燉中藥用什么容器更好
養(yǎng)生中藥湯。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養(yǎng)生從歷史上的玄虛傳說,已經(jīng)進入大眾百姓視野,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燉中藥用什么容器更好”,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大家在平時都有喝過中藥,也都知道中藥雖然喝起來簡單,可是熬出來的時候卻非常的繁瑣,不僅僅需要一遍遍的去煮,還需要看著火候,火太大或太小都是對身體會造成危害性的,在煎中藥的時候選擇的器皿也非常重要。
煎煮中藥,大家知道煎煮中藥要用什么樣的鍋最好呢?煎煮中藥的鍋有哪些要求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煎煮中藥用什么樣鍋。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鳳凰中醫(yī)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毒副作用。
另外,熬藥不能用熱水,應用涼水。還要注意火候,一般用武火(急火)煮開,再用文火(小火)慢熬。遇到有特殊要求的,應該按醫(yī)囑煎熬。通過以上內(nèi)容的介紹,您知道煎煮中藥用什么鍋最好了吧。
擴展閱讀
濃硫酸屬于粘稠的液體,濃硫酸在保存運輸方面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在平時保存的時候,一定要放到陰涼通風的庫房里面,庫房的溫度不能超過35度,濕度不能超過85%,而且一定要密封,要遠離熱源,遠離火種,在工作場所一定要嚴禁吸煙,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濃硫酸用什么容器來保存。
濃硫酸用什么容器保存
由于濃硫酸是不具有揮發(fā)性的強酸,所以在保存的時候,只要用玻璃瓶保存就可以啦或者用內(nèi)涂有瀝青的鐵桶保存也可以的。
硫酸要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庫溫不超過35℃,相對濕度不超過85%。保持容器密封。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遠離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氣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避免與還原劑、堿類、堿金屬接觸。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shù)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稀釋或制備溶液時,應把酸加入水中,避免沸騰和飛濺傷及人員。
物理性質(zhì)
除了酸固有的化學性質(zhì)外,濃硫酸還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質(zhì),與稀硫酸有很大差別,主要原因是濃硫酸溶液中存在大量未電離的硫酸分子(硫酸分子亦可以進行自偶電離),這些硫酸分子使?jié)饬蛩嵊泻軓姷男再|(zhì)。
純硫酸是一種無色無味油狀液體。常用的濃硫酸中H2SO4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98.3%,其密度為1.84g·cm-3,其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18.4mol·L-1。98.3%時,熔點:10℃;沸點:338℃。硫酸是一種高沸點難揮發(fā)的強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與水混溶。濃硫酸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因此濃硫酸稀釋時應該“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斷攪”。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生病都會選擇用中藥來治療,都覺得中藥治療的效果好,而且不會有副作用。中藥湯劑是主要是以水為溶媒,加水量的多少,主要是以藥物的性能,體積,吸水量和藥量而定不可過多,也不能太少了。中藥用的水分是相當?shù)闹匾?。那么,煎中藥的時候該如何把握加水的多少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煎中藥要加多少水?
