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姜黃散的煎法及功效
夏季養(yǎng)生粥及功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钪?,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guān)注如何養(yǎng)生,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葛根姜黃散的煎法及功效》,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 ? 葛根姜黃散應(yīng)該是隸屬于中藥行列。中醫(yī)是中華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我們祖先對中藥的研究是非常有深度的。葛根有很重要的作用,姜黃也有很重要的運用。我們的祖先將這兩種植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有會產(chǎn)生怎樣的功效呢!
姜黃功能主治:
破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治心腹痞滿脹痛,臂痛,癥瘕,婦女血瘀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停腹痛,跌撲損傷,癰腫。
葛根功效:
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煎藥方法:
? ?一副煎兩次,早晚各一次。把一副藥材用清水淘洗干凈放入鍋內(nèi),用300ml的碗加入3碗清水共900ml左右,蓋好鍋蓋,用大火煮沸轉(zhuǎn)小火慢熬30分鐘。見湯色稍深,藥液較濃為好。熬好后取出藥液供一次飲用。一副藥早晚各煎一次。
葛根姜黃和威靈仙:
? ?葛根對改善腦血流量和擴張腦血管有一定作用,具有活血與治療頸項強痛的顯著功效;威靈仙性溫通利,能通十二經(jīng),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止痹痛、治骨鯁之效,善治風濕痹痛及癱瘓麻木等癥。二藥合用效力更專。觀察表明,葛根威靈仙湯加味治療頸椎病,可促使椎間孔周圍關(guān)節(jié)囊滑膜充血水腫消退,解除神經(jīng)根的壓迫,消除肌肉痙攣,改善腦部血供,效果顯著。
? ?
? ?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我們了解了葛根姜黃散的煎法及功效。中華民族的中藥學(xué)問可謂是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先經(jīng)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出了一套套的理論。用最天然的植物來治好我們的病,既健康又沒有副作用。葛根姜黃散是其中的一種,我們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實驗,它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
ys630.COm精選閱讀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齡,新陳代謝減慢,免疫機能下降,無一不提醒著我們應(yīng)該好好調(diào)理身體了,中藥方劑就可以循序漸進的改善體質(zhì),增強免疫力等,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葛根散這款方劑。
【處方】葛根、麻黃(去根.節(jié))、人參,各半兩;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分。
【炮制】上件搗為粗散。
【功能主治】治小兒傷寒,四肢煩熱,頭疼體痛,心躁口干發(fā)渴。
【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子一枚,同煎至五分,濾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葛根30克(銼)麻黃30克(去根、節(jié))赤芍藥30克 防風30克(去蘆頭)黃芩30克 漢防己30克 桂心30克 白術(shù)30克 人參30克(去蘆頭)獨活30克 芎藭30克 川升麻30克 牛膝30克(去苗)石膏60克 陳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五加皮30克 羚羊角屑30克
【制法】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治風痱,言語不清,四肢緩弱,上焦煩壅,心氣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50毫升,去滓,入淡竹瀝少許,更煎一二沸,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十九
【處方】甘草 干葛花 葛根 縮砂仁 貫眾各等分
【制法】上藥共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飲酒過度,酒毒內(nèi)蘊者。
【用法用量】每次9~15克,水煎,去滓服。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二
【處方】葛根(銼)1兩,赤芍藥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黃芩1兩,石膏1兩,大青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時氣一日,壯熱,心神煩躁,頭痛,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藥后衣覆取汗。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葛根1兩(銼),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1兩,柴胡1兩(去苗),知母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潮熱,口干頭痛,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別名】葛根石膏湯
【處方】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川升麻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石膏1兩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經(jīng)下后未退,頭疼口干,煩躁恍惚。
【用法用量】葛根石膏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葛根1兩(銼),甘草1兩(炙微赤,銼),桂心1兩,大青3分,黃芩半兩,石膏1兩,赤芍藥3分,麻黃2兩(去根節(ji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4日,頭重身強,腰脊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葛根3分(銼),石膏1兩,柴胡1兩(去苗),川升麻3分,知母3分,梔子仁半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6日,心躁煩渴,肢節(jié)解痛,小腹急滿,陰縮。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葛根半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術(shù)半兩,半夏1分(湯洗7遍去滑),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半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嘔吐,煩渴。
