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diǎn),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guān)系。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竹茹湯的功效與作用》,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竹茹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竹茹湯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處方】橘紅(凈去白)、人參、白術(shù)、麥門冬子(去心),各一兩;白茯苓、厚樸(姜汁制),各半兩;甘草一分。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妊娠擇食,嘔吐頭疼,眩運(yùn)顛倒,痰逆煩悶,四肢不和,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入竹茹一塊,如彈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渣服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青竹茹9克 生姜12克 半夏15克 茯苓12克 橘皮9克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醫(yī)心方》卷二十二引《產(chǎn)經(jīng)》補(bǔ)。
【摘錄】《醫(yī)心方》卷二十二引《集驗(yàn)方》
【處方】竹茹20克 干地黃12克 人參 芍藥 桔梗 芎藭 當(dāng)歸 甘草 桂心各3克
【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婦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用法用量】用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處方】竹茹15克(新竹者)甘草7.5克(銼)烏梅2枚(捶破)
【功能主治】治傷暑,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22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放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
【別名】干葛竹茹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處方】干葛90克 甘草22.5克 半夏22.5克(姜汁75毫升,漿水200毫升,煮耗一半)
【制法】上藥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胃熱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竹茹9克、大棗1枚,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jì)本事方》卷四引(孫兆方)
【處方】姜半夏 陳皮 蘇梗 廣藿香 炒子芩 麩炒枳殼 酒炒白芍各3克 茯苓4.5克 竹茹1.5克(重姜汁炒)
【功能主治】治妊娠惡阻。
【用法用量】河水煎服。
【摘錄】《經(jīng)驗(yàn)各種秘方輯要》
【處方】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和胃止嘔。主痰濕化熱。(妊娠嘔吐)
【用法用量】為粗末,水煎服,分2次服。
【摘錄】《醫(yī)心方》
上文介紹了竹茹湯的妙用,可見它的功能有很多,是不可多得的好方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前請一定要了解清楚相關(guān)的用藥禁忌哦。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dāng)我們?nèi)梭w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甘竹茹湯。
【處方】甘竹茹4兩,生白米1升。
【功能主治】風(fēng)熱氣吵及諸噦。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之,取米熟湯成。去滓,徐徐分服。
【摘錄】《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別名】甘竹湯
【處方】甘竹茹1升,人參1兩,茯苓1兩,甘草1兩,黃芩3兩。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內(nèi)虛,煩熱短氣。
【用法用量】甘竹湯(《準(zhǔn)繩·類方》卷五)?!稘?jì)陰綱目》有麥門冬一兩。
【摘錄】《千金》卷三
關(guān)于甘竹茹湯的相關(guān)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yǎng)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了。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半夏竹茹湯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處方】姜半夏12克,姜竹茹12克,旋復(fù)花12克,代赭石30克,廣木香9克,公丁香6克,沉香曲9克,豆蔻9克,川楝子9克,川樸9克,南沙參9克,北沙參9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石斛12克,急性子15克,蜣螂12克,當(dāng)歸12克,仙鶴草30克。
【功能主治】補(bǔ)益陰血,降逆和胃。主胃陰不足,胃氣上逆。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曙光醫(yī)院方
【處方】半夏??錢,竹茹??錢,茯苓??錢,伏龍肝??錢。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嘔吐。
【用法用量】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取1盞服。
【摘錄】《產(chǎn)科發(fā)蒙》卷四
半夏竹茹湯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治療疾病的藥物,并且這種藥物沒有多少副作用。只要我們按照醫(yī)生的建議去使用,相信很快就可以幫助我們治好身體上的頑疾的。
所有的藥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xiàng)和適用人群后,才可以進(jìn)行服用。對于中藥方劑橘皮竹茹湯來說也是一樣,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別名】竹茹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陳皮湯(《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五)
