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麻黃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茯苓麻黃湯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大家都知道茯苓麻黃湯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服用前也還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對于您的生活有點幫助。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黃耆(銼)3分,大青(銼)3分,桂(去粗皮)3分,細辛(去苗葉)1兩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1分,石膏2兩(碎),丹參半兩,五味子1兩,甘草(炙,銼)1兩,貝母1兩,陳橘皮(去白,焙干)1兩,芎藭1兩,枳實(麩炒)3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大腸實熱,令人氣憑滿。
【用法用量】帛裹3錢匕,井花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服用茯苓麻黃湯來進行治療是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治療并樂觀應對,肯定會有療效的。
yS630.Com相關推薦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行,應該先對藥物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加減麻黃湯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麻黃(去節(jié))30克 辣桂 甘草(炙)各15克 杏仁50枚(去皮、尖,微炒,別研)陳皮 半夏(制)各15克
【制法】上藥細銼,拌和杏仁。
【功能主治】治肺感寒邪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紫蘇3葉、生姜4片,水煎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八
【處方】麻黃3錢,桂枝2錢,蘇葉3錢,黃芩3錢(酒洗),芥穗3錢,滑石4錢,豆豉4錢,木通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傷寒初病,腿膝無力,頭痛,發(fā)熱惡寒,脈象浮洪而緊,亦有不緊者。
【用法用量】蔥頭1個為引,水煎服。
【各家論述】以麻黃為發(fā)汗之君藥;佐以蘇葉、芥穗清揚之品,發(fā)頭部之汗,以桂枝、蔥、豉溫散之品,發(fā)四肢之汗;酒芩能清血中之熱;滑石能清六腑之熱;木通清心火通小腸,能引熱從小便出,較之大黃利大腸,最為柔和;甘草能和中氣,則汗出而病愈矣。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麻黃、羌活、防風、紫蘇、甘草、生姜、蔥白。
【功能主治】感冒無汗。
【用法用量】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二
【處方】麻黃(去節(jié))1兩,辣桂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50枚(去皮尖,微炒,別研),陳皮半兩,半夏(制)半兩。
【制法】上細銼,拌和杏仁。
【功能主治】肺感寒邪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紫蘇3葉,生姜4片,水煎服。
【摘錄】《直指》卷八
【處方】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大力、沙參、川芎、赤芍、桔梗、甘草、生姜。
【功能主治】麻疹初起,時令大寒。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三
通過上面對加減麻黃湯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xiàn)在。到了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減半麻黃湯這個方子傳承了數千年,所以他能夠流傳到至今而且還在中醫(yī)中還能夠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可見其療效是多么的好。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
【處方】紫蘇葉3錢,薄荷3錢,粉葛根3錢,麻黃1錢,人參2錢,酒黃芩3錢,淡豆豉2錢,桂枝1錢,木通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年老傷寒,惡寒發(fā)熱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此方麻黃、桂枝各用1錢,恐其發(fā)之過也;蘇葉、薄荷清揚之品,佐麻、桂散其頭部之邪;葛根、豆豉清淡之品,佐麻、桂散其肌表之邪;黃芩清其血熱;木通引熱下行;甘草和其中宮;人參扶其正氣。老弱之人偶感寒邪,若惡寒發(fā)熱,服以此方,百無一失。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上面就是本文對于減半麻黃湯這種方劑的一些介紹,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下。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起甘草麻黃湯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這也很正常,畢竟甘草麻黃湯主要是用來治病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多。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別名】麻黃甘草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
【處方】甘草6克 麻黃12克
【功能主治】治里水。身體面目悉腫,腰以上腫甚,身微熱,口不渴,無汗,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300毫升,溫服150毫升,重復汗出,不汗再服。藥后注意避免風寒。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別名】麻黃湯、麻黃甘草湯、二物湯、麻甘湯、走馬通圣散
【處方】甘草2兩,麻黃4兩。
