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枳桔湯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現(xiàn)代人壓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長期加班的。長期熬夜加班會很容易導致身體差。而中藥方劑其實就可以緩慢的調理人的身體,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柴胡枳桔湯的制作方法。
【處方】麻黃 杏仁 桔梗 枳殼 柴胡 黃芩 半夏 知母 石膏 干葛 甘草
【功能主治】主傷寒胸脅痛,潮熱作渴,咳痰氣喘。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三
【別名】枳桔柴胡湯(《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半夏 生姜 大棗 枳殼 桔梗
【功能主治】主邪客少陽,寒熱往來,胸膈痞滿。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川柴胡4.5克 枳殼4.5克 姜半夏4.5克 鮮生姜3克 青子芩4.5克 桔梗3克 新會皮4.5克 雨前茶3克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主外感初傳少陽,寒熱往來,胸脅痞滿,或痛、或嘔、或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柴胡疏達腠理,黃芩清泄相火,二味合用,和解少陽為君;枳、桔、橘、半理氣化痰,開達上、中二焦之壅滯為臣;生姜以助柴胡之疏達為佐;綠茶以助黃芩之清泄為使。為和解表里法之輕劑,適用于外邪初傳少陽之輕癥。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柴胡、黃芩、半夏、甘草、枳殼、桔梗、瓜蔞仁。
【功能主治】傷寒小結胸。脈弦數,口苦,心下硬痛,胸中滿硬,或脅下滿硬而發(fā)熱,或日晡潮熱,或往來寒熱,或耳聾目眩,或心煩而嘔,痰熱煩渴。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三
【別名】枳桔柴胡湯
【處方】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
【功能主治】少陽寒痞滿。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川柴胡1錢至1錢半,枳殼1錢半,姜半夏1錢半,鮮生姜1錢,青子芩1錢至1錢半,桔梗1錢,新會皮1錢半,雨前茶1錢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主
【各家論述】柴胡疏達腠理,黃芩清泄相火,為和解少陽之主藥,專治寒熱往來,故以之為君;凡外感之邪,初傳少陽三焦,勢必逆于胸脅,痞滿不通,而或痛或嘔或噦,故必臣以宣氣藥,如枳、桔、橘、半之類,開達其上中二焦之壅塞;佐以生姜,以助柴胡之疏達;使以綠茶,以助黃芩之清泄。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上文是關于柴胡枳桔湯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參考的價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藥,這才是保證生命健康的標準。
yS630.Com相關推薦
枳術湯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在治愈疾病的同時調理身體的機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它在服用時也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枳實湯(《產育寶慶集》卷上)、白術湯(《證治準繩·女科》)。
【處方】枳實7枚 白術30克
【功能主治】治水飲內停,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用法用量】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肉桂(去皮,不見火)22克 附子(炮,去皮、臍)細辛(洗,去土、葉)白術各30克 桔梗(去蘆,銼,炒)檳榔 甘草(炙)各22克 枳實(面炒)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陽虛氣滯,水飲內停,心下堅硬如杯。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姜7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通過本篇文章對枳術湯的相關介紹,我們可以詳細的了解到枳術湯對疾病癥狀的緩解。如果患者服用此類藥物效果不明顯,可以及時的接受治療并咨詢醫(yī)師的建議。在日常堅持鍛煉也是能夠緩解疾病的癥狀的。
說起中藥方劑,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為何中藥藥劑可以有這么大的作用嗎?下面介紹一種甘桔湯來為大家一一說明。
【處方】甘草 桔梗 麥門冬各30克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養(yǎng)陰排膿。治胃癰,痰氣上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二十一
【處方】桔梗、當歸、栝樓仁、漢防己、桑白皮、貝母、杏仁(炒)、甘草節(jié)、薏苡仁、百合、黃耆、玄參各等分。
【功能主治】肺癰,咳唾膿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盞,加生姜2片,煎服。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七
【處方】桔梗(米泔制)、牛蒡(炒,研)、甘草。
【功能主治】痘瘡之后,咽喉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桔梗、甘草各等分,紫蘇葉減半,烏梅肉少許。
【功能主治】咳嗽,風寒外感,不熱不渴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阿膠化服。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四
【處方】人參(去蘆)5錢,桔梗(蜜浸,炒)1兩,甘草(半生半炙)2錢。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感冒風熱,火氣熏逼,痘瘡蘊毒上攻,咽喉腫脹,痰氣不順,咳嗽失音。
【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時服。
【摘錄】《幼科類萃》卷二十五
【處方】甘草、桔梗、山豆根、黑參、鼠粘子、荊芥等分,麥門冬倍用。
【功能主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處方】桔梗2兩,甘草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肺熱,手掐眉目鼻面。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桔梗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2兩,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下一切氣。主胸中結氣,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微溫時時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
