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荊圓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nèi)朔N,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彪S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guān)注焦點,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烏荊圓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藥是很常見的,不同的藥物對疾病治療上是有著一些區(qū)別的,所以在藥物選擇之前,要對它們進行一定的了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烏荊圓這種中藥方劑。
【處方】川烏(炮.去皮.臍)一兩,荊芥穗二兩。
【炮制】上為細末,醋、面糊,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緩縱,手足不遂,口眼斜,言語蹇澀,眉目俽動,頭昏腦悶,筋脈拘攣,不得屈伸,遍身麻痹,百節(jié)疼痛,皮膚瘙癢,抓成瘡瘍。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粒,酒或熱水下。
【備注】有少府郭監(jiān)丞,少病風(fēng)攣搐,頭頷寬不收,手承頷,然后能食,服此六、七服即瘥。遂長服之,已五十馀年。年七十馀,強健,須發(fā)無白者。此藥療腸風(fēng)下血尤妙,屢有人得效。予所目見,下血人服而瘥者,一歲之內(nèi),已數(shù)人矣。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烏荊圓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烏荊圓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相關(guān)閱讀
烏犀圓大家吃過嗎?烏犀圓其實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應(yīng)用也非常廣泛,那么烏犀圓的功效與作用大家知道嗎?不知道的話,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白術(shù)(米泔浸一宿.切.焙干.微炒)、白芷、干姜(炮)、枳殼(去瓤.麩炒)、天竺黃(細研)、虎骨(酒醋涂.炙令黃)、厚樸(去粗皮.姜汁涂.炙令熟)、何首烏(米泔浸一宿.煮過.切.焙)、敗龜(酒醋涂.炙令黃)、桑螵(微炒)、縮砂仁、蔓荊子(去白皮)、丁香、晚蠶蛾(微炒),各三分(微炙)。細辛(去苗)、蘗本(去土)槐膠、阿膠(杵碎,炒)、陳皮(去白.微炒)、天南星(浸洗.生姜自然汁煮軟.切.焙干.炒黃)、羌活(去蘆)、麝香(別研)、天麻(酒洗.切.焙)、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三日.炒)、茯苓(去皮)、獨活(去苗)、人參(去蘆)、羚羊角(鎊)、藿香葉(去土)、檳榔川烏(燒令通赤.留煙少許.入坑內(nèi).以盞覆.新土圍.食頃出)、肉桂(去粗皮)、沉香、麻黃(去根.節(jié))、白僵蠶(去絲.嘴.微炒)、白附子(炮)、乾蝎(微炙)、防風(fēng)(去蘆)、白花蛇(酒浸一宿.炙熟用肉)、烏蛇(酒浸一宿.炙.去皮.骨.令熟.用肉)、木香,各一兩。石斛(去根)、水銀、蟬殼(去土.微炒)、川芎、肉豆蔻(去殼.微炮)、硫黃(末.用瓷盞盛.慢火養(yǎng)成汁.入前水銀.急炒如青泥.細研)、附子(水浸後.炮.去皮.臍)、龍腦(別研)、朱砂(研飛)、雄黃(研飛)、牛黃(別研),各半兩。狐肝(三具.臘月采取.同烏鴉一只.入新瓦罐內(nèi).以瓦盆子蓋頭.用固濟.用炭火一稱.燒令通赤.待煙盡取出.候冷.研令極細用)、烏鴉(一只.臘月采取.去嘴.翅.足)、膩粉(別研)一分,當(dāng)歸(去蘆.酒浸.焙.炒)烏犀(鎊),各二兩。
【炮制】上五十八味,并須如法修事,搗研令細,煉白蜜合和,入酥,再搗五千下,圓如梧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婦人卒中諸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膈上多痰,或語言蹇澀,口眼斜。
【用法用量】用薄荷汁與酒各少許,化三圓服之,良久再服,立有大效。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以上是關(guān)于烏犀圓怎么吃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看完這篇你文章后能夠?qū)跸瑘A有一定的認識,這樣有助于在生活中更好的運用它。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dān)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荊黃湯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處方】荊芥穗30克 人參15克 甘草7.5克 大黃9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暴吐,上焦熱氣所沖,脈浮而洪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調(diào)檳榔散6克,空腹時服。
【摘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處方】荊芥穗5錢,人參2錢5分,大黃1錢5分,甘草1錢,檳榔1錢5分,木香7分5厘,輕粉5厘。
【功能主治】心經(jīng)之火郁于肺經(jīng),干疥瘙癢皮枯,屑起,便秘者。
【用法用量】檳榔以后3味為細末,荊芥穗等4味水煎,去滓,調(diào)末服。
【摘錄】《瘍科選粹》卷六
【處方】枳殼、大黃、荊芥、樸消、梔子、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氣閉不通,臟腑痞結(jié)。
