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今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拿體力精力與黃金鉆石比較,黃金和鉆石是無用的廢物?!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guān)注焦點,只有進行科學(xué)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黃今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黃芩也稱為土金茶根或者山茶根,其根部可以入藥,有解毒、涼血、清熱等功效,一般在肺熱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痢疾、黃疸、止血和安胎等方面使用較為頻繁。黃芩的功效和作用是很廣泛的,下面小編就介紹下黃芩的功效、作用以及其藥理作用都有哪些,希望大家都這些都有所了解。
一、黃芩的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主治溫?zé)岵 ⑸虾粑栏腥?、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黃芩的臨床應(yīng)用抗菌比黃連還好,而且不產(chǎn)生抗藥性。我們借助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用在真菌培養(yǎng)雜菌感染特厲害,用黃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農(nóng)業(yè)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藥。產(chǎn)于河北、遼寧、陜西、山東、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省、自治區(qū)。
二、黃芩的作用
1、用于濕溫發(fā)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對濕溫發(fā)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yīng)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jié)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cè)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三、黃芩的藥理作用
1、與功效主治相關(guān)的藥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2)抗炎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4)解熱。
(5)保肝、利膽(清肝膽):保肝:與抗氧自由基損傷有關(guān)。
(6)鎮(zhèn)靜:中樞抑制。
(7)對血液系統(tǒng)影響
2、其他藥理作用
(1)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2)抗氧自由基損傷:抑制過氧化脂質(zhì)(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壓:直接擴張外周血管;抑制血管運動中樞。
ys630.coM延伸閱讀
黃蜀葵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一直到現(xiàn)在,黃蜀葵的用途越來越多,關(guān)于黃蜀葵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們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們帶來幫助。
【別名】秋葵、豹子眼睛花、霸天傘、棉花蒿
【來源】錦葵科秋葵屬植物 黃蜀葵 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以 根、葉、花 和 種子 入藥。秋季挖根;夏秋采收葉和花;秋季收種子,曬干。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潤燥滑腸。種子:用于大便秘結(jié),小便不利,水腫,尿路結(jié)石,乳汁不通。根、葉:外用治疔瘡,腮腺炎,骨折,刀傷?;ǎ航擞屯庥弥螣隣C傷。
【用法用量】種子3~5錢,水煎服或研粉每服0.5~1錢;根、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知道了黃蜀葵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xí)慣,才可以得到它預(yù)期的效果。
各種疾病的侵襲是現(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大多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大造成的,也是生活習(xí)慣不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而且也容易導(dǎo)致人體出現(xiàn)提前衰老的跡象。中藥方劑是一個幫您擺脫各類疾病的好方法。下面為大家講一下黃靈丹的做法。
【處方】金佗僧3兩,輕粉1錢,麝香3分,冰片3分。
【制法】共研極細末,磁瓶收貯。
【功能主治】下部濕盛,黃水手、扒腳丫諸瘡。
【摘錄】《集驗良方》卷一
【處方】大黃4兩,川黃柏1兩,胡黃連2兩,生石膏2兩。
【制法】曬脆,為細末。
【功能主治】腿脛紅腫臭爛,流膿淌水,延開他處。
【摘錄】《內(nèi)外驗方秘傳》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黃靈丹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實無論是食物還是方劑都是為了讓我們?nèi)ダ玫嚼锩嫠械臓I養(yǎng)成分,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更高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對它們有個很好的了解才行。
中藥的本質(zhì)就是治標也治本,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藥黃草烏也是同樣如此的,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黃草烏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麗江烏頭的塊根。
【原形態(tài)】麗江烏頭,多年生草本,高70-100cm。塊根胡蘿卜狀,長約5.5cm,直徑1.6cm。莖直立,被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具稍長柄;莖中部以上葉具短柄,葉柄長2-10mm;葉片寬卵形或五角狀卵形,長7-12cm,寬7-10cm,基部心形,3深裂稍超過中部或至本身長度4/5處,深裂片近今接,兩面被短柔毛??偁罨ㄐ蝽斏?,具多數(shù)密集的花;花序軸和花梗 密被伸展的淡黃色短柔毛,并混生反曲短柔毛;下部苞片葉狀,中部以上苞片長圓狀線形;花梗長1-2.5cm;小苞片狹長圓形或線形,花兩性,兩側(cè)對稱;萼片5,花瓣狀,紫藍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盔形,寬0.9-1.1cm,基部至喙長1.7-2cm,喙短;花瓣2,無毛,先端向外彎,唇長約5mm,2淺裂,距長約1mm,半圓形,稍向后彎;雄蕊多數(shù),無毛,花絲全緣;心皮5,無毛。蓇葖果。種子多數(shù)?;ㄆ?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100m一帶的山地草坡或林邊。
【性狀】性頭腦 鑒別,根圓錐形,長4-5cm,直徑1-1.5cm。表面棕色至深棕色,母根具不規(guī)則縱皺縮紋及須根痕;子根稍光滑,具少數(shù)點狀須根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可見少數(shù)深棕色散列的小點。
