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黃連解毒湯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藥方劑涵蓋了人體各個系統(tǒng)的調(diào)理,并對其有顯著地療效。加減黃連解毒湯就是一種被廣泛應(yīng)用的方劑,你了解它的功效嗎?
【處方】元參3錢,生地黃4錢,黃芩3錢,山梔子3錢,黃連2錢,煅石膏4錢,川大黃6錢,芒消2錢,木通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結(jié)熱觸動相火,客于咽嗌,咽喉腫痛,日復(fù)一日,水漿不能下咽,初起經(jīng)刺少商出血及服藥而腫仍不消、脈洪而數(shù)者。
【用法用量】原書治上癥,并以鋒針刺尺澤出血,泄其上焦之熱。
【各家論述】此方用黃連、黃芩清其上焦之熱,梔子、石羔清其中焦之熱,木通清其下焦之熱,元參、生地清熱養(yǎng)陰,甘草和藥調(diào)中,大黃、芒硝將其結(jié)熱推(湯皿)而去,釜底抽薪。
【摘錄】《醫(yī)學(xué)探驪集》卷四
通過以上介紹,對加減黃連解毒湯成分、功能主治都有了很好的了解,因此在對加減黃連解毒湯這樣藥物的選擇上可以放心進行,不過在吃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
ys630.COm精選閱讀
說起加味黃連解毒湯,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于加味黃連解毒湯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來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處方】黃連1錢,黃芩2錢,黃柏2錢,山梔子1錢,桔梗2錢,甘草1錢,金銀花1錢,車前子1錢,木通1錢,六神曲(炒)2錢,蟬蛻10枚,白僵蠶3錢。
【功能主治】羊毛邪毒,發(fā)熱心煩,身軟神疲,舌有紫點,胸悶食少,小水黃赤,脈象沉數(shù)而大。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加生大黃末5分,黃蜜3錢,和勻溫服。
【摘錄】《羊毛溫證論》
【處方】黃連1錢,黃柏2錢,梔子3錢,黃芩2錢,犀角1錢(磨汁沖服)。
【功能主治】瀉熱清心。主內(nèi)熱子癇,兼有口苦溺赤,煩躁或詀語。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
【處方】黃連、條芩、黃柏、梔子、連翹、甘草、牛蒡子(炒研)各等分。
【功能主治】疔毒入心,渴熱便秘,煩悶脈實。
【用法用量】加蔥白、或大黃,水煎服。
【注意】若非實火,不可輕服。
【摘錄】《治疔匯要》卷下
以上就是加味黃連解毒湯的一個介紹, 希望通過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對于這一個養(yǎng)生方劑的選擇問題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們運用一些比較科學(xué)的方法去,幫助自己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人類身體結(jié)構(gòu)的特殊性使得身體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需要時刻的關(guān)注身體的變化,當(dāng)出現(xiàn)不適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做診斷和治療。加減解毒活血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劑。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加減解毒活血湯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哪些。
【處方】連翹3錢,柴胡2錢,葛根2錢,生地5錢,當(dāng)歸錢半,赤芍3錢,桃仁8錢(去皮尖,杵碎之),紅花5錢,川樸1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鼠疫。
【用法用量】水1碗半,先用大罐煎合沸數(shù),1、2、3日病在上焦,藥味取其輕清,煎宜6-7沸,4、5、6日病在中焦,藥味取其稍重,煎宜10沸,7日以后病在下焦,藥味取其濃重,煎10余沸傾入小罐,后入水大罐,再煎再傾,煎回大半碗服。
【摘錄】《鼠疫約編》
看完了上文對加減解毒活血湯的介紹,是不是對加減解毒活血湯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多接觸這方面的東西,做到有備無患。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齡,新陳代謝減慢,免疫機能下降,無一不提醒著我們應(yīng)該好好調(diào)理身體了,中藥方劑就可以循序漸進的改善體質(zhì),增強免疫力等,下面就為大家介紹經(jīng)驗加減解毒活血湯這款方劑。
【處方】連翹3錢,柴胡2錢,葛根2錢,生地5錢,當(dāng)歸1錢半,赤芍3錢,桃仁8錢(去皮尖,杵碎之),紅花5錢,川樸1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鼠疫。
【用法用量】一、二、三日病在上焦、藥味取其輕清,煎宜六七沸;四、五、六日病在中焦,藥味取其稍重,煎宜十沸;七日以后病在下焦,藥味取其濃重,煎十余沸。此方藥已大劑,水用1碗半,先用大罐煎合沸數(shù),傾入小罐,后入水大罐,再煎再傾,煎湯大半碗服。
【各家論述】羅芝園:此方以桃、紅為君,而輔以歸,去瘀而通壅;翹、芍為臣,而兼以地,清熱而解毒;樸、甘為佐、使,疏氣而和藥,氣行則血通;柴、芍以解肌,退熱而拒邪,邪除則病愈。惟其對證用藥,故能投無不效。
【摘錄】《鼠疫約編》
以上就是本文對經(jīng)驗加減解毒活血湯的一些介紹,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多積累這方面的信息,一定會對周圍的人有所幫助的。
各種中藥方劑都有自己獨特的功效,在電視上大家應(yīng)該都看過關(guān)于中藥方劑的介紹,它能夠很好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中藥方劑調(diào)胃黃連解毒湯的作用。
