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知母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弊杂腥祟愇拿饕詠?,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芩知母湯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說到黃芩知母湯,大家應該能猜到這是一種中藥的方劑,但是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癥的,很多人卻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番。
【處方】黃芩(去黑心)知母(焙)各30克 萎蕤23克 黃柏(去粗皮,炙)15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五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小兒熱痢不止。
【用法用量】一至三歲兒每服1.5克,以水150毫升,煎至8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晨起、午后各一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黃芩、山梔、桑皮、杏仁、甘草、知母、貝母、桔梗、天花粉。
【功能主治】火嗽。夏月嗽,有聲痰火面赤。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方出《萬氏家抄方》卷二,名見《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
【處方】葛根半兩,陳皮半兩,杏仁半兩(去皮尖),麻黃半兩(去節(jié)),知母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五臟邪熱,作成麻癥,瘡色瘢爛,癮疹如錦紋,或白膿水腥臭不干,心胸閉悶,嘔吐清水,身體溫壯。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半盞,去滓服。
【摘錄】《嬰童百問》卷十
【處方】黃芩、二母、桑皮、天冬、杏仁、花粉、炒梔、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鼻中干燥。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二
【處方】黃芩1兩(去心),知母(焙)1兩,山楂3分,黃柏(去粗皮,炙)半兩,甘草(炙)半兩(一方加竹葉)。
【制法】上搗篩。
【功能主治】小兒熱痢不止。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半錢,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午后各1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處方】麻黃、前胡、防風、葛根、陳皮、杏仁、牛蒡、黃芩、知母、石膏。
【功能主治】透疹達表,解毒清火。主疹已出,斑爛如錦,或紫或青或白,膿水腥臭不干,胸膈迷悶,嘔吐清水,身體壯熱,痰嘶無汗。
【用法用量】
【摘錄】《治疹全書》卷中
以上黃芩知母湯的中藥方劑,是根據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進行配藥治療,大家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相關閱讀
春夏交際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個時刻,這個時候的我們很容易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中藥方劑在這些小病癥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中藥方劑黃芩湯。
【別名】黃芩芍藥湯(《痘疹世醫(yī)心法》卷十一)。
【處方】黃芩6克 芍藥6克 甘草6克 大棗12枚
【功能主治】清熱止利,和中止痛。治傷寒,太陽與少陽合病,身熱口苦,腹痛下利。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日二服。
【備注】方中黃芩苦寒,清熱止利;芍藥味酸,斂陰和營止痛;甘草、大棗和中緩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摘錄】《傷寒論》
【處方】黃芩 桂心各9克 茯苓12克 前胡24克 半夏9克(洗)
【制法】上五味,切。
【功能主治】治傷寒六七日,發(fā)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間食生姜粥。以小便暢利為愈。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羊肉,餳、生蔥、醋物。
【摘錄】《外臺秘要》卷一引《深師方》
【別名】黃芩一物湯(《仁齋直指》卷十六)。
【處方】黃芩12克
【制法】哎咀。
【功能主治】清熱止血。治鼻衄,吐血,下血,婦人漏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溫飲150毫升。
【摘錄】《傷寒總病論》卷三
【處方】黃芩 山梔 桔梗 麥門冬(去心)當歸 生地黃 干葛 人參 天花粉 白芍各等分 烏梅1個
【制法】上藥銼為一劑。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治上消渴證。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頻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五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黃連(去須)3分,大黃(銼,炒)3分,芒消(研)3分,甘草(炙,銼)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土瓜根半兩,赤茯芩(去黑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煩熱,大便不利,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秦艽(去苗土)1分,葛根(銼)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分,桂(去粗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赤茯芩(去黑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周痹,身體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6錢匕,以水、酒各1盞,加大棗2枚(劈破)、生姜1棗大(切),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白日2次,夜晚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2兩,白茯苓(去黑心)2兩,淡竹茹3分,羚羊角(鎊)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石膏(碎,研)3兩。
