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大建中湯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生活越來越好,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只有進(jìn)行科學(xué)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dá)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nèi)绾握_認(rèn)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xì)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加減大建中湯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想養(yǎng)生的話不妨通過一些中藥方劑來調(diào)節(jié),這樣既可以維持身心的健康,同時,又不會對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今天就來看一看加減大建中湯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處方】芍藥60克 當(dāng)歸 川芎 黃耆 桂各30克 甘草(炙)白術(shù)各22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婦人胎前產(chǎn)后一切虛損,月水不調(diào),臍腹療痛,往來寒熱,自汗口渴。
【用法用量】每服7.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棗,同煎至1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二三
【處方】黃耆4錢,芍藥4錢,人參2錢,當(dāng)歸(切,焙)2錢,甘草(炙)2錢,桂6錢,半夏(洗7次)半兩,熟附子1錢(老衰久冷,加至2錢半)。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血。主內(nèi)虛極冷,手足厥逆,小腹攣痛,不堪勞苦,食減喘乏,夢寐精泄。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2盞,加生姜2錢3字,大棗半枚,慢火同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每日2-3次。
【摘錄】《施圓端效方》引《局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三)
上文是關(guān)于加減大建中湯的介紹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參考的價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藥,這才是保證生命健康的標(biāo)準(zhǔn)。
ys630.coM延伸閱讀
說到養(yǎng)生,自然是春夏秋冬都各有各的養(yǎng)生辦法,畢竟天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人體需求的物質(zhì)也不同,而中藥方劑也是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加減建中湯。
【處方】小建中湯1劑,加柴胡、木瓜各等分。
【功能主治】吐利轉(zhuǎn)筋,肋下痛,脈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九
【處方】黃耆2兩或3兩,白芍藥6兩,桂2兩,甘草2兩,加半夏5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咳嗽,痰盛,漸成勞疾。
【用法用量】水1盞半,藥末4錢,加生姜5片,大棗2枚,同煎至7分,去滓,入餳少許,再煎餳溶,食前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三一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人參3兩,炙甘草,官桂,白茯苓2兩,當(dāng)歸4兩,附子(炮)半兩,厚樸(姜制)半兩,龍骨1兩,黃耆3兩,麥門冬(去心)3兩,白芍藥4兩,生地黃4兩。
【功能主治】腎虛,津液不能榮筋脈而瘈疭。
【用法用量】方中炙甘草、官桂用量原缺。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三十九
【處方】熟地黃半兩,白芍藥3兩,甘草1兩半(炙),黃耆1兩,人參半兩。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熱自汗,虛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半,煎服。
【摘錄】《醫(yī)方大成》引湯氏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二六三)
有關(guān)加減建中湯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加減建中湯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jǐn)慎服用。
許多喜歡養(yǎng)生的人士都知道建中加減湯,但是你們知道怎樣正確的利用建中加減湯嗎?建中加減湯的功效有哪些呢,不太清楚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
【處方】人參1兩,甘草(炙)1兩,官桂1兩,白茯苓(去皮)1兩,當(dāng)歸1兩,附子(炮)1兩,厚樸(生姜制)1兩,龍骨3兩,黃耆(銼)3兩,麥門冬3兩,白芍藥3兩,生地黃3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瘈筋病,相引而急,及五勞七傷,小便數(shù),腹痛難立。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個、餳少許,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宣明論》卷一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建中加減湯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加減黃耆建中湯,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白術(shù)3錢,白茯苓3錢,桔梗3錢,人參3錢半,秦艽5錢,北柴胡(去蘆)5錢,防風(fēng)5錢,白芍藥5錢,甘草5錢,當(dāng)歸(去尾)5錢,澤瀉5錢,生干地黃5錢,熟地5錢,黃地5錢,骨皮肉5錢,豆蔻(煨)5錢,檳榔5錢,縮砂仁5錢,豬苓4錢,黃耆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五勞骨蒸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煎,溫服,不拘時候。老人更加黃耆1兩,或為末,蜜湯調(diào)服,臨期斟酌。
【摘錄】《得效》卷九
【處方】黃耆1錢,官桂5分,甘草5分,白芍5分,人參1錢,當(dāng)歸1錢。
【功能主治】氣虛自汗。
【用法用量】加大棗2枚,水煎,溫服。
【摘錄】《醫(yī)林繩墨大全》卷四
【處方】黃耆1兩2錢,秦艽5錢,防風(fēng)5錢,柴胡5錢,歸身5錢,白芍藥5錢,熟地黃5錢,地骨皮5錢,肉豆蔻(煨)5錢,炙甘草5錢,砂仁5錢,檳榔5錢,豬苓4錢,桔梗3錢,白茯苓3錢,白術(shù)3錢,人參1錢5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男婦五勞七傷,骨蒸。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鐘,煎7分,不拘時服,老人黃耆加重1兩。
