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粥的功效與作用
冬季養(yǎng)生粥的做法與功效。
朱德說“鍛煉身體要經(jīng)常,要堅持,人和機器一樣,經(jīng)常運動才不能生銹。”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guān)注的話題,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藿香正氣粥的功效與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我們都知道腸胃的健康問題直接影響到食物的消化,只有消化好才可以讓身體吸收更多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而喝粥不僅可以滋養(yǎng)腸胃,大多數(shù)情況下還附加很多別的功效,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一下這個藿香正氣粥吧!
藿香正氣粥
【來源】 《和劑局方》
【原料】 藿香10克,蘇葉、白芷、茯苓、大腹皮各3克,白術(shù)、半夏曲、陳皮、姜厚樸、桔梗、炙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制作】 先將上藥研細末,每次取10克,用布包煎,取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再煮1-2沸即可。
【用法】 每日2-3次,溫服。
【療效】 解暑祛濕,理氣開胃,和胃止嘔。適用于急性胃腸炎,腹痛嘔吐,腸鳴泄瀉,頭腦昏痛,發(fā)寒熱,胸脘痞悶,食欲減退。
【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
上面就是本文對藿香正氣粥這種粥的一些簡單介紹,其實藥粥療法所選用的中藥絕大部分是味性平的滋養(yǎng)強壯藥。這些中藥都有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的作用。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ys630.coM延伸閱讀
導(dǎo)讀:藿香正氣丸的功效與作用?藿香正氣丸是一種中藥藥丸,也是家庭必備藥品。那么藿香正氣丸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藿香正氣丸的功效與作用
藿香正氣系列以藿香為主藥,其功效能正不正之氣。所謂不正之氣,是指脾胃功能紊亂,發(fā)生嘔吐腹瀉。由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術(shù)、陳皮、厚樸、炙甘草組成。具有解表和中,理氣化濕的作用。藿香正氣系列有水、口服液、丸等多種劑型。
藿香正氣丸來源于《和劑局方》,原為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散在服用時要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后才能服用。為了解決服用不便的缺陷,后來的醫(yī)學(xué)者將藿香正氣散制成了丸劑,有蜜丸、水丸兩種,稱為藿香正氣丸,取代了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丸主要成分有蒼術(shù)、陳皮、厚樸(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紅、桔梗、生姜、大棗、輔料為蜂蜜。
方中藿香發(fā)表解暑,芳香化濕,理氣和中,為主藥。紫蘇葉、白芷解表散寒,和中去濕,為輔藥。厚樸、大腹皮燥濕除滿,行氣寬中;陳皮、半夏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白術(shù)、茯苓補脾益氣,利濕和中,共為佐藥。生姜、大棗既能調(diào)和營衛(wèi),又能調(diào)和脾胃;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藥性,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解表祛暑,化濕和中之功。
主治暑濕感冒,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困重,嘔吐惡心,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瀉泄,便下清稀,腸鳴腹痛,濕滯中阻,胃呆不饑,口中黏膩,舌苔白膩,脈象濡緩者。西醫(yī)診為胃腸型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腸胃炎及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慢性肝炎等均可用此藥。
目前藥品市場中,存在的藿香正氣類藥物有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片等不同劑型。那么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有什么區(qū)別?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的區(qū)別,一起來看看。
