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苓散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比祟惖臍v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養(yǎng)生不應(yīng)只是調(diào)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rèn)真地踐行。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rèn)識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加味四苓散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隨著現(xiàn)在應(yīng)用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加味四苓散這種方劑。
【處方】人參減半 白術(shù)(去蘆)赤茯苓(去皮)豬苓 澤瀉 香薷 石蓮肉 麥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清心祛暑,健脾利濕。治心經(jīng)伏暑,小便赤濁而有熱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
【處方】茯苓5分,豬苓5分,澤瀉5分,白術(shù)5分,滑石1錢,梔子1錢,甘草2分,燈心30莖。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諸淋。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九十一
【處方】白術(shù)1錢5分,白茯苓(去皮)2錢,豬苓2錢,澤瀉2錢,木通2錢,梔子3錢,黃芩2錢,白芍3錢,甘草8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泄瀉屬火證者,腹痛,瀉水如熱湯,痛一陣,泄一陣。
【用法用量】加燈心10莖,水煎,空心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白術(shù)、赤茯苓、豬苓、澤瀉、海金沙、木通、車前子。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便覽》卷三
【處方】茯苓、豬苓、澤瀉、白術(shù)、黃芩、木通(1方再加滑石、梔子)。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火多泄瀉。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二十二
【處方】茯苓、白術(shù)、豬苓、澤瀉各等分加山梔、麥冬、木通、黃芩。
【功能主治】濕熱不清便濁。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濕熱內(nèi)伏,氣化不清,不能分泌滲道,故溲溺渾濁,澀痛不已焉。方中生術(shù)利濕以清中道,澤瀉通竅以利膀胱,豬苓利三焦之濕,山梔清三焦之熱,茯苓滲脾肺之濕,黃芩清脾肺之熱,麥冬清心潤肺以滋水源,木通清心降熱以利小水也。使?jié)駸岱只瑒t水府清和,而小便自長,何澀痛便濁之不痊哉!此清利之劑,為濕熱白濁之專方。
【摘錄】《證治匯補(bǔ)》卷八
【處方】白術(shù)1錢,茯苓(用赤者)8分,豬苓7分,澤瀉7分,木通6分,車前6分,牛蒡子6分,黃芩3分。
【功能主治】分清濁,利陰陽。主小兒痘疹初熱,熱著于中,水道不分,而致熱瀉,小便赤而不利,其糞或黃或赤或黑,其氣甚臭,泄時有聲,直射而遠(yuǎn)。
【用法用量】
【摘錄】《種痘新書》卷四
【處方】羌活2錢,白術(shù)(凈)1錢5分,澤瀉(鹽水炒)1錢5分,豬苓1錢5分,茯苓1錢5分。
【功能主治】利濕。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而渴。
【用法用量】
【摘錄】《不知醫(yī)必要》卷一
【處方】豬苓、澤瀉、赤茯苓、木通、黃芩、黃連、車前、白芍、金銀花。
【功能主治】疹后熱毒積火移于大腸而致瀉痢者。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
【別名】加味四苓湯
【處方】豬苓7分,木通7分,澤瀉8分,黃芩5分(酒炒),黃連2分(酒炒),赤茯苓7分,牛蒡子5分(炒,研),車前子7分(炒)。
【功能主治】痘疹毒氣猖盛,行漿時作瀉,小便紅黃;痘疹已回水結(jié)痂,脫落大半,余毒未盡,大渴大瀉,每夜飲水3-5碗,飲1次,瀉1次,1-20次不止。
【用法用量】加味四苓湯(《醫(yī)鈔類編》卷十九引聶氏方)。
【注意】虛泄者斷不可服。
【摘錄】《痘疹傳心錄》卷十九
關(guān)于加味四苓散的相關(guān)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yǎng)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了。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由于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大家吃的是越來越好,再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得病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中醫(yī)中的方劑治療是一種十分溫和的方法,可以在對抗疾病的同時調(diào)理身體機(jī)能,滋潤修復(fù),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種:加味四苓湯。
【處方】茯苓3錢,白術(shù)1錢半(炒黑),豬苓1錢半,柴胡梢5分,澤瀉1錢半,青皮1錢半(炒),陳皮1錢半,橘核3錢(炒)。
【功能主治】女子前陰漫腫,脈弦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脾土虛衰,不能制濕而肝氣滯于厥陰,故前陰兩拗漫腫焉。方中白術(shù)專培脾土以制濕,茯苓滲利濕邪以安中,豬苓利三焦之濕,澤瀉利膀胱之濕,青皮破滯氣以平肝,陳皮利中氣以和胃,柴胡梢達(dá)下以升陽散滯,廣橘核入肝以散結(jié)消腫也。水煎溫服,使土強(qiáng)制濕則濕化氣調(diào)而肝脾無滯結(jié)之患,何陰腫之不退哉!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
怎么樣,現(xiàn)在了解加味四苓湯了嗎?是不是覺得它很神奇,祖國醫(yī)學(xué)就是這么神秘而強(qiáng)大,我們平時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阿膠四苓散是一種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方劑,因為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類人群都非常喜愛。今天就來看看阿膠四苓散的功效作用等。