【用法用量】入生姜半棗大,《普濟方》作入生姜半片,大棗二枚。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葛根1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炙碎,微炒),麥門冬1兩半(去心),人參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四日,胸膈滿悶,或時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葛根1兩,石膏2兩,梔子仁1兩,柴胡1兩(去苗),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頭痛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淡竹葉2-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葛根1兩半(銼),麻黃1兩半(去根節(jié)),赤芍藥1兩,黃芩1兩,石膏2兩,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三日,頭痛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衣覆取汗。
【摘錄】《圣惠》卷十五
【別名】葛根湯
【處方】干葛1兩,麻黃1兩,石膏2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桂枝半兩,甘草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解肌發(fā)汗。主天行熱氣,欲發(fā)痘瘡,作熱疼。
【用法用量】葛根湯(《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八引《疹痘論》
【處方】葛根(銼)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犀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2日,頭痛背強,心煩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摘錄】《圣惠》卷十五
【處方】葛根2兩(銼),赤芍藥2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白芷1兩,柴胡1兩(去苗),黃芩1兩,石膏2兩,桂心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一日,頭痛項強,身熱如火。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大盞,入蔥白5寸,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衣覆取汗。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葛根(銼)半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煩躁,干逆。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處方】葛根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桂心1兩,赤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柴胡1兩(去苗),梔子仁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3日,未得汗,壯熱煩悶,欲得飲水。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令有汗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葛根。
【功能主治】熊傷人瘡。
【用法用量】先用燒青布熏瘡口,毒出,乃用葛根煮出濃汁洗瘡口,1日10次;并搗葛根為散,煮葛根汁服方寸匕,1日5次。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
【處方】葛根3分(銼),麻黃2兩(去根節(jié)),柴胡1兩(去苗),大青半兩,葳蕤半兩,赤芍藥3分,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汗后,余熱不解,往來寒熱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葛根1兩(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桂心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赤芍藥3分,柴胡1兩(去苗),細辛3分,石膏2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微香熟)。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傷寒3日以前,頭痛惡風,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如人行5-7里再服。以微汗為度。
【摘錄】《圣惠》卷七十八
【別名】葛根湯
【處方】葛根半兩(銼),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桂心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四肢煩熱,心躁,口干多渴。
【用法用量】葛根湯(《普濟方》卷三六九)。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葛根1分(銼),麥門冬3分(去心),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1兩(細研),川升麻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時氣頭痛,體熱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葛根半兩(銼),黃芩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柴胡半兩(去苗),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時氣煩渴,腹中痞實。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稍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處方】干姜、丁香、藿香、甘草、赤茯苓、枇杷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霍亂,有熱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盞,煎至7分,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二引《指南方》
【處方】葛根(銼)5兩,黃耆(銼)5兩,甘草(炙,銼)5兩,山梔子仁8兩,石膏(碎研)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退熱。主傷寒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新汲水入蜜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處方】葛根1兩(銼),石膏2兩,赤芍藥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甘菊花1兩,黃芩1兩,防風半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頭痛,骨節(jié)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4錢,用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葛根(銼)3分,黃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牛黃(研)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勞。心神不寧,肌瘦煩渴。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新汲水半盞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七
【處方】葛根1兩(銼),川升麻1兩,犀角肩1兩,知母1兩,黃芩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郁金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熱病,累經(jīng)發(fā)汗,毒氣不盡,攻于頭面及身體,發(fā)瘡如豆,頭白根紫,為毒氣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雞子1枚取清,以新汲水半盞,同調(diào)藥,不拘時候服。
