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知識 拔罐時常用的體位有4種
中醫(yī)拔罐養(yǎng)生知識。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養(yǎng)生不應只是調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中醫(yī)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中醫(yī)養(yǎng)生知識 拔罐時常用的體位有4種》,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拔罐是我們中醫(yī)中用于治療疾病的常用方法,拔罐有很多的好處,可以幫助患者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但是究竟拔罐是站著的還是坐著拔好呢?拔罐都有哪些體位呢?下面一下來了解一下吧!
體位一:坐立位
坐立于木凳上,暴露后頸及背部,有利于吸拔頸肩和腰背脊椎兩側,以及大腿前上側膝部等部位。
體位二:側臥位
側臥位可根據(jù)治療的時實際需要,將兩下肢均屈曲或一腿屈曲,另一腿伸直。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利于吸拔胸脅。髓和下肢內外側等部位。
體位三:俯臥位
背面而臥,或頭轉向一側或向下,下墊枕頭,上肢自然置于軀干兩旁,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暴露背部、下肢,有利于吸拔腰背、脊椎兩側,以及下肢后側等部位。
體位四:仰臥位
仰面而臥,頭下墊枕,下肢平伸或膝下墊枕,上肢自然置于軀干兩旁,或屈肘置于頭部兩側,肌肉放松,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內側,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側等部位。
拔罐時,具體選擇哪種體位,要根據(jù)拔罐部位、舒適度等而定。拔罐時,可靈活掌握。
yS630.Com相關推薦
【導讀】中醫(yī)拔罐時必用的體位有4種,拔罐是我們中醫(yī)中用于治療疾病的常用方法,拔 罐有很多的好處,可以幫助患者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但是究竟拔罐是站著 的還是坐著拔好呢?拔罐都有哪些體位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中醫(yī)拔罐時必用的體位有4種。
中醫(yī)拔罐時必用的體位有4種
許多疾病都可采用拔罐療法治療。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yī)的解釋多屬風 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慢慢吸出病灶處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達 到止痛、恢復機能目的,從而達到治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另外,火罐還可以 用在人體穴位上,治頭痛、咳嗽、眩暈、眼腫、氣喘、腹痛等毛病。
拔罐時常用的體位有4種
體位一:坐立位
坐立于木凳上,暴露后頸及背部,有利于吸拔頸肩和腰背脊椎兩側,以及大腿前上 側膝部等部位。
體位二:側臥位
側臥位可根據(jù)治療的時實際需要,將兩下肢均屈曲或一腿屈曲,另一腿伸直。這樣 做的好處是有利于吸拔胸脅。髓和下肢內外側等部位。
體位三:俯臥位
中醫(yī)拔罐時必用的體位有4種
背面而臥,或頭轉向一側或向下,下墊枕頭,上肢自然置于軀干兩旁,肌肉放松, 呼吸自然,暴露背部、下肢,有利于吸拔腰背、脊椎兩側,以及下肢后側等部位。
體位四:仰臥位
仰面而臥,頭下墊枕,下肢平伸或膝下墊枕,上肢自然置于軀干兩旁,或屈肘置于 頭部兩側,肌肉放松,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內側,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 、下肢前側等部位。
拔罐時,具體選擇哪種體位,要根據(jù)拔罐部位、舒適度等而定。拔罐時,可靈活掌 握。
拔火罐風行,到底能有哪些保健作用
近幾年隨著養(yǎng)生的流行,大家開始慢慢接觸拔罐,拔罐的保健作用也逐漸被大家所 熟知,拔罐到底有哪些功效呢?拔罐到底有哪些保健作用?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
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罐緣得以緊緊附著于皮膚表面,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 以及皮下的腺體,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和內分泌系統(tǒng)反應,調節(jié)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 通透性,從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
二、排除體內毒素
拔罐負壓的強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張開,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強 ,皮膚表層衰老細胞脫落,從而使體內毒素、廢物得以加速排出。
三、溫熱作用
當人體受風、寒、暑、濕、燥、火(六邪氣)等外界侵襲或跌打損傷后,即可擾亂臟 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產生瘀血、氣滯、痰涎、宿食、水濁、邪火,這些致病因子通過人 體經絡走竄于全身,并充斥于經絡上的穴位,打亂了氣血的運行,致使氣血凝滯。拔罐 可祛除人體六邪氣,通氣通血、舒經活絡,它的溫熱作用可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 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
四、減肥作用
火罐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能疏通經絡,平衡氣血,調整內分泌,加速血液及淋 巴液循環(huán),促進胃腸蠕動,從而改善消化功能,使機體新陳代謝加快,產熱及脂肪消耗 增加,即可減去體表脂肪,又可減去體內深層脂肪,從而達到安全、保健、快速減肥的 目的。
中醫(yī)拔罐時必用的體位有4種
說說拔火罐的好處和壞處
拔火罐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外治方法,人們拔罐的時候或是為了保健身體或是為了治 病。的確,拔罐有很多好處,但也有壞處。所以,下面小編說說拔火罐的好處與壞處。
拔罐對身體的五大好處
一、能夠牽拉肌肉,提高痛閾,緩解酸痛疲勞,也就是當肌肉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時候 ,局部血液灌流量將會下降,以致于促使組織缺血,但拔罐中的走罐手法,能拉長肌肉 ,增加血液灌流量,提高局部的耐痛閾值,進而使肌肉舒張,重新儲備所需的能量。
二、吸毒排膿,促進傷口愈合,受到拔罐的負壓所吸引,將有助于局部膿液、細菌 產生的毒素以及其他不利傷口愈合的物質排出體外,同時還可以刺激肉芽組織生長,以 及收縮傷口,進而達到促進傷口愈合的目的。
三、調整免疫功能,增強自身抵抗力,由于拔罐所產生的瘀血殘留組織間隙,可適 當激活身體的免疫力,以及對發(fā)炎物質具有清除能力,是一種良性的自身訓練。
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這是由于拔罐能使血管擴張,讓局部血液循環(huán) 變好,進而促使廢物、毒素加速排出體外,同時也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提供更多 營養(yǎng)物質和氧氣到細胞。
五、循經感傳,調整人體內臟機能,這是利用經絡連結臟腑的理論,選取與臟腑相 關的經絡沿線進行拔罐刺激,適合使用來回走罐、滑罐等手法,這些手法對呼吸道、胃 腸道、心血管、婦科疾患等都能起到相應感傳,透過感傳刺激有助于達到內部機能的調 整。
導讀:中醫(yī)拔罐療法是中醫(yī)特色療法的一種,具有保健養(yǎng)生、防病治病之功效。拔罐時,需要選取穴位,常用的穴位主要有9個。下面為您一一介紹中醫(yī)拔罐養(yǎng)生常用的9大穴位。
1.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發(fā),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于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升陽益氣,醒腦寧神。
2.內關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于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3.合谷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fā),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zhèn)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yǎng)顏、抗衰老的作用。
