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白術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隨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加減白術散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加減白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這類藥物還是常見到的,而且它對人體疾病改善有著很好的效果,對它的選擇也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這類藥的時候,還需要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香薷、陳皮、厚樸、蒼術、烏藥、砂仁、藿香、干葛、竹茹、木瓜、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豬苓、澤瀉。
【功能主治】妊娠霍亂,陰陽清濁相干,甚則傷胎。
【用法用量】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二
【處方】人參2錢,茯苓2錢,白術2錢,枳殼1錢,柴胡1錢,藿香1錢,干葛1錢,五味1錢,木香1錢,炙草1錢。
【功能主治】消中,消谷善肌。
【摘錄】《蒿崖尊生》卷十一
【處方】葛根2錢,人參1錢,白術1錢,茯苓1錢,木香5分,知母5分,黃柏5分,甘草5分,五味子9粒。
【功能主治】中消,飲食多,不甚渴,小便數(shù),肌肉瘦;或消谷善饑者。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加減白術散的一些介紹,不過要注意,雖然加減白術散適合各年齡段人群食用,但也不是適合所有人。我們要根據(jù)自身的體質情況決定。
ys630.COm精選閱讀
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神秘莫測,讓人充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白術散作為中藥方劑的一種,也是非常的神奇,不僅治愈療效好,而且應用廣泛,那么大家知道白術散的成分是哪些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山藥、桔梗、茯苓(去皮)、甘草白芷、陳皮(去白)、青皮(去白)、香附子,各三兩。白術四兩,干姜(炮)二兩。
【炮制】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氣脈不和,憎寒壯熱,鼻塞腦悶,涕唾稠粘,痰嗽壅滯;或冒涉風濕,憎寒發(fā)熱,骨節(jié)疼痛;或中暑嘔吐眩暈;及大病后將理失宜,食復、勞復,病證如初。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木瓜干一片,紫蘇三葉,煎七分,食前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牡蠣(燒粉)二兩,白術、川芎,各四分;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汁)三分。
【炮制】上杵為散。
【功能主治】調(diào)補沖任,扶養(yǎng)胎氣。治妊娠宿有風冷,胎痿不長,或失于將理,動傷胎氣,多致?lián)p墮。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服,空心,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白術 芎藭各30克 蜀椒22克(去汗)牡蠣15克
【制法】上四味,杵為散。
【功能主治】健脾養(yǎng)胎,溫中祛寒。妊娠,宿有風冷,胎萎不長。
【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酒調(diào)服,日三服,夜一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下
【處方】白術60克 茯苓60克 吳茱萸30克 橘皮45克 蓽茇30克 厚樸60克(炙)檳榔75克 人參45克 大黃75克
【制法】上九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內(nèi)停,嘔吐酸水,胸悶心悸者。
【用法用量】每次3克,空腹時煮生姜、大棗湯送下,一日二次。漸加至6克。覺熱,服少量飲食壓之。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醋物、桃、李、雀肉等。
【摘錄】《外臺秘要》卷六引《廣濟方》
【處方】山藥 桔梗 茯苓(去皮)甘草 白芷 陳皮(去白)青皮(去白)香附子各90克 白術120克 干姜(炮)60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外感風寒,憎寒壯熱,鼻塞腦悶,涕唾稠粘,痰嗽壅滯;或風濕外侵,憎寒發(fā)熱,骨節(jié)疼痛;五勞七傷,氣虛頭眩,精神恍惚,睡臥不寧,肢體倦怠,潮熱盜汗,脾胃虛損,面色萎黃,飲食不美,口吐酸水,臟腑滑泄,腹內(nèi)虛鳴,反胃吐逆,心腹絞痛。
【用法用量】每次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木瓜干1片,紫蘇3葉,煎取10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別名】七味白術散(《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一)。
【處方】人參7.5克 白茯苓15克 白術15克(炒)藿香葉15克 木香6克 甘草3克 葛根15克(渴者加至30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健脾止瀉。治小兒脾胃虛弱,嘔吐泄瀉,頻作不止,口渴煩躁,但欲飲水,乳食不進,身體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煎服。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別名】《全生》白術散(《證治準繩·女科》卷四)。
【處方】橘皮(洗)大腹皮 茯苓 生姜各15克 白術30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治妊娠子腫,面目腫如水狀。
【用法用量】每次3克,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
【備注】方中白術、茯苓健脾利水,大腹皮下氣寬中行水,生姜溫散水氣,橘皮理氣和中。合用具有健脾利水之功。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處方】白術 黃芩各等分(新瓦上炒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治妊婦傷寒,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200毫升,溫服。但覺頭痛發(fā)熱,便可吃二三服即愈。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十四