【摘錄】《圣惠》卷十八
【處方】葛根(銼)1兩,豬苓(去黑皮)1兩,赤茯苓1兩,桂心1兩,白術(shù)1兩,澤瀉1兩,栝樓根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時氣煩渴,飲水即嘔吐,心胸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令極飲水,小便利者,汗出便愈。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葛根1兩(銼),黃芩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犀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熱毒在里,譫言妄語,體熱心躁。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以通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
【別名】葛根湯
【處方】葛根(銼)3分,山梔子仁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大黃(銼,醋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樸消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陽毒傷寒,身熱如火,頭痛燥渴,咽喉干痛。
【用法用量】葛根湯(《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二)。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處方】葛根2兩(銼),龍膽半兩(去蘆頭),大青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葳蕤1兩,赤芍藥1兩,黃芩1兩,石膏2兩,川升麻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熱病4日,發(fā)汗不愈,身體壯熱,心膈煩悶,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七
【處方】葛根1兩(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白術(shù)1兩,黃耆3分(銼),人參1兩半(去蘆頭),赤茯苓3分,麥門冬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干嘔煩熱,不納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頻服。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葛根半兩,黃芩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葳蕤半兩,黃耆(銼)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煩躁口干,四肢熱,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葛根1兩(銼),赤芍藥1兩,黃芩2兩,豉2合,梔子仁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時氣余熱不解,頭重。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六
【處方】葛根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犀角屑半兩,葳蕤3分,薺苨2分,赤芍藥3分,石膏2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生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癰腫及發(fā)背,癰疽氣癰,臟腑壅滯,口干煩渴,頭痛,吃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葛根1兩(銼),甘草半兩(生銼),黃耆1兩(銼),川升麻1兩,栝樓根1兩,麥門冬1兩(去心),赤芍藥1兩,黃芩3分,梔子仁1兩,生干地黃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癰腫。熱盛口干,煩渴,或時干嘔。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紅雪1兩,犀角屑半兩,葳蕤2分,薺苨3分,赤芍藥3分,甘草(生銼)3分,石膏3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癰腫乳癰,臟腑壅滯,口干,寒熱頭痛,嘔噦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入竹瀝1合,更煎1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
【處方】葛根1兩(銼),羌活3兩,干姜1兩(炮裂,銼),桂心1兩半,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防風3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天麻2兩,麻黃2兩(去根節(jié)),天雄2兩(炮裂,去皮臍),牛膝2兩(去苗),萆薢2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柔風。筋骨緩慢,腳弱不能行立。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以常有汗為度。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葛根1兩(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芍藥1兩,防風1兩(去蘆頭),黃芩1兩,漢防己1兩,桂心1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去蘆頭),獨活1兩,芎?1兩,川升麻1兩,牛膝1兩(去苗),石膏2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五加皮1兩,羚羊角屑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痱。言語不轉(zhuǎn),四肢緩弱,上焦煩壅,心氣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入淡竹瀝1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九
經(jīng)常性不注意飲食健康的人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在選擇葛根散等藥物的時候需要根據(jù)我們的體質(zhì)。我們在腸身體不適的時候不能單單靠藥物來化解,還應(yīng)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xí)慣才能夠很好的遠離疾病。
中藥是目前毒副作用最少的藥物,葛根麥門冬散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方劑,那么它主治哪些病?注意事項有哪些?用量及成分需要多少?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別名】葛根麥門冬湯、干葛麥冬湯
【處方】葛根3錢,麥門冬(去心)4錢,人參2錢,石膏半兩,川升麻2錢,甘草2錢,茯苓2錢,赤芍藥1錢。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外除表邪,內(nèi)清胃火,兼補元氣。主小兒熱毒斑疹,頭痛壯熱,心神煩悶。
【用法用量】葛根麥門冬湯(《保嬰撮要》卷十八)、干葛麥冬湯(《痘疹會通》卷四)?!稖世K·幼科》有淡竹葉七片。
【摘錄】《小兒痘疹方論》
在我們閱讀完上文后可以發(fā)現(xiàn)葛根麥門冬散不僅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還是治病的良方,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了解葛根麥門冬散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效果哦!
