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睂τ陴B(yǎng)生,不乏很多流傳很廣的詩句與名言,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黃芩散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俗話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黃芩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黃芩1兩半(銼),黃耆1兩半(銼),木通1兩半(銼),前胡1兩半(去蘆頭),川升麻1兩半,栝樓根2兩,赤芍藥1兩,赤茯苓1兩,甘草1兩(生,銼),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熱發(fā)癰在背,或于陰股間。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2-7片,小麥100粒,生地黃1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黃芩1兩,知母1兩,葛根1兩(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朝暮發(fā)寒熱,或如瘧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以衣覆之。汗出為效。
【摘錄】《圣惠》卷十四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1兩,前胡2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5日,頭痛壯熱,骨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豉少半合,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1兩,犀角屑1兩,赤芍藥1兩,柴胡(去苗)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焙)1兩,檳榔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5日,心腹壅悶,骨節(jié)疼痛,背膊煩熱,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黃芩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大腹皮1兩(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羚羊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8-9日,大便不通,心神悶亂。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得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黃芩3分,麻黃1兩(去根節(ji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葛根半兩(銼),桂心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樸消半兩,石膏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病2日,頭痛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蔥豉湯調下,不拘時候,衣蓋取汗;未汗再取。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1兩,川升麻1兩,赤芍藥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石膏2兩,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陽毒傷寒。氣盛,昏昏如醉,熱躁煩渴,口苦舌干。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黃芩1分,決明子1分,防風1分(去蘆頭),川升麻1分,川大黃1分(銼,微炒),甘草(炙微赤,銼)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眼生翳膜,體熱心煩。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入淡竹葉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處方】黃芩1兩,黃柏1兩,黃連(去須)1兩,生干地黃1兩,地榆(銼)1兩,犀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大腸積熱,下血不止,日夜度數(shù)無恒。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青竹茹半雞子大,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黃芩半兩,猬皮半兩,當歸半兩,芍藥1兩,牡蠣2兩半,竹皮2兩半,狐莖1具。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婦人陰脫。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飲送下,每日3次。
【注意】禁舉重、房勞,勿冷食。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陰脫與子門不閉不同,勞則泄而不收,脫則虛熱下墜,故以黃芩、竹皮清理濕熱;當歸、芍藥調和血氣;猬皮治陰腫下血;牡蠣治赤白帶下;狐莖取其善縮入腹。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黃芩半兩(去黑心),黃柏半兩(去粗皮,銼),黃連半兩(去須),郁金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諸瘤血出。
【用法用量】入寒食面5錢匕,水調。貼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銼碎,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錢,乳食后以白湯少許調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丘松年方
【處方】黃芩1兩,黃連(去須)1兩,決明子1兩,玄參1兩,柴胡(去苗)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熱毒氣攻眼,翳膜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竹葉3-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梔子仁1分,犀角屑半兩,石膏3分,羚羊角屑半兩,藍葉3分,川樸消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上焦壅熱。心神煩躁,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1兩,淡豆豉3兩(研)。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肝熱,眼生障暈,不能視物。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用熟豬肝裹藥同吃,溫湯送下,不拘時候,1日2-3次。
【注意】忌酒、面。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二引《衛(wèi)生家寶》
【別名】漏蘆湯
【處方】黃芩2兩,白及2兩,麻黃2兩(去節(jié)),漏蘆2兩(真者),白薇2兩,枳殼2兩(麩炒,去瓤),升麻2兩,白芍藥2兩,川當歸2兩,川牛膝2兩,甘草2兩,大黃5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時行熱毒而致癰疽發(fā)背,丹疹赤腫,惡肉變作赤色;及眼赤腫生障翳。
【用法用量】一云:癰疽發(fā)背等疾服此獲安之后,宜常服四物湯交和黃耆建中湯,空心煎服,以御未來,恐后再作。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三
【處方】黃芩、當歸、川芎、白礬、黃連。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陰門生瘡。
