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女性養(yǎng)生組織。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養(yǎng)生觀念不斷更新,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日常生活中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就是瘢痕疙瘩,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皮膚問題。一般情況下,這種疙瘩會長在有疤痕的地方。瘢痕疙瘩對于人的形象影響是比較大的,也不利于皮膚健康,所以需要及時治療。但在治療之前,需要先確定病因。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瘢痕疙瘩出現(xiàn)的原因!
1.滲出階段
創(chuàng)口部血漿、淋巴液、白細胞、吞噬細胞等滲出。通過吞噬、移除、吸收等作用和輔助受損細胞釋放的酶所引起的自溶過程,清除壞死組織和沾染的細菌、異物等,并由纖維素形成的網狀結構將創(chuàng)口的表層和深層初步黏合在一起。臨床見創(chuàng)口局部微顯紅腫。
2.膠原階段
隨炎性滲出之后,逐漸出現(xiàn)成纖維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成纖維細胞在甘氨酸、羥脯氨酸,羥賴氨酸等物質的參與下逐級聚合形成膠原纖維。膠原纖維有高度的韌性,使創(chuàng)口的抗張力強度增加。此時皮膚瘢痕色淡紅,稍隆起,硬韌,有癢痛等感覺。
3.成熟階段
膠原纖維不斷合成,同時又在膠原酶的作用下,不停的分解。約經1個月后,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漸趨平衡。成纖維細胞轉變?yōu)槔w維細胞,膠原纖維逐漸成為排列整齊有序的束狀,毛細血管閉塞、數(shù)量減少,皮膚瘢痕開始發(fā)生退行性變化。臨床可見瘢痕充血消退,顏色較正常膚色稍深,或呈略淺的粉白色。瘢痕較前平坦,質地漸趨柔韌,基質日益松動。
綜上所述,瘢痕疙瘩的發(fā)生與“特殊體質”有關,故臨床上有“瘢痕體質”之說。在病因學上,創(chuàng)傷、感染或炎癥、皮膚張力增加、局部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家庭遺傳傾向等可能與瘢痕疙瘩的形成有一定關系,但臨床上相當一部分病人瘢痕疙瘩發(fā)生于正常皮膚上而無明確外傷史。
ys630.coM延伸閱讀
身體的健康才能讓自己生活質量更高,所以很多得了致密結蒂組織的疾病的患者,為了不讓這種疾病影響到自己的健康,影響到自己正常的生活,想全面了解一下這種疾病的類型,以及他的實驗,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就來一同看看下面詳細的介紹吧。
致密結締組織(dense connective tissue)是一種以纖維為主要成分的固有結締組織,纖維粗大,排列致密,以支持和連接為其主要功能。根據(jù)纖維的性質和排列方式,可區(qū)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規(guī)則的致密結締組織 主要構成肌腱和腱膜。大量密集的膠原纖維順著受力的方向平行排列成束,基質和細胞很少,位于纖維之間。細胞成分主要是腱細胞,它是一種形態(tài)特殊的成纖維細胞,胞體伸出多個薄翼狀突起插入纖維束之間,胞核扁橢圓形,著色深。
2.不規(guī)則的致密結締組織 見于真皮、硬腦膜、鞏膜及許多器官的被膜等,其特點是方向不一的粗大的膠原纖維彼此交織成致密的板層結構,纖維之間含少量基質和成纖維細胞。
3.彈性組織 彈性組織(elastic tissue)是以彈性纖維為主的致密結締組織。粗大的彈性纖維或平行排列成束,如項韌帶和黃韌帶,以適應脊柱運動;或編織成膜狀,如彈性動脈中膜,以緩沖血流壓力。
機體內還有一些部位的結締組織、纖維細密,細胞種類和數(shù)量較多,常稱為細密結締組織,如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的結締組織。
致密結締組織實驗
致密結締組織——示教:23號切片
取動物的腱,縱切,蘇木素——伊紅染色。
腱為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顯微鏡下看到腱由許多平行而緊密排列的膠原纖維束(染成鮮紅色)和腱細胞(藍染)構成。注意腱細胞在纖維束間排列成單行。切面上呈長梭形,核橢圓形或肝狀。兩個鄰近細胞的核常常很靠近。
致密結締組織類型和實驗,對于得了這種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通過以上的介紹,全面地了解這種疾病的類型,了解他的實驗,全面的了解以后,選擇一家大醫(yī)院,通過細致的進行有效治療,相信通過治療,就能讓自己盡快的康復起來。
結締組織病遺傳嗎
1、結締組織病遺傳嗎
結締組織病遺傳,本病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免疫異常及病毒感染等有一定關系,是多因性疾病。隨著免疫學的進展,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結締組織病均伴有免疫學的異常,如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體液免疫功能亢進,多數(shù)結締組織病有自身抗體存在,故也將這組病歸入自身免疫性疾病。
結締組織病具有某些臨床、病理學及免疫學方面的共同點,如多系統(tǒng)受累(即皮膚、關節(jié)、肌肉、心、腎、造血系統(tǒng)、中樞神經等可同時受累),病程長,病情復雜,可伴發(fā)熱、關節(jié)痛、血管炎、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等;但又各具有特征性的表現(xiàn)。
2、結締組織的功能
結締組織的功能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很清楚,它對人們的身體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性。最常見的就是運輸功能,可以保證血液和其他結締組織具有非常好的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廢物的功能。還可以讓人們的骨骼當中充滿營養(yǎng)物質,不會出現(xiàn)骨質增生的情況,有一定的潤滑作用,使得人們關節(jié)部位活動的時候變得更加的靈活,具有對抗一些病毒侵入的免疫作用。
3、混合性結締組織病介紹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是一種綜合性疾病,這種疾病和常見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系統(tǒng)性硬化癥是非常類似。但這幾種疾病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完全符合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癥狀,這種疾病在臨床上面極少數(shù)會出現(xiàn)腎臟損害的情況。絕大部分都是出現(xiàn)的皮膚變化,會感覺到自己的皮膚上面長出很多的紅斑,排尿的時候還會產生蛋白尿,而激素治療這種方法對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有很好的效果。
結締組織病的診斷
臨床常用 Sharp 標準:
1、主要標準:重度肌炎;肺部累及( 二氧化碳彌散功能小于 70% 、肺動脈高壓、肺活檢示增殖性血管損傷);雷諾現(xiàn)象/食管蠕動功能降低;腫脹手或手指硬化;抗 ENA 大于或等于 1 ∶ 10000 ,抗 U1RNp(+) 及抗 Sm(-) .
2、次要標準:脫發(fā);白細胞減少;貧血;胸膜炎;心包炎;關節(jié)炎;三叉神經病變;頰部紅斑;血小板減少;輕度肌炎。
確診:4 個主要標準;血清學抗 RNp(+) ,滴度大于 1 ∶ 4000 ,需除外Sm抗體陽性。
可能診斷:臨床上3個主要標準或2個主要標準及2個次要標準;血清學抗RNp抗體陽性,滴度大于1∶1000 .
小兒結締組織病的治療方法
1、銀翹散合白虎湯
銀花15g,連翹15g,生石膏30g(先煎),蒼術9g,生薏米30g,黃芩15g,知母9g,大青葉30g,桑枝15g,荊芥6g,地龍15g,生甘草6g,虎杖30g,防風9g,防己15g,秦艽15g,川牛膝15g.發(fā)熱不退加蒲公英9g,玄參30g;肌肉關節(jié)疼痛較重,加忍冬藤30g,姜黃15g,威靈仙30g;汗出惡風較重加桂枝6g,白芍15g.