傳統(tǒng)加水法
將中藥置于砂鍋內(nèi),用手將藥攤平,然后加入高出藥面3-4厘米的水。此方法最為簡單方便,使用最多,但是準確度稍差。若藥中花(如旋復花、袋袋花等)、葉(如桑葉、枇杷葉等)類較多時,還可適量多加些水。
量器加水法
即采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藥物及其頭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一般而言,調(diào)理、滋補類藥,頭煎
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解表藥,頭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其他頭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此法比傳統(tǒng)加水法準確,但是,若遇到藥物量多時,加水量則顯得少些。
重量加水法
即按藥物的總重量,確定加水量。將配好的中藥(1劑)稱一下重量,然后根據(jù)1克中藥加10毫升水的原則,把總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給二煎用。例如,滋補調(diào)理藥人參養(yǎng)榮湯,藥物總重量為150克,加水量應為1500毫升,頭煎應加65%即為975毫升,二煎加水35%為525毫升。該方法加水準確,特別是藥物種類多、藥量大的中成藥方劑更為適宜。此法雖然比以上兩種方法麻煩,但較準確。
煎中藥加多少水,大家看明白了嗎?在煎中藥的時候,一定不能加熱水,因為熱水加入生藥的時候,生藥的外層組織會因為高溫的沖擊,馬上凝固,會阻礙水分的滲入,會大大的影響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從而會影響中藥的藥效,所以建議大家是選擇用冷水煎中藥。
當今,每個人當今的生活好久每個人都特別注意對身體上的保養(yǎng)然而呆著著急病的時候,由于很多藥物對身體都有一定,副作用,很多人會選,要對疾病進行治療,中藥對疾病進行治療能夠減少副作用,并且能夠有更好的治愈效果,但是我們都知道,對中藥,對疾病進行治療的時候,需要把中藥,煎成湯之后再食用,但是煎中藥也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的,下面一起了解一下藥用什么鍋怎樣煎
藥用什么鍋怎樣煎
細節(jié)1:手別碰藥
這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細節(jié)。買回來的中藥,大多是用紙包包著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裝。把藥放進煎藥容器時,許多人的手會碰到中藥,殊不知,這個動作有時就會影響到中藥的藥效,如果此時手上涂過護手霜或帶有香皂的芳香氣味,更是對中藥的一種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觸中藥,應直接將其倒進容器內(nèi)。
細節(jié)2:別用鐵鍋
煎藥容器以砂鍋和陶罐為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 (完好無損的)次之;鐵鍋、銅鍋、鋁鍋和錫鍋不能用來煎藥。指出:“這是因為中藥的化學成分十分復雜,由于銅鐵鋁等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活潑,易與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如鐵易與鞣質(zhì)生成鞣酸鐵,使藥液顏色加深,并會使藥液帶有鐵銹味,影響藥效的發(fā)揮;鋁與有機酸反應,形成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后蓄積在肝、腎等組織中對人體造成損害;銅器受熱易氧化生成對人體有害的銅綠。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此外,有些人還會用家里烹飪用的砂鍋煎藥,這就要注意一定要涮洗干凈,以放人清水后表面不會出現(xiàn)油花為宜。因為油脂會影響到中藥的藥效。
上面就是對藥用什么鍋怎樣煎的介紹,通過了解以后我們知道煎中藥最好是要用砂鍋,這樣能夠把能夠保證藥效,另外平時在煎中藥的時候盡量不要用鐵鍋或者銅鍋等,另外在用中藥對疾病進行治療的時候切記不能盲目的自己配制藥方,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
平時很多的朋友在身體出現(xiàn)了某些疾病的時候都會選擇通過中藥的方法來進行治療,中藥材相對而言,對于人體的副作用會比較小一些,但是他在服用的時候相對比較煩躁,需要我們選擇合適的器皿來進行熬煮,在煮中藥的時候,最好是能夠選擇傳統(tǒng)的砂鍋,這樣能夠充分地發(fā)揮藥效。
很多家庭平時不備煎藥的沙鍋,一旦需要熬中藥時,就用不銹鋼鍋或鋁鍋來應急。這個時候就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需要大家特別注意。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煳鍋。不過,除了這個缺點,不銹鋼鍋還是不錯的備選對象。用鋁鍋、鐵鍋煎藥的問題可就多了,因為鋁、鐵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降低藥效,甚至還可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例如:鋁、鐵可以與中藥中的鞣質(zhì)起反應,生成鞣酸鋁、鞣酸鐵,產(chǎn)生黑綠色沉淀,服用后引起惡心、嘔吐;鋁、鐵還可能與黃芩、葛根、補骨脂中所含的黃酮類成分,或與大黃、何首烏中的蒽醌類化合物生成難溶性的絡合物,有些絡合物被人體吸收后,蓄積在肝、腎、腦等組織中,會產(chǎn)生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鋁、鐵還會與朱砂等含重金屬的中藥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有毒的游離汞……每種中藥里都含有幾十種乃至上百種化合物,用鋁鍋、鐵鍋熬藥時可能發(fā)生無法計數(shù)的化學反應。
而沙鍋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是煎藥的首選。需要注意的是,沙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沙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沙鍋上的油污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煲中藥最好是避免使用鋁鍋,一些不銹鋼的鍋子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不僅僅會使得大量的藥渣殘留,而影響到鍋的壽命,并且在熬煮的過程當中,還可能會使得某些中藥和國發(fā)生一些化學反應,從而使得中藥的藥效有所下降。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喜歡用中藥來治病,中藥雖然效果比較慢,但是相比較西藥,它可以治病還可以起到滋補身體的作用,而熬中藥要用砂鍋才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它的藥效,那為什么不選用其他的鍋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么熬中藥用砂鍋呢?
