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飲子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guān)注的話題,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黃芩飲子的功效與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黃芩飲子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yīng)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黃芩飲子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芩1兩,赤芍藥2兩,羚羊角屑2兩,黃柏2兩,大青1兩,苦竹葉2兩。
【制法】上細銼,和勻。
【功能主治】傷寒,心肺煩熱,口瘡爛痛。
【用法用量】每服1兩,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溫含冷吐,每日3度用之。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黃芩2大兩,梔子仁2-7枚,干葛2大兩,芒消半大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服石之后覺大熱,不得通泄。
【用法用量】以水3大升,煮取1大升,絞去滓,下芒消調(diào)之,分2次溫服??炖从?。
【摘錄】《外臺》卷三十七引薛侍朗方
以上是關(guān)于黃芩飲子怎么吃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看完這篇你文章后能夠?qū)S芩飲子有一定的認識,這樣有助于在生活中更好的運用它。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xí)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diào)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黃芩飲,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令黃赤,銼)1兩,桑上寄生(炙)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赤芍藥(銼,炒)1兩,黃耆(銼,炒)1兩,木通(銼)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癰。初覺赤腫,有異于常。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3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入乳糖1分,再煎令消,溫服,每日3次,早晨、午時、至夜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別名】黃芩散
【處方】黃芩(去黑心)半兩,寒水石1兩1分,升麻1分,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赤眼。
【用法用量】黃芩散(《普濟方》卷三六三)。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一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2-7枚,干姜2兩,芒消半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服乳石覺大熱,不得通泄。
【用法用量】以水3大升,煮取1大升,絞去滓,下芒消調(diào)之,分溫2服??炖从?。
【摘錄】《普濟方》卷二六○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半,黃柏(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槲葉(炙)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大腸風(fēng)熱,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入地黃汁半合,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黃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銼)3分,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汗后煩熱,燥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黃芩飲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大家平時不妨試試,相信對于改善疾病的情況肯定是有幫助的。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zhì)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xué)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diào)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峨眉黃芩。
【英文名】Omei Skullcap
【別名】白藿香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峨眉黃芩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節(jié)上具匍匐枝。莖直立,高50-100cm,鈍四棱形,深四槽,沿棱角上密生白色貼伏疏柔毛,莖中部葉柄長達1.7cm,腹凹背凸,被白色貼伏柔毛;葉片堅紙質(zhì),卵圓形或長卵形,長2-5cm,寬1-3cm,莖中部者最大,莖的兩端者漸小,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平截而下延,邊緣具圓具,上面散布下面僅沿脈上被白色具節(jié)小疏柔毛?;ㄐ蚩偁睿斏蚋?,長3.5-9cm,少花,花序軸密被白色上曲微柔毛;花梗長3mm,密被具腺微柔毛;苞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在花序中部以上者長4-7mm,均具短柄,全緣,被稀疏白色微柔毛;花萼長約2.5mm,果時長約4mm,被具腺微柔毛,口部上方邊緣被具節(jié)疏柔毛,盾片極發(fā)達,高2.2mm,果時豎起呈倒卵形,高達5mm?;ü邳S色至紫紅色,長約2.2cm,外被具腺短柔毛,內(nèi)無毛,冠筒中部直徑1.8mm,基部前方稍膝油狀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半圓形,寬2.8mm,內(nèi)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兩側(cè)裂片卵圓形,寬約2mm;雄蕊4,前對較長,微露出,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明顯,后對雄蕊較短,具全藥;花柱絲狀,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極短的子房柄;子房4裂,后對裂片稍發(fā)達?;ㄆ?-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亞熱帶闊葉林下。
【功能主治】化濕和中;除穢止嘔。主濕滯痞滿;霍亂嘔吐。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四川中草藥》:民間用于藿亂嘔吐,又有除風(fēng)去臭的功效。
【摘錄】《中華本草》
經(jīng)過上文對于峨眉黃芩的介紹,我們對于峨眉黃芩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峨眉黃芩的特質(zhì),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wù)。
