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膠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您對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槐膠丸的功效與作用”,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槐膠丸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槐膠(以酒化為膏)2兩,牛黃(別研)半兩,麝香(別研)半兩,羚羊角(鎊)1兩,石龍子(炙焦,別研)1枚,蜈蚣(微炙,別研)5枚,丹砂(研)半兩,干蝎(微炒,別研)半兩,蜚蠊(炒焦,別研)7枚,芫青(炒焦,別研)7枚,虻蟲(炒焦,別研)14枚,(庶蟲)蟲(炒焦,別研)7枚,巴豆49粒(用水煮紫色,去皮膜心,研如膏,存油)。
【制法】上各為末,拌勻,用糯米粥和槐膠、巴豆成膏,以和諸藥,丸如綠豆大,別以丹砂為衣。
【功能主治】肝約血聚,使人多怒,面青脅痛。
【用法用量】每服3丸,木香湯送下,甚至5丸,不拘時候;如人行20里再服。以知為度。ys630.CoM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一
【處方】槐膠2兩,天麻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蔓荊實半兩,何首烏(去黑皮)1兩,甘草(生,銼)半兩,人參半兩,生干地黃(焙)1兩,防風(去叉)1兩,槐花(炒)3分,菊花3分。
【制法】上為末,用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為衣。
【功能主治】風氣肢節(jié)疼痛,遍身搔癢麻木,頭目昏痛,咽膈煩滿。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荊芥、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二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槐膠丸,我們知道槐膠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槐膠丸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不同的人群應(yīng)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槐香丸。
【處方】槐花半兩(炒),黃連半兩(凈擇,炒),木香2兩(曬干),白礬半兩(火枯微存性,研)。
【制法】上為末。用烏梅10個,酸醋浸1宿,取肉熬成膏,同藥搗勻為丸,如干,入少許煮梅醋,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臟毒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下血成痢不止,加地榆3寸,捶碎煎湯下,空心食前服;或酒痢或谷道疼痛緊逼,連進3服;尋常兩日1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十八
經(jīng)常性不注意飲食健康的人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在選擇槐香丸等藥物的時候需要根據(jù)我們的體質(zhì)。我們在腸身體不適的時候不能單單靠藥物來化解,還應(yīng)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很好的遠離疾病。
說到阿膠丸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阿膠丸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guān)小常識。
【處方】阿膠 赤石脂各45克 續(xù)斷 川芎 當歸 甘草 丹參各30克 龍骨 鹿茸(酥炙)烏賊骨 鱉甲(炙)各60克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崩中,下血不止,虛羸無力。
【用法用量】空腹時用溫酒送下20~30丸。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
【處方】阿膠3兩(蒲黃炒灰),丹參1兩半(炒黑),川芎1兩,鹿茸3兩(炙灰),續(xù)斷3兩(炒灰),赤石臘3兩(醋煅),龍骨3兩(煅灰),當歸3兩,烏賊骨3兩(煅)。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崩漏不止,不能乳子,脈軟者。
【用法用量】每服5錢,米飲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chǎn)后任陽虧損,沖血妄行,故崩漏不止,不能乳子焉。阿膠補陰益血以除崩漏,丹參去宿生新以和血脈,川芎行血海以升陽,當歸養(yǎng)血脈以歸經(jīng),赤石脂澀血定崩漏,鹿茸灰壯陽止血崩,白龍骨澀虛脫,烏賊骨止漏經(jīng),續(xù)斷灰續(xù)經(jīng)脈以止崩漏也。蜜丸以潤之,飲下以和之,使經(jīng)血內(nèi)充,則沖任完復,而經(jīng)氣固密,血不妄行。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阿膠(炒令燥)1兩,黃柏(去粗皮,銼)1兩,人參1兩,干姜(炮)1兩,當歸(切,炒)1兩,酸石榴皮1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泄瀉,腸滑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阿膠(炒令燥)3兩,白術(shù)5兩,黃連(去須)1兩,肉豆蔻仁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膿血不止,腹中(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處方】阿膠(炙令燥)1兩,熟干地黃(焙)1兩,山芋1兩,羚羊角(屑)半兩,柏子仁(研)半兩,茯神(去木)半兩,地骨皮半兩,五味子半兩,百合半兩,丹參3分,遠志(去心)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人參3分,蛤蚧(蜜炙)1對。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咳嗽,發(fā)熱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8分,煎至6分,放溫時細呷服,食后、夜臥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阿膠(炙燥)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甘草(炙,銼)1兩,干姜(炮)1兩,芍藥(炮)1兩,黃連(去須,炒)1兩,木香(一半生一半炒)1兩,當歸(切,焙)1兩半,地榆(銼)1兩半。