【處方】阿膠3兩(蒲黃灰炒),茯苓1兩半,白術(shù)1兩半(炒),豬苓1兩半,澤瀉1兩半。
【制法】制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脾虧血熱,扶濕熱而血不歸經(jīng),尿血不止,胎孕不安,脈弦澀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生地汁調(diào)下。
【各家論述】方中白術(shù)健脾生血,以統(tǒng)妄行之血;茯苓滲濕和脾,以清濕熱之氣;豬苓利三焦之濕;澤瀉瀉膀胱之濕;阿膠補(bǔ)陰益血以止血也。生地汁調(diào)散,使?jié)駸岵⒒?,則經(jīng)氣清和,而經(jīng)血自歸,無妄行之患。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
關(guān)于阿膠四苓散的用法用量還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經(jīng)了解了。雖然說這類藥物對于治療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本藥物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加味四圣散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紫草茸、木通、南木香、黃耆(微炒)、川芎、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瘡痘出不快,及變陷者。
【用法用量】煎1錢,不拘時候服。
【摘錄】《直指小兒》卷五
【別名】加味四圣飲
【處方】紫草茸、木通(去皮節(jié))、南木香黃耆(炒)、川芎、甘草、人參各等分,蟬蛻(去足翼)10個。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小兒瘡痘出不快,及變陷倒靨,小便赤澀,余熱不除,一切惡候;或被風(fēng)吹,復(fù)不見,入皮膚內(nèi)者;小兒痘灌漿時,熱渴引水或作癢。
【用法用量】加味四圣飲(《簡明醫(yī)彀》卷六)。
【摘錄】《得效》卷十一
【處方】紫草2錢,木通(去皮)2錢,川芎4分,甘草2分,白術(shù)3分,茯苓3分,糯米木香(另磨)。
【功能主治】痘疹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紫草、木通(去節(jié))、枳殼(炒)、黃耆、桂枝、大黃(酒制)各等分。
【功能主治】痘癢,便秘。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加味四圣散的一些介紹,不過要注意,雖然加味四圣散適合各年齡段人群食用,但也不是適合所有人。我們要根據(jù)自身的體質(zhì)情況決定。
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藥膳方劑來服用,而一些經(jīng)典的中藥方劑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哦,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加味術(shù)苓湯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處方】白術(shù)2兩,茯苓5錢,半夏3錢,肉桂2錢,生姜1兩,白豆蔻3粒。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而得瘧癥者。發(fā)瘧之時,先寒后熱,寒從腹起,善嘔,嘔已乃衰,熱過汗出乃已。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八
【處方】人參5錢,白術(shù)5錢,茯苓3錢,半夏2錢,竹瀝1合,附子3分。
【功能主治】氣虛呃逆,時作時止。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四
【處方】白術(shù)5錢,茯苓1兩,貫眾1兩,甘草2錢,車前子5錢。
【功能主治】瘟疫,鼻中出血后,飲水瀉痢。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十
【處方】蒼術(shù)(炒)、厚樸(炒)、木瓜(炒)、腹皮、柴胡、陳皮、豬苓。
【功能主治】小兒受濕,腿腹腫脹。
【用法用量】生姜1片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由上文可知加味術(shù)苓湯的原料是幾種我們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藥材,對某些疾病特別有效果,參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話,不妨試一試。
相信很多朋友的身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那種不適的感覺是最痛苦的事情,怎么樣能改善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中醫(yī)方劑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加味胃苓丸的制作方法。
【處方】蒼術(shù)(制)、厚樸(姜制)、陳皮、白術(shù)、豬苓、澤瀉、香附(酒浸,炒)、神曲(炒)、白茯苓各等分、炙甘草減半。
【制法】上為末,荷葉煮粳米糊丸。
【功能主治】導(dǎo)飲消食。主
【用法用量】米飲送下。
【摘錄】《保命歌括》卷五
【處方】蒼術(shù)5兩,陳皮3兩,厚樸2兩,甘草2兩(炙),白術(shù)4兩,茯苓2兩,肉桂2兩,豬苓2兩,澤瀉2兩(去毛),人參1兩(去蘆),黃連1兩(姜汁炒),白芍2兩(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暑病。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清米湯送下。
【摘錄】《溫?zé)崾钜呷珪肪砣?/p>
以上就是關(guān)于加味胃苓丸的相關(guān)小常識,其實生活中有許多的養(yǎng)生小常識都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平時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就能很容易的達(dá)到養(yǎng)生的效果了。
