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有什么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注焦點,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量。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中醫(yī)養(yǎng)生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有什么”,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炙甘草是一種中藥,和我們平時所說的甘草不一樣的情況就是通過用蜜經過烘制而且的一種甘草,也是我們所說的炮制,在平時的時候使用到的情況也特別多,對人身體的功效也是特別的明顯,在平時的時候也經常的會用到這樣的中藥,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有什么?下面我們一起來進行一下了解。
現(xiàn)代研究,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炎及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湯。因此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可以從炙甘草湯中來分析。綜合歷代醫(yī)家,認為炙甘草湯主要功效與作用有以下四點:
1、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鼻宕镒跐h《醫(yī)寄優(yōu)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2、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y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4、陰陽并調,清代醫(y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為陰陽并調之法”。本方主治傷寒病后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干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shù),或偶見結代。
通過上述的介紹,我們知道了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有什么,平時對于女性補氣養(yǎng)血也有著很好的療效,不云泥之別在平時的時候我們使用的時候不要自行盲目使用,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進行,這樣對身體的調理效果會更加的明顯。
ys630.coM延伸閱讀
桂枝炙甘草是一種中醫(yī)方劑名稱,它來自經典要籍傷寒論,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補助心陽,具有升陽化氣的作用,對于平時出汗過多,會出現(xiàn)心悸等癥狀表現(xiàn)的時候,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它的吃法也是比較簡單的,用水三升加入最后煮剩1/3,去掉藥渣,來服用。對于氣虛氣短,也可以加入人參或者西洋參這樣。
桂枝炙甘草功效與作用
氣虛短氣者,加人參或西洋參、黃芪以益氣補虛;陽虛惡寒者,加干姜、附子以溫陽散寒;血虛頭暈目眩者,加龍眼肉、當歸以滋補陰血;怔忡者,加遠志、酸棗仁以安神定志;夾郁熱心煩者,加茯苓、知母以清心除煩安神。
用法
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200ml),去滓頓服。
運用
本方以心悸或胸悶、汗出、或胃中悸動、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虛無力為辨證要點。本方可用于治療西醫(yī)臨床中的心律失常、心動過緩、心肌缺血、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變證機,也可加減運用,輔助治療如慢性胃炎、結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桂枝甘草湯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同可治療心陽虛證,桂枝干草湯所主證主要是心氣失護而悸動;而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所主證機是陽虛失守心神而煩躁,是其不同。
重要文獻摘要
1、《注解傷寒論》: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2、《傷寒附翼》:此補心之峻劑也。桂枝本營分藥,得甘草則內補營氣而養(yǎng)血,從甘也。此方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心之陽,則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陽矣;姜之辛散,棗之泥滯,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藥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溫相得,氣和而悸自平。3、《古今選注》:桂枝復甘草,是辛從甘化,為陽中有陰,故治胸中陽氣欲失。且桂枝輕揚走表,佐以甘草留戀中宮,載還陽氣,仍寓一表一里之義,故得以外止汗而內除煩。
導讀: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炙甘草湯,中醫(yī)方劑名。那么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方劑名】
炙甘草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甘草四兩,炙(12g);生姜三兩,切(9g);人參二兩(6g);生地黃一斤(50g);桂枝三兩,去皮(9g);阿膠二兩(6g);麥門冬半升,去心(lOg);麻仁半升(lOg);大棗三十枚,擘(10枚)。
【方歌】
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裹,心動悸兮脈結代,虛勞肺痿俱可嘗。
【方解】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xù),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yǎng),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yǎng)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yǎng)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yǎng)心為君;生地黃滋陰養(yǎng)心,養(yǎng)血充脈。二藥重用,益氣養(yǎng)血以復脈,共為君藥。人參、大棗補益心脾,合炙甘草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化生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陰養(yǎng)血補心,配生地黃滋心陰,養(yǎng)心血,以充血脈,共為臣藥。桂枝、生姜溫心陽而通血脈,使氣血暢通脈氣接續(xù)有源,并使諸味厚之品滋而不膩,共為佐藥。桂枝與甘草合用,又能辛甘化陽,通心脈而和氣血,以振心陽。用法中加清酒煎服,溫陽通脈,以助藥力,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沛,陰陽調和,共奏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之功。由于炙甘草、人參亦可補肺氣,潤肺止咳;阿膠、麥冬又善養(yǎng)肺陰,潤肺燥;生地黃、火麻仁長于滋補腎水,與阿膠、麥冬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功,故可用于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的治療。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應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功效】
滋陰養(yǎng)血,益氣復脈。
【主治】
1、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證脈結代,心動悸,虛贏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
2、虛勞肺痿咳嗽,或吐涎沫,形瘦短氣,自汗盜汗,虛煩不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shù)。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加減化裁】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zhèn)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用以心動悸,脈結代,虛贏少氣,舌光少苔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常用本方加減治療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3、使用注意采用水酒合煎,文火久煎;陰虛內熱者慎用。
【禁忌】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醫(yī)書記載】
1、《醫(yī)方考》: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參、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姜、桂技;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2、《醫(y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藥也。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姜、桂辛溫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
以上就是炙甘草湯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yī)方劑,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吃過甘草吧,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重要在我們感冒咳嗽的時候,一般都會服用一些甘草片,甘草吃起來味道是甜的,但在甜的同時,它還有一種比較刺鼻的味,有很多人在艾灸的時候,也會選擇用甘草,因為甘草艾灸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能夠治療脾胃虛弱,那么灸甘草都有什么功效與作用呢?
