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蹦切┙】刀L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生活質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腳氣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對于人類來說,養(yǎng)生是很重要的,畢竟身體會健康,而且氣色也會改善不少,這讓很多人為之心動,不過,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種好,對此,下面就為朋友們說一說中藥方劑腳氣散,它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養(yǎng)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養(yǎng)生秘訣。
【處方】牛膝3兩,硇砂3兩,細辛3兩,丹參3兩,白術3兩,郁李仁(去皮)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下氣消腫,利小便。主腳弱上氣,痹滿不能食;脹腫;兼療風虛冷脹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調下,日3次。
【注意】春、秋、冬三月時得服,夏熱不可服;忌桃、李、雀肉、生菜。
【摘錄】《外臺》卷十九引《蘇恭方》
上文主要介紹了腳氣散的作用以及怎么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食用,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幫到大家。
ys630.COm精選閱讀
吹風散是我們國家常見的中藥之一,吹風散的藥用歷史非常的久遠,很多久遠的醫(yī)藥典籍里面就有著吹風散的記載,吹風散有很好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我們來看一下。
【別名】水燈盞、細風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 冷飯?zhí)? 的 藤 或 根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冷飯?zhí)?,又名:飯團藤。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濕潤處。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文山中草藥》:"甘,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和腸胃,行氣上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腹瀉,嘔吐,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①治腸炎,感冒:吹風散三至五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上文我們介紹了吹風散以及吹風散的特點,可以知道吹風散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中藥定心散對于大多人來說已經是很熟悉了。但實際上,了解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的人并沒有多少,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 定心散蓮座蕨的帶葉柄基部的根莖 。全年可采;挖取根莖,除盡葉柄,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矮小細瘦,高約70厘米。葉柄長約30厘米,粗約1厘米,葉片長約40厘米,2回羽狀,由3~4枚羽片組成;羽片互生,闊倒披針形,長40厘米,中部以上寬約12厘米,向下部逐漸變狹,基部寬約3.5~4厘米,柄長1厘米,羽軸向頂端有狹翅;小羽片約25對,互生,開展,幾無柄,向上部斜向上,相距約1.5厘米,基部的最小,長僅1.7~2厘米,長卵形,短漸尖頭,中部的長4厘米,近尾狀漸尖頭,頂部的長9厘米,寬1.5厘米,披針形,長漸尖頭,基部近圓形,頂端一對近對生,邊緣有三角形鈍鋸齒。葉脈幾開展,纖細,分叉的和單一的互間,向頂部彎弓,倒行假脈明顯。葉為薄草質,下面無鱗片。孢子囊群極小,長圓形。
【生境分布】分布浙江南部。
【性狀】干燥根莖已縱切成2片,呈長橢圓形,稍扭曲,長約7~1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頂端具有葉柄殘基,除去后呈凹陷狀瘢痕,莖基部連接處可見多數(shù)金黃色絨毛,并留有眾多微管束痕跡;表面黑棕色、多皺縮,并散有稀疏根痕;質堅而輕,不易折斷。氣微香,味微苦。以個大、質堅而輕者為佳。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安心神,通經絡。治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熱病抽搐,關節(jié)風痛,冠心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燉內服。
【附方】①治神經衰弱,心悸,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鮮定心散一兩。水煎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通過上面的詳細介紹,我們很好地了解到了中藥定心散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中藥筋骨散,是很好的一味中藥材,筋骨散在調理身體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醫(yī)藥方面應用的也比較廣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別名】接骨散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麻葉豆腐柴和蒙自豆腐柴的根。
