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中成藥包括哪些?
傳統(tǒng)運動養(yǎng)生包括哪些。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彪S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如何避免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誤區(q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麻黃湯中成藥包括哪些?”,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相信大家對麻黃這種植物一定不會陌生,這種植物在國內的分布很廣泛,在民間有很多稱呼,比如又稱為狗骨頭,麻黃現(xiàn)在是廣泛使用的一種中藥,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人出現(xiàn)失眠,而且還伴隨著心悸以及咳嗽等癥狀,身體也會非常虛弱,這時候就可以吃一些麻黃幫助治療,下面為大家介紹麻黃湯的中藥配方。
麻黃湯中成藥:
處方麻黃(去節(jié))6g桂枝4g杏仁(去皮尖)9g甘草(炙)3g
功能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去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摘錄《傷寒論》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麻黃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干.二兩)甘草(炙.一分)當歸(焙.一分)黃芩(去黑心.一分)石膏(搥碎.一兩)桂心(半兩)川芎(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干姜(炮.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炮制上銼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風痙,身體強直,口噤,不知人事。
用法用量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入荊瀝半合,更同煎三五沸,溫服日二夜一。
備注一方治風痱,身體不能自收,不能言語,冒昧不知人者,不用荊瀝。每服六錢匕,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夜臥各并二服。初服一日,猶能自覺者,勿熱服。服訖,密室臥,用厚衣覆,微汗出,漸減衣。未汗出,更用熱生姜稀粥投之,汗出忌觸外風。并治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坐,不得臥,凡產婦并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虛嬴人,但當少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麻黃湯
處方麻黃(三錢)桂枝(二錢)杏仁(去皮尖.一錢)甘草(炙.一錢)
功能主治傷寒病頭痛發(fā)熱,身痛惡風,惡汗而喘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麻黃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三兩,甘草(炙)一兩,肉桂(去粗皮)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炒.別研膏)。
炮制上為粗末,入杏仁膏令勻。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痛,發(fā)熱惡風,骨節(jié)疼痛,喘滿無汗。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汗出為度。不計時候。
注意若病自汗者,不可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外臺秘要》卷一引《崔氏方》:麻黃湯
別名蔥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處方麻黃6克(去節(jié))葛根9克蔥白14莖豉12克(綿裹)
制法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治傷寒無汗,惡寒甚而拘急者。
用法用量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汗出愈。
摘錄《外臺秘要》卷一引《崔氏方》。
yS630.Com相關推薦
現(xiàn)在很多的男性朋友在平時的時候都有遇到過陽痿早泄的問題,在得了陽痿早泄的現(xiàn)象以后,應該要選擇的就是合適的方法進行有效的治療,一般主要用到的就是一些中醫(yī)的方法治療,達到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對身體很有好處。
治療陽痿的中成藥有哪些1
龜鹿補腎片 藥物組成:菟絲子(炒)、淫羊藿(蒸)、續(xù)斷(蒸)、鎖陽(蒸)、狗脊(蒸)、酸棗仁(炒)、龜甲膠(炒)、制何首烏、炙甘草、陳皮(蒸)、鹿角膠(炒)、熟地黃、龜甲膠(炒)、金櫻子(蒸)、蜜黃芪、山藥(炒)、覆盆子(蒸)。輔料為淀粉、硬脂酸鎂。 功效主治:壯筋骨,益氣血,補腎。用于身體虛弱,精神疲乏,腰腿酸軟,頭暈目眩,夜多小便,健忘失眠。
2
益腎壯陽膏 藥物組成:淫羊霍、蛇床子、當歸、仙茅、肉蓯蓉、丁香、細辛、甘草 功效主治:補腎壯陽、活血通絡。用于私處勃起功能障礙,中醫(yī)辨證屬腎陽虛者。
3
麒麟丸 藥物組成:制何首烏、墨旱蓮、淫羊藿、菟絲子、鎖陽、黨參、郁金、枸杞子、覆盆子、山藥、丹參、黃芪、白芍、青皮、桑椹。 功效主治:補腎填精。益氣養(yǎng)血。適用于腎虛精虧,血氣不足,腰膝酸軟,倦怠乏力,面色不華,男子精液清稀,陽痿早泄,女子月經不調?;蚰凶硬挥Y,女子不孕癥見有上述癥候者。
注意事項
平時性生活中不要縱欲,不要疲勞后行房事,可以多加強體育鍛煉,不要過度疲勞,可以適當食用狗肉、羊肉等壯陽食物。
麻黃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方子,它的主要治療作用在于利水消腫和發(fā)汗解表,常用來治療風寒,用來治療胸悶咳喘,對于身體浮腫,風濕痹痛都能取得一定的治療的作用,主要組成有麻黃,桂枝,甘草和杏仁。在治療的時候要注意用法和注意事項,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來用藥。
一、麻黃湯組成
組 成
麻黃(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二、麻黃作用
1、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fā)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fā)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用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干姜、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用于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本品發(fā)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腫,常與生姜、白術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三、用法及注意事項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搗絨緩和發(fā)汗,小兒、年老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灸用。
該品發(fā)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于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慎用。本品能興奮中樞神經,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現(xiàn)今藥物的種類比較多,在選擇時最好不要隨意進行,應該先對藥物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對加減麻黃湯這種中藥方劑有了解嗎?