?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煳鍋。不過,除了這個缺點,不銹鋼鍋還是不錯的備選對象。用鋁鍋、鐵鍋煎藥的問題可就多了,因為鋁、鐵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降低藥效,甚至還可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
例如:鋁、鐵可以與中藥中的鞣質(zhì)起反應,生成鞣酸鋁、鞣酸鐵,產(chǎn)生黑綠色沉淀,服用后引起惡心、嘔吐;會產(chǎn)生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鋁、鐵還會與朱砂等含重金屬的中藥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有毒的游離汞。每種中藥里都含有幾十種乃至上百種化合物,用鋁鍋、鐵鍋熬藥時可能發(fā)生無法計數(shù)的化學反應。
而沙鍋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是煎藥的首選。需要注意的是,沙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沙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沙鍋上的油污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 ?以上就是熬中藥用砂鍋的原因,既然中藥可以滋養(yǎng)身體,就不要讓那些化學成分破壞它的藥效,而且有的化學成分還能與藥本身產(chǎn)生有毒的物質(zhì),不僅看不到本來的效果,還可能中毒,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所以熬中藥的鍋子一定要經(jīng)過慎重的考慮和挑選啊。
導讀:熬中藥用什么鍋最好?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那么熬中藥用什么鍋最好?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熬中藥用什么鍋最好
中藥湯劑最重要的就是煎藥的過程了,煎藥的方式要對,時間要對,而熬中藥的器皿則更要對。器皿不對,就會影響中藥的療效。那么熬中藥用什么鍋最好?
中醫(yī)表示,熬中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至于鋁制品,人們就有些爭議了。因為既然鋁制品作為餐具長期使用是安全的,那些短期或偶爾用來煎中藥,也不會有很大的問題。但是,如果中藥處方中有一些酸性或堿性較強的藥物,如烏梅、山楂、五味子、木瓜、硼砂等,最好不用鋁制器具來煎藥。
銅質(zhì)器具和鐵制器具也不建議被用來熬煮中藥。銅制器具,古人歷來不主張用來煎藥,因為銅會導致人體中毒。鐵制器具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廣,但煎中藥且不適合。鐵可以與中藥中的鞣質(zhì)起反應,生成鞣酸鋁、鞣酸鐵,產(chǎn)生黑綠色沉淀,服用后引起惡心、嘔吐。鋁、鐵還會與朱砂等含重金屬的中藥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有毒的游離汞。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希望大家在熬中藥的時候能夠選對容器,讓藥效發(fā)揮得更好。那么如何挑選砂鍋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如何挑選砂鍋
1、看顏色,好的砂鍋大多是白色,氧化鐵色素少,雜質(zhì)少。
2、看陶質(zhì),好的砂鍋,表面光亮均勻,沒有突出的砂粒摸著光滑,說明陶土攪拌均勻,不多見到小孔。
3、看形體,好的砂鍋結(jié)構(gòu)合理,鍋體很均勻平放很平,檢查鍋蓋,轉(zhuǎn)一下,鍋蓋扣蓋緊密且不變型。
4、選購時將一只手拿鍋,另一只手輕輕敲擊鍋體,看聲音是否清脆,如有沙啞聲音即說明砂鍋有裂紋,最好不要購買。
5、根據(jù)需要購買砂鍋。一般來說,煎藥用不需要陶質(zhì)很好的砂鍋,選購價格便宜無滲漏的砂鍋即可。燉食品的鍋要求較高,最好選擇質(zhì)量好的白色砂鍋。
6、熬過中藥的砂鍋不宜用于燉菜、熬湯,同樣,凡用于燉、熬食品的砂鍋也不要用來煎中藥。
7、砂鍋通常底很厚,要緩慢加熱,就是開始不要用大火,直到整體都熱起來后再用大火,否則不管什么砂鍋都容易裂。
另外,熬藥不能用熱水,應用涼水。還要注意火候,一般用武火(急火)煮開,再用文火(小火)慢熬。遇到有特殊要求的,應該按醫(yī)囑煎熬。
以上就是一些中藥的相關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于中藥的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在熬中藥的過程中,只有時間完全充足,才能夠發(fā)揮出中藥的最好藥效,并且大多數(shù)的中藥都需要熬制兩次才能夠完全發(fā)揮藥效。因此需要喝中藥,慢慢調(diào)理身體的人,對每一次熬煮中藥所需要的時間是需要牢牢把控的。所以在一般過程中熬煮中藥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完全發(fā)揮藥效?
