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蘇丸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睆墓胖两?,關(guān)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每個(gè)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進(jìn)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xì)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參蘇丸的功效與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zhì)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參蘇丸,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黨參75g 紫蘇葉75g 葛根75g 前胡75g 茯苓75g 半夏(制)75g 陳皮50g 枳殼(炒)50g 桔梗50g 甘草50g 木香50g
【性狀】為棕褐色的水丸;氣微,味微苦。
【炮制】上十一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另取生姜30g、大棗30g,分次加水煎煮,濾過。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散寒,祛痰止咳。用于體弱感受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嘔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在了解了參蘇丸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關(guān)閱讀
參蘇飲子是一種藥用價(jià)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yàn)槠淞己玫闹委熜Ч托〉娇梢院雎缘母弊饔?,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參蘇飲子的功效作用等。
【處方】人參(去蘆)白術(shù) 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蘇葉 干木瓜 香薷葉 厚樸(去皮,姜制)半夏曲 白扁豆(炒)陳橘紅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主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人參(去蘆頭)、白術(shù)、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蘇葉、干木瓜、香薷葉、厚樸(生姜汁制,炒香)、半夏曲(炙)、白扁豆(微炒)、陳橘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參蘇飲子是一種應(yīng)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參蘇飲子之前還是要結(jié)合一下自身的體質(zhì),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huì)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生病會(huì)給我們身體帶來巨大的危害,嚴(yán)重的可導(dǎo)致身體功能紊亂等問題,中藥方劑在一些疾病上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參蘇飲。
【處方】人參(去蘆)、紫蘇、茯苓(去皮)、半夏(湯洗七次)、前胡(去苗)、干葛,各一錢半。枳殼(麩炒)、甘草(炙)、陳皮,各一錢。桔梗、木香,各七分。
【功能主治】治感冒風(fēng)邪,發(fā)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此藥大解肌熱快膈。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shí)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木香半兩,紫蘇葉、干葛(洗)、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參、茯苓(去皮),各三分。枳殼(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各半兩。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感冒發(fā)熱頭疼,或因痰飲凝結(jié),兼以為熱,并宜服之。若因感冒發(fā)熱,亦如服養(yǎng)胃湯法,以被蓋臥,連進(jìn)數(shù)服,微汗即愈。面有馀熱,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飲發(fā)熱,但連日頻進(jìn)此藥,以熱退為期,不可預(yù)止。雖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殼、橘紅輩,自能寬中快膈,不致傷脾,兼大治中痞滿,嘔逆惡心,開胃進(jìn)食,無以逾此。毋以性涼為疑,一切發(fā)熱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兒、室女亦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個(gè),煎六分,去滓,微熱服,不拘時(shí)候。
【備注】(易簡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十味參蘇散(《保嬰金鏡》)。
【處方】木香15克 紫蘇葉 干葛(洗)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參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殼(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益氣解表,宣肺化痰。主虛人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痰飲,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或痰積中脘,眩暈嘈雜,怔忡噦逆。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棗1個(gè),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熱服,不拘時(shí)候。若因感冒發(fā)熱,以被蓋臥,連進(jìn)數(shù)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熱,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飲發(fā)熱,但連日頻進(jìn)此藥,以退為期,不可預(yù)止。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人參30克(另末)蘇木60克
【功能主治】主產(chǎn)后血入于肺,面黑,發(fā)喘欲死者。
【用法用量】以水500毫升,煮蘇木,取250毫升,去滓,調(diào)參末,隨時(shí)加減服。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處方】紫蘇1錢,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干葛1錢,前胡1錢,桔梗1錢,甘草5分,人參7分。
【功能主治】風(fēng)寒壯熱,體重頭痛,痰嗽壅盛。痘家氣虛外感。
【各家論述】風(fēng)寒客于外,故用紫蘇、干葛以發(fā)表;痰嗽壅于內(nèi),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陳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后,中外必虛,人參、甘草急固其虛。此則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氣不虛,表里無失,斯良劑矣!