【用法用量】煮水熏洗即安。
【摘錄】《普濟方》卷三二六
【處方】黃芩半兩,瞿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半兩(去心),滑石1兩,水通1兩(銼),車前子1兩,葵子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后小腸結熱淋澀,心神煩躁,口舌干焦,不思食飲。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每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處方】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薇1兩,梔子仁1兩,大青1兩,知母1兩,栝樓1兩,川消石1兩,白鮮皮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傷寒熱毒在內,心煩發(fā)狂。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別名】黃芩湯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1兩,黃連(去須)1兩,葳蕤1兩,川升麻1兩,蕤仁(湯浸,去赤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斑痘瘡入眼,口干心煩。
【用法用量】黃芩湯(《圣濟總錄》卷一一○)。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鐵粉半兩(細研),川馬牙消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病毒熱不解,口干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溫蜜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半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芍藥3分,石膏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3分,細辛3分,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心神煩熱,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黃芩、山梔子、黃丹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斑瘡入眼。
【用法用量】用牛蒡子葉杵汁調,涂在頂門。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八引丁時發(fā)方
【處方】黃芩1兩,赤茯苓1兩,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葛根半兩(銼),甘菊花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胸煩熱,頭疼目澀,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豉2-7粒,淡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
【別名】黃芩湯
【處方】黃芩1兩,大青1兩,川升麻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茵陳1兩,川樸消1兩,梔子仁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10日內未得汗,表里有熱,發(fā)斑,狂言欲走,眼目俱黃,心中煩悶,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黃芩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1兩,人參(去蘆頭)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麥門冬1兩,柴胡(去苗)1兩,葛根(銼)1兩,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吐下后,內外有熱,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木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2兩,秦皮半兩(真者),莽草半兩,細辛半兩,白芷半兩,川芎半兩,黃連半兩,羌活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化惡血膿汁,活血,調榮衛(wèi)。主瘡腫,癌。
【用法用量】每用1兩半,以豬蹄煮熟,去蹄,入前藥煎數(shù)沸,通手以綿惹洗癌瘡,直至藥冷為度,洗后使麝香膏貼。春、冬1日1洗,夏、秋1日2洗。
【摘錄】《衛(wèi)濟寶書》卷下
【處方】黃芩3分,柴胡3分(去苗),人參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潮熱煩悶,體痛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黃芩1分(去黑心),人參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心熱,驚啼。
【用法用量】每服1字匕,以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
【處方】黃芩半兩,枳殼半兩(去瓤,麩炒),大黃半兩,大腹子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5-6日,大便不通,熱燥悶亂。
【用法用量】每服1錢半,水半盞,煎至4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七
【別名】萎蕤犀角散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1兩,黃連(去須)1兩,葳蕤1兩,川升麻1兩,蕤仁(湯浸,去赤皮)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犀角屑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眼生蟹目,黑睛疼痛。
【用法用量】萎蕤犀角散(《圣濟總錄》卷一○六)。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別名】黃芩湯
【處方】黃芩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半兩,刺薊1兩,蒲黃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黃芩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九)。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黃芩半兩(新瓦焙干),麥門冬(去心)半兩。
【功能主治】產后血渴,飲水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處方】黃芩1兩半,地榆1兩半(銼),玄參2兩,茜根2兩(銼),寒水石1兩,麥門冬2兩半(去心,焙),川升麻2兩,犀角屑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熱,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處方】黃芩1兩,木通(銼)1兩,黃連(去須)1兩,羚羊角屑1兩,犀角屑半兩,地膚子3分,葳蕤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眼生花翳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7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三
【處方】黃芩1兩,防風(去蘆頭)1兩,石膏(細研,水飛過)1兩,知母1兩,石決明(搗細研,水飛過)1兩,地骨皮1兩,梔子仁1兩,細辛1兩,赤芍藥1兩,黃連半兩(去須)。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風毒攻眼,磣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及臨臥時以溫水調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別名】黃芩湯
