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和西藥的區(qū)別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和健康的區(qū)別】
中成藥和西藥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中成藥主要是根據中醫(yī)的理論來進行制作的一種成品的藥物,而西醫(yī)的藥物主要是根據西方醫(yī)學發(fā)展而來的一種藥物,雖然西藥沒有中醫(yī)的一些久遠,但是西藥是根據一些實踐理論和現代科技緊密相關的一種藥物的制作,兩種藥物不能說誰好誰不好,可以說各有優(yōu)勢和缺點。
中成藥和西藥的區(qū)別
中成藥:
是以中草藥為原料,經制劑加工制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藥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種劑型。是我國歷代醫(yī)藥學家經過千百年醫(yī)療實踐創(chuàng)造、總結的有效方劑的精華列如冰硼散、川貝合劑、六味地黃丸等都是屬于中成藥。
中藥:
中藥是指單一的一味藥物,如桔梗、黃芩、黃連等等只是屬于中藥,但不是草藥,草藥是沒有經過加工的一些植物,植物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可以達到治病的目的。草藥只有一些鄉(xiāng)村的經常在野外生活的一些老人或醫(yī)生對次了解的多一些。
西藥
是從西方醫(yī)學發(fā)展而來的,西藥的發(fā)展沒有中國的醫(yī)學久遠,但是西藥的成分比較的科學,是由根據的,是經過科學的理論證實和實踐的藥物。西藥如阿司匹林、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等等
西藥見效快,效果神速。對于急性的疾病,如急性的頭疼,肚子疼,身體發(fā)熱,感冒,急性的跌扭傷,各種急性感染等,西藥輸液立馬見效,比中藥快的多。但對于慢性疾癥,以及疑難病比如被稱為“慢性癌癥”的間質性肺炎來說吧,西醫(yī)宣布是無法治療的,只能在維持中等待死亡,而中藥驗方“養(yǎng)陰化纖湯”卻能慢慢的活化肺器官病灶,逆轉肺纖維化,臨床中有一部分此病是能臨床治愈的。
西藥多為化學合成的單一成分,多以恢復發(fā)生病理的臟器為目的。它是針對“病”引進“對抗”。而中藥是以天然植物、動物、礦物等按照一定原則組成的復方,多是恢復人體與環(huán)境或人體各臟腑間的不平衡狀況。它是將“證”引進調整??傊?,西藥主要是以消滅“病灶”為目的,中藥是以調整人體機能,達到“陰平陽秘”的目的。
ys630.coM延伸閱讀
中成藥與方劑的區(qū)別
1、中成藥與方劑的區(qū)別
中成藥是指用中藥制成的藥。方劑中方指醫(yī)方。方劑與中成藥是中藥制藥技術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本教材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材體系,遵循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結合崗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按知識要求和技能要求,精選內容,主次分明,注重實用,講求實效,并將現代一些新知識、新技術和取得的新成果、新劑型引入到教材中,力求體現教材的先進性、前瞻性,發(fā)揮教材的指導作用。
2、中成藥的含義
中成藥是指用中藥制成的藥。具體應用中分兩種,一種是狹義的醫(yī)學上的用的,一種是廣義的日常生活中用的。一種是狹義的中成藥,它主要指由中藥材按一定治病原則配方制成、隨時可以取用的現成藥品,如中成藥中的各種丸劑、散劑、沖劑、酒劑、酊劑、膏劑等等,這便是生活中人們常說的中成藥;另一種是廣義的中成藥,它除包括狹義中成藥的概念外,還包括一切經過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藥藥材。狹義中成藥也是有一定缺陷的,這主要表現在成藥成分組成、藥量配比的一成不變上。由于配方既定,藥已制成,故而成藥往往不能像煎劑方藥那樣表現得靈活多變,隨癥加減,這使成藥的實際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方劑的含義