【處方】橘皮12克 竹茹12克 大棗5枚 生姜9克 甘草6克 人參3克
【功能主治】理氣降逆,益胃清熱。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后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嫩紅,脈虛數(shù)。
【用法用量】上藥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拼音名】Jú pí Zhú Rú Tāng
【處方】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 半夏(湯洗7次)各30克 人參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降逆止嘔,和胃清熱。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別名】麥門冬竹茹湯
【處方】赤茯苓(去皮)1兩,橘皮(去白)1兩,枇杷葉(拭去毛)1兩,麥門冬(去心)1兩,青竹茹1兩,半夏(湯洗7次)1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體強(qiáng)新病,未經(jīng)苦寒攻下,或誤投熱藥滯藥,脈見洪數(shù)滑實(shí),呃逆聲重相連者。
【用法用量】麥門冬竹茹湯(《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七)。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足陽明藥也。胃火上沖,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故嘔。竹茹、枇杷葉、麥門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二陳所以散逆氣;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嘔家之圣藥;久病虛羸,故以人參、甘草、大棗扶其胃氣也。
【摘錄】《濟(jì)生》卷二
【處方】竹茹、麥冬、建曲、鮮斛、炙草、橘紅、沙參、谷芽、茯苓、杷葉。
【功能主治】麻疹胃虛羸瘦,嘔逆不已。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
【別名】竹茹湯、陳皮湯、竹茹橘皮湯
【處方】橘皮2斤,竹茹2升,大棗30枚,生姜半斤,甘草5兩,人參1兩。
【功能主治】傷寒病后虛羸,噦逆不已;或吐利后,胃虛膈熱呃逆;或產(chǎn)后呃逆;或四時傷風(fēng)咳逆。
【用法用量】竹茹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陳皮湯(《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六)、竹茹橘皮湯(《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本方方名,《醫(yī)學(xué)綱目》引作“陳皮竹茹湯”。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bǔ)其虛,生姜正其胃,大棗益其脾。
【臨床應(yīng)用】呃逆:林某,男,34歲。呃逆已十余年,時好時壞,經(jīng)常發(fā)作,曾經(jīng)治療無效。此次發(fā)作加劇,呃逆頻發(fā),惡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結(jié),小溲短赤,脈弦,舌質(zhì)紅苔黃濁。西醫(yī)診斷為神經(jīng)性呃逆,中醫(yī)診為木土不和,肝陽有余,胃陰不足,肝胃火逆而致呃。以橘皮竹茹湯加減:橘皮4.5g,竹茹9g,玉竹9g,麥冬6g,炙草3g,石斛9g,大棗3枚,生姜3片,柿蒂4.5g。二診,呃逆已減,晚能入眠,胸前痞悶。前方去大棗、柿蒂,加生梔子、豆豉除胸脘痞悶,蔻仁寬中理氣,連翹清熱散結(jié)。三診,呃逆已止,諸癥亦瘥,惟心中灼熱,脈稍轉(zhuǎn)緩,舌苔微黃。前方倍石斛以養(yǎng)胃陰,加知母滋陰清熱瀉火。連服三劑,痊愈出院。四個月后追訪未再發(fā)作。
【摘錄】《金匱》卷中
【處方】陳皮(去白)3分,人參2錢,甘草(炙)1錢,竹茹1錢,柿蒂1錢,丁香5分。
【功能主治】因吐利后,胃虛膈熱而呃逆者。
【用法用量】上銼1劑。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橘紅2錢,竹茹3錢,生姜1錢,柿蒂7個,人參1錢,黃連1錢。
【功能主治】潰瘍,胃火上逆氣沖,以致時時呃逆,身熱煩渴,口干唇焦,此熱呃也。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空心溫服。
【摘錄】《金鑒》卷六十二
【處方】橘皮2兩,竹茹1升,甘草2兩(炙),人參半兩,半夏1兩(湯洗)。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噦逆,呃逆,妊娠惡阻。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6片,大棗1枚,以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活人書》卷十六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到,橘皮竹茹湯的正確飲用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補(bǔ)保健功效,所以在生活當(dāng)中大家對于方劑的選擇應(yīng)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子才可以更好的發(fā)揮它帶來的保健功效。
淡竹茹湯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療效,不過對于它的食用有著一些方式方法,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生淡竹茹9克 麥門冬12克 甘草3克 小麥12克 生姜9克 大棗14個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竹茹、小麥,取800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體虛者分三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處方】生淡竹茹1升,麥門冬5合,甘草1兩,小麥5合,生姜3兩,大棗14枚。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竹茹、小麥,取8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1升,去滓,分2服,羸人分作3服。若有人參入1兩,若無人參,納茯苓1兩半亦佳。
【摘錄】《千金》卷三
【別名】麥門冬湯
【處方】淡竹茹8分,干葛8分,甘草6分,麥門冬3合,小麥2合,石膏12分。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煩,頭痛,氣短欲死,心亂不解。