【別名】甘桔散
【處方】桔梗1兩(末,浸1宿,焙干用),甘草2兩(炒)。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上焦熱,咽痛,嗽膿血。
【用法用量】甘桔散(《準繩·幼科》卷九)。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四引《錢氏方》
【處方】桔梗、甘草、防風、牛蒡子、玄參、升麻、射干。
【功能主治】瘄后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六
【處方】薄荷1錢,貝母1錢,黃芩1錢,山梔子7分,連翹7分,甘草5分,桔梗1錢5分。
【功能主治】重衣厚被,或過食煎煿熱物,致項熱頭重,喉音不清,咳嗽口燥。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后溫服。
【摘錄】《杏苑》卷三
【處方】甘草、桔梗、牛蒡、荊芥、玄參、天花粉。
【功能主治】清利咽喉。主痘疹,咽喉痛。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十三
【別名】大甘桔湯
【處方】桔梗8分,甘草1錢半,射干6分,牛蒡子(炒)6分,防風4分,玄參4分。
【功能主治】咽痛,痰壅聲啞。
【用法用量】大甘桔湯(《古方匯精》卷二)。方中防風、玄參用量原缺,據《古方匯精》補。
【摘錄】《外科啟玄》卷十二
【處方】桔梗、甘草、杏仁泥。
【功能主治】咳嗽,咽痛,聲啞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竹瀝半鐘和服,細茶咽下。
【摘錄】《幼科指南》卷下
【處方】桔梗、甘草、牛子、連翹、玄參、黃芩、山豆根。
【功能主治】喉痛。
【用法用量】水煎,噙。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一
【處方】甘草、桔梗、玄參、炒芩。
【功能主治】痘,口干,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頻頻噙咽。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甘草2錢(生),桔梗2錢,花粉1錢,鼠粘子1錢,連翹1錢,山梔仁1錢,生黃連1錢,生地黃1錢。
【功能主治】疏風。主弄舌喉風。
【摘錄】《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處方】甘草1錢,防風1錢,荊芥1錢,薄荷1錢,黃芩1錢,桔梗3錢,加玄參1錢。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喉閉。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頻頻噙咽。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九
【處方】桔梗、前胡、牛蒡、杏仁、蘇子、橘紅、象貝母、羚羊角。
【功能主治】疹后感冒而嗆者。
【用法用量】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處方】當歸(酒洗)、川芎、薄荷(炒)、黃芩、山梔、連翹、甘草、銀花、元參、防風、桔梗、荊芥、大黃(酒浸)。
【功能主治】心經積熱,舌上生癰,狀似楊梅,作事心煩;或因受濕熱,七情所傷,靠舌根橫起紫紅色筋。
【用法用量】水2鐘,煎服。
【摘錄】《喉科枕秘》卷二
【處方】甘草3錢,桔梗4錢,銀花1錢5分,麥冬(去心)2錢,僵蠶(姜汁炒)2錢,鼠粘2錢,冬桑葉3錢。
【功能主治】白喉虛熱證,白見于關內,外色稍不潤,喉內紅腫,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雖黃而滑,小便略赤而長,飲食稍礙,心煩不眠。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白喉全生集》
【處方】生甘草、芽桔梗、熟石膏、凈知母、牛蒡子。
【功能主治】小兒麻疹,胃火炎肺金,咳嗽面浮,應出不出。
【用法用量】生薄荷葉5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六
【處方】甘草、桔梗、大力子、天花粉、山豆根、麥冬。
【功能主治】痘起發(fā)光壯,收靨咽痛。
【用法用量】竹葉、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三
【處方】甘草、桔梗、連翹、玄參、防風、牛蒡子。
【功能主治】麻疹,咽喉腫痛,不能食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麻疹備要方論》
看了上面對甘桔湯的介紹我們知道,養(yǎng)生是現(xiàn)在很多人喜愛做的一件事情,養(yǎng)生對身體的幫助比較大,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自身的體質狀況來選擇才是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
柴胡湯,這是一種中藥方劑的名字,這種藥是由多種常見的藥物組成,用途也是比較廣泛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柴胡地骨皮湯(《宜明論方》卷一)。
【處方】柴胡(去苗)地骨皮各30克
【制法】上二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主口糜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取少許含咽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七
【處方】柴胡9克 黃芩6克 半夏(姜炒)6克 人參3克 紫草6克 黃連6克 茯苓6克 甘草6克
【功能主治】主氣分有熱發(fā)斑者。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四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五味子1兩,桔梗(炒)1兩,熟干地黃(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紫菀(去苗)1兩,人參1兩,地骨皮1兩,黃耆(銼)1兩,白術1兩,桂(去粗皮)1兩,牡蠣(研粉)1兩,半夏(去滑,湯洗7遍)3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寒熱往來,夜臥盜汗,四肢無力,飲食口苦,上氣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棗3枚(擘破),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七
【別名】柴胡甘草湯
【處方】柴胡(去苗)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黃疸。熱疸。
【用法用量】柴胡甘草湯(《直指》卷十六)。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
【處方】柴胡(去苗)1兩,茵陳蒿1兩,升麻3分,龍膽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黃疸,通身并黃。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加地黃汁1合攪,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鱉甲(去裙瀾,醋炙,銼)1兩半,郁李仁(湯浸,去皮尖,搗碎)1兩半,芍藥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桃仁21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訶黎勒皮1兩,半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除郁李仁外,銼如麻豆大,再同和勻。
