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怎么按摩
春季養(yǎng)生穴。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養(yǎng)生不應只是調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溪穴怎么按摩”,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太溪穴是在足部的一個穴位,所處的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腳筋腱之間的凹陷處。這穴位非常好找,坐著的時候就可以很快的找到。平時對這個穴位按摩有很多好處,主要就是對腎臟疾病,牙齦腫痛、氣喘等等病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還可以解決手腳冰涼的問題。那么,太溪穴怎么按摩?
太溪穴 匯聚腎經(jīng)元氣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體的元陰和元陽都來源于它。太溪穴是腎經(jīng)的原穴,是腎經(jīng)元氣經(jīng)過和留止的部位,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回陽九穴之一”,認為它具有很強的回陽救逆之功。古代很多醫(yī)家面對垂危的病人,多用這個穴“補腎氣、斷生死”,如果在這個穴位上能摸到跳動的動脈,說明病人腎氣未竭,還可救治;如果沒有跳動,就說明病人陰氣纏身,比較危險了。
經(jīng)常按揉太溪穴這個重要的穴位,每次按摩5分鐘左右便可,不必拘泥于方法。當然在腎經(jīng)的流注時間,即下午17~19點時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最好有麻麻的感覺。
有人經(jīng)常足跟痛,這就是腎虛。您應多揉太溪穴,順著太溪穴把腎經(jīng)的氣血引過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鮮血液就會把淤血沖散吸收,然后再循環(huán)帶走。為什么會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動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則痛。您把好血引過去,把淤血沖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幫助沖散淤血。
有人經(jīng)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沒有唾液,這是腎陰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補上腎陰。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補腎陰,又補腎陽。
建議大家按摩太溪穴應該采取泡腳加按摩的方式,在泡腳的同時對太溪穴以及腳底板的涌泉穴等穴位進行按摩,這樣就可以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huán),同時還可以起到治病的目的。此外,如果不喜歡按摩的話,對太溪穴進行針灸也是很不錯的。
相關閱讀
之所以人們都比較喜歡中醫(yī),并不是因為一些中藥材,而是因為中醫(yī)的一些特殊治療方法,比如對穴位的按摩。不論是哪一個部位,我們人體都會分布一些穴位,而找到這些穴位的正確位置,再進行正確的按摩,那么對身體的好處非常多,可以治病,也可以預防疾病。那么,按摩太溪穴的好處是什么?
全身第一大補藥:太溪穴
太溪穴在腳內踝后緣的凹陷當中。揉太溪穴時,很多人根本沒反應,尤其是身體虛弱的人,什么反應都沒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這時,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歸根結底,就是要把氣血引到腳底的涌泉穴去。太溪穴是足診三脈"決生死,處百病"三大獨特要穴之一。
太溪是腎經(jīng)的原穴。原穴能夠激發(fā)、調動身體的原動力,但調動起來后一定要把它儲藏起來,即儲藏到涌泉穴,這樣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腳心、做金雞獨立、泡腳之類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打通腎經(jīng),引火歸源。
有人經(jīng)常足跟痛,這就是腎虛。您應多揉太溪穴,順著太溪穴把腎經(jīng)的氣血引過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鮮血液就會把淤血沖散吸收,然后再循環(huán)帶走。為什么會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動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則痛。您把好血引過去,把淤血沖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幫助沖散淤血。
有人經(jīng)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沒有唾液,這是腎陰不足。揉太溪穴就能補上腎陰。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補腎陰,又補腎陽。
有很多女性朋友來月經(jīng)的時候肚子痛,這時揉太溪穴很管用。
有的人腎絞痛,尤其是體內有腎結石的時候腎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這種癥狀。
有人痛風、尿酸過高,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從源頭把這個問題解決。有人得了腎炎,排不出尿來,揉太溪穴也能幫助把尿毒解掉。
