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葉的功效與禁忌
冬季養(yǎng)生粥的做法與功效。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鄙钪校藗冊絹碓疥P(guān)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只有作好了平日的養(yǎng)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如何避開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rèn)識誤區(qū)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xì)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丁香葉的功效與禁忌》,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丁香葉是一種藥物,在很多方面都有相當(dāng)不錯的功能,最常見的例如歸脾、補(bǔ)腎助陽等。丁香葉屬于藥材,在使用的時候有很多禁忌之處,我們得知道丁香葉的功效和禁忌,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其發(fā)揮功效,同時防止對我們身體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那么,丁香葉的功效與禁忌有哪些?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丁香葉的功效
降逆止嘔
中醫(yī)認(rèn)為丁香葉味辛、性溫具有溫中降逆的作用,它可暖脾胃而行氣滯,對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嘔吐、呃逆、腹痛、泄瀉以及婦女寒性痛經(jīng)等均有良好的療效。用丁香葉內(nèi)服或制成稠膏外敷臍部,還可緩解腹部脹氣增強(qiáng)消化能力減輕惡心嘔吐尤其是孕婦害喜癥狀。
暖胃養(yǎng)胃
丁香葉味辛性溫,入脾、胃、肺、腎經(jīng),具有暖胃養(yǎng)胃,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吐瀉、食少等癥,對于寒凝胃腑引起的冷痛、隱痛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消炎殺菌
丁香葉中含有丁香油成分對于致病性真菌及葡萄球菌、痢疾和大腸桿菌等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丁香葉也可作外用,對于體癬及足癬等真菌感染也有很好的療效。
除口臭
丁香是古代用來去除口臭的良藥,丁香葉的芳香之氣可以壓制口中的臭氣,口臭的產(chǎn)生原因有很多,有一部分的口臭是由于胃熱和積食引起,而反復(fù)發(fā)作的口臭,也有可能是由于胃寒所導(dǎo)致,這類口臭可以通過服用丁香葉來緩解。
丁香葉的禁忌
不適宜喝丁香茶的人主要有以下癥狀:
1、首先是胃熱、胃火旺的人群以及由胃熱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
2、其次熱性病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3、再次根據(jù)《本草綱目》中記載,丁香作為一種中藥材可以治病并且促進(jìn)身體健康,但建議熱病患者以及陰虛內(nèi)熱體質(zhì)的患者不要將丁香泡水喝,避免內(nèi)熱加重不利于健康。
4、另外腎陰虛朋友以及由內(nèi)熱引起晚上容易出汗朋友也不建議飲用.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說起毛野丁香葉,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yàn)樗墒蔷哂泻芎玫闹委熂膊⌒Ч摹2贿^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毛野丁香葉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一下毛野丁香葉的功效。
【別名】石楠葉[云南昆明]
【來源】茜草科 毛野丁香葉 Leptodermis pilosa (Franch.)Diels,以 葉 入藥。
【生境分布】四川、云南。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主治頭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通過對毛野丁香葉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紹,大家都知道它的神奇了吧。其實(shí)生活當(dāng)中有很多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事情,都蘊(yùn)含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既然大家知道了毛野丁香葉的神奇的療效和作用,那么可以嘗試一下,檢驗(yàn)一下是否有效。
眾所周知,丁香樹渾身是寶,花朵清香美麗,葉子可以入藥或者泡茶,讀書的時候,采一些花觀賞,泡一壺丁香花茶,看一本散文,一聽就很詩情畫意,喝一口,感覺心曠神怡,但是你知道嗎,丁香葉泡茶還有副作用,因此,不能大量去飲用,要適度,那么,丁香葉的功效是什么?并且泡的茶水有什么功效和副作用呢?下面就為你一一解答。
(一)丁香葉的藥用作用
1.丁香葉為東北地區(qū)特色藥材,具有廣譜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是一味極具開發(fā)潛力的中藥.