中藥方劑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幾種中草藥按照一定的數(shù)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產(chǎn)品。苓術(shù)散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嗎?不清楚的話現(xiàn)在就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焦白術(shù)3錢,云苓5錢,炒苡仁3錢,橘紅1錢5分,炒冬瓜子2錢,炒五谷蟲1錢5分,炒峽曲1錢5分,車前子2錢,老姜皮3分。
【功能主治】脾虛濕不行,頭面足腫,腹脹。
【用法用量】水煎服。久服方見功效。
【摘錄】《慈航集》卷上
【處方】人參隨便,白術(shù)2兩,茯苓1兩半,苡仁(炒)1兩,芡實(炒)1兩,白扁豆(炒)1兩,淮藥(炒)1兩,陳皮5錢,砂仁(炒)7錢,桔梗6錢,神曲(炒)7錢,甘草(炙)4錢,谷蟲4錢,白蓮肉(去心,炒)1兩,陳米(微火炒黃,用水淬,去水再炒)1兩3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飲食過傷,腹脹有積,或起青筋,身體消瘦。
【用法用量】加白糖少許,不時用開水調(diào)服。
【摘錄】《會約》卷八
了解了這么多關(guān)于苓術(shù)散的知識,大家應(yīng)該大致都清楚了苓術(shù)散的作用。中藥方劑對身體幾乎沒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試一試,相信會有驚喜。
導(dǎo)讀: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五苓散,中成藥名。那么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方劑名】
五苓散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茯苓180g、澤瀉300g、豬苓180g、肉桂120g、白術(shù)(炒)180g。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xiàn)代用法:共為細(xì)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欽開水,汗出愈?;蜃鳒珓?,水煎服。
【方歌】
五苓散用豬茯苓,澤瀉白術(shù)桂枝應(yīng),利水滲濕又化氣,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
本方證為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nèi)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jīng)腑同病之蓄水證。外有太陽表邪未解,故發(fā)熱頭痛,苔白脈??;邪熱內(nèi)傳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煩渴飲水;由于水蓄于內(nèi),不得輸布,故水人即吐,即為水逆證。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走腸間,而為泄瀉;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水飲內(nèi)停,亦可成為痰飲證,痰飲內(nèi)停于下,故臍下動悸;痰飲上逆,則吐涎沫;氣化不利,阻礙清陽,故頭眩;痰飲凌肺,則短氣而咳。以上所治雖臨床表現(xiàn)不一,但病機(jī)都是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主證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兼解表邪。方中重用澤瀉,利水滲濕,為君藥。茯苓、豬苓甘淡利水,健脾滲濕,共為臣藥。白術(shù)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解表散寒,共為佐藥。五藥合用,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飲自除。
【功效與作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外感風(fēng)寒,水濕內(nèi)停證小便不利,頭痛發(fā)熱,煩渴欲飲,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脈浮。
2、水濕內(nèi)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
3、痰飲內(nèi)停證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臨床運(yùn)用】
1、本方為化氣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yùn)用本方常用于治療腎炎、心臟病、肝硬化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盛者。
【加減化裁】
若兼氣滯腹脹者,加陳皮、枳殼等以理氣消脹;若水腫甚者,加車前子、大腹皮、桑白皮、陳皮等以增強(qiáng)利水消腫之功;若泄瀉清稀如水,可加山藥、薏苡仁、葛根等以健脾滲濕止瀉。[3]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使用注意】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文獻(xiàn)摘要】
1、《醫(yī)方考》:茯苓、豬苓、澤瀉、白術(shù),雖有或潤或燥之殊,然其為淡則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熱,辛熱則能化氣。
2、《古今名醫(yī)方論》引趙羽皇: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shè),亦為逐內(nèi)外水飲之首劑也。方用白術(shù)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diào)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dá)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以上就是五苓散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生病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巨大的危害,嚴(yán)重的可導(dǎo)致身體功能紊亂等問題,中藥方劑在一些疾病上有著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參苓散。