【處方】麻黃(去節(jié))30克 辣桂 甘草(炙)各15克 杏仁50枚(去皮、尖,微炒,別研)陳皮 半夏(制)各15克
【制法】上藥細銼,拌和杏仁。
【功能主治】治肺感寒邪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紫蘇3葉、生姜4片,水煎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八
【處方】麻黃3錢,桂枝2錢,蘇葉3錢,黃芩3錢(酒洗),芥穗3錢,滑石4錢,豆豉4錢,木通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傷寒初病,腿膝無力,頭痛,發(fā)熱惡寒,脈象浮洪而緊,亦有不緊者。
【用法用量】蔥頭1個為引,水煎服。
【各家論述】以麻黃為發(fā)汗之君藥;佐以蘇葉、芥穗清揚之品,發(fā)頭部之汗,以桂枝、蔥、豉溫散之品,發(fā)四肢之汗;酒芩能清血中之熱;滑石能清六腑之熱;木通清心火通小腸,能引熱從小便出,較之大黃利大腸,最為柔和;甘草能和中氣,則汗出而病愈矣。
【摘錄】《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處方】麻黃、羌活、防風、紫蘇、甘草、生姜、蔥白。
【功能主治】感冒無汗。
【用法用量】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二
【處方】麻黃(去節(jié))1兩,辣桂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50枚(去皮尖,微炒,別研),陳皮半兩,半夏(制)半兩。
【制法】上細銼,拌和杏仁。
【功能主治】肺感寒邪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錢,加紫蘇3葉,生姜4片,水煎服。
【摘錄】《直指》卷八
【處方】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大力、沙參、川芎、赤芍、桔梗、甘草、生姜。
【功能主治】麻疹初起,時令大寒。
【摘錄】《醫(yī)學集成》卷三
通過上面對加減麻黃湯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xiàn)在。到了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的比例
1、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黃湯中麻黃(去節(jié))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比例是3:2。一為麻、桂相須,發(fā)衛(wèi)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fā)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2、麻黃湯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麻黃湯和桂枝湯都有發(fā)汗功能,麻黃湯發(fā)汗力大(方中有麻黃、桂枝、生姜3味藥發(fā)汗),桂枝湯發(fā)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藥發(fā)汗)。絕不是教材里講的“無汗用麻黃湯,有汗用桂枝湯?!倍菬o汗而咳喘者用麻黃湯治療;有汗或無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腸不適干嘔者用桂枝湯治療。
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fā)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fā)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zhàn)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fā)表,可一而不可再?!?/p>
3、麻黃湯如何加減化裁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jié)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干,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桂枝湯和麻黃湯的比較
從這個病機特點,外感風寒表虛和外感風寒表實這個不同,外感風寒表實證,麻黃湯證是外邪侵犯人體,這是這個方中的一個側重的一個重點,桂枝湯證是一個既有考慮到邪犯體表,又有邪侵犯體表引起的體表正氣的失去平衡,營衛(wèi)不和,邪正兩方面的反應,這兩個不同。所以證候方面,一個是惡寒發(fā)熱,無汗,一個是惡風發(fā)熱,有汗,證候表現(xiàn)上區(qū)別,當然其它的還有,象脈浮緊和脈浮緩的區(qū)別。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體現(xiàn)出來的,麻黃湯證體現(xiàn)是祛邪,整個是祛邪為主,桂枝湯證體現(xiàn)祛邪調正并重,祛邪調正相結合,這是兩種思路。所以用藥方面來說,桂枝湯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藥相配,體現(xiàn)出既散邪又調正,既發(fā)散風邪,又調和營衛(wèi),所以邪正兼顧,陰陽雙向調節(jié)這種基本結構。
麻黃湯的功效
麻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因“叢生如麻,色黃”而得名。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主要功效為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散寒通滯。這個麻黃湯里面,麻桂相須,針對主證,發(fā)汗能力很強。
本品中空外直,長于辛散,專疏肺郁,開泄腠理,宣泄氣機,發(fā)汗之 力最強,自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起,譽其為傷寒發(fā)表之第一藥,治風寒 感冒重證常用之;又因其味辛微苦,開中有降,外可開皮毛之郁閉,使 肺氣宣暢,呼吸調勻,內可復肺金清肅下降之常,使逆氣下降,喘咳平息,為氣喘咳嗽之常用要藥。
且上能宣通肺氣以清水之上源,外能發(fā)汗 以解表邪,內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使停蓄體內的水液從汗與小便排 出體外而消腫,用于水腫初起兼有表證之風水證者及小兒遺尿證。另能散風止癢,散邪透疹,用于治療麻疹透發(fā)不暢,以及風疹身癢等癥。 對于風濕痹痛以及陰疽、痰核諸癥,還可以溫散寒邪、舒通經絡。
麻黃湯常見功效是用于治療頭痛,感冒,身體疼痛,無汗喘息,惡露發(fā)寒的現(xiàn)象,同時對外感風寒有著很明顯的調理效果,在平時可以給人體帶來很好的調整功效,對人的身體大有好處,非常受人歡迎,在平時也要注意正確的用量用法,雖然這些都是以中成藥調配的,過量的服用也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反應。
方一《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治中》
方歌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麻黃湯發(fā)熱惡寒頭項痛,無汗而喘服之宜。