【功能主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麻黃湯(《千金翼》卷十九)、麻黃甘草湯(《三因》卷十四)、二物湯(《普濟方》卷三八六)、麻甘湯(《醫(yī)學入門》卷七)、走馬通圣散(《金匱要略今釋》卷五引《秘傳經驗方》)。
【注意】慎風寒;忌海藻、菘菜。
【摘錄】《金匱》卷中
看了上文對于甘草麻黃湯的介紹,我們對于甘草麻黃湯的功效和作用等內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養(yǎng)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藥的方劑可以說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叫做厚樸麻黃湯的方劑。
【別名】厚樸石膏湯(《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厚樸9克 麻黃12克 石膏9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干姜6克 細辛6克 小麥30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治咳而脈浮者。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煎取700毫升,溫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厚樸石膏湯
【處方】厚樸5兩,麻黃4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兩,細辛2兩,小麥1升,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咳而脈浮。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
【用法用量】厚樸石膏湯(《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各家論述】1.《醫(yī)門法津》:若咳而其脈亦浮,則外邪居多,全以外散為主,用法即于小青龍湯中去桂枝、芍藥、甘草,加厚樸、石膏、小麥,仍從肺病起見。以故桂枝之熱,芍藥之收,甘草之緩,概示不用,而加厚樸以下氣,石膏以清熱,小麥引入胃中,助其升發(fā)之氣,一舉而表解脈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勢可成耳。一經裁酌,直若使小青龍載肺病騰空而去。
【臨床應用】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惡寒頭疼,胸滿氣急,口燥煩渴、尿短色黃,脈浮而小弱。以《金匱》厚樸麻黃湯服藥三劑,喘滿得平,外邪解,煩渴止。再二劑,諸恙如失。
【摘錄】《金匱》卷上
以上就是關于厚樸麻黃湯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厚樸麻黃湯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只要一提到防風麻黃湯,大多數人都知道它是由幾種中藥材組成的,但你知道具體是哪幾種嗎?它們各自的量又是多少呢?大部分人肯定不太清楚吧,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別名】防風湯
【處方】防風3兩(去叉),麻黃3兩(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獨活3兩(吉蘆頭),秦艽(去苗土)3兩,當歸2兩(切,焙),防己2兩,甘草2兩(炙,銼),人參2兩,黃芩2兩(去黑心),升麻2兩,芍藥2兩,遠志1兩(去心),石膏(碎)1兩,麝香(研)半兩,半夏(湯洗去滑,生姜汁制)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痹弱;或風毒腳氣,攻身體發(fā)熱,肢節(jié)不遂,精神不遂,語言謇澀。
【用法用量】防風湯(原書卷八十三)。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一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防風麻黃湯,我們知道防風麻黃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不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而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防風麻黃湯來為我們的健康護航。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方法,中藥方劑就是一種,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什么作用都發(fā)揮不了。附子麻黃湯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于附子麻黃湯的知識吧!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節(jié))白術 干姜 甘草(炙)人參等分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中,昏暈緩弱,或腰背強急,口歪,語音混濁,心腹膜脹,氣上喘急,不能轉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節(jié))、白術、干姜、甘草(炙)、人參各等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寒濕所中,昏暈緩弱,或腰背強急,口?,語聲混濁,心腹(月真)脹,氣上喘,不能轉動。
【用法用量】《醫(yī)鈔類編》有“當歸”。
【摘錄】《三因》卷二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附子麻黃湯這種中藥方劑的一些介紹,現(xiàn)在人們對養(yǎng)生都已經重視起來,特別是各大電視上都會報道一些有關養(yǎng)生的方法,從飲食方面到運動方面等。大家也可以多學習一些這樣的方法,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好的調養(yǎng)。
大家都知道桂枝麻黃湯的副作用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服用前也還是要了解一下它的功效才能放心。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對于您的生活有點幫助。