方劑中方指醫(yī)方,劑,古作齊,指調劑,方劑就是治病的藥方。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最早的方劑。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F代科學技術為方劑的臨床應用、實驗研究和劑型研制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臨床應用方面,根據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代臨床的多發(fā)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方劑。對消化系統(tǒng)、 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泌尿生殖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精神神經系統(tǒng)等疾病以及傳染病、腫瘤、艾滋病等都有較顯著的療效。
常見補氣補血的中成藥有哪些
1、補中益氣丸(片)為水丸或潔劑,主要功用為調補脾胃、升陽益氣。適用于由脾胃氣虛引起的氣短懶言,身體倦怠,肌熱有汗,頭痛怕風,渴喜熱飲,食欲不振,以及氣陷脫肛,子官脫垂等。另外,此藥對于固氣虛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等均有較好效果。凡一般慢性病,癥見脾胃虛弱,氣短懶言,身體乏力,自汗,動則氣促,食欲不振等癥均可應用。用法為水丸每服6克,片劑每服6片,均日服兩次,溫開水送下。
2、補益資生丸為蜜丸,主要功用為補氣健脾,開胃進食。適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脘悶腹脹,不思飲食,嘔逆,久瀉久痢,面黃肌瘦,精神倦怠等癥。此藥配伍精當,有主有從,凡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上述諸癥均可應用。用法為每次服用兩丸,日服兩次,溫開水送下。
中藥方劑有哪些呢
1、吳茱萸15克,菊花15克,食蠟適量。前兩味藥共研細末,加適量食用醋調成糊狀,于睡前敷于雙足涌泉穴,用紗布包扎固定,翌晨去除,每天一次。14天為一療程,間歇7天后再敷貼一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適用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
2、吳茱萸10克,川芎10克,辛夷10克,冰片5克,共研細末。用藥前將神闕穴(肚臍)擦洗干凈,取散粉4~5克納入臍中,外敷敷料膠布固定,3~4天換藥一次,30天為一療程。
3、天麻10克,白芥子30克,膽南星、蒼術、川芎各20克,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治療時取藥末20克,用生姜汁適量調成膏狀,睡前敷貼于中脘穴及雙側內關穴,并用膠布貼牢,翌晨去除洗凈。每天一次,兩周為一療程,可連續(xù)使用5~6個療程,以鞏固療效。本方具有化濕、祛痰、熄風等功效,適用于痰濁型高血壓病。
一、含牛黃、石膏的清熱解毒中成藥忌與四環(huán)素類、新霉素合用:這類中成藥有牛黃解毒丸、防風通圣散、紫雪丹、牛黃消炎丸、牛黃上清丸。此類中成藥含鈣、鎂、鐵等金屬離子。當與四環(huán)素類合用,由于四環(huán)素中所含酰胺基及多個酚羥基,易與牛黃、石膏中的金屬離子結,合形成難落難吸收的絡合物,從而降低了中西藥制菌消炎的作用。當牛黃解毒丸與新霉素合用,則因牛黃解毒丸的雄黃所含成分硫化砷,與新霉素的硫酸鹽在胃腸道中產生毒性的硫酸氫化物等,對健康不利。
二、含雄黃的消炎解毒中成藥忌與硫酸亞鐵、乳酶生、多酶片合用:這類中成藥有牛黃消炎丸、牛黃解毒丸、牛黃至寶丹、牛黃清胃丸、牛黃上清丸、三黃片、小兒牛黃散等。這些中成藥所含的硫磺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當與硫酸亞鐵合用時,硫酸亞鐵在體內產生的還原性亞鐵鹽就會與硫化砷作用,產生難溶難吸收的硫化砷酸鹽,使這兩類藥同時失去療效。與多酶片合用,則由于雄黃中所含的硫化砷與多酶片中的胃蛋白酶等結合成難溶解的沉淀物,使多酶片失去助消化功能;當牛黃解毒丸與乳酶生合用,由于牛黃解毒丸中的大黃、黃連、銀花等,能抑制乳酶生中的乳酸桿菌,而使乳酶生失效。
三、含蟾酥的清熱解毒中成藥忌與洋地黃類合用:這類清熱解毒中成藥包括六神丸、牛黃消炎丸、麝香丸、喉炎丸、牙痛一粒丸、梅花點舌丹等。將強心劑洋地黃類與這類清熱解毒中成藥合用(這類中成藥的主要成分蟾酥毒是一種強心甙與洋地黃類作用相似),則加強了藥物的心肌收縮和減慢心率的作用,可引起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室性早搏、室性纖顫等。