【原形態(tài)】1.麻葉豆腐柴,灌木,植株高1-3m。枝圓柱狀,淡黃褐色,幼時疏生柔毛,老時無毛。單葉對生;葉柄粗壯,長1-4cm,有卷曲柔毛;葉片薄紙質或近膜質,卵形,長3-9cm,寬2-6cm,先端漸尖,葉緣有齒狀齒,基部心形或近圓形,兩面疏生短柔毛及橘黃色腺點,脫落后呈凹陷小窩。聚傘花序緊縮呈頭狀,頂生,長1.5-2.5cm,寬2-3.5cm;花序梗長1-2.5cm;苞片線形,密生短柔毛;花柄密生柔毛和腺點;花萼杯狀,長約2mm,兩面有柔毛和腺點,5裂,略呈二唇形,裂片長0.5-0.8mm,花冠淡紅色,長約6mm,4裂,二唇形,外面疏生柔毛和腺點,花冠管長約3mm,喉部密生1圈長柔毛,子房先端密生黃色或紫紅色腺點。核果黑色,卵形,長3-5mm,寬2-4mm,有宿萼。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于海拔1600m左右的山坡叢林中。 2.生于海拔1300-1500m的地區(qū)。
【性味】味苦;微辛;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通脈;止痛;止血。主風寒濕痹;筋骨酸痛;胃痛吐血;脈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筋骨散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筋骨散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筋骨散,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行。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赤豆散,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赤豆(研)1分,伏龍肝(研)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天灶火丹,小兒丹發(fā)于兩膀里尻間,正赤,流至陰處。
【用法用量】每用1分,以雞子白調涂患處。
【摘錄】《普濟方》卷四○六
【處方】赤小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痛風。四肢上或身上一處腫痛或移動他處,色紅參差成塊腫起,按之滾熱便是。
【用法用量】蔥汁調敷。
【摘錄】《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處方】赤小豆1分,吳茱萸1分,赤色白膠1分,厚黃柏1分,黃連1分,貝母1分,硫黃1分,糯米(焙)1分,虢丹(煅)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無名瘡。
【用法用量】麻油、輕粉調末,槐枝煎湯先洗后抹。
【摘錄】《直指》卷二十四
【處方】真赤小豆49粒。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未成即消,已成即破。主一切瘡毒。
【用法用量】加野芒麻根和雞蛋白調敷,日一換。
【摘錄】《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處方】赤小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喉痹,喉腫。
【用法用量】醋調敷腫處??侄練馊牒恚y治。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九
【處方】赤小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熱毒腮頰腫痛。
【用法用量】雞子白調涂之。
【摘錄】《仙拈集》卷三
通過以上對赤豆散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它有沒有副作用的講解,相信我們現(xiàn)在對它的認識是更深的了。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看自己是否能服用赤豆散。
大家在生活中聽說過開胃散嗎,它對一些常見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知道開胃散應該怎么吃,建議大家在食用時了解一下。
【處方】人參2錢,藿香2錢,黃橘皮2錢,木香1錢,丁香2-7粒,胡椒2-7粒,茯苓錢半,良姜錢半,甘草(炙)3錢,訶子肉2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調中平氣。主驚疳、冷瀉、霍亂、吐瀉痢。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錢,薄荷湯下;吐瀉,粥飲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鄭愈方
【處方】砂仁、枳殼、陳皮、茯苓、肉桂、甘草、藿香、厚樸。
【功能主治】發(fā)背,寒氣入胃,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上水煎服。仍用神異膏貼之。
【摘錄】《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處方】白術半錢,茯苓半錢,人參半錢,石蓮子(去皮殼心)10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赤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藿香湯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四十八候》