【摘錄】《慎齋遺書》卷七
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加減黃耆建中湯的一些小常識,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生活中運用起來,也不要忘了分享給朋友哦。
制作中藥方劑,不但需要自信心和耐心,而且要對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有所了解,否則,搭配不當(dāng),將影響方劑的藥用價值和味道。下面我們?yōu)榇蠹彝扑]一種做法。頗受人們歡迎的方劑加減小建中湯。
【處方】人參 歸身(米拌炒)桂枝木 白芍 蘭棗
【功能主治】治虛勞,胃陽已弱,衛(wèi)氣不得擁護(hù),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小便短赤,大便微溏,脈右虛左小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原書按云:"此方生姜定不可少。"
【摘錄】《醫(yī)學(xué)從眾錄》卷一
【處方】人參、歸身(米拌炒)、桂枝木、白芍(炒焦)、南棗。
【功能主治】胃陽虛弱,衛(wèi)氣不護(hù),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時作微寒微熱,小便短赤,大便微溏,脈左小右虛。
【摘錄】方出《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一。名見《醫(yī)學(xué)從眾錄》卷一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加減小建中湯的相關(guān)小常識,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小常識都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平時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就能很容易的達(dá)到養(yǎng)生的效果了。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二十四味大建中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其原料中的幾種中藥材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桔梗(炒)1兩,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1兩,陳皮(去瓤)1兩,當(dāng)歸(去蘆)1兩,秦艽(洗凈)1兩,川芎1兩,阿膠(蛤粉炒)1兩,半夏(湯泡7次)1兩,柏子仁1兩,草果子1兩,烏藥1兩,白芍藥3錢,黃耆(蜜炙)3錢,鱉甲(米醋炙)3錢,地黃(熟煮)3錢,烏梅肉3錢,五味子3錢,檳榔半錢,地骨皮(去骨),木香1錢(不見火),肉桂1錢半(去粗皮,不見火)。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往來,日久未愈,不思飲食,肌肉消瘦,口燥咽干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棗子2個,煎至8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四
通過本文對于二十四味大建中湯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xiàn)在時代的不斷進(jìn)步,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方法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yǎng)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俗話說,物質(zhì)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所以人們在現(xiàn)如今生活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對養(yǎng)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醫(yī)方劑一直都是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那么建中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處方】生姜 芍藥 干地黃 甘草 芎藭各15克 大棗30枚
【制法】上藥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勞七傷,虛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則目眩。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漬一宿,明晨再以500毫升水合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藥入四肢百脈似醉狀是效。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處方】黃耆 芍藥各6克 桂(去粗皮)人參 當(dāng)歸(切,焙)各3克
【制法】上藥五味,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虛勞,下焦虛冷,不渴,小便自利。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4克(劈碎)、大棗2枚(擘破),煎至100毫升,去滓,下餳7.5克,攪令消,溫服,一日三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黃耆1錢5分,遠(yuǎn)志1錢5分,當(dāng)歸5分,澤瀉5分,人參5分,白芍5分,龍骨5分,甘草(炙)5分。
【功能主治】脾風(fēng)傳腎,小腹痛熱,出白液,名曰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生姜5片,水煎,空心服。
【摘錄】《杏苑》卷七
【處方】前胡1錢,細(xì)辛1錢,當(dāng)歸1錢,白芍1錢,人參1錢,橘紅1錢,桂心1錢,麥冬1錢,黃耆1錢,白茯苓1錢,炙甘草1錢,半夏7分,生姜3片,大棗2個。
【功能主治】生氣血,退虛熱。主勞證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
【用法用量】不拘時服。
【摘錄】《慎齋遺書》卷七
【處方】桂枝、飴糖、甘草、生姜、白芍藥。
【功能主治】風(fēng)氣腹痛,脈遲者。
【用法用量】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柳楊桂、白芍藥、當(dāng)歸身、炙黃耆、炙甘草。
【功能主治】痘后陽虛自汗,醒著而出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為引,水煎,熱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六