俗話說,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黃芩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黃芩1兩半(銼),黃耆1兩半(銼),木通1兩半(銼),前胡1兩半(去蘆頭),川升麻1兩半,栝樓根2兩,赤芍藥1兩,赤茯苓1兩,甘草1兩(生,銼),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當(dāng)歸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熱發(fā)癰在背,或于陰股間。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2-7片,小麥100粒,生地黃1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黃芩1兩,知母1兩,葛根1兩(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朝暮發(fā)寒熱,或如瘧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以衣覆之。汗出為效。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1兩,前胡2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5日,頭痛壯熱,骨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豉少半合,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1兩,犀角屑1兩,赤芍藥1兩,柴胡(去苗)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焙)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5日,心腹壅悶,骨節(jié)疼痛,背膊煩熱,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黃芩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大腹皮1兩(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羚羊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8-9日,大便不通,心神悶亂。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得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黃芩3分,麻黃1兩(去根節(ji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葛根半兩(銼),桂心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樸消半兩,石膏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病2日,頭痛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蔥豉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衣蓋取汗;未汗再取。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1兩,川升麻1兩,赤芍藥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石膏2兩,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陽毒傷寒。氣盛,昏昏如醉,熱躁煩渴,口苦舌干。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黃芩1分,決明子1分,防風(fēng)1分(去蘆頭),川升麻1分,川大黃1分(銼,微炒),甘草(炙微赤,銼)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眼生翳膜,體熱心煩。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入淡竹葉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處方】黃芩1兩,黃柏1兩,黃連(去須)1兩,生干地黃1兩,地榆(銼)1兩,犀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腸積熱,下血不止,日夜度數(shù)無恒。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青竹茹半雞子大,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黃芩半兩,猬皮半兩,當(dāng)歸半兩,芍藥1兩,牡蠣2兩半,竹皮2兩半,狐莖1具。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婦人陰脫。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飲送下,每日3次。
【注意】禁舉重、房勞,勿冷食。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陰脫與子門不閉不同,勞則泄而不收,脫則虛熱下墜,故以黃芩、竹皮清理濕熱;當(dāng)歸、芍藥調(diào)和血氣;猬皮治陰腫下血;牡蠣治赤白帶下;狐莖取其善縮入腹。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黃芩半兩(去黑心),黃柏半兩(去粗皮,銼),黃連半兩(去須),郁金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諸瘤血出。
【用法用量】入寒食面5錢匕,水調(diào)。貼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銼碎,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錢,乳食后以白湯少許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丘松年方
【處方】黃芩1兩,黃連(去須)1兩,決明子1兩,玄參1兩,柴胡(去苗)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熱毒氣攻眼,翳膜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竹葉3-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梔子仁1分,犀角屑半兩,石膏3分,羚羊角屑半兩,藍葉3分,川樸消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上焦壅熱。心神煩躁,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1兩,淡豆豉3兩(研)。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肝熱,眼生障暈,不能視物。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用熟豬肝裹藥同吃,溫湯送下,不拘時候,1日2-3次。
【注意】忌酒、面。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二引《衛(wèi)生家寶》
【別名】漏蘆湯
【處方】黃芩2兩,白及2兩,麻黃2兩(去節(jié)),漏蘆2兩(真者),白薇2兩,枳殼2兩(麩炒,去瓤),升麻2兩,白芍藥2兩,川當(dāng)歸2兩,川牛膝2兩,甘草2兩,大黃5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時行熱毒而致癰疽發(fā)背,丹疹赤腫,惡肉變作赤色;及眼赤腫生障翳。
【用法用量】一云:癰疽發(fā)背等疾服此獲安之后,宜常服四物湯交和黃耆建中湯,空心煎服,以御未來,恐后再作。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三
【處方】黃芩、當(dāng)歸、川芎、白礬、黃連。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陰門生瘡。
【用法用量】煮水熏洗即安。
【摘錄】《普濟方》卷三二六