太溪穴還可以治先天性抽搐。如果大腦受傷,它還有輔助調養(yǎng)的功效。因為腦髓是腎所主,跟腎經(jīng)有極大關系,所以要想調養(yǎng)后天受傷的大腦,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會患上厭食癥,這些人身體特別瘦弱,骨瘦如柴,原因就是不喜歡吃飯,什么食物都不吃。而對于這種病的治療,除了一般的藥物之外,還可以試一試對太溪穴進行按摩,治療的效果非常好。此外,胸悶、哮喘的人也可以經(jīng)常按摩太溪穴。
導讀:太溪穴在哪里,太溪穴的準確位置圖。中醫(yī)認為,常按摩太溪穴可補益腎氣,固精護腎。那么太溪穴在哪里?太溪穴的準確位置圖,一起來看看吧。
太溪穴在哪里
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出處
《靈樞本輸》: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
穴名解析
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jīng)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太溪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臥,于內踝后緣與跟腱前緣的中間,與內踝尖平齊處取穴。
簡易取法
由足內踝尖往后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即是本穴。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后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趾長屈肌。皮膚由隱神經(jīng)的小腿內側支分布。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向前歸流大隱靜脈,向后歸流小隱靜脈。跟腱前方及兩側脂肪組織較發(fā)達。脛神經(jīng)和脛后動脈體表投影的下點則在內踝和跟腱之間,神經(jīng)在動脈的后方。脛骨后肌、趾長屈肌肌腱均受脛神經(jīng)支配。
功用
益腎滋陰,培土生金。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宏栶簦”泐l數(shù),腎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2、呼吸系統(tǒng)疾病:氣喘,胸痛,咯血,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統(tǒng)疾?。侯^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
4、運動系統(tǒng)疾?。貉雇矗轮世?,內踝腫痛,下肢癱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5、其它:消渴,失眠,健忘,月經(jīng)不調,心內膜炎,神經(jīng)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操作方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2、深刺透昆侖穴,局部酸脹,麻電感向足底擴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腎炎,膀胱炎,月經(jīng)不調,遺精,遺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肺氣腫,咳嗽,喘息,神經(jīng)衰弱,腰痛,下肢癱瘓,足跟痛,急救,熱病后四肢厥冷,心內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痙攣,嘔吐,便秘等。
穴位養(yǎng)生
一是按摩這個穴位,有清熱生氣的作用;二是長期按壓此穴,能夠益腎、清熱、健腰膝、調節(jié)內臟,并且對腎炎、膀胱炎、歸經(jīng)不調、遺尿、遺精、神經(jīng)衰弱、腰痛、足底疼痛等病癥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和緩解作用;三是通過刮按這個穴位,還能夠有效治療女性子宮話疾患;四是經(jīng)常按揉這個穴位,對于咽喉腫痛、耳鳴、失眠,脫發(fā)、齒痛、氣喘、胸悶、咯虹、健忘等癥狀,也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調理作用。
在取穴的時候,要正坐垂足,抬起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膝蓋上;用另一側的手輕握腳,四指放在腳背上,大拇指彎曲,從上往下刮按,有脹痛感。(注意,不要用力過度,尤其孕婦更要特別小心用力),左右腳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刮按l~3分鐘。
文獻摘要
1、《甲乙經(jīng)》: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2、《大成》: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jié)。
3、《金鑒》: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
以上就是太溪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俗話說,“人老腳先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雙腳是身體重要的部位,也是一個容易衰老的部位。腳上有很多的穴位,經(jīng)常進行腳部按摩能起到保養(yǎng)雙腳,保健養(yǎng)生,美容養(yǎng)顏的功效。下面尋醫(yī)問藥中醫(yī)為大家介紹一下腳部按摩的神奇功效!