【制法】上藥各為末。
【功能主治】風邪,心熱,神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6錢匕,以水2盞,煎取1盞半,去滓,下樸消1錢匕,食后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四
【處方】黃芩(去黑心)1分,石膏(研)1分,茵陳藁1分,柴胡(去苗)1分,桔梗(銼,炒)1分,牡丹皮1分,荊芥穗1分,梔子仁1分,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六引《護命》
【處方】黃芩(去黑心)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焙)3分,羌活(去蘆)3分,人參3分,升麻3分,桔梗(炒)3分,黃連(去須)半分,蛤蚧(酥炙)半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上焦壅熱,久患肺與喘急,喉中作聲,不能起動。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5沸,去滓,先宜吃解上焦散子,食后、臨臥服;未愈,更服葶藶丸。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山梔子仁1兩,甘草(炙)1兩,馬牙消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除胃內瘀熱。主傷寒發(fā)斑,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半,升麻1兩,木通(銼)1兩,芍藥1兩,枳實(去瓤,麩炒)1兩半,柴胡(去苗)1兩,羚羊角(鎊)1兩,石膏(碎)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熱客于肺經,上搏咽喉,氣壅腫痛,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二
【處方】黃芩3兩,人參3兩,桂心2兩,大棗12枚,半夏半升(洗),干姜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干嘔下利。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溫分3服。
【注意】忌羊肉、餳、生蔥。
【摘錄】《外臺》卷六引《傷寒論》
【處方】赤芍、黃芩、黃連、生地、木通、枳殼、甘草、歸尾、人參。
【功能主治】麻疹下利,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調天水散服。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六
【處方】黃芩(去黑心)2兩,赤芍藥3兩,白茅根3兩,大黃(生用)3兩,瞿麥穗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入樸消末半錢匕,更煎2沸,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五
【處方】黃芩(去黑心)2兩,阿膠(炒燥)2兩,甘草(炙,銼)2兩,柏葉1把(銼)。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生地黃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六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3分,大青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決明子(炒)半兩,地骨皮1兩半,木通(銼)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大黃(銼,炒)1兩半,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目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入馬牙消半錢匕,食后溫服,臨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萎蕤1兩半,木通1兩半,甘草(炙)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熱毒攻眼,小毗偏赤。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地黃汁半合,芒消1錢匕,再煎取沸,去滓,食后良久分溫2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1兩,當歸(切,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蛇床子(炒)1兩,桂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齒齦腫痛及蟲蝕。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酸漿2盞,煎10余沸,去滓,熱漱,冷吐。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
【別名】瀉心湯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銼,炒)1兩,桔梗(炒)1兩,知母(焙)1兩,玄參1兩半,馬兜鈴1兩半,防風(去叉)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眼風牽。痛如針刺,視物不能回顧。心臟伏毒熱氣壅在膈中而致外障,初患之時,微有頭痛目眩,眼系常急,夜臥澀痛,淚出難開,時時如針刺,漸生障翳,遮滿相牽。
【用法用量】瀉心湯(《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