【摘錄】《醫(yī)方考》卷六
【處方】人參、蘇梗、桔梗、前胡、半夏、干葛、陳皮、枳殼、杏仁、木香、甘草、茯苓。
【功能主治】中風(fēng),鼻流清涕,惡風(fēng)喘嗽。
【用法用量】生姜引。
【摘錄】《幼科發(fā)揮·附方》
【處方】人參3分,紫蘇葉4分,桔梗4分,干姜4分,前胡4分,陳皮5分,茯苓5分,枳殼3分半,半夏2分,木香1分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解發(fā)痘瘡。主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處方】人參、半復(fù)、蘇葉、陳皮、赤茯苓、甘草、枳殼、干葛、前胡、柴胡、香附、山楂肉。
【功能主治】小兒痘疹發(fā)熱,惡寒咳嗽者。
【用法用量】生姜3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三
【處方】紫蘇3分,陳皮2分,桔梗2分,半夏(姜汁炒)3分,前胡3分,干葛3分,甘草2分,枳殼(去瓤)2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傷風(fēng)、傷寒,發(fā)熱咳嗽,痰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間。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熱服;或調(diào)紫草膏熱服。表汗更佳。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四
【處方】人參8分,紫蘇葉1錢,前胡1錢,半夏1錢,葛根1錢,茯苓8分,桔梗8分,枳殼8分,陳皮8分,甘草4分,羌活、蒼術(shù)。
【功能主治】寬中快膈。主秋月傷寒,發(fā)熱頭疼咳嗽,或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及感冒風(fēng)邪,頭疼鼻塞,憎寒壯熱,名曰重傷風(fēng)。
【用法用量】方中羌活、蒼術(shù)用量原缺。
【摘錄】《醫(yī)便》卷三
【處方】人參、紫蘇、半夏、桔梗、杏仁(去皮尖)、麻黃(去節(jié))、荊芥、陳皮、防風(fēng)、甘草、桑白皮。
【制法】上(口父)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般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3片,烏梅1個(gè),和勻,好酸醋浸1宿,慢火炒,復(fù)浸1宿、再炒,以醋干為度,為細(xì)末。心嗽面赤流汗,干姜湯下;肝嗽眼中淚出,烏粟米湯下;肺嗽上氣喘氣,桑白皮湯下;脾嗽不思飲食,生姜湯下;膽嗽令人不睡,生姜自然汁下;冷嗽,夜間多嗽,蔥白頭湯下;熱嗽日間多嗽,蜜湯下;暮嗽涕唾稠粘,生姜湯下;氣嗽肚腹脹滿,青皮湯下;傷風(fēng)嗽流涕,荊芥防風(fēng)湯下;腸嗽痰結(jié)成塊,五味子湯下;產(chǎn)嗽背疼,黃蠟湯下;癆嗽,四肢羸瘦,秦艽湯下;血嗽連聲不止,當(dāng)歸湯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六
【處方】人參3分,蘄艾3分,川芎3分,當(dāng)歸1錢,條芩2錢,生術(shù)2錢,陳皮4分,紫蘇4分,生甘草4分,阿膠1錢。
【功能主治】妊娠跌打動(dòng)胎,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摘錄】《胎產(chǎn)秘書》卷上
【別名】二味參蘇飲、參蘇散、小參蘇飲、人參蘇木散、參蘇奪命丹
【處方】人參1兩(另末),蘇木2兩。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入于肺,面黑發(fā)喘欲死者。
【用法用量】二味參蘇飲(《醫(yī)方類聚》卷二三五引《管見良方》)、參蘇散(《永類鈐方》卷十九)、小參蘇飲(《得效》卷十四)、人參蘇木散(《杏苑》卷八)、參蘇奪命丹(《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摘錄】《婦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處方】人參、紫蘇、枳殼、桔梗、干葛、前胡、桑皮、貝母、茯苓、甘草、橘紅、生姜。
【功能主治】妊娠感冒發(fā)熱,頭疼骨痛,半身不遂,嘔吐痰涎。
【用法用量】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三
【處方】人參、紫蘇、桑皮、桔梗、貝母、甘草、天冬、麻黃、赤苓。
【功能主治】婦女虛熱,孕婦咳嗽喘息急者。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別名】參蘇湯、人參前胡散、十味參蘇飲、沖和湯
【處方】前胡3分,人參3分,紫蘇葉3分,茯苓3分,桔梗半兩,木香半兩,半夏(湯)半兩,陳皮半兩,枳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銼散。
【功能主治】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主虛人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痰濕,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苔白脈浮。
【用法用量】參蘇湯(《普濟(jì)方》卷四○三)、人參前胡散(《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十味參蘇飲(《保嬰金鏡錄》)、沖和湯(《濟(jì)陽綱目》卷十一)。本方改為丸劑,名“參蘇丸”、“參蘇理肺丸”(見《江蘇省中藥成藥標(biāo)準(zhǔn)暫行規(guī)定匯編》)?!毒址健罚ù居有绿矸剑┯懈筛?;《易簡方》有干葛,無木香。
【各家論述】1.《古今名醫(yī)方論》:葉仲堅(jiān)曰,此咳嗽聲重,痰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無主,寒濕稽留于胸脅,中氣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參為君;然非風(fēng)寒之外邪來侮,則寒熱不發(fā),而痰涎不遽生,故輔以紫蘇、干葛;凡正氣虛者,邪氣必盛,故胸膈滿悶,輔以陳皮、枳殼,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開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調(diào)和營衛(wèi),欲清內(nèi)者,必顧及中宮,此姜、棗、甘草之所必須也。名之曰飲,見少與緩服之義。
【摘錄】《三因》卷十三