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的區(qū)別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類似的藥品名稱,甚至兩種藥品可能連主要成分、主治功能都一樣,但是還是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不是體現(xiàn)在表面,而要從治療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的區(qū)別如下:
藿香正氣丸:特點是藥效持久,但吸收較慢,服藥量相對較大,多用于成人。
藿香正氣水:有效成分含量高,療效高,服藥劑量相對較小,發(fā)揮作用迅速。
藿香正氣水為深棕色的澄清液體(久貯略有渾濁);味辛、苦,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用藿香正氣水外涂于皮損處,每日3~5次,連用3~5日。對濕疹性皮炎、嬰兒濕疹、陰囊濕疹、帶狀皰疹、腳氣也有效的。
藿香正氣丸與藿香正氣水正有以上的區(qū)別,患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或者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合理用藥。
以上就是一些藿香正氣丸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藿香正氣丸的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說到養(yǎng)生,很多人會侃侃而談,由此可知,大家對于養(yǎng)生的關(guān)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藥方劑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藥方劑藿香正氣湯的有關(guān)介紹。
【處方】大腹皮3錢,紫蘇2錢,藿香2錢,甘草1錢,桔梗2錢,陳皮2錢,茯苓2錢,蒼術(shù)2錢(炒),川樸2錢(搗),法夏2錢(研),白芷2錢,烏梅肉5個。
【功能主治】霍亂之重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醫(yī)門八法》卷二
【處方】杜藿梗3錢,薄川樸1錢半,新會皮2錢,白芷2錢,嫩蘇梗1錢半,姜半夏3錢,浙苓皮4錢,春砂仁8分(分沖)。
【功能主治】溫中化濁。主濕滯挾穢。
【各家論述】秀按:吾紹地居卑濕,時值夏秋,濕證居十之七八,地多穢濁,人多恣食生冷油膩,故上吸穢氣,中停食滯者甚多。方以藿、樸、二陳溫中為君;臣以白芷、砂仁芳香辟穢;佐以蘇梗、苓皮辛淡化濕。合而為溫化芳淡,濕滯挾穢之良方。惟溫?zé)崾钤?,不挾寒濕者,不可妄用?/p>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白術(shù)、陳皮、半夏、桔梗、砂仁、藿香、蘇葉、白芷、甘草、白茯苓、厚樸。
【功能主治】散風(fēng)寒,消飲食,止嘔吐,定瀉痢。主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九
有關(guān)藿香正氣湯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藿香正氣湯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慎服用。
藿香正氣散在中醫(yī)學(xué)上屬于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方劑。根據(jù)相關(guān)的一些醫(yī)學(xué)研究上認為,這樣的中藥試劑十分的安全、有效,適合很多疾病的癥狀,下面就去認識下藿香正氣散這種方劑吧。
【處方】藿香(二錢),紫蘇(去梗.一錢半),厚樸(姜制.炒)、茯苓(去皮)、陳皮、白芷、半夏(湯洗七次)、桔梗(去蘆)、大腹皮、白術(shù),各一錢。甘草(炙.一錢二分)。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疼,增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泄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處方】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一兩。半夏曲、白術(shù)、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兩。藿香(去土)三兩,甘草(炙)二兩半。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fēng)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術(shù) 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發(fā)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至100毫升,熱服。如欲出汗,覆蓋衣被。