我們都知道中醫(yī)中藥是我國醫(yī)學史上的瑰寶,我們國家是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中醫(yī)中藥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醫(yī)學上的治療手段。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中成藥的概念是怎樣的,我們智慧的古人又是怎樣把中成藥分類的吧。
中成藥是以中草藥為原料,經制劑加工制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藥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種劑型。是我國歷代醫(yī)藥學家經過千百年醫(yī)療實踐創(chuàng)造、總結的有效方劑的精華。
中成藥的概念
一種是狹義的中成藥,它主要指由中藥材按一定治病原則配方制成、隨時可以取用的現成藥品,如中成藥中的各種丸劑、散劑、沖劑等等,這便是生活中人們常說的中成藥;另一種是廣義的中成藥,它除包括狹義中成藥的概念外,還包括一切經過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藥藥材。毫無疑問,這兩種"成藥"在內容上是有許多不同的。
狹義中成藥所指的各種成藥,均為現成可用,適應急需,存貯方便的中藥。相對于中藥藥材而言,成藥治病省了中藥煎劑所必要的煎煮時間,更因其能隨身攜帶,不需煎煮等一應器具,故而使用十分便。由于中成藥多為經過一定特殊加工濃縮而成的制成品,故其每次需用量遠遠少于中藥煎劑,而且成藥已幾乎消除了中藥煎劑服用時特有異味等的不良刺激,因而在服藥反應上,也較易被大眾所接受。
當然,狹義中成藥也是有一定缺陷的,這主要表現在成藥成分組成、藥量配比的一成不變上。由于配方既定,藥已制成,故而成藥往往不能像煎劑方藥那樣表現得靈活多變,隨癥加減,這使成藥的實際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近年來,有關中成藥引起的毒性反應及過敏反應這類報道也多起來。如朱砂安神丸口服可引起口腔炎、蛋白尿及嚴重的藥源性腸炎;黑錫丹久服可致嚴重鉛中毒;牛黃解毒片口服可引起過敏性血小板減少、過敏性膀胱炎和過敏性皮炎;口服羚翹解毒丸或銀翹解毒丸可引起嚴重的過敏性休克。這些反應雖都較為少見,但一旦發(fā)生,病情都較嚴重。
經過炮制而成的中藥材成藥,其優(yōu)缺點也是十分分明的,優(yōu)點即組方靈活適應面廣,缺點則為每次使用都需煎煮加工,費時費力,應用不便。
1.丸劑
丸劑是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粘合劑或輔料,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的固體制劑,是中成藥最古老的劑型之一。根據粘合劑的不同丸劑又分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微丸等類型。
(1)蜜丸:藥材細粉以蜂蜜為粘合劑制成,是中醫(yī)臨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稱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為小蜜丸。蜂蜜富于營養(yǎng),并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能,同時還有質地柔潤、吸收緩慢、作用緩和的特點。滋補類藥物、小兒用藥、貴重及含易揮發(fā)性成分的藥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療慢性病和虛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人參鹿茸丸等。
(2)水蜜丸:藥材細粉以水和蜂蜜按適當比例混勻為粘合劑制成。水蜜丸的特點與蜜丸相似,作用緩慢、持久,但因用蜜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補益類藥物,如補中益氣丸等。
(3)水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醋、藥汁、黃酒等為粘合劑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還可包衣。泛制水丸體積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濃縮丸:全部藥材或部分藥材的煎液或提取液,與適宜的輔料或藥物細粉加適宜的粘合劑制成。根據粘合劑的不同,又分為濃縮蜜丸、濃縮水丸、濃縮水蜜丸。濃縮丸體積小,藥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體內溶化吸收比較緩慢。濃縮丸適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種疾病。
