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氣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fù)責(zé),就不應(yīng)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養(yǎng)生越來越看重,生活質(zhì)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怎么才能作好中醫(yī)養(yǎng)生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化氣湯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用過或者聽說過化氣湯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化氣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沉香、胡椒,各一兩;木香、縮砂(去殼)、桂心(去粗皮),各二兩;丁香皮、干姜(炮)、蓬莪茂(煨)、茴香(炒)、青皮(去白.麩炒)、陳皮(去瓤.麩炒)、甘草(炙),各四兩。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氣逆,胸膈噎悶,偏脹膨滿。又治心脾疼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脾血氣。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姜蘇鹽湯調(diào)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化氣散(《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處方】沉香 胡椒各30克 木香 縮砂仁(去殼)桂心(去粗皮)各60克 丁香皮 干姜(炮)蓬莪術(shù)(煨)茴香(炒)青皮(去白,麩炒)陳皮(去瓤,麩炒)甘草(炙)各120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氣逆,胸脯噎悶,腹部脹滿,及心脾疼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脾血氣。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生姜、紫蘇、鹽湯調(diào)下;婦人淡醋湯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處方】陳皮、青皮、三棱、蓬術(shù)、厚樸、蒼術(shù)、香附、神曲、麥芽各等分。
【功能主治】氣裹飲食,胃口刺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何氏濟(jì)生論》卷四
【處方】三棱、蓬術(shù)、青皮、陳皮、麥芽、神曲、香附、烏藥、生姜、枳殼、厚樸、甘草、(一方加牽牛、半夏、益智仁)。
【功能主治】消食健脾,兼能順氣消癖。主婦女胃氣不調(diào)而停經(jīng),貌本壯實、飲食減少者。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處方】砂仁、香附、廣皮、蘇梗、川芎、枳殼。
【功能主治】妊娠腹痛,胎氣不安。
【摘錄】《女科切要》卷三
【別名】化氣散、木香化氣湯
【處方】沉香1兩,胡椒1兩,木香2兩,縮砂(去殼)2兩,桂心(去粗皮)2兩,丁香皮4兩,干姜(炮)4兩,蓬莪術(shù)(煨)4兩,茴香(炒)4兩,青皮(去白,麩炒)4兩,陳皮(去瓤,麩炒)4兩,甘草(炙)4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一切氣逆,胸膈噎悶,偏脹膨滿;心脾疼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脾血氣。息積,癖于腹脅之下,偏脹膨滿,不妨飲食,諸藥不能取轉(zhuǎn)。
【用法用量】化氣散(《張氏醫(yī)通》卷十三)、木香化氣湯(《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摘錄】《局方》卷三(新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上面給我們介紹了化氣湯到底是由哪幾種中藥材組合而成,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了嗎?其實中藥方劑還有很多沒有在臨床上得到應(yīng)用,但我相信隨著科技醫(yī)療的發(fā)展,它一定會實現(xiàn)的。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化氣丸對于人體是有很好的補充作用的,往往人們在生病的時候會選擇用化氣丸,因為化氣丸不僅對疾病有著非常好的療效,而且能為人體提供各種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F(xiàn)在就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處方】官桂 陳皮 青皮 丁香 木香 縮砂仁各30克 三棱 莪術(shù)各60克 茯苓45克 人參(好者)30克 香附250克 甘草 厚樸 蘿卜子 大黃各60克 枳殼(炮)檳榔各90克 黑牽牛120克(頭末)