【處方】黃芩(去黑心)2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石膏(碎)半兩,芍藥半兩,杏仁10枚(湯去皮尖雙仁,炒)。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體熱面赤,口干,或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半盞,加生姜3片,煎至3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處方】黃芩(去黑心)3分,芍藥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膽黃。病人體上黃綠色,胸中氣滿或硬,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一
【別名】黃芩散、子芩散
【處方】黃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陽乘陰,天暑地熱,經水沸溢,崩中下血。
【用法用量】黃芩散(《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子芩散(《濟陰綱目》卷八)。
【注意】脾胃虛不宜用。
【摘錄】方出《本事》卷十,名見《醫(yī)方大成》卷九引《簡易》
【處方】黃芩5分,川歸4分,側柏葉4分,蒲黃4分,艾葉1分,生地2錢半,伏龍肝2錢。
【功能主治】經血不止。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
【處方】黃芩3兩,川升麻2兩,甘草2兩(生,銼),石膏5兩,薔薇根3兩(銼)。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飲食失度,乳石發(fā)動,毒熱上攻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以水5大盞,煎至2大盞去滓,冷含漱口,良久吐卻,每日10余次即愈。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二六二
【處方】當歸2分,黃芩2分,芎?2分,大黃2分,礬石2分,黃連1分,雄黃2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婦人陰中生瘡。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4升,洗瘡,每日3次。
【摘錄】《外臺》卷三十四引《古今錄驗》
【處方】梔子2兩,香豉3升,黃芩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散發(fā)動,腹內切痛。
【用法用量】綿裹,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以衣覆臥,亦應有汗。
【摘錄】《醫(yī)心方》卷二十引張仲景方
【處方】黃芩2兩,梔子14枚(擘),蔥白1握,豉1升(綿裹)。
【功能主治】虛石發(fā),內有客熱,胸中痞,外有風濕不解,肌中急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豉3沸,去滓,納諸藥,煮取3升,分2服;不止,更為之。
【摘錄】《千金翼》卷二十二
【別名】黃芩芍藥湯、芍藥黃芩湯、黃芩甘草湯
【處方】黃芩1兩,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陽明病發(fā)熱脈浮,口干鼻燥,衄血,及挾熱下痢,寒熱脅痛,疹瘡不出。陽明病,口干但漱水不欲咽者,必衄也;陽明脈浮,發(fā)熱,口鼻中燥,能食者,亦衄。引錢氏方,挾熱下痢,頭痛胸滿,大渴;或寒熱脅痛,脈洪大而實者。挾熱作疹瘡不出,煩躁不得眠。
【用法用量】黃芩芍藥湯(《傷寒總病論》卷三)、芍藥黃芩湯(《準繩·類方》卷六引東垣方)、黃芩甘草湯(《得效》卷十一)。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黃芩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半夏(洗)1兩,干姜1兩,柴胡3兩,大棗10個(去核)。
【功能主治】少小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煩心,喜嘔,不欲食。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3升,煮1升,為3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三引《嬰孺方》
【處方】黃芩8分,澤瀉8分,通草8分,柴胡7分,桑白皮7分,杏仁(湯去皮尖)6分,豬苓(去皮柴)6分,澤漆葉4分。
【功能主治】小兒腫滿。小兒癇愈后血氣尚虛,而熱在皮膚,與氣相搏,通身頭面皆腫。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半,4-5歲兒為3服,1-2歲服2合。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二引《嬰孺方》
【處方】黃芩1兩,黃連1兩,甘草(炙)1兩,黃柏1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口瘡,喉咽中塞痛,食不得入。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煎取1升,含之,冷吐取愈。
【摘錄】《外臺》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處方】黃芩1兩,大青1兩,川升麻1兩,石膏1兩,梔子仁半兩,川樸消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臟腑壅毒,不得宣疏,肌膚發(fā)斑。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半,加豆豉50粒,蔥白2莖,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稍利為度。
【摘錄】方出《圣惠》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一三三
【別名】黃芩散
【處方】黃芩5分,鉤藤3分,蛇蛻皮1寸(炙),甘草2分(炙),芒消1分,大黃4分,牛黃(大豆大)3粒(湯成納之)。
【功能主治】小兒溫壯,服細辛湯得下后,熱不愈,口中瘡,兼驚。
【用法用量】黃芩散(《圣惠》卷八十二)。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引《嬰孺方》