【用法用量】麥門冬湯(《普濟(jì)方》卷三五一)。
【摘錄】方出《經(jīng)效產(chǎn)寶》卷下,名見《千金》(注文)卷三
【別名】竹茹湯
【處方】麥門冬2兩半(去心),小麥2兩半,甘草(炙)1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1兩半,半夏(湯洗7次)2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心虛煩悶,頭疼短氣,內(nèi)熱不解,心中悶亂,及產(chǎn)后心虛驚悸,煩悶欲絕。妊婦心虛驚悸,臟躁,悲傷不止。
【用法用量】竹茹湯(《普濟(jì)方》卷一一九)。
【摘錄】《三因》卷九
最后提醒下淡竹茹湯雖是一個治療疾病的好選擇,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可以的放話,選擇日常多注意飲食,因?yàn)榭茖W(xué)的生活方式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根本。
人這一輩子很可能會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纏身,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阻擋的。當(dāng)我們?nèi)梭w患病了之后,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必然是要靠藥物治療的,中藥方劑由于可以從根本上治愈且無副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來介紹一種:丁香柿蒂竹茹湯。
【別名】丁香柿蒂湯
【處方】丁香3粒,柿蒂3錢,竹茹3錢,陳皮1錢。
【功能主治】大病后,中焦氣塞,下焦呃逆。
【用法用量】丁香柿蒂湯(《醫(yī)學(xué)集成》卷二)。
【各家論述】大病后,五臟皆傷,升降失常,故令中焦否塞;五臟之陰既傷,則少陽之火奮于下,故令下焦呃逆,直沖清道而上也。是方也,丁香、陳皮,辛溫者也,理中氣之否塞;竹茹、柿蒂,苦寒者也,療下焦之呃逆?;騿柦的婧我圆挥脳d、柏?余曰:此少陽虛邪,非實(shí)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若梔、柏味厚,則益戕其中氣,否塞不益盛乎?古人蓋亦深權(quán)之矣。
【摘錄】《醫(yī)方考》卷三
丁香柿蒂竹茹湯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藥方劑,卻常常被人們所遺忘,其實(shí)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們預(yù)料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只要對丁香柿蒂竹茹湯多一些了解,一定對大家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的。
任何一種藥材只有我們了解了它的主要成分,才可以將它的功效與作用發(fā)揮到更好,下面給大家推薦一種非常受歡迎的中藥材刺竹茹。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間層。
【原形態(tài)】高大竹類。竿高15-24m,直徑8-15cm,尾梢略彎;節(jié)間長20-26cm,常光滑無毛,惟其基部1、2節(jié)常于節(jié)下環(huán)生1圈灰白色絹毛;節(jié)處稍突起,解籜后在其籜環(huán)上暫時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校常自竿基部第1、2節(jié)上即開始,竿下部的為高大竹類。竿高15-24cm,直徑8-15cm,尾梢略彎;節(jié)間長20-26cm,常光滑無毛,惟其基部1、2節(jié)常于節(jié)下環(huán)生1圈灰白色絹毛;節(jié)處稍突起,解籜后在其籜環(huán)上暫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1、2節(jié)上即開始,竿下部的為單技,向下彎供,其上的小枝多短縮為硬刺,且相互交織而成密刺叢,竿中上部分枝為3至數(shù)枚叢生。籜鞘遲落,革質(zhì),近底緣處密生暗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籜耳近相等,長圓形至倒卵形,有波狀皺褶,腹面密被糙硬毛,邊緣具繸毛;像舌高3-5mm,邊緣齒裂并被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卵形。葉鞘近無毛,邊緣一側(cè)被短纖毛;耳葉不甚發(fā)達(dá),卵形至狹卵形,邊緣具數(shù)條波曲狀或勁直的繸毛;葉舌高約0.5mm,先端斜截形,全線,被極短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12-16m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假小穗線狀披外形,長達(dá)4cm,單生或數(shù)枚簇生于花枝各節(jié);先出葉先端鈍,脊上密被短纖毛;具芽胞片3-5片,狹三角形或近卵形,無毛;小穗含兩性小花6-12朵;小穗軸節(jié)間長2-4mm,遠(yuǎn)離內(nèi)稃的一面圓拱而被白毛,另一面則扁平而無毛,先端被短纖毛;穎常缺;外稃卵狀長圓形,長5-9.5mm,先端鈍急尖,多脈;內(nèi)停通常稍長于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脊間3-5脈;鱗被3,不相等,倒卵形,長約1.4mm,邊緣密生纖毛;花絲分離,花藥先端鈍;子房狹窄,先端增厚而被短硬毛,花柱細(xì)長,被短硬毛,柱頭3分,羽毛狀。筍期5-6月,花期8-12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和胃降逆。主胃熱嘔吐;呃逆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刺竹茹功效的詳細(xì)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刺竹茹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竹茹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jīng)被許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竹茹丸就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竹茹丸。
【處方】當(dāng)歸 白術(shù) 青木香 蠶蛻(煅)黑棕刷(煅)川山甲(煅)各30克 地榆 竹茹 川芎 白茯苓 粉草 血余(煅)牡蠣(煅)綿子(煅)各15克 熟地黃120克 赤石脂(煅)90克
【制法】凡需煅之藥,用綿裹定,入瓶子內(nèi),鹽泥密封,炭火煅存性;合余藥碾為細(xì)末,煉密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婦人崩中,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摘錄】《婦人大全良方》卷一