【處方】訶黎勒皮1兩半,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產后胃氣不和,嘔逆不止,全不納食。
【用法用量】別以半夏半分,生姜1分,薤白2-7莖,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分為2服,不拘時候,調下散2錢。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處方】天南星1個重半兩者(酒同生姜汁浸49日,切破,曝曬干用),半夏半兩,川烏頭半兩,白附子半兩,芎半兩,防風半兩,雄黃半兩,朱砂半兩,牛黃1分,麝香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洗頭風及牙關緊急;小兒急慢驚風。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酒送下;小兒急慢驚風,每服1字,薄荷湯調下。
【摘錄】《雞峰》卷十八
以上就是對開胃散的一些簡單的介紹了,當然了日常如果要用藥的話,最好可以咨詢一下相關的醫(yī)生。
赤散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為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赤散的功效作用等。
【處方】牡丹5分,皂莢5分(炙之),細辛3分,干姜3分,附子3分,肉桂2分,珍珠4分,躑躅4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瘴氣、疫癘、溫毒。
【用法用量】初覺頭強邑邑,便以少許納鼻中,吸之取吐;每服方寸匕,溫酒下,復眠得汗,即愈。晨夜行,及視病,亦宜少許,以納鼻、粉身佳。牛馬疫,以一匕著舌下,溺灌,日3-4次,甚佳也。
【摘錄】《肘后方》卷二
【處方】丹砂12銖,蜀椒18銖,蜀漆18銖,干姜18銖,細辛18銖,黃芩18銖,防己18銖,桂心18銖,茯苓18銖,人參18銖,沙參18銖,桔梗18銖,女萎18銖,烏頭18銖,雄黃24銖,吳茱萸30銖,麻黃2兩半,代赭2兩半。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后中風寒,經氣腹大。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下,日3次;耐藥者二匕。夏令汗出。欲治瘧,先發(fā)一時所,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細辛、姜、桂、丹砂、雄黃不熬,余皆熬之。
【摘錄】《千金》卷九引華佗方
【處方】赤石脂3兩,桂心1兩,代赭3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產后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下,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石脂療腹痛、下痢赤白,代赭治腹中毒邪、女子赤沃漏下,皆《本經》主治,以其味澀司收,故用桂心之辛而散其滯也。
【摘錄】《千金》卷三
【處方】干姜1兩,防風1兩,沙參1兩,細辛1兩,白術1兩,人參1兩,蜀椒1兩,茯苓1兩,麻黃1兩,黃芩1兩,代赭1兩,桔梗1兩,吳茱萸1兩,附子2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往來有時。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食前酒下,日3次。
【摘錄】《千金》卷九
【別名】藜蘆散
【處方】藜蘆1兩,躑躅花1兩,附子6銖,桂心6銖,真朱6銖,細辛18銖,干姜18銖,牡丹皮1兩6銖,皂莢1兩6銖。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辟溫疫氣。主傷寒熱病。
【用法用量】藜蘆散(《傷寒總病論》卷四)。
【摘錄】《千金》卷九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赤散的功效與作用了解了嗎?其實赤散還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fā)現(xiàn)哦。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分支,是中醫(yī)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抽風散就是中藥方劑的一種,一起來了解了解。
【處方】石決明1兩半,茯苓1兩半,車前子1兩半,五味子1兩半,人參1兩半,細辛1兩半,知母1兩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鶻眼凝睛外障。
【用法用量】每服1錢7分,食后米飲湯調下。
【摘錄】《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處方】黃柏1兩,秦皮1兩,秦艽1兩,防風1兩,細辛1兩,黃連5錢,木香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暴風客熱外障。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抽風膏”。
【摘錄】《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后,大家是否對抽風散有一定的了解了呢。其實抽風散本身是沒有什么害處的,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不適合服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吃之前,咨詢醫(yī)生,問清楚后再食用。