【處方】黃芩半兩,薤白1握,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豉1合,石膏1兩(搗碎),麥門冬半兩(去心),粟米半兩,生姜半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心躁煩熱,痰飲嘔逆,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都以水3大盞,煎至1盞半,去滓,分為3服,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處方】黃芩1兩,白芷1兩,川大黃3兩,栝樓根1兩,甘草1兩,當歸1兩。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發(fā)背不消。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至3升,去滓,以故帛榅湯,更番揭患處。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黃芩3兩,梔子仁3兩,芍藥3兩,豉1升(綿裹)。
【功能主治】天行5-6日,頭痛,骨節(jié)疼痛,腰痛,兼痢。
【用法用量】上藥加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服。
【注意】忌蒜、熱面等5日。
【摘錄】《外臺》卷三引《延年秘錄》
【處方】黃芩1兩,桂心1兩,赤茯苓1兩,前胡2兩(去蘆頭),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6日,發(fā)汗不解,嘔逆,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黃芩1兩,甘皮6銖,人參1兩,干地黃6銖,甘草半兩(炙),大棗5枚(去核)。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除熱止變蒸。主少小輩變蒸時服藥下后,有朝夕熱,吐利。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絞去滓,200日兒每服半合,300日兒每服1合,每日2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二十五引《深師方》
【處方】黃芩3兩,桂心3兩,茯苓4兩,前胡8兩,半夏半升(洗)。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傷寒6-7日,發(fā)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
【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分為6服,白日3次,夜晚3次,間食生姜粥,小便利為愈。
【注意】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摘錄】《外臺》卷一引《深師方》
【處方】黃芩2兩,枳實(炙)2兩,梔子14枚(擘),括樓1兩,厚樸(炙)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石發(fā),身如火燒。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分3服。
【摘錄】《千金翼》卷二十二引靳邵方
【處方】黃芩(去黑心)半兩,柴胡(去苗)半兩,地骨皮半兩,人參半兩,干漆(炒令煙出)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黃)半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湯洗7遍,同生姜搗作餅子,曬干)半兩,葛根(銼)半兩,干青蒿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熱勞。心忪肌熱,夜有盜汗,面黃肌瘦,飲食減少,骨節(jié)酸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先用水2盞,加小麥、烏梅、生姜各少許,煎5-7沸,去小麥等,入藥末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山梔子仁1兩,大黃(銼,醋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5日,口干,頭痛,大便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一
【處方】黃芩、白術、縮砂、當歸各等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胎孕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水1盞半煎,溫服。
【摘錄】《得效》卷十四
【處方】黃芩3兩,人參3兩,干姜3兩,桔梗1兩,大棗13枚,半夏半升。
【功能主治】干嘔下利。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煎取3升,溫分3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八
【處方】梔子仁半兩,知母(焙)1兩,甘草(炙,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銼,炒)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表熱實,身體生瘡,或發(fā)瘡癤,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入芒消1錢,空心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四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大黃(銼,炒)1兩,赤芍藥2兩,生地黃(切,焙)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精極。目視不明,齒焦發(fā)落,身體虛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5片,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食后分溫2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黃芩2錢,白術2錢,麥門冬2錢,芍藥2錢,甘草2錢,人參2錢,茯苓2錢,阿膠2錢,生姜3片,大棗2枚(一方有當歸、川芎2錢,無黃芩、生姜)。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婦人妊娠3月,卒驚恐憂愁嗔怒喜。頓仆,動于經脈,腹?jié)M,臍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正印》卷下
【處方】黃芩、芍藥、苦參、甘草、當歸、蜀椒、甘松、豬膽2枚,青黛2兩,雄黃2兩,豉2兩,東引桃根1兩,蔥白1兩,鹽1合,麝香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疳濕。不能食,身轉心熱腳冷,百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黃芩至甘松等七味用量原缺。