【別名】白術湯、四味白術湯
【處方】白術1兩,人參半兩,丁香2錢半,甘草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妊娠惡阻,吐清水,甚則10余日粥漿不入,惡阻,脈虛弦者。
【用法用量】白術湯(《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四味白術湯(《景岳全書》卷六十一)。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妊娠胃氣暴虛,寒伏中脘,故嘔吐清涎。是惡阻,因于胃虛挾寒焉。人參扶元以補胃之虛,白術健脾以壯胃之弱,丁香溫中散寒滯,甘草緩中和胃氣,稍佐生姜以止嘔也。為末姜煎,使虛回寒散,則胃氣調(diào)和而惡阻無不退矣。
【摘錄】《普濟方》卷三三七引《十便良方》
【處方】白術3分,草豆蔻半兩(去皮),益智子半兩(去皮),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高良姜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霍亂,吐逆不止,腹痛。
【用法用量】《濟陰綱目》:此真虛寒腹痛吐利方也,勿妄用。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芍藥1兩,當歸1兩,官桂1兩,人參1兩,白術1兩,茯苓1兩,粟米(炒)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和中益胃,散風濕。主小兒腸鳴泄瀉,米谷不化,利下青白,腹痛嘔逆,脅脹滿,氣痞不散,體熱多睡,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6分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王氏手集》
【處方】白術3分,桂心3分,赤芍藥1兩,當歸3分(銼,微炒),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3分(炮裂,銼),木香3分,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冷氣結在心腹,痞滿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白術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芎藭3分,羌活1分,羚羊角屑1分,桂心1分,麻黃1兩(不去根節(jié)),知母2分,石膏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體虛汗出,心煩,頭痛惡風。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白術1兩,人參3分(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3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訶黎勒1兩(煨,用皮),白豆蔻1兩(去皮)。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弱,嘔吐不能食,四肢少力,心腹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白術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霍亂,胃氣不和,心煩吐利,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白術3分,紫菀半兩(洗去苗土),干姜半兩(炮裂,銼),人參3分(去蘆頭),熟干地黃3分,桂心1兩,五味子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明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白茯苓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氣不足,胸中短氣,咳嗽惡寒。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糯米5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
【處方】白術3分,訶黎勒1兩(用皮),高良姜半兩(銼),丁香半兩,肉桂半兩(去皺皮),甘草1分(炙微赤,銼),桔梗半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胃虛逆嘔噦,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白術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木香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傷寒食毒,壯熱頭痛,腹脹憎寒,四肢酸痛,口苦。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2個,煎至5分,去姜、棗,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白術1兩,前胡1兩(去蘆頭),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半兩,干姜半兩(炮裂,細碎),訶黎勒皮1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陰毒傷寒,心胸滿悶,喘促,四肢厥逆。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如人行10里再服。
【摘錄】《圣惠》卷十一
【別名】八物白術散、八物白術湯
【處方】白術半兩,白茯苓半兩,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五味子半兩,桂心3分,高良姜1分(銼),羌活半兩,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陰痙,三日不愈,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陽氣內(nèi)傷。
【用法用量】八物白術散(《活人書》卷十七)、八物白術湯(《永類鈐方》卷八)。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白術1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旋覆花半兩,五味子半兩,大腹皮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后,脾胃氣虛,食不消化,頭目昏重,心神虛煩。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三