【處方】黃連2錢,廣陳皮3錢,焦白術(shù)2錢,滑石3錢,酒黃芩3錢,粉葛根3錢,梔子3錢,黃柏3錢,木通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傷寒隱疹后,內(nèi)熱過盛,脈象洪數(shù)或細數(shù),不思飲食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此方用黃連、黃芩、梔子、黃柏清上中下三焦之熱,滑石清六腑之熱,木通引熱下行;佐以葛根清淡之品,稍為解其肌表;其脾胃為熱所用,久已虛衰,用焦術(shù)、甘草、陳皮助胃扶脾,少為開導(dǎo),培養(yǎng)其根蒂。服1-2劑,周身必見微汗,則熱解而人安矣。
【摘錄】《醫(yī)學(xué)探驪集》卷三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調(diào)胃黃連解毒湯的功效與作用了吧?調(diào)胃黃連解毒湯的藥用價值極高,對調(diào)理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顯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說到黃連解毒丸,大家都能猜到它是一種藥方,但是這個藥方的配方,以及它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的等等,基本都不知曉。那么,下面就來一一介紹一下。
【處方】黃連4兩,升麻4兩,黃芩4兩,黃柏4兩,生梔子4兩,銀花4兩,防風(fēng)4兩,牛蒡子(炒)4兩,當(dāng)歸4兩,大黃4兩,赤芍4兩,甘草4兩。
【制法】上為細末,過羅,用冷開水泛為小丸。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諸毒瘡瘍,紅腫焮痛,無名腫毒,丹毒痘疹,煩躁發(fā)燒。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開水送下,1日2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中藥方劑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越來越好的前景,療效的提高,副作用的進一步減少都昭示著其正確性。我們相信類似于黃連解毒丸等中藥方劑在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研究下一定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黃連湯是人們還算比較熟悉的一款方劑,黃連湯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人體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黃連湯如何吃最好。
【處方】黃連9克 甘草9克(炙)干姜9克 桂枝9克(去皮)人參6克 半夏6克(洗)大棗12枚(擘)
【功能主治】平調(diào)寒熱,和胃降逆。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晝?nèi)危苟巍?/p>
【備注】方中黃連苦寒,上清胸中之熱,干姜、桂枝辛溫,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開苦降,寒熱并投,上下并治,以復(fù)中焦升降之職;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參、甘草、大棗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熱消,中焦得和,陰陽升降復(fù)常,痛嘔自愈。
【摘錄】《傷寒論》
【處方】黃芩8分,黃連8分。
【功能主治】赤白痢如鵝鴨肝者。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取1升,分2服。
【摘錄】方出《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傳信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黃連1兩,橘皮1分,杏仁(麩炒)1分,枳實1分,麻黃1分,葛根1分,厚樸1分,甘草1分。
【功能主治】冬溫至夏發(fā)斑,咳而心悶,嘔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或自下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溫溫分減服。下利先止,別當(dāng)消息,小兒斟酌。
【摘錄】《傷寒總病論》卷四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黃芩(去黑心)3分,梔子仁1分,阿膠(炙令燥)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熱病愈后,下痢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四三引《活人書》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荷葉(微炙)1兩,艾葉(微炒)1兩,柏葉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心肺積熱,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下生地黃汁1合,攪令勻,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
【處方】黃連(去須,炒)1兩,大黃(銼,炒)3分,大青3分,升麻3分,黃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
【處方】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1兩,甘草(炙)3分,樸消(研)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毒氣上攻,眼生浮翳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竹葉3-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早、晚食后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二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瘧心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臨發(fā)時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六