通過本文對竹茹丸的介紹,我們知道竹茹丸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竹茹丸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
導(dǎo)讀:中藥竹茹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xì)介紹竹茹的功效與作用、竹茹圖片、竹茹的藥用價值、竹茹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竹茹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竹茹簡介竹茹圖片竹茹的功效與作用竹茹的藥用價值竹茹的藥用附方竹茹的炮制方法竹茹的配伍應(yīng)用竹茹的副作用竹茹簡介
竹茹,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稈的干燥中間層。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陰于。前者稱散竹茹,后者稱齊竹茹。本品為卷曲成團(tuán)的不規(guī)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黃綠色或黃白色。纖維性,體輕松,質(zhì)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竹茹圖片
竹茹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眼,中風(fēng)痰迷,舌強(qiáng)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1、《別錄》:主嘔畹,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2、《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4、《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5、《綱目》:治傷寒勞復(fù),小兒熱痢,婦人胎動。
6、《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fēng)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7、《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8、《本單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止吐血,化水血,消癰痿腫毒。
竹茹的藥用價值
【藥名】竹茹
【別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來源】竹茹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去外皮刮出的中間層。
【性味】甘;微寒。
【歸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膽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
【主治】肺熱咳嗽;煩熱驚悸;胃熱嘔呃;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貼。
【用藥禁忌】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竹茹的藥用附方
1、治噦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2、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芩、生姜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千金方》)
3、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shí)一分。(《金匱要隙》竹皮大丸)
4、治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姜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5、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shí)(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溫膽湯)
6、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xì)呷。(《圣濟(jì)總錄》竹茹湯)
7、治肺熱咳嗽,咳吐黃痰:竹二青三錢。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8、治小兒癇: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子母秘錄》)
9、治婦人病未平復(fù),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fēng)狀:栝樓根二兩,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類證活人書》青竹茹湯)
10、治齒齦間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千金方》)
竹茹的炮制方法
1、凈制:除去雜質(zhì)。
2、切制:除去雜質(zhì)切揉成小團(tuán),將竹茹中的碎末,過粗籮,收集粗粉。
3、姜汁炒:取凈竹茹,加姜汁拌勻,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晾干。每斤竹茹用生姜3兩。
4、姜汁焙:取凈竹茹,加姜汁拌勻,稍悶,壓平,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焙至兩面顯黃色焦斑,取出,晾干。每竹茹100公斤,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
5、炒制:先將鍋燒熱,放入麥麩,炒至冒煙,加入竹茹翻炒至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竹茹10公斤,用麥麩2公斤。
6、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飛朱砂細(xì)粉1%兌水適量攪勻后,噴曬竹茹,至染成均勻紅色,曬干。
竹茹的配伍應(yīng)用
1、配半夏:一寒一熱,健脾燥濕,和胃止嘔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胃氣上逆,以致惡心、嘔吐、呃逆等癥。
2、配枳實(shí):和胃降逆,清熱止嘔,消積化痰,寬中利膈之力增強(qiáng),主治胃熱痰盛,胃氣上逆,惡心嘔吐,胸脘滿悶等癥。
3、配陳皮:一溫一寒,溫清相濟(jì),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熱甚妙,主治脾胃虛弱,氣機(jī)不調(diào),寒熱錯雜,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呃逆等癥。
