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再生性障礙性貧血?如何治療?
【www.cndadi.net - 冬季養(yǎng)生性】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最常見的發(fā)病原因就是造血干細胞數(shù)量減少或者造血功能的缺陷,從而引發(fā)身體的免疫抗體反應。那么什么是再生障礙性貧血呢?
再生障礙性貧血
1、急性再障急性再障的特點為起病急,進展迅速,病程短,發(fā)病初期貧血常不明顯,但隨著病程進展,貧血進行性加重,多有明顯乏力,頭暈,心悸等癥狀,雖經(jīng)大量輸血貧血也難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為起病時的主要癥狀。
2、慢性再障慢性再障的特點為起病緩,病程進展較慢,病程較長,貧血為首起和主要表現(xiàn),輸血可改善乏力,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出血一般較輕,多為皮膚,黏膜等體表出血,深部出血甚少見,病程中可有輕度感染,發(fā)熱,以呼吸道感染多見,較易得到控制;如感染重并持續(xù)高熱,往往導致骨髓衰竭加重而轉(zhuǎn)變?yōu)橹匦驮僬稀?/p>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往往根據(jù)病情及病因來制定
1、輸注治療:再障患者輸注紅細胞和血小板對于維持血細胞計數(shù)是必需的。輸血治療以達到改善患者貧血癥狀,緩解缺氧狀態(tài)為目標,不需要必須將血紅蛋白水平恢復到正常值,應避免長期輸血,避免發(fā)生輸血性疾病。
2、免疫抑制治療:常用來治療再障的免疫抑制劑有:環(huán)孢素、抗胸腺細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細胞球蛋白。
3、骨髓移植:自從有用骨髓移植治愈了再障患者的案例后,骨髓移植治療再障已成為國內(nèi)外移植中心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已有大量的研究結(jié)果報告。近年來用細胞因子動員后采集外周血干細胞移植代替骨髓移植的報告逐漸增多,有取代骨髓移植趨勢。
yS630.Com相關推薦
導讀:什么是再生障礙性貧血?貧血的種類有很多,你也許聽說過再生障礙性貧血。那么什么是再生障礙性貧血呢?下面就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再生障礙性貧血。
什么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一組由多種病因所致的骨髓功能障礙,以全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的綜合征。確切病因尚未明確,已知再障發(fā)病與化學藥物、放射線、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有關。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但以青壯年多見;男性發(fā)病率略高于女性。根據(jù)起病和病程急緩分為急性和慢性再障。再障的發(fā)病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1、藥物
是最常見的發(fā)病因素。
2、化學毒物
苯及其衍化物和再障關系已為許多實驗研究所肯定,苯進入人體易固定于富含脂肪的組織,慢性苯中毒時苯主要固定于骨髓,苯的骨髓毒性作用是其代謝產(chǎn)物所致,后者可作用于造血祖細胞,抑制其DNA和RNA的合成,并能損害染色體。
3、電離輻射
X線、線或中子可穿過或進入細胞直接損害造血干細胞和骨髓微環(huán)境。長期超允許量放射線照射(如放射源事故)可致再障。
4、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和再障的關系已較肯定,稱為病毒性肝炎相關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引起再障的肝炎類型至今尚未肯定,可能為丙型肝炎,其余由乙型肝炎引起。
5、免疫因素
再障可繼發(fā)于胸腺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患者血清中可找到抑制造血干細胞的抗體。部分原因不明的再障可能也存在免疫因素。
6、遺傳因素
貧血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有家族性。
7、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