【處方】黃芩1兩,川芒消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鮮皮3分,秦艽3分(去苗),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1兩,甘草半兩(生用)。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煩熱滿悶,身體生瘡。先有癖食不消,或飲酒食肉所致乳石發(fā),腹脹頭痛,時苦心急痛者。
【用法用量】黃芩湯(《普濟方》卷二六一)。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
【處方】黃芩半兩,大黃半兩,山梔子仁3錢,玄參6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解余毒。主瘡毒出盡后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兩,水2升,煎至8合,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四○四
【處方】黃芩1兩,川升麻1兩,黃連3分(去須),石膏1兩,梔子仁1分,麻黃1兩(去根節(ji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后,余熱不解,身體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川芎、白芷、防風、蒺藜、木賊、蟬蛻、僵蠶、蔓荊、香附、甘草、夏枯草。
【功能主治】風熱淚淋。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二
【處方】黃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銼碎,焙干)。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嗽。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錢,乳食后以白湯少許調下。
【摘錄】《準繩·幼科》卷九
【處方】黃芩半兩,訶黎勒半兩(煨,用皮),樗株皮半兩,瓜蔞根3分,黃連3分(去須),當歸(銼,微炒)3分,烏梅肉1分(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黃芩丸”見原書同卷)。
【摘錄】《準繩·幼科》卷七
【處方】黃芩1分(去黑心),升麻1分,黃連1分(去須),大青1分,蝦蟆1分(燒灰),角蒿(灰)1分,黃柏(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口齒疳。唇口癢痛,齒齦腫黑,宣露搖動;及干濕癬。
【用法用量】每用1字匕,貼齒齦上,有涎即吐。如患干濕癬,以口脂和,涂瘡上;或臘月豬脂和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處方】黃芩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芒消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石膏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臟腑壅實,心神煩熱,睡臥不安。少小腹大短氣,熱有進退,食不安,谷為之不化。
【用法用量】《普濟方》有桂心八銖。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處方】黃芩3分,川升麻1兩,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玄參半兩,柴胡1兩(去苗),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熱瘡生于身體。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惠》卷九十
【別名】黃芩飲
【處方】黃芩半兩,栝樓根3分,黃連3分(去須),烏梅肉1分(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樗樹皮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用法用量】黃芩飲(《圣濟總錄》卷一七九)。本方改為丸劑,名“黃芩丸”(見原書同卷)。
【摘錄】《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黃耆5兩,白術5兩,前胡5兩,枳殼5兩,柴胡3兩,杏仁3兩,人參3兩,白茯苓3兩,甘草3兩,當歸3兩,半夏3兩,黃芩3兩,白芍藥3兩,麥門冬3兩,熟干地黃3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勞。人不甚虛,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忪悸,口苦咽干,痰嗽潮熱。
【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雞峰》卷九
【處方】黃芩2兩(去黑心),玄參2兩,大黃1兩(銼,炒),甘草1兩(炙,銼),枳殼(去瓤,麩炒)1兩,升麻1兩半(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大熱煩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以熟水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處方】黃芩1兩,人參(去蘆頭)1兩,柴胡(去苗)1兩,葛根(銼)1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7-8日,汗后余熱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黃芩1兩,人參1兩(去蘆頭),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半兩(銼,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曾傷二月胎。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七十六
【處方】黃芩1兩,黃連半兩(去須),生干地黃半兩,川升麻半兩,知母半兩,葛根半兩(銼),梔子仁1分,大青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除勞熱。主熱病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黃芩3分,知母1兩,羚羊角屑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酸棗仁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虛勞煩熱,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黃芩1兩,川芒消1兩,麥門冬3兩(去心,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3-7枚,甘草1兩(生用)。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乳石熱發(fā),煩悶心躁,身體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蔥白7寸,豉5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3-4次。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二六二