說到養(yǎng)生,很多人會侃侃而談,由此可知,大家對于養(yǎng)生的關(guān)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藥方劑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藥方劑葛根白術(shù)散的有關(guān)介紹。
【處方】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半,干葛1錢半,木香1錢半,赤芍藥1錢半,甘草(炙)1錢半,枳殼(去瓤,麩炒)2錢半。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小兒一切赤白丹腫毒。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醫(yī)林纂要》:方中干葛升散陽明之熱于肌表,此為君藥;白芍斂陰和胃,以去氣分之熱;枳殼破熱氣之堅結(jié),而能斂陰;木香以升降上下之氣;白術(shù)以健脾去濕;茯苓以滲邪濕。此主和理脾胃。治丹毒之不甚熱而以濕郁熱者。
【摘錄】《小兒病源》卷一
今天給大家講解了一些關(guān)于葛根白術(shù)散的食療方法等,你是否有記住一些呢,其實如果生病的話不僅要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還應(yīng)該在飲食上多加注意,這樣才會讓身體更快的恢復(fù)健康。
我們知道中藥材分很多種,姜黃也是其中的一種。要想姜黃能正確科學(xué)的發(fā)揮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為不同的藥材都是擁有著自己獨有的營養(yǎng)和功效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英文名】RHIZOMA CURCUMAE LONGAE
【別名】黃姜、毛姜黃、寶鼎香、黃絲郁金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 姜黃 Curcuma longa L.的干燥 根莖 。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洗凈,煮或蒸至透心,曬干,除去須根。
【性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卵圓形、圓柱形或紡錘形,常彎曲,有的具短叉狀分枝,長2~5cm,直徑1~3cm。表面深黃色,粗糙,有皺縮紋理和明顯環(huán)節(jié),并有圓形分枝痕及須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zhì)樣,有蠟樣光澤,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呈點狀散在。氣香特異,味苦、辛。
【鑒別】(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為1 列,細胞扁平,壁薄。皮層寬廣,有葉跡維管束;外側(cè)近表皮處有6~8列木栓細胞,扁平,壁薄,排列較整齊;內(nèi)皮層細胞凱氏點明顯。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維管束有限外韌型,散列,近中柱鞘處較多,向內(nèi)漸減少。薄壁細胞含油滴、淀粉粒及紅棕色色素。
【炮制】除去雜質(zhì),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
【性味】辛、苦,溫。
【歸經(jīng)】歸脾、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破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用于胸脅剌痛,閉經(jīng),癓瘕,風濕肩臂疼痛,跌撲腫痛。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出處】《唐本草》
總得來說姜黃的作用是相當大的,也正是因為姜黃具有比較好的養(yǎng)生功效,因此日常生活中應(yīng)用到姜黃養(yǎng)生的地方可以說也是相當高的。
導(dǎo)讀:中藥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片姜黃圖片、片姜黃的藥用價值、片姜黃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片姜黃簡介片姜黃圖片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片姜黃的藥用價值片姜黃的用法與用量片姜黃的副作用片姜黃的配伍應(yīng)用片姜黃與姜黃的區(qū)別片姜黃簡介
片姜黃,藥用部分為姜科植物溫郁金的干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趁鮮縱切厚片,曬干。