照海穴:緩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鳖櫭剂x,指腎經(jīng)的經(jīng)水在此大量蒸發(fā),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陰虛火旺引起的癥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fā)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jīng)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太溪穴:補養(yǎng)腎臟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jīng)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癥。
太溪穴在哪里
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出處
《靈樞·本輸》:“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p>
穴名解析
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jīng)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太溪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臥,于內踝后緣與跟腱前緣的中間,與內踝尖平齊處取穴。
簡易取法
由足內踝尖往后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即是本穴。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后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趾長屈肌。皮膚由隱神經(jīng)的小腿內側支分布。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向前歸流大隱靜脈,向后歸流小隱靜脈。跟腱前方及兩側脂肪組織較發(fā)達。脛神經(jīng)和脛后動脈體表投影的下點則在內踝和跟腱之間,神經(jīng)在動脈的后方。脛骨后肌、趾長屈肌肌腱均受脛神經(jīng)支配。
功用
益腎滋陰,培土生金。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陽痿,小便頻數(shù),腎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2、呼吸系統(tǒng)疾病:氣喘,胸痛,咯血,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統(tǒng)疾病: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
4、運動系統(tǒng)疾病: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下肢癱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5、其它:消渴,失眠,健忘,月經(jīng)不調,心內膜炎,神經(jīng)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操作方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2、深刺透昆侖穴,局部酸脹,麻電感向足底擴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腎炎,膀胱炎,月經(jīng)不調,遺精,遺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肺氣腫,咳嗽,喘息,神經(jīng)衰弱,腰痛,下肢癱瘓,足跟痛,急救,熱病后四肢厥冷,心內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痙攣,嘔吐,便秘等。
穴位養(yǎng)生
一是按摩這個穴位,有清熱生氣的作用;二是長期按壓此穴,能夠益腎、清熱、健腰膝、調節(jié)內臟,并且對腎炎、膀胱炎、歸經(jīng)不調、遺尿、遺精、神經(jīng)衰弱、腰痛、足底疼痛等病癥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和緩解作用;三是通過刮按這個穴位,還能夠有效治療女性子宮話疾患;四是經(jīng)常按揉這個穴位,對于咽喉腫痛、耳鳴、失眠,脫發(fā)、齒痛、氣喘、胸悶、咯虹、健忘等癥狀,也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調理作用。
在取穴的時候,要正坐垂足,抬起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膝蓋上;用另一側的手輕握腳,四指放在腳背上,大拇指彎曲,從上往下刮按,有脹痛感。(注意,不要用力過度,尤其孕婦更要特別小心用力),左右腳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刮按l~3分鐘。
人體穴位之一。足少陰原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側對稱,也就是兩個。如《九針十二原》說:“腎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
【取穴位置】
取穴時,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生氣。
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jīng)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shù),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腎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呼吸系統(tǒng)疾病: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
五官科系統(tǒng)疾?。郝院硌?,口腔炎,耳鳴;
運動系統(tǒng)疾?。合轮c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其它:心內膜炎,神經(jīng)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穴位配伍】
配腎俞、志室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腧穴學》);
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
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穴位按摩】
經(jīng)常按揉太溪穴這個重要的穴位,每次按摩5分鐘左右便可,不必拘泥于方法。當然在腎經(jīng)的流注時間,即下午17~19點時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最好有麻麻的感覺。
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按照人與天地的關系,冬天重在養(yǎng)腎。 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腎臟隨年齡增長呈現(xiàn)衰老、腎氣虧虛。天氣寒冷,寒邪首先侵襲的就是腎,更應著重補腎,維護腎氣。中醫(yī)上,按摩三大穴位可補益腎氣,固精護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如何按摩三大穴位可起到補腎的功效。
太溪穴,匯聚腎經(jīng)元氣的長江。太溪穴是腎經(jīng)的原穴,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回陽九穴之一,認為它具有極高的回陽救逆之功。按摩時不必拘泥于方法,每次5分鐘左右便可。
涌泉穴,補腎固元的長壽穴。《黃帝內經(jīng)》上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位于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即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處。經(jīng)常按摩涌泉穴,可激發(fā)腎經(jīng)的經(jīng)氣,疏通腎經(jīng)的經(jīng)絡,調和腎臟的氣血,調整和改善腎臟的功能和機能活動,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天揉100次為宜。
關元穴,封藏一身真元之處。關元是男科保健的重要穴位,具有補腎壯陽、補虛益損等作用。要找到關元也很簡單,在人體正中線上,從肚臍向下量出四指寬的距離,就是關元穴。按摩時,首先以關元為圓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時針及順時針方向摩動3-5分鐘。然后,隨呼吸按壓關元穴3分鐘。
此外,可在冬季適當運動,如散步、慢跑;不要進食太多過度苦寒的食物,如苦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