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湯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生活越來越好,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正確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椒湯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藥方劑涵蓋了人體各個系統(tǒng)的調(diào)理,并對其有顯著地療效。椒湯就是一種被廣泛應(yīng)用的方劑,你了解它的功效嗎?
【處方】蜀椒6升(未經(jīng)蒸者,用生綢作袋子2個,每個長8-9寸,納椒入袋中,實筑之,仍縫袋口)。
【功能主治】腳氣攣腫,腰胯不隨。
【用法用量】將椒袋納釜中,以酸漿水4斗5升,入鹽2升,煮5-7沸。用凈瓦甕子1口,可容5斗者,將所煮椒汁,乘熱入甕中,候其湯冷暖通腳,即以腳入甕中,踏椒袋上蘸,仍以湯頻頻從骭面淋之。若甕中椒袋覺冷,即換釜中熱者,其湯或冷,亦換釜中熱湯,其使了湯并椒袋,卻納釜中,以微火溫之,常令熱,亦須于密室中,勿令風(fēng)吹。若兩腳覺痹牽風(fēng)如蟲行,頭項肢體,皆有汗出,腹中鳴,此是氣下,即止。若汗后覺心氣悶,可取冷飯吃3-5口,以鹿脯下之。若覺微利,此是病狀通泄也。若未愈,即隔日或3日,取舊湯袋等,依前法踏蘸,還以得汗及腹鳴為度。其蘸腳湯,只可離腳面3-4寸,不可過踝。
【注意】宜食酥蜜姜湯并鹿肉。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蜀椒1兩,礬石半兩,桂心1兩。
【功能主治】蟲齒痛。
【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含之,漱齒勿咽汁。
【摘錄】《外臺》卷二十二引《刪繁方》
以上就是對中藥方劑椒湯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其實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卻不肯去看病更不肯醫(yī)治,這種心態(tài)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話,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
YS630.cOM相關(guān)閱讀
制作中藥方劑,不但需要自信心和耐心,而且要對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有所了解,否則,搭配不當(dāng),將影響方劑的藥用價值和味道。下面我們?yōu)榇蠹彝扑]一種做法。頗受人們歡迎的方劑椒附湯。
【處方】川椒(去目)、干姜(生用)、附子(去皮臍,生用)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驟然腹痛注下,或滑腸頻并,多有冷沫。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椒附丸”(見《魏氏家藏方》)。
【摘錄】《百一》卷六
【處方】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麻黃(去節(jié),煎去沫,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石膏(碎)1兩,人參1兩半,芍藥1兩半,當(dāng)歸(切,焙)2兩,芎?2兩,干姜(炮)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手足偏枯,筋脈馳緩,疼痛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姜3片,棗1枚(擘),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處方】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200粒,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粳米半盞,干姜(炮)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12枚,甘草(炙,銼)1兩。
【功能主治】寒疝。心腹痛不可忍,汗出悶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入生姜半分(切),棗2枚(擘破),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四
看完了上文關(guān)于椒附湯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椒附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椒附湯的時候,應(yīng)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椒附湯的藥效 。
不同的人群應(yīng)該如何養(yǎng)生呢,相信這是很多人感到困擾的問題,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種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方劑養(yǎng)生。下面來介紹一下姜椒湯。
【處方】生姜1兩,椒(去目、汗)1兩。
【功能主治】咳嗽,及短氣脅痛。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3升,每服1合。
【摘錄】《外臺》卷九引《古今錄驗》
【處方】姜汁7合,蜀椒3合,半夏3兩,桂心1兩,附子1兩,甘草1兩,橘皮2兩,桔梗2兩,茯苓2兩(1方不用甘草)。
【功能主治】胸中積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嘔吐。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2升半,去滓,納姜汁煮取2升,分3服。服3劑佳。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川椒、桂、附入于二陳湯中,但加桔梗舟楫之劑,載諸藥以破胸中冷積寒痰也。
