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化氣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shù),淡泊寧靜比藥好。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gè)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diǎn)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您是否正在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茴香化氣散的功效與作用”,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茴香化氣散,作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在我國應(yīng)用的歷史已很悠久。我國很多的藥物學(xué)著作中都將其列為上品,且記述了茴香化氣散的神奇功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小茴3兩(炒),白術(shù)1兩半(炒),枳殼1兩半(炒),青皮1兩半(炒),大茴3兩(炒),香附3兩(酒炒),烏藥1兩半,吳茱萸8錢(醋炒),白蔻1兩半(去殼,炒),丁母香8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六聚,脈弦沉澀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廣橘核湯下。
【各家論述】產(chǎn)后任勞多郁,夾寒邪而肝脾受病,氣化不調(diào),故聚成六腑,或痛或不痛,或脹或不脹,以其聚散無常也。小茴溫經(jīng)以化其氣;大茴散氣以溫其經(jīng);吳茱萸降逆氣以調(diào)肝;丁香散滯氣以緩胃;白術(shù)健脾氣,運(yùn)化乎中;枳殼瀉滯氣,消散其聚;青皮破氣平肝;白蔻寬胸快膈;烏藥順清氣,疏逆氣,以散濁氣也。為散,橘核湯下,以疏其結(jié),使寒散結(jié)消,則六腑之聚自平,而脾氣健運(yùn)有常,肝氣亦為調(diào)適,安有聚散無定,或痛或脹之患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茴香化氣散的一些小常識,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shí)生活中運(yùn)用起來,也不要忘了分享給朋友哦。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沉香化氣丹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沉香化氣丹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沉香化氣丹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香附子1斤(炒,內(nèi)4兩生用),黑牽牛(頭末)8兩,蒼術(shù)(米泔浸,炒)4兩,青皮(炒)5兩,陳皮5兩,山藥2兩,枳殼(麩炒)2兩,枳實(shí)(麩炒)2兩,三棱(煨)2兩,川厚樸(生姜汁炒)1兩,白豆蔻(去殼)1兩,莪術(shù)(煨)2兩,紫蘇(煨)2兩,木香1兩,沉香7錢半,丁香3兩,丁皮2錢半,干姜1兩,白茯苓(去皮)1兩,石菖蒲2兩,砂仁1兩(杵),良姜1兩,南星(炮)1兩,半夏(炮)1兩,人參5錢,草果(去殼)1兩半,檳榔1兩,蘿卜子(微炒)1兩,炒神曲2兩,山楂(去子,炒)2兩,官桂5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蠲積聚,化滯氣,逐病原,疏風(fēng)順氣,和胃健脾,消酒化食,寬中快膈,消磨 宿塊。主脾胃不和,過食生冷、油膩、面粉、濕面,停滯不化,胸膈滿悶,嘔逆惡心,腹脅膨脹,心脾疼痛,憎寒壯熱,或面上四肢浮腫,甚至臟腑悶澀,上氣喘急,睡臥不安,俱是有因氣所傷,寒氣、咽氣、膈氣、滯氣、濕氣、痞氣、癖氣、氣塊,凡一切氣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臨臥以淡姜湯送下;膀胱疝氣,空心以鹽湯送下;如要大便通利,漸加至100丸。
【注意】孕婦勿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上面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了沉香化氣丹的資料,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學(xué)到一些關(guān)于藥品的知識。
每個(gè)人多多少少都會(huì)受到疾病的困擾,那么面對疾病我們又應(yīng)該如何正確看待呢?遇到疾病應(yīng)該怎么辦?又要如何調(diào)理?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種中藥方劑茴香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學(xué)習(xí)下哦。
【處方】京三棱(炮,切)蓬莪術(shù)(炮,切)金鈴子(去核,麩炒赤)各30克 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 木香 當(dāng)歸(洗,焙)30克
【制法】上藥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氣疾,臍腹?jié)M,膀胱疝氣,小腸氣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空腹時(shí)溫服。如小腸撮痛,炒生姜,酒調(diào)下,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一服。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
【處方】香附子(用去殼巴豆2~7粒,同炒焦,巴豆不用)茴香(炒)各30克
【制法】上藥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小兒外腎腫大,脹悶作痛。
【用法用量】幼兒每服1.5克,空腹時(shí)煎紫蘇葉湯調(diào)下,如是3歲以上服3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處方】白蒺藜、附子、茴香子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陰瘡,風(fēng)冷所傷,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溫酒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一引《千金》
【別名】茴香湯
【處方】茴香(炒)、苦楝(炒)。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腎消病,下焦初證,小便如膏油。
【用法用量】茴香湯(《潔古家珍》)。
【摘錄】《保命集》卷下
【處方】茴香(炒)、川楝子(去核)、牽牛、巴戟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疳疝氣攻,陰核腫大。
【用法用量】3歲半錢,燈心湯調(diào)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九引《全嬰方》
【處方】茴香(炒)半錢,蕓苔子半錢,田螺殼2錢,甘草3寸(炙),川楝子1分(用肉)。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瘹氣。小兒生下5個(gè)月以上至7歲,有結(jié)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在臍下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煎沉香湯調(diào)下;木香湯亦得。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引《形證論》