2.丁香:藥性: 溫 藥味: 辛 歸經(jīng): 歸脾、胃、肺、腎經(jīng) 功能: 溫中降逆,補(bǔ)腎助陽。 主治: 用于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毒性: 無 禁忌: 不宜與郁金同用。熱病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服。
3.藥用的是洋丁香,原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魯古群島和馬來群島及非洲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島。這些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yù),被稱為“丁香之島”。我國廣東、廣西也有栽培。 丁香還可提煉丁香油,同時還是重要香料,其經(jīng)濟(jì)價值很高。丁香花、丁香枝、丁香根都是治病療疾的良藥;丁香性味辛,溫。有溫中、暖胃、降逆之功。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疝氣、癬疾等癥。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實(shí):花蕾含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B-石竹烯,水楊酸甲酯,胡椒酚等成分。因而有抗菌、驅(qū)蟲,健胃等作用。 藥理試驗(yàn):丁香有抗菌作用。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1:800~1:1600時,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驅(qū)蟲、健胃作用。 民間常用選方: 1.丁香15可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噙咽,治朝食暮吐。 2.丁香15克,桂心30克,搗細(xì),于食前用熱酒調(diào)下3克,治久心痛不止。 3.丁香末,姜湯服1.5克,治食蟹致傷。 4.丁香15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時后去渣,每日外搽患處3次,治癬。
(二)丁香茶的作用與功效
1、暖胃
丁香茶是暖胃養(yǎng)胃的好手,丁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胃寒嘔逆之要藥。常與柿蒂、黨參、生姜等同用,治虛寒嘔逆,如丁香柿蒂湯(《癥因脈治》);與白術(shù)、砂仁等同有, 治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書》);治妊娠惡阻,可與人參、藿香同用。還含有子宮收縮成分,易容于水和乙醇,不易溶于乙醚、石油、氯份、苯和醋酸。丁香內(nèi)服或制成稠膏外敷臍部可以治療胃寒妊娠嘔吐者。
2、使清新口氣
丁香是古代用來去除口臭的良藥,丁香之所以能夠除口臭,是因?yàn)槠浞枷憧梢詨褐瓶谥械某魵猓?dāng)然這與它能去除胃寒的功效有關(guān)。很多人認(rèn)為口臭發(fā)生的原因只是胃熱,實(shí)際上胃熱引起的口臭只是一種,而且大部分發(fā)生在有胃熱、積食等人的身上。反復(fù)發(fā)作的口臭,有不少屬于胃寒引起的,這種口臭只要多喝丁香茶,戒掉寒涼的食物,就能很快消除口臭。女性常喝亦舒堂丁香茶能消除口臭,帶來清新口氣。
3、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
丁香茶特有的丁香油和丁香酚,能有效的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活性,從而達(dá)到抑制和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要知道,一般的胃炎患者都含有幽門螺旋桿菌,而幽門螺旋桿菌的大量繁殖可能會誘發(fā)胃癌,因此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很重要,每天沖泡3——5克丁香茶飲用對胃十分有好處。
丁香茶的副作用是什么
丁香茶服用過量會引起中毒反應(yīng),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下肢無力、胃出血、肝大;嚴(yán)重時,下肢麻痹、昏睡、尿失禁、血尿等。治療與解救方法:洗胃、導(dǎo)瀉、內(nèi)服藥用炭混懸液。靜脈輸液,加維生素C。
導(dǎo)讀:丁香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xì)介紹丁香的功效與作用、丁香圖片、丁香的藥用價值、丁香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丁香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丁香簡介丁香圖片丁香的功效與作用丁香的藥用價值丁香的藥用附方丁香的配伍應(yīng)用丁香的食用方法丁香的副作用丁香簡介
丁香,為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丁香,以花蕾和其果實(shí)入藥?;ɡ俜Q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實(shí)稱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后呈鮮紅色時可采集。將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干即成。
丁香圖片
丁香的功效與作用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主呃逆;脘腹冷痛;食少葉瀉;腎虛陽痿;腰膝酸冷;陰疽。用于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1、《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2、《海藥本草》:主風(fēng)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fā),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3、《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治)壅脹,風(fēng)毒諸腫,齒疳匿。
5、《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6、《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fā)。
7、《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8、《本草匯》:療胸痹、陰痛,暖陰戶。
9、《醫(yī)林纂要》:補(bǔ)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fēng)濕。
10、《本草再新》:開九竅,舒郁氣,去風(fēng),行水。
11、《藥材學(xué)》: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
丁香的藥用價值
【藥名】丁香
【別名】丁子香(《齊民要術(shù)》)、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雞舌香(《本草綱目》)。
【性味歸經(jīng)】辛,溫。