【摘錄】《千金》卷十八
關(guān)于姜椒湯的相關(guān)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yǎng)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了。
椒桂湯對于大家來說也是很經(jīng)常見到的,那么它和同類的方劑有什么區(qū)別?椒桂湯的功效與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川椒18克(炒黑)桂枝18克 良姜9克 柴胡18克 小茴香12克 廣皮9克 吳茱萸9克(泡淡)青皮9克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治暴感寒濕成疝,寒熱往來,脈弦反數(shù),舌白滑,或無苔,不渴,當(dāng)臍痛,或脅下痛。
【用法用量】用急流水1.6升,煮成600毫升,溫服200毫升。覆被令微汗,佳。不汗,再服200毫升,接飲生姜湯,促之得汗。次早又服200毫升,不必覆被再令汗。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別名】木瓜散
【處方】雞糞1合(微炒),肉豆蔻1錢(去殼),胡椒1錢,桂心半兩,木瓜3錢。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肝虛轉(zhuǎn)筋入腹,胸悶絕,體冷。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
【摘錄】《普濟方》卷十四
其實用椒桂湯治療一些疾病時也是有一些講究的,希望大家能夠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dǎo)下服用。
大家都知道椒梅湯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那知不知道椒梅湯的功效和作用呢?椒梅湯的食用方法呢?下面就一一的為大家解惑。
【處方】烏梅 花椒 檳榔 枳實 木香(另研)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肉桂 厚樸 干姜 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殺蟲止痛。治蟲痛,時痛時止,面白唇紅,舌有白點。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五
【處方】黃連6克 黃芩6克 干姜6克 白芍(生)9克 川椒(炒黑)9克 烏梅(去核)9克 人參6克 枳實4.5克 半夏6克
【功能主治】驅(qū)蛔,祛暑。治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下利血水,甚至聲音不出,上下格拒者。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備注】本方由仲景烏梅丸化裁而成。方中川椒、烏梅、黃連三味極辛、極酸、極苦之品,為驅(qū)蛔殺蟲之主藥;配黃芩助黃連以祛暑邪;干姜助川椒以驅(qū)蛔,并能溫脾胃以實土;土敗木乘,故以白芍以柔肝,人參以補虛;心下板實,故用枳實以破氣消痞;嘔惡吐蛔,故用半夏以降逆止嘔。諸藥合用,共奏驅(qū)蛔祛暑之功。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處方】花椒1錢,烏梅3枚,蔥腦3個,檳榔1錢。
【功能主治】蟲癥。腹痛口渴,飲水不已,兼嘔清水。
【摘錄】《一盤珠》卷二
【處方】烏梅、花椒、檳榔、枳實、木香(另研)、香附、砂仁、川楝子(去核)、肉桂、厚樸、干姜、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蟲痛。心腹痛,胃口有蟲作痛者,時痛時止,面白唇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錄】《回春》卷五
以上就是本文對椒梅湯的一些介紹,其實養(yǎng)生方劑還是很值得我們來研究的,因為,它在中醫(yī)養(yǎng)生領(lǐng)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色和風(fēng)格。
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卻在慢慢的下降,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會這樣那樣的疾病,那么選擇什么藥物好呢?中藥方劑可不可以呢?那么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應(yīng)用非常廣泛的方劑椒附白通湯。
【處方】生附子(炒黑)3錢,川椒(炒黑)2錢,淡干姜2錢,蔥白3莖,豬膽汁半燒酒杯(去渣后調(diào)入)。
【功能主治】齊通三焦之陽,急驅(qū)濁陰。主足太陰寒濕,舌白滑,甚則灰,脈遲,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濁陰凝聚,陽傷腹痛,痛甚則肢逆。
【用法用量】上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涼服。
【各家論述】此苦辛熱法復(fù)方也??嗯c辛合,能降能通,非熱不足以勝重寒而回陽。附子益太陽之標(biāo)陽,補命門之真火,助少陽之火熱。蓋人之命門,與太陽之陽少陽之陽旺,行水自速。三焦通利,濕不得停,焉能聚而為痛,故用附子以為君,火旺則土強。干姜溫中逐濕痹,太陰經(jīng)之本藥,川椒燥濕除脹消食,治心腹冷痛,故以二物為臣。蔥白由內(nèi)而達外,中空通陽最速,亦主腹痛,故以之為使。濁陰凝聚不散,有格陽之勢,故反佐以豬膽汁,豬水畜,屬腎,以陰求陰也;膽乃甲木,從少陽,少陽主開泄,生發(fā)之機最速。此用仲景白通湯,與許學(xué)士椒附湯,合而裁制者也。
【摘錄】《溫病條辨》卷二
以上就是對椒附白通湯配方的詳細(xì)介紹,是一個不錯之選,不過制作的時候需要適量,過多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身體有很大影響。
各種中藥方劑都有自己獨特的功效,在電視上大家應(yīng)該都看過關(guān)于中藥方劑的介紹,它能夠很好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沒有什么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中藥方劑解急蜀椒湯的作用。