怎么樣?看完了上文對于參蘇飲的簡單介紹后是不是感嘆中醫(yī)的神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源遠(yuǎn)流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gè)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參蘇半夏湯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處方】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木香1兩,五味子2兩,桑白皮(炒)2兩,陳皮(去白)2兩,白術(shù)2兩,紫蘇葉2兩,半夏(生姜制)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咳嗽痰涎,咽膈不利,喘滿,氣不宣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大盞半,生姜10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五
【處方】半夏2錢,甘草5分,陳皮1錢5分,茯苓1錢5分,桔梗1錢5分,枳殼1錢5分,干葛1錢5分,前胡1錢5分,紫蘇1錢5分,桑皮1錢5分,杏仁1錢5分。
【功能主治】感寒咳嗽。
【用法用量】水1鐘半,加生姜3片,煎服。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四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參蘇半夏湯,我們知道參蘇半夏湯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很好的養(yǎng)生和保健作用,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緩解很多癥狀,怎么樣,你了解了嗎?
春夏交際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個(gè)時(shí)刻,這個(gè)時(shí)候的我們很容易會(huì)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xiàn),中藥方劑在這些小病癥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中藥方劑假蘇丸。
【處方】假蘇(荊芥也)、黃耆、防風(fēng)、皂子仁、槐角、枳殼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疾成漏,膿血,脫肛,疼痛;及腸風(fēng)下鮮血。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前熟水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七
【處方】生假蘇(去梗)1斤,生薄荷(用葉)1斤。
【制法】砂盆內(nèi)研,生絹絞取汁,瓷盆內(nèi)看厚薄煎成膏。余滓3分,去1分粗滓不用,將2分滓曬干,杵羅為末,將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風(fēng),口眼偏斜。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
有關(guān)假蘇丸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假蘇丸的價(jià)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shí)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jǐn)慎服用。
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雞蘇丸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方劑。把中藥材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募庸?,然后再按一定比例進(jìn)行調(diào)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雞蘇丸。
【處方】雞蘇葉250克 荊芥穗30克 防風(fēng)(去蘆頭)30克 黃耆(生用)生干地黃 桔梗(去蘆頭,炒)各15克 甘草 川芎 甘菊花各7.5克 腦子1.5克(別研)
【制法】上藥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30克作10丸。
【功能主治】治虛熱上壅,頭目不清,面赤咽干,痰嗽煩渴,衄血嗽血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麥門冬(去心)煎湯嚼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三
【處方】川貝母4兩(去心),蘿卜子1升。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婦女經(jīng)來??人浴?/p>
【用法用量】本方名“雞蘇丸”,但方中無雞蘇,疑脫。
【摘錄】《竹林女科》
【處方】薄荷葉1片,甘草4兩,桔梗4兩,川芎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功能主治】上焦有熱,頭目昏眩,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每次1丸,含化,不拘時(shí)候常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九九引《德生堂方》
【處方】雞蘇薄荷葉8兩,川芎4兩,荊芥4兩,羌活2兩,防風(fēng)2兩,香白芷2兩,炙甘草2兩,細(xì)辛1兩。
【制法】上為末,蒸餅糊為丸。
【功能主治】男婦諸風(fēng)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風(fēng)風(fēng)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清茶送下。
【摘錄】《惠直堂方》卷二
【處方】雞蘇葉(干者)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芎?1兩,黃耆(炙,銼)1兩,甘草(炙,銼)1兩,生干地黃(切,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腦熱肺壅,鼻淵多涕。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臨臥人參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六
【處方】遠(yuǎn)志(去心,炙)320兩,五爪橘紅160兩,紫菀160兩,知母160兩,白芍160兩,甘草160兩,麥冬160兩,冬花160兩,五味子(炙)160兩,葶藶子160兩,沙參160兩,兜鈴160兩,天冬160兩,瓜蔞仁(炒)160兩,桑皮160兩,百合160兩,法半夏160兩,黃芩160兩,桔梗160兩,前胡160兩,橘皮160兩,蘇葉320兩,蘇子320兩,麻黃640兩,生石膏320兩,杏仁(去皮,炒)640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過羅,用生姜160兩,紅棗160兩煎,水泛為小丸,每16兩用滑石、細(xì)粉4兩為衣,以外上墨汁衣闖亮。