【處方】黃芩1兩,雞蘇1兩,滑石1兩,小薊根1兩,生干地黃1兩,木通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血淋,小便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處方】黃芩3分,赤茯苓1兩,川升麻半兩,吳藍半兩,阿膠2分(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半兩(去須,微炒),鬼臼半兩(去須),黃柏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痢,心神煩悶,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黃芩1兩,地榆1兩(銼),犀角屑1兩,茜根1兩,柏葉2兩(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訶黎勒1兩(煨,用皮),當歸1兩(銼,微炒),牛角(角思)灰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蠱注痢。下血,心神煩悶,腹中(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黃芩1兩,烏梅肉10枚(微炒),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患瘧,寒熱頭痛,口干心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黃芩1兩(去黑心),甘遂1兩(麩炒黃),龍膽(去蘆頭)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療積熱。主傷寒。煩熱不解,譫語言妄語,欲發(fā)狂走。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以冷水調下,更令病人飲水2-3盞,腹?jié)M則吐。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別名】黃芩飲
【處方】黃芩1兩(去心中黑腐)。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心臟積熱,吐血衄血,或發(fā)或止。盛夏時有大熱癥,頭大如斗,身熱如火者。
【用法用量】黃芩飲(《經驗廣集》卷一)。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
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黃芩散了嗎?是不是覺得它很神奇,祖國醫(yī)學就是這么神秘而強大,我們平時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ys630.coM延伸閱讀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黃芩瀉白散,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黃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功能主治】瀉肺熱,利小便。治肺經有熱,喘咳面腫,氣逆胸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瀉白散加黃芩。
【功能主治】房勞不謹,水中之火刑金而致內傷腋痛;肺經有熱而致熱結小便不利。肺中伏火之脅痛,肺火嗽。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上面介紹了黃芩瀉白散是怎樣制作出來的,飲用黃芩瀉白散可以幫助我們治療一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想要體會到方劑帶來的好處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們才知道哦。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呢。
人們在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都是需要注意,尤其是對自身健康問題上,也是需要進行多方面保養(yǎng),否則也是會引發(fā)疾病出現(xiàn),常見的疾病種類比較多,例如感冒、發(fā)燒、上火都是很容易患有的疾病,而且這樣疾病對人體健康,也是有著很大的損害,所以要及時治療。黃芩的作用與功效都有什么呢?
對黃芩的作用與功效也是有著很多方面,而且它治療生活常見疾病,也是有著很好幫助,例如止血、解毒都是有著一些幫助,但是它的選擇,也不是隨意的就可以進行。
黃芩的作用與功效: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黃芩片: 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分鐘,取出,悶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時,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曬)。該品為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薄片,外表皮黃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具放射狀紋理。照上述[鑒別](1)、(2)項下試驗,應顯相同的結果;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黃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黃芩:
取黃芩片,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該品為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黃棕色,呈放射狀紋理,略帶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黃芩苷不得少于8.0%。
【臨床應用】
1.用于濕溫發(fā)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對濕溫發(fā)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 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此外,該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竹茹等配合應用。
通過以上介紹,對黃芩的作用與功效也是有著很好的了解的,但是要注意的是,這樣的藥物在使用的時候,也是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尤其是對它不了解的時候,都是不能隨意的亂用,否則對自身健康的危害比較大,使得疾病不能治愈。
中藥方劑敗毒散加黃芩湯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敗毒散加黃芩湯營養(yǎng)豐富,含有很多醫(yī)藥成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敗毒散、敗毒加黃芩湯
【處方】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黃芩、桔梗、枳殼、人參、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瘟病壯熱,不惡風寒而渴。瘧疾。
【用法用量】敗毒散(《醫(yī)林繩墨大全》卷一)、敗毒加黃芩湯(《成方切用》卷三)?!夺t(yī)林繩墨大全》本方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黃芩、枳殼、桔梗、茯苓、人參(不可即用)各七分,甘草三分,生姜三片,水一鐘半煎服。
【各家論述】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皆輕清開發(fā)之劑也,故用之以解壯熱;用黃芩、枳殼、桔梗者,取其清膈而利氣也;用人參、茯苓、甘草者,實其中氣,使瘟毒不能深入也。培其正氣,敗其邪毒,故曰敗毒。
【摘錄】《醫(yī)方考》卷一
以上就是對于敗毒散加黃芩湯的一些介紹,由于每個人的體質等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方劑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大家應該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服用,不要盲目跟風。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行調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黃芩飲,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令黃赤,銼)1兩,桑上寄生(炙)1兩,防風(去叉)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赤芍藥(銼,炒)1兩,黃耆(銼,炒)1兩,木通(銼)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癰。初覺赤腫,有異于常。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3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入乳糖1分,再煎令消,溫服,每日3次,早晨、午時、至夜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八