【處方】當(dāng)歸3錢,赤芍1錢半,肉桂1錢半。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虧挾滯,營氣不能布護(hù),寒氣得以傷之,直入沖任而惡寒汗出,發(fā)熱不休。脈緊細(xì)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方中當(dāng)歸養(yǎng)營血以榮沖任,赤芍瀉滯血以行血脈,肉桂溫經(jīng)暖血以散寒邪也。無汗加黑荊,為和血疏邪之用,腹痛加焦糖,乃去宿緩中之方。水煎溫服,俾滯血化而新血生,則營衛(wèi)調(diào)和而沖任之寒邪無不外解。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三十
【處方】白芍藥、桂枝、甘草。
【功能主治】陽虛眩暈;肝脾血分虛寒腹痛。
【用法用量】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處方】生姜5兩,芍藥5兩,干地黃5兩,甘草5兩,芎?5兩,大棗30個。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虛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則目眩,腹中懸急而有絕傷,外引四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漬1宿,明旦復(fù)以水5升合煮,取3升,分3服。藥入四肢百脈似醉狀,是效。無生姜,酒漬干姜2兩1宿用之。
【摘錄】《千金》卷十九
【處方】膠飴半斤,黃耆3兩,干姜3兩,當(dāng)歸3兩,大棗15個,附子1兩,人參2兩,半夏2兩,橘皮2兩,芍藥2兩,甘草2兩。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急痛,膀胱虛滿,手足逆冷,食飲苦吐,酸痰嘔逆,泄下少氣,目眩耳聾,口焦,小便自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半,湯成下膠飴烊沸,分4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小建中為諸建中之母,本桂枝湯表藥,藉膠飴之甘溫入脾通津,大建中氣,即傷寒榮氣不足,尺脈不至,虛勞之腹痛里急,陽澀陰弦,咸可用為前導(dǎo),溫中而兼疏表氣,扶陽而不礙陰虛,以桂枝達(dá)表,芍藥安中,甘草和胃,大棗通脾,生姜散邪,膠飴資津,共襄建中之功也。加黃耆名黃耆建中,則偏助衛(wèi)氣,以治下元虧損,夢中失精,煩熱悸衄等病。此治五勞七傷,則于黃耆建中方內(nèi)加當(dāng)歸,合內(nèi)補建中,大補榮血,以附子易桂心,峻溫腎氣;以干姜易生姜,專力溫中;又加人參輔黃耆、甘草,保合元神;更加半夏、橘皮,開泄痰氣,并行大棗、膠飴之滯也。
【摘錄】《千金》卷十九
【處方】人參2錢,蜜炙黃耆3錢,白術(shù)1錢5分,當(dāng)歸身1錢5分,大川芎8分,大附子(制)1錢,干姜(炒帶黑色)1錢,肉桂1錢,炙甘草1錢,丁香5分。
【功能主治】真氣外發(fā)而內(nèi)虛寒,痘收時寒戰(zhàn)咬牙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同煎。溫服。1服立止,甚者不過2服。
【摘錄】《活幼心法》卷四
【處方】官桂3分,白芍藥1兩半,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腹痛泄瀉,表虛自汗。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熱服。
【注意】飲酒人不喜甘者,不宜服之。
【各家論述】《醫(yī)家心法》:此屬肝虛不能生火,以致火不生土。故用芍藥之酸,甘草之甘,此甲已化土也。再加肉桂,補肝之子,益土之母,以培其生化之源。
【摘錄】《易簡》
【處方】附子(炮)2兩,白術(shù)(土炒)2兩,芍藥(酒炒)4兩,甘草(炒)1兩,干姜(炒)1兩,草果(去殼,炒)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久發(fā)瘧疾,臟胃虛弱,胸膈腹中飽悶痞塊,兩脅連心痛,四肢沉重,發(fā)熱。泄瀉,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熱服。
【摘錄】《扁鵲心書·神方》
【處方】黃耆(銼)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芍藥1兩,龍骨1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拘急,臍下膨脹,兩脅脹滿,腰脊引痛,鼻口干燥,目視(目巟目巟),忽忽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飲食,莖中痛,小便赤黃而有余瀝,夜夢失精,驚恐虛乏。
【用法用量】每用6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下飴糖少許,分溫2服,空腹日午各一。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神曲(炒)1兩,麥糵(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術(shù)1兩,厚樸(去粗皮,炙香熟)1兩,干姜(炮)1兩,茴香子(炒)半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膈氣,宿食不消,胸膈痞滿,心腹脹痛,陰陽不和,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2個(擘破)水1盞,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1方為末,入鹽煎湯下,空心常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五引《博濟(jì)》
【處方】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白芍藥1兩,桔梗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2日,心中悸而煩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人參2兩,甘草2兩,桂心2兩,茯苓2兩,當(dāng)歸2兩,黃耆3兩,龍骨3兩,麥門冬3兩,大棗30個,芍藥4兩,附子1兩,生地黃1斤,生姜6兩,厚樸1兩,飴糖8兩。
【功能主治】虛損少氣,腹脹內(nèi)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飲食,寒熱頭痛,手足逆冷,大小便難,或復(fù)下痢口干,夢中泄精,或時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復(fù)微腫,百節(jié)疼酸。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附子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用黃耆建中參入當(dāng)歸、參、附峻補元陽,兼培榮氣,加門冬、地黃以滋津液,厚樸、茯苓以泄滯氣,龍骨以收耗散之精。
【摘錄】《千金》卷十九
【處方】黃耆3兩,芍藥3兩,甘草(炙)2兩,桂心3兩,生姜6兩,半夏5兩(洗),大棗12個(擘),飴糖10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補氣。主肺虛損不足。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次服。
【注意】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
【摘錄】《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以上就是建中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幫助自己達(dá)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小建中湯,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芍藥(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 膠飴(一雞子黃大)