【化學(xué)成份】麗江烏頭塊根含粗莖烏頭堿甲(crassicaulineA),麗烏堿(liwaconitine),展花烏頭堿(chasmaconitine),烏頭諾辛(aconosine),卡馬烏頭原堿(cammaconine),8-去乙酰滇烏堿(8-deacetylyunaconitine),塔拉胺(talatisamine),展花烏頭寧(chasmanine),佛氏烏頭亭(forestine),佛氏烏頭辛(foresticine),滇烏堿(yunaconitine),麗江烏頭堿(foresaconitine),即是黃草烏堿丙(vilmorrizaninec),麗江烏任堿(acoforine),麗江烏頭辛堿(acoforesticine)麗江烏頭亭堿(acpfprestinine),嗜啦烏頭原堿(dolaconine),麗日堿甲(liconosine A),3-去羥-8-去乙酰滇烏堿(3-deoxy-8-deacetyl yunaconitine),3α,13-二羥基麗江烏頭堿(3α,13-dihydroxyforesaconitine)等生物堿。還含茴香酸(anisic acid)。
【藥理作用】1.抗炎作用,滇烏堿皮下注射10-80μg/kg或灌服50-100μg/kg于大鼠或小鼠,對醋酸、組胺等所致腹腔或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明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抑制角叉菜膠、蛋清及甲醛所致大鼠足跖水腫,對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胸腔白細胞游走以及棉球所致組織增生也均有顯著抑制作用。摘除雙側(cè)腎上腺后仍具有抗炎作用,但滇烏堿不能處長去腎上腺大鼠的生存時間,也不影響腺和堅上腺重量,表明滇烏堿抗炎作用與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無關(guān)。
【性味】味辛;性溫;大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鎮(zhèn)痛。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上面介紹了黃草烏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黃草烏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黃開口是一種中醫(yī)中經(jīng)常用到的藥材,常應(yīng)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黃開口的相關(guān)。
【別名】老虎腳跡草(《中國藥植志》),見血?。ā逗笨萍肌罚?。
【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 輪葉排草 的 帶根全草 。5~6月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5~40厘米,全株具鐵銹色柔毛。莖通常單出,甚少分枝。3葉輪生至多葉輪生,莖頂端的葉多數(shù)聚生,根生葉有時對生;葉片橢圓形或披針形,長3~5厘米,寬5~12毫米,先端鈍尖至漸尖,基部狹楔形;無柄?;芗谇o端,外面花梗長于內(nèi)面花梗;萼5裂,裂片線形,長約1厘米,背部突起,具長毛及不顯著黑線紋;花冠黃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舌狀,先端鈍尖,或稍微缺,較萼片稍長;雄蕊5,長為花冠之半,花絲基部連合成筒;花柱約與雄蕊等長。蒴果近球形,徑約4毫米?;ㄆ?~6月。果熟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福建,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山東、河南等地。
【功能主治】降血壓,解蛇毒。
【附方】①治高血壓癥:每晚取輪葉排草三至五株。煎水一碗口服,連服三、四月。(《中國藥植志》)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高血壓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江蘇藥材志》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黃開口的相關(guān)知識,通過上述文章能夠清楚的了解到黃開口有著很多對人體的好處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黃開口來治療一些疾病。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行了解,那么對于黃紫堇這種藥材你了解嗎?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英文名】all-grass of Ochotsk Corydalis
【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黃紫堇全草。
【原形態(tài)】黃花紫堇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60cm,無毛。莖直立,多曲折,縱棱明顯似翅狀,上部多分枝。葉有長柄,柄基略扁大成鞘;葉片輪廓三角狀卵形,三回三出全裂,一二回裂片均具柄,末回裂片倒卵形,先端鈍圓或急尖,常具2-3缺刻,柄短或無。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疏列花10余朵;苞片大,寬卵形,寬4-9mm,全緣;花梗長度為苞片長的3/4-1/2;萼片小,膜質(zhì);花冠黃色,長15-18mm,外輪上瓣的瓣片卵形;具雞冠狀突起,距細,長為全瓣長的2/5-1/2;子房條形,柱頭扁,上寬下狹,先端4裂。蒴果倒披針形,長8-12mm,直徑3-4mm,花柱、柱頭宿存。種子2列,10余粒,扁圓形,直徑1.3mm,黑色,有光澤,種阜白色點狀。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蔭的雜木林下、巖旁、溪畔或采伐跡地。
【化學(xué)成份】全草含阿片堿(protopine),黃紫堇明堿(ochotensimine)山緣草定堿(adlumidine),二去氫碎葉紫堇堿(didehydrocheilanthifoline),元胡索明堿(yenhusomine),元左右胡索米定堿(yenhusomidine),黃紫堇欽堿(yenhusomine),元胡索明堿(yenhusomine),元胡索米定堿(yenhusomidine),黃紫堇欽堿(corytenchine),甲基黃紫堇欽堿(corytenchirine)及蓮可寧堿(lienkonine)等生物堿。還含異黃紫堇堿(isochotensine),黃紫堇堿(ochotensine),碎葉紫堇堿(cheilathifoline)及黃紫堇星堿(corytensine)。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肺;心;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瘡毒腫痛;痢疾;肺結(jié)核咯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痢的功能。用于瘡毒、腫痛、痢疾、肺結(jié)核咯血等。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就是對黃紫堇的功效與作用的詳細介紹,在對它選擇的時候,注意用量,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黃細辛是中藥的一種,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書就有著對于黃細辛的記載,黃細辛能治療很多的病癥,而且功效也非常全面,我們要善用它。
【別名】土細辛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 長花細辛 的 根 。秋季采挖,取根,洗凈,陰干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根莖短,簇生多數(shù)纖細須根,表面淡黃色,有香氣,葉具長柄,長橢圓狀心形或?qū)捜切?,長約10厘米,寬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耳形,下面常帶紫色?;▎我?,腋生,暗紫色,長約5厘米,裂片3,輻射對稱;花被管在喉部收縮,微彎曲;雄蕊12;花柱6。蒴果肉質(zhì),不開裂。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陰濕處。分布陜西等地。
