絞痛及竇性靜止,V5T波平坦,服藥四月后T波回至正常,竇性靜止消失。服藥后少數(shù)病例感胃部不適,經服氫氧化鋁后好轉。觀察中曾將瓜蔞與薤白分開服用,結果病人均反應瓜蔞片療效較薤白片為佳。此片對冠狀動脈供血作用,可能與通過放松動脈緊張度,減少心臟負荷有關。
【備注】同屬植物 圓子栝樓 、 長萼栝樓 的果實,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栝樓入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栝樓的作用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身體的情況,適量的食用栝樓。一段時間后身體狀況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大家想養(yǎng)生的話不妨通過一些中藥方劑來調節(jié),這樣既可以維持身心的健康,同時,又不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今天就來看一看栝樓牛蒡湯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栝樓仁 牛蒡子(炒,研)花粉 黃芩 生梔子(研)連翹(去心)皂刺 金銀花 甘草(生)陳皮各3克 青皮 柴胡各1.5克
【功能主治】理氣疏肝,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治肝氣郁結,熱毒壅滯,致成乳疽、乳癰,初起憎寒壯熱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煮酒適量和勻,空腹時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六
【處方】栝樓仁1錢,牛蒡子(炒,研)1錢,花粉1錢,黃芩1錢,生梔子(研)1錢,連翹(去心)1錢,皂刺1錢,金銀花1錢,甘草(生)1錢,陳皮1錢,青皮1錢,柴胡5分。
【功能主治】胃火郁結之乳疽、乳癰,,憎寒壯熱,紅腫焮熱痛。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入煮酒1杯和勻,食遠服。
【摘錄】《金鑒》卷六十六
通過本文的詳細介紹,你是不是已經了解了栝樓牛蒡湯的做法了呢?養(yǎng)生從生活小事做起,希望本文對你有一些幫助!
栝樓薤白半夏湯的作用是很多的,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利用而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栝樓薤白半夏湯的功效和食用方法等。
【處方】栝樓實1枚(搗)薤白12克 半夏12克白酒1升
【功能主治】通陽散結,祛痰寬胸。治胸痹,痰濁較甚,心痛徹背,不能安臥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同煮取400毫升,溫服100毫升,一日三服。
【備注】本方即栝樓薤白白酒湯加半夏而成。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散結;配以栝樓、薤白豁痰通陽,理氣寬胸。用于胸痹痰濁壅盛,病情較重者。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湯、瓜蔞半夏白酒湯
【處方】栝樓實1枚(搗),薤白3兩,半夏半斤,白酒1斗。
【功能主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用法用量】瓜蔞薤白半夏湯(《濟陽綱目》卷七十二)、瓜蔞薤白湯(《醫(yī)醇剩義》卷四)、瓜簍半夏白酒湯(《醫(yī)學金針》卷三)。
【注意】忌羊肉、餳。
【各家論述】①《金匱要略心典》: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于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②《古方選注》:君以薤白,滑利通陽;臣以栝樓實,潤下通阻;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而結中焦而為心痛徹背者,但當加半夏1味,和胃而通陰陽。
【臨床應用】冠心病《福建中醫(yī)》(1988;1:41):張某,男,54歲,干部。初診自述心窩部悶痛徹背伴短氣,間歇性發(fā)作已半個月,常于飯后或勞累時誘發(fā),每次2-3分鐘,心電圖提示心肌供血不足,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舌質淡暗,黃白膩,脈細弦,證為氣滯血瘀所致之胸痹。處方:栝樓,薤白、葛根、丹參15g,半夏、當歸各10g,赤芍、桑寄生各12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劑后癥減,原方去葛根,加郁金10g、黃耆15g,連服30劑,隨訪半年胸痛未復發(fā)。
【摘錄】《金匱》卷上
以上就是栝樓薤白半夏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