【制法】上為末,用黑牽牛500克,取頭末120克,以三份分之,生用二份、炒用一份,和勻打醋糊,入藥搜勻,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遠(yuǎn)年日久,茶酒氣食,過度成積。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生姜或茶湯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八
【處方】紫蘇子(炒,研)1兩,干姜(炮)半兩,檳榔(銼)半兩,萊菔子(炒,研)半兩,蕪荑(炒)半兩,青木香3分,訶黎勒(煨,去核)3分,甘草(炙,銼)3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草豆蔻(去皮)3分。
【制法】上為末,以曲末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榮衛(wèi)壅滯,流傳臟腑,心腹脹滿,飲食不消,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鹽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二
【處方】巴豆50枚(去皮心膜,出油,研如粉),黃連(去須)半兩,白面2兩半。
【制法】上3味,先將黃連搗末,以水半升,煎10余沸,隔1宿,取白面并巴豆粉,用黃連水和。硬軟得所,為丸如綠豆大,放干,以麩2升,于銚內(nèi)慢火并藥丸同炒,麩黃為度;以羅子篩去麩,取藥,再于黃連水內(nèi)略濾過,竹器內(nèi)控干。
【功能主治】支飲痞滿,飲食遲化。
【用法用量】每服3丸或2丸,食后、臨臥熟水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香附、青皮、陳皮、砂仁、木香、川芎、茴香。
【制法】上為末,曲糊為丸服。
【功能主治】婦女經(jīng)行腹痛
【用法用量】口服。
【摘錄】《女科切要》卷八
【處方】木香(炮)2兩,檳榔(生挫)2兩,硇砂(別研)1兩,大黃(炮)3分,丹砂(別研)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嘔逆不下食,心胸痞悶,噎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至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以上就是本文對化氣丸的一些介紹,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多積累這方面的信息,一定會對周圍的人有所幫助的。
大家都知道化絲湯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那知不知道化絲湯的功效和作用呢?化絲湯的食用方法呢?下面就一一的為大家解惑。
【處方】熟地1兩,麥冬5錢,貝母1錢,玄參5錢,茯苓3錢,蘇子1錢,地骨皮3錢,沙參3錢,荊芥(炒黑)1錢。
【功能主治】腎中之火上沖咽喉,心火相刑肺金,痰中吐血如血絲,日間則少,夜間則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1.《辨證錄》:此方肺、腎、心三經(jīng)并治,加之去痰退火之劑,消弭于無形,故能成功之速。倘不用補劑,而唯事于去痰退火,吾恐痰愈多而血愈結(jié)也。
【摘錄】《辨證錄》卷三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化絲湯的功效與作用為大家做的介紹,希望這些介紹能給大家?guī)硪恍椭??;z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對于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都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化滯湯是什么你知道嗎?化滯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嗎?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陳皮(去白)3克 青皮1.8克 茯苓4.5克 厚樸3克 白芥子(炒,研)1.8克 大黃(煨)6克
【功能主治】治瘟疫下后,余邪作痞,心胸飽脹,脈實而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會約醫(yī)鏡》卷五
【處方】生杭芍30克 當(dāng)歸15克 山楂18克萊菔子(炒)15克 甘草6克 生姜6克
【功能主治】治痢疾初起,腹痛,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上冊
【處方】陳皮(去白)1錢,青皮6分,茯苓錢半,厚樸1錢,白芥子(炒,研)6分,大黃(煨)2錢。
【功能主治】導(dǎo)滯除邪。主瘟疫下后,余邪作痞,心胸飽脹,脈實而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會約》卷五
【處方】生杭芍1兩,當(dāng)歸5錢,山楂6錢,萊菔子5錢(炒,搗),甘草2錢,生姜2錢。
【功能主治】下痢赤白,腹疼,里急后重初起者。
【用法用量】
【摘錄】《衷中參西》上冊