【處方】黃芩半兩,瞿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半兩(去心),滑石1兩,水通1兩(銼),車前子1兩,葵子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小腸結(jié)熱淋澀,心神煩躁,口舌干焦,不思食飲。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每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薇1兩,梔子仁1兩,大青1兩,知母1兩,栝樓1兩,川消石1兩,白鮮皮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傷寒熱毒在內(nèi),心煩發(fā)狂。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新汲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別名】黃芩湯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1兩,黃連(去須)1兩,葳蕤1兩,川升麻1兩,蕤仁(湯浸,去赤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斑痘瘡入眼,口干心煩。
【用法用量】黃芩湯(《圣濟總錄》卷一一○)。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鐵粉半兩(細研),川馬牙消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病毒熱不解,口干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溫蜜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半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芍藥3分,石膏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3分,細辛3分,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心神煩熱,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黃芩、山梔子、黃丹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斑瘡入眼。
【用法用量】用牛蒡子葉杵汁調(diào),涂在頂門。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八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黃芩1兩,赤茯苓1兩,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葛根半兩(銼),甘菊花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胸?zé)?,頭疼目澀,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豉2-7粒,淡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
【別名】黃芩湯
【處方】黃芩1兩,大青1兩,川升麻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茵陳1兩,川樸消1兩,梔子仁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10日內(nèi)未得汗,表里有熱,發(fā)斑,狂言欲走,眼目俱黃,心中煩悶,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黃芩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1兩,人參(去蘆頭)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麥門冬1兩,柴胡(去苗)1兩,葛根(銼)1兩,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吐下后,內(nèi)外有熱,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木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2兩,秦皮半兩(真者),莽草半兩,細辛半兩,白芷半兩,川芎半兩,黃連半兩,羌活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化惡血膿汁,活血,調(diào)榮衛(wèi)。主瘡腫,癌。
【用法用量】每用1兩半,以豬蹄煮熟,去蹄,入前藥煎數(shù)沸,通手以綿惹洗癌瘡,直至藥冷為度,洗后使麝香膏貼。春、冬1日1洗,夏、秋1日2洗。
【摘錄】《衛(wèi)濟寶書》卷下
【處方】黃芩3分,柴胡3分(去苗),人參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潮熱煩悶,體痛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黃芩1分(去黑心),人參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心熱,驚啼。
【用法用量】每服1字匕,以竹葉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
【處方】黃芩半兩,枳殼半兩(去瓤,麩炒),大黃半兩,大腹子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5-6日,大便不通,熱燥悶亂。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水半盞,煎至4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七
【別名】萎蕤犀角散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1兩,黃連(去須)1兩,葳蕤1兩,川升麻1兩,蕤仁(湯浸,去赤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犀角屑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眼生蟹目,黑睛疼痛。
【用法用量】萎蕤犀角散(《圣濟總錄》卷一○六)。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別名】黃芩湯
【處方】黃芩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半兩,刺薊1兩,蒲黃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黃芩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九)。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黃芩半兩(新瓦焙干),麥門冬(去心)半兩。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渴,飲水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處方】黃芩1兩半,地榆1兩半(銼),玄參2兩,茜根2兩(銼),寒水石1兩,麥門冬2兩半(去心,焙),川升麻2兩,犀角屑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熱,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黃芩1兩,木通(銼)1兩,黃連(去須)1兩,羚羊角屑1兩,犀角屑半兩,地膚子3分,葳蕤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眼生花翳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7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處方】黃芩1兩,防風(fēng)(去蘆頭)1兩,石膏(細研,水飛過)1兩,知母1兩,石決明(搗細研,水飛過)1兩,地骨皮1兩,梔子仁1兩,細辛1兩,赤芍藥1兩,黃連半兩(去須)。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風(fēng)毒攻眼,磣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及臨臥時以溫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別名】黃芩湯