【別名】蜀椒湯
【處方】蜀椒200枚(炒出汗),附子1枚(炮),粳米半升,干姜半兩,半夏12枚(洗),大棗20枚,甘草1兩(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解結(jié)逐寒。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困急欲死者。
【用法用量】蜀椒湯(《普濟方》卷二四八)。
【注意】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
【摘錄】《外臺》卷七引《小品方》
解急蜀椒湯的作用很多,對于一些病癥真的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大家在服用的時候還是要多了解一些,看看自己是不是適合吃,避免造成身體不適。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但對于各種食物都非常的了解,藥品也是人們?nèi)粘I钪薪佑|很多的,其中椒蒿就是一種比較常出現(xiàn)的中藥材,鑒于還是有很多人對于椒蒿不怎么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xì)的看一下。
【別名】灰蒿、蛇蒿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龍蒿的全草根。
【原形態(tài)】龍蒿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粗大或略細(xì),木質(zhì),常生有地下莖。莖直立,叢生,下部木質(zhì),分枝開展。葉無柄;中部以上葉密集,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3-7cm,寬2-3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部葉與區(qū)片葉略短小,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5-3cm,寬1-2mm。頭狀花序多數(shù),近球形、卵球形或近半球形,于莖頂或枝端排列成稍密集的復(fù)總狀花序;總苞球形,直徑2.5-3mm,總苞片3層,外層卵形形,背面綠色,中、內(nèi)層卵圓表或長圓形,邊緣寬膜質(zhì);花外層雌性能育,約6-10朵;內(nèi)層峽谷性花不育,約8-14朵。瘦果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干也坡、草原、林緣、路旁、田邊及干河岸和亞高山草甸。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宣肺止咳。主風(fēng)寒感冒;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我們知道了椒蒿的功效與作用,椒蒿的食用方法等,相信上文的內(nèi)容可以幫到大家!
椒囊,這是一種中藥方劑的名字,這種藥是由多種常見的藥物組成,用途也是比較廣泛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川椒2-3斤(1方加破開檳榔、熟艾各1/3)。
【功能主治】辟去寒濕氣。主腳氣。一切瘴疾,時氣,風(fēng)寒邪氣。
【用法用量】《醫(yī)統(tǒng)》本方用法:以絳紗囊貯椒兩許,懸佩身旁近里衣處。
【各家論述】大抵足膝之病居下屬陰,又加寒濕,陰益甚矣,血氣微冷凝結(jié),非至熱不可除。今用川椒,椒性熱,復(fù)加以火蒸之,自然寒濕去矣。
【臨床應(yīng)用】腳氣:仆丁酉歲在臨安,約婺女親戚吳寬夫泛湖,是時劇暑,見其用火踏,上置一布囊烘足,叩其所以,答云:某舊有腳氣之疾。近用椒囊月余,亦漸見效。庚子歲在淳安,寬夫經(jīng)過,因問其疾,云:愈之已久,乃椒囊之功,不特某用之效,傳之?dāng)?shù)親,知皆無恙矣。
【摘錄】《奇效良方》卷三十九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椒囊功效和用法等。通過上述文章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到雖然椒囊的好處很多,但是還是要在充分了解它的情況下再去服用。
西方醫(yī)學(xué)的發(fā)展給傳統(tǒng)中醫(yī)帶來了一些危機。但中醫(yī)還是有許多神奇的地方,下面就來說說中藥竹葉椒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土花椒[湖南、上海]、山花椒[廣東]、野花椒[四川]
【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 竹葉椒 Zanthoxylum armatum DC.[Z. alatum Roxb., Z.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以 根、樹皮、葉、果實 及 種子 入藥。全年采根、樹皮,秋季采果,夏季采葉,鮮用或曬干。
【性味】辛、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溫中理氣,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根、果:胃腹冷痛,胃腸功能紊亂,蛔蟲病腹痛,感冒頭痛,風(fēng)寒咳喘,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毒蛇咬傷;葉:外用治跌打腫痛,癰腫瘡毒,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果1~3錢,根0.5~1兩;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水煎洗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本草圖經(jīng)》
上文就是對竹葉椒的功效與作用的詳細(xì)介紹,在對它選擇的時候,注意用量,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養(yǎng)生的方法很多,實踐證明中藥中的方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方劑椒紅丸!