【處方】檳榔錢半,厚樸錢半(制),黃連錢半,黃芩錢半,白芍錢半(炒),木香錢半,當(dāng)歸2錢,青皮錢半(炒),滑石3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化滯清熱。主氣滯痢,后重窘迫,脈數(shù)沉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氣滯于中,濕熱不化,不能運化精微,故白痢窘迫,后重不除焉。檳榔破滯氣以攻積,厚樸寬中州以化滯,黃連清火燥濕,黃芩清熱寬腸,木香調(diào)中氣,青皮破滯氣,白芍收痢亡之陰,當(dāng)歸養(yǎng)已耗之血,甘草緩中和藥,滑石通利濕熱也。使?jié)駸崆寤瘎t腸胃清和而傳化有權(quán),后重?zé)o不除,何白痢窘迫不痊哉!此化滯清熱之劑,為氣滯痢、后重窘迫之專方。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處方】檳榔、厚樸(炒)、陳皮、甘草、枳殼、歸尾、青皮。
【功能主治】積滯腹痛,體壯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青皮2錢,陳皮2錢,厚樸2錢,枳實2錢,黃芩2錢,黃連2錢,當(dāng)歸2錢,芍藥2錢,木香5分,檳榔8分,滑石3分,甘草4分。
【功能主治】下痢因于食積氣滯者。
【摘錄】《證治匯補》卷八
【處方】枳殼、瓜蔞仁、香附(制)、陳皮、甘草(炙)、萊菔子、山楂肉、紫蘇、厚樸(炒)各等分。
【功能主治】唇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六
通過以上介紹,對化滯湯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化滯湯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jìn)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jìn)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我們都知道化巖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但大家是否知道服用化巖湯其實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服用方法不對的話,是不能讓這種方劑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人參30克 白術(shù)60克 黃耆30克 當(dāng)歸30克 忍冬藤30克 茜草根6克 白芥子6克 茯苓9克
【功能主治】治乳巖潰爛,狀似蜂窩,肉向外生,終年不愈者。(癌)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十三
【處方】人參1兩,白術(shù)2兩,黃耆1兩,當(dāng)歸1兩,忍冬藤1兩,茜根2錢,白芥子2錢,茯苓3錢。
【功能主治】大補其氣血,以生其精。主乳癰已收口,氣血大虧,后因不慎房事,以致復(fù)行潰爛,變成乳巖,形成無數(shù)小瘡口,如管非管,如漏非漏,竟成蜂窩之狀,肉向外生,終年累月而不愈,服敗毒之藥,身愈狼狽而瘡口更加腐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此方全去補氣血,不去消毒,實為有見。雖忍冬藤乃消毒之藥,其性亦補,況同入于補藥中,彼亦純于補矣。惟是失精變巖,似宜補精,乃不補精而止補氣血何也?益精不可以速生,補精之功甚緩,不若補其氣血,轉(zhuǎn)易生精。其乳房屬陽明之經(jīng),既生乳癰,未必陽明之經(jīng)能多氣多血矣。補其氣血則陽明之經(jīng)旺,自然生液生精以灌注于乳房,又何必復(fù)補其精以牽掣參耆之功乎!此方中所以不用生精之味耳。
【摘錄】《辨證錄》卷十三
【處方】黃耆1兩,當(dāng)歸5錢,白術(shù)3錢,人參1錢,茯苓5分,防風(fēng)5分,白芥子8分,紅花3分,金銀花5錢。
【功能主治】補血疏肝,和胃去痰,解毒。主乳巖。即乳癰病久失治,或更傷于酒色熱物,致潰爛如蜂窠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乳潰成巖,非大補氣血,無以能攻毒而收潰也。此與托里黃耆湯法同,但主經(jīng)行肝胃耳。防風(fēng)、白芥子、紅花皆行肝,參、術(shù)、茯苓皆主脾胃。乳房屬胃,乳頭屬肝,宜補血疏肝,佐以和胃去痰解毒之品,庶血氣復(fù)而證可愈。
【摘錄】《醫(yī)林纂要》卷十
像化巖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補化湯屬于是一種中藥方劑,在平時的時候是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的。并且使用補化湯對于人體的健康是很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以敿?xì)的介紹一下。
【處方】漂于1錢5分,茅術(shù)1錢5分,紫樸1錢5分,天生苓3錢,白干姜5分,香附片2錢,桂尖1錢5分,蓽澄茄1錢5分,西茵陳2錢,廣木香7分,建澤瀉1錢5分,木通1錢5分。
【功能主治】補火燠土,建其中氣。主久經(jīng)利下,神色枯悴,面目淡黃,脈象遲濡,或弦大無力,舌白不渴,大小便知常,腹雖脹大,按之柔軟。
【用法用量】雄雞屎2兩開水淋汁煎服。每日另化吞十香丸1枚,守服10余日,大氣自運,中滿自消矣。
【注意】火脹實癥忌服。
【摘錄】《壽世新編》卷下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補化湯,我們知道補化湯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很好的養(yǎng)生和保健作用,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緩解很多癥狀,怎么樣,你了解了嗎?