(5)糊丸:藥材細粉以米糊或面糊為粘合劑制成。糊丸質地堅硬,在體內崩解慢,內服既可延長藥效,又能減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釋放或減緩刺激性成分對胃腸的刺激。刺激性較大或有毒藥物宜制成糊丸。
(6)蠟丸:藥材細粉以蜂蠟為粘合劑制成。蠟丸是中成藥的長效劑型之一,溶化極其緩慢,可延長藥效,防止藥物中毒或對胃起強烈的刺激作用。處方中含較多的劇毒或強刺激性藥物,或要求在腸道吸收的中成藥,都可制成蠟丸。為中成藥傳統(tǒng)劑型,品種已不常見。
(7)微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酒泛丸,或以百草霜為衣,采用現代技術制成。微丸直徑小于2.5毫米,體積小,應用劑量小,服用方便,吸收平穩(wěn)。微丸適宜于刺激性藥物,貴重或細料藥材多制備成微丸。
丸者緩也:丸劑在服用后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溶化散開,逐漸被人體吸收,因此丸劑產生療效較慢,藥效也較持久,可以減少部分藥材的不良氣味,是目前中成藥最常用的劑型。但丸劑尚存在一定的缺點,服用劑量大,而且不便服用,尤其兒童服用更加困難;此外丸劑目前有效成分的質量標準還難以確定。
2.散劑
散劑是一種或多種藥材混合制成的粉末狀制劑,分內服散劑和外用散劑,是我國古代劑型之一。散劑治療范圍廣,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且具有制作方便、攜帶方便、節(jié)省藥材等優(yōu)點。有效成分不溶或難溶于水,或不耐高溫,或劇毒不易掌握用量,或者貴重細料藥物適宜于制成散劑。
3.煎膏劑(膏滋)
煎膏劑是藥材用水煎煮、去渣濃縮后,加煉蜜或糖制成的半固體制劑,又稱膏滋。具有吸收快,濃度高,體積小,便于保存,可備較長時間服用的特點。有滋補調理的作用,用于治療慢性病和久病體虛者。
4.丹劑
丹劑是水銀、硝石、雄黃等礦物藥經過煉制、升華、融合等技術處理制成的無機化合物,如紅升丹、白降丹等,為傳統(tǒng)劑型。大多含水銀成分,常用以配制丸散供外用,具有消腫生肌、消炎解毒的作用。部分丸劑、散劑、錠劑品種多以朱砂為衣,因氣色赤習稱丹,不屬于經典丹劑范疇。
5.片劑
片劑是藥材細粉或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藥材細粉壓制而成的片狀制劑,分浸膏片、半浸膏片和全粉片等,是常用的現代劑型之一。片劑體積小,用量準確,易崩解生效快,且具有生產效率高、成本低、服用及儲運方便的優(yōu)點。片劑適用于各種疾病。
6.顆粒劑(沖劑)
顆粒劑是藥材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與藥材細粉制成的顆粒狀制劑,是在湯劑、散劑和糖漿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劑型。有顆粒狀和塊狀兩種,分為可溶性、混懸性、泡騰性及含糖型、無糖型等不同類型。顆粒劑體積小,重量輕,服用簡單,口感好,作用迅速,多用于補益、止咳、清熱等作用的藥物。
7.錠劑
錠劑是藥材細粉與適量粘合劑如蜂蜜、糯米粉或利用藥材本身的粘性制成規(guī)定形狀的固體制劑。可供內服或外用,內服作用與糊丸接近,外用多用水或醋磨汁后涂敷患處。錠劑型大多作噙化之用。
8.膠劑
膠劑是以動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煎取膠質,經濃縮凝固而成的固體內服制劑。膠劑中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作為補益藥,適用于老年人、久病未愈者或身體虛弱者,可單服,也可制成丸散或加入湯劑中使用。至今膠劑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信譽,被廣泛使用。
9.硬膠囊劑
硬膠囊劑是將適量的藥材提取物、藥材提取物加藥粉或輔料制成均勻的粉末或顆粒,填充于硬膠囊中而制成的劑型。主要是口服。硬膠囊外觀整潔美觀,易于吞服,可掩蓋藥物的不良嗅味,崩解快,吸收好。適用于對光敏感、不穩(wěn)定或遇濕、熱不穩(wěn)定的藥物,或有特異氣味的藥物,或需要定時定位釋放的藥物。兒童用藥、對胃粘膜刺激性強的藥物不宜制成膠囊劑。
10.軟膠囊劑
軟膠囊劑是將油類或對明膠等囊材無溶解作用的液體藥物或混懸液封閉于囊材內制成的劑型。特點與硬膠囊相似。硬膠囊和軟膠囊經過適宜方法處理或用其他藥用高分子材料加工,使囊殼不溶于胃液,但在腸液中崩解釋放活性成分,為腸溶膠囊。