4、配生姜:一寒一溫,具和胃止嘔,調(diào)中降逆之功,主治寒熱互結(jié),胃氣上逆之嘔呃不止。
5、配黃連:竹茹入膽,黃連入心,心膽并治,可收清心膽,化痰濁之功。
6、配石斛:共奏清胃熱,養(yǎng)胃陰,和胃氣,降嘔逆之功,清中有補(bǔ),補(bǔ)中有清,用于治療胃陰不足,胃虛有熱,氣失和降所致的饑而不食,反復(fù)嘔吐,或干嘔不止,口干煩渴等;對于婦女妊娠惡阻,胃氣受胎熱上擾而見的惡心嘔吐,也宜用之。
竹茹的副作用
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以上就是一些竹茹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rèn)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囊环N方劑,但是不經(jīng)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于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黃連 竹茹 橘皮 半夏
【功能主治】清胃化濕,理氣降逆。治濕熱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溫?zé)峤?jīng)緯》卷五
【處方】黃連、竹茹、橘皮、半夏。
【功能主治】幼兒脾胃失傷,嘔逆者。
【各家論述】王士雄:于橘皮竹茹湯去生姜之溫,甘草之甘;加黃連之苦寒,以降諸逆沖上之火;半夏之辛開,以通格拒搏結(jié)之氣。
【摘錄】《溫?zé)峤?jīng)緯·三時伏氣外感篇》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大家平時不妨試試,相信對于改善疾病的情況肯定是有幫助的。
如果你細(xì)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中藥方劑的身影,可見方劑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yīng)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那么大家知道竹茹酒嗎?如果不知道,就看一下本篇文章吧。
【處方】青竹茹60g 阿膠20g 黃酒400ml
【炮制】1. 將青竹茹切碎與阿膠一同放入黃酒中;
【功能主治】解痛,舒經(jīng),止血,安胎。適宜于妊娠失墜,胎損腹痛而見下血者服用。
【用法用量】分為3服,早、午、晚各飲1服。
【備注】(1)青竹茹:味甘性涼,有清熱,涼血,化痰,止吐的功效。可以治療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胎動不安等癥。阿膠:味甘性平,有滋陰補(bǔ)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來治療血虛,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中胎漏。
【摘錄】《太平圣惠方》
以上就是關(guān)于竹茹酒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雖然說竹茹酒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長期吃藥還是不好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日常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危害,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很多人對竹茹散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選擇之前,對竹茹散的成分、適應(yīng)癥都是要進(jìn)行很好認(rèn)識,這樣對疾病治療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處方】苦竹茹30克 生干地黃30克 茜根15克 百合15克 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黃耆4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肺癰煩悶,咳嗽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jì)時候。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處方】竹茹30克 麥門冬30克(去心)白茯苓30克 梔子仁30克 黃芩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石膏60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妊娠三四月,胎動不安,手足煩熱,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8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六
【處方】苦竹茹15克 伏龍肝30克 石膏3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麥門冬30克(去心,焙)黃芩15克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小兒傷寒鼻衄,煩熱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通過以上對竹茹散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它有沒有副作用的講解,相信我們現(xiàn)在對它的認(rèn)識是更深的了。我們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shí)際情況看自己是否能服用竹茹散。
竹茹石膏湯,作為傳統(tǒng)中藥方劑在我國應(yīng)用的歷史已很悠久。我國很多的藥物學(xué)著作中都將其列為上品,且記述了竹茹石膏湯的神奇功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半夏(姜制)赤苓 陳皮 竹茹 生甘草 石膏(煅)
【功能主治】治小兒麻疹嘔吐。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九
【別名】青龍白虎湯(《疫喉淺論》卷上)。
【處方】鮮竹茹9克 軟石膏15克
【功能主治】治疫喉白腐,壯熱如烙,煩渴引飲。
【用法用量】用井、河水各半煎,溫服。
【摘錄】《疫喉淺論》卷上
看完了本文對竹茹石膏湯的介紹之后,大家是不是在碰到類似的癥狀時學(xué)會去應(yīng)用了呢,其實(shí)中藥相比西藥來說更加的治本,這也是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都會選擇中醫(yī)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