pNH和再障關系相當密切,兩者都是造血干細胞的疾病。明確地從再障轉(zhuǎn)為pNH,而再障表現(xiàn)已不明顯;或明確地從pNH轉(zhuǎn)為再障,而pNH表現(xiàn)已不明顯;或pNH伴再障及再障伴pNH紅細胞,都可稱謂再障-pNH綜合征。
8、其他因素
罕有病例報告,再障在妊娠期發(fā)病,分娩或人工流產(chǎn)后緩解,第二次妊娠時再發(fā),但多數(shù)認為可能是巧合。此外,再障尚可繼發(fā)于慢性腎功能衰竭、嚴重的甲狀腺或前(腺)腦垂體功能減退癥等。
那么再生障礙性貧血有哪些癥狀呢?一起來看看。
再生障礙性貧血癥狀
1、急性型再障
起病急,進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發(fā)熱為首起及主要表現(xiàn)。病初貧血常不明顯,但隨著病程發(fā)展,呈進行性進展。幾乎均有出血傾向,60%以上有內(nèi)臟出血,主要表現(xiàn)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視力障礙)和顱內(nèi)出血。皮膚、黏膜出血廣泛而嚴重,且不易控制。病程中幾乎均有發(fā)熱,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門周圍發(fā)生壞死性潰瘍,從而導致敗血癥。肺炎也很常見。感染和出血互為因果,使病情日益惡化,如僅采用一般性治療多數(shù)在一年內(nèi)死亡。
2、慢性型再障
起病緩慢,以貧血為首起和主要表現(xiàn);出血多限于皮膚黏膜,且不嚴重;可并發(fā)感染,但常以呼吸道為主,容易控制。若治療得當,堅持不懈,不少患者可獲得長期緩解以至痊愈,但也有部分患者遷延多年不愈,甚至病程長達數(shù)十年,少數(shù)到后期出現(xiàn)急性再障的臨床表現(xiàn),稱為慢性再障急變型。
慢性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一般以雄激素為主,輔以其他綜合治療,經(jīng)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滿意療效,不少病例血紅蛋白恢復正常,但血小板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臨床無出血表現(xiàn),可恢復輕工作。急性型再生障礙性貧血預后差,上述治療常無效,診斷一旦確立宜及早選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治療。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系多種因素引起的紅骨髓總?cè)萘繙p少,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組綜合征。在我國,再障的患病率較高,約為歐美國家的4倍。西醫(yī)對其病因未完全闡明,認為主要與藥物、化學、放射線、生物、遺傳等因素有關。治療也較為困難,除一般支持療法外,慢性再障的首選藥為雄性激素,但療效不高,副作用明顯;對急性再障更缺乏好的對策,因而病死率較高。此外,對脾切除的評價也不一致。
再障屬中醫(yī)虛勞、亡血、血虛、血枯、髓枯等范疇。早在《靈樞?決氣》篇中就有脫血的記載?!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云: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面色白,時瞑目,兼衄,少腹?jié)M。這些論述與再障的癥狀頗為相似,并認為此為勞使之然,對后世有較大的影響。明代喻嘉言在《醫(yī)門法律》中進一步對病機予以發(fā)揮:虛勞之證,榮血傷,則內(nèi)熱起。古代醫(yī)家通過臨床實踐,也已發(fā)現(xiàn)本病治療困難,如明代戴原禮說:諸失血而發(fā)熱者,難治。
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再障的首篇報道見于1958年,之后,陸續(xù)有一些文章,但均局限于個案治療經(jīng)驗,治則多為補氣養(yǎng)血或補益心脾。至1963年,開始出現(xiàn)多病例集中觀察報道。值得一提的是,大樣本資料多發(fā)表于80年代之后,但實際工作往往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因而這些文章往往凝聚著作者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臨床經(jīng)驗和研究成果。據(jù)粗略統(tǒng)計,目前已發(fā)表的臨床文章已有200多篇,除個案外,累計病例數(shù)已達5000多例。通過近40年的研究,