2、清瘟敗毒飲
生石膏30g(先煎),寒水石30g(先煎),滑石30g(先煎),知母15g,生地30g,丹皮15g,赤芍9g,元參15g,金銀花30g,連翹15g,竹葉6g,大青葉30g,黃苓15g,虎杖30g,桑枝30g,地龍30g,木瓜15g,防己15g,生甘草3g.高熱、神昏譫語者可加安宮牛黃丸1丸;衄血、尿血者加藕節(jié)炭9g,白茅根9g,茜草15g,三七粉3g(沖服)。
結締組織病分為哪幾類
1、締組織病屬于風濕病分類
風濕病學發(fā)展后,有人又將結締組織病概括于風濕病中。雖然這組疾病不太多見,但病情常較嚴重,有的可影響生命。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療效較好,可緩解病情,但不能根治。
結締組織病包括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韋格納氏肉芽腫、巨細胞動脈炎及干燥綜合征等。美國風濕學會1982年修訂的風濕病分類中,結締組織病還可包括變應性血管炎、貝赫切特氏病、結節(jié)性非化膿性發(fā)熱性脂膜炎等。結締組織病具有某些臨床、病理學及免疫學方面的共同點,如多系統(tǒng)受累(即皮膚、關節(jié) 、肌肉、心、腎、造血系統(tǒng)、中樞神經等可同時受累),病程長,變化多,可伴發(fā)熱、關節(jié)痛、血管炎、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等;但又各具有特征性的表現(xiàn)。
2、結締組織病還屬于遺傳性結締組織病
廣義的結締組織病還包括一組遺傳性的結締組織病,即由于先天性的缺陷使結締組織中某種成分(如膠原、彈性蛋白或糖胺聚糖)的生物合成或降解發(fā)生異常而引起的疾病。
3、什么是結締組織病
結締組織病,以疏松結締組織粘液樣水腫及纖維蛋白樣變性為病理基礎的一組疾病。建早認為主要是膠原纖維發(fā)生纖維蛋白樣變性所致,故稱為彌漫性膠原病或膠原血管病,以后認為主要病變不僅限于膠原纖維,而改稱為結締組織病。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免疫及病毒感染等有一定關系,是多因性疾病。隨著免疫學的進展,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結締組織病均伴有免疫學的異常,如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體液免疫功能亢進,有些結締組織病有自身抗體存在,故也將這組病歸入免疫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結締組織病的禁忌
該病一般與自身免疫功能失調有關系,所以患者應該加強鍛煉,而且生活要保持規(guī)律,還要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這樣能夠使機體免疫功能得到加強。同時患者還要注意保暖,不要生活在寒冷、潮濕的環(huán)境中,而且房屋溫度、濕度要注意適宜,注意被褥衣物要干燥,盡量避免受風寒。
該病患者盡量少食用豆類食物,由于結締組織病的患者可能會使腎受損害,這時患者就要注意少吃豆類食物?;颊咴陲嬍成峡梢远嘌a充一些優(yōu)質蛋白質,其中以動物蛋白為主,比如牛奶、雞蛋、魚類、瘦肉等食物。
對于熱性食物患者也不宜服用,這主要是針對有內熱癥狀的患者說的,熱性體質的人不適合食用熱性食物,否則會造成體質更加熱。一般要選擇服用涼性食物。其中熱性食物包括羊肉、狗肉、馬肉、大蒜、洋蔥、龍眼、荔枝等。
結締組織病常見的并發(fā)癥
1、胸膜炎。
2、心臟病變,如心包炎、心肌炎、完全性傳導阻滯、節(jié)律紊亂和心力衰竭,亦可有瓣膜病變如二尖瓣閉鎖不全和狹窄,曾報導一例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引起心力衰竭。
3、腎臟病變,如彌漫性膜性增生性改變、彌漫性膜性腎炎、局灶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球血管膜細胞增生、細胞浸潤、內膜增殖和血管閉塞。
4、神經系統(tǒng)病變,如無菌性腦膜炎、癲癇、橫貫性脊髓炎、馬尾綜合征、多發(fā)性周圍神經病變和三叉神經病變、發(fā)作性血管性頭痛和精神病。
5、消化道癥狀,如食道擴張,蠕動減弱或消失,吞咽困難,十二指腸擴大和大腸憩室,曾報導有腸壁囊樣積氣癥。
6、肝脾腫大和淺表淋巴結腫大。
7、干燥綜合征或橋本甲狀腺炎。
結締組織病常見的并發(fā)癥有很多,也希望結締組織病患者多多了解結締組織病的并發(fā)癥,而且要有耐心的心態(tài)治療結締組織病,只有這樣結締組織病治愈起來,才能康復,希望結締組織病患者不要過度的擔心自己的結締組織病病情,及早治療。
結締組織性外痔也是痔瘡的一種,人們一般好叫它為皮痔等詞匯。引起結締組織性外痔的病因還是很多的,比如說你有便秘的疾病,在排便的時候過于干燥的大便就很容易損傷肛門周圍的皮膚,若你的便秘時間比較長,久而久之就容易患上結締組織性外痔。而結締組織性外痔的引起原因也與一些肛門疾病有關,比如說直腸炎等疾病也容易造成結締組織性外痔。
結締組織性外痔在了解它的病因之后,很多患者都想知道它的癥狀,由于它也屬于痔瘡,所以在很多時候會與其他的疾病造成混淆,對于不了解的癥狀的人更是容易弄混,從而耽誤治療。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說有喜愛結締組織性外痔的癥狀。
結締組織性外痔就是肛緣皮膚皺襞增生、增大、增厚、形狀不同、大小不等的柔軟皮贅,中醫(yī)稱為“蓮花痔”、“蜆肉痔”、“重疊痔”,臨床上又稱皮贅外痔。如果是肛裂引起的結締組織性外痔,則又稱為“哨痔”或“哨兵痔”。
大多因慢性炎癥反復刺激,使肛門皮膚皺襞結締組織增生、肥大所致,如肛門裂傷、毒邪外侵所繼發(fā),多發(fā)生于肛門截石位的6、12點處。
若由于三期內痔反復脫出,肛管皮膚松弛、缺乏彈性所形成的皮贅外痔,多發(fā)于截石位的3、7、11點處。
而肛門水腫,水腫消退后形成的環(huán)狀外痔,則多見于經產婦。
結締組織性外痔一般表現(xiàn)為肛門緣處贅皮瓣逐漸增大,按之質地軟,一般情況下無明顯的癥狀,也無疼痛,僅有肛門部的異物感,有些患者常自訴大便后肛門部不易擦凈。由于肛門部常有少量糞便殘渣或分泌物積存在皮膚的皺襞中,從而刺激肛門產生瘙癢和潮濕感。常因摩擦和感染而引起皮贅的腫脹、疼痛,從而轉化成炎癥性外痔。
結締組織外痔,無炎癥發(fā)生,病人僅覺局部有異物感或排便后肛門不易清潔;如有發(fā)炎,則感覺疼痛,坐立、行走不便。初起只是皺襞腫大,皮膚暗紅色,有表皮脫落;因反復的炎癥刺激,則肛門外皮膚有突起,質軟,色黃,常在肛門后中線上,有時也在肛門前方或兩側。
肛門是人們每天都需要用來排便的器官,人們常常會得關于它的疾病,對于有便秘的患者應該及時調整飲食,多吃易消化水分多的食物,如果嚴重要及時治療,以免引發(fā)結締組織性外痔就不好了。
越來越多的疾病出現(xiàn)在人們的身上,無論是對醫(yī)學的知識了解的多還是少,但是當一定疾病發(fā)生的時候,我們就要對它做一個深刻的了解,什么是混合性結締組織病呢,也許很多人們都是對它不太明白的,但是當這些在自己身邊發(fā)生,接下來我們就講述一下什么是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1972年Sharp等首先提出一種同時或不同時具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多發(fā)性肌炎(pM)、硬皮病(SSc)、類風濕關節(jié)炎(RA)等疾病的混和表現(xiàn),血中有高滴度效價的斑點型ANA和高滴度U1RNp抗體的疾病,命名為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
多年來,盡管對MCTD是上述某個病的早期表現(xiàn)或為某病的亞型,還是一獨立的病種尚存爭議,但多數(shù)學者仍接受了這一命名,因無論從臨床表現(xiàn)還是實驗室抗體測定的特征上確實存在一組表現(xiàn)為此的病癥?;旌闲越Y締組織病(MCTD)主要表現(xiàn)為雷諾現(xiàn)象、手指腫脹、皮疹、關節(jié)及肺部損害等病變,血中可檢測到高滴度ANA及抗U1RNp抗體。
本病的病因尚無定論,總的說來以自身免疫學說為公認,即可能是在遺傳免疫調節(jié)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對自身組織損壞,退化和變異的成分出現(xiàn)自身抗體,從而引起免疫病理過程,其理由為:
①本病與自身免疫疾病中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和系統(tǒng)性硬化癥有很多共同表現(xiàn);
②測得敏感而特異的高滴度的抗RNp抗體,表皮基底膜處有Ig沉著,免疫熒光學檢查有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相似的斑點型抗核抗體;
③抗核抗體幾乎全部陽性,而且其他血清抗體如類風濕因子,抗核因子等也有部分陽性;
④在自身免疫病的代表性疾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腎臟病變處,部分患者可查出抗RNp抗體。
疾病早期病人表現(xiàn)為乏力,易疲勞,關節(jié)痛,雷諾現(xiàn)象,手指腫脹或硬化,肺部炎性改變,肌痛和肌無力,食管功能障礙,淋巴結腫大,脫發(fā),皮疹等。部分患者并不一定同時具備MCTD的多種臨床表現(xiàn),重疊的特征可相繼出現(xiàn),不同的患者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在缺少典型的特征性臨床表現(xiàn)時,患者可因不明原因的發(fā)熱而就診?;颊呖杀憩F(xiàn)出組成本病中的各個結締組織病的任何臨床癥狀。
上面給大家講了有關與什么是混合性結締組織病這個含義,其實平時生活當中人們都會很少接觸到這方面的醫(yī)學知識,但是隨著環(huán)境的污染還有越來越多,疾病發(fā)生就要有時間的迅速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多翻閱一些關于醫(yī)學的書籍有利于我們以后有很大的幫助。
纖維組織瘤樣增生是一種不太常見的增生疾病,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纖維瘤。患有纖維組織瘤樣增生的患者一般以兒童為主,四肢部位患病的概率更高,。而且,患者一般會出現(xiàn)皮膚腫脹凸起等現(xiàn)象,現(xiàn)在醫(yī)學上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術后復發(fā)的概率不大。那么,纖維組織瘤樣增生應該怎么辦呢?