【來源】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麻黃(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功用】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辨證要點】 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脈浮緊。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禁忌本方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fā)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fā)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zhàn)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fā)表,可一而不可再?!保ā秱畞硖K集·傷寒附翼》卷上)
方解風寒傷人肌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wèi)氣不得外達,營氣澀而不暢,所以外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脈浮,內見喘逆。此時,當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氣宣,毛竅開,營衛(wèi)通暢,汗出而在表之風寒得解,諸證悉除。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藥,能發(fā)越人體陽氣,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藥,并用來作為方名。由于營澀衛(wèi)郁,單用麻黃發(fā)汗,但解衛(wèi)氣之郁,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加強發(fā)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本證之喘,是由肺氣郁而上逆所致,麻黃、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義。麻黃得桂枝,一發(fā)衛(wèi)分之郁,一透營分之邪,所以柯琴評麻黃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fā)汗之峻劑也?!?/p>
方義2: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wèi)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wèi),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fā)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由于本方證屬衛(wèi)郁營滯,單用麻黃發(fā)汗,只能解衛(wèi)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fā)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fā)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fā)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wèi)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
麻黃湯中甘草的作用
1、麻黃湯中甘草的作用
麻黃湯中炙甘草調和藥性,既能助麻、杏之宣降,又能緩麻、桂之峻烈,使汗出不至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
2、甘草的其他作用
2.1、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后者,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2、用于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蓡斡?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2.3、用于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2.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3、甘草片的禁忌
第一:含服甘草片效果最佳
不同的甘草服用方法所獲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專家告訴我們通過含服甘草的效果是很好的。很多人說,自己吃了甘草片之后發(fā)現(xiàn)止咳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這很有可能就是由于服用的方法不一樣所導致的。
第二:甘草片連續(xù)使用的時間不要超過七天
長期服用甘草片容易出現(xiàn)上癮的情況,這是因為甘草片中含有一些阿片,這種物質長期服用容易上癮。
第三:小孩服用千萬不能夠超量
甘草中所含有的阿片對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過涼服用,那么會導致呼吸系統(tǒng)出現(xiàn)停止,身體就容易出現(xiàn)呼吸衰竭的情況,嚴重影響我們的生命健康。
麻黃湯的功效
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
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wèi)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wèi),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fā)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
由于本方證屬衛(wèi)郁營滯,單用麻黃發(fā)汗,只能解衛(wèi)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fā)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fā)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fā)汗的常用組合。
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
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
麻黃湯中麻黃的功效
1、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本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fā)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fā)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用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干姜、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用于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本品發(fā)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腫,常與生姜、白術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