【備注】方中藿香芳香化溫,和中止嘔,并能發(fā)散風(fēng)寒,紫蘇、白芷辛香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fēng)寒,兼可芳香化濁;厚樸、陳皮、半夏曲行氣燥濕,和中消滯;白術(shù)、茯苓健脾去濕;大腹皮行氣利溫;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棗、甘草調(diào)合脾胃,且和藥性。諸藥合用,共成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藿香1錢,砂仁1錢,厚樸1錢,茯苓1錢,紫蘇1錢,陳皮1錢,白術(shù)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憎寒壯熱,胸膈滿悶,口吐黃涎之類。
【摘錄】《筆花醫(yī)鏡》卷一
【處方】藿香1錢,川樸8分,甘草8分,茯苓2錢,制半曲1錢半,薄荷8分,陳皮1錢,蘇梗1錢,白術(shù)8分,建曲1錢半,大腹皮1錢,豆豉1錢半。
【功能主治】夏令外感風(fēng)寒,身溫?zé)o汗,吐瀉交作者。
【摘錄】《溫?zé)峤?jīng)解》
【處方】桔梗1錢,大腹皮1錢,紫蘇1錢,茯苓1錢,厚樸(制)1錢,甘草(炙)5分,藿香1錢5分。
【功能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熱服。
【各家論述】《馮氏錦囊秘錄》:正氣強旺則外無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則內(nèi)無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內(nèi)傷交作。以甘、桔、紫蘇辛甘散其外邪;厚樸、大腹苦辛通其內(nèi)滯;藿香為君主,內(nèi)可和中,外可解表,統(tǒng)領(lǐng)諸劑成功,正氣賴以復(fù)矣,故名藿香正氣。
【摘錄】《內(nèi)科摘要》卷下
【處方】藿香1錢半,甘草(炙)5錢,腹皮5錢,白芷5錢,白術(shù)5錢,桔梗5錢,陳皮5錢,厚樸5錢。
【功能主治】嬰孩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瀉虛腫,疳傷。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幼科證治大全》
【處方】藿香葉、厚樸(制)、半夏(制)、甘草(炙)、蒼術(shù)(米泔浸1宿,炒)、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嘔。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半盞,加生姜3片,大棗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大腹皮1兩,白芷1兩,茯苓1兩,枳殼1兩,羌活(去蘆)1兩,獨活(去蘆)1兩,川芎1兩,防風(fēng)1兩,半夏1兩,荊芥1兩,薄荷1兩,桑白皮1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fēng)疾,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逆,霍亂吐瀉,臟腑虛鳴,山嵐瘴氣,遍身虛腫;婦人胎前產(chǎn)后;小兒脾疳。
【用法用量】每服5錢重,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滓再煎。如要汗,加連須蔥白1根,同煎。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六
【別名】正氣散、藿香正氣湯
【處方】大腹皮1兩,白芷1兩,紫蘇1兩,茯苓(去皮)1兩,半夏曲2兩,白術(shù)2兩,陳皮(去白)2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2兩,苦梗2兩,藿香(去土)3兩,甘草(炙)2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芳香化濕,解表和中。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食滯,或內(nèi)傷寒濕,夏傷暑濕,山嵐瘴瘧諸證。
【用法用量】正氣散(《傷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氣湯(《金鑒》卷五十三)。本方改為丸劑,名“藿香正氣丸”(見《飼鶴亭集方》)。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風(fēng)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樸、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術(shù)、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yǎng)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內(nèi)傷、外感而成霍亂者,內(nèi)傷者調(diào)其中,藿香、白術(shù)、茯苓、陳皮、甘草、半夏、厚樸、桔梗、大腹皮皆調(diào)中藥也,調(diào)中則能正氣于內(nèi)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蘇。白芷,疏表藥也,疏表則能正氣于外矣;若使表無風(fēng)寒,二物亦能發(fā)越脾氣,故曰正氣。