一、什么是纖維組織瘤樣增生
纖維結締組織呈腫瘤樣增生,形成瘤樣腫塊,又稱纖維瘤病。它包括的種類繁多,約有十多種。常見的有結節(jié)性筋膜炎、增生性筋膜炎、增生性肌炎和帶狀瘤等。瘤樣纖維組織增生與纖維瘤不同之處在于局部呈浸潤性生長,沒有包膜。除見纖維母細胞外,尚見大量的肌纖維母細胞,有時纖維母細胞增生較活躍,細胞豐富,核肥大甚至具有輕度異型性和少數(shù)正常的核分裂像,切除不完全時可以多次復發(fā)但不轉移。此種病損根據(jù)類型的不同,可見于嬰兒、兒童和成人,一般較多見于兒童??砂l(fā)生于任何部位的軟組織,但以發(fā)生在四肢及腹壁的皮下、筋膜、肌肉等處較為多見。
二、皮下纖維組織瘤樣增生怎么辦
纖維組織瘤樣增生屬于良性的病變,該病發(fā)病的具體原因還不是十分明確,有可能和慢性的炎癥刺激等有一定的關系,該病和脂肪瘤不是同一種疾病,在切除之后也會有復發(fā)的可能。對于切除比較徹底的鎖,復發(fā)的幾率會相對比較低,手術之后自己注意觀察。
三、腹壁纖維組織瘤樣增生的復發(fā)預防
腹壁纖維組織瘤樣增生不轉移,但易復發(fā)。據(jù)報道,復發(fā)率可高達50%~66.8%,而且主要在18~30歲這一年齡階段。
plukker等認為,腫瘤的復發(fā)與手術切除范圍和腫瘤大小有關,腫瘤愈大愈容易復發(fā),腫瘤大于10cm的病例術后復發(fā)率最高。少數(shù)腹壁纖維組織瘤樣增生在外科切除不徹底的情況下可長期存在而不生長。
但有學者報道,反復復發(fā)、多次手術可能導致腫瘤轉移。腹壁纖維組織瘤樣增生有自行性消退可能,甚至個別巨大腹壁纖維組織瘤樣增生不予任何治療可自然退縮或消失。
【概述】
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是一種良性腫瘤,起源于組織細胞,類似于組織細胞纖維瘤和骨巨細胞瘤。
【治療措施】
手術治療。因為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一般為良性腫瘤分期的Ⅱ期(活躍性),所以采用刮除術,可聯(lián)用局部輔助劑;如切除徹底,一般都能治愈。
【病理改變】
1.肉眼所見 骨膜及皮質旁結締組織正常,骨皮質變薄但連續(xù)。腫瘤致密,由膠凍狀物質或少量纖維樣物質組成,呈皮革樣黃色,有時有鮮亮黃色斑點。在此組織旁邊可有較軟的組織,淺棕或淡紅棕色,象骨巨細胞瘤,腫瘤與周圍骨界線清晰。
2.鏡下所見 細胞豐富,膠原呈渦旋狀或迭層狀排列。細胞有類圓橢圓核,可順纖維方向伸長。有豐富的大泡沫狀細胞,可孤立或成群存在。多核巨細胞稀少而小,有絲分裂像很少見。在某些區(qū)域(大體病理的骨巨細胞瘤區(qū)域)可觀察到相同于骨巨細胞瘤的結構。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病罕見,到目前為止,只有幾例報告,因此很難作出準確的性別、年齡和部位的統(tǒng)計。此病一般在成人發(fā)病,好發(fā)于長骨的干骺端。也見于骶骨、髂骨和下頜骨。
癥狀為持續(xù)的中等度疼痛和腫脹。
【輔助檢查】
X線所見 為溶骨病變,位于長骨的干骺端,表現(xiàn)為圓形偏心性,有時被一骨硬化細線分隔而顯得界線清晰,骨皮質變薄,有時輕度膨脹。在較小的骨,如腓骨頭,可占據(jù)整個骨段,有時部分骨皮質可消失,但無骨膜反應。
【鑒別診斷】
需同非骨化性纖維瘤和骨巨細胞瘤鑒別。
【概述】
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是一種組織細胞性起源的肉瘤,其腫瘤細胞很少全部由組織細胞組成(組織細胞瘤),一般是由組織細胞和纖維母細胞組成(纖維組織細胞瘤)。
【治療措施】
類似于ⅢⅣ級纖維肉瘤和骨肉瘤。與纖維肉瘤相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可在骨上多發(fā),即使在很廣泛的切除后仍傾向于局部復發(fā)。術前化療方案與骨肉瘤所用化療方案相同,幾乎半數(shù)病例可產生良好的效果。術后化療方案與骨肉瘤所用化療方案相同,可明顯提高生存率。因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處理類似骨肉瘤。特別強調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切除范圍必須是廣泛性或根治性的,甚至超過骨肉瘤的切除范圍。
【病理改變】
1.肉眼所見 皮質骨常中斷,腫瘤組織為髓樣的,或是堅硬、蒼白的(膠原化區(qū)域),常見因脂肪堆積或壞死所致的黃色區(qū)域,或因含鐵血黃素所致的黃棕色區(qū)域。
2.鏡下所見 腫瘤組織分組織細胞性結構為主區(qū)域和以纖維細胞性結構為主區(qū)域,完全由前者的(組織細胞瘤)組成的很少見,一般是這兩種成分聯(lián)合存在(纖維組織瘤)。組織細胞性表現(xiàn)為大細胞組成,這些細胞球形、卵圓形或輕微梭形,細胞質豐富,染色深,嗜酸性,無清楚的邊界,而且有大的細胞核,輪廓不規(guī)則,核膜厚,染色質團塊輪廓清楚,核仁體積大,一些細胞有豐富的胞漿,其內有著色良好的細微顆粒,有一偏心性核,象橫紋肌母細胞成分。常見巨細胞內含數(shù)個不典型核(肉瘤性巨細胞),并常見無不典型核的巨細胞(反應性巨細胞)。常見具有吞噬行為(含鐵血黃素,紅細胞)的腫瘤細胞以及呈泡沫狀胞質的腫瘤細胞。組織細胞性表現(xiàn)占優(yōu)勢的地方,組織富含細胞,這些細胞多形性明顯,體積巨大,核畸形,常有不典型的分裂像。在主要或全部是梭形細胞的其它區(qū)域,有時膠原化明顯,細胞稀少,核較尖,染色質濃厚,多見旋渦或板層狀結構,常有壞死區(qū),尤其是在腫瘤周緣,壞死區(qū)內??梢娏馨图毎?粒細胞比較少)。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不少見。好發(fā)于男性,多見于成人和老年人。
常位于長骨,依次為股骨、脛骨和肱骨,象骨肉瘤一樣,較常發(fā)生于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與骨肉瘤不同的是此病更容易從干骺嘀蜮骨干干骺端向骨干侵犯,由于患者一般是成人,因此可侵及骨骺。有時可僅發(fā)生于骨干,或僅在短骨和扁平骨見到。
一般在患者就診時,癥狀(疼痛和腫脹)出現(xiàn)的時間很短,但有時可在1~2年以上。
【輔助檢查】
X線所見 放射影像表現(xiàn)與纖維肉瘤和骨肉瘤相比較,更類似于纖維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為純溶骨性病變,可融合成片,可相當巨大,邊界模糊。由于缺乏腫瘤性成骨和骨膜反應性成骨或由于放射影像的假像,其皮質骨顯得變薄了,但未被腫瘤穿透,但動脈造影、CT、MRI及手術所見可證實其皮質骨被腫瘤所穿透。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骨膜反應很少見,可在骨干部位和年輕患者中見到。
【鑒別診斷】
在影像學上,須同纖維肉瘤、溶骨型骨肉瘤、淋巴瘤、溶骨性骨轉移瘤鑒別。在組織學上,須同纖維肉瘤(梭形細胞多,鯡骨樣結構)、骨肉瘤(腫瘤性成骨)鑒別,在纖維肉瘤和骨肉瘤中見到的類似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區(qū)域,須進一步研究。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診斷不肯定或不明確的情況下,診斷必須基于充足而大量的組織學切片。此外,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組織學鑒別診斷還包括癌的骨轉移,它們較長的細胞排列成模糊的板層狀結構,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細胞也可有上皮樣外觀,并可聚集為成組的小泡狀。
【概述】
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toma,MFH)多發(fā)生于深層軟組織,首先由OBriea和Stoat所報道,原發(fā)于骨內者甚為少見。1972年Feldman和Norman提出將此瘤作為一種獨立的骨腫瘤類型,以前常將骨內MFH誤認為骨肉瘤、纖維肉瘤、骨巨細胞瘤或骨轉移性癌等。
【治療措施】
此腫瘤為高度惡性,預后差,5年生存率極低。近年來,隨著治療方法的改進,生存率有了提高。如作手術徹底切除加長期化療,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57~67%。放射治療一般無效,僅可試用于不能手術者。
【病理改變】
(一)大體所見 腫瘤均為溶骨性灰白色,伴以散在出血、壞死灶,呈現(xiàn)灰紅或灰褐的多彩狀,少數(shù)發(fā)生囊性變。
(二)鏡下所少 此瘤由發(fā)生間變的組織細胞和纖維母細胞所構成,現(xiàn)時可見有良惡性多核巨細胞和炎癥細胞。無鈣化灶,組織細胞呈圓形或近圓形,核為圓形或腎狀,有明顯的異形性,富于胞漿,并有吞噬現(xiàn)象。泡沫細胞中含細胞碎屑和含鐵血黃素等。纖維母細胞疏密不一,細胞呈漩渦狀或車輻狀排列,細胞體積較大,卵圓形,核明顯異形性,多核巨細胞有良惡性之分。前者很象破骨細胞或杜頓(Touton)巨細胞,惡性者為瘤巨細胞。
【臨床表現(xiàn)】
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病。發(fā)病年齡以中、老年為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約為10∶8。發(fā)病部位以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之干骺端為多見。最常見癥狀為局部的疼痛和腫脹,起病緩慢,可從幾周到幾個月。
X線表現(xiàn) 病灶呈灶樣缺損的透亮區(qū),多有完整邊緣,好發(fā)于干骺端,經常可見有皮質破壞,并穿透到軟組織中去。無明顯骨膜反應。X線征象類似于其他原發(fā)或繼發(fā)的惡性腫瘤,無特征性,全身骨掃描和CT檢查有助于腫瘤鑒別的來源為髓內或骨外。