【處方】桂枝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芍藥1兩,杏仁1兩(去皮尖,麩炒黃)。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陽明中風,頭痛口苦,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下之即小便難者;陽明病,5-6日至7-8日,如瘧,熱多寒少,1日再發(fā),其脈微緩,為欲愈者;厥陰脈微而惡寒者,為陰陽俱虛,不可吐下者;厥陰發(fā)汗,面色赤,有熱者,此欲解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
通過以上介紹,對桂枝麻黃湯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桂枝麻黃湯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各種中藥方劑都有自己獨特的功效,在電視上大家應該都看過關于中藥方劑的介紹,它能夠很好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中藥方劑射干麻黃湯的作用。
【處方】射干9克 麻黃12克 生姜12克 細辛紫菀 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棗7枚 半夏9克
【功能主治】宣肺散寒,化飲止咳。治外感風寒,痰飲上逆,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黃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
【備注】方中麻黃宣肺散寒,射干開結消痰,并為君藥,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飲,共為臣藥,紫菀、款冬花溫潤除痰,下氣止咳,五味子收斂耗散之肺氣,均為佐藥;大棗益脾養(yǎng)胃,為使藥。諸藥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飲止咳之功。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射干麻黃湯是一種應用很廣泛的中藥方劑,但在使用射干麻黃湯之前還是要結合一下自身的體質,畢竟如果不注意的話,也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的。
用過或者聽說過加味麻黃湯的朋友也許對這個詞比較熟悉。其實加味麻黃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配方就是幾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中藥材,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半夏、橘紅、蘇葉、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傷寒嗽,惡寒無汗,脈緊。
【摘錄】《類證治裁》卷二
【處方】麻黃3錢,桂枝2錢,蘇葉3錢,黃芩3錢(酒洗),芥穗3錢,滑石4錢,豆豉4錢,木通3錢,甘草1錢,蔥頭1個,杏仁2錢,川貝母2錢,皂刺3錢。
【功能主治】傷寒咳嗽,有聲無痰者。
【用法用量】酒、水各半煎服。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麻黃、蘇葉、桑白皮(蜜炙)各等分,甘草減半。
【功能主治】肺感風寒,痰涎咳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煎服。得汗咳止。
【摘錄】《育嬰秘訣》卷三
服用加味麻黃湯來進行治療是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治療并樂觀應對,肯定會有療效的。
季節(jié)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y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防己麻黃湯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處方】防己1兩1分,麻黃(去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干)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5遍)1兩半,獨活(去蘆頭)1兩,芎?3分,石膏1兩1分(搗),秦艽(去苗土)3分,牛膝(酒浸,切,焙)1兩1分,桑寄生3分,桂(去粗皮)1兩,葛根(銼)3分,甘草(炙,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中風,四肢拘攣,急強疼痛,口燥咽干,舌上白屑,兼理寒冷風濕、風毒,肢節(jié)攣急,及胸脅腰背心腹暴痛,不可轉側。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夜1,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防己麻黃湯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治療疾病的藥物,并且這種藥物沒有多少副作用。只要我們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幫助我們治好身體上的頑疾的。
任何一種藥物對治療疾病都是對應的,藥物的選擇都是不能隨意,這樣對疾病改善,也是沒有任何幫助,尤其是對一些復雜疾病治療,更是要選擇多種治療方法,常見感冒、咳嗽都是可以選擇簡單的藥物治療,那射干麻黃湯怎么樣呢,這類藥物對疾病治療,也是有著很好幫助。
對射干麻黃湯能夠改善什么疾病呢,它對治療咳喘有著很好幫助,而且這樣藥物在使用上,都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不能隨意的亂用,這樣不利于人體健康發(fā)展。
射干麻黃湯:
組成
射干9克(三兩); 麻黃9克(四兩); 生姜9克(四兩); 細辛3克(三兩); 紫菀6克(三兩); 款冬花6克(三兩); 大棗3枚(七枚); 半夏9克(半升); 五味子3克(半升)。方歌 1、喉中咳逆水雞聲,三兩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棗七粒,姜麻四兩破堅城。
病機
寒飲郁肺
癥狀
咳喘、喉中痰鳴、苔白滑、脈浮緊
治法
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臨床運用
本方現(xiàn)代可用于治療哮喘、小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過敏性鼻炎、皮膚瘙癢癥等屬上述證機者。
通過以上介紹,對射干麻黃湯也是有著很好了解,它對治療小兒支氣管炎也是有著很好幫助,不過對它選擇的時候,都是要根據醫(yī)生建議進行,這樣對疾病改善,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作用,使得疾病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