【制法】上為末,用陳苦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阿膠1兩(糯米1合炒焦,不用米),甘草(炙)半兩,蛤粉(炒)半兩,漢防己半兩,杏仁(去皮,麩炒)半兩,款冬花半兩,香白芷半兩,馬兜鈴半兩,干姜1兩(1方有干葛,無干姜)。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久嗽,肺虛氣粗,有痰,惡心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全嬰方》
【處方】阿膠(炒令燥)3分,丹砂(研)半兩,硼砂(研)1分,人參3分,甘草(炙,銼)半兩,龍腦(研)3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止嗽。主熱嗽。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天門冬(去心)半兩,桔梗半兩,生干地黃(焙)半兩,阿膠(銼,炒燥)半兩,桑白皮(銼,炒)半兩,麥冬(去心)半兩,柏子仁(炒,研)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肺痿。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盞,煎至7分,食后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處方】阿膠(麩炒)1兩,菊花1兩,白術(shù)1兩,紫菀1兩,酸棗仁(炒)1兩,麻黃(去節(jié))1兩,桑白皮1兩,杏仁2兩(去皮,炒,研如膏),甘草(炙)半兩,款冬花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咳,睡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粥飲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七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黃連1兩(去須,微炒),干姜半兩(炮裂,銼),木香3分,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痢下膿血,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阿膠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百合1兩,貝母1兩,桔梗1兩,五味子1兩,山藥1兩,甘草半兩,半夏1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平肺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食前和滓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一
【處方】阿膠2兩,熟地黃2兩,牛膝2兩,桂2錢,白芍藥半兩,五味子1兩,黃耆1兩,白茯苓1兩,當歸1兩,人參1兩,牡丹皮1兩,芎1兩(1方有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生血順氣,出顏色,長肌膚,益筋力。主氣多血少,衛(wèi)實榮虛,月信過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棗湯送下,1日2次。
【摘錄】《雞峰》卷十五
【處方】真阿膠4斤(火炙令熱),蛇蛻皮1條(燒灰),熟艾半兩(燒灰),敗筆1管(用頭燒灰),大麥花少許(炙干,如無此花,以麥糵上牙子代之亦可,為細末)。
【制法】上為細末,以軟粳米飯為丸,如雞豆大,如丸時粘手,以少許面為丸。
【功能主治】大安胎臟。主產(chǎn)前產(chǎn)后諸疾。
【用法用量】罌粟炒令黃,為末,是千金散,真阿膠炙令黃,為末,是黃散子;蛇蛻皮燒灰,為末,是通靈散子。
【摘錄】《博濟》卷四
【處方】阿膠(炙令燥)半兩,亂發(fā)灰(別研)半兩,代赭(別研)、干姜(炮)1兩,馬蹄半個(燒令煙盡),生干地黃(焙)1兩1分,牛角腮(炙焦)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惡露不絕,腹痛氣急,及產(chǎn)蓐三十六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粥飲送下,日午、夜臥再服,加至4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處方】阿膠(炒)3兩,黃連(去須)2兩,當歸(切,焙)1兩,胡粉(研)1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阿膠(炙令燥)半兩,蟬殼(去土)半兩,犀角屑半兩,麝香3錢,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3分,桂(去粗皮)半兩,白鮮皮1兩,白僵蠶(炒)1兩,天南星(炮)1兩,半夏(酒浸3日,湯洗,麩炒)1兩,天麻1兩,桔梗(炒)1兩,黃耆(炒)1兩,當歸(切,焙)1兩,羌活(去蘆頭)1兩,虎頭骨(酥炙)1兩,海桐皮(銼)1兩,白芷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防風(去叉)1兩,芎?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干蝎(去尾,用糯米炒)42枚,人參半兩,沒藥半兩,木香1兩,羚羊角屑半兩,干姜(炮)4錢半,烏蛇(酒浸,去皮骨,炙)3分。
【制法】上銼細,焙干,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腑臟久虛,氣血衰弱,卒中風邪,及癱瘓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酒嚼下。中風甚者,拗開口,或先以藥嚏,后化藥灌下1丸。立省。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
【處方】阿膠1分(用蚌粉炒令黃色),貝母7枚(中等者,炮),天南星1枚(重1分,炮令黃),款冬花1分,紫菀1分(凈洗),知母1分,白礬1分(熬干)。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肺受風寒,咳嗽不止,痰涎并多,上喘氣促,睡臥不安;或肺經(jīng)客熱,咳而面赤,久不已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煎生姜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八