【用法用量】每用1錢,燈心湯調(diào)服,1日2-3服。立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二
【處方】大黃、荊芥穗、防風(fēng)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頭目眩暈。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服。以利為度。
【摘錄】《袖珍》卷二引張子和方
【處方】荊芥4兩,大黃1兩。
【功能主治】風(fēng)熱結(jié)滯,或生瘡癤;風(fēng)熱上壅,臟腑實熱,咽喉腫痛,大便秘結(jié);惡瘡生背脅、頭腦、四肢要害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煎6分,空心服。
【注意】非實熱不可服。
【摘錄】《醫(yī)方大成》卷七引《局方》
【處方】荊芥穗1兩,人參5錢,甘草2錢半,大黃3錢。
【制法】上為粗末,都作1服。
【功能主治】上焦氣熱所沖,暴吐,脈洪而浮;心經(jīng)之火郁于肺經(jīng),干疥搔癢,皮枯屑起,便秘者。
【用法用量】水1盞,煎至1盞,去滓,調(diào)檳榔散2錢,空心服。
【摘錄】《保命集》卷中
以上就是本文對荊黃湯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方劑還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因為,它在中醫(yī)養(yǎng)生領(lǐng)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fēng)格。
牡荊的簡介
牡荊(讀音:[mǔ jīng] 學(xué)名:Vitex negundo L.)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方形,密生灰白色絨毛。葉對生,掌狀5出復(fù)葉,小葉片邊緣有多數(shù)鋸齒,無毛或稍有毛。圓錐狀花序頂生;花萼鐘形,頂端有5齒裂;花冠淡紫色,頂端有5裂片。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
牡荊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牡荊子含丁香酸(syryng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牡荊木脂素(vitexlignan),以及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acid0。還含揮發(fā)油,主要存在于宿萼中,含量約為 0.05%。
2、功效作用
化濕祛痰;止咳平喘;理氣止痛。主咳嗽氣喘;胃痛;泄瀉;痢疾;疝氣痛;腳氣腫脹;白帶;白濁。內(nèi)服:煎湯,6-9g;或研末;或浸酒。
3、臨床應(yīng)用
3.1、白帶下。用牡荊子炒焦為末,飲服。
3.2、小腸疝氣。用牡荊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開,乘熱飲服。甚效。
3.3、濕痰白濁。用牡荊子炒為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3.4、耳聾。用牡荊子泡酒常飲。
3.5、九竅出血。用荊葉搗汁,酒調(diào)服二合。
3.6、小便尿血。治方同上。
3.7、腰腳風(fēng)濕。用荊葉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為度。
3.8、根:各上風(fēng)疾。用七葉黃荊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湯,每日飲服適量。
3.9、莖:灼瘡發(fā)熱,風(fēng)牙痛。青盲內(nèi)障。
牡荊的市場信息
1、牡荊的價格
牡荊的價格約為1.5元/50克。
2、牡荊的選購方法
果實圓錐形或卵形,上端略大而平圓,有花柱脫落的凹痕,下端稍尖。長約3mm,直徑2-3mm。宿萼灰褐色,密被灰白色細絨毛,包被整個果實的2/3或更多,萼筒先端5齒裂,外面有5-10條脈紋。果實表面棕褐色,堅硬,不易破碎。斷面果實較厚,棕黃色,4室,每室有黃白色種子1枚或不育。氣香,味苦、澀。 以顆粒飽滿、氣香者為佳。
3、牡荊的保存方法
牡荊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中藥布荊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jīng)是很熟悉了。但實際上,了解中藥布荊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別名】五指疳、五指風(fēng)、山紫荊(《廣西藥植名錄》),梅哈忍(傣名)。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 山牡荊 的 根 或 樹干心材 。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曬干。
【原形態(tài)】喬木,高達10~20米。樹干心材黃褐色,有強烈臭氣。掌狀復(fù)葉對生,葉柄長5~10厘米;小葉5枚,很少3枚,中間小葉最大,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3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毛,上面散生白色腺點,下面有黃色腺點。圓錐花序腋生,長10~20厘米,被灰色小毛;苞片線形;花萼杯狀,截頭形,被小柔毛,結(jié)果時擴大如盤;花冠黃白色。核果卵圓形,下部有宿存花萼?;ㄆ谇锬┒酢?/p>
【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或栽培。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止咳定喘,鎮(zhèn)靜退熱。治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喘咳,氣促,小兒發(fā)熱煩躁不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性味以下出《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的詳細介紹,我們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藥布荊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山荊子的簡介