【概述】
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Langen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原稱組織細胞增生癥X,是一組原因未明的組織細胞增殖性疾患。傳統(tǒng)分為三種臨床類型,即萊特勒西韋綜合征,(Litterer-Siwe病,簡稱L-S病),漢-薛-柯綜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簡稱H-S-C病)及骨嗜酸肉芽腫(eosinphilic granuloma of bone ,EGB)。病因未明,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多與體內免疫調節(jié)紊亂有關。
【診斷】
診斷方法是以臨床、X線和病理檢查結果為主依據(jù),即經普通病理檢查發(fā)磧病灶內有組織細胞浸潤即可確診。此癥確診的關鍵在于病理檢查發(fā)現(xiàn)郎格罕細胞的組織浸潤。因此應盡可能作活組織檢查。
【治療措施】
近年來由于化療的進步使本癥的預后大為改觀。具體的治療對策取決于疾病的分級,局灶性抑或全身多系統(tǒng)疾病、有無主要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礙和年齡因素等。
1.骨和皮膚病變的治療 LCH表現(xiàn)為局部骨損害者多為良性,活檢同時將病灶刮除可達治療目的,部分患者也可經經數(shù)月至數(shù)年自愈。骨愈合的過程為10周左右,從骨小梁消失處出現(xiàn)新骨小梁,13周左右出現(xiàn)硬化性改變,24周左右缺損的邊緣消失,36~40周可能完全愈合,約半數(shù)病人骨完全愈合的時間需一年以上。近期報道,病灶內注射皮質激素作為局部治療形式或全身輔助治療已收到良好效果。根據(jù)病灶的大小和病人年齡,注射甲基強的松龍的劑量可從75~150mg不等。
2.全身疾病的治療 對全身彌散性LCH患者,雖有報道不經化療而自愈但仍應優(yōu)先考慮全身化。如單用長春堿(VCR)、長春花堿(VBL)和環(huán)磷酰胺(CTX)的治療效果,即VCR1.5~2mg/(m2S唯一的表現(xiàn)。
【輔助檢查】
(1)血象 全身彌散型LCH常有中度到重度以上的貧血、網織紅細胞和白細胞可輕度升高,血小板減低,少數(shù)病例可有白細胞減低。
(2)骨髓檢查 LCH患者大多數(shù)骨髓增生正常,少數(shù)可呈增生活躍或減低。少數(shù)LCH有骨髓的侵犯,表現(xiàn)貧血和血小板減低,故此項檢查僅在發(fā)現(xiàn)有外周血象異常時再做。
(3)血沉 部分病例可見血沉增快。
(4)肝腎功能 部分病例有肝功能異常并提示預后不良。內容包括SGOT、SGpT、堿性磷酸酶和膽紅素增高、血漿蛋白減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含量和部分凝血活酶生成試驗減低等。腎功能包括尿滲透壓,有尿崩癥者應測尿比重和做限水試驗。
(5)X線檢查 肺部X線檢查多為肺紋理呈網狀或網點狀陰影,顆粒邊緣模糊,不按氣管分支排列。有的肺野呈毛玻璃狀,但多數(shù)病例肺透光度增加,常見小囊狀氣腫,重者呈峰窩肺樣。可伴間質氣腫、縱隔氣腫、皮下氣腫或氣胸,不少患者可合并肺炎,此時更易發(fā)生肺囊性改變,肺炎消退后,囊性變可消失,但網粒狀改變更為明顯,久病者可出現(xiàn)肺纖維化。骨骼X線改變見前述。
(6)血氣分析 如出現(xiàn)明顯的低氧血癥提示有肺功能受損。
(7)肺功能檢查 肺部病變嚴重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不全,多提示預后不良。
(8)免疫學檢查 鑒于此癥常牽涉到免疫調節(jié)功能紊亂,如表現(xiàn)T淋巴細胞亞群數(shù)量異常和T輔助與T抑制細胞的比率失常,故有條件單位應進行T亞群的表型分析,淋巴母細胞轉換試驗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等。
(9)有新出現(xiàn)的皮疹者應做皮疹壓片,如能做皮疹部位的皮膚活檢則更為可靠;有淋巴結腫大者,可做淋巴結活檢,有骨質破壞者,可做腫物刮除,同時將刮除物送病理,或在骨質破壞處用粗針作穿刺抽液,涂片送檢。
(10)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如前所述,近年發(fā)現(xiàn)郎格罕細胞具有CDla的免疫表型,以抗CDla單抗作免疫組化染色呈特異性陽性反應。此外對以下四種酶也可呈陽性反應,即S-100神經蛋白、-D-甘露糖酶、ATp酶和花生凝集素。
早在我國古代先人就對人體組織進行研究,并形成一套專業(yè)學說,即稱之為“臟象”,人有五臟六腑,但臟象里記載的并非是單純的五臟六腑,它是由無數(shù)個小分支貫穿起來的。今天三九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身形臟腑組織。
月困
肌肉之突起部份,如上臂的肱二頭肌,小腿的腓腸肌等。
嗌
音益。即食管的上口。
百骸
泛指人體所有的大小骨骼(原見《莊子.齊物論》)。
膀胱
六腑之一。又名“脬(ㄆㄠ)“,俗稱尿脬。膀胱是貯存和排泄小便的器官,《內經》此喻為“州都之官”(州都義同洲渚,是水中可居住的地方,這里是形容膀胱為水液聚集之處),膀胱和腎相表里,其中的小便是氣化過程中的產物,與汗同為津液所化,所謂:“氣化則能出焉”?!皻饣本褪腔瘹庑兴囊馑?。膀胱有病就會出現(xiàn)小便異常和排尿困難。
胞門
即子宮口。
胞衣
即胎盤,胎盤有臍帶(內有臍動脈,臍靜脈)相連,胎兒由此攝取養(yǎng)料并排除廢料。
腠理
指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指皮膚與肌肉交接的地方,又稱“皮腠”。
大腸
六腑之一,又稱“回腸”(一說回腸還包括直腸、肛門)。其主要功能是接受由小腸消化吸收后運送下來的化物,及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養(yǎng)料,使之形成糞便,通過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大腸又叫“傳導之官”,主要是傳瀉糟柏,為整個消化的最后階段。大腸有病,可以影響大便的次數(shù)和性狀。
大節(jié)
指人體的大關節(jié)。指手指與足趾的第一節(jié)。
大肉
指臂腿肌肉。
丹田
道家有稱人身臍下三寸為丹田,認為這個部位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宮所在處。氣功意守部位名詞。其部位有三:臍下的叫“下丹田”,心窩部的名“中丹田”,兩眉之間的稱“上丹田”。
膽
六腑之一。膽主要是貯存膽汁并輸出膽汁以幫助消化,它不與外界直接相通,不直接參與傳化水谷,和胃腸的功能有別,所以又把它列為“奇恒之腑”。由于膽內貯存由肝分泌出來的膽汁(王叔和《脈經》指出:「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此較潔凈的,含有精氣,故又稱“精汁”,不同于腸道和膀胱申的糟粕、排泄物,故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之稱。而膽又和肝相表里,“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和膽這兩方面的作用相配合,說明膽和肝和部分中樞神經的功能有關。此外,膽和肝內寄“相火”(是和心的“君火”相對而言),病理上容易產生“火”的癥象。
耳
腎氣通于耳,腎氣和調,耳就能發(fā)揮正常的聽覺功能。年老腎氣虧虛,往往失聰。耳又是腎臟的外候,某些外耳的變化和腎有關。耳部有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等經脤循行于此(其中膽、胃、三焦三經經脈均入耳中)。
肺
五臟之一。肺主要是主呼吸的,為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主要器官。肺呼出濁氣,吸入清氣,清氣又和飲食經消化后產生的“谷氣”相結合而輸布,供養(yǎng)人體臟腑器官各部分,并能統(tǒng)管全身之氣。肺還有調節(jié)體液和通調水道的作用,人體內水液運行,與肺氣的作用有關。肺氣宜清宜降(“肺主肅降”),如果肺經受邪或肺氣失降,可以產生種種病癥。同時,鼻是肺的門戶(“肺開竅于鼻”),為氣體出入的通道;肺又與肌表抵抗力關系密切(“肺主皮毛”),肺氣虛,往往影響肌表的抵抗力,體表受到風寒的侵襲,可以引起肺的癥狀。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協(xié)調和輔助心臟所主的血液運行,可見心肺之間的密切關系。
肺系
指喉頭氣管(承澹?《校注十四經發(fā)揮》)。指肺與喉嚨相聯(lián)系部位(中國醫(yī)學院主編《針灸學講義》)。肺的附屬器官如氣管、喉、鼻道等連成了呼吸道,統(tǒng)稱“肺系”。
分理
指外連皮膚的腠理。泛指肌肉的紋理。
分肉
指肌肉,前人稱肌肉外層為白肉,內層為赤肉,赤白相分,或謂肌肉間界限分明,故名。指皮內近骨之肉與骨相分者。穴名,即陽輔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屬足少陽膽經。
肝
五臟之一。肝是貯藏血液的臟器,對周身血液的分布能起調節(jié)的作用。肝性如木,生疏泄條達(條達本是形容樹木無拘束地生長,枝條暢達。聯(lián)系到人體,肝氣條達,氣血就此較舒暢,條達的前提須靠肝氣的疏泄作用。肝的疏泄,還有幫助脾胃消化和幫助脾氣散精等作用)而忌抑郁,否則容易引起肝氣郁結的病癥。“肝主謀慮”,說明肝還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有關。肝聯(lián)系到情志則主“怒”,當受到精神刺激時,容易產生惱怒,頭脹等癥。肝還主管筋的活動(所謂“肝主筋”),為“罷極之本”(使人能耐受疲勞)?!案伍_竅于目”,不少眼病須從肝論治。