【處方】黃連4兩,黃柏4兩,梔子15枚(擘),阿膠1兩(炙),干姜2兩,芍藥2兩,石榴皮2兩(一方用枳實)。
【功能主治】時行兼有客熱,下血痢不止而煩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一方以水6升煮之。
【摘錄】《千金翼》卷十五
【處方】黃連1兩,麻黃根1兩,甘草1兩,狼牙1兩,羌活1兩,桑枝1兩,白礬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背瘡毒腫,焮爛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2兩,加蔥白5莖,以水5升,煎至2升,去滓,用軟帛趁熱揾藥水更番淋搨患處,水冷即止。
【摘錄】《圣惠》卷六十二
【處方】黃連4兩,當(dāng)歸3兩,干姜3兩,厚樸2兩。
【功能主治】春月暴熱,解脫飲冷,或眠濕地,中冷腹痛,下青黃汁,疲極欲死。
【用法用量】上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
【處方】黃連1兩,白芍藥1兩,吳萸(炒)1兩。
【功能主治】老小泄瀉,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8服,每服以水1升半,煮1升許,投阿膠1分,再煮膠消,去滓,分3次溫服。一方加甘草末,艾湯調(diào)亦大驗。
【摘錄】《元和紀(jì)用經(jīng)》
【處方】黃連(去毛)3兩,黃柏2兩,當(dāng)歸2兩。
【功能主治】時氣熱毒下痢。
【用法用量】上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納蜜1合,微火煎取2升半,分3服。
【注意】忌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卷三引《深師方》
【處方】黃連2兩,黃柏2兩,干姜2兩,石榴皮2兩,阿膠(炙)2兩,甘草1兩(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分為3服。
【摘錄】《外臺》卷二十五引《深師方》
【處方】黃連1兩(碎),白粱米2合。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已經(jīng)快利,熱尚不退,兼痢不斷。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分服之。
【摘錄】《外臺》卷三十八
【處方】黃連1兩,干姜1兩,熟艾1兩,附子1枚(炮),蜀椒14粒,阿膠如手指大(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雜痢。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5合,絞去滓,納膠,更上火煎令膠烊,分溫3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一引《廣濟方》
【別名】黃連煎
【處方】黃連4兩,黃柏3兩,當(dāng)歸3兩,厚樸2兩,石榴皮4兩,干姜3兩,地榆4兩,阿膠4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中焦洞泄下痢?;蛞蚧魜y后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
【用法用量】黃連煎(《千金》卷二十)。
【注意】忌豬肉、冷水。
【摘錄】《外臺》卷六引《刪繁方》
【處方】黃連2兩(去須),甘草2兩,苦參5兩,柳枝并葉1握。
【制法】上銼細,和勻。
【功能主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出黃膿水。
【用法用量】每用3兩,以水5升,煮至3升,去滓,看冷熱洗浴。即愈。
【摘錄】《圣惠》卷九十
【處方】黃連1兩半(凈),黃柏(去皮)1兩,黃芩1兩,梔子1兩。
【功能主治】一切積毒伏熱,赤目口瘡,咽喉糜爛;酒毒煩躁;傷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五七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黃連(去須)1兩,梔子仁1兩,馬牙消1兩,甘草(炙)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赤眼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1盞,加竹葉10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黃連(去須)4兩,熟艾(炒)2兩,苦參3兩,槐白皮3兩。
【制法】上銼細,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疳濕(匿蟲)下部瘡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8分,去滓溫服,重者不過3劑。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八
【處方】黃連(去須)1升,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龍骨2兩,白術(shù)2兩,阿膠(炙燥)3兩,干姜(炮)3兩,當(dāng)歸(焙)3兩,赤石脂3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熱痢腹內(nèi)(疒丂)痛,日夜百行,氣欲絕。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白芷1兩半,赤石脂1兩半,肉豆蔻1枚(煨,去殼),地榆1兩,訶黎勒皮(煨)1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當(dāng)歸(焙)1兩,黃耆1兩半,吳茱萸(洗,炒)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盞,去滓,空腹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黃連(去須)、細辛(去苗葉)、紫苑(去苗土)、決明子(微炒)、車前子、苦根(干者,銼碎)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斑瘡入眼。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
【處方】黃連(去須為末)1字,乳香(研)1字,燈心5莖,杏仁5枚(去皮尖雙仁,細研),大棗2枚(擘,去核),龍膽(為末)1錢,膩粉半錢匕。
【功能主治】肝經(jīng)積熱上攻,眼目赤腫疼痛。