化毒湯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化毒湯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化毒湯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紫草 升麻 甘草 蟬蛻 地骨皮 黃芩(酒炒)木通各等分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治痘疹已出,熱毒未解,痘疹紅紫,甚或黑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別名】紫茸散
【處方】紫草茸、升麻(少用)、甘草(炙)、陳皮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麻痘瘡欲出。
【用法用量】加糯米50粒,水煎,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三引《劉氏家傳》
【處方】杏仁、牡丹皮(去心)、黃芩、虎杖、麻黃(去根節(jié))、木香、芍藥、柴胡、升麻、紫菀、貝母(去心)、連翹、荊芥穗、羌活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化熱毒。主肝肺熱毒,蒸郁臟腑,因生積滯,其積者,如腐爛瘀血之類,熱毒熾盛,大腸干涸;又因色傷,小腸虛冷,水道乘虛,只行于小腸,故小便常數(shù),而疼痛不可勝忍。
【用法用量】服此湯后,非時以蔥湯洗谷道,并納藥于谷道中,令上下相感,引水道下入大腑,即自然小便不數(shù),疼痛自止也。緣此病大腸熱竭津液,小腸虛損,下熱藥,通小腸,則大腸愈涸,而病愈增;下冷藥,通大腑,則小腸愈數(shù),而病不減。當(dāng)此之際,醫(yī)之莫不為難也。嘗以此方治之得驗。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十一引《護(hù)命》
【處方】甘草(微炙)1兩,黃連(去須,微炒)1分。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斑,痘瘡欲出。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八
【處方】川黃連2錢,木瓜2錢,金銀花2錢,苡仁米2錢,肥皂子7個,皂莢子7個,土茯苓半斤,豬胰子1個。
【功能主治】一切廣瘡。
【用法用量】水7碗,先煎胰子,取汁煎前藥,空心服。
【摘錄】《玉案》卷六
【處方】桔梗(銼,炒)半兩,薄荷葉2錢半,荊芥穗2錢半,甘草2錢半,山豆根(取凈皮)1錢半,牙消2錢,硼砂2錢,樸消2錢,雄黃2錢,朱砂2錢。
【制法】上前5味焙,為末;后5味入乳缽細(xì)杵,同前藥末一處再杵勻。
【功能主治】風(fēng)熱上攻,咽喉腫痛,飲食不便。
【用法用量】每用1字至半錢,干點舌上化下,或以溫湯濃調(diào),少與含咽亦可。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處方】肉桂5分,白芍藥1錢,甘草1錢,青皮7分,木香7分,枳殼7分,山楂肉5分,連翹5分。
【制法】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痘未出腹痛者。
【用法用量】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處方】葛根、白芍、甘草、青皮、木香、枳殼、山楂、連翹。
【功能主治】痘疹腹痛,飲食如常。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六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赤芍、生地、防風(fēng)、葛根、菊花、天花粉、蟬蛻、谷精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痘后余毒,生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證治大全》引《保赤》
【處方】桂枝8分,麻黃8分,赤芍8分,防風(fēng)8分,荊芥5分,羌活5分,桔梗5分,人參5分,川芎5分,牛蒡子1錢,生姜3片。
【功能主治】痧癥初起,冬月寒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玉案》卷六
【處方】黃連、生地、紅花、甘草、赤芍、荊芥、金銀花、黏子。
【功能主治】火灼暨赤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五
【別名】四妙湯、化斑湯、化毒散
【處方】紫草(嫩者)半兩,升麻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瘡痘已出末出。
【用法用量】四妙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九)、化斑湯(《儒門事親》卷十二)、化毒散(《壽世保元》卷八)。
【摘錄】《活人書》卷二十一
【處方】川連、黃芩、生地、防風(fēng)、荊芥、連翹、梔子(炒)、赤芍。
【功能主治】痘疹稠密太甚,皮肉紅斑、紫斑者。
【摘錄】《痘疹會通》卷四
以上就是化毒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dá)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zhì)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化斑湯,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黑參6克 鼠粘子3克 柴胡2.4克 荊芥 防風(fēng)各1.8克 連翹2.1克 木通2.4克 枳殼2.1克 蟬蛻1.5克 生甘草1.2克 燈心20莖 淡竹葉15片
【功能主治】化斑透疹。治痘與斑夾出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一日二三次。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處方】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生甘草9克 元參9克 犀角6克 白粳米9克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化斑解毒。治溫病發(fā)熱,汗出過多,神昏譫語,皮膚發(fā)斑者。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日間分三次服,滓再煮取200毫升,夜一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一