11.糖漿劑
糖漿劑是含有藥物、藥材提取物和芳香物質的濃縮蔗糖水溶液。它是在傳統(tǒng)的湯劑、煎膏劑的基礎上,吸取西藥糖漿的優(yōu)點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中成藥劑型。因含有糖,可以掩蓋某些藥物的不適氣味,便于服用,適用于小兒及虛弱病人服用,尤多見于小兒用藥,但不宜用于糖尿病患者。
12.合劑
合劑是藥材用水或其他溶劑,采用適宜方法提取,經濃縮制成的內服液體制劑。單劑量包裝的合劑又稱口服液。合劑既能保持湯劑的特點,又能避免湯劑臨時煎煮的麻煩,便于攜帶、儲存和服用。口服液的濃度更高,常加入矯味劑,因此用量小,口感好,作用快,質量穩(wěn)定,攜帶方便,易保存。
13.酒劑
酒劑是藥材用黃酒或白酒為溶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又稱藥酒。酒劑服用量少,吸收迅速,見效快,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及補虛養(yǎng)體、跌打損傷等。
14.酊劑
酊劑是藥物用規(guī)定濃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也可以用流浸膏稀釋制成。分內服和外用兩種。酊劑制備無需加熱,成分較純凈,有效成分含量高,劑量準確,吸收迅速,適宜于制備含有揮發(fā)性成分或不耐熱成分的制劑。
15.露劑
露劑是含芳香揮發(fā)性成分的中藥材經水蒸氣蒸餾制得的飽和或近飽和的澄明水溶液制劑,是我國傳統(tǒng)劑型之一。又稱藥露。臨床多供內服,露劑能夠保存藥材固有的香味,便于服用和吸收,多具有解表清暑、清熱解毒的功效。
16.注射劑
注射劑是提取中藥材的有效成分,經精制加工制備而成的可供注入人體內的滅菌溶液或乳狀液,或可供臨用前配制溶液的滅菌粉末或濃縮液制劑,為中成藥現代新劑型。又稱針劑。注射劑可用于皮下、肌肉、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劑量準確,起效迅速,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響,生物利用度高,便于急救使用。不宜在家庭中使用。
17.氣霧劑、噴霧劑
氣霧劑是藥物和拋射劑同裝封于帶有閥門的耐壓容器中,使用時借助拋射劑的壓力,定量或非定量地將內容物噴出的制劑。不含拋射劑,借助手動泵的壓力將內容物以霧狀等形式噴出的制劑為噴霧劑。又稱氣溶膠。氣霧劑給藥劑量小,起效迅速,穩(wěn)定性強,副作用小。
18.膏藥
膏藥是根據藥方,將藥材經食用植物油提取,再加紅丹煉制而成的外用制劑,為中成藥傳統(tǒng)劑型。又名黑膏藥。膏藥有通納藥量多,藥效釋放持久等特點,多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瘡瘍癰腫等疾病。
19.膜劑
膜劑是藥物與成膜材料經加工制成的薄膜狀制劑,為中成藥現代新劑型。膜劑可經口服,舌下含服,眼結膜囊、陰道內及體內植入,皮膚和粘膜創(chuàng)傷、燒傷或發(fā)炎表面覆蓋等多種途徑給藥,給藥劑量小,使用方便。
20.栓劑
栓劑是藥材提取物或藥粉與適宜基質制成的供腔道給藥的固體制劑,是中成藥的古老劑型。也稱坐藥或塞藥。栓劑比口服給藥吸收快,吸收后不經肝臟直接進入大循環(huán),生物利用度高。
21.滴丸
藥物以適宜基質用滴丸法制成。滴丸易服用,在體內溶化快,奏效迅速。揮發(fā)性或不易成型的藥物、速效藥物,可制成滴丸。
22.其他
中成藥劑型在我國正式生產使用的已有40多種,除上述介紹的外,其他劑型還有軟膏劑、橡膠膏劑、油劑、滴眼劑、搽劑、浸膏劑、流浸膏劑、袋泡劑等。
結語:通過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我們古代的中成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是不是覺得我們的古代學者很有智慧。重要雖說毒性小但是所以,對中成藥的優(yōu)缺點也須全面分析,不能認為是凡中藥都低毒無害。凡曾經因服用某種中成藥而發(fā)生中毒或過敏反應者,必須牢記,以后不可再用同種中成藥。
很多人都喜歡得病看中醫(yī),吃一些中成藥,大家對于中藥中成藥了解多少呢,很容易把這兩種概念混在一塊的,對于中藥中成藥有哪些方面的區(qū)別呢,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把兩個概念混在一起的話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下面就給大家普及一下中藥中成藥的知識,了解一下它們的區(qū)別。
? ?