卷簾散大家了解嗎,它是一種中藥方劑,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大家應該都知道卷簾散功效是挺多的,對于具體的卷簾散的作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介紹。
【處方】爐甘石120克(碎)黃連21克(捶碎,用水250毫升煮數(shù)沸,去滓)樸消15克(研細)
【制法】先將爐甘石末入坩鍋內,煅令外有霞彩為度,入黃連、樸消,水中浸,飛過,候干;又入黃丹1.5克,水飛過,候干;次入青鹽、膽礬、銅青各1.5克,硇砂、膩粉、白丁香、乳香(均別研)、鉛白霜各0.3克,黃連末15克,白礬6克(半生半熟,飛過),上藥共為細末,和勻。
【功能主治】治久新眼病,昏澀難開,翳膜遮睛,或成胬肉,或連瞼赤爛,常多冷淚,或暴發(fā)赤眼腫痛。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點眼。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處方】爐甘石4兩(碎),黃連7錢(捶碎,水1碗煮數(shù)沸,去滓),樸消半兩(研細),先將爐甘石末入甘鍋內,歇口煅令外有霞彩為度。次入黃連、樸消,水中浸,飛過,候干。又入黃丹半錢,水飛過,候干,次入:青鹽半錢,膽礬半錢,銅青半錢,硇砂(別研)1字,膩粉(別研)1字,白丁香(別研)1字,乳香(別研)1字,鉛白霜1字,黃連末半兩,白礬2錢(半生半飛過)。
【制法】上各為細末,同前件藥合和勻。
【功能主治】久新病眼,昏澀難開,翳膜瘀肉,連瞼赤爛,常多冷淚,或暴發(fā)赤眼腫痛。
【用法用量】每日少許點眼。
【注意】目宜久閉為妙。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通過上文對卷簾散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yǎng)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
鶴虱散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鶴虱散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談鶴虱散的主要功效與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鶴虱7.5克 川大黃7.5克(銼碎,微炒)川樸消15克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小兒多吐蛔蟲。
【用法用量】每次2~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一日三次。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
【處方】鶴虱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蟲心痛。
【用法用量】空腹以溫酢1盞和服。蟲當吐出。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三,名見《外臺》卷七引張文仲方
【處方】鶴虱1分,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川樸消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多吐蛔蟲。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3歲兒溫服半合,日3次。
【摘錄】《圣惠》卷九十二
【處方】鶴虱(去土,微炒)3分,檳榔(炮,銼)1兩2分,楝根皮(結子東南引者,以石灰如拳大,水2碗浸2宿,曬干)2兩半,陳橘皮(去白,微炒)半兩,大麥糵(炒)1兩半,牽牛子(一半生用,一半炒熟)3兩,糯米1合。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疳蛔、寸白蟲、蛔蟲等發(fā)作心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招募逅诿罪嬚{下,如未轉瀉,即更服,并煎姜蜜湯時時熱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九
【處方】波斯鶴虱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蛔蟲并三蟲及諸蟲。
【用法用量】以肥豬肉或肥羊肉,加蔥豉為臛汁,每服1方寸匕,不食晚飯,次日晨空腹以臛汁和服。稍多飲臛汁佳。若不能散服,即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仍以此臛汁送下,或空心以苦酒送下。要服此丸散使盡,已后30日,勿雜食。永愈。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九引《千金》
【處方】鶴虱(微炒)2兩,雚蘆(微炒)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三蟲。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用豬羊肉臛汁調下,空腹、日午、近夜各1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九
【處方】鶴虱(炒黃)1兩,檳榔(銼,生用)1兩,胡粉(炒黃)1兩,苦楝根皮(銼)1兩,白礬(燒過)1分。
【制法】上三味為散,入白礬、胡粉同研勻細。
【功能主治】止痛,殺蟲。主小兒諸蟲心痛,發(fā)歇無時。