【處方】人參、知母、石膏、玄參、大青葉、甘草。
【功能主治】妊婦傷寒熱極發(fā)斑,狀如錦紋者。
【用法用量】本方治上證,宜合四物湯去川芎,加黃芩。
【摘錄】《廣嗣紀(jì)要》卷十
【處方】金錢薄荷、大水楊柳、荊芥、蒼耳草。
【功能主治】小兒痘毒緊湊心肝二經(jīng),痘一見形,就是蚊咬的形者。
【用法用量】共煎濃,去滓,將頭發(fā)滾湯洗去油垢,團(tuán)櫳,仍湯熱徐徐浴之,必須置之暖處。外再服五龍湯,癍去而痘自鼎峻矣。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四
【處方】石膏4錢,知母1錢5分,元參1錢5分,甘草1錢,糯米1合。
【功能主治】麻疹火盛,正出色紅者;或麻疹正出之時,偶遇大風(fēng)大寒,或內(nèi)傷生冷,令麻疹隱隱于皮膚之間,時有時無,欲出不出,如物影之搖動者。
【用法用量】水1鐘半,煎1鐘,約米熟為度。
【摘錄】《痘科類編》卷三
【處方】石膏、紅花、連翹、荊芥、生地、黃芩、陳皮、甘草、歸尾(或加黃連,竹葉)。
【功能主治】痘之夾斑,皆由毒盛而氣血不行,激烈而生,色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一
【處方】黃連、何首烏、連翹、馬鞭草、木通、牡丹皮、蟬蛻、赤芍藥、山梔、片黃芩、桔梗、牛蒡子、紅花、白茯苓、紫草、生地、荊芥、防風(fēng)。
【功能主治】痘瘡夾斑。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
【處方】石膏、桔梗、力子、骨皮、知母、連翹、甘草、竹葉。
【功能主治】肺胃實熱,火毒內(nèi)壅,麻子見形發(fā)熱。
【用法用量】
【摘錄】《麻癥集成》卷三
【處方】荊芥、防風(fēng)、桔梗、甘草、牛蒡子、蟬蛻、黃連、石膏、黃芩、連翹、葛根、知母。
【功能主治】斑疹已現(xiàn),身熱不減,色赤熱渴。
【摘錄】《醫(yī)級》卷七
【處方】元參、升麻、丹皮、赤芍、炒梔子、生地、貫眾、木通、甘草。
【功能主治】發(fā)斑。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七種大全·熱辨》
【處方】石膏(煨令透)1兩,知母1兩,人參3分,甘草5分。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斑疹。胃熱發(fā)斑,脈虛者。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熟水調(diào)下;或調(diào)涂唇上。
【各家論述】《醫(yī)方考》:胃熱者,口燥煩渴也。胃主肌肉,故胃熱則肌肉斑爛;脈虛者,壯火食氣,而脈無力以充實也。惟其胃熱,故用石膏之寒;惟其脈虛,故用人參之補;知母養(yǎng)其營,甘草養(yǎng)其衛(wèi)。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
【處方】人參、知母、石膏、牛蒡、連翹、升麻、甘草、糯米、地骨皮、淡竹葉。
【功能主治】疹子之出,渾身如錦紋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以米熟為度。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水楊柳、紫草、荊芥、甘草。
【功能主治】痘毒緊湊心肝二經(jīng),形如蚊咬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痘麻紺珠》卷十七
【處方】黑犀角1錢,元參6錢,鮮生地1兩,大青葉3錢,石膏6錢,知母3錢,銀花3錢,人中黃1錢,黃連1錢。
【功能主治】斑疹已出至足,目赤神濁,口渴舌燥,余毒未凈。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鎬京直指》卷二
【處方】人參半兩,石膏半兩,玄參1兩,知母1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斑毒。痘后發(fā)斑,但紅不腫不痛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鐘半,加糯米1合,水煎,溫服。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處方】黃芩、生地、柴胡、紅花、連翹、歸尾、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傷寒失表,傳里癥而發(fā)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白虎湯加人參、白術(shù)。
【功能主治】未曾下,胃熱發(fā)斑。傷寒汗吐下后,發(fā)斑脈虛。
【用法用量】《丹溪心法》本方用法: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方出《傷寒標(biāo)本》卷下,名見《丹溪心法》卷二
【處方】黃柏、黃芩、生地、川連、元參、青黛、知母、生甘草、連翹、花粉、牛蒡子、蟬退。
【功能主治】麻子渾身發(fā)斑。
【用法用量】紅斑可治,紫斑即亡,藍(lán)斑胃爛。
【摘錄】《痘疹會通》卷五
【處方】人參半兩,石膏半兩,萎蕤1分,知母1分,甘草1分。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斑毒。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糯米1合,煎至8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摘錄】《活人書》卷十八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化斑湯對人的身體非常有好處,又是純中藥制劑,無副作用,但如果沒有需要還是不建議濫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