【用法用量】用水2盞,同煎至半盞,臨臥時洗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
【處方】黃連(去須,炒)半兩,阿膠(炙令燥)3分,當(dāng)歸(切,焙)3分,干姜(炮)3分,鼠尾草(洗凈,慢火焙干)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冷痢(疒丂)痛,腸滑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若冷甚白多,以酒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芒消5兩,黃連5兩。
【功能主治】癮疹百療不愈。熱不散,體生細瘡,并熱不已。
【用法用量】上以水8升,煮取4升,去滓,洗風(fēng)癢處,1日2次。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五引《范汪方》,名見《醫(yī)心方》卷三引《古今錄驗》
【處方】黃連(去須)半分,豉半合,薤白(切)4莖,豬膽半個。
【功能主治】喉中生瘡,久患積勞,不下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上先以童便8合煎黃連、豉、薤白,取4合,去滓,下豬膽,煎至3合,空腹頓服,每隔日依法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三
【處方】黃連(去須)1錢,黃芩1錢,赤茯苓(去皮)1錢,麥門冬(去心)1錢,升麻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膽熱口苦,神昏多睡,左手關(guān)脈實大。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十四引《護命》
【處方】甘草7錢半,黃連7錢半,干姜7錢半,人參7錢半,大棗3枚。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太陽經(jīng)傷寒傳里,胸中有熱,胃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服。
【摘錄】《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處方】當(dāng)歸半兩,大黃2錢半(熱毒加之),芍藥、桂(腹痛加之)。
【功能主治】濕毒下血,大便下血,腹中不痛。
【用法用量】本方名黃連湯,但方中無黃連,疑脫。方中芍藥、桂用量原缺。
【摘錄】《脈因證治》卷上
【處方】黃連(去須)3兩,酸石榴皮(焙)3兩,赤石脂3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半,干姜(炮裂)2兩半,桔梗(炒)2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大腸虛寒,痢下白膿,腸內(nèi)虛鳴相逐。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
【別名】黃連散
【處方】黃連8分,厚樸(制)6分,阿膠(炙)6分,當(dāng)歸6分,艾葉4分,黃柏4分,干姜5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赤白,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黃連散(《良朋匯集》卷四)。
【摘錄】方出《經(jīng)效產(chǎn)寶》卷上,名見《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處方】黃連2兩(去須,捶碎),淡竹葉50片。
【功能主治】眼生赤脈胬肉,急痛不開,如芥子在眼。
【用法用量】以水3大盞,加大棗5枚,煎至1盞半,去滓,食后分溫4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二,名見《普濟方》卷八十二
【處方】黃連1兩(去須),川升麻1兩,麥門冬1兩(去心),黃芩1兩,栝樓根1兩,知母1兩,茯神半兩,梔子仁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中熱煩渴,身漸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別名】樸連湯
【處方】黃連(去毛)3兩,厚樸3兩。
【制法】上藥切。
【功能主治】仲夏熱多,令人發(fā)水谷痢,腸中鳴轉(zhuǎn),一瀉5-6升水。白滯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樸連湯(《袖珍》卷一引《經(jīng)驗方》)。
【摘錄】方出《外臺》卷二十五引《張文仲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處方】黃連、麥冬、當(dāng)歸、黃柏、黃芩、黃耆、生地黃。
【功能主治】痘疹發(fā)熱,自汗多。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調(diào)敗蒲扇灰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連、當(dāng)歸、芍藥、木香、檳榔、黃芩、薄荷、桔梗、甘草、連翹、大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惡瘡。發(fā)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在內(nèi),邪氣沉于里。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論患之上下,食之先后服之。
【摘錄】《杏苑》卷八
【處方】黃連(去須)1兩,地榆1兩半,桑耳1兩半,赤石脂1兩半,黃耆(銼,炒)1兩半,白芷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黃芩(去黑心)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候不調(diào),或所下過多,腹痛腰重。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切),煎取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處方】黃連3兩,黃柏3兩,干姜3兩,石榴皮3兩,阿膠3兩,當(dāng)歸2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藥子1分,吳藍葉1分,梔子仁2枚,犀角屑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血痢無度。