【處方】茴香(炒)、木香、黑附子(炮)、金鈴子(去核,用皮)、蘿卜子(炒)、檳榔、破故紙(炒)、白豆蔻(煨)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盤腸氣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半盞,入鹽煎服。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
【處方】茴香(炒)1兩,蓬莪術(shù)1兩,京三棱1兩(2味炮熟,銼),金鈴子肉1兩,甘草半兩(炙)。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膀胱氣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熱酒調(diào)下。每發(fā)痛甚連日,只2-3服立定。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茴香氣味辛溫,入足厥明;金鈴子肉氣味苦微寒,入手、足厥陰;蓬莪術(shù)氣味苦辛溫,入足厥陰;京三棱氣味苦平,入足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能緩諸藥之性;熱酒調(diào)送,欲藥性之入厥陰也。此治膀胱氣痛不可忍者。剛劑屢投而效,故治以攻堅(jiān)破積之藥,雖有緩中之品,而苦辛泄肝之藥居多,氣既得泄,病自緩矣。
【摘錄】《本事》卷三
【別名】茴香子散
【處方】茴香子1兩,苦楝子1兩(炒微黃),木香半兩,檳榔1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盲腸氣,小腹連陰疼痛。
【用法用量】茴香子散(《普濟(jì)方》卷二五○)。
【摘錄】《圣惠》卷七
【處方】舶上茴香1兩(炒),金毛狗脊1兩(刮去皮毛),黑牽牛2兩(微炒)。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膀胱氣腫硬,上下不定,腰膝氣滯疼痛,行履艱難。
【用法用量】每服3錢,入膩粉少許拌勻,以豬腎炒,臨臥鹽酒調(diào)下;鹽湯亦得。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
【處方】茴香1兩,紫蘇1兩,檳榔1兩,木通2分,巴戟(去心)2分,人參2分,赤茯苓2分,當(dāng)歸半兩,桃仁(去皮,麩炒黃)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氣淋,小腸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三三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蕓苔子(炒)1分,蓬莪術(shù)1分,茴香(炒)1分,青皮1分,甘草1分,辣桂半分,木香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臍下氣塊瘹痛。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鹽湯調(diào)下。
【摘錄】《直指小兒》卷二
【處方】京三棱(炮)、茴香(炒)、甘草、沒藥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吊疝,大人膀胱疝氣痛。
【用法用量】煎吊藤湯調(diào)下;蔥湯亦可。
【摘錄】《朱氏集驗(yàn)方》卷十一
【處方】茴香、冬青膽(陰干)、生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孩兒赤眼,并治胎熱及疳障多淚。
【用法用量】每洗眼時(shí),取藥1分,水1盞,煎10沸后,溫洗之。
【摘錄】《顱囟經(jīng)》卷下
【處方】茴香、苦楝(炒)、五味。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腎消,小便如油。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酒送下。
【摘錄】《脈因證治》卷下
【處方】茴香1兩,川楝肉(炒)半兩,破故紙(炒)半兩,香附子半兩,猴楂子半兩(去核)。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男子小腸氣,女子盤腸氣,寒濕氣入少腹疼痛,或外腎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溫酒、鹽湯任下,日3次。初生小兒女皆可服。如藥冷,將盞盛藥,于熱湯內(nèi)坐熱,涂母乳與吃。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九十引《經(jīng)驗(yàn)良方》
【處方】廣木香1兩,茶1兩,八角茴香半兩,乳香半兩,人參半兩,川楝子2兩半(去皮子),甘草1兩半,知母1兩半,小茴香1兩半,貝母1兩半,沉香2錢,安息香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牙痛。
【用法用量】好酒和聚,陰干為末。每服3錢,空心酒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經(jīng)驗(yàn)秘方》
綜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嘗試服用茴香散,說不定會(huì)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shí)除了對特定疾病的治療,茴香散還可以幫助增強(qiáng)記憶力,有效地增強(qiáng)身體某些方面的機(jī)能。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huì)健康,而且氣色也會(huì)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dòng),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附子茴香散,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肉豆蔻 干姜(炮)附子(大者1枚,炮,去皮、臍)各30克 茴香 木香 白術(shù)(炒)人參 甘草(炙)各15克 白茯苓 丁香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氣虛積冷,心腹絞痛,泄瀉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鹽少許,煎取105毫升,空腹時(shí)服。
【備注】方中白茯苓、丁香用量原缺。
【摘錄】《仁齋直指附遺》卷十五引《澹寮方》
【處方】肉豆蔻(煨)1兩,茴香(炒)1兩,白術(shù)(炒)1兩,木香1兩,人參1兩,白茯苓1兩,干姜(炮)1兩,附子1枚(大者,炮,去皮臍),丁香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氣虛積冷,心腹絞痛,泄瀉食少。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鹽少許,煎7分,空心服。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七引《澹寮》
以上就是本文對附子茴香散的簡單介紹,大家平時(shí)也可以多了解下。附子茴香散和其他方劑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處,在食用時(shí)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所需達(dá)到的效果來選擇。