【注意】七日忌冷、毒物;但是油膩、醬、乳、醋,三十日忌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三
【處方】條芩(酒洗)、黃連(酒洗)、當歸、川芎、甘草、木通、木香、赤芍。
【功能主治】調陰陽。主痘后氣血虛不能勝積,故利膿血,腸鳴作痛,里急后重;或因痘出之后,飲水太過,水停作泄,熱毒乘虛入里,便下膿血。
【用法用量】先用調胃承氣湯以徹其毒,后用本方。
【摘錄】《片玉痘疹》卷十一
【處方】炒黃芩2錢,葛根2錢,赤苓3錢,炒車前3錢,炒川連1錢,炒梔子2錢,通草1錢,澤瀉3錢。
【功能主治】表邪轉里,協熱下利,利色紅黃,糞似鴨溏。
【摘錄】《鎬京直指》卷二
【處方】黃芩、赤芍、枳殼、當歸、甘草、黃連、生地、木通、檳榔、木香。
【功能主治】麻癥火滯氣秘,里急后重。
【摘錄】《麻癥集成》卷三
【處方】黃芩1錢,白芍1錢,洋參1錢,麥冬1錢5分,川貝1錢,桑皮1錢5分,連翹1錢5分,桔梗1錢,薄荷7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鼻疽。
【摘錄】《外科真詮》卷上
【處方】黃芩、瓜蔞、甘草。
【功能主治】汗后余毒,頰腫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八
【處方】黃芩、當歸、芍藥、熟地、柴胡、木通、川芎。
【功能主治】婦人產后乳蒸,發(fā)熱,乳汁不通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處方】黃芩3分,艾葉半兩(炒),當歸3分(銼,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血痢不止,肌體黃瘦,腹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加薤白3寸,豉50粒,煎至3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處方】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去心)、當歸、生地黃、干葛、人參、天花粉、白芍各等分,烏梅1個。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上焦渴癥,飲水多而食少。
【用法用量】食遠頻服。
【摘錄】《回春》卷五
【處方】黃芩1錢,山梔1錢,桔梗1錢,芍藥1錢,桑白皮1錢,麥門冬1錢,荊芥1錢,薄荷1錢,連翹1錢,甘草3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干燥生瘡,或鼻孔干燥生瘡,或鼻腫痛,右寸脈洪數。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錄】《回春》卷二
【處方】黃芩、蓽茇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咽喉腫疼,口瘡。
【用法用量】煎湯漱口。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三
【處方】黃連、黃芩(條實者)、當歸、川芎、人參、木香、青皮、枳殼、檳榔、甘草。
【功能主治】疹前曾有泄痢,未用清解,至疹后變?yōu)樾菹⒘?,赤白,里急后重,晝夜無度。
【用法用量】水煎,調益元散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芩、甘草、山梔子、芍藥、厚樸、英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病人陰陽氣俱實,兩手三部脈沉數,按之至骨,有力而不斷,口燥咽干而渴,時時發(fā)熱冒悶。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脈力差軟,住服。
【摘錄】《傷寒微旨論》卷上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木通(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萎蕤1兩,甘草(微炙,銼)山梔子仁1兩,生干地黃1兩,芒消1錢匕(湯成下)。
【制法】上除芒消外,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熱目赤痛,赤脈貫黑睛生翳。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取1盞,去滓,入芒消,食后溫服,臨臥再服。
【摘錄
其實用黃芩湯治療一些疾病時也是有一些講究的,希望大家能夠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服用。
柴胡知母湯怎么吃?柴胡知母湯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不同的疾病,柴胡知母湯應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處方】柴胡1錢5分,人參1錢,黃芩1錢,知母1錢,白術1錢,甘草5分,歸身1錢。
【功能主治】孕婦病瘧。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為引,水煎,多服,以平為期。
【摘錄】《萬氏女科》卷二
【處方】柴胡1兩,知母1兩,桔梗(炒)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熟干地黃(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山芋1兩,黃耆(銼)1兩,紫菀(去苗土)1兩,地骨皮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3分,半夏(湯洗7遍,炒)3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體虛成勞,遍身盜汗,四肢無力,口苦憎寒,又多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3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去苗)1兩,知母(焙)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石膏(搗碎)1兩半,雄鼠糞(炒)3-7粒,秦艽(去苗土)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愈后,因食勞復如初,壯熱頭疼。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鼓100粒,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處方】柴胡1錢半,知母1錢半,蒼術1錢,黃芩1錢,干葛1錢,陳皮1錢,半夏1錢,川芎1錢,甘草(炙)7分。