甘草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炎及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湯。因此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可以從炙甘草湯中來分析。綜合歷代醫(yī)家看法,認為炙甘草湯主要功效與作用有以下四點:
1、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鼻宕镒跐h《醫(yī)寄優(yōu)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2、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y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4、陰陽并調,主治傷寒病后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干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
總的來說,甘草的傳統(tǒng)應用有:1。用于心氣不足,脈結代,心悸動。2.用于脾氣虛證。3.用于咳喘。4.用于脘腹、四肢攣急疼痛。5。用于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食物中毒。6.用于調和藥性。甘草的現(xiàn)代應用:1.心律失常。2.低血壓。3.肝炎。4.靜脈炎。5.蕁麻疹。6.潰瘍。
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癥狀并有脘腹脹滿,納呆等消化障礙。因此,偶爾泡一泡水喝可以,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對于炙甘草湯的相關知識大家了解多少呢,炙甘草湯的組成成分非常豐富,所以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也相對的比較多,那么炙甘草湯的臨床運用又如何呢,下面就跟三九養(yǎng)生堂的小編一起來看看有關炙甘草湯的相關知識吧。
方劑名
炙甘草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甘草四兩,炙(12g);生姜三兩,切(9g);人參二兩(6g);生地黃一斤(50g);桂枝三兩,去皮(9g);阿膠二兩(6g);麥門冬半升,去心(lOg);麻仁半升(lOg);大棗三十枚,擘(10枚)。
方歌
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裹,心動悸兮脈結代,虛勞肺痿俱可嘗。
方解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xù),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yǎng),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yǎng)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yǎng)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yǎng)心為君;生地黃滋陰養(yǎng)心,養(yǎng)血充脈。二藥重用,益氣養(yǎng)血以復脈,共為君藥。人參、大棗補益心脾,合炙甘草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化生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陰養(yǎng)血補心,配生地黃滋心陰,養(yǎng)心血,以充血脈,共為臣藥。桂枝、生姜溫心陽而通血脈,使氣血暢通脈氣接續(xù)有源,并使諸味厚之品滋而不膩,共為佐藥。桂枝與甘草合用,又能辛甘化陽,通心脈而和氣血,以振心陽。用法中加清酒煎服,溫陽通脈,以助藥力,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沛,陰陽調和,共奏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之功。由于炙甘草、人參亦可補肺氣,潤肺止咳;阿膠、麥冬又善養(yǎng)肺陰,潤肺燥;生地黃、火麻仁長于滋補腎水,與阿膠、麥冬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功,故可用于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的治療。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應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功效
滋陰養(yǎng)血,益氣復脈。
主治
1、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證脈結代,心動悸,虛贏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
2、虛勞肺痿咳嗽,或吐涎沫,形瘦短氣,自汗盜汗,虛煩不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shù)。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加減化裁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zhèn)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用以心動悸,脈結代,虛贏少氣,舌光少苔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常用本方加減治療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3、使用注意采用水酒合煎,文火久煎;陰虛內熱者慎用。
禁忌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文獻摘要
1. 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2. 方論選錄 《傷寒溯源集》卷2:此方以炙甘草為君,故名炙甘草湯。又能使斷脈復 續(xù),故又名復脈湯。甘草生能瀉心下之痞,熟能補中氣之虛,故以為君。生姜以宣通其郁滯,桂枝以暢達其衛(wèi)陽,入大棗而為去芍藥之桂枝湯,可解邪氣之留結。麥冬生津潤燥,麻仁油滑潤澤,生地黃養(yǎng)血滋陰,通血脈而益腎氣。阿膠補血走陰,乃濟水之伏流所成,濟為十二經水中之陰水,猶人身之血脈也,故用之以導血脈。所以寇氏《本草》云,麥冬、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之劑也;人參補元氣之虛,同麥冬又為生脈散之半;更以清酒為使,令其宣通百脈,流行血氣,則經絡自然流貫矣。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大家是不是對炙甘草湯的相關知識有了詳細的了解了呢,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雖然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對癥下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點下使用,避免出現(xiàn)一些副作用。以上介紹的有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中國的中醫(yī)知識還算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對中藥的中藥材來說,很多人都不是那么的了解,根本就分不清何首烏的種類有哪些,其實炙首烏和何首烏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這兩種藥材的藥效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炙首烏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①降血脂作用給家兔同時喂飼何首烏和膽甾醇,其所形成的動脈粥樣病變較單喂膽甾醇之對照組輕,血清膽甾醇水平亦較低,體外試驗何首烏能與膽甾醇結合,在兔腸道能減少膽甾醇的吸收;有認為何首烏中含的卵磷脂與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有關。