膏肓
膏,心下之部;肓,心下膈上之部。膏肓主要指病位的深隱。古人認為病位深隱,用藥物、針灸都不能起多大作用。所謂“病入膏肓”,有“不治之癥”或“難治之癥”的意思。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第四椎下,近第五椎上兩旁去脊各三寸處。
膈
即橫膈膜,由此分胸腹腔,為心肺與胃腸的分界。中醫(yī)認為膈的作用可以遮膈胃腸消化飲食所產生的濁氣,不使?jié)釟馍涎姆?。通常膈隨著呼吸而升降運動,十二經脈中,有很多經脈是上下貫串膈膜的。
孤腑
指三焦。六腑中惟獨三焦不與五臟相配合,故名。
孤臟
指脾臟?!端貑?玉機真臟論》:「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币馑际钦f脾土居中央,寄旺于四季。指腎臟。如《素問.逆調論》說:「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惯@里的“一水”是指腎水,一個腎水不能制勝肝、心二陽之火,有孤軍作戰(zhàn)的意思,故名。
骨
骨在人體主要起支架作用。骨內藏髓,髓為腎所藏的精氣所化生,能滋養(yǎng)骨骼,所以骨骼的生長和功能情況,取決于腎氣的盛衰。同時牙齒是骨之余氣(所謂“齒為骨之余”,實即腎氣的一部分)所生,故牙齒的生長和功能如何,均和腎有關。
骨度
骨骼長短和大小的度數(shù),是古人測定人體周身部位和骨骼的長度、大小的標準數(shù)值,并可作為測量人體部位(主要是穴位)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廣腸
指直腸。
頏顙
頏,音航;顙,音嗓。為咽上上腭與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軟口蓋的后部,此處有足厥陰肝經通過。
毫毛
皮膚上的細毛。眉毛中的長毛。
喉
喉腔內近氣管上端處為喉。鄭梅澗《重樓玉鑰》指出:「喉者空虛,主氣息出入呼吸,為肺之系,乃肺氣之通道也?!?/p>
喉底
即咽后壁。
喉關
喉關由扁桃體、“懸雍垂”和“舌根”所組成。喉關以內(如咽后壁、會厭等)為“關內”,喉關以外(如上腭、面頰內側和齒齦等)為“關外”。
喉核
即扁桃體,位于喉腔內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間,左右各一。
喉嚨
泛指喉腔。與喉同義,《靈樞.憂恚無言篇》說:「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拐f明它在喉腔內、氣管上的部位,是呼吸的要道。
肓膜
指心下膈上部位之脂膜。指腸外之脂膜(腸系膜)。
會厭
又稱“吸門”,覆于氣管上口,發(fā)聲則開(《靈樞.憂恚無言篇》稱之為“聲音之戶也”,咽食則閉。
肌
與肉同義。指體表連于皮膚(包括皮下組織)的肌肉。
肌腠
指肌肉的紋理,相當于肌肉的組織間隙,又名“肉腠”或“分理”。泛指肌表腠理。
筋膜
肌肉之肌腱部份,附于骨節(jié)者為“筋”,包于肌腱外的叫筋膜。筋和筋膜的生理功能是由肝主持的,并由肝血供給養(yǎng)料,故有“肝主筋”之說。
筋之府
指膝部。筋是主管關節(jié)屈伸的,膝是大關節(jié)之一,膝部周圍有不少強固的肌腱(筋)附著,膝外側下的“陽陵泉”(穴名)又有“筋會”之稱,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精明之府
指頭部。五臟六腑的精氣(或精華)皆上會于頭面部,其中尤以人的眼睛,其外觀的神態(tài)及光華,最能反映臟腑的機能狀況,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九竅
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前陰尿道和后陰肛門。眼二、耳二、鼻孔二、口、舌、喉。(見《難經.三十七難》)。
九臟
指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膀胱,合稱“九臟”(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空竅
指人體與外界相通達的孔竅,包括九竅在內。
口、唇、齒、齦、舌
口,飲食從口而入,言語從口而出,“脾氣通于口”,脾的功能調和,則食能知味??谕庥写剑址Q“飛門”,由于脾氣“散精”的作用,加上脾能統(tǒng)攝血液,把“營氣”輸布于全身,口唇色澤鮮明與否,可以反映出脾的功能。唇內有齒,牙齒又稱“戶門”,其生長情況和堅固與否和腎有關,因為“腎主骨”,“齒為骨之余”,牙齒的作用主要是嚼碎、嚼爛食物,使之有利于消化。而唇、齒在發(fā)音、講話中,也起相當重要的輔助作用。包住牙根的肉叫齦,即齒齦,足陽明胃經人于齒齦,看些齒和齦的病癥可以互為影響。舌在口腔內有很重要的作用,既能辨別五味,幫助把咀嚼過的飲食運送到咽喉部,又是“音聲之機”,舌在口腔內的轉動對發(fā)音、講話起重要的作用。同時觀察舌的變化(包括舌體、舌苔等方面)有助於了解疾病的情況,是望診中的重要組成成分。
六腑
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腑一般是指腹腔中那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具有出納轉輸,傳化水谷的功能,所謂“傳化物而不藏”。中西醫(yī)論述六腑的功能,大體上還是一致的,但也有些不同之處,例如三焦是中醫(yī)臟腑學說所獨有的;又如中醫(yī)所說的六腑,聯(lián)系到臟腑學說和經絡學說,其功能就可能和解剖學上同名的腑不完全相同,以膽為例,膽附于肝葉之下,是貯藏膽汁的,它和其他腑之傳化水谷、糟粕的功能有明顯的不同。膽和肝相表里,“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說明肝、膽都和中樞神經的活動有關,而膽和肝在病理上又都易產生一些“火”的癥候,這些說明和現(xiàn)代解剖學上所說的膽還是有區(qū)別的。腑和臟的配合(稱“互為表里”,腑為表,臟為里)是:膽合肝、胃合脾、大腸合肺、小腸合心、膀胱合腎、三焦合心包絡。
六臟
通常是指心、肝、脾、肺、腎、心包絡?!峨y經.三十六難》將五臟中的腎分為左右兩臟“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稱之為“六臟”(即心、肝、脾、肺、腎、命門)。
脈
指脈管。脈管與心相連,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它和心臟以及其它臟腑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輸送營養(yǎng)和氣血循環(huán)的聯(lián)系。
脈度
經脈長短的度數(shù),也就是古人測定人體經脈長度的一種數(shù)據(jù)記錄。
苗竅
指鼻為肺竅,目為肝竅,口唇為脾竅,舌為心竅,耳為腎竅。
命門
有生命之門的含義,它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和維持生命的要素,命門學說是臟腑學說的組成部份。在五臟中大都是單一的臟器,只是腎是兩枚,古代醫(yī)學家多推崇《難經》“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的說法。但賓際上兩腎從外形到組織結構均無差異,故虞搏《醫(yī)學正傳》反對這種說法,認為不可獨指右腎為命門,主張兩腎“總號為命門“。有的根據(jù)命門穴在十四椎下陷中的部位,認為命門是在兩腎之間,具體體現(xiàn)為“腎間動氣”(指兩腎間所產生的人體動力來源。),也就是命門之火。因為腎為“水臟”,這是水中之火,乃先天之真氣,此氣自下而上,與后天的胃氣相接,由此而生生不息。命門的作用,概括而言:命門為元氣的根本,是人體產生熱能的發(fā)源地;能幫助三焦的氣化;命門之火有煖脾胃,幫助飲食消化的作用;和人體的性機能和生殖系統(tǒng)密切相關,命門之火(屬相火)不足或偏亢,均可產生病態(tài);有納氣作用,與呼吸系統(tǒng)的功能密切相關。據(jù)中國某一醫(yī)學院臟象專題研究會有關腎的研皖,發(fā)現(xiàn)六種不同的疾病,凡辯證為腎陽虛者,均有尿17羥(按:這是一個字)皮質類固醇值低下的現(xiàn)象,在採用ATCH二日靜脈滴注試驗后,發(fā)現(xiàn)腎陽虛病人半數(shù)為延遲反應,提示腎陽虛病人有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興奮性低下。以此假定再試用于臨床,在雖無明顯腎虛癥狀的腎上腺皮質儲備功能低下及長期用激素不易撤藥的哮喘患者(這類患者已知有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興奮性低下,試用前停用激素)的二種疾病例證中,採用補腎治療,獲得顯著療效,說明這一假定得到了實踐的初步驗證。
牡臟
五臟中之屬于陽者為牡臟。心有“君火”,肝有“相火”均屬陽,故稱心、肝二臟為牡臟(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目
五臟的精氣上注于目,才能使目光有神,充分發(fā)揮正常的視覺功能?!端貑?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埂端貑?金匱真言論》又說:「開竅于目,藏精于肝。」說明眼的生理功能和五臟的精氣、肝血的調節(jié)有密切的關系。
目系
是眼球內連于腦的脈胳,有手少陰心經聯(lián)系于此。
募原(膜原)