【處方】白術3分,前胡3分(去蘆頭),葛根3分(銼),桑根白皮3分(銼),川升麻半兩,赤芍藥1兩,石膏1兩半,荊芥半兩,子芩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4日,腹脅脹滿,心胸不利,四肢疼痛,咳嗽惡寒,喘急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豆豉50粒,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白術3分,石斛3分(去根,銼),黃耆1兩(銼),桂心半兩,熟干地黃1兩,續(xù)斷3分,人參1兩(去蘆頭),牛膝1兩(去苗),天門冬3分(去心),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腸風痔疾失血后,虛損羸瘦,飲食無味,面色萎黃,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
【處方】白術1兩,人參(去蘆頭)1兩,白茯苓1兩,干木瓜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冷熱氣相乘,霍亂吐利,轉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川芎、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甘草、木香、廣皮、香附、烏藥、前胡、紫蘇、竹茹、延胡索。
【功能主治】妊娠心痛,乃風寒痰飲客于心之經(jīng)絡,邪氣與正氣相搏而作也。若真心痛,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指甲唇口俱青。乍安乍甚者,乃傷心之別絡而痛也?;虮┡瓪馍?,或食積停滯,痛而不已,損傷于臟則胎動不安。久而不愈,必致墮胎。
【各家論述】是方芎、歸、芍、苓、甘、術以補氣血,而固胎元;附、香、陳、烏以行滯氣,更可消食;前、茹以消痰飲;延胡以行血中滯氣、氣中滯血;紫蘇散外邪,寬胸祛脹。凡因風寒、痰飲、食積、滯氣,瘀血致心痛而胎不安者,并能治之,但烏藥太燥,延胡太峻,恐傷胎氣,酌而用之。雷公云:心痛欲死,急覓玄胡。如血虛心痛,以手按之而痛稍止者,不可服前方。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處方】白術半兩,澤瀉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水腫覺脹下者。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白術丸”(見《潔古家珍》)。
【注意】忌房室、魚、酒等物。
【摘錄】《保命集》卷下
【處方】吳白術1兩,厚樸2兩半,橘皮2兩,甘草1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和養(yǎng)脾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6分,和滓溫服。
【摘錄】《雞峰》卷二十四
【別名】白術茯苓澤瀉湯
【處方】澤瀉、白術、茯苓(去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水濕內(nèi)停,食后多吐;或痘如水泡,痘家作瀉,則液內(nèi)竭而色干;瘡濕則液外走而便結,如泄瀉瘡濕并見者,此脾胃多濕而不健運也。
【用法用量】白術茯苓澤瀉湯(《醫(yī)方考》卷六)。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痘疹中有實熱,膈有停水、濕熱外行,初則痘色晶亮,頃則痘皆水泡矣。此乃水不能潤下,灶底燃薪,釜中發(fā)泡之義。是方也,白術甘而燥,能益土以防水;茯苓甘而淡,能益土以決防;澤瀉咸而潤,能潤下而利水。水利濕消,泡自愈矣。
【摘錄】《本事》卷四
【處方】白術、木香、附子、人參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因憂愁中傷,食結積在腸胃,故發(fā)吐利。自后至暑月稍傷,則發(fā)暴下,數(shù)日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6分,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白術氣味甘溫,入足太陰;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附子氣味咸辛大熱,入手足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姜、棗和營衛(wèi)。此方因溫下之后,病去元虛,尤恐未盡之積復聚,治以辛香疏滯,中焦不致留邪;咸辛暖下,下焦亦不致留邪;則甘溫之補,引受其益,焉有不能復元者乎!
【摘錄】《本事》卷四
【別名】白術舒脾散
【處方】白術(炒)1兩,干紫蘇1兩,白芷(微炒)3分,人參3分(去蘆),川芎(洗)半兩,訶子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甘草1分(炙)。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妊娠氣不和調(diào),飲食少,孕婦脾虛難化,脈浮緩者。
【用法用量】白術舒脾散(《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醫(yī)略六書》本方用法:每服三錢,熟砂仁湯下。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白術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陽;干蘇葉氣味辛溫,入足太陽;白芷氣味辛溫,入足太陽;人參氣味甘溫,人足陽明;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訶子氣味溫澀,入手陽明、足太陽;青皮氣味辛酸微溫,入足少陽、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jīng)絡,能緩諸藥之性;生姜辛溫入衛(wèi),凡婦人妊娠氣不調(diào)和,飲食不節(jié),以致脾胃不和,必鼓動脾陽,使其健運,亦必以扶持胎氣為要耳。經(jīng)云: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又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若妊子飲食不節(jié),生冷毒物,恣性食噉,必致脾胃之疾,故妊娠傷食,難得妥藥,唯此方最穩(wěn)捷。
【摘錄】《本事》卷十
【處方】白術2錢,人參2錢,半夏曲2錢,茯苓1錢,干姜1錢,甘草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溫養(yǎng)中宮,通調(diào)營衛(wèi)。主小兒嘔吐,脈遲細,有寒。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3個(擘,去核),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3次。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白術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干姜辛溫,入手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姜、棗之辛溫甘,和營衛(wèi)。小兒挾寒嘔吐,脈遲細者,恐延成慢驚,故必溫養(yǎng)中宮,通調(diào)營衛(wèi),則正氣旺而嘔吐除,病何由入乎!