【功能主治】熱瘧及癉瘧。
【用法用量】上銼作1帖。加生姜3片,烏梅2個,水煎,清晨服,午前又1服。
【摘錄】《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七引節(jié)齋方
上面介紹了柴胡知母湯的做法,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帶給我們的功效與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飲用一些方劑還是有好處的。
說到黃芩牡丹湯,大家應該能猜到這是一種中藥的方劑,但是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癥的,很多人卻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番。
【別名】黃芩散(《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
【處方】黃芩 牡丹 桃仁 瞿麥 芎藭各6克 芍藥 枳實 射干 海藻 大黃各9克 虻蟲3克 水蛭3克 蠐螬10枚
【制法】上十三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女人從小至大,月經未來,顏色萎黃,氣力衰少,飲食無味。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四
【別名】黃芩散
【處方】黃芩2兩,牡丹2兩,桃仁2兩,瞿麥2兩,芎?2兩,芍藥3兩,枳實3兩,射干3兩,海藻3兩,大黃3兩,虻蟲70枚,水蛭50枚,蠐螬10枚。
【功能主治】婦人從小至大,月經未嘗來,顏色萎黃,氣力衰少,飲食無味。
【用法用量】黃芩散(《圣惠》卷七十二)。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女子月經素未通,或郁熱內戕,而至血結不行。故用黃芩、丹皮以化熱,枳實、大黃以導滯,芎、芍、桃仁以和營,射干、瞿麥、海藻以降逆,虻、蛭,蠐螬以破血也。
【摘錄】《千金》卷四
上面已經詳細為大家推薦了黃芩牡丹湯,大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熬制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更應該照顧老人和小孩的身體需要。
有人不愛吃方劑,因為覺得有股苦澀味,其實大多數的方劑的味道確實不怎么好入口。但中藥方劑卻能很好的治愈疾病。黃芩半夏湯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劑。
【處方】半夏 枳殼 黃芩(酒炒)桔梗 紫蘇 麻黃 杏仁 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喘證由于寒包熱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取3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引《醫(yī)經大旨》
【處方】半夏、枳殼、黃芩(酒炒)、桔梗、紫蘇、麻黃、杏仁、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寒包熱哮喘,咳嗽。
【用法用量】上水2盞,加姜3片,棗1枚,煎8分,食遠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引《醫(yī)經大旨》
看了上面文章關于黃芩半夏湯的介紹,我突然發(fā)現好的身體還是要從飲食做起。平時大魚大肉和太寡淡都不是養(yǎng)生之道,科學的葷素搭配才是最重要的。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黃芩射干湯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黃芩射干湯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芩(去黑心)射干各30克 枳實(去甑,麩炒)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甘草(炙,銼)各23克 升麻45克 桂(去粗皮)38克
【制法】上七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咽喉似有物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四
【處方】黃芩、射干。
【功能主治】肺胃兩經熱毒所致喉中腥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二
看了上文對黃芩射干湯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對于疾病,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的,關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黃芩鱉甲湯大家食用過嗎?肯定很多人都沒有服用過吧,黃芩鱉甲湯是很好的中藥方劑,對人體的好處也有很多,那么黃芩鱉甲湯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芩半兩(去黑心),柴胡半兩(去苗),山梔子仁半兩,烏梅(去核)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變成勞瘧,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童子小便1盞半,入桃、柳尖各7個,生姜1棗大,拍碎,豉半合,同浸1宿,平旦煎至7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攪勻,更煎1沸,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三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黃芩鱉甲湯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去利用到里面所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藥物是很常見的,不同的藥在治療疾病上,也是不同,不同一種藥物也是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所以在藥物選擇上,也是不能隨意進行,否則對人體健康也是有著一些損害,而且不利于疾病治療,知母是一個治療多種疾病藥物,它在疾病治療上,有著很好效果,知母的作用與功效都有什么呢?