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謂膈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這是指胸膜與膈肌之間部位。吳又可《瘟疫論》指出:「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里,今邪在募原著,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里」。景日昣《嵩崖尊生書》認為:「原者,廣野之意;在臟腑之外,與胃相近。
腦
《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可見腦的產生和腎有密切關系,因為腎是藏精之臟,精(包括先天的腎精和后天水谷化生的精氣)又能生髓,髓匯集于顱腔內形成了腦,故腦又稱為“髓海”。腦是主管人的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它既然是由腎精產生的,那么腎精充實,不僅肢體輕勁有力,更重要的是,腦的功能也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腦的一些功能和心、肝、腎等臟腑相聯(lián)系,說明它們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說明了腦的疾患為什么在治療上要從心、腎等臟看手的原因。
女子胞
又稱“胞宮”、“胞臟”或“子臟”,通常認為就是子宮。然而從女子胞的實際功能來說,是概括整個內生殖器(包括子宮,卵巢和輸卵管)的。其主要功能是通調月經和孕育胎兒。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五臟中的腎、肝、心、脾,經絡中的沖、任二脈密切相關。如女子不同年齡月經的變化就和腎氣的盛衰直接有關。肝是藏血之臟,心主血液運行,脾是統(tǒng)攝血液的;沖脈有“血?!敝Q,任脈則主胞胎,二脈流通,月經能按時來潮,而且容易受孕。但沖、任二脈正常功能的發(fā)揮,又是取決于腎的。故腎精和腎氣的充旺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皮毛
乃體表皮膚和附于皮膚上的毫毛的合稱?!胺紊っ?,皮毛潤澤是肺氣功能和調的一種表現(xiàn)。皮毛和汗腺具有調節(jié)呼吸作用,皮毛受風寒等外邪侵襲,也容易內合于肺,產生一些呼吸系統(tǒng)的病癥。
脾
五臟之一。主要具有消化系統(tǒng)的一些功能,所謂“脾主運化”。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主要靠營養(yǎng),脾能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shù)饺?,所以說脾是“后天之本”。脾又能統(tǒng)攝周身血液,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使之正常運行。臨床上消化機能的失調或一些慢性出血病癥,常和脾病有關。脾氣主升,能把飲食中的精氣,津液上輸于肺,然后再輸布于其他臟腑以化生氣血。通常所說脾有益氣作用的“氣”,就是代表人體機能的動力,而這種益氣作用的產生,則有賴于脾能發(fā)揮正常的運化能力。脾能運化水濕,喜燥惡濕,說明脾和水液的代謝有關,脾虛水濕就客易停聚而產生一些病癥。同時,脾還和四肢、肌肉等有關,如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四肢活動有力,肌肉豐滿壯實,否則在這些方面也可以顯示出病態(tài)。
牝臟
五臟中之屬于陰者為牝臟,乃指脾、肺、腎三臟而言(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七沖門
是指整個消化系統(tǒng)中七個沖要之門,即“飛門”(唇)、“戶門”(齒)、“吸門”(會厭)、“賁門”(胃的上口)、“幽門”(胃的下口)、“闌門”(大小腸交界處)、“魄門”(肛門),合稱七沖門(見《難經、四十四難》)。
七竅
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通于七竅,五臟有病,可以從七竅的變化中得到一些診斷印象。
奇恒之腑
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即子宮)。奇恒有異乎尋常的意思。奇恒之腑形體類似腑,作用又類似臟(因為有貯存精氣的作用),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在人體中與一般臟腑的作用有所不同。奇恒之腑一般在人體比較深隱一些的部位,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基本上不和其他臟腑相配偶,又不貯藏濁物,其中只有膽是和肝相配合的.但膽汁清凈不濁,所以也列入奇恒之腑。不過奇恒之腑也不是孤立的,比如腦和腎、心、肝的作用彼此協(xié)調聯(lián)系,髓和骨的生長,有賴于腎所藏精氣的充養(yǎng);脈和心直接有關(心主血脈);子宮賴腎氣而生長發(fā)育,女子行經、養(yǎng)胎等又需要血的供給,故子宮和心、腎等臟也有關。
氣海
部位名稱,有上下之分,膻中為上氣海,是宗氣會積之所;臍下“丹田”為下氣海,是男女精氣會聚之處。經穴名,在臍下一寸五分處,屬任脈。
肉分
指肌肉的紋理而言。股肱間肌肉界限分明,叫“大分”;肌肉之間的紋理叫“小分”,故名。
三焦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從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病理生理的角度,還包括部位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腎并提)。從功能而言,《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指出“上焦如霧“(主要指心肺的輸布作用),“中焦如漚”(指脾胃的消化轉輸作用),“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并包括腸道的排便作用),這些功能實際就是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納水谷,消化飲食,化生氣血精微物質,輸送營養(yǎng),排泄廢料。三焦的“焦”字,有“熱”的含義,這種熱來源于命門之火,是通周氣化的作用來體現(xiàn)的。至于三焦的實體是一個爭論未決的問題?!鹅`樞.營衛(wèi)生會篇》說:「上焦出于胃上囗,并咽以上,貫膈而佈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難經》認為三焦是“有名而無形”、張介賓《類經附翼》記載:「....及至徐遁、陳無擇始創(chuàng)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于腦,....”張氏本人則認為:「三焦為臟腑之外衛(wèi)”,“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謂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于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非三焦而何?」虞搏《醫(yī)學正傳》認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總名三焦,....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以為“網油”即是三焦。唐容川《血證論》謂:「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lián)之油膜也?!挂陨鲜枪糯t(yī)家的一些主要論點,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釋三焦在人體的氣化綜合功能,錄出以備參考。
上竅
指頭面部的孔竅。
舌本
即舌根,有足太陰脾經連于舌本,散于舌下。
神臟
神臟是指藏五臟之神的心、肝、脾、肺、腎,所謂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五臟既為神氣所居,故名(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腎
五臟之一。“腎為先天之本”,是藏精之臟.腎所藏的精,不僅藏本臟之精(即男女媾精的精氣,為“先天之精”),還藏五臟六腑水谷所化生的精氣(為“后天之精”),能滋養(yǎng)臟腑和肢體各部組織。腎所藏的精,來源于飲食的不斷的補充,是維持人體生命和生長發(fā)育的基本物質。腎精并能滋養(yǎng)骨和髓,《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构誓I直接和腦、髓、骨的生長,發(fā)育和功能情況有關,腎精足,人體自然就會顯得精力充沛。牙齒的健康和頭發(fā)的生長、脫落和光澤,也和腎氣的是否充實有關。腎有“納氣”的功能,因此和呼吸系統(tǒng)也有密切關系。有些腰部癥狀也和腎有關(因為腎在后腰部位,所謂“腰為腎之府”),腎在上“開竅于耳”,腎氣調和,聽覺就會靈敏一些;在下“開竅于二陰”(前陰指尿道或說包括精竅,后陰指肛門)。可見耳的生理病理和某些大小便異常須從腎的方面進行分析。腎主水,水液下行于腎,其濁液經腎的氣化,由膀胱排出體外,濁中之清者,由腎保存于體內,故腎為體液平衡調節(jié)的重要臟器。腎有兩枚,《難經.三十六難》認為左側為腎,右側為命門。腎主陰,屬水;命門主陽,屬火。故腎又有“水火之臟”之稱。通常所說的“真陰”就是指的腎水;“真陽”就是指的腎陽,或稱“命門之火”。
腎之府
指腰部,故“腰為腎之府”。臨床上腰酸痛屬于虛癥者,大多由于腎虛(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十二節(jié)
指四肢的大關節(jié),包括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股、膝踝關節(jié)。