【處方】人參 酸棗仁 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主睡中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時用米飲調(diào)下。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處方】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藿香葉1兩,丁香枝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葛根(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胃氣逆,干嘔惡心。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人參1兩,白茯苓4兩(蒸),蓮肉8兩(去心),薏苡仁6兩(炒),甘草(炙去皮)2兩,芡實粉5兩,砂仁5錢(炒),白扁豆4兩,桔梗(白者)1兩。
【制法】上為末,欲留久,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養(yǎng)胃氣。主
【用法用量】方能久貯。每服2錢,米湯或棗湯調(diào)下。
【摘錄】《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處方】人參1錢,麻黃1錢,甘草(炙)1錢,款冬花1錢,小半夏(湯浸11次)半錢,葶藶半錢,馬兜鈴3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嗽化痰。主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桑皮湯送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形證論》
【處方】人參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黑豆黃(炒)3分,陳橘皮(去白,姜汁浸1宿,炒)3分,京三棱2兩(以冷水浸令軟,薄切,濕杵碎,焙干,炒),青橘皮(去白,焙)1兩,麥糵(炒)1兩,木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脾臟氣虛,風(fēng)冷乘之,正氣相擊,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加生姜、鹽少許,沸湯點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處方】人參1分,茯苓1分,甘草(炙)1分,白術(shù)1分,黃芩半兩,干葛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fēng)吹著,渾身壯熱,頭疼面赤多渴。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5分,加生姜1片,大棗半個,煎至4分。通口服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九
【處方】人參2分,白術(shù)2分,豬苓2分,澤瀉2分,干姜(炮)2分,赤茯苓2錢,木通2錢。
【功能主治】小兒受濕,身痛面浮,發(fā)熱惡風(fēng),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入燈心10莖,車前子1撮,水煎,食前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處方】人參1分,茯苓1分,白附子(炮)1分,羌活1分,甘草(炙)1分,芍藥1分,白術(shù)(水煮)1分,犀角屑半分,京芎半分,藿香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通驚氣。主小兒解顱。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1盞,用少金、銀同薄荷3葉煎至3分,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六引《丁時發(fā)傳》
【處方】人參1錢,茯神1錢,麻黃(去節(jié))半兩,白術(shù)2錢,干葛1錢半,白芍藥1錢,升麻1錢,甘草2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鎮(zhèn)心,化痰涎。主小兒患驚風(fēng),傷寒咳嗽,身熱胸膈下不快,睡臥不安,或疹痘不能勻遍。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5分盞,薄荷1葉,同煮3分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七○
【處方】人參2兩,茯苓1兩,白術(shù)20兩(銼細(xì)),桔梗10兩(去蘆),橘紅6兩,香白芷3兩,芍藥1兩,當(dāng)歸2兩(去蘆頭),川芎1兩半,半夏1兩(湯泡7遍),厚樸2兩(去皮,生姜汁制),官桂(去皮)春夏3兩,秋冬4兩,枳殼4兩(麩炒令黃,同桂舂為末),干姜春夏1兩半,秋冬2兩,麻黃(去根節(jié)),春夏2兩,秋冬3兩,甘草3兩。
【制法】上各凈洗焙干,除芎、桂、枳殼別杵外,諸藥同為粗末。分作6分,于大鐵鍋內(nèi)以文武火炒令微赤黃為度,不可令焦,須攪勻取出,以凈紙襯安板床上侯冷,勿令侵塵土,入前枳殼,官桂,川芎和勻,杵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傷寒,百節(jié)疼,一切虛勞氣痰。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3片,蔥2寸,同煎7分,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引何伯應(yīng)方
【處方】人參(去蘆)1分,茯苓1分,白附子1分,羌活(去蘆)1分,白術(shù)1分,肉桂1錢,犀角(鎊屑)1錢,藿香(去土)1錢,川芎1錢,芍藥1錢,甘草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風(fēng)冷,脾胃不調(diào),一切吐瀉。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金銀薄荷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人參(去蘆)半兩,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1分(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忽作驚狀,目上視,手足強(qiáng),未可取驚藥,宜先與此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1錢,空腹溫湯調(diào)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五