【臨床應(yīng)用】1.胃腸型過敏性紫癜:患者男性,14歲。1970年夏發(fā)病,癥見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膚出現(xiàn)出血點,以四肢為著,先后住院三次,診斷為胃腸過敏性紫癜,此次復(fù)發(fā)癥狀同前。給予藿香正氣散原方:劑后,惡心、嘔吐、腹痛明顯好轉(zhuǎn),能進飲食。5劑后癥狀大減,服10劑痊愈,迄今未再復(fù)發(fā)。
【摘錄】《局方》卷二(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處方】蘇葉、土藿梗、桔梗、陳皮、茅術(shù)、厚樸、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蟬衣、甘草。
【功能主治】痧喉。形寒發(fā)熱,面若裝朱,痧不出肌,即現(xiàn)上吐下瀉,腹痛如絞,甚至發(fā)厥口噤,目閉神昏者。
【摘錄】《痧喉證治匯言》
使用藿香正氣散來恢復(fù)注定不會是個太快的治療過程,但是只要積極接受并樂觀應(yīng)對,肯定會有所改善的。對于一些疾病我們應(yīng)該及早預(yù)防。
加減藿香正氣丸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有點陌生的,其實它是一種中藥方劑,對一些特定的疾病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一起來看一下。
【處方】藿香10斤,大厚樸(老姜汁8碗拌炒)8斤,荊芥穗6斤,茅蒼術(shù)(米泔水浸,切片,炒)8斤,香薷6斤,檳榔(先切薄片)6斤,羌活5斤,青防風(fēng)6斤,建神曲(杵碎,炒)8斤,獨活5斤,香白芷5斤,枳殼(炒)6斤,陳皮6斤,澤瀉(鹽水炒)6斤,豬苓8斤,滑石(搗粉,水飛)12斤,宣木瓜(炒)6斤,甘草5斤,蘇梗8斤,法半夏8斤,葛根6斤,香附(炒)8斤,白術(shù)(切片,東壁土拌炒)8斤,青皮(炒)4斤,蔓荊子8斤。
【制法】上藥各為細末,用橘皮3斤煎湯泛丸,每丸(帶濕稱)重3錢。
【功能主治】四時感冒風(fēng)寒暑濕,一切不正之氣,及疫疬時行,沿門傳染,并飲食大過,脾胃受傷者。
【用法用量】春月感冒,淡姜湯送下;夏秋感冒風(fēng)寒,橘紅湯送下;霍亂吐瀉,淡鹽湯送下;瘧疾1-2日1作,姜、棗湯送下;紅痢,紅扁豆花湯送下;白痢,赤砂糖湯送下;胸腹切痛,砂仁湯送下;頭痛鼻塞,畏風(fēng)無汗,桂枝6分煎湯送下;咳嗽初起,疾多氣逆,用生姜湯送下;畏寒肢冷,骨節(jié)酸痛,蔥白湯送下。
【摘錄】《易簡方便》卷一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了解到加減藿香正氣丸對人體的養(yǎng)生功效是顯著的,但對于它的食用方法我們也必須要了解并且掌握。
中藥方劑的種類有很多,它們都是由常用的養(yǎng)生藥材混合制成的,加味藿香正氣散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xué)習(xí)一下加味藿香正氣散的藥效有哪些吧。
【處方】藿香正氣散加丁香半錢,縮砂半錢,良姜半錢,南木香半錢。
【功能主治】飲食中憂怒傷脾,腹內(nèi)膨滿,泄瀉頻并,或作晨泄。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紅棗2枚,水煎服。
【摘錄】《得效》卷五
【處方】藿香葉2兩,紫蘇葉1兩6錢,粉甘葛2兩,漂茅術(shù)2兩,山查肉1兩6錢,云茯苓2兩,嫩桂尖6錢4分,廣陳皮2兩,大腹皮2兩(洗浸),宣木瓜2兩,建神曲1兩6錢,白芍1兩,陳香薷1兩6錢,煨枳殼2兩,芽桔梗2兩,法半夏1兩6錢(姜汁制),大麥芽1兩6(炒),炒扁豆2兩,粉甘草8錢,建澤瀉2兩(淡鹽水炒),豬苓塊2兩。
【制法】上為細末,外用生姜搗汁1盞,和白水為丸,或?qū)⒏蛊?、生?兩,煎水搓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寒熱雜感,吐瀉胸滿腹脹,頭痛或口渴,霍亂轉(zhuǎn)筋,小便赤熱者。
【用法用量】每服2-3錢,小兒量減。
【摘錄】《壽世新編》卷上
【處方】蘇葉1錢,陳皮1錢,茅術(shù)(炒)1錢,葛根(煨)1錢,蟬退1錢,藿香梗錢半,厚樸(炒)錢半,半夏曲(炒)錢半,牛蒡子(炒,研)3錢,赤苓3錢,焦神曲2錢,甘草4分。
【功能主治】爛喉痧,形寒發(fā)熱,面若裝朱,痧不出肌,上吐下瀉,腹痛如絞,甚至發(fā)厥口噤,目閉神昏,乃內(nèi)挾宿滯痧穢,外感戾毒暴寒,折伏表里為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吐瀉之后,津液大傷,必然發(fā)渴,切勿與蔗梨一切寒涼之物。
【摘錄】《衛(wèi)生鴻寶》卷四
看了上文對于加味藿香正氣散的介紹,我們對于加味藿香正氣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內(nèi)容也有了些許印象,這也是我們在食用前所必須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