十二臟
是臟腑的合稱,又稱“十二官”。包括心、肝、脾、肺、腎、心包絡、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見《素問·靈蘭秘典論》)。
四海
指“髓海”(腦)、“血?!?沖脈)、“氣海”(膻中)、“水谷之海”(胃)(見《靈樞.海論》)。
髓
髓,主要是指脊髓,也包括骨腔內的髓質,由腎所藏的精氣變化產生的。也就是說,腎能生髓,脊柱中的髓又與腦相通,故臨床上髓、腦、骨的病癥,往往從腎論治。
髓之府
指骨,骨內藏髓,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廷孔
指女子尿道口,有督脈聯(lián)系于此。
胃
六腑之一。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即消化飲食),由于胃受衲飲食,故又有“水谷之海”,“五谷之腑”或“太倉”之稱。胃和脾相表里,它們的分工是:胃主受納并消化飲食,脾主運化飲食精微,故脾和胃往往相提并論。胃的功能一般稱為“胃氣”。胃須將經過初步消化的飲食送到小腸;故胃氣以下降為順,如果胃氣不降,就會嚴重影響胃的功能產生種種病癥。前人認為:“納榖者昌,絕榖者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把胃的功能看得十分重要。胃的內腔昨“胃烷”,胃腔中部叫“中烷”,胃的上口叫“上烷”,下囗叫“下烷”。
五官
指五臟與之相連的感受器,即鼻、眼、口唇、舌和耳,所謂“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篇》)。從診斷意義上來說,根據(jù)肝主青色,心主赤色,脾主黃色,腎主黑色,肺主白色的理論,認為五臟有病,望診可見病色,同時會有相應的癥候顯露出來。如肺病常見鼻翼煽動;肝病者目發(fā)青;脾病者口唇發(fā)黃;心病者舌卷短,顴部發(fā)紅;腎病者眼眶暗黑,或顴,顏面部均現(xiàn)暗青黑色。又如《靈樞.五色篇》:「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這里“五官”的含義,就是從診所意義上說的。
五臟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臟一般是指胸腹腔中那些內部組織充實,并有貯存和分泌、制造精氣功能的臟器(所謂“藏精氣而不瀉”)。我國醫(yī)學對五臟的認識,有的是指實質臟器,有的主要的是指臟器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的種種反映,因此和現(xiàn)代醫(yī)學同名的臟器有許多不同的特點。例如脾,相當于消化系統(tǒng)的部份功能,還包括部分代謝功能以及和血液系統(tǒng)有關的功能等等。又如心,既指心臟實體和有關循環(huán)系統(tǒng)方面的生理功能,又包括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一些活動(如精神、思維等)以及其他方面的功能。我國醫(yī)學重視內臟的生理作用,并重視內臟的病理變化的反映,以及內臟之間與形體各組織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和六腑相配合,五臟加上心包絡,就是所謂的“六臟”。臟和腑的配合(又稱“互為表里”腑為表,臟為里)是:心合小腸,脾合胃,肝合膽,肺合大腸,腎合膀胱,心包絡合三焦。
五中
指五臟(見《素問.陰陽類論》)。
下極
指肛門,在消化道的最下端,故名。指會陰。參見該條。面部望診部位,在左、右側目內眥的中間,古人認為望診可以作為診察心病時的參考。
小腸
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進一步消化,把飲食中那些精華養(yǎng)料吸收后,通過脾的運化,滋養(yǎng)全身,并將消化后糟粕樣的化物傳送到大腸,而其中的水液則通過其他臟腑的作用而滲入膀胱,故小腸在整個消化過程中起很重要的分清別濁的作用。飲食的精華和糟粕,主要通過小腸的消化作用來加以分別。另外,小腸經和心經相表里,心經有熱可以移到小腸,出現(xiàn)小便短赤等癥候。
小心
語出《素問.刺禁論》:「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箽v代注家、醫(yī)家對此看法不一。指心包絡。馬蒔注云:「自五椎(心俞)之下可推之,則包絡當垂至第七節(jié)而止....蓋心....為大心,包絡....為小心也?!怪该T。吳鶴皋注云:「下部之第七節(jié)也(指從尾椎向上數(shù)的第七椎),其傍乃兩腎所系,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相火代君行事,故日小心?!闺跤嵫?。張志聰注云:「七節(jié)之旁,膈俞之間也,中有小心者,謂心氣之出于其間,極微極細?!?/p>
心
五臟之一,是五臟中最重要的一個臟器,即所謂“君主之官”(可以體會為“首要之臟”)。“心主血脈”,血液的運行有賴于心氣的推動。但從生理病理的角度來看,更多的還是指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一些活動,所謂“心藏神”的神,是指人體高級中樞神經的機能活動,認為這些機能活動由心主管和體現(xiàn)。心和出汗也有密切的關系,所謂“汗為心液”,臨床上有些自汗或盜汗的病癥須從心論治,顯示植物神經系統(tǒng)某些功能紊亂和心也有關系。此外,“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說明心的病癥興舌的變化有較為密切的關系。
心包絡
簡稱“心包”,是心臟的外膜,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道路。心包和心都和中樞神經的活動有關,如果外邪侵犯心臟,首先是心包受到影響,如臨床上急性傳染病等因高熱引起的神昏譫語,發(fā)狂,稱之為“熱入心包“,在治療上就是以“清心”為主,說明心包和心從辨證的角度來看是一致的,只不過反映病情的淺、深、輕、重程度的不同而已。
形
指形體。一些顯露于外的,醫(yī)生能夠診察到的形體變化,可以作為診斷和治療時的參考。
形臟
形臟是指藏有形之物(實物)的胃、小腸、大腸、膀胱四個臟腑(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胸中之府
指背部。這里的“胸中”是指五臟,背部有五臟的腧穴,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玄府
同“元府”,指體表的汗毛孔,又名“氣門”(汗從肺氣而宣發(fā),故名)或“鬼們”(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氣通于皮毛,汗從皮膚而出,名魄汗,汗毛孔則名鬼門)。
懸雍垂
又稱“懸雍”、“帝丁”、“帝鐘”,即張口時軟腭后向下后方傾斜,后緣游離,正中有一向下的突起部,俗稱“小舌頭”。
血海
指沖脈,以其為十二經脈所匯聚的地方,故名。指肝臟,因肝有貯藏和調節(jié)血液的功能。經穴名。在膝蓋骨內緣上二寸五分處,屬足太陰脾經。
血室
子宮。指肝臟。指沖脈。參見“熱入血室”條。
血之府
指血脈。血聚于經脈之中,故名。
咽
指口腔、鼻腔之后,食管以上的空腔處。鄭梅澗《重樓玉鑰》指出:「咽(音煙)者,咽(音驗)也,主通利水谷,為胃之系,乃胃氣之通道也。」人在咽食時,食物經咽下入食管。
咽喉
指舌根后喉腔最寬處,是口腔與氣管、食管之間的通道,全身有許多經脈循行或貫串于此。
咽門
在喉腔內,為咽入之門,飲食通周咽門下入食管。
陽臟
指患者為陽盛的體質,通常用藥以清滋為宜。與牡臟同義。
陰臟
指患者為陰盛的體質,通常用藥以剛燥為宜。與牝臟同義。
元神之府
語出(本草綱目)。指腦。元,有為首的意思;元神即指人體的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府,指所在處。“元神之府”,說明腦是主管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
真牙
即智齒?!端貑?上古天真論》:「(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褂帧?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辜词钦f女子二十一歲、男子二十四歲左右,腎氣發(fā)育已達到了成年人的程度,故智齒生長,牙齒也完全長齊了。
諸陽之會
指頭部。人體十二經脈中,手三陽的經脈是從手走向頭部,足三陽的經脈是從頭走向足部,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宗筋
三陰三陽的經筋(經筋是指十二正經和十二經別之外的又一循行系統(tǒng),其特點是循行于體表,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上行于四肢的腕、肘、腋和踝、膝、股之間,回環(huán)曲折,聯(lián)貫于肌肉之間,上行于頸項,終結于頭面)會合于前陰部,稱宗筋。指男子生殖器。
宗筋之會
指若干肌腱的集合處,亦即經絡循行中陰經、陽經會合于富有肌腱的大關節(jié)部位,如髖、膝關節(jié)。指男子生殖器。
宗脈
宗,有「總」的含義。宗脈有兩種解釋:泛指許多經脈的集合處,如《靈樞.口間篇》說:「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五臟六腑的精氣通過宗脈上注于目才能使眼睛很好地發(fā)揮其功能。指肺經大的經脈。如張志聰《靈樞經集注》說:「夫肺朝百脈,宗脈者,百脈所宗,肺所主也?!?/p>
結語:通過上文的了解,我們認識了身形臟腑組織的相關知識,醫(yī)學上專業(yè)的記載了臟腑結構,使得現(xiàn)代人們對醫(yī)學,人體結構的研究都是有根有據(jù)的。要想學好醫(yī)學怎么能不了解臟象呢?