? 中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經制劑加工制成各種不同劑型以利于應用的中藥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種劑型。簡單的理解阿,中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制成的,不是化藥那樣合成的,這是第一。
? 其次,它是在中醫(yī)藥理論的指導下制成的,沒有中醫(yī)藥理論的指導就不能成為中成藥。你需要把它的概念拆開理解,這樣比較容易 另外,它包括丸散膏丹但不僅限于這些,也包括片劑、針劑、膠囊劑、貼劑等等現代的劑型。
?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平和的藥物。三國 魏嵇康《養(yǎng)生論》:“故神農曰:‘上藥養(yǎng)命,中藥養(yǎng)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yǎng)以通也?!?晉張華《博物志》卷七:“中藥養(yǎng)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宋徐鉉《題廟》詩:“常嗟多病嫌中藥,擬問真經乞小還?!?/p>
? 很多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y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堿、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堿、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堿(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蘗堿(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于藥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 很多藥店都會賣中成藥,因為中成藥是一種現成的藥品,中藥的概念是廣義的,其中包括的內容是很多的,而且中成藥也是屬于中藥的,目前來說中藥的應用也是很廣泛的,能夠治療各種的疾病,并且能夠治本,只有了解中藥中成藥的區(qū)別,日常生活中才能夠正確的應用。
我國的中醫(yī)文化歷史悠久,很多也深人們有信賴,而且中藥的副作相對來說比西藥要小一些,只是療程比較長。中藥中還分為湯藥和中成藥,也是人們在選擇時比較糾結的,湯藥和中成藥哪個好呢?其實,如果是看中醫(yī)醫(yī)生,還是選擇湯藥比較好,一人一方效果會更明顯。
世上沒有體質完全一樣的人,能普適的藥物肯定多少都有微妙的偏差,如果想要效果好,湯藥是最具針對性的,而且是針對你的當下癥狀,相比來說,就算是名牌藥廠出的中成藥,即便質量很好,很多時候也不可能與您的病情嚴絲合縫,就像買的成衣,是均碼的,很多人都適合穿,就難以特別和你的身材了。
現在的湯藥還有顆粒劑,幾乎常用的藥物都提前制成了顆粒,吃的時候兌在一起就可以,效果雖然沒有湯藥好,但總好過中成藥,畢竟是你的專屬。
如果你需要長時間服藥,可以讓了解你病情的醫(yī)生開個處方,到藥店去做成藥丸,一來是為你定制的,二來服用起來也方便,同時,丸藥作用更和緩,更適合需要長期調理的疾病,特別是虛性的疾病,這可能比中成藥更“貼身”。因為中醫(yī)有“丸者緩也”,“湯者蕩也”的說法,丸劑類似現在的“緩釋劑”,吸收緩慢,藥效也比湯藥持久,和緩,湯藥則是滌蕩病邪的,效果快,但如果長期吃,還是換成丸藥更和緩。
另一個問題是,中成藥雖然是非處方藥,可以自選,但并不是每個人都了解中成藥,包括西醫(yī)醫(yī)生,他們開出的中成藥一般只是按說明書上寫的,而事實上,中成藥的作用可能超過說明書的,或者僅僅看說明書,未必能理解治療的機理和癥狀真相,因此,如果吃中成藥,最好也是中醫(yī)開的,更不要靠藥店服務員的推薦,他們大多只考慮價格,而中成藥,如果不對癥或者吃反了,就算質量很好,也會效果不顯甚至是相反的。
哮喘可以說是一種呼吸道疾病,并且在現代醫(yī)學上及時發(fā)現了抑制哮喘的藥物,但是對于哮喘這個疾病還沒有完全找到治愈哮喘的藥物,所以一旦人患了哮喘之后,有可能會伴隨自己的終身。而哮喘可以是先天性遺傳形成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哮喘都應該及時治療,因此治療哮喘的中成藥有哪些呢?