【功能主治】鼓脹堅塊。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加樸消少許,空腹溫服,如人行4-5里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1兩,黃芩(去黑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梔子仁1兩,石膏(碎)1兩,羚羊角(鎊)1兩,生干地黃(焙)1兩,芒消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下焦熱結,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夜1。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處方】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1兩,芎藭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貝母(去心)半兩,款冬花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壅痰毒,頭眩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處方】柴胡(去苗)1兩,黃耆(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秦艽(去苗土)半兩,地骨皮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葛根(銼)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人參3分,甘草(炙)3分,鱉甲(去裙襕,醋浸,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夾勞,五心煩熱,背膊疼痛,手足無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去苗)2兩,竹茹2兩,桔梗(炒)2兩,紫菀(去土)2兩,知母(炒)2兩,貝母(去心,炒)2兩,訶黎勒皮1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肺痿。久嗽不已,四肢煩熱,頰赤咽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生地黃汁半盞,烏梅1個(拍碎),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再夜1。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處方】柴胡(去苗)1兩,地骨皮1兩,犀角(鎊)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葛根(銼)1兩,黃連(去須)1兩,赤芍藥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1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臟實熱,上焦壅滯,口舌生瘡,或多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處方】柴胡(去苗)2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人參1兩半,訶黎勒(煨,去皮)1兩半,桔梗(去蘆頭,炒)1兩半,紫蘇莖葉1兩1分,甘草(炙)1兩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逆滿,兩脅下妨悶,嘔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柴胡(去苗)2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知母1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瘧病大渴,煩躁引飲不止,身體皆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1兩,常山(銼)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令黃色)1兩,知母(焙)1兩,青蒿(干者)1兩,甘草(炙,銼)1兩,枳殼(去瓢,麩炒)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足太陽瘧,寒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柳枝心7枚,蔥白2寸(細切),同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發(fā)前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秦艽(去苗土)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蘆根1兩,淡竹葉1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足少陽瘧,熱多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加青蒿自然汁半合,再煎沸,未發(fā)前五更初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4兩,葛根(銼)4兩,棗肉(焙)4兩,甘草(炙)4兩,檳榔(銼)4兩,常山4兩,烏梅(去核,焙)4兩,草豆蔻(去皮)4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4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瘧,寒多熱少,有汗,頭目昏暗,背胛拘急,或胸膈痞悶,嘔逆咳嗽,心腹脹痛,面黃肌瘦,肢節(jié)疼倦。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酒半盞,水1盞,煎至1盞,去滓,未發(fā)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人參半兩,栝樓根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耆(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勞瘧。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大棗2枚(去核),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腹、欲發(fā)前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五
【處方】柴胡(去苗)半兩,酸棗仁(微炒)2兩,遠志(去心)1分,當歸(切,焙)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茯神(去木)半兩,豬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黃耆(銼)半兩,人參半兩,生干地黃半兩,芎藭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虛勞煩熱,驚悸,不得眠睡。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大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去苗)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升麻1兩,黃連(去須)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甘草(炙,銼)3分,知母(切,焙)3分,梔子仁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黃。面赤口張,氣喘多驚,饒睡,手腳煩疼,舌上瘡生,心下急悶,不欲飲食,舌縮口干,7-8日內必發(fā)狂走。