【概述】
軟組織腫瘤的種類繁多,名稱混雜,特別是軟組織惡性腫瘤的病理形態(tài)學,隨著對其認識的不斷提高,經常更改其病理命名,致使臨床工作者在處理過程中感到比其他惡性腫瘤困難得多。最近關于軟組織腫瘤的病理分類又有新的變化,重新命名了一些腫瘤,如滑膜肉瘤改為惡性腱鞘巨細胞瘤等,這種情況是其他任何腫瘤所沒有的。
【診斷】
根據(jù)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軟組織腫瘤是不難與非腫瘤性腫塊鑒別的,其診斷要點如下:
(一)患者在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后才覺察到無痛性進行性增大的腫塊,發(fā)熱、體重下降及一般的不適等全身性癥狀則少見。
(二)臨床上較少發(fā)生但很重要的腫瘤引起的綜合征是低血糖癥,常伴發(fā)于纖維肉瘤。
(三)X線攝片檢查 X線攝片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軟組織腫瘤的范圍,透明度以及其與鄰近骨質的關系。如邊界清晰,常提示為良性腫瘤;如邊界清楚并見有鈣化,則提示為高度惡性肉瘤,該情況多發(fā)生于滑膜肉瘤、橫紋肌肉瘤等。
(四)超聲顯像檢查 該法可檢查腫瘤的體積范圍、包膜邊界和瘤體內部腫瘤組織的回聲,從而區(qū)別良性還是惡性。惡性者體大而邊界不清,回聲模糊,如橫紋肌肉瘤、滑膜肌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超聲檢查還能引導作深部腫瘤的針刺吸取細胞學檢查。該檢查方法確是一種經濟、方便而又無損于人體的好方法。
(五)CT檢查 由于CT具有對軟組織腫瘤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間分辨力的特點,用來診斷軟組織腫瘤也是近年常用的一種方法。
(六)MRI檢查 用它診斷軟組織腫瘤可以彌補X線CT的不足,它從縱切面把各種組織的層次同腫瘤的全部范圍顯示出來,對于腹膜后軟組織腫瘤、盆腔向臀部或大腿根部伸展的腫瘤、腘窩部的腫瘤以及腫瘤對骨質或骨髓侵襲程度的圖像更為清晰,是制訂治療計劃的很好依據(jù)。
(七)病理學檢查
1.細胞學檢查:是一種簡單、快速、準確的病理學檢查方法。最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①已破潰的軟組織腫瘤,用涂片或刮片的采集方法取得細胞,鏡檢確診;②軟組織肉瘤引起的胸腹水,必須用剛取到的新鮮標本,立即離心沉淀濃集,然后涂片;③穿刺涂片檢查適用于瘤體較大、較深而又擬作放療或化療的腫瘤,也適用于轉移病灶及復發(fā)病灶。
2.鉗取活檢:軟組織腫瘤已破潰,細胞學涂片又不能確診時,可做鉗取活檢。
3.切取活檢:多在手術中采取此法。如較大的肢體腫瘤,需截肢時,在截肢前做切取活檢,以便得到確切的病理診斷。腫瘤位于胸、腹或腹膜后時,不能徹底切除,可做切取活檢,確診后采用放療或化療。
4.切除活檢:適用體積較小的軟組織腫瘤,可連同腫瘤周圍部分正常組織整塊切除送病理檢查。
【治療措施】
(一)手術治療
1.根治性手術:所有位置的腫瘤必須是連同周圍包繞的正常組織一并切除的,為了保證完整的切除,常常不得不割舍一些正常的組織結構,手術切除亦應包括活檢的部位,皮膚及其附近的部分肌肉。對于肌肉腫瘤,受累肌肉應將首尾完全予以切除。只有在臨床顯示淋巴結已受累時,才實施淋巴結清掃術。
2.減積手術:是針對一些無法完全切除的軟組織腫瘤而采用的方法,術后再繼以其他非手術治療,以期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并延長病人的生命。如惡性腹膜后巨大的脂肪肉瘤等,可先行減積手術,爾后再輔加放射治療,可取得好的療效。
3.截肢術:適用于晚期的巨大腫瘤伴有潰瘍大出血,而又無法止血;或伴發(fā)嚴重感染,如膿毒血癥、破傷風等危害病人生命安全;或腫瘤生長迅速并引起劇烈疼痛,難以用藥物控制;或肢體己有病理性骨折,失去活動能力等嚴重狀況下,無法用其他方法挽救時,方可考慮先選用截肢術。
(二)放射治療 徹底根治性的手術會造成功能性損傷,截肢或關節(jié)離斷,治療的另一選擇是手術與放射的聯(lián)合應用。手術后輔加放射治療,主要是針對那些殘留在手術野內的微小亞臨床病灶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對那些團塊狀和結節(jié)狀的大塊瘤體往往難以奏效。因此,學者們認為,即使僅作腫瘤局部切除,再加放射治療,也能取得與包括截肢術在內的根治性手術相仿的療效,而且還保存了肢體。單純放療,只是姑息性的治療,因而無法達到治愈的目的。近年來,許多學者提出了術前放療,并指出,術前放療有時會優(yōu)于手術后放療,因為手術前放療可使巨大腫瘤的體積縮小,并常會在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之間產生一層組織反應區(qū),有輕度水腫,易于手術分離,可使原認為不能切除的腫瘤得以切除;其次是大部分腫瘤細胞經放射治療后已失去活力,即使在手術野內留有腫瘤細胞,也無生存和復發(fā)的能力。還有一點是軟組織肉瘤經過放射治療后,其周圍的脈管大多萎縮變細,甚至纖維化閉塞,失去循環(huán)能力,這就會減少手術操作時擠壓腫瘤向外擴散的機會,而手術前放療最大的缺點是手術后創(chuàng)面不易愈合,要特別注意。
(三)化學治療 對軟組織肉瘤有效的藥物很多;主要為ADM、DTIC、CTX及IFO、KSM等。一般認為療效較好的是CYV ADIC聯(lián)合方案。其具體用法是:CTX600mg、d1VCR2mgd1,KSM 400g,d1,DTIC 250mg d1-5;3~4周為一療程?;瘜W治療又分術后輔助化療及新輔助化療,即術前化療。
1.手術前化療:體積較大惡性程度高的軟組織惡性腫瘤宜于術前用化療,可使瘤體縮小,提高切除率,避免截肢之苦。
2.手術后化療:手術加用化學藥物治療,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種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在治療高度惡性軟組織肉瘤中,應在手術后短期內即開始應用,有可能減少遠處轉移,提高生存率。如時間相隔太久,將難奏效。作者認為:用化療比不用好,早用比晚用好,預防性比治療性好。一般用藥時間Ⅰ期和Ⅱa期化療1年,Ⅱb~Ⅲ期化療2年。
【病因學】
根據(jù)目前對軟組織腫瘤的認識水平,對其發(fā)生都認為不是單一的因素所致。諸多的證據(jù)表明電離輻射是肉瘤發(fā)生的原因,例如,在乳腺切除術后經照射以后胸腔發(fā)生的纖維肉瘤。除此之外,還與下列因素相關,如先天性畸形、家族性遺傳、異物刺激、化學物質刺激、病毒因素、內分泌因素等。
【病理改變】
按照國際WHO分類標準來進行歸類,見表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