導讀:中醫(yī)拔罐療法是中醫(yī)特色療法的一種,具有保健養(yǎng)生、防病治病之功效。拔罐時,需要選取穴位,常用的穴位主要有9個。下面為您一一介紹中醫(yī)拔罐養(yǎng)生常用的9大穴位。
4.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xiàn)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tǒng)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y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于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jié)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5.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于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fā)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6.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的滋養(yǎng),后天之精有賴于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導讀:中醫(yī)拔罐療法是中醫(yī)特色療法的一種,具有保健養(yǎng)生、防病治病之功效。拔罐時,需要選取穴位,常用的穴位主要有9個。下面為您一一介紹中醫(yī)拔罐養(yǎng)生常用的9大穴位。
7.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yǎng),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于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8.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于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tǒng)領一身陽氣,聯(lián)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jié)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9.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yī)學發(fā)現(xiàn)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勞宮、涌泉、三陰交、足三里
勞宮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穴,回陽九針穴之一,具有振奮陽氣,清心瀉火,寬胸利氣,增加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陰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顯,經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以面對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競爭激烈,環(huán)境污染日趨嚴重的生活。
二、祛除濁氣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長、發(fā)育、生殖,是人體的生命之源,腎氣充則生長發(fā)育正常,精力旺盛,反之則生長發(fā)育遲緩,精力不足。腎為主水之臟,腎的生理功能異常則水液代謝出現(xiàn)障礙,人體就會出現(xiàn)濕毒侵襲的現(xiàn)象,濕邪重著粘膩,易趨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經絡氣血,引發(fā)其它各種疾病。涌泉穴經常拔罐可以及時祛除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腎經,使經絡氣血通暢,腎臟功能正常,腎氣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體精力充沛,進而延緩衰老,體質康健。
三、疏通經絡法:
① 任、督二脈透罐法
任、督二脈透罐法是對傳統(tǒng)腹背陰陽配穴法的繼承和發(fā)展,任脈為陰脈之海,督脈為陽脈之海。在任、督兩脈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陰經與陽經,起到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對人體五臟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華佗夾脊穴
四、培補元氣法
取穴:關元、氣海、命門、腎俞
關元與氣海穴皆為任脈之要穴,氣海者元氣之海也,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二穴自古以來就是保健強身的要穴。命門,顧名思義為生命之門戶也,為真氣出入之所,腎俞為腎之要穴,經常拔這四個穴位,可以培補元氣,益腎固精,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五、調補精血法
取穴:三陰交、氣海、腎俞、心俞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三條陰經的交會穴。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盈。肝主藏血,可以調節(jié)人體流動血量,全身血脈都歸心所主,氣又為血之帥,故常拔三陰交可調補肝,脾,腎三經的氣血,配以腎俞、心俞、氣海可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氣血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六、預防胃腸道疾病
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體極重要的保健穴位,對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脾俞、胃俞為脾、胃二臟的背俞穴,中脘為胃之募穴,在這幾個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脾胃功能,預防胃腸道疾病的發(fā)生。
七、預防心血管疾病
取穴:內關、心俞、肝俞、腎俞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具有寧心安神,寬胸利氣的作用。心包乃心之外圍,具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的作用。心俞為心臟之要穴,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二者都和人體心血管系統(tǒng)有著密切聯(lián)系,故經常在內關、心俞、肝俞、腎俞上拔罐可以有效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八、預防呼吸道疾病
取穴:天突、肺俞、風門
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是由于風
寒之邪侵襲而致,肺為嬌臟,最易受邪。天突位于任脈,與陰維脈交會,現(xiàn)代醫(yī)學報道刺激天突穴可以明顯降低呼吸道阻力;肺俞為肺之要穴,風門為外邪出入之門戶,故這三個穴位有著理肺止咳,祛風除邪,調暢氣機的作用,經常拔罐能夠預防呼吸系統(tǒng)疾病。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xiàn)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tǒng)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y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于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jié)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于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fā)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三、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的滋養(yǎng),后天之精有賴于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四、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yǎng),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于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yī)學發(fā)現(xiàn)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六、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發(fā),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于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升陽益氣,醒腦寧神。