但有報道以何首烏喂飼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雖能使膽甾醇上升較遲緩,病變稍輕,但不顯著,其療效未能肯定。
首烏延壽丹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鴿,無論是藥物與膽甾醇同時應用,或用膽甾醇形成高膽甾醇血癥后給藥,均能顯著降低血清膽甾醇,但對動脈內膜病變無明顯影響。
首烏延壽丹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之主動脈內膜斑塊的形成及脂質沉積有減輕作用,但也有報道對血脂質與主動脈病理變化無顯著影響。
有研究首烏延壽丹及其中4個單味藥金銀花、杜仲、金櫻子、桑椹膏對大白鼠腸道膽甾醇吸收的影響,證明前兩藥似能減少大鼠腸道膽甾醇的吸收,但全方沒有表現(xiàn)出肯定的作用,可能由于全方中杜仲和金銀花的含量比單獨應用的劑量小的緣故。
②對血糖的作用給家兔口服煎劑后30~60分鐘內血糖量上升達最高度,然后逐漸降低,6小時后血糖量比正常低0.03%。
③抗菌作用何首烏對人型結核菌、弗氏痢疾桿菌試管實驗有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何首烏中提出的大黃酚,能促進腸管的運動,并能驟減神經的時值,促使神經興奮,增加肌肉時值,使肌肉麻痹。
何首烏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特別對疲勞的心臟,強心作用更顯著。
將何首烏莖部新鮮乳汁涂抹于小鼠耳的腹面,抹藥后,耳的腹面及背面均見增厚,其在組織學上的變化與用磷脂類所得之結果相似;可用來治療瘰疬。
以上這篇文章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了炙首烏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其實這種中藥材的作用是有非常多的,最常見的就是可以降血脂,因為畢竟現(xiàn)在高血脂的人群是越來越多,所以就可以喝一些這樣的中藥來調理。
甘草是中草藥的一種,其中又分為生甘草和炙甘草,很多人對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明確,其實生甘草與炙甘草都甘草的一種,只是加工的方法不同,另外因加工的不同,它們的藥性和藥效也會有所不同,甘草是補益類的中草藥,藥用的部分多為根或茛莖,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生甘草與炙甘草的區(qū)別有哪些。
生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其功能和主治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勻,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攤晾,然后入藥者。偏于潤肺和中。炙甘草能補脾益氣,臨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藥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點添加劑,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
另外,介紹一下著名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湯。源于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庇芍烁什?、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適應癥:心臟瓣膜癥、心律不整、心內膜炎、貧血、交感神經緊張癥、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癥。
從相似點來說,二者都是偏補的中藥,有著補氣血和調陰陽的效果,甘草被稱為百草之王,它的藥效是非常好的,在生活中也被常用來做止咳平喘、清火潤肺的藥物,同時它對腎臟的調節(jié)效果也很好,以上就是關于生甘草與炙甘草的區(qū)別,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炙甘草湯的副作用
炙甘草湯方出《傷寒論》,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湯。可治療氣虛血少、陰虛之心律不齊和脈跳停頓。那么炙甘草湯有沒有副作用?一起來看看。
1、炙甘草湯主要有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參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10枚組成。
2、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yǎng)心為君;人參、大棗益氣補脾養(yǎng)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yǎng)血為臣;桂枝,生姜、清酒溫陽通脈為佐。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之功。
3、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癥狀并有脘腹脹滿,納呆等消化障礙。因此,偶爾泡一泡水喝可以,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4、炙甘草湯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中滿腹脹忌服。
炙甘草湯的功效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湯。因此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可以從炙甘草湯中來分析。炙甘草湯的功效,一起來看看。
1、陰陽并調,主治傷寒病后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干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
2、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代田宗漢《醫(yī)寄優(yōu)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4、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y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炙甘草湯的臨床應用
炙甘草湯近年來在臨床上用于多種病證的治療,每每收到顯著療效。炙甘草湯的臨床應用,一起來看看。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1、治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黨參,生地各12g,麥冬9g,桂枝3-6g,丹參12g,酸棗仁9g.治療心律失常49例,年齡34-76歲;心房早搏、房顫、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4例,頻繁室性早搏19例,房室傳導阻滯(Ⅰ度-Ⅲ)。及室內不全性阻滯、心動過緩16例,冠心病、高血壓病38例,風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11例。
結果:治愈,經過1-2周治療,自覺癥狀消失,復查心電圖恢復正常者29例,好轉,經過2-4周治療,自覺癥狀好轉,復查心電圖未恢復正常或有所改善者18例,無效,治療2周以上自覺癥狀無明顯好轉者3例;總有效率為94%.