【別名】黃芩散
【處方】黃芩(去黑心)半兩,寒水石1兩1分,升麻1分,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赤眼。
【用法用量】黃芩散(《普濟方》卷三六三)。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一
【處方】黃芩1兩,梔子仁2-7枚,干姜2兩,芒消半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服乳石覺大熱,不得通泄。
【用法用量】以水3大升,煮取1大升,絞去滓,下芒消調之,分溫2服??炖从?。
【摘錄】《普濟方》卷二六○
【處方】黃芩(去黑心)1兩半,黃柏(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槲葉(炙)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大腸風熱,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入地黃汁半合,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黃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銼)3分,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汗后煩熱,燥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黃芩飲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大家平時不妨試試,相信對于改善疾病的情況肯定是有幫助的。
如今我們的生活檔次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們的健康質量卻在不斷的下降,飲食不科學對于我們的身體造成了潛在的威脅。而中醫(yī)的許多藥材就可以對我們的身體進行調理改善,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峨眉黃芩。
【英文名】Omei Skullcap
【別名】白藿香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峨眉黃芩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節(jié)上具匍匐枝。莖直立,高50-100cm,鈍四棱形,深四槽,沿棱角上密生白色貼伏疏柔毛,莖中部葉柄長達1.7cm,腹凹背凸,被白色貼伏柔毛;葉片堅紙質,卵圓形或長卵形,長2-5cm,寬1-3cm,莖中部者最大,莖的兩端者漸小,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平截而下延,邊緣具圓具,上面散布下面僅沿脈上被白色具節(jié)小疏柔毛。花序總狀,頂生或腑生,長3.5-9cm,少花,花序軸密被白色上曲微柔毛;花梗長3mm,密被具腺微柔毛;苞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在花序中部以上者長4-7mm,均具短柄,全緣,被稀疏白色微柔毛;花萼長約2.5mm,果時長約4mm,被具腺微柔毛,口部上方邊緣被具節(jié)疏柔毛,盾片極發(fā)達,高2.2mm,果時豎起呈倒卵形,高達5mm?;ü邳S色至紫紅色,長約2.2cm,外被具腺短柔毛,內無毛,冠筒中部直徑1.8mm,基部前方稍膝油狀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半圓形,寬2.8mm,內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兩側裂片卵圓形,寬約2mm;雄蕊4,前對較長,微露出,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明顯,后對雄蕊較短,具全藥;花柱絲狀,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極短的子房柄;子房4裂,后對裂片稍發(fā)達?;ㄆ?-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亞熱帶闊葉林下。
【功能主治】化濕和中;除穢止嘔。主濕滯痞滿;霍亂嘔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四川中草藥》:民間用于藿亂嘔吐,又有除風去臭的功效。
【摘錄】《中華本草》
經過上文對于峨眉黃芩的介紹,我們對于峨眉黃芩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峨眉黃芩的特質,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相信大家在生活當中經常會知道黃芪,平時在藥店里面也經常會看到有出售,黃芪在平時的用藥價值還是很高的,不過黃芪的品種有很多類型,黃芪是黃芪的根,其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黃芪素等各種各樣的成分,所以其中的功效也是非常不錯的。
酒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酒黃芩主要是黃芩的根,含黃酮類化合物,包括黃芩素,黃芩新素,黃芩甙等有效成分。酒黃芩入藥的話,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梢詭椭委煖責岵?、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
另外,酒黃芩對于以下疾病也有一定治療作用:
1、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
2、治療慢性氣管炎
3、治療急性菌痢
4、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5、治療傳染性肝炎
6、治療腎炎、腎盂腎炎
7、治療高血壓病
但是脾肺虛熱的人不能食用黃芩。尤其是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的人。
刺黃芩是中藥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也是經常使用的一種藥物。它在治療很多疾病方面有著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述一些中藥刺黃芩的作用。
【別名】十大功勞、老鼠刺、刺黃連。
【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大葉刺黃柏的全株。
【原形態(tài)】大葉刺黃柏 常綠灌木,高1.5-2m。莖直立,粗壯。羽狀復葉,通常有小葉9-15,或更多;小葉片革質,卵形或長圓形,長約7cm,寬約4.5cm,先端漸尖,邊緣反卷,有2-7個大刺狀鋸齒,無小葉柄??偁罨ㄐ騾采谇o頂,近于直立;花黃色,微下垂;花梗細短。漿果卵圓形,先端柱頭宿存,熟時暗藍色,外有白粉。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或叢林中。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解毒。主肺癆咳嗽咯血;黃疸;濕熱腹瀉;痢疾;目赤腫痛;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文章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刺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常見的功效,這對我們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刺黃芩起到一定的幫助。刺黃芩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們的體質,對提高我們的身體免疫力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