【功能主治】潤肺止嗽,化痰定喘。主肺經(jīng)濕熱,咳嗽痰盛,經(jīng)久不止,喘息氣促,睡臥不寧。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1日2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有關(guān)雞蘇丸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A硗?,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guān)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zhì)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如果你細(xì)心觀察就會(huì)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shí)生活中經(jīng)常會(huì)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yīng)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加減參蘇飲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處方】陳皮、半夏、甘草、茯苓、紫蘇、葛根、前胡、桔梗。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風(fēng)寒壯熱,痰嗽,身痛,頭疼。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
【摘錄】《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處方】蘇葉、陳皮、枯梗、前胡、木香(另研)、茯苓。
【功能主治】吐血初起,兼外感者。
【用法用量】童便為引,水煎服2劑。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七引洪玉友方
【處方】前胡、白芷、桔梗、枳殼、甘草、防風(fēng)、人參、紫蘇葉、葛根、陳皮、羌活。
【功能主治】痘疹應(yīng)出不出,外感風(fēng)寒,頭疼身痛,發(fā)熱無汗,喜蓋覆偎倚懷中。
【用法用量】竹葉為引,水煎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人參1錢,紫蘇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甘草1錢,枳殼1錢,桔梗1錢,前胡1錢,黃芩1錢,生姜6分,薄荷葉3分。
【功能主治】妊婦外冒風(fēng)寒,咳嗽,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得微汗而解。
【摘錄】《會(huì)約》卷十四
【處方】蘇葉1錢,干葛錢半,前胡8分,陳皮7分,枳殼6分,桔梗4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痘疹初熱見點(diǎn),表邪未達(dá),而元?dú)鈴?qiáng)壯,或痘前后感冒風(fēng)寒者。
【用法用量】水1鐘半,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處方】人參5分(虛甚者,加至1錢),蘇葉1錢,干葛1錢,去白陳皮5分,制半夏5分,白茯苓6分,甘草3分,香附5分,白芷5分,小川芎5分,防風(fēng)5分。
【功能主治】內(nèi)傷挾外感,初起1-2日,寒邪尚在表而體弱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同煎,熱服取汗。
【摘錄】《醫(yī)林繩墨大全》卷四
【處方】紫蘇葉、前胡、粉葛、茯苓、枳殼、桔梗、甘草、生姜。
【功能主治】發(fā)散解表,清胃火。主麻疹初出。
【用法用量】蔥白為引,水煎服。
【摘錄】《麻科活人》卷一
【處方】蘇葉1錢,杏仁1錢,橘紅1錢,枳殼(炒)7分,前胡8分,木香3分,桔梗7分,干葛7分,桑皮7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妊娠子嗽,因外感風(fēng)寒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胎產(chǎn)秘書》卷上
【處方】蘇葉6分,人參4分,陳皮4分,川芎4分,羌活4分,防風(fēng)4分,荊芥4分,桔梗3分,白芷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痘為風(fēng)寒束蔽而出不快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同煎帶熱服。但不可出汗。
【摘錄】《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知道了加減參蘇飲主要治療那些疾病之后,也可以了解一下加減參蘇飲的禁忌等,以免給身體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參蘇溫肺飲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jìn)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shí)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人參1錢半,蘇葉1錢半,肉桂1錢半(去皮),茯苓1錢半,白術(shù)1錢半(炒),五味8分,半夏1錢半(制),陳皮1錢半,甘草5分。
【功能主治】補(bǔ)肺散寒。主肺虛寒滯喘促,脈緊細(xì)。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寒束肺虛,阻遏肺氣,失其升降之權(quán),故呼吸不利,喘促不寧焉。人參扶元?dú)庋a(bǔ)肺;蘇葉疏肺絡(luò)散邪;肉桂溫營暖血,專祛寒邪遏伏;半夏燥濕化痰,兼理脾胃真元;白術(shù)培肺母以生金;五味收耗散以保肺;茯苓滲濕,理痰生之源;陳皮利氣,杜生痰之因;更以甘草緩中和藥也。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二
如果大家之前對參蘇溫肺飲不是很了解的話,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后一定都對參蘇溫肺飲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歡參蘇溫肺飲,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試吧!