2、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人參6g,生地黃30g,阿膠9g,麥冬12g,麻仁9g,桂枝,生姜各6g,紅棗6個。日1劑水煎服。邪盛加黃芩、蒲公英、大青草;陰虛加龜版、黃精;心神不寧加炒棗仁、珍珠母。治療病毒性心肌炎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齡5-15歲居多(占73.7%),最大64歲,最小4歲。
結果:癥狀、體征、心電圖正常為痊愈,共30例;癥狀、體征、心電圖3項中有兩項正常為有效,共4例;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為無效,共2例,死亡2例(系Ⅲ房室傳導阻滯);總有效率為89.5%.療程最長42日,最短6日,平均15天。
對于需要服用灸甘草湯的人,一定要注意灸甘草湯的用法用量,最好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服用,切不可私自大量的服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健康問題,服用任何其他食物也一樣,要注意避免過量。
炙甘草是一種可以入藥的植物,是經過加入蜂蜜然后經過一系列的程序后炮制出來的產品,對于女性來說炙甘草是一種很好的補血藥材,那么除了補血的功效之外炙甘草具體還有哪些藥用價值呢?其實炙甘草的藥用價值還有很多,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做個介紹。
1. 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2. 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fā)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3. 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癥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體內的激素含量。
4. 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fā)腫瘤生長的作用。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湯。源于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以上就是炙甘草的相關藥用價值介紹,炙甘草來之不易,在進行炮制的過程中一點點失誤就會導致炮制失敗。炙甘草的表面是紅色或者是灰色并具有一定的光澤度,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辨別真假,最有保障的就是在正規(guī)的藥房購買,不讓不良商販有機可乘。
現(xiàn)在我們每個家里都會有一個藥箱,我們對藥的了解也比以前的人多很多,所以我們平時患上一些常見的小病我們不用去醫(yī)院就可以治好這全靠我們家里藥箱的功勞,大家可以想一下事情是不是這樣的當我們喉嚨痛媽媽就會給我們吃消炎藥,大家對藥都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大家是否知道炙附片的功效是什么呢?
【出處】
出自1.《本經》。
2.陶弘景:白蘞近道處處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搗敷癰腫亦效。
3.《唐本草》:白蘞,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殊不如白芷。
4.《本草圖經》:白蘞,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濠州有一種赤蘞
【別名】兔核、白根、昆侖、貓兒卵、鵝抱蛋、見腫消、穿山老鼠、白水罐、山地瓜、鐵老鼠、母雞帶仔、老鼠瓜薯、山栗子、人卦牛、白漿罐、野紅薯、地老鼠、野著薯、母雞抱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ino [paullini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采挖,除去莖及細須根,洗凈,多縱切成兩瓣、四瓣或斜片,曬干。
【原形態(tài)】白蘞 落葉攀援木質藤本,長約1m。塊根粗壯,肉質,卵形、長圓形或長紡錘形,深棕褐色,數(shù)個相聚。莖多分枝,幼枝帶淡紫色,光滑,有細條紋;卷須與葉對生。掌狀復葉互生;葉柄長3-5cm,微淡紫色,光滑或略具細毛;葉片長6-10cm,寬7-12cm;小葉3-5,羽狀分裂或羽狀缺刻,裂片卵形至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深鋸齒或缺刻,中間裂片最長,兩側的較小,中軸有閑翅,裂片基部有關節(jié),兩面無毛。聚傘花序小,與葉對生,花序梗長3-8cm,細長,常纏繞;花小,黃綠色;花萼5淺裂;花瓣、雄蕊各5;花盤邊緣稍分裂。漿果球形,徑約6mm,熟時白色或藍色,有針孔狀凹點?;ㄆ?-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陜西、寧夏、四川等地。