【處方】人參半兩,茯苓半兩,山藥半兩,干草半兩,麥門冬半兩,黑附子(炮,凈)半兩,桔梗半兩,甘草(炙)半兩,蓮子心1錢,木香(不見火)1錢,藿香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1錢,紫蘇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
【處方】人參1兩,茯苓1兩,川芎1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黃耆半兩,青皮(去白)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因積成疳,久致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1小盞,煎3-5分,去滓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莊氏家傳》
【處方】白術(shù)半兩,人參(去蘆頭)1分,茯苓(去皮)1分,紫蘇子1分,甘草(炙)1分,木香半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常服養(yǎng)氣安神,益胃。主胃氣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錢,濃煎棗湯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惠眼觀證》
【處方】酸棗仁(炒,去衣)、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睡中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食遠(yuǎn)米飲調(diào)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五十一
看了上文對于參苓散的介紹,我們對于參苓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內(nèi)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
桂苓散怎么吃?桂苓散雖為中醫(yī)的一味方劑,但對很多疾病都是有治療效果的,那么根據(jù)不同的疾病,桂苓散應(yīng)該怎么吃呢?下面為大家揭曉答案。
【處方】芍藥30錢,茯苓30錢,當(dāng)歸15錢,干姜10錢,桂心10錢,甘草5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腹動悸,諸藥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白湯送下,日2夜1。
【摘錄】《名家方選》
【處方】半夏4錢,桂心3錢,甘草3錢,赤茯苓4兩,澤瀉4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翻胃發(fā)渴。
【用法用量】每服4錢,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得效》卷五
【處方】茯苓2兩(銼),桂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傷寒。
【用法用量】每服2錢,粥飲調(diào)下,1日2-3次,不拘時候。每服藥后,飲沸湯,或粥飲1盞或半盞為佳。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車論》
看完了上文關(guān)于桂苓散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桂苓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桂苓散的時候,應(yīng)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桂苓散的藥效 。
通苓散的做法你知道了嗎?積累點點滴滴健康知識會給您的身體帶來意想不到收獲哦。
【處方】豬苓(去皮)白術(shù)(去蘆)澤瀉(去毛)赤茯苓(去皮)車前子 木通 茵陳 瞿麥
【制法】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健脾止瀉。治溫?zé)嵝篂a。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燈心、麥門冬適量,煎至150毫升,溫服。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五
【處方】麥門冬 淡竹葉 車前草 赤茯苓 木通
【功能主治】利濕清肺。治濕熱傷肺,咳嗽,發(fā)熱有汗,身重身痛,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
通過上文介紹可知通苓散是由中藥材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制成的, 適合很多疾病的治療,而且由于 通苓散為純中藥制劑,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無不良影響,也無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一試。
對于歸苓散,有的人或許還不太熟悉,其實歸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對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關(guān)于歸苓散的功效與作用將會在下文中給您介紹。
【處方】當(dāng)歸 茯苓 芍藥 生甘草梢 木通 陳皮 白術(shù) 燈心各等分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產(chǎn)后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溫服。
【摘錄】《杏苑生春》卷八
【處方】當(dāng)歸3錢,川芎3錢,茯苓3錢,厚樸1錢5分。
【功能主治】臨產(chǎn)卒然心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女科秘旨》卷四
【處方】當(dāng)歸、茯苓、芍藥、生甘、草梢、木通、陳皮、白術(shù)、燈心各等分。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溫服。
【摘錄】《杏苑》卷八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知道歸苓散有很多的作用與功效,它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時多關(guān)注一下歸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