山荊子(學(xué)名:Malus baccata (L.) Borkh.):為落葉喬木,樹高可達4-5米,最高可達10米以上?;液稚?光滑,不易開裂。新梢黃褐色,無毛。嫩梢綠色微帶紅褐。葉片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緣鋸齒細銳。傘形總狀花序。花白色,花柱5或4,基部有長柔毛。4-6朵花集生在短枝頂端。6月開花,果近球形,直徑0.8-1厘米,紅色或黃色,脫萼,萼洼有圓形繡斑,果柄長為果實的3-4倍。果實9月中、下旬成熟,出種率4.4%。種子小,千粒重6.7克,每千克14-15萬粒。
樹姿優(yōu)雅嫻美,花繁葉茂,白花、綠葉、紅枝互相映托美麗鮮艷,是優(yōu)良的觀賞樹種。除具有觀賞價值外,還有許多用途。幼苗可供蘋果、花紅和海棠果的嫁接砧木;是很好的密源植物;木材紋理通直、結(jié)構(gòu)細致用于印刻雕板、細木工、工具把等;嫩葉可代茶,還可作家畜飼料;也可作培育耐寒蘋果品種的原始材料。
產(chǎn)于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甘肅。分布于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
山荊子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hān Jīnɡ Z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荊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us baccata(L.)Borkh.[pyrus baccata 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熟時采摘,切片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1500m的山坡雜木林中及山谷陰處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為規(guī)則扁球形,直徑約1cm,頂端有萼洼,稍凹隱,基部偶有果槽要柄長2-3cm。表面紅棕色,部開后分5室,偶有扁三角形種子,內(nèi)果皮稍革質(zhì),質(zhì)較重。味酸,微澀。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呈橙紅色。1.果皮表皮細胞棕黃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不均勻增厚,橫斷面觀表皮細胞呈扁方形。外被角質(zhì)層,厚約18μm。中果皮薄壁細胞易見。2.石細胞成群,黃綠色,呈類方形、類長方形、圓三角形,長20-187μ,直徑20-88μm,壁厚5-26μm,陰謀詭計孔稀疏,孔溝明顯,有的含黃棕色物質(zhì)。3纖維呈淡黃綠色或無色,常與石細胞相伴,直徑23-31μm,長208-403μm,壁厚約11μ,胞腔狹細。4.草酸方晶較多,切片或單個散在,呈雙錐形、類方形,直徑10-24μm,長至39μm。5.草酸鈣簇晶單個散在,直徑13-31m。
【功能主治】止瀉痢。主痢疾;吐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或釀酒。
【摘錄】《中華本草》
山荊子的市場信息
1、山荊子的價格
沒有明確價格,隨市場變動
2、山荊子的選購方法
果近球形,直徑0.8-1厘米,紅色或黃色,脫萼,萼洼有圓形繡斑,果柄長為果實的3-4倍。果實9月中、下旬成熟,出種率4.4%。種子小,千粒重6.7克,每千克14-15萬粒。
3、山荊子的保存方法
秋季果熟時采摘,切片晾干
牡荊子是一種普通的中藥材,具有極大的保健作用,對于一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們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生活中很多人對于牡荊子不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牡荊子。
【別名】小荊實(《本經(jīng)》),牡荊實(《本草經(jīng)集注》),夢子(《石藥爾雅》),荊條果(《藥材學(xué)》)。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 牡荊 的 果實 。8~9月間,當(dāng)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后,飏去灰屑雜質(zhì),藏干燥處。
【原形態(tài)】牡荊(《廣志》),又名:楚(《詩經(jīng)》),荊(《廣雅》),鋪香、午時草、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土常山、奶疸、野牛膝、布驚草、蚊香草。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西、貴州等地。產(chǎn)于江蘇、廣西、浙江、湖南等地。
【性狀】干燥的果實梨形或卵形,長3~4毫米,直徑約2~3毫米,棕色,基部呈短尖狀,頂端截形,有花柱脫落的凹痕。表面光滑,或有不明顯的縱紋。多被有宿萼,萼筒頂端5齒裂,外面有5條明顯的肋紋,并密枝灰白色短絨毛。果殼堅硬,內(nèi)有黃白色種子數(shù)枚。氣微弱,味淡。
【藥理作用】25%煎液在體外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抑制較弱。
【性味】辛微苦,溫,
【歸經(jīng)】《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厥陰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化痰,下氣,止痛。治咳嗽哮喘,中暑發(fā)痧,胃廟,疝氣,婦女白帶。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研末或浸酒。