【用法用量】1-2歲兒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3分,去滓,分溫2服,食前服,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甘草(炙)1兩,升麻1兩,黃連3兩,豉5合,梔子仁14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解散除熱止痢。主乳石發(fā)后變下痢。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溫服
【摘錄】《外臺》卷三十八
【處方】決明子、甘菊、川芎、元參、陳皮、黃連、細辛、甘草、薄荷、蔓荊子。
【功能主治】風(fēng)熱壅珠,眼白紅脹而痛。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處方】川連、側(cè)柏、當(dāng)歸、香附(炒)、阿膠。
【制法】為末。
【功能主治】痢疾,赤白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米飲下。
【摘錄】《盤珠集》卷下
【處方】白芍1錢2分,黃連1錢2分,當(dāng)歸1錢2分,大黃4分,淡桂2分,炙草8分。
【功能主治】熱毒下血,腹痛色鮮。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嵩崖尊生》卷八
【處方】黃連(去須)4兩,芍藥2兩,黃芩(去黑心)1兩,秦艽(去苗)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時氣病后目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8分,去滓,食后、臨臥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
【處方】黃連、甘草、干姜、桔梗、半夏、人參。
【功能主治】痘瘡,熱攻腹痛,欲嘔吐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治痘全書》卷十四
【處方】黃連(去須)1兩,大青1兩,山梔子仁1兩,茵陳蒿1兩,柴胡(去苗)1兩,地骨皮1兩,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芒消1兩,大黃(細銼炒)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黃疸,遍身面目皆黃。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
【處方】黃連5錢,當(dāng)歸3錢。
【功能主治】一切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溫服。
【摘錄】《杏苑》卷四
【處方】黃連1錢,山梔1錢,生地黃1錢,麥門冬(去心)1錢,當(dāng)歸1錢,芍藥1錢,薄荷5分,犀角5分,甘草5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腫,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木舌。由心脾熱壅,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頻服。
【摘錄】《回春》卷二
【處方】黃連(去須,銼碎)。
【功能主治】一切熱,血熱、眼熱、酒熱。
【用法用量】上以井水浸良久,瓷碗盛之,置鐵銚內(nèi),隔湯燉,取清汁服,再燉。
【摘錄】《直指》卷十五
【處方】黃連、黃柏皮、地榆、烏梅、甘草、赤芍藥各等分。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煎,去滓,食前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一
【處方】胡黃連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鱉甲(去裙襕)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白蒺藜(炒)半兩,黃耆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威靈仙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虛勞,寒熱心忪,骨節(jié)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童便、酒共半盞,加烏梅1枚(拍碎〕,同煮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
【處方】宣黃連。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多時,體弱不堪。
【用法用量】濃煎,每煎3分水減2分,和蜜服,1日6-7次。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七
【別名】杏連湯
【處方】鷹爪黃連7莖(去毛節(jié)),杏仁7粒(去皮尖),北棗7枚(大棗)。
【制法】上用新瓦盆存貯,入水8分,以紙覆蓋,慢火熬,存3分,放地上去火毒,候冷,存在湯瓶上,蒸溫不要熱。
【功能主治】火眼。
【用法用量】杏連湯(《普濟方》卷八十六)。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九引何清之方
【處方】黃芩、黃連、赤芍、生地、木通、枳殼、甘草、當(dāng)歸梢、人參。
【功能主治】疹毒發(fā)熱滯下。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調(diào)天水散服之。初加大黃微利之。
【摘錄】《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黃連、烏梅、天花粉、杏仁、蓮肉、茯苓。
【功能主治】疳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一
【處方】黃連(去須)1兩,大黃(生用)1兩,大青(去根)半兩,升麻半兩,黃藥半兩,甘草(炙)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舌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加黑豆1撮,同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病未退,每服更加芒消末半錢匕,湯成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一九