不同的人群應(yīng)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龍腦雞蘇丸。
【處方】柴胡(要真銀川者)60克(銼,同木通以沸湯100毫升浸一二宿,絞汁后入膏)木通(銼,同柴胡浸)阿膠(炒微燥)蒲黃(真者,微炒)人參各60克 麥門冬(湯洗,去心,焙干)120克 黃耆(去蘆)30克 雞蘇(凈葉)500克 甘草(炙)45克 生干地黃末(后入膏)180克
【制法】上除別研藥后入外,并搗羅為細(xì)末,將好蜜1千克先煉一二沸,然后下生干地黃末,不住手?jǐn)?,時(shí)時(shí)入絞下前木通、柴胡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后將其余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治肺熱咳嗽,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熱淋、勞淋、氣淋,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疽口甜,膽?zhàn)憧诳唷?/p>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嚼破熱水下,不嚼亦得。虛勞煩熱,消渴驚悸,煎人參湯下;咳嗽唾血,鼻衄吐血,將麥門冬(湯浸去心),煎湯下,并食后、臨臥服之。惟血崩下血,諸淋疾,皆空腹時(shí)服。治淋用車前子湯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雞蘇葉(龍腦薄荷是也),黃耆2兩,麥門冬(去心)4兩,甘草1兩半,黃連1兩,干地黃6兩(為末),人參2兩,木通2兩,新蒲黃2兩,阿膠(炒焦)2兩,柴胡(銀州鼠尾紅色者)2兩(銼,同木通沸湯半升,浸1日夜,絞取汁)。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西路好蜜2斤余,先煉1-2沸,然后下生地黃末,不住手?jǐn)?,時(shí)時(shí)入絞下者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火緊,焦了;然后將余藥末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除勞解熱,下氣散郁,清神爽氣,潤肺開心,益志滋肝,補(bǔ)腎,令人身強(qiáng)體輕,耳目聰明,利膈,化熱痰,去膀胱中積熱。主肺熱咳血,心熱驚悸,脾胃熱口甘吐血,肝膽熱氣出口苦,腎熱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熱、消渴,下而血痢、五淋、血崩。
【用法用量】《蘭臺軌范》有黃芩,無黃耆。
【摘錄】《元戎》卷五
【別名】雞蘇丸
【處方】柴胡(要真銀州者)2兩(銼,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1-2宿,絞汁后入膏),木通2兩(銼,同柴胡浸),阿膠2兩(炒微燥),蒲黃2兩(真者,微炒),人參2兩,麥門冬(湯洗,去心,焙干)4兩,黃耆(去蘆)1兩,雞蘇(凈葉)1斤(即龍腦薄荷也),甘草(炙)1兩半,生干地黃末6兩(后入膏)。
【制法】上除別研藥后入外,并為細(xì)末,將好蜜2斤先煉1-2沸,然后下生干地黃末,不住手?jǐn)?,時(shí)時(shí)入絞下前木通、柴胡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后將其余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除煩解勞,消谷下氣,清熱理血,散胸中郁熱,涼上膈,解酒毒,聰耳明目,開心益智。主肺熱咳嗽,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熱淋,勞淋,氣淋,消渴,驚悸,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疸口甜,膽?zhàn)憧诳唷?/p>
【用法用量】雞蘇丸(《普濟(jì)方》卷五十八引《如宜方》)。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少陽藥也。肺本清肅,或受心之邪焰,或受肝之亢害,故見諸證。薄荷辛涼,輕揚(yáng)升發(fā),瀉肺搜肝,散熱理血,故以為君;生地黃涼血,炒蒲黃止血,以療諸血;柴胡平肝解肝熱,木通利水降心火,麥冬、阿膠潤燥清肺,參、耆、甘草瀉火和脾。此亦為熱而涉虛者設(shè),故少佐參、耆也。
【摘錄】《局方》卷六
【處方】龍腦(研)1分,雞蘇1兩,甘草1兩(炙),烏梅1兩(用肉),紫蘇葉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白梅半兩(用肉),人參半兩,天門冬(去心,焙)半分,麝香1錢(研),甜消(研)1錢。