一般中藥首煎從沸騰起計算約需半小時,第二煎則可略長10分鐘。煎藥次數(shù)以2次或3次為宜。
一般藥物可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zhì)、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則分先煎、后下、不必入煎、包煎以及另煎等各種情況,需遵醫(yī)囑。此外,阿膠等類藥材與其他藥同煎容易粘鍋、熬焦,應單獨將其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藥液中加熱融化后兌服。
需注意的是,藥材不必過度清洗,但最好在煎之前加以浸泡,以藥材浸透為好。較花、草、葉而言,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浸泡時間稍長些,以半小時至1小時為佳。
煎煮中藥注意兩個方面
1、煎煮前忌用沸水泡中藥
有人習慣于在中藥煎前用沸水浸泡藥材,認為這樣既縮短煎煮時間,又可使中藥有效成分盡可能多地溶出,這實際上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誤區(qū),中藥不可用沸水泡。
中藥所含的蛋白質(zhì)遇沸水會因驟然受熱而凝固,并使細胞壁硬化,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阻礙內(nèi)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藥所含高分子物質(zhì),遇沸水后易形成膠體,亦不利于有效成分滲出。中藥切制、粉碎時,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阻礙藥材毛細管通道,使水分難以滲入,成分溶解后又難以向外擴散,最終影響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藥,如薄荷、紫蘇、廣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揮發(fā)油及揮發(fā)性物質(zhì),遇熱易揮發(fā),則不僅忌用沸水泡,煎煮時更應后下。
一般而言,中藥煎前多用涼水泡,泡30分鐘左右;但有實驗提示,中藥煎前浸泡的最適水溫為40℃~50℃,此條件既使藥材濕潤充分膨脹,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2、煎煮中藥需要蓋蓋子嗎
使中藥切片煎透,讓藥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應以加蓋煎為好。尤其是煎煮的藥中含有可隨水蒸氣揮發(fā)的成分時,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蓋煎煮。這樣可使含藥物揮發(fā)成分的水蒸氣在蓋內(nèi)凝集,變成水珠滴回藥罐內(nèi),由此減少藥物有效成分的丟失。
對于多數(shù)質(zhì)地堅實的根、種子或動物藥物,如人參、黃芪、黃精、麥冬、五味子、蛤蚧、龍骨、牡蠣等,亦應加蓋煎煮,可使藥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更多地被煎出,以提高藥物的療效。
對于那些質(zhì)地松散、體積較大的中藥,如絲瓜絡、通草、菌陳、菊花、桑葉等,煎煮時由于藥液易外溢,就不應加蓋煎煮,并要隨時攪拌,使其均勻被煎透。
在看到上述詳細介紹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了解了煎煮中藥的具體掌握時間,一般中藥首煎的大豆控制在半小時左右,但大家在煎煮前忌用沸水泡中藥,對于藥材最好不要去過度清洗,以防失去最佳的藥味價值而影響治療疾病。
中藥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療方法,但是中藥要發(fā)揮更好的作用也不來煎藥的過程,這就要求煎藥的方法對,時間對,火候?qū)?,最后就是使用的工具對,那么要用什么鍋好呢?/p>
中醫(yī)表示,熬中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至于鋁制品,人們就有些爭議了。因為既然鋁制品作為餐具長期使用是安全的,那些短期或偶爾用來煎中藥,也不會有很大的問題。但是,如果中藥處方中有一些酸性或堿性較強的藥物,如烏梅、山楂、五味子、木瓜、硼砂等,最好不用鋁制器具來煎藥。
銅質(zhì)器具和鐵制器具也不建議被用來熬煮中藥。銅制器具,古人歷來不主張用來煎藥,因為銅會導致人體中毒。鐵制器具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廣,但煎中藥且不適合。鐵可以與中藥中的鞣質(zhì)起反應,生成鞣酸鋁、鞣酸鐵,產(chǎn)生黑綠色沉淀,服用后引起惡心、嘔吐。鋁、鐵還會與朱砂等含重金屬的中藥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有毒的游離汞。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藥物具有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兩重性,利用前者、避免后者是選藥組方的基本原則。后者就是用藥禁忌的問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內(nèi)容。
一、配伍禁忌