【處方】黃連1兩,人參1兩,吳茱萸5合,生姜3兩,生地黃5兩(一方用阿膠,一方用當(dāng)歸半兩)。
【功能主治】曾傷二月胎者,預(yù)服此。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酢漿7升,煮取3升,分4服,日3次,夜1次。
【注意】豬肉、冷水、蕪荑。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生地為君,黃連為臣,似太寒矣,而又佐以姜、茱,豈非中和之劑乎。至干酢漿煮法并晝夜服法,俱佳。
【摘錄】《千金》卷二
【別名】黃連解毒湯、黃連一物湯、黃連解毒散、黃連散、黃連瀉心湯
【處方】黃連8兩。
【功能主治】心經(jīng)蘊熱,致患卒心痛,口瘡,眼目赤腫羞明。小兒痘瘡。卒心痛。諸熱眼,赤種羞明,冒暑飲酒患眼??诏?。小兒熱毒盛,發(fā)疹痘瘡,初發(fā)早覺者。心經(jīng)蘊熱。
【用法用量】黃連解毒湯(《直指》卷二十)、黃連一物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黃連解毒散(《普濟方》卷七十四)、黃連散(《普濟方》卷四○三)、黃連瀉心湯(《回春》卷五)。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見《外臺》卷七引《古今錄驗》
【處方】黃連(去須)1兩,干姜(炮)半兩,艾葉(炒)半兩,烏梅肉3枚。
【功能主治】小兒赤白痢,腹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錢匕,以水8分1盞,煎,去滓取3分,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處方】干姜(凈洗)、黃連半兩,杏仁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暴赤眼。
【用法用量】綿包之,沸湯泡,閉目乘熱洗之。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四引《選奇方》
【別名】滋陰化氣湯
【處方】黃連(炒)、黃柏(炒)、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因服熱藥過多,小便不利,或臍下悶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滋陰化氣湯(《衛(wèi)生寶鑒》卷十七)。
【摘錄】《潔古家珍》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當(dāng)歸半兩,甘草2錢(炙)。
【功能主治】濕毒下血,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濕毒便血,不痛,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豆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煎至7分,食后溫服。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黃連(去須,微炒)2兩,黃柏1兩(銼,微炒),阿膠1兩(蛤粉炒),梔子仁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熱入腸胃,下痢膿血。
【用法用量】每服1-2錢,水6分,煎至4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七
【處方】黃連(去須,綿裹)1兩,蜜1合,童便2盞。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白痢。
【用法用量】上以水2盞,與小便漬藥1宿,煎至1盞半,去滓,分為2服,弱人3服,早晨、日午、晚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黃連(去須)1兩,豉5合,烏梅(取肉)10枚。
【制法】上銼碎。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下痢。
【用法用量】以水3盞,入童便1盞,薤白3莖(拍碎),同煎至2盞,去滓,分溫3服,空心、日午、晚后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黃連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妊婦兒在腹中哭。
【用法用量】2味濃煎,令母呷之。
【摘錄】《廣嗣紀(jì)要》卷十三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炙)半兩,阿膠(炙令燥)半兩,烏梅2枚(焙,去核),吳藍葉1分,黃芩(去黑心)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渴痢不止,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去滓,取3分,空腹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黃連(去須,搗碎,炒)3兩,黃柏(去粗皮)3兩,白術(shù)4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頻并,后重里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
加減天麻湯怎么吃?加減天麻湯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jù)不同的疾病,加減天麻湯應(yīng)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處方】半夏(姜湯泡7次)8分,白術(shù)(用腿白色不油者,微炒)7分,天麻(用堅實者,紙包,水濕煨熟)5分,神曲(炒)5分,南川芎7分(西芎不用),澤瀉5分,陳皮1錢,防風(fēng)1分,茯苓5分,蒼術(shù)(米泔制)3分,白芷2分,黃耆3分,人參(去蘆)3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頭目四肢麻木,飲食少用,不時眼黑。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黑棗2枚,煎至8分,食遠服。
【摘錄】《回春》卷四
關(guān)于加減天麻湯的相關(guān)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yǎng)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