對知母的作用與功效都有什么呢,也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所以對它的選擇,也是需要注意不能隨意進行,要先對它進行一些了解,這樣使用的時候,才不會出現一些問題。
知母的作用與功效:
治熱病煩渴
用于熱病煩渴。本品甘寒質潤,善清肺胃氣分實熱,而除煩止渴。用于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清瀉肺火
用于肺熱咳嗽,陰虛燥咳。本品功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用于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常配瓜蔞、大貝母、膽南星同用;或陰虛燥咳、干咳少痰者,多與貝母同用,如二母散。
滋腎陰
用于骨蒸潮熱。本品又能滋腎陰、潤腎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陰降火之功。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癥,常與黃柏同用,配入養(yǎng)陰藥中,以加強滋陰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黃丸。
滋陰潤燥
用于陰虛消渴,腸燥便秘。本品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用于內熱傷津,口渴引飲之消渴病,常與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湯。用于腸燥便秘,常與生首烏、當歸、麻仁同用,又有潤腸通便之效。
通過以上介紹,對知母的作用與功效也是有著很好認識,那要注意的是,這樣藥物在使用的時候,它對治療人體常見疾病效果非常不錯,但是使用的方法也是有著一些技巧,并不是隨意的使用就可以,因此也是需要按照規(guī)定進行,利于疾病改善。
治療疾病也是需要很好的方法,生活中常見的疾病種類很多,在治療藥物上,也是有著相對應的選擇,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患者也都是需要積極配合,同時藥物選擇也是要正確進行,尤其是對不了解自身疾病的患者,是不能隨意的選擇藥物進行治療的,那知母是常見藥物,知母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
對知母的功效與作用也是很多人不太了解,它對治療疾病上,也是很有著很好幫助,尤其是對清瀉肺火上,有著很好效果,是上班族們很好選擇,使得改善身體一些毛病。
知母的功效與作用:
治熱病煩渴
用于熱病煩渴。本品甘寒質潤,善清肺胃氣分實熱,而除煩止渴。用于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清瀉肺火
用于肺熱咳嗽,陰虛燥咳。本品功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用于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常配瓜蔞、大貝母、膽南星同用;或陰虛燥咳、干咳少痰者,多與貝母同用,如二母散。
滋腎陰
用于骨蒸潮熱。本品又能滋腎陰、潤腎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陰降火之功。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癥,常與黃柏同用,配入養(yǎng)陰藥中,以加強滋陰降火之效,如知柏地黃丸。
滋陰潤燥
用于陰虛消渴,腸燥便秘。本品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用于內熱傷津,口渴引飲之消渴病,常與天花粉、葛根等配用,如玉液湯。用于腸燥便秘,常與生首烏、當歸、麻仁同用,又有潤腸通便之效。
通過以上介紹,對知母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很好認識,它對治療疾病上,也是有著很好幫助,它是一個放心選擇,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它的時候,也都是不能隨意的進行,否則對人體健康的損害也是比較大,這點也都是要進行注意的。
中藥方劑可以說是有很多的種類,加味黃芩湯就是其中的一種,那么加味黃芩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芩4錢,厚樸3錢,吳茱萸4錢,毛蒼術4錢,杭白芍3錢,升麻3錢,車前子4錢(炒),木通3錢,大棗6枚,甘草2錢。
【功能主治】漏底傷寒。傷寒日久,不能忌口,飲冷食涼,觸動脾胃,致令脾氣虛衰,脾濕下陷,腹痛泄瀉。亦治痢疾。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此方用黃芩清熱;白芍斂陰;厚樸溫中;甘草、大棗和胃;蒼術燥濕;吳萸止其腹痛;升麻提升清氣;車前分其清濁;木通引熱下行。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黃芩2錢半,白芍1錢半,甘草1錢,半夏1錢半,生姜2錢。
【功能主治】胃熱作嘔,煩躁不寧,脈洪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四
【處方】黃芩2錢,白芍1錢,甘草5分,白術(蜜炙)3錢,茯苓1錢2分,通草8分。
【功能主治】妊娠泄瀉,內熱煩渴,小便赤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處方】黃芩2錢,白芍1錢,白術1錢,白茯苓1錢,炙甘草1錢,阿膠1錢。
【功能主治】妊娠傷寒下后,協熱而利不止,胎氣損者。妊娠傷寒表解后,腹中不和,協熱下利,胎不安,脈數者。
【用法用量】用水1盞半,煎至1盞,后入阿膠,再煎至8分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方中黃芩清熱安胎,白術健脾止利,白芍斂陰以固沖任,阿膠補陰以資血室,茯苓滲濕和脾,炙草緩中和胃。水煎溫服,俾協熱既化則脾氣頓和而清陽無不敷布,脾運無不有權,何患下利不瘳,胎孕不安乎?
【摘錄】《廣嗣紀要》卷十
【處方】黃連1錢半,黃芩1錢半,白芍藥3錢,甘草7分,滑石末3錢。
【功能主治】疹子自利,甚則里急后重而為滯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滑石不煎調服,止于1錢。
【摘錄】《準繩·幼科》卷六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加味黃芩湯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