【功能主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自汗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鐘,去滓,下膠飴,再煎化,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棗12枚(擘)芍藥18克 生姜9克(切)膠飴30克
【功能主治】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治虛勞里急,腹中時痛,喜得溫按,按之則痛減,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F(xiàn)用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神經(jīng)衰弱、慢性肝炎等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上藥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加入飴糖,更上微火烊化,分二次溫服。
【注意】嘔家、吐蛔、中滿者均忌用。
【備注】本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組成。方中重用飴糖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桂枝溫陽散寒;芍藥和營益陰;炙甘草調(diào)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溫養(yǎng)中氣,平補陰陽,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
【摘錄】《傷寒論》
有關(guān)小建中湯的食用方法等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另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guān)這方面的小常識,大家不妨多多的留意一下,這樣可以很好的幫助改善身體的質(zhì)量,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dān)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厚樸建中湯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厚樸1斤,生姜1斤,大棗1斤,半夏(合杵,焙)4兩,甘草4兩,人參1兩半,陳皮2兩,良姜1兩,草豆蔻仁1兩,白術(shù)1兩,神曲1兩,藿香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調(diào)適陰陽,建中補氣,辟風(fēng)寒濕冷非節(jié)之氣,山嵐瘴瘧等疾氣。主脾胃虛弱,忽中濕冷,心腹暴痛,脅肋脹滿,水谷化遲,腸鳴瀉痢,后重里急,臍腹冷痛,胸滿氣逆,嘔吐惡心,手足不和,體重節(jié)痛,噦噫吞酸,不思飲食,怠惰嗜臥,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服。
【摘錄】《雞峰》卷十二
像厚樸建中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建中托里湯怎么吃?建中托里湯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jù)不同的疾病,建中托里湯應(yīng)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別名】建中托里散
【處方】黃耆、官桂、白芍、人參、白術(shù)、甘草、升麻(酒炒)。
【功能主治】痘疹泄瀉腹痛。
【用法用量】建中托里散(《醫(yī)部全錄》卷四九○)。
【摘錄】《痘疹全書》卷上
【處方】人參、炙甘草、綠升麻、粉干葛、白云苓、陳枳殼、芽桔梗、小川芎、北柴胡、川獨活。
【功能主治】痘初熱,因泄瀉而腹痛。
【用法用量】水煎,生姜為引,加竹瀝兌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五
在了解了建中托里湯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dāng)我們?nèi)梭w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附子建中湯。
【處方】附子3分,官桂3分,白芍藥1兩半,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或吐或瀉,狀如霍亂,及冒涉濕寒,賊風(fēng)入腹,拘急切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熱服。
【摘錄】《易簡》
【處方】肉豆蔻(面裹煨)1兩,白豆蔻1兩,附子(炮,去皮)1兩,厚樸(去皮,炒)1兩,白術(shù)1兩,干姜(炮)1兩,神曲(炒)1兩,紅豆1兩,丁香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甘草(炙)半兩,胡椒半兩。
【功能主治】脾氣虛寒,腹脅脹滿,身體沉重,面色萎黃,嘔吐不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三引《濟(jì)生》
【處方】桂、白芍、甘草、飴糖、附子(制)、白蜜、生姜。
【功能主治】溫養(yǎng)營血。主寒疝。
【摘錄】《金匱翼》卷八引海藏方
像附子建中湯之類的這些中藥的方劑都是把幾種中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療效驗證其可行性后才會運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現(xiàn)什么不適,一定要即時就診。
如果你細(xì)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yīng)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當(dāng)歸建中湯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處方】當(dāng)歸四兩,肉桂(去粗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白芍藥六兩。
【炮制】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治婦人一切血氣虛損,及產(chǎn)后勞傷,虛羸不足,吸吸少氣,少腹拘急,痛引腰背,時自汗出,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盅半,姜五片,棗一枚,擘碎,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空心,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當(dāng)歸2兩,桂心1兩半,揚芍藥2兩,黃耆1兩半。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血滯身疼及勞傷虛羸腹痛,呼吸少氣,小腹拘急連腰背,時自汗出,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枚同煎,食前溫服。
【摘錄】《得效》卷三
方劑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為某一種或幾種病癥專門研制的。大家在服用前一定要對其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