俗話說,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茴香子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茴香子(炒)、馬藺花(炒)、葶藶(紙上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酒調(diào)下。以通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五
【處方】茴香子(炒)1兩半,蓽澄茄1兩半,楝實(shí)(銼)1兩半,木香1兩半,葫蘆巴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檳榔(銼)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腸受邪,控睪痛引少腹。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茴香子丸”(見《普濟(jì)方》)。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四
【處方】茴香子(炒)1兩,京三棱(煨,銼)1兩,姜黃半兩,馬藺花(醋炒)半兩,沒藥(研)1分,干姜(炮)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腸、膀胱疝氣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熱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四
【處方】茴香子(炒)、桃仁(炒去皮尖雙仁)、干姜(炮)、甘草(炙,銼)、桂(去粗皮)、熟干地黃(焙)、石斛(去根,銼)、杜仲(去粗皮,切,焙)各等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腎脹,氣攻腰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溫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一
【處方】茴香子(炒)半兩,木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人參半兩,菖蒲(切,米泔浸1日,炒)1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轉(zhuǎn)筋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冷米飲調(diào)下,如人行3里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通過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關(guān)于茴香子散的知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茴香子散的認(rèn)識是很多的。我們對藥材的認(rèn)識越多的話,在使用的時(shí)候才會(huì)更加清楚這個(gè)藥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就不會(huì)怕使用錯(cuò)誤的情況出現(xiàn)。
中藥方劑均氣散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均氣散營養(yǎng)豐富,含有很多醫(yī)藥成分,具有很高的藥用價(jià)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桑白皮2兩,陳皮(去白)1兩半,桔梗1兩,甘草(炙)1兩,赤茯苓1兩,藿香葉半兩,木通4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肺氣逆,喘嗽面浮,胸膈痞悶,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方大成》引作“勻氣散”。
【摘錄】《御藥院方》卷十一
【處方】木香半兩,桔梗(銼,炒)半兩,廣荗半兩,木通半兩,枳殼(麩炒,去瓤)1錢半,青皮(去白)1錢半,京三棱(炮,銼)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三焦?jié)瓬?,氣不通宣?/p>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御藥院方》卷三
以上就是本文對均氣散的一些介紹,我們在平時(shí)生活中可以多多積累這方面的信息,一定會(huì)對周圍的人有所幫助的。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shí)踐,又學(xué)會(huì)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今天為大家介紹膈氣散這種方劑。
【處方】肉豆蔻仁、木香、干姜、厚樸(去粗皮.生姜汁制.炒)、青皮(去白)、甘草,各五兩。三棱(炮)、益智仁、莪術(shù)(炮)、肉桂(去粗皮)、陳皮(去瓤)、檳榔、枳殼(去瓤.麩炒),各十兩。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五種膈氣,三焦痞寒,胸膈滿悶,背膂引疼,心腹膨脹,脅肋刺痛,食飲不下,噎塞不通,嘔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氣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半個(gè),同煎七分,和滓熱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肉豆蔻仁 木香 干姜 厚樸(去粗皮,生婪汁制炒)青皮(去白)甘草(爁)各150克 三棱(炮)益智仁 莪術(shù)(炮)肉桂(去粗皮)陳皮(去瓤)檳榔 枳殼(去瓤,麩炒)各300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寒氣痞塞胸脯,脅肋刺痛,短氣煩悶,或嘔惡,飲食不下,苔白潤。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2片,棗半個(gè),同煎至100毫升,和滓熱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處方】肉豆蔻仁5兩,木香5兩,干姜5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制,炒)5兩,青皮(去白)5兩,甘草(爁)5兩,三棱(炮)10兩,益智仁10兩,莪荗(炮)10兩,肉桂(去粗皮)10兩,陳皮(去瓤)10兩,檳榔10兩,枳殼(去瓤,麩炒)10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常服順氣寬中,消痃癖積聚,散驚憂恚氣。主五種膈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背膂引疼,心腹膨脹,脅肋刺痛,食飲不下,噎塞不通,嘔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氣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入生姜2片,大棗半個(gè),同煎7分,和滓熱服;如不及煎,入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亦得,不拘時(shí)候。
【摘錄】《局方》卷三
雖然說膈氣散的功效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因此在服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提前咨詢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