本品呈長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片狀,大小不一,長3~6cm,寬1~3cm,厚0.1~0.4cm。外皮灰黃色,粗糙皺縮,有時可見環(huán)節(jié)及須根痕。切面黃白色至棕黃色,有一圈環(huán)紋及多數(shù)筋脈小點。質(zhì)脆而堅實。斷面灰白色至棕黃色,略粉質(zhì)。氣香特異,味微苦而辛涼。
片姜黃圖片
片姜黃的功效與作用
1、中藥片姜黃的功效
中藥片姜黃味辛、苦,性溫,可以入肝經(jīng)和脾經(jīng),平時多用于人類月經(jīng)不調(diào)和經(jīng)經(jīng)腹痛以及外傷血腫疼痛等疾病的治療,行氣破瘀是它最重要的功效之一。
2、中藥片姜黃能治風濕疼痛
中藥片姜黃有很出色的除濕和止痛功效,對人類的風濕性疾病治療功效明顯,可以用于人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的治療,能起到很好的止痛和消腫功效,在治療時可以把片姜黃與桂枝和白芍一起使用,會讓它的治療功效更加出色。
3、中藥片姜黃能治血滯不評測和子宮虛寒
中藥片姜黃對女性子宮虛寒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同時對血滯不通引發(fā)的腹痛也一定的治療作用,不過單獨使中藥片姜黃治療效并不理想,應(yīng)該把它與當歸和川芍以及延胡索等活血和止痛的中藥材一起搭配使用,會讓治療效果更加出色,具體搭配方法應(yīng)該聽從中醫(yī)師的指導(dǎo)。
片姜黃的藥用價值
1、破血行氣:①用于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絞痛,可與瓜蔞、薤白、桂枝、川芎等同用。②用于胸腹脹痛,見于慢性胃炎、膽囊炎、肝炎,可與郁金、元胡、川楝子等同用。③用于肝脾腫大,或其他腹腔腫瘤者,可與赤芍、丹參、焦白術(shù)、郁金等同用。
2、通經(jīng)止痛:用于痛經(jīng),可與桃仁、當歸、川芎、紅花等同用。
3、驅(qū)風療痹:用于風濕或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可與羌活、獨活、當歸、赤芍等同用。
片姜黃的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片姜黃的副作用
血虛無氣滯血瘀者及孕婦慎服。
片姜黃的配伍應(yīng)用
1、配桂枝:桂枝善于溫邋血脈,既可舒筋脈攣急,又能利關(guān)節(jié)壅阻。內(nèi)通臟腑,外達肢節(jié)。桂枝溫通經(jīng)脈,助姜黃活血止疼,姜黃破血行氣,助桂枝通達陽氣,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脈,治上下關(guān)節(jié)凝滯、痹著疼痛等證。
2、配梔子:梔子清熱解毒,瀉下焦火熱,入肝膽清膽退黃,梔子得姜黃行氣祛瘀之助,則疏利肝膽之力加強,共奏清熱利膽、解毒止痛之效,用于肝膽熱毒壅滯、血瘀氣結(jié)之發(fā)熱、口苦、脅下疼痛。
3、配當歸:當歸養(yǎng)血和血,通經(jīng)止痛,當歸得姜黃之助,瘀血去而新血生,一養(yǎng)一破,相反相成;姜黃得當歸之助,活血通絡(luò)、行氣止痛之功更著,用于胸痹心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證。
4、配枳實:枳實苦降下行,力銳氣猛,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二藥合用,一重破氣,一重破血,行氣逐瘀,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脹痛、癥瘕積塊。
5、配蟬蛻:蟬蛻為輕清之品,辛可宣散,涼可去熱,能散風除濕,清熱解部,既能宣通火郁,又可透風濕于火外,姜黃既能溫散寒遏,助蟬蛻透達火郁,又可降濁泄熱,導(dǎo)火下行,一開宣,一降泄,升清降濁,開陽散火,則內(nèi)外通達,氣血調(diào)暢,以淌三焦火郁之邪。
6、配紫花地?。鹤匣ǖ囟∏鍩峤舛?,涼血消腫,地丁得姜黃疏風活血、溫通之助,直達病所,清熱解毒,溫通寒清,共消癰腫。
片姜黃與姜黃的區(qū)別
片姜黃這種中藥材是長圓形或者不規(guī)則的形狀,大小不一,外皮呈現(xiàn)灰黃色,有時還可以看見環(huán)節(jié)以及各種須根留下來的痕跡,切面是黃白色甚至更深的顏色棕黃色,片姜黃有著奇異的香味,味道苦澀。
姜黃是一種不規(guī)則的、類似圓形的厚片,外表皮跟片姜黃的顏色十分迥異,呈現(xiàn)深黃色。環(huán)節(jié)隱約可見。當我們把講謊話切開之后,我們能看到金黃色表面,并呈現(xiàn)角質(zhì)樣。內(nèi)皮層環(huán)紋十分明顯,呈現(xiàn)點狀散布在周圍。
以上就是一些片姜黃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乳香這種中藥材能夠?qū)θ梭w起到很好的活血化瘀的效果,而且它自身帶有一種香味,所以不少人會選擇使用乳香來治療自己身上的一些癥狀。但是對乳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yīng)該知道,在乳香使用的時候是需要人工加工的,否則乳香不能使用。那么在沒有藥材的情況下,乳香應(yīng)該怎樣煎制呢?