【用法用量】此證先烙上脘穴,次烙關元,及灸十八壯,若不愈,再灸七壯,次烙背心下廉及天聰,如不愈者宜服本方。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一
【處方】柴胡(去苗)半兩,芍藥半兩,知母(焙)半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半兩,木香半兩,山梔子仁半兩,升麻半兩,大青半兩,白芷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甘草(炙,銼)1分,石膏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百節(jié)疼痛,壯熱頭疼。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去苗)3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白術2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氣逆,心腹痞滿,四肢羸瘦,腹脹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日午、夜臥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升麻3分,芍藥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甘草3分,黃芩(去黑心)3分,知母(焙)5錢,黃連5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熱病后,乍寒乍熱,骨節(jié)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方中知母、黃連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
【處方】柴胡(去苗)1兩,茵陳蒿1兩,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大黃(銼,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未。
【功能主治】傷寒后余毒不解,頰赤口干,四肢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小麥50粒,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去苗)3分,黃耆(銼)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3分,半夏(湯洗去滑,焙干)3分,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當歸(切,焙)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草(炙,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半兩,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羸瘦,心虛驚悸,氣乏力劣。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切碎),煎至1盞,去滓,空腹頓服,夜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當歸(切,焙)1兩,食茱萸(去枝莖)1兩,芍藥1兩半,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熟,銼)1兩,檳榔(炮,銼)3枚,郁李仁(湯浸,去皮)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蟲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九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升麻1兩半,車前子1兩,決明子(微炒)1兩,梔子仁1兩,黃芩(去黑心)1兩,黃連(去須)1兩,甘草(炙,銼)1兩,防風(去叉)1兩,羚羊角(鎊)1兩,馬牙消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肝虛風熱上沖,目暗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處方】柴胡(去苗)2兩,黃芩(去黑心)1兩,芎藭2兩,芍藥2兩,大黃(銼碎,炒香)2兩,石膏5兩,羚羊角(鎊)2兩,茯神(去木)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積年風毒瘀熱,目赤時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竹葉7片,煎至1盞,去滓,投芒消半字,放溫,空心頓飲。以利為度;如利頻,去芒消,以粥止之。
【注意】如秋月肝弱時,不宜瀉肝,宜加補藥,即不用此方。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決明子(炒)1兩,澤瀉1兩,升麻1兩,芍藥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梔子仁1兩,黃芩(去黑心)1兩,黃連(去須)1兩,細辛(去苗葉)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兩,甘草(炙,銼)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眼赤息肉,生翳膜,漠不見物。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苦竹葉10片,煎至1盞,去滓,投芒消末1錢匕,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九
【處方】柴胡(去苗)、黃芩(去黑心)、梔子仁、赤芍藥、升麻、麥門冬(去心)、甘草(炙,銼)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去脾肺熱毒氣。主斑痘瘡入眼。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小盞,去滓放溫,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
【處方】生地4錢,白芷3錢,天冬1錢,青蒿6錢,柴胡1兩,玄參3錢,生耆3錢,連翹3錢,百合5錢,知母3錢。
【功能主治】中蠱。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見惡役持練鎖至,如有刀兵、健卒追趕,常思自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宜戒葷鹽,俟毒凈自愈,愈后不用戒魚蝦等物。
【摘錄】《驗方新編》卷十五