【制法】上為末,再同研勻,煉沙糖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上膈虛熱,咽干。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人參湯嚼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
上面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龍腦雞蘇丸的一些知識,作為一種中醫(yī)方劑,既然它的養(yǎng)生功效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gè)養(yǎng)生功效是在一定的合理的身體范圍內(nèi),一旦超過了這個(gè)身體養(yǎng)生范圍內(nèi),就會(huì)給身體造成一定的負(fù)擔(dān),所以大家要懂得適時(shí)適量。
參蘇理肺糖漿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參蘇理肺糖漿就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參蘇理肺糖漿。
【處方】浙貝母8公斤,桔梗4公斤,北沙參8公斤,桔紅16公斤,厚樸(鹽制)4公斤,前胡16公斤,黃芩8公斤,葛根8公斤,天花粉8公斤,生半夏16公斤,紫蘇葉16公斤,杏仁8公斤。
【制法】浙貝母、桔梗、北沙參、桔紅、前胡、厚樸、黃芩、葛根、天花粉、按浸漬法提出浸液。生半夏用水泡透心,加入生姜同煎。紫蘇葉提取揮發(fā)油,殘余藥渣略加濃縮。杏仁先加熱榨油,然后水解蒸餾,得杏仁水24升,將第三次滓液及第二次回收液放在容器中,加入杏仁水,再加沙參等浸液,最后兌入蘇葉油,再加入單糖漿攪拌均勻,靜置7天即得。
【功能主治】散風(fēng)解熱,止咳化痰。主四時(shí)感冒,風(fēng)寒咳嗽,頭痛無汗,鼻塞聲重,畏風(fēng)惡寒,鼻流清涕,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2毫升(1-2湯匙)1日2次,蘇葉每公斤折合蘇葉油1.6毫升。
【摘錄】《天津市中成藥規(guī)范》(附本)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參蘇理肺糖漿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shí)參蘇理肺糖漿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說到冰霜梅蘇丸,大家應(yīng)該能猜到這是一種中藥的方劑,但是這個(gè)方劑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癥的,很多人卻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番。
【處方】花粉1兩,葛根1兩,蘇葉1兩,柿霜2兩,薄荷2兩,山楂2兩,馬梅肉5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冰糖滓起母子,滾此藥面,如黃豆大,再包白糖打如鈕扣。
【功能主治】暑濕。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呼和浩特方)
【處方】烏梅肉48兩,蘇葉16兩,葛根8兩,薄荷56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過羅和勻,用白糖1280兩,熱開水打丸。
【功能主治】清暑解熱,生津止渴。主感受暑熱,口喝咽干,胸中滿悶,胃口不開,頭目眩暈。
【用法用量】每30粒重1兩??趦?nèi)噙化。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烏梅肉5兩,新柿霜4兩,桂圓2兩,薄荷葉6兩,紫蘇葉1兩,白糖10斤。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以冰糖滓為母,用白開水泛為小丸,5分重。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清熱消暑。主三焦積熱,口燥咽干,津液短少,飲酒過度,頭昏目眩。
【用法用量】口內(nèi)噙化,隨意服用。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怎么樣?看完了上文對于冰霜梅蘇丸的簡單介紹后是不是感嘆中醫(yī)的神奇?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源遠(yuǎn)流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