【處方】黃芩1兩,川芒消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鮮皮3分,秦艽3分(去苗),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1兩,甘草半兩(生用)。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煩熱滿悶,身體生瘡。先有癖食不消,或飲酒食肉所致乳石發(fā),腹脹頭痛,時苦心急痛者。
【用法用量】黃芩湯(《普濟方》卷二六一)。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處方】黃芩半兩,大黃半兩,山梔子仁3錢,玄參6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解余毒。主瘡毒出盡后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兩,水2升,煎至8合,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四○四
【處方】黃芩1兩,川升麻1兩,黃連3分(去須),石膏1兩,梔子仁1分,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后,余熱不解,身體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川芎、白芷、防風(fēng)、蒺藜、木賊、蟬蛻、僵蠶、蔓荊、香附、甘草、夏枯草。
【功能主治】風(fēng)熱淚淋。
【摘錄】《醫(yī)學(xué)集成》卷二
【處方】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銼碎,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嗽。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錢,乳食后以白湯少許調(diào)下。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九
【處方】黃芩半兩,訶黎勒半兩(煨,用皮),樗株皮半兩,瓜蔞根3分,黃連3分(去須),當(dāng)歸(銼,微炒)3分,烏梅肉1分(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黃芩丸”見原書同卷)。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七
【處方】黃芩1分(去黑心),升麻1分,黃連1分(去須),大青1分,蝦蟆1分(燒灰),角蒿(灰)1分,黃柏(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口齒疳。唇口癢痛,齒齦腫黑,宣露搖動;及干濕癬。
【用法用量】每用1字匕,貼齒齦上,有涎即吐。如患干濕癬,以口脂和,涂瘡上;或臘月豬脂和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處方】黃芩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芒消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石膏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臟腑壅實,心神煩熱,睡臥不安。少小腹大短氣,熱有進退,食不安,谷為之不化。
【用法用量】《普濟方》有桂心八銖。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黃芩3分,川升麻1兩,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玄參半兩,柴胡1兩(去苗),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瘡生于身體。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惠》卷九十
【別名】黃芩飲
【處方】黃芩半兩,栝樓根3分,黃連3分(去須),烏梅肉1分(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樗樹皮半兩,當(dāng)歸3分(銼,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用法用量】黃芩飲(《圣濟總錄》卷一七九)。本方改為丸劑,名“黃芩丸”(見原書同卷)。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黃耆5兩,白術(shù)5兩,前胡5兩,枳殼5兩,柴胡3兩,杏仁3兩,人參3兩,白茯苓3兩,甘草3兩,當(dāng)歸3兩,半夏3兩,黃芩3兩,白芍藥3兩,麥門冬3兩,熟干地黃3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勞。人不甚虛,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忪悸,口苦咽干,痰嗽潮熱。
【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雞峰》卷九
【處方】黃芩2兩(去黑心),玄參2兩,大黃1兩(銼,炒),甘草1兩(炙,銼),枳殼(去瓤,麩炒)1兩,升麻1兩半(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大熱煩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熟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處方】黃芩1兩,人參(去蘆頭)1兩,柴胡(去苗)1兩,葛根(銼)1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7-8日,汗后余熱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1兩,人參1兩(去蘆頭),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曾傷二月胎。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六
【處方】黃芩1兩,黃連半兩(去須),生干地黃半兩,川升麻半兩,知母半兩,葛根半兩(銼),梔子仁1分,大青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除勞熱。主熱病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3分,知母1兩,羚羊角屑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酸棗仁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煩熱,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黃芩1兩,川芒消1兩,麥門冬3兩(去心,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3-7枚,甘草1兩(生用)。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乳石熱發(fā),煩悶心躁,身體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蔥白7寸,豉5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二六二