【功效】溫中、暖腎、降逆。
【主治】治呃逆、嘔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用藥忌宜】熱病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服。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本草經(jīng)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丁香的藥用附方
1、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干柿蒂一兩。焙干,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簡要濟(jì)眾方》)
2、治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xì)末,姜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4、治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6、治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藥護(hù)之。(《怪證奇方》)
7、治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8、治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圣惠方》)
丁香的配伍應(yīng)用
1、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經(jīng)氣火。二藥合用,主治奔豚,其病機(jī)在開在腎,皆所相宜。
2、配柿蒂、干姜:柿蒂下逆氣。干姜補(bǔ)中陽,三藥合用,胃寒去,逆氣平,胃虛復(fù)。則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3、配五味子,再伍以莪術(shù)(別名廣茂):溫腎散寒,平降沖逆,散結(jié)消瘀,舉三治一,非此莫效。
4、配黃連、乳汁:《本草綱目》葛洪《抱樸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雞舌香、黃連、乳汁煎注之,皆愈。黃連清火瀉火,乳汁補(bǔ)肝明目,三藥合用,標(biāo)本兼顧,氣血同治,亦補(bǔ)亦瀉,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為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也,目生百疾,三藥合用,皆主治之。
5、配柿蒂:和中降逆,溫腎助陽,治虛寒呃逆最效,兩藥相合無主輔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補(bǔ)助腎陽方中,亦多用之。是為佳對。
丁香的食用方法
1、丁香主要用于肉類、糕點(diǎn)、腌制食品、炒貨、蜜餞、飲料的制作配制調(diào)味品。
2、胃寒呃逆,脈遲者,可與柿蒂、人參、生姜配伍。
3、久患心腹冷痛者,可與肉桂、干姜等相伍。
4、腎陽虛衰,陽痿遺精,陰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與肉桂、附子、鹿角膠等相配。
5、少腹寒疝腹痛者可與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
丁香的副作用
無毒。在常規(guī)劑量內(nèi)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yīng)。長期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曾有報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個別人發(fā)生過敏反應(yīng)。
以上就是一些丁香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rèn)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藥方劑治療一些疾病,那么這種做法的療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已存在幾千年的歷史,足以驗(yàn)證它的正確性。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種中藥方劑丁香湯。
【處方】丁香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干姜(炮裂)3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藿香葉3分,麝香(研)半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酒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丁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干姜(炮)半兩,胡椒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益智(去皮)半兩,高良姜半兩,紅豆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風(fēng)冷乘之,腹內(nèi)虛滿,有妨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
【處方】丁香1分,藿香葉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干姜(炮)半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胃寒,胸膈虛滿,面目浮腫,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煎取5合,去滓,徐徐呷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皮(銼)2兩,白術(shù)(銼)4兩,甘草(炙)1兩,干姜(炮)半兩,枇杷葉(拭去毛)2-7片,草豆蔻(去皮)5枚。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中虛冷,霍亂吐瀉,煩熱發(fā)渴,或下利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母3粒(捶碎),陳橘皮1枚(全者,湯浸,去白,焙)。
【功能主治】胃冷嘔逆,氣厥不通。