【處方】當歸1錢2分,白芍1錢,柴胡1錢,黃芩1錢,熟地3分,甘草3分,半夏(制)7分,川芎7分,人參5分,麥冬(去心)5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婦女17-18歲,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行,而致經脈不通,或阻隔半年百日,面色青黃,飲食不思,或作寒熱,頭痛眩暈,腹中結塊,煩悶嘔吐,或作膨脹。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熱服。
【摘錄】《葉氏女科》卷一
【處方】黃芩、柴胡、白芍(炒)、丹皮、陳皮、甘草、山楂、神曲。
【功能主治】小兒濕熱出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和中丸或抱龍丸。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柴胡(去苗)1兩,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發(fā)熱,肢體煩疼。
【用法用量】用童便5盞,同煎至2盞,去滓,分溫2服。出汗即愈。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3兩,白術1兩,地骨皮1兩,葛根(銼)2兩,甘草(炙,銼)1兩,木通(銼)2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發(fā)熱,心中煩悶,面黃口干,腹中虛滿,腰背急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切碎)。煎至1盞,去滓,空腹溫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延胡索1兩半,百合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款冬花(炒)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代赭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地榆1兩,貝母(去心,煨)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旋覆花(炒)3分,杏仁15枚(去皮尖雙仁,炒令黃)。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咳嗽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取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知母(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耆半兩,五味子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木香半兩,沉香半兩,枳殼(去瓤,炒)1分,枸杞子1分,檳榔(炮,銼)2枚。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四肢少力,肌瘦盜汗,遺精心忪,不思飲食,咳嗽唾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
【處方】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犀角(鎊)3分,樸消3分,茯神(去木)3分,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熱實,煩躁譫語。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處方】柴胡(去苗)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人參半兩,烏梅肉(炒)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1分,白術(銼)1分,款冬花1分,紫菀(去土)1分,桔梗(炒)1分,甘草(炙)1分,檳榔(大者,銼)1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陽氣外虛,腠理不密,榮衛(wèi)發(fā)泄,盜汗不止,骨節(jié)熱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2片,青蒿少許,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九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半夏(湯洗去滑,焙)1兩半,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甘草(炙,銼)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大腹(銼)1兩,黃耆(銼)2兩。
【制法】上為粗未。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急勞??人陨蠚?,飲食減少,痰涎壅盛,手足酸痛,唇口干燥,心虛驚悸,氣乏羸劣。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2兩,白術2兩,牡蠣(燒令透)2兩,桑根白皮(炙黃)半兩,知母(銼,焙)半兩,木通(銼)半兩,甘草(炙)半兩,鱉甲(去裙襕,一醋炙黃)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熱勞。潮熱盜汗,羸瘦減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竹葉3片,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夜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澤瀉1兩半,葛根(炙,銼)1兩半,升麻1兩半,玄參3兩,生干地黃(切,焙)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調氣下熱。主肝勞。關格不通,精神不守,氣逆上沖,胸中煩悶。
【用法用量】每用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7片,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分為2服,空心、食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六
【處方】柴胡(去苗)1兩1分,葛根(銼)2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桂(去粗皮)3分,萎蕤(切,焙)2兩,黃芩(去黑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服乳石腳氣發(fā)動,或憎寒壯熱,頭痛心悶,眼目疼,惡心欲吐,頭旋腦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食后溫服。衣被覆取微汗,汗不可太過。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赤芍藥1兩半,旋覆花1兩,紫蘇莖葉1兩,桑白皮(炙,銼)2兩,大腹(連皮,銼)2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上氣喘滿,及毒氣沖心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下樸消1字,更煎1-2沸,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別名】柴胡飲