【摘錄】《本事》卷十
【處方】白術1兩,人參1兩,旋覆花1兩,熟地黃1兩,當歸1兩,阿膠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和養(yǎng)胎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2盞,酒3分,同于銀器中熬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1日1次,至6個月覺胎氣榮安即罷服。若覺腰中痛,即是藥養(yǎng)胎氣,未勝邪氣,每服加吳茱萸4-7粒同煎。
【摘錄】《雞峰》卷十六
【處方】白術1兩,牽牛子1兩(微炒),木通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川樸消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大小便難,腹脅脹滿,氣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別名】桂心白術湯
【處方】白術3分,桂心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防風(去蘆頭)3分,芎藭3分,甘草(炙微赤,銼)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桂心白術湯(《活人書》卷十七)。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白術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神曲1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間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熱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見《普濟方》卷二○五
【處方】白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3分(銼,微炒),白茯苓3分,遠志半兩(去心),熟干地黃1兩,黃芩半兩,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3分,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氣虛損,志意不定,腰脊腹脅相引痛,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飴糖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四
【處方】白術8分,茯苓8分,吳茱萸4分,橘皮6分,蓽茇4分,厚樸8分(炙),檳榔10分,人參6分,大黃10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嘔吐酸水,結氣筑心。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腹煮姜、棗湯下,1日2次。漸加至2匕半,覺熱即少飲食2-3口壓之。
【注意】忌酢物,桃、李、雀肉。
【摘錄】《外臺》卷六引《廣濟方》
【處方】茯苓8兩,澤瀉4兩,白術3兩,生姜3兩,桂心3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消渴,陰脈絕,胃反而吐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小麥3升,取3升,去麥下藥,煮取2升半,服8合,日2次。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七六
【處方】白術14枚,附子3分,秦艽3分,人參3分,牡蠣3分,蜀椒3分,細辛3分,黃芩3分,芎藭3分,牛膝3分,干姜5分,桂心5分,防風5分,茯苓4分,桔梗4分,當歸4分,獨活4分,柴胡4分,烏頭2分,甘草2分,麻黃2分,石南2分,莽草2分,栝樓根2分,天雄2分,杜仲2分。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風入臟腑悶絕,常自躁痛,或風疰入身,冷疰、鬼疰、飛尸,惡氣腫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內(nèi)或外,針灸流移,無有常處,驚悸,腹脹氣滿,叉心,頭痛,或恍惚悲懼,不能飲食,或進或退,陰下濕癢,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黃,房中勞極。
【用法用量】每服5分匕,平旦酒下。訖,如人行7里久,勢欲解,更飲酒5合為佳。
【摘錄】《千金》卷十七
【處方】白術3兩,厚樸3兩,人參3兩,吳茱萸3兩,茯苓3兩,麥糵曲3兩,芎藭3兩(一方加大腹、橘皮)。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脾胃俱虛冷,腹脹,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食后酒下,日3次。
【摘錄】《千金》卷十五
【別名】芎藭散、芎椒白術散、安胎白術散
【處方】白術,芎藭,蜀椒3分(去汗),牡蠣。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養(yǎng)胎,調(diào)補沖任,扶養(yǎng)胎氣,壯氣益血,保護胎臟。主妊娠脾虛,寒濕中阻,脘腹時痛,嘔吐清涎,不思飲食,胎動不安,胎萎不長;室女帶下,妊娠宿有風冷,胎萎不長;或失干將理,動傷胎氣,多致?lián)p墮;妊娠脾虛寒濕中阻,每見脘腹時痛,嘔吐清涎,不思飲食,甚至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芎藭散(《圣濟總錄》卷一五五)、芎椒白術散(《雞峰》卷十六)、安胎白術散(《衛(wèi)生寶鑒》卷十八)。方中白術、芎藭、牡蠣用量原缺?!锻馀_》引《古今錄驗》本方用白術、芎藭各四分,蜀椒三分,牡蠣二分。