【用法用量】用水1盞,煎取半盞,去滓熱呷。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干姜(炮)1兩,高良姜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嘔吵不止,或吐酸水;兼治一切冷氣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5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丁香1分,桂(去粗皮)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心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酒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丁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曲(炒)半兩,草豆蔻(去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木香(炮)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冷噦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丁香1兩,芍藥(銼,炒)1兩,檳榔(濕紙裹煨,銼)1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白術(shù)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中惡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丁香1分,胡椒(炒)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桂(去粗皮)1兩,茴香子(炒)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久患心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丁香1兩,白術(shù)半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半夏半兩(白礬水浸一宿,洗凈,炒黃),干姜半兩(炮),甘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宿冷,口角流涎。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8分,加生姜2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別名】丁香散
【處方】丁香半分,桂(去粗皮)1分,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藿香葉1分,干姜(炮制)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水5分,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加大棗煎更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丁香半兩,甘草(炙,銼)3分,桂(去粗皮)3分,干姜(炮)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1兩1分,赤芍藥(銼)1兩1分,人參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腹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酒半盞,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良久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七
【處方】丁香半兩,胡椒1錢,縮砂仁4兩,干生姜1兩,甘草2兩,鹽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消酒下痰,通中健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不拘時候,沸湯點(diǎn)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十四引《十便良方》
【處方】藿香半兩,巴豆20粒,丁香49粒,粟米1合。
【制法】先將粟米,巴豆肉同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只使粟米與丁香、藿香同研為末。
【功能主治】開胃進(jìn)食。主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卷三十五引作“丁香散”。
【摘錄】《續(xù)本事》卷三
【處方】丁香1兩,桂(去粗皮)1兩,紫梢花1兩,頑荊1兩,蛇床子1兩,蒼術(shù)2兩,杜仲(細(xì)銼,湯洗,焙干)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補(bǔ)壯元陽。主
【用法用量】每用半兩,水3升,同煎至2升,連臍腹丹田淋浴。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五
【處方】丁香2兩,陳曲(炒令黃)2兩,沉香(銼)2兩,木香2兩,紫蘇子(炒)3兩,干木瓜(焙干)5兩,吳茱萸(浸洗,焙干,炒黃)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fēng)毒腳氣上沖,散在四肢,虛腫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近晚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一
【處方】丁香1分,花桑葉(如無,枇杷葉代)1分,人參1分,白茅根(銼)1分,藿香(用葉)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逆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水7分,加生姜1片,煎至4分,去滓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丁香1分,甘草(炙)1分,人參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氣脹,胸膈腹?jié)M。
【用法用量】周歲內(nèi)兒,每服半錢匕,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日3次。3-4歲兒,漸加至1錢匕。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丁香2錢,胡椒1錢,檳榔1枚(銼)。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胃氣虛寒,嘔吐不止,不下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水半盞,加白茅根少許,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對于文章介紹的關(guān)于丁香湯的相關(guān)知識,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醫(yī)學(xué)常識,在豐富閱歷的同時增加對醫(yī)藥常識的理解。
丁香膏大家吃過嗎?丁香膏其實(shí)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方劑,應(yīng)用也非常廣泛,那么丁香膏的功效與作用大家知道嗎?不知道的話,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處方】丁香半兩(研末),麻油1斤,黃丹7兩,丈夫頭發(fā)1兩,蠟1兩,桂心半兩(研末),當(dāng)歸半兩(研末)。
【制法】上藥先煉油令香,下發(fā),煎令發(fā)盡,次下蠟,以綿濾過,都入鐺中,下黃丹,不住手?jǐn)嚕蛏冢嗡缰?,即下丁香、桂心、?dāng)歸等末,攪令勻,以瓷盒盛。
【功能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用故帛上攤貼,日2換之。