? ? ? 我們中國有很多中藥都是來源于我們生活中經常食用的一些食物有的也是我們從來不會碰或者說從來不想碰的一些東西,中醫(yī)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幫助的大家平時可以多吃一些補我們身體的中藥。雖然現(xiàn)在大家都對中藥材比較信任也有很多的了解,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乳香是什么,乳香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材,并且使用的范圍比較廣泛,乳香是一種不規(guī)則的小塊狀,呈現(xiàn)出黃色或者是白色的半透明的狀態(tài),有著特殊的香氣。乳香還可以制作成粥類的食物,食用之后對活血止痛有很好的作用。
炙乳香的功效與作用
1、用于血瘀疼痛,有鎮(zhèn)痛作用
乳香對跌打損傷有著神奇療效,尤其對于胸腹挫傷后瘀血作用,常配伍沒藥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2、外服促進傷口愈合
倘若外傷或者感染從而引發(fā)患處破潰、發(fā)炎,傷口常時間不能愈合,可用乳香末敷貼,涂在傷口,有生肌止痛作用。
3、用于治療癰疽
適于初起有腫痛,膿尚未成熟者,常配沒藥、雄黃、麝香等制成醒消丸內服,可消腫止痛。
乳香的食用方法
乳香粥
食材:乳香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乳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浸泡5—10分鐘。把乳香取出,放入煎鍋用清水煎煮,濾去渣滓,取汁。粳米淘凈,用清水和藥液共同煮粥,粥熟后,加入白糖調味即成。
功效:此方活血、止痛,適用于痛經、胃脘疼痛、風濕痹痛等患者食用。
乳香的副作用及禁忌
乳香是一種具有較強刺激性中藥,對于腸胃不好的人食用乳香會引發(fā)腹瀉、嘔吐、腹痛等癥狀發(fā)現(xiàn),因此腸胃不好的人勿用乳香。另外,孕婦忌服。
乳香的用途有哪些
身體效用
抗感染、治療氣喘、治療咳嗽、適合于懷孕及待產婦女使用,懷孕4個月后每天把稀釋的乳香精油涂抹于腹部,還可以防止妊娠紋。可調節(jié)黏液分泌、助消化、助打嗝、對頭部著涼有舒緩效果、還有清肺作用。
皮膚作用
調理受刺激的肌膚和老化肌膚,平復皺紋、平衡油性皮膚、促傷口愈合。乳香和玫瑰精油的配搭是絕佳的安撫修復配方。
對心靈與精神效用
賦予希望、增強心靈、平順呼吸、消除憂郁,使心情好轉。
炙紫菀在生活中是一種比較名貴的中藥,這種中藥的藥用價值是特別高的,總有一些人在生活中經常會發(fā)生咳嗽的現(xiàn)象,咳嗽久了肯定就會有痰,然后跟著引起一系列的氣管方面疾病,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一些炙紫菀,炙紫菀開出來的花朵特別像菊花的花朵,那么炙紫菀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炙紫菀有毒嗎
炙紫菀有著和菊花很類似的花朵,炙紫菀的外表看上去那樣的不起眼不引人注意,但是炙紫菀卻是中藥中比較著名的一味藥,炙紫菀有很多的別稱,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樣,炙紫菀的別稱有青苑、紫倩、返魂草、山白菜等眾多的稱呼。
炙紫菀有毒嗎。炙紫菀沒有毒,它的葉子是綠色,白色的不是炙紫菀。炙紫菀可止咳化痰,茵陳可除濕清熱。一起用雖無毒,但不是好的配伍。虛寒咳嗽炙紫菀可加黃芪制半夏生姜,虛熱可加知母貝母。止咳藥一般不用茵陳。
炙紫菀的繁殖。炙紫菀花的繁殖方式有播種和扦插繁殖,播種繁殖可以在每年開春時節(jié)進行,播種后12-15天就能夠發(fā)芽,扦插的話可以在春季剪取植株頂端的嫩芽進行扦插,對于炙紫菀來說,人們種植及繁殖它的目的注意還是用以藥用,所以要懂得合理的管理,才能夠保證炙紫菀比較有效的繁殖與價值。
炙紫菀功效與作用。炙紫菀花是一味比較著名的中藥,中醫(yī)藥中有廣泛的使用。中醫(yī)認為炙紫菀具有溫肺,下氣,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實驗表明,水煎劑有祛痰作用而無鎮(zhèn)咳及平喘作用;同時炙紫菀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說明炙紫菀的藥用價值還是很高的。炙紫菀還對抑制腫瘤等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