【處方】阿膠4兩,人參2兩,甘草2兩,龍骨2兩,桂心2兩,干地黃2兩,白術(shù)2兩,黃連2兩,當歸2兩,附子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冷洞下,心腹絞痛,兼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方下雖主虛冷洞下,而證見本寒標熱,故匯推理中、駐車及本門龍骨丸三方,并去干姜而易附子,功力倍增。阿膠、當歸專補營虛,人參、白術(shù)專扶胃弱,桂心、附子專治本寒,黃連一味專除標熱,猶恐桂、附過熱,乃進地黃以護真陰,龍骨以填滲漏,非但防虛陽之竊,并可杜虛寒之下脫也。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烏賊魚骨1兩,白芍藥2兩,當歸1兩(銼,微炒),劉寄奴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大便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二
【處方】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猬皮1兩(炙令微黃),營實3分,槐子1兩(微炒),地榆1兩(銼),龍骨1兩,赤石脂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耆1兩(銼),黃牛角腮2兩(燒灰),當歸1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末,以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腹內(nèi)疼痛,不欲飲食;萎黃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烏梅肉2兩(微炒),黃連2兩(去須,微炒)。
【制法】上為末,用煨蒜研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休息氣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綠礬1兩(燒赤),白石脂2兩,釜底墨1兩,烏賊魚骨1兩(燒灰)。
【制法】上為末,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久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熱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處方】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干姜1兩(炮裂,銼),木香1兩,龍骨2兩,赤石脂2兩,黃連1兩(去須,微炒),當歸1兩(銼,微炒),黃芩1兩,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熱不調(diào),痢下膿血不止,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黃連1兩,黃柏(鹽水炒)1兩,當歸1兩,烏梅肉(炒)1兩,芍藥2兩,阿膠(蛤粉炒)1兩。
【制法】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送下。
【摘錄】《扁鵲心書·神方》
【處方】阿膠1兩半(搗碎,炒令黃燥),鱉甲1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續(xù)斷1兩,龍骨2兩,芎?1兩,赤石脂1兩半,甘草1兩(炙微赤,銼),當歸1兩(銼,微炒),鹿茸2兩(去毛,涂酥炙微黃),烏賊魚骨2兩,丹參1兩,龜甲2兩(涂醋炙微黃)。
【制法】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崩中,下血不止,虛羸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汪琪箋釋:一派固血,不用補氣,尤妙在鹿茸,謂其能引血上升也。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阿膠(炒令燥)3分,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天南星(韭汁煮軟,切,焙)2錢,丹砂(別研)1兩,甘草(炙,銼)半兩,龍腦(別研)2錢。
【制法】上為細末,再同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去涎利膈,鎮(zhèn)心順肺。主風熱咳嗽。
【用法用量】小兒每次1丸,大人2丸,食后細嚼,荊芥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阿膠6分,鱉甲6分,續(xù)斷5分,龍骨1兩,芎?6分,地膽4分,鹿茸5分,烏魚骨8錢,丹參6錢,龜甲1錢。
【制法】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血崩不止,或結(jié)作片者。
【用法用量】方中阿膠用量原缺。
【摘錄】《宣明論》卷十一
【處方】赤茯苓1兩,赤芍藥1兩。
【制法】上為細末,以米醋煮阿膠一兩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虛冷,下痢白膿。
【用法用量】每服10-20丸,乳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一
【處方】阿膠(炒)、黃連、干姜、附子(炮)、人參、熟地黃、當歸、芍藥、龍骨、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產(chǎn)前產(chǎn)后瀉痢。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前米飲湯送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三引《醫(yī)林方》