【用法用量】每服1字匕,米飲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鶴虱(炒)1分,苦楝根皮1分,檳榔(銼)1枚,牽牛子(炒)1分,使君子(去皮)10枚。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小兒蟲痛,面好伏地,口吐清水。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米飲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雷丸1兩,鶴虱1兩,黑狗脊(燒去毛)1兩,使君子1兩,苦楝根1兩,檳榔1兩,輕粉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腹內諸積、蟲積,無時攻心疼痛,及口中或大便時有蟲出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蔥白5根熬湯,滴香油少許入藥內五更服。如要服此藥隔夜不食夜飯,次早五更空心燒豬肉2兩重吃后卻服藥,若大便余時不行,單用牽牛頭末3錢,漿水調服,取下蟲物,有一托長余,節(jié)節(jié)相連,屢見效。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九
【處方】鶴虱半兩,細辛半兩,露蜂房(燒灰)半兩,膩粉1分,麝香(細研)1分。
【制法】上為散,入研了藥令勻。
【功能主治】牙齒風府,膿血蟲,牙根有蟲。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摻濕帛上,于臨臥時貼患處。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鶴虱(微炒)1兩半。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三蟲。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空心豬羊肉臛汁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九
在我們閱讀完上文后可以發(fā)現(xiàn)鶴虱散不僅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還是治病的良方,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了解鶴虱散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效果哦!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養(yǎng)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養(yǎng)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藥的方劑可以說就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種叫做川芎散的方劑。
【處方】川芎0.9克 柴胡2.1克 羌活 防風 藁本 生甘草 熟甘草 升麻各3克 酒生地黃6克 酒黃連(炒)酒黃芩各13.5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風熱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3克或6~9克,食后用茶清調下。
【注意】服藥期間,忌酒、濕面。
【摘錄】《蘭室秘藏》卷中
【處方】川芎 細辛 羌活 槐花 石膏 香附子 甘草(炙)各15克 荊芥 薄荷 茵陳 防風(去叉)菊花各30克
【制法】上十二味,為末。
【功能主治】主偏正頭疼。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調下,一日三次。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動風發(fā)物。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九
【處方】川芎(洗)柴胡(去苗,洗)各30克 半夏曲 甘草(炙)甘菊 細辛(去葉)人參(去蘆)前胡(去苗,洗)防風(去叉股)各15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主風熱上壅,鼻塞清涕,眼多眵淚,半邊頭疼。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4片,薄荷5葉,同煎至100毫升,去律溫服。
【摘錄】《普濟本事方》卷四
【處方】川芎3克 人參 吳茱萸各1.5克 茯苓 桔梗各1.2克 當歸3克 制樸1.5克 芍藥2.2克 枳殼 炙甘草各0.9克
【制法】上藥細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主婦人素有冷氣沖心,心腹痛,如刀刺者。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稍熱服。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七引《產寶》
【處方】蒼術(米泔浸)150克 藁本 白茁 細辛 羌活 川芎 甘草(炙)各30克
【制法】上藥嘆咀。
【功能主治】主傷寒鼻塞。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蔥白3寸,煎取100毫升,溫服。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六十二引《醫(yī)林》
【處方】川芎1兩,人參1兩,枳殼1兩,沉香2錢,香附子2錢,木香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中風,中氣。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沸湯入鹽點灌之。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一