哮喘是需要及時進行治療的,不然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危害病人的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可以使用中成藥進行治療。那么,哮喘中成藥要用哪種?
哮喘的病人是可以選擇有效的中成藥去幫助治療的,病人可以咨詢醫(yī)生,了解治療的藥物。
哮喘中成藥是:
1、平喘丸:由款 冬花、杏仁、半夏、五味子、桔梗、麻黃、生石膏等中藥組成,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悶等癥,按說明服用。
2、桔紅丸:主要成分有桔紅、貝母、麥冬桔梗、紫蘇、款冬花、甘草等,主治咳嗽、痰多氣喘等。每次1丸,日服二次。
3、哮喘沖劑:由麻黃、大力子、紫蘇、桑白成、半廈、旋覆花等組成,主治咳喘氣急等。
4、氣管炎丸(片)由麻黃、杏仁、川貝、款冬花、杷葉、半夏、遠志、桔梗等組成,主治氣管炎、喘咳等癥。
5、千日紅注射液:為千日紅提取物、主要成分為生物堿、皂甙等,主要用于咳喘等癥。
哮喘的人群在日常的生活中應該要吃得清淡一些,要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另外對于過敏性體質者應該少食異性蛋白類食物,一旦發(fā)現某種食物確實可誘發(fā)病人支氣管哮喘發(fā)病,應避免進食,宜多食植物性大豆蛋白,如豆類及豆制品等。
哮喘的人群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營養(yǎng)的均衡,特別應該增加的是抗氧化營養(yǎng)素如β-胡蘿卜素、維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等。這些元素在新鮮蔬菜、水果中含量豐富,微量元素硒在海帶、海蜇、大蒜中含量較豐富。
所以,哮喘的病人是可以選擇有效的中成藥去治療的,病人可以參考上述的介紹,也可以咨詢醫(yī)生,在醫(yī)生的幫助下進行治療。
咳嗽是冬季的常見癥狀,一旦出現咳嗽,最受人們青睞的莫過于中藥止咳口服液、糖漿、膏滋之類。雖然每種止咳中成藥都標有止咳化痰、鎮(zhèn)咳平喘等功效,但由于中醫(yī)講究辨證施治,所以在選藥時應避免盲目和隨意性。下面列舉幾種常用止咳中成藥供大家參考:
杏仁止咳糖漿 由杏仁、桔梗、遠志、陳皮、甘草等藥組成,此糖漿用于風寒咳嗽。對于熱性、風熱感冒,如口干舌燥、咳痰等熱性表現者則不宜。
牛黃蛇膽川貝液 由人工牛黃、蛇膽汁、川貝母等藥組成,其中牛黃可清熱鎮(zhèn)驚,蛇膽屬祛風化痰藥物,故此,該口服液只適用于熱性咳嗽,而不宜于寒咳。適應對象是上火較重并兼痰多者,一般用于熱癥較深階段。
梨膏類梨膏 由梨、麥冬、貝母、款冬花、百合、冰糖等組成。這類膏滋藥多系潤燥生津之品,適用于陰虛咳嗽。此種咳嗽多見于干燥時節(jié)或久咳傷陰者,表現為咽干口渴、干咳痰少或無痰。對于寒咳較多者若誤用則適得其反,同時,平常脾虛者應忌用。
強力枇杷露由枇杷葉、桑白皮、桔梗、百部、白前、罌粟殼等藥制成。本露鎮(zhèn)咳作用較強,主要是其中罌粟殼收斂止咳作用強勁,對于久咳不止,干咳無痰及使用一般止咳藥無效者,中醫(yī)會考慮使用該藥。
中藥在治療人類許多疾病方面都發(fā)揮著巨大功效與作用。雖說西藥對疾病的治療更為快速,可不少西藥存在許多副作用,而且一些小病也根本無須服用西藥,很多中藥材本身就具有殺菌消炎作用,且毒副作用要小于西藥的消炎藥。常見的中成消炎藥包括牛黃消炎片、三金片、清開靈、雙黃連等,在消除炎癥方面的療效都很不錯。
1、用于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藥
板藍根沖劑:可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于咽喉腫痛,發(fā)熱。