【處方】川椒紅2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干姜1兩(炮裂,銼)。
【制法】上為末,用豬腎3對,去脂膜薄切,攤于紙上,去血,然后鋪一重腎,著一重藥末,以盡為度,卻以三五重濕紙裹,于塘火內(nèi)燒,待香熟取出紙,爛研,若稍硬,更點少許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暖下元。主下焦虛寒,臍腹(疒丂)痛,小便滑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川椒3兩,巴戟(去心)1兩,茴香1兩,川楝子肉1兩,山藥1兩。
【制法】上為末,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安五臟,壯筋骨,明目去昏,進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時溫酒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二四引《醫(yī)學(xué)切問》
【處方】花椒(去目)、制蒼術(shù)、白術(shù)(煨)、白茯苓、黑牽牛(炒)、川烏、枸杞子(酒浸)、巴戟(炮,去心)、防風(fēng)、羌活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腎俱虛,眼昏漸成內(nèi)障,而兼氣者。
【用法用量】人參煎湯送下。
【摘錄】《永類鈐方》卷十一
【處方】川椒紅10兩(微炒),附子4兩(炮裂,去皮臍),白蒺藜2兩(微炒,去刺),硫黃2兩(細(xì)研,水飛過),硇砂2兩(細(xì)研),巴戟2兩,鹽花2兩。
【制法】上為末,用豮豬腎5對,煮熟,去脂膜,爛研如糊,入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胃,止痰逆,消酒食,暖下元,補諸虛憊。主風(fēng)毒。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鹽湯送下,或酒下亦得。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川椒紅2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石斛1兩(去根,銼),桂心2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粗皮,炙干),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巴戟1兩,木香1兩,硫黃1兩(細(xì)研,水飛過),磁石2兩(燒,醋淬7遍,細(xì)研,水飛過),鹿茸2兩(去毛,涂酥,炙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腰腳,明耳目,暖下元。主虛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鹽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椒紅1兩(微炒),沉香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蓬莪術(shù)1兩,訶黎勒皮1兩,當(dāng)歸1兩(銼碎,微炒),高良姜半兩(銼),肉豆蔻半兩(去殼),丁香半兩,白術(shù)1兩,麝香1分(研入)。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虛損,暖下臟,逐痼冷,進飲食。主婦人血風(fēng),氣攻脾胃,臟腑虛冷,全不思食,臍腹多痛,體瘦無力。婦人血氣不調(diào),風(fēng)冷邪氣,乘虛客搏,脅肋時脹,面色萎黃,肌體羸瘦,怠惰嗜臥。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
【處方】蜀椒(去目及閉口者,曬干,搗羅取紅)1斤(再搗為末),生地黃7斤(肥嫩者)。
【制法】上先將地黃搗,絞自然汁,銅器中煎至1升許,住火,候稀稠得所,即和前椒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服百日覺身輕少睡,心力足;服及三年,心智爽悟,記憶不倦,目明倍常,面色紅悅,須發(fā)光黑。主元臟傷憊,耳聾目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暖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七
【處方】川椒(微炒去汗,取紅)5兩,磁石3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xì)研,水飛過),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巴戟2兩,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硫黃2兩(微炒,細(xì)研),厚樸3兩(去粗皮,涂生姜汗,炙令香熟),茴香子2兩(微炒),鹽花2兩。
【制法】上為末。以羊腎3對,去盡筋膜,細(xì)研,用好酒2升相和,于銀鍋內(nèi)熬成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濕積冷腰痛,行立無力,小便滑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摘錄】《圣惠》卷四十四
【處方】地黃2斤(洗凈,焙干),川椒1斤(去合口并目,焙干),蒼術(shù)3斤(米泔浸3日,焙干)。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生黑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1日2次。服藥旬日,黑花并除。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二
【處方】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取紅)3兩,牛膝(去苗,酒浸3宿,洗,曬干)4兩,生地黃5兩(取汁為膏),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石斛1兩(去根,銼),桂心2兩,肉蓯蓉2兩(酒浸,去粗皮,炙),巴戟1兩,菟絲子2兩(酒浸,焙干,為末),木香1兩,吳茱萸1兩(湯浸,焙干,炒),鹿茸2兩(去毛,涂酥,炙微黃),硫黃1兩(細(xì)研,水飛過),磁石2兩(燒,醋淬7遍,細(xì)研,水飛)。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筋骨,益血脈,悅顏色。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處方】蜀椒(去子及合口者)8兩(以火燒1坑子,潑酒在上,次傾椒在上,急用1新瓦盆緊合定,四縫以新土密閉,1復(fù)時取出,杵,取紅不用白),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木香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生姜4兩(切作片子,炙黃),巴戟天(去心)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五味子(炒)1兩,桂(去粗皮)1兩,補骨脂(微炒黃)1兩,茴香子(微炒)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檳榔(銼)半兩。