【處方】川芎1兩,北細辛3分,白茯苓1兩,白術1兩,粉草半兩,桂枝3分。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眩暈,惡風自汗,或身體不仁,氣上沖胸,戰(zhàn)搖如在舟船之上。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不拘時候服。有痰,兼服青州白丸子。
【摘錄】《得效》卷三
【處方】五加皮5錢,海桐皮5錢,川烏5錢,牡丹皮5錢,川芎5錢,赤芍藥5錢,干姜1錢,肉桂1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雞爪風,手口搖動,不能舉物。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將古銅錢1個入清油內浸,每煎藥入錢同煎,不拘時候服。
【摘錄】《得效》卷十三
【處方】川芎、白芷、細辛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面腫牙疼不可忍。
【用法用量】擦2-3次,鹽湯漱,立止。
【摘錄】《得效》卷十七
【處方】甘菊花1兩,川芎1兩,荊子1兩,薄荷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初患發(fā)眼風,頭疼。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生蔥3寸,熬黑豆水,入茶末少許,食后調服。
【摘錄】《普濟方》卷八十五引《德生堂方》
【處方】川芎7錢半,細辛半兩,羌活半兩,槐花半兩,甘草半兩,香附子半兩,石膏半兩,荊芥穗1兩,薄荷葉1兩,菊花1兩,山茵陳1兩,藁本1兩,白芷1兩,勾藤1兩,防風(去蘆頭)1兩(一方無藁本)。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頭風,偏正頭疼。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茶調下,1日3次。
【注意】忌發(fā)風物。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五
【處方】川芎2兩,荊芥2兩,甘菊2兩,薄荷2兩,蟬殼2兩,蔓荊子2兩,甘草1兩(炙)。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諸風疾。
【用法用量】每服2-3錢,食后茶、酒任下。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二
【處方】川芎。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妊婦從高墜下,胎氣不和,轉動不能,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酒調下。
【摘錄】《袖珍》卷四引《簡易方》
【處方】川芎1兩,甘草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小兒鼻血。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煎,乘熱不拘時候服。
【摘錄】《雞峰》卷十
【處方】川芎5兩,羌活5兩,防風5兩,細辛5兩,旋覆花5兩,藁本5兩,蔓荊子5兩,石膏半兩,甘草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頭眩痛,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后熱服。
【摘錄】《雞峰》卷十七
【處方】山茱萸1兩,山藥半兩,甘菊花(去萼梗,不可誤用野菊)半兩,人參(去蘆)半兩,茯神(去木)半兩,小川芎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眩頭暈。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1日3次。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山茱萸氣味酸甘平微溫,入肝;山藥氣味甘平,入脾;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甘菊花氣味辛涼,入肝膽;茯神氣味甘平,入心;以酒送藥,亦取其升也。風眩頭暈,以辛溫辛涼之藥升散其風;以酸甘甘溫之藥調和中宮正氣,則厥功奏捷矣。
【摘錄】《本事》卷二引龐先生方
【別名】川芎甘菊散
【處方】川芎(洗)1兩,柴胡(去苗,洗)1兩,半夏曲半兩,甘草(炙)半兩,甘菊半兩,細辛(去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前胡(去苗,洗)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盛膈壅,鼻塞清涕,熱氣攻眼,下淚多眵,齒間緊急,作偏頭疼。
【用法用量】川芎甘菊散(《杏苑》卷五)。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柴胡氣味甘平,入足少陽;半夏曲氣味辛溫,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甘菊花氣味辛涼,入肝膽;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前胡氣味苦辛微寒,入手足太陰、陽明,其功長于下氣;防風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再佐以生姜之辛溫散,薄荷之辛涼而散,使上壅者得以宣降,則所患之癥得甘平甘溫之品護中,而辛溫辛涼之藥各得施其技焉。
【摘錄】《本事》卷四
【處方】川芎3錢,白芷2錢,細辛半兩(去葉),蓽茇1分,石膏(煅)1錢半,防風1錢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頭風。
【用法用量】白湯調服。
【摘錄】《普濟方》卷四十六引《海上方》
【處方】川芎、白芷、荊芥、羌活、消鼠粘子、升麻各等分。