一、乳香沒藥的加工方法
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止痛,內(nèi)服外用均有佳效,但外用加工很麻煩,這是多數(shù)醫(yī)者的煩心事,我介紹一個省事省力又高效的方法,希望能給各位同仁以幫助,乳香沒藥適量,放入冰柜冷凍,5小時后取出,快速粉碎,要多細有多細,絕對粉塵滾滾,真爽。
二、乳香、沒藥的正確使用方法
1、生乳香、生沒藥不宜入煎荊
生乳香、生沒藥,隨同其他藥物一同煎煮時,其水煎劑有一種難聞的濃烈的氣味,病人難以服用,甚至惡心嘔吐。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乳香、沒藥未經(jīng)炮炙,其所含的少量揮發(fā)油沒有除去,在與其他藥物一同煎煮時發(fā)揮出來,致使水煎劑氣味難聞不便服用。為此,我們建議,醫(yī)生開處方時,應(yīng)注意注明炙乳香或炙沒藥;藥劑人員亦應(yīng)先將乳香、沒藥炮炙后再用其調(diào)配藥方,尤其是中藥材銷售部門要拒絕銷售未經(jīng)炮炙的乳香、沒藥。
3、炙乳香、炙沒藥宜沖服
乳香、沒藥經(jīng)過炮炙,雖然將其有毒的揮發(fā)油除掉了,但由于其有效成份樹脂、樹膠不溶于水,因此,無論怎樣煎煮都不能使有效的成份溶入水煎劑中。正確的用法是將炮炙后的乳香、沒藥研末沖服,這樣,才一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乳香、沒藥的療效。否則,不僅藥效;二能正常發(fā)揮作用,影響療效,而且,也影響病人的健康。
姜黃草作為一種中藥材,你知道它的藥用價值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嗎?中醫(yī)都是如何利用姜黃草來治療疾病的呢?還有日常在使用姜黃草治療疾病的時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別著急,我們?yōu)榇蠹乙灰唤獯稹?/p>
【別名】黃姜、老虎姜、猴節(jié)蓮
【來源】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黃山藥的根莖。
【原形態(tài)】黃山藥 纏繞草質(zhì)藤本。根莖橫生,圓柱形,不規(guī)則分枝,表面著生稀疏須根。莖左旋,光滑無毛,草黃色,有時帶紫色。單葉互生;葉片三角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或?qū)捫男?,全緣或邊緣呈微波狀,干后表面栗褐色或黑色,背面發(fā)白色,兩面近于無毛?;ù菩郛愔?。雄花無梗,新鮮時黃綠色,單生或2-3朵簇生組成穗狀花序,花序又分枝而呈圓錐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于葉腋;苞片舟形,小苞片與苞片同形而較??;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卵圓形,內(nèi)有黃褐色斑點,開放時平展;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的基部,花藥背著。雌花序與雄花序基本相似;雌花花被6裂,具6枚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狹圓,每棱翅狀,半月形,表面棕黃色或栗褐色,有光澤,密生紫褐色斑點,成熟時果反曲下垂;種子每室通常2枚,著生于中軸的中部。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3500m的山坡灌木林下,或僅見于密林的林緣或山坡路旁。
【性狀】性狀鑒別:根莖呈圓柱形,有的略彎曲,直徑2-3cm。表面黃棕色,有縱皺紋及須根或須根痕,呈深棕色。質(zhì)硬而韌,折斷后斷面呈白色絨毛狀并可見很多黃色點狀維管束散在。氣微,味微甜。
【化學(xué)成份】塊根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yamogenin),又含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
【性味】微辛;微辛;平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解毒消腫。主胃氣痛;吐瀉腹痛;跌打勞傷;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絞汁余;或搗爛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姜黃草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