小柴胡沖劑用于感冒后時冷時熱、食欲不振、口苦咽干等癥狀。
羚翹解毒丸:可疏風清熱、解毒,用于感冒和扁桃體炎有咽喉腫痛、咳嗽等癥狀。
2、用于腸道感染的中成藥
葛根芩連微丸:可以解表清里、止瀉止痢,用于腸炎、痢疾引起的糞便惡臭、便黃而黏、腹痛、身熱煩渴等癥狀。
復方黃連素片: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腸炎、痢疾等引起的腹瀉、心煩等癥狀。
香連片:可以清熱燥濕,用于菌痢等導致的腹瀉、腹痛、肛門墜脹等情況。
3、用于尿路感染的中成藥
尿感寧沖劑:可清熱解毒、通淋利尿,用于急慢性尿路感染所致的小便頻急、尿黃、下腹脹痛等癥。
三金片: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止血鎮(zhèn)痛、清血散淤、補虛益腎的作用更甚,攻補結合、標本兼治。
八證散:瞿麥,梔子,扁蓄,木通,車前子,滑石,甘草,燈芯草,大黃,主治尿頻尿急,小便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濁紅,甚者小便不通,小腹急滿等癥。
4、用于皮膚感染的中成藥
消風散:疏風除濕,清熱養(yǎng)血,常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屬于風熱或風濕所致者。
防風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熱解毒,用于外寒內熱,表里俱實,外治皮膚病,內治大便秘結,風疹濕瘡等。
5、用于陰道炎的中成藥
白帶丸:健脾利濕止帶,用于帶下量多,色白,質黏,有腥味,陰中下墜腫脹,腹脹納呆,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等陰道炎癥。
外陰熏洗:蒼術、生苡仁、苦參各15克,黃柏10克,布包水煎加分鐘,熏洗外陰,每日2次。
6、用于膽道感染的中成藥
消炎利膽片:可清熱、祛濕、利膽,用于急慢性膽道感染引起的的口苦等癥狀。
膽寧片:舒肝利膽,清熱通便,用于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切除后,右上腹隱隱作痛、飯后腹脹、噯氣、便秘等癥狀。
很多女性來大姨媽都會感覺到小腹脹痛,腰痛腰酸,這多是因為身體內有誒些婦科疾病引起的,看醫(yī)生的時候,醫(yī)生一般會給開一些溫熱的藥物,這些溫熱的藥物就是溫經散寒的,吃上藥會使人感覺到身體暖暖,一段時間后體內的寒氣就會被驅散開,那么溫經散寒的中成藥都有哪些呢?
艾葉,辛、苦,溫。歸肝、脾、腎經。辛香行散,苦燥溫通,既善溫經脈、理氣血而止血,為治虛寒性出血之要藥,尤宜崩漏與胎漏。又善散寒濕、暖子宮而止痛,為治經寒痛經、寒濕帶下、宮冷不孕及脘腹冷痛所常用。用于溫灸,有溫經止痛之效。在我國很早就被廣泛作為內服藥來治療疾病。
艾葉泡腳的好處
用艾葉水泡腳能有效的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中耳炎等頭面部反復發(fā)作的與虛火、寒火有關的疾病。發(fā)生上述疾病時,可取艾葉一小把煮水后泡腳。將艾葉撕碎后放入泡腳捅里,用滾開的水沖泡一會兒,等艾葉泡開后再兌溫水泡腳,泡到全身微微汗出即可,泡完后需多喝一些溫水,注意要不吃寒涼的食物,一般連續(xù)泡2-3天后,這些因虛火、寒火引起的頭面部、咽喉部的不適都會明顯好轉或消失了。對于身體寒濕重的病人,可以每周用艾葉水泡一次腳,在泡艾葉同時,喝上一杯生姜紅棗水即可去寒又不至瀉氣。
但艾葉泡腳,也不能經常泡,因為艾葉泡腳能將虛火、寒火往下引,就會引起頭面部的氣血兩虧,供血不足,反而會引起頭暈、頭痛,及情緒上的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