另外,實驗研究證明,補腎中藥對骨髓造血干細胞增殖具有良好的作用,并提示可能對造血干細胞的增殖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已初步探索到了一些中醫(yī)臨床規(guī)律。如在舌診研究中,發(fā)現(xiàn)再障特征性的舌質(zhì)表現(xiàn)為無血管蕈狀乳頭顯著增加及出現(xiàn)鵝卵石樣無血管乳頭,這種改變與健康人及其他血液病患者具有顯著差異;在辨證分型客觀指標研究中,發(fā)現(xiàn)骨髓增生情況與之有一定的關系,即:陰虛型骨髓增生減少與顯著減少最多,陰陽兩虛型次之,陽虛型僅見增生減少,未見顯著減少;在治則研究中,認識到腎精虧損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以補腎作為基本治則已為目前所公認。此外,根據(jù)辨證,溫脾、滋肝也是有效的治療原則。應該指出的是,對急性再障,自70年代起,逐漸重視邪毒在再障發(fā)病學中的地位,也有用解毒法治療獲成功的病例,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等蠢治則的運用,突破了再障宜補的傳統(tǒng)認識;在治法的比較研究結(jié)果表明,補腎中藥與西藥雄激素合用療效最好,而康力龍療效又高于丙酸睪丸酮,單用中藥次之,單用西藥又次之。由于本病較為難治,尤其在急性期病情非常兇險,故在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同時,配合使用西藥,或采取輸血等緊急措施,對于提高療效和控制某些臨床癥狀(如出血、感染等)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目前以中西醫(yī)結(jié)含治療本病者居多,臨床療效也由初期的60%左右穩(wěn)步提高到80%左右,畔也有達90%以上者。
目前,對再障的病因病機認識趨向于下述幾個方面:
外感熱毒 此型起病急,發(fā)展快,病情變化迅速。熱毒之邪燔灼津液,劫耗腎之真陰,同時邪熱灼傷脈絡,加速血行,甚至追血妄行,導致備種出血。若腎精耗傷乃至髓海枯竭,則可能導致臟腑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稟賦不足 主要有腎精不足和命門火衰兩個方面:一是腎精不足,陰虛之體,相火妄動,擾精熬液,迫血妄行,髓??仗摚箽庋偕l(fā)生障礙。水源將涸,肝木不榮,無以藏血則成肝血虛之癥。但此肝血虛為標,腎陰虛為本。二是命門火衰。陽虛之體,溫煦無權,、髓凝則無氣血生發(fā)之機。再者,真火不旺,脾土即衰,運化無權,精微不化,以致赤血難生,臨床雖可見脾腎陽虛之癥,然而脾陽虛為標,腎陽虛為本。本病中陰虛和陽虛之間可相互影響,兩者往往處于一種相互轉(zhuǎn)換的動態(tài)中。
血瘀內(nèi)生 再障病勢日久纏綿,臟腑虛衰,氣不帥血,血行不暢,形成瘀血;陰虛火旺,煉津熬血,致血凝成瘀;邪熱迫血妄行,絡破成瘀;或真火式微,血寒而澀,流行不利而成瘀。瘀血既是病理產(chǎn)物,同時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形成病理上的惡性循環(huán)。
1.髓枯型(急勞) 起病急驟,病程短促,以低熱反復高燒或持續(xù)高熱、汗出熱不退及各部位的出血為主要臨床特征,出血如尿 翠血、便血、婦女月經(jīng)過多或淋漓不斷,甚至血崩不止,齒鼻衄血,量多而色紫暗,皮下大片瘀血紫癜,兼有口渴,心悸氣短,行動艱難等。舌質(zhì)淡干無津,苔黃黑膩,脈洪大數(shù)疾。
2.腎陰虛型 面色蒼白或萎黃,日晡潮熱,反復高燒,頭痛眩暈,視物不清,口苦咽干,心悸氣短,情郁善怒,耳聾耳鳴,失眠多夢,煩熱盜汗,齒鼻衄血,皮下紫癜,甚至吐血、便血、月經(jīng)過多等。舌淡少津,苔薄黃,脈細數(shù)或滑數(shù)。
3.腎陽虛型 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形體虛胖,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小便清長或頻數(shù),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精神不振,自汗出,或下肢浮腫,齒衄,肌衄發(fā)癍,婦女月經(jīng)過多。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滑細無力。
4.血瘀型 病程冗長,久治不愈,除血虛、腎虛之見證外,還可見皮膚晦暗或瘀癍,但出血傾向不明顯。舌質(zhì)有瘀點或瘀癍,脈沉細或澀。
療效標準
基本治愈:貧血、出血癥狀消失,血紅蛋白達到男12克,女10克,白細胞達4000/立方毫米,血小板高于8萬/立方毫米,隨訪一年以上無復發(fā)。
緩解:貧血、出血癥