【處方】阿膠(炒令燥)1兩,黃連(去須)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當歸(銼,炒)1兩,黃柏1兩,干姜3分(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赤白痢,日久不止,腸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香附子(去毛)2兩,天仙子(炒令黑)2兩,當歸(洗,焙)2兩,五味子1兩半,吳茱萸(湯洗7遍)1兩半,阿膠(蚌粉炒)1兩,川芎1兩,干姜(炮)1兩,蒼術(shù)3兩(米泔水浸1宿,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胎臟受寒,腰腹疼痛,或因損動,惡露頓下,腹痛陣作。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煎艾湯送下;或木香醋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處方】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地榆1兩半(銼),訶黎勒3分(用皮),熟干地黃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赤芍藥半兩,黃連1兩(去須,微炒),白術(shù)半兩,艾葉3分(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當歸1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血痢,腹內(nèi)疼痛,四肢羸瘦,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阿膠1錢,白茯苓2錢,黃連3錢,白芍藥4錢。
【制法】上為細末,水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大腸熱積,下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湯劑,名“阿膠湯”(見《家庭治病新書》)。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醫(yī)林方》
【處方】阿膠(蛤粉炒)1兩,鼠粘子(炒)1兩,甘草1兩,糯米(炒)1兩,馬兜鈴、款冬花、紫菀、桔梗。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拳毛倒睫。
【用法用量】方中馬兜鈴、款冬花、紫菀、桔梗用量原缺。
【摘錄】《銀海精微》卷上
【處方】干姜1分,當歸半兩,白芍藥半兩,白茯苓半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醋打阿膠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30粒,濃煎黃連、艾葉、粳米作湯,并服數(shù)劑。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
【處方】阿膠(蛤粉炒)1兩,生地黃(洗)1兩,卷柏葉1兩,大薊根1兩,五味子1兩,雞蘇葉1兩,山藥1兩,柏子仁(炒,另研)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人參半兩,防風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勞嗽,并嗽血唾血。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濃煎小麥湯或麥門冬湯咽下。
【摘錄】《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處方】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艾葉1兩半(微炒),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白芍藥1兩,當歸1兩(銼,微炒),芎?1兩,延胡索1兩,熟干地黃1兩,桂心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牛膝1兩(去苗),牡丹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黃耆1兩(銼)。
【制法】上為末,先用酒1升,煎3-5沸,將一半藥末入酒內(nèi),調(diào)入面糊,以慢火煎令稠,入余上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從高墜下,傷折腕損,內(nèi)傷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豆淋酒送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六十七
【處方】阿膠(炒)1兩,生地黃1兩,卷柏葉1兩,山藥(炒)1兩,大薊根1兩,五味子(杵炒)1兩,雞蘇1兩,柏子仁(炒)半兩,人參半兩,防風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勞嗽出血咯血,發(fā)熱晡熱,口渴盜汗。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麥門冬煎湯下。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五
【處方】阿膠(炒令燥)半兩,酸石榴皮半兩,黃連(去須,炒)1兩,當歸(切,焙)3分,肉豆蔻(去殼)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赤小豆大。
【功能主治】安胎氣,止腹痛。主妊娠下痢,日夜頻并。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處方】枳殼(麩炒)、阿膠(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六一散為衣。
【功能主治】娠婦大便閉。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清湯送下。未通,可加至50丸。
【摘錄】《惠直堂方》卷四
以上就是對阿膠丸配方的詳細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藥材。那么對于藤槐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英文名】Common Bowringia
【別名】石崖風、兩頭槌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藤槐的根或葉。