七、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于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tǒng)領一身陽氣,聯(lián)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jié)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八、內關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于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fā),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zhèn)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yǎng)顏、抗衰老的作用。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xiàn)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tǒng)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y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于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jié)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于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fā)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三、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的滋養(yǎng),后天之精有賴于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四、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yǎng),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于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yī)學發(fā)現(xiàn)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六、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發(fā),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于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升陽益氣,醒腦寧神。
七、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于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tǒng)領一身陽氣,聯(lián)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jié)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八、內關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于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fā),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zhèn)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yǎng)顏、抗衰老的作用。
拔罐療法是傳統(tǒng)中醫(y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進行治療。
拔罐療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許多種,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膠罐等,甚至家中的罐頭瓶也可以用于拔罐。臨床中用得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膠罐在家庭中用的較多,因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醫(yī),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沒有用火,少了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醫(yī)院一般不用這種。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過玻璃觀察罐內皮膚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時的出血情況等,所以臨床中用得最多。
拔罐療法使用中的另一個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捎靡唤剌^粗的鉛絲,一頭彎成圓圈狀,易于用手握住,另一頭纏上棉花及紗布,用來蘸酒精、點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種:拔罐、閃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后,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然后用手輕輕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時應注意: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將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膚上,否則,將會燙傷病人。
閃罐就是將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復多次。閃罐法多用于虛寒證,或肌肉萎縮,或需重點刺激的穴位。閃罐時應注意:罐子在反復閃拔中,罐子本身的溫度也在迅速升高,故應備有多個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燙傷皮膚。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梢韵蛞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所以說,走罐不是作用于一個穴位,而是作用了數(shù)個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經絡。如后背的膀胱經,就是經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時應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發(fā)涼,頭暈,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選定的穴位上或膿腫處,用三棱針扎上幾針,再在上面拔罐。體內的瘀血、膿血會沿著針眼流出。放血拔罐時應注意:起罐后應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發(fā)熱、熱毒引起的疾病。
拔罐時經常采取的體位:仰臥位、俯臥位、坐位等。
拔罐療法的禁忌癥: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及皮膚損傷者、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各種骨折、極度衰弱、過度疲勞、孕婦、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饑、過渴、醉酒等,均應慎用或禁用拔罐療法。
拔罐時應注意:
1.保暖。拔罐時均要在脫衣服后,才能治療,所以治療時應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保持室內的溫度。
2.避免燙傷。不要將燃燒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過熱的罐子勤更換。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區(qū)、皮膚細嫩處、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乳頭、骨突出處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舊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給患者拔罐時,應密切觀察病人的情況,如有暈罐等情況,應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