【注意】《本草經(jīng)集注》:"防己為之使。畏石膏。"
【附方】①治寒咳、哮咳:牡荊子四兩。炒黃研末,每次二至三錢,每日三次,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臨床應(yīng)用】治療小兒咳喘:觀察小兒遷延性氣管炎所致的咳喘22例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36例,結(jié)果在3~4天內(nèi)分別有18例和23例咳喘消失,3例和7例咳喘明顯減輕,其余無效。其中有合并癥的11例,治后9例痊愈,2例無效。對再發(fā)病例應(yīng)用仍然有效,但對急性期效果較差。認為牡荊子有化痰止喘作用,能促進呼吸道炎癥分泌物的吸收,但抗菌力不強。對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所引起的咳嗽,可以減輕癥狀。治療中部分患兒服藥后略有出汗,余無副作用。用法:牡荊(葉、籽)1.5兩,加水煎成100毫升,加糖,日服3次,每次10毫升。對有并發(fā)癥的,結(jié)合辨證加用其它中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陶弘景。
牡荊子不僅有多種功效,而且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多種食用方法,因而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荊防方是什么大家知道嗎,其實它是一味中藥方劑,而且荊防方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能夠治療很多種類型的疾病。那么我們一起來了解些荊防方的相關(guān)知識吧。
【處方】荊芥穗6克,防風(fēng)6克,僵蠶6克,浮萍6克,生甘草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生地9克,黃芩9克,薄荷4.5克,蟬蛻4.5克。
【功能主治】疏風(fēng)解表,清熱止癢。主風(fēng)熱邪氣搏于營血所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摘錄】趙炳南方
【處方】荊芥穗2錢,防風(fēng)2錢,僵蠶2錢,金銀花4錢,牛蒡子3錢,丹皮3錢,紫背浮萍2錢,干地黃3錢,薄荷1錢半,黃芩3錢,蟬蛻1錢半,生甘草2錢。
【功能主治】疏風(fēng)解表,清熱止癢。主急性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以荊芥、防風(fēng)、薄荷、蟬衣為主藥。荊芥驅(qū)散氣分風(fēng)邪;防風(fēng)散骨肉之風(fēng);薄荷清輕涼散,解風(fēng)熱之邪,又可疏表透疹解毒;蟬衣涼散風(fēng)熱,開宣肺竅;牛蒡子疏散風(fēng)熱,解毒透疹;浮萍升散開竅;僵蠶祛風(fēng)散結(jié);銀花、黃芩解毒清肺熱;丹皮、干生地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調(diào)和諸藥。
【摘錄】《趙柄南臨床經(jīng)驗集》
使用荊防方來恢復(fù)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yīng)該及早預(yù)防。
荊顆粒是由中醫(yī)古方而演變而來的,里面的醫(yī)藥成分大多數(shù)都是重要,而且副作用比較好,治療的范圍也都比較廣,一般治療感冒著一些東西,很多患者朋友們都會選擇荊防顆粒,不過在使用荊防顆粒的時候,也有非常多的注意事項,需要大家謹記于心,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荊防顆粒屬于非處方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不會引起藥物依賴性、耐藥性或耐受性,也不會在體內(nèi)蓄積,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低的特點。
荊防顆粒是中醫(yī)古方——荊防敗毒散演變而來,由荊芥、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甘草11味藥材組成,其輔料為蔗糖粉。那么,荊防顆粒有什么作用'荊防顆粒是一種顆粒劑的感冒用藥,主治發(fā)汗解表,散風(fēng)祛濕。適合患風(fēng)寒感冒,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等感冒癥狀的人服用。
因此,荊防顆粒是屬于中成藥,其特點是副作用小。而且很多患者在服用過荊防顆粒后,都表示其功效作用好,特別是治愈風(fēng)寒感冒的療效不錯。同時,廣大感冒患者要明白,不同感冒,是需要對癥下藥的。若是選對藥,不僅效果好,而且起效也快。而荊防顆粒就是針對風(fēng)寒感冒的一種中成藥。
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
3.風(fēng)熱感冒者不適用,其表現(xiàn)為發(fā)熱重,微惡風(fēng),有汗,口渴,鼻流濁涕,咽喉紅腫熱痛,咳吐黃痰。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孕婦或正在接受其它治療的患者,均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服用。
5.服藥三天后癥狀無改善,或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加重,并有其他嚴重癥狀如胸悶、心悸等時應(yīng)去醫(yī)院就診。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年老體虛者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服用。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
8.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10.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