【處方】黃芩1兩,雞蘇1兩,滑石1兩,小薊根1兩,生干地黃1兩,木通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血淋,小便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黃芩3分,赤茯苓1兩,川升麻半兩,吳藍半兩,阿膠2分(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半兩(去須,微炒),鬼臼半兩(去須),黃柏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痢,心神煩悶,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黃芩1兩,地榆1兩(銼),犀角屑1兩,茜根1兩,柏葉2兩(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訶黎勒1兩(煨,用皮),當(dāng)歸1兩(銼,微炒),牛角(角思)灰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蠱注痢。下血,心神煩悶,腹中(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黃芩1兩,烏梅肉10枚(微炒),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患瘧,寒熱頭痛,口干心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黃芩1兩(去黑心),甘遂1兩(麩炒黃),龍膽(去蘆頭)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療積熱。主傷寒。煩熱不解,譫語言妄語,欲發(fā)狂走。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以冷水調(diào)下,更令病人飲水2-3盞,腹?jié)M則吐。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別名】黃芩飲
【處方】黃芩1兩(去心中黑腐)。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心臟積熱,吐血衄血,或發(fā)或止。盛夏時有大熱癥,頭大如斗,身熱如火者。
【用法用量】黃芩飲(《經(jīng)驗廣集》卷一)。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黃芩散了嗎?是不是覺得它很神奇,祖國醫(yī)學(xué)就是這么神秘而強大,我們平時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不同的人群應(yīng)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龍膽飲子。
【別名】升麻龍膽草飲子(《原機啟微》卷下)、消翳散(《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三)。
【處方】谷精草 川郁金 蛇退皮 炙甘草各1.5克 麻黃4.5克 升麻6克 青蛤粉 草龍膽 黃芩(炒)羌活各9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疳眼,流膿生翳,屬肝經(jīng)濕熱為病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溫茶清調(diào)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上
【別名】龍膽飲
【處方】青蛤粉5錢,羌活3錢,草龍膽3錢,炒黃芩2錢,蛇蛻5分,麻黃2錢5分,谷精草5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濕熱為病,疳眼流膿生翳。
【用法用量】龍膽飲(《誠書》卷七)。
【摘錄】《保嬰撮要》卷四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龍膽飲子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人的身體是一個復(fù)雜的生理系統(tǒng),如果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中藥方劑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癥的同時順帶調(diào)理修復(fù)其它受損的器官機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恒山飲子這種中藥方劑。
【別名】常山酒、恒山酒
【處方】恒山3分,烏梅肉7枚(微炒),豉心半兩,桃枝1握,鱉甲3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虎頭骨3分(涂酥炙令黃),柳枝1握,干棗3枚,生姜半兩,桃仁2-7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勞瘧,四肢羸瘦,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常山酒(《圣濟總錄》卷三十五)、恒山酒(《普濟方》卷一九七)。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
看了上面對恒山飲子的介紹我們知道,養(yǎng)生是現(xiàn)在很多人喜愛做的一件事情,養(yǎng)生對身體的幫助比較大,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自身的體質(zhì)狀況來選擇才是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升麻飲子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山梔子仁 防風(fēng)(去蘆頭)甘草(炙)大黃 連翹 升麻各等分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小兒臟腑積熱,面赤煩渴,痰實不利,腸胃燥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乳食后溫服。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升麻0.3克 黃芩0.3克 梔仁0.3克 通草0.3克 犀角0.15克 大黃0.15克 樸消0.9克(湯成下)
【功能主治】治小兒發(fā)丹,赤如胭脂,成稍帶白色,腫而壯熱。
【用法用量】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劑。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九引《保童秘要》
看了上文對升麻飲子的介紹,相信我們可以收獲很多。其實對于疾病,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吃西藥來緩解,但這種方法治標(biāo)不治本,其效果也是暫時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擁有健康科學(xué)的生活方式。
麥門冬飲子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麥門冬飲子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麥門冬飲子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jié)合養(yǎng)生。
【處方】麥門冬60克(去心)栝樓實 知母 甘草(炙)生地黃 人參 葛根 茯神各30克
【制法】上藥研末。
【功能主治】益氣生津。治膈消。熱傷氣陰,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竹葉數(shù)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宜明論方》卷一
【別名】清肺飲子(《衛(wèi)生寶鑒》卷十)。
【處方】黃耆3克 麥門冬 當(dāng)歸身 生地 人參各1.5克 五味子10個
【制法】上藥研粗末,都作一服。
【功能主治】益氣養(yǎng)陰。治吐血久不愈,氣陰兩虛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
【摘錄】《蘭室秘藏》卷中
怎么樣?今天介紹的關(guān)于麥門冬飲子的相關(guān)知識大家都記住了嗎?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這些好處多多的中藥方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