【原形態(tài)】藤槐 攀援灌木。單葉互生;葉柄長1-3cm,兩端稍膨大;托葉小而早落,無小托葉;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長5-13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無毛;葉脈在兩面均隆起,側(cè)脈5-7對;葉近革質(zhì)。花3-5朵排列成長2-5cm的傘房狀的總狀花序;總花梗短,纖細,疏生短柔毛;萼鐘狀,長約4mm,無毛;花冠白色,長約1cm;雄蕊10,分離或基部合生,不等長;子房被柔毛。莢果膨脹,卵形或近圓形,長2.5-3cm,寬約1.5cm,兩端急尖,無毛,成熟時開裂,果瓣薄革質(zhì),網(wǎng)脈明顯。種子1-2顆,橢圓形,稍扁,種皮黑色或紅色,種阜白色,環(huán)狀隆起。花期5-9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雜木林中,通常纏繞于其他樹上。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葉有清熱,涼血的功能。
【摘錄】《中華本草》
上述這些都是關(guān)于藤槐的一些小知識,如果您感覺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的話,不妨試一試,相信會對身體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香槐是我們?nèi)粘I钪惺殖R姷囊环N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香槐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下。
【來源】為豆科植物 香槐 的 根 及 果實 。根,全年可采。果實,秋季采收。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4~16米。樹皮灰褐色;幼枝灰綠色,二年生枝紫褐色,無毛,有細小皮孔。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9~11,膜質(zhì),基部者卵形,長約5厘米;上部葉漸大,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頂部葉倒卵狀橢圓形,長10厘米,寬4~5厘米,上面光滑,下面沿主脈疏被淡棕褐色柔毛。圓錐花序疏松,頂生或腋生;總花梗被褐色短柔毛?;ㄩL約20毫米,白色;萼鐘狀,先端5裂,萼齒三角形;花瓣幾等長,旗瓣近圓形,頂端微凹;雄蕊10,近分離;子房線形,具短柄,密被絹狀毛。莢果扁,長4.5厘米,寬約12毫米,密生短柔毛?;ㄆ?~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功能主治】治關(guān)節(jié)疼痛:香槐鮮根二兩,加五加皮(五加科細柱五加)、鉆地風(五加科杞李參)各二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香槐,我們知道香槐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香槐作為一種調(diào)理身體的手段 。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中藥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各樣,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材金槐。
【別名】十二槐花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小葉假糙蘇 的 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亞灌木,高30~80厘米。莖直立,方形,有棱,棱之間凹隙較深,被短柔毛。葉對生,長卵形,長5.5~11.5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淺圓鋸齒,兩面均被短毛,脈上毛較密;葉柄長3~8厘米。輪傘花序,有花數(shù)朵,唇形:萼鐘形,5齒裂,花冠黃色,外被細短柔毛。小堅果4枚。
【生境分布】多生于山林陰處。分布西南、中南、臺灣等地。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滋陰潤燥,止咳,調(diào)經(jīng)。治癆咳,月經(jīng)不調(diào)。
【附方】①治癆咳:十二槐花根、臭牡丹、美人蕉根、茯苓、土洋參、黑芨根、對節(jié)蓮各五錢。燉肉、燉雞或燉豬心、肺吃。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以上為各位介紹的就是金槐的功效和作用,如果要食用金槐的話,最好咨詢一下中醫(y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經(jīng)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槐白皮。
【別名】槐皮(《肘后方》)。
【來源】為豆科植物 槐 的 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
【性味】①《藥性論》:"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治風邪外中,身體強直,肌膚不仁,熱病口瘡,牙疳,喉痹,腸風下血,疽,痔,爛瘡。陰部癢痛,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外用:含漱,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附方】①治中風身直,不得屈伸反復者:槐皮(黃白者),切之,以酒共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稍稍服之。(《肘后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藥性論》
上文我們介紹了槐白皮以及槐白皮的特點,可以知道槐白皮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槐枝做為一種中藥,藥用價值是很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來了解一下。
【別名】槐嫩蘗(《唐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 槐 的 嫩枝 。
【化學成份】含蕓香甙。
【性味】《綱目》:"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治崩漏帶下,心痛,目赤,痔瘡,疥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煎水熏洗或燒瀝涂。