【注意】忌桃、李、雀肉等。
【各家論述】1.《金匱要略直解》:白術主安胎為君,川芎主養(yǎng)胎為臣,蜀椒主溫胎為佐,牡蠣主固胎為使,按瘦而多火者,宜用當歸散;肥而有寒者,宜用白術散,不可混施也。芍藥能緩中,故若痛者加之。川芎能溫中,故毒痛者倍之。痰飲在胸膈,故令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破痰下水,半夏消痰去水,更服漿水以調(diào)中。若嘔者,復用漿水服藥以止嘔,嘔不止,再易小麥汁以和胃。嘔止而胃無津液作渴者,食大麥粥以生津液。病愈服之勿置者,以大麥粥能調(diào)中補脾,故可常服,非指上藥可常服也。
【摘錄】《金匱》卷下
【處方】白術1兩(銼,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神曲1兩(炒令微黃),當歸1兩(銼,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久冷下痢后,脾胃尚虛,不能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煮棗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九
【處方】白術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1兩(炮裂,去蘆頭),縮砂2兩(去皮),草豆蔻1兩(去皮),當歸1兩(銼,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臟虛冷,吃食減少,大腸泄痢,腹痛,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熱服。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白術3分,木香半兩,訶黎勒皮3分,桂心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丁香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草豆蔻1兩(去皮)。
【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白術散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大家平時不妨試試,相信對于改善疾病的情況肯定是有幫助的。
對于加減槐花散這種方劑,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它的藥用價值和注意事項之后,才可以食用。下面是關于加減槐花散怎么吃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閱讀一下,對食用有很大的幫助。
【處方】條芩3克 黃連2,4克 槐花(炒)2.1克 枳殼1.5克 升麻3.6克 赤芍藥3克 生地黃2.4克 蒼術4.5克 甘草0.6克 當歸1.5克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涼血止血。治痔漏下血。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七
通過上面對加減槐花散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xiàn)在。到了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加減洗心散是人們還算比較熟悉的一款方劑,加減洗心散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人體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加減洗心散如何吃最好。
【處方】黃連3g,炒梔子6g,黃芩9g,酒大黃6g,桔梗6g,知母9g,元參6g,赤芍9g,歸尾6g,荊芥1.5g。
【功能主治】清心瀉火,宣肺活瘀。主心中郁火乘肺,上攻氣輪,而為火疳,初起顆粒從白睛深層向外隆起,形圓如榴子,或橢圓如扁豆,色暗紅或呈紫紅,按之則痛。繼則顆粒漸大,色赤而痛,羞明流淚,視物不清。若病變侵及風輪,就會引起青睛疾患,重者波及水輪,導致視物昏蒙,甚至失眠。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方中黃連、炒梔子清心瀉火;黃芩、知母清瀉肺火,且有知母之潤,以免火邪傷陰;酒大黃清瀉大腸,實為臟病腑取,意在瀉肺;桔梗宣肺散結,使邪火得以疏散;元參滋腎養(yǎng)陰,以免火邪傷及神水;赤芍、歸尾活瘀通絡,引血下行;荊芥一則助桔梗宣肺散結,二則助赤芍、歸尾活瘀通絡。
【臨床應用】火疳袁某,女,34歲,1971年3月5日初診:左目赤痛3月余,曾在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鞏膜炎癥,經(jīng)用青鏈霉素肌肉注射,局部滴用可的松,藥后癥減,停藥即發(fā),自覺羞明、流淚、脹痛、視物不清。檢查,左眼白睛內(nèi)側有一暗紅色隆起,風輪內(nèi)側邊緣有云翳一片。此為火疳合并青睛生翳。給加減洗心散加秦皮3g,密蒙花9g,增元參3g,服藥15劑。復診:白睛顆粒見小,風輪云翳減退,但仍脹痛,以前方加夏枯草9g,又服21劑,左目白睛內(nèi)側顆粒全消,色呈灰白,風輪邊緣仍留有薄翳。囑其停藥,觀察18個月未再復發(fā)。