【功能主治】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上同煎,溫漱。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五引《海上方》
【處方】川芎1兩,槐子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熱上沖,頭目眩熱,腫及胸中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錢。如胸中氣滯不利,生姜湯調;目疾,茶調;風熱上攻,(口父)咀1兩,水煎,食后服。
【摘錄】《保命集》卷下
【處方】石膏2兩,川芎5錢,白附子1兩,甘草、羌活、菊花、地骨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目疾,早晨兩眥疼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銀海精微》卷下
【處方】川芎1兩,當歸1兩,生地黃1兩,伏龍肝1兩,龍骨1兩,芍藥1兩,蒲黃1兩,御米殼(去蒂,蜜浴,炒焦)4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崩漏帶下,諸方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用溫酒或米飲調下。
【摘錄】《施圓端效方》引延津王子安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二一○)
【處方】川芎1錢,白芷1錢,防風1錢,赤芍1錢,生地1錢,當歸1錢2分,羌活1錢2分,花粉1錢2分,陳皮1錢,桔梗1錢,黃荊子1錢2分。
【功能主治】上部頭傷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酒煎服。
【摘錄】《傷科方書》
【處方】川芎1錢,當歸1錢,檳榔1錢,肉桂1錢,麻黃(去節(jié))1錢,防己1錢,木通1錢,石菖蒲1錢,細辛1錢,白芷1錢,木香5分,川椒5分,炙草5分。
【功能主治】鼻癰。
【用法用量】每3錢,加蘇葉、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二
【處方】川芎、當歸、茯苓、厚樸各等分。
【功能主治】妊娠卒心痛,氣欲絕。
【用法用量】水6升,煎2升,分2服。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一八三
【處方】旋覆花、半夏、甘草、石膏、細辛、蔓荊子、藁本、羌活、荊芥、地黃、當歸、川芎。
【功能主治】眩運,肝家風熱者;亦治頭疼。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一
【處方】川芎、生干地黃、白芍、枳殼各等分。
【功能主治】產后余血不盡,奔上沖心,煩悶腹痛。
【用法用量】上為末。每服方寸匕,酒調下,1日2次。
【摘錄】《濟陰綱目》卷十三
【處方】甘菊3錢,石膏3錢,川芎3錢。
【功能主治】偏頭痛,頭風。
【用法用量】上為末。每服1錢,茶清調下。
【摘錄】《赤水玄珠》卷三
【處方】川芎1兩,菊花1兩,細辛1兩,鼠粘子1兩,石膏1兩,僵蠶1兩,蒺藜1兩。
【功能主治】患眼疾不癢不赤而痛者。
【用法用量】上為末。每服2錢,米湯調下。
【摘錄】《銀海精微》卷下
【處方】川芎、白芷、細辛、龍腦葉、豬牙皂角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一切眼疾。
【用法用量】搐入鼻中。
【摘錄】《普濟方》卷八十六引《海上方》
【別名】川芎飲
【處方】川芎1兩,藁本1兩,細辛1兩,白芷1兩,羌活1兩,炙甘草1兩,蒼術(米泔浸)5兩。
【功能主治】風寒鼻塞。
【用法用量】川芎飲(《不知醫(yī)必要》卷二)。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六十二引《醫(yī)林方》
【處方】川芎1錢,人參5分,吳茱萸5分,茯苓4分,桔梗4分,當歸1錢,制樸半錢,烏藥7分半,枳殼3分,炙甘草3分。
【制法】上細切,作1服。
【功能主治】婦素有冷氣沖心,如刀刺者。
【用法用量】水1盞半,煎至1盞,稍熱服。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七
【處方】川芎(洗,銼)1兩,桂心(不見火,銼)1兩,木香(銼,懷干)1兩,當歸(去蘆頭須,洗,銼,焙)1兩,桃仁(去皮尖并雙仁,炒黃)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產后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熱酒調下;如不欲飲酒,即用水1盞,藥末2錢,煎至7分,帶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家寶產科備要》卷六
【別名】芎烏散、川烏散
【處方】真天臺烏藥皮、大川芎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產后頭痛。男子氣厥頭疼,婦人氣盛頭疼。
【用法用量】芎烏散(《醫(yī)方類聚》卷八十一引《濟生續(xù)方》)、川烏散(《普濟方》卷三五一)。
【摘錄】《婦人良方》卷二十二
【處方】川芎1兩,羌活1兩,防風1兩,菊花1兩,荊芥穗1兩,僵蠶(洗,炒)1兩,撫芎1兩,制蒼術1兩,白芷1兩,石膏(煅)1兩,細辛(凈)1兩,芎須(水洗)1兩,香附(炒)1兩,川烏(炮)半兩(去皮尖),淮烏(黑豆煮)半兩(去皮尖)。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眼睛疼,頭痛,沙澀流淚,眩爛風癢,障膜遮睛,及積年頭風。
【用法用量】每服1大錢,食后,茶湯清調下。頭痛,蔥白湯調下;常服,薄荷茶調下。
【摘錄】《永類鈐方》卷十一引《石人屏曾氏家藏》
在了解了川芎散這味方劑之后,我們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試一試。相信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