【附方】①治崩中或赤白,不問年月遠近:槐枝,燒灰,食前酒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經(jīng)過本文的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關(guān)于槐枝的相關(guān)知識。不管是從食物保健還是中醫(yī)的角度,槐枝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的了解了各種中藥中的詳細的成分,也知道這些成分對于大家的健康的影響。下面就為各位朋友推薦一種中藥槐膠,詳細的描述一下槐膠的功效,希望對各位的學習和研究有一定幫助。
【來源】為豆科植物 槐 的 樹脂 。
【性味】《綱目》:"苦,寒,無毒。"
【歸經(jīng)】《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jīng)。"
【功能主治】①《嘉佑本草》:"主一切風,化涎。治肝藏風,筋脈抽掣,及急風口噤,或四肢不收,頑痹,或毒風周身如蟲行,或破傷風口眼偏斜,腰脊強硬。"
【用法用量】內(nèi)服:多入丸、散。
【注意】《得配本草》:"血虛氣滯,二者禁用。"
【附方】①治破傷風,口眼偏斜,四肢拘急,腰背強硬:槐膠二兩,白花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獨活一兩,白附子一兩(炮裂),防風一兩(去蘆頭),干蝎半兩(微炒),干姜半兩(炮裂),天南量半兩(炮裂),天麻一兩,麝香一分(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研令勻。每服,研薄荷汁半合,入酒三合,暖令溫,調(diào)下一錢,不計時候服。(《圣惠方》槐膠散)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嘉佑本草》
總得來說槐膠的作用是相當大的,也正是因為槐膠具有如此多的養(yǎng)生功效,因此日常生活中應(yīng)用到槐膠養(yǎng)生的地方可以說也是相當高的。
中醫(yī)在治病的時候都是需要用到中藥的,而作為中藥材一種的槐根也是被經(jīng)常用到的,那么,下面就來說說槐根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來源】為豆科植物 槐 的 根 。
【性狀】干燥的根粗壯而呈圓柱形,略彎曲。外表黃色或黃褐色。質(zhì)堅硬。斷面黃白色,木質(zhì),纖維性。
【化學成份】含d-山槐素葡萄糖甙和dl-山槐素。
【功能主治】治痔瘡,喉痹,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療五痔:煮槐根洗之。(《姚僧坦集驗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上面是關(guān)于槐根的一個簡單的介紹,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槐根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元素,對于治療和預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關(guān)人士的指導下食用。
健康的身體比什么都重要,因為一旦生病會給家庭和生活帶來許多困難。而健康的身體依賴于科學的飲食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yīng)尤其注意飲食,下文這款槐子酒簡單易作,非常適合在家自我保養(yǎng)時食用。
槐子酒——(痔瘡)
(《備急千金要方》)
【配方】槐東南枝(細剉)一石,槐東南根(剉)三石,槐子二斗。
【制法】上三味以大釜中安十六斛水,煮取五斛澄取清,更煎取一石六斗,炊兩斛黍米,上曲二十斤釀之,攪令調(diào),封泥七日。
【主治】主五痔十年不瘥者。
【用法】酒熟取清,飲適性,常令小醉。
說明:《普濟方》注一方有槐柏皮(細剉)一石,余同上。
看完了本篇文章對槐子酒這種藥酒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已經(jīng)相當?shù)钠炔患按??槐子酒對人體的好處這么多,而且制作也不是太困難,相信會給大家的生活有所幫助。
基本上一提到槐實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槐實散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處方】槐實(炒)8兩,荊芥穗4兩,甘草(炙)1兩,防風(去叉)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清頭目,化風痰。主風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食后茶、酒任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六
【處方】槐實(酥炒)半兩,防風(去叉)半兩,枳殼(去瓤,麩炒焦黑為度)半兩,黃耆(銼,炒)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腸風。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茶清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現(xiàn)在大家知道了吧,槐實散的對疾病的療效有很多,對我們恢復健康很有幫助。
對于治療疾病,很多人會選擇中醫(yī)來調(diào)理,事實也證明中醫(yī)調(diào)理時間雖然長了些,但效果是很不錯的,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種療效非常好的中藥方劑虎骨膠丸,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虎骨膏丸
【處方】虎骨2斤(銼碎,洗凈,用嫩桑枝10兩,金毛狗脊去毛10兩,白菊花去蒂10兩,秦艽2兩,煎水熬虎骨成膠,收起如蜜樣,如不足量,加蜜煉),大熟地4兩,當歸3兩,牛膝2兩,山藥2兩,茯苓2兩,杜仲2兩,枸杞2兩,續(xù)斷2兩,桑寄生2兩,熟附子7錢,厚肉桂(去皮,不見火)5錢,丹皮,澤瀉8錢,人參2兩(貧者以黃耆4兩代之)。
【制法】上為末,虎骨膠為丸。
【功能主治】鶴膝風及癱瘓諸證。
【用法用量】虎骨膏丸(《醫(yī)學心悟》卷三)。方中丹皮用量原缺。
【摘錄】《濟陽綱目》卷八十一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后,大家是否對虎骨膠丸有一定的了解了呢。其實虎骨膠丸本身是沒有什么害處的,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有些人不適合服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吃之前,咨詢醫(yī)生,問清楚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