【性味】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溫經(jīng)散寒,消炎,鎮(zhèn)痛,止血,活血,消腫。治骨折腫痛,關(guān)節(jié)炎,牙痛,外傷出血,休克,顱腦損傷昏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研末為散,1~2分,可加酒適量。
【附方】骨折復(fù)位時鎮(zhèn)痛:黃細辛一至二分。研粉,溫開水沖服。
【摘錄】《*辭典》
上文我們分析了黃細辛,知道黃細辛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廣泛,只要我們多掌握一些中藥的藥性,那么遇到疾病時我們才不會慌張。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中醫(yī)中藥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因為中藥的歷史悠久且副作用小。黃耆就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于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的好處,那么黃耆究竟可以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戴糝(《本經(jīng)》),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百藥綿(侯寧極《藥譜》),綿黃耆(《本草圖經(jīng)》),黃芪(《綱目》),箭芪(劉仕廉《醫(yī)學(xué)集成》),土山爆張根(《新疆藥材》),獨根(《甘肅中藥手冊》),二人抬(《遼寧經(jīng)濟植物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 黃耆 或 內(nèi)蒙黃耆 等的干燥 根 。秋季采挖。除凈泥土,切去根頭部及支根,曬干后分別打捆?;驎裰亮⑵叱筛?,捆成小捆,再曬干。
【原形態(tài)】①黃耆,又名: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生境分布】主產(chǎn)山西、甘肅、黑龍江、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河北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的根呈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下端較細,兩端平坦,長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頂端常帶有較粗大的根頭,并有莖基殘留。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全體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皮孔橫向,細長,略突起。質(zhì)硬略韌,堅實有粉性,折斷面纖維性甚強,呈毛狀;皮部黃白色,有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較疏松;木質(zhì)部淡黃色至棕黃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老根斷面木質(zhì)部有時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脫落而成空洞。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以根條粗長、皺紋少、質(zhì)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佳。根條細小、質(zhì)較松、粉性小及頂端空心大者質(zhì)次。
【化學(xué)成份】黃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zhì)、數(shù)種氨基酸、苦味素、膽堿、甜菜堿、葉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烷和熊竹素。
【藥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毒性】黃芪與梭果黃耆給小鼠灌胃100克生藥/公斤均無不良反應(yīng)。小鼠1次腹腔注射梭果黃耆半數(shù)致死量為38.25±6.7克生藥/公斤,黃耆為39.82±4.3或40±5。兩種黃耆煎劑給大鼠腹腔注射每天0.5克/公斤共30天,觀察其體重、飲食及內(nèi)臟外觀,與對照組均無明顯差異。內(nèi)蒙黃耆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25~50克/公斤,48小時內(nèi)未見異常。
【炮制】黃耆: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者,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曬干。蜜炙黃耆:取黃耆片,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變?yōu)辄S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黃耆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性味】甘,微溫。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生用: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補中益氣。治內(nèi)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氣虎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附方】①治自汗:防風(fēng)、黃耆各一兩,白術(shù)二兩。上每服三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fēng)散)
【各家論述】①李杲:"《靈樞》云,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黃耆既補三焦,實衛(wèi)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wèi)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圣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小兒外物驚,宜用黃連安神丸鎮(zhèn)心藥。若脾胃寒濕,吐、腹痛瀉痢青白,宜用益黃散藥,如脾胃伏火,勞役不足之證,及服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者,用益黃理中之藥,必傷人命,當于心經(jīng)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瀉火,酸涼補金,使金旺火衰,風(fēng)木自平矣。今立黃耆湯,瀉火補金益土,為神治之法,用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白芍藥五分,水一大盞,煎半盞溫服。""防風(fēng)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fēng)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備注】此外,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chǎn)地亦同供藥用。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西藏)、云南黃耆(西藏、云南)、彎齒黃耆(云南)、阿克蘇黃耆(新疆)等。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黃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黃耆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黃耆,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