【摘錄】《張皆春眼科證治》
加減洗心散屬于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中藥材和制而成的。對于人們的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具備不錯的治療效果。
加減三五七散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對加減三五七散的功效與作用都有所耳聞,但是如何用加減三五七散來治愈疾病卻是不太清楚的。今天就帶著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結合養(yǎng)生。
【處方】細辛(八兩) 干姜(炮.十兩) 防風(去蘆.十二兩) 山茱萸(去核.十六兩) 茯苓(去皮.十六兩)
【功能主治】治八風五痹,肢體不仁;大治風寒入腦。陽虛頭痛,畏聞人聲,目旋運轉,耳內(nèi)蟬鳴,濕痹腳氣緩弱并治。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diào)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別名】大三五七散
【處方】山茱萸、干姜(炮)、茯苓(去皮),各三斤。附子(炮.去皮.臍)三十五個,細辛一斤八兩,防風(去蘆)四斤。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八風、五痹,癱瘓曳,口眼斜,眉角牽引,項背拘強,牙關緊急,心中憒悶,神色如醉,遍身發(fā)熱,骨節(jié)煩痛,肌肉麻木,腰膝不仁,皮膚俽動或如蟲行。又治陽虛頭痛,風寒入腦,目旋運轉,有似舟船之上,耳內(nèi)蟬鳴或如風雨之聲。應風寒濕痹,腳氣緩弱等疾,并能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大三五七散、三五七散
【處方】山茱萸3斤,干姜(炮)3斤,茯苓(去皮)3斤,附子(炮,去皮臍)35個,細辛1斤8兩,防風(去蘆)4斤。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八風五痹,癱瘓亸曳,口眼?斜,眉角牽引,項背拘強,牙關緊急,心中憒悶,神色如醉,遍身發(fā)熱,骨節(jié)煩痛,肌肉麻木,腰膝不仁,皮膚瞤動或如蟲行;又治陽虛頭痛,風寒入腦,目旋運轉,有似舟船之上,耳內(nèi)蟬鳴,或如風雨之聲。應風寒濕痹,腳氣緩弱等疾。
【用法用量】大三五七散(原書同卷)、三五七散《丹溪心法》卷四。
【摘錄】《局方》卷一(紹興續(xù)添方)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加減三五七散有很多的作用與功效,它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時多關注一下加減三五七散。
我們都知道加減烏金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但大家是否知道服用加減烏金散其實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如果服用方法不對的話,是不能讓這種方劑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處方】厚樸2錢,柴胡2錢,黃芩2錢,麻黃2錢,陳皮1錢5,當歸1錢5,川芎1錢5,桔梗1錢5,茯苓1錢5,白芍1錢5,熟地1錢五,羌活1錢,草果1錢,半夏1錢,甘草9分。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敗血虛弱,感冒風寒,發(fā)寒熱,四肢酸痛,頭昏目眩。
【用法用量】上分2劑。加生姜3片,蔥3根,水煎,不拘時服。
【摘錄】《女科萬金方》
【處方】厚樸1錢5分,柴胡1錢5分,黃芩1錢5分,麻黃2錢,陳皮1錢5分,當歸1錢5分,川芎1錢5分,桔梗1錢5分,茯苓1錢5分,桂枝1錢,蒼術1錢,白芷1錢,枳殼1錢,羌活2錢,草果2錢,半夏2錢,甘草9分,白芍藥1錢5分,熟地黃1錢5分。
【制法】上銼為散,分作兩服。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寒熱似瘧。三陰瘧有鍺雜之邪者。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1鐘半,加生姜3片,蔥3莖,煎至1鐘,不拘時服。
【摘錄】《準繩·女科》卷五
【處方】柴胡8錢,桂枝兩半,黃芩兩半(酒炒),厚樸兩半,白芍兩半(酒炒),半夏兩半(制),甘草5錢,生姜10片,蔥白10枚。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寒傷腠理,熱遏胸中,寒熱往來,胸滿嘔惡,脈數(shù)弦滯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桂枝溫經(jīng)散寒,黃芩清里瀉熱,柴胡疏腠理之邪,厚樸散胸中之滿,半夏醒脾燥濕,白芍斂陰和營,生姜溫胃散寒邪,蔥白解表通陽氣,甘草以緩中和胃也。為散水煎,使寒邪外解則遏熱自化,而胸中之陽氣廓然,何胸滿嘔惡不退,往來寒熱不定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總得來說加減烏金散就是一種對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療效的中藥制劑,因此在臨床的應用可以說是非常 廣泛的,因為采用的是純天然的中藥材制成,副作用很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