【制法】上為末,用羊腎4對,去筋膜細(xì)銼,入青鹽2兩,于砂盆內(nèi)同研,和前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暖,逐風(fēng)冷,聰明耳目。主本臟虛損。
【用法用量】若稠時,更入少面糊為丸。每服30丸,空心、食前以溫酒送下,鹽湯下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六
【處方】椒(去目,炒出汗)半兩,款冬花1兩,紫菀(去苗及枯燥者)1兩,干姜1兩,礬石(火煅1伏時)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細(xì)辛(去苗)半兩,皂莢(去子,酥炙)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咳、寒嗽,咳則腰背相引疼痛,惡寒,唾冷沫,小便數(shù),脈緊。
【用法用量】每月比30丸,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處方】椒紅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巴戟天(去心)1兩,補骨脂(炒)1兩,木香1兩,肉蓯蓉(去粗皮,酒浸,切,焙)1兩,青鹽(別研)1分,茴香子(洗,焙)半兩。
【制法】上為末,又用羊腰子1對,去筋膜,濕紙裹煨,半生半熟切,細(xì)研,與青鹽并藥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明目調(diào)氣進食。主元臟久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日午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
【處方】蜀椒(取紅)、補骨脂(炒)、楝實(去皮核,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元臟久冷,小便利數(shù),精神恍惚,四肢無力,骨節(jié)酸痛。
【用法用量】每服10-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椒2兩(去目)。
【制法】上用醋2升,煮至醋盡,焙干為末,糊為丸,如綠豆大,瓷盆收之。
【功能主治】小兒水瀉無度。五十以上患瀉。
【用法用量】本方改為散劑,名“椒紅散”(見《普濟方》)。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川椒(揀凈)2兩(去目,炒出汗),干山藥1兩,川附子1兩(炮,去皮臍)。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好酒煮淡木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進食。主泄瀉。嗽不止,喉中痰涎如水雞聲,曉夕不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食前鹽湯、溫酒任下。泄瀉,米飲送下;如喉中痰涎如水雞聲,曉夕不止者,1-2服見效。
【摘錄】《中藏經(jīng)》
【處方】椒紅4兩,巴戟天(去心)1兩,楝實(炒)1兩,茴香子(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制法】上為末,別用于山芋3兩為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暖水臟,明目。駐顏,縮小便。主肝腎俱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鹽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
通過本文對于椒紅丸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xiàn)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各式各樣的養(yǎng)生方法不斷的沖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yǎng)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獨椒是中草藥里面的一種,我們可以采用獨椒來治療很多疾病,還有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獨椒的不同藥效來解決一些生活中困擾我們的小問題。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 爪瓣花楸 的 根皮 。
【原形態(tài)】落葉小灌木,高2~5米。小枝灰色或褐棕色。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或簇生于短枝頂端,長5~13厘米;小葉25~33片,葉軸有狹翅;小葉長橢圓形,長1~1.8厘米,寬4~7毫米,先端鈍,短尖,邊緣有小尖刺4~13枚,基部傾斜,上面濃綠色,下面灰綠色。傘房花序,頂生;萼筒鐘狀,先端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平滑或有毛;花瓣有爪,白色,長5~5.5毫米,光滑;雄蕊15~20;心皮5個,少有4個,花柱基部合生,子房下位,光滑。梨果,小圓球形,徑5~9毫米,白色或淡紫色。花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林邊。分布四川等地。
【性味】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散風(fēng)寒,除濕邪。治牙齦腫痛及腎虛陰縮。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4~6錢;或浸酒。
【附方】①治牙齦腫痛:獨椒、土細(xì)辛、骨碎補、白芷、土知母、蛇參、地骨皮。水煎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獨椒,我們知道獨椒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有很好的養(yǎng)生和保健作用,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緩解很多癥狀,怎么樣,你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