【摘錄】《圣惠》卷六十三
【處方】丁香1分,藿香1分,硫黃2分,柿蒂10個,水銀1錢,木香1錢,槐花半兩,臘茶半兩。
【制法】上先研水銀、硫黃令勻,入眾藥末內(nèi),煉蜜和成膏。
【功能主治】小兒或大人吐逆。
【用法用量】以蠟裹丸如1杏核大,煎桑葉湯送下;甚者3服。小兒量大小加減,丸如1皂子大;薄荷湯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四
【處方】丁香3兩(好者,以水三升,煎至半升),黃蠟3兩,麝香1兩(別研),松脂1兩(煉),黃耆(銼)1分,丹砂半兩(研如粉),硫黃1兩(研如粉),鉛丹3兩,沉香2兩(水三升,煎至半升),細(xì)辛3兩(去苗葉,水三升,煎至半升)。
【功能主治】牙齒痛。
【用法用量】貼藥后,或齦腫出膿血,并是病蟲出也。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九
【處方】母丁香7個,丁香1兩,吳茱萸1兩(先用醋浸后,湯洗七遍去涎,焙干,別搗為末,以醋半盞,于銀石器內(nèi)熬成膏),硫黃1分(研),膽礬1錢(與硫黃同研),麝香1分,生姜自然汁1分。
【制法】將丁香等為末,與硫黃、膽礬、麝香、姜汁和勻,入茱萸膏內(nèi),慢火熬成膏,豌豆大。
【功能主治】膈氣,翻胃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5丸,生姜米飲送下;吐逆者,用鹽、醋各少許化1丸服。
【摘錄】《傳家秘寶》卷三
有關(guān)丁香膏的功效的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希望對您有幫助。雖然丁香膏的價值非常高,但是我們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謹(jǐn)慎服用。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rèn)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xué)藥材。那么對于關(guān)東丁香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關(guān)東巧玲花的葉。
【原形態(tài)】灌木,高1-4m。樹皮灰褐色。小枝、花序軸、花梗和花萼均被微柔毛、短柔毛或近無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5-2cm,無毛或被柔毛;葉片卵狀橢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以至披針形,或倒卵形至近圓形,長1.5-8cm,寬1-5cm,先端尾狀漸尖,常歪斜,或近凸尖,葉緣具睫毛,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柔毛、柔毛至無毛。圓錐花序直立,通常由側(cè)芽抽生,稀頂生,長5-16cm,寬3-5cm;花序軸明顯四棱形;花萼長1.5-2mm,截形或萼齒銳尖、漸尖或鈍;花冠淡紫色、粉紅色或白帶薔蔽色,略呈漏斗狀,長1-1.5cm,花冠管長0.7-1.1cm,裂片展開或反折,長圓形或卵形,長2-5mm,先端略呈兜狀而具喙;雄蕊2,花藥淡紫色或紫色,著生于距花冠管喉部0-1mm處。蒴果通常為長橢圓形,長0.7-2cm,寬3-5mm,先端銳尖或具小尖頭,或漸尖,皮孔明顯?;ㄆ?-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草地、林下或巖石坡地。
【藥理作用】丁香苦甙具有利膽的功效。
【性味】辛;微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主急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6g。
【各家論述】1.《新華本草綱要》葉:味辛、性微溫。有清熱解毒,消炎的功能。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
【摘錄】《中華本草》
相信通過本篇文章對關(guān)東丁香的詳細(xì)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關(guān)東丁香的功效和藥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丁香[圖]是中藥的一種,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書就有著對于丁香[圖]的記載,丁香[圖]能治療很多的病癥,而且功效也非常全面,我們要善用它。
【英文名】FLOS CARYOpHYLLI
【來源】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 丁香 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的 干燥花蕾 。當(dāng)花蕾由綠色轉(zhuǎn)紅時采摘,曬干。
【性狀】本品略呈研棒狀,長1~2cm。花冠圓球形,直徑0.3~0.5cm,花瓣4,復(fù)瓦狀抱合,棕褐色至褐黃色,花瓣內(nèi)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見眾多黃色細(xì)粒狀的花藥。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cm,直徑0.3~0.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zhì)堅(jiān)實(shí),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鑒別】(1) 本品萼筒中部橫切面:表皮細(xì)胞 1列,有較厚角質(zhì)層。皮層外側(cè)散有2~3 列徑向延長的橢圓形油室,長 150~200 μm;其下有 20 ~50個小型雙韌維管束,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維管束外圍有少數(shù)中柱鞘纖維,壁厚,木化。內(nèi)側(cè)為數(shù)列薄壁細(xì)胞組成的通氣組織,有大形細(xì)胞間隙。中心軸柱薄壁組織間散有多數(shù)細(xì)小維管束,薄壁細(xì)胞含眾多細(xì)小草酸鈣簇晶。粉末暗紅棕色。纖維梭形,頂端鈍圓,壁較厚,花粉粒眾多,極面觀三角形,赤道表面觀雙凸鏡形,具3 副合溝。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 4~26μm,存在于較小的薄壁細(xì)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細(xì)胞界限不清,含黃色油狀物。
【炮制】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歸脾、胃、肺、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溫中降逆,補(bǔ)腎助陽。用于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用法用量】1~3g。
【注意】不宜與郁金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上文我們分析了丁香[圖],知道丁香[圖]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廣泛,只要我們多掌握一些中藥的藥性,那么遇到疾病時我們才不會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