【處方】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桔梗(炒)1兩,木通(銼)1兩,芍藥半兩,鱉甲(去裙襕,醋蘸,慢火炙令黃色)半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癥癖氣脹,腹痛,脅肋脹滿,不思食飲。
【用法用量】柴胡飲(《原書卷七十三)。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二
【處方】柴胡1錢,人參1錢,甘草1錢,龍膽草1錢。
【功能主治】小兒變蒸實熱。
【用法用量】河水1碗,煎3分,略飲數匙。
【摘錄】《幼科指掌》卷一
【處方】柴胡1兩半(去苗),貝母(煨微黃)1兩,葛根(銼)1兩,赤芍藥1兩,黃芩1兩,梔子仁1兩,石膏2兩,知母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咳嗽,煩熱,四肢骨節(jié)頭目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九
【處方】柴胡(去苗)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芎藭1兩半,赤石脂1兩半,五味子1兩半,桂(去粗皮)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黃連(去須)1兩,百合1兩,地榆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咳嗽,肢體疼痛,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
通過文章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柴胡湯的作用應該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了,這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幫助,更好的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加味枳術湯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枳殼(制)白術 紫蘇莖葉 辣桂 陳皮 檳榔 北梗 木香 五靈脂(炒)各7.5克 半夏(制)茯苓 甘草(炙)各9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理氣健脾,化痰消飲。治氣為痰飲所隔,心下堅脹,名曰氣分。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4片,水煎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十七
【處方】白術6克 枳實 陳皮 麥芽 山楂 茯苓 神曲 連翹各3克 茵陳 荷葉各4.5克 澤瀉1.5克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利濕退黃。治傷食停滯,致生谷疸,胸膈滿悶,噯腐吞酸,目珠及皮膚皆見黃色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四
【處方】枳殼(制)1分,白術1分,紫蘇莖葉1分,辣桂1分,陳皮(去白)1分,檳榔1分,桔梗1分,木香1分,五靈脂(炒)1分,半夏(制)、茯苓、甘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氣為痰飲所膈,心下堅脹,此屬氣分。
【用法用量】①半夏以后三味用量原缺。②《丹溪心法》本方五靈脂以上諸藥用各二分,半夏、茯苓、甘草各一分半。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二引《直指》
加味枳術湯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加味枳術湯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痰多、咳嗽等都是日常比較多見且復雜的癥狀,病因有很多,其中有的是因為身體病因而引起,有的則是由于不當的飲食習慣造成,帶給人們很大的困擾。而其中,通過喝茶治療便是一個極好的緩解方法。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一款茶飲桔枳茶,只要常喝便能輕松止咳和祛痰。
桔枳茶
原料:桔梗5g、甘草3g、綠茶3g。
用法:用25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清肺祛痰。
用途:肺癰咳而胸滿、吐膿臭痰。
止咳祛痰的方法
風寒咳嗽
這種咳嗽是外感風寒引起,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咯白稀痰、鼻塞流清涕、咽癢、惡寒頭痛、周身骨痛、舌苔白。
風寒咳嗽宜食:宜吃辛味帶有溫熱性的食品,如生姜、白蔥、豆豉等;
推薦食療方
1、紅糖姜棗湯
紅糖30g,生姜10g,紅棗30g,以水三碗,煎至一碗,取汁溫服,服后微汗即愈。
2、白蘿卜蜂蜜湯
白蘿卜1個、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黃2克。做法:將蘿卜洗凈,切片后放入碗內,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黃等共蒸半小時,趁熱服用,臥床見汗即愈。功效:發(fā)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風寒咳嗽。
3、蘿卜蔥白湯
蘿卜1個、蔥白6根、生姜15克。做法:用三碗水先將蘿卜煮熟,再放入蔥白、姜、煮剩一碗湯,連渣一次服下。
4、姜杏粥
杏仁15g(去皮,搗碎)、粳米50g,洗凈同置于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加生姜6g(去皮,切成絲)再煮10余分鐘,即可溫服,每日兩次。
風熱咳嗽
外感風熱就會引起風熱咳嗽,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咯黃稠痰、不易咯出,或有少量血絲、鼻塞流濁涕、口干、咽干咽痛,或有發(fā)熱惡風、頭痛汗出、舌紅、苔薄黃。
結語:上文中小編為大家介紹了一款具有止咳祛痰的茶飲,對于一些痰多、久咳的人便可以多喝一些,在享受淡淡茶香的同時,還能輕松達到止咳祛痰的目的。另外所介紹的食療方大家也可以試一試的,堅持能很好的利于健康哦!
中藥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藥物,加減甘桔湯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方劑,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項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桔梗、前胡、牛蒡子、杏仁、蘇子、象貝母、橘紅、羚羊角。
【功能主治】瘄后感冒而嗆者。
【用法用量】
【摘錄】《瘄疹選要》
【處方】桔梗5分,元參5分,白芷5分,防風5分,赤芍5分,川芎5分,前胡5分,獨活5分,連翹5分,荊芥5分,甘草5分,丑牛5錢,豆根5錢,黃芩5錢,射干5錢,生地5錢。
【功能主治】喉風。喉嚨腫痛,痛不可忍,一發(fā)如雷,水米不能下咽,生死危在頃刻,亦有延至6-7日者。
【用法用量】內服中九丸,兼服加減甘桔湯及敗毒散,若外面紅腫者,以麻涼膏敷之,再吹加味冰硼散。
【摘錄】《外科十三方考》
以上就是關于加減甘桔湯的功效與作用為大家做的介紹,希望這些介紹能給大家?guī)硪恍椭?。加減甘桔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于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都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