中藥七情中的相惡和相反的配伍關系,均屬用藥禁忌。有關反藥的內(nèi)容,歷代古籍中記載并不一致,被后世公認并影響較大的是金元時期概括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其中十九畏的畏,與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yī)家也有所論及,并引古方為據(jù),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F(xiàn)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于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并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采取慎重態(tài)度。一般說來,對于其中一些藥物,若無充分根據(jù)和應用經(jīng)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二、妊娠禁忌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jù)藥物對于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jīng)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
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jù)孕婦患病的情況,酌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以防發(fā)生事故。
三、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關系,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jù)需要予以避免。高燒患者還應忌油。
我們都知道兒童的身體抵抗力是比較脆弱的,很容易會受到疾病的影響,而出現(xiàn)疾病的時候,我們應該要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而治療疾病可以采用中藥治療,但是要注意中藥的用量,針對小兒的中藥用量要減半,這需要大家選擇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開藥方才比較安全,而且要注意每種藥材的用量與搭配。
「中藥用量」
小兒中藥用量,與成人有別,在臨床處方用量時,不能簡單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兒,必須隨年齡大小、個體差異、病情輕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由于小兒用藥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藥時間較短,加上給服時藥物多有浪費,所以小兒中藥用量按年齡較成人相對較大,尤其是益氣健脾、養(yǎng)陰補血、消食和中一類藥性平和的中藥,更是如此。但對辛熱、苦寒、攻代及藥性較猛烈的藥物,在使用時對其用量必須嚴格按比例用量。為方便臨床上計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藥一般用量為準,進行折算:如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嬰兒為成人量的1/3~1/2,幼兒及幼童為成人量的2/3,學齡期兒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但決非最大用量,更不是醫(yī)生的個人經(jīng)驗用量,如黃芪、太子參、白術等為9克,麻黃、細辛等為3克等。以黃芪為例,成人用9克,新生兒在處方中用1.5克,嬰兒用3~4.5克,幼兒及幼童用6~9克,學齡期兒童用9克。
在具體計算用量時,還須注意幾點:
1.疾病輕重不同,用量應有所變化 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門診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兒,中藥用量可隨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溫證(流行性乙型腦炎),高熱、昏迷、抽搐,對清熱解毒的中藥如生石膏、板藍根、紫草、連翹等,均需用大劑量才能奏效,此時可能超過成人劑量,但對挽救生命會起到重要作用。
2.處方中藥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變化藥味特別少的處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藥,用量可稍為增大。如補虛用的處方,僅用太子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產(chǎn)的新生兒,機體功能較低,常用單味別直參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藥味較多的處方,主藥不減,輔助藥可適當減小。
3.嚴格控制藥性猛烈中藥用量 有兩類中藥要嚴格控制用量。一類是藥性偏熱、偏寒,或有引起吐瀉作用的藥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進入處方,原則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強觀察,中病即止。另一類是劇藥和有毒的中藥,這類藥物有專門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須嚴格執(zhí)行,小兒應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應用時,也應從最小量開始,視病情變化再考慮適當增加,一旦病勢已減,即應停止。
4.草藥用量可以偏大 草藥用量,在1歲以內(nèi)嬰兒應謹慎,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1/3~工/2,如蒲公英、鴨跖草成人用30克,嬰兒用9~15克;1~3歲幼兒,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歲以上兒童,可用成人常用量。
5其他中藥劑型可按比例用量 丸劑、片劑、散劑,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注意藥性是否猛烈,還應視具體藥物對小兒的作用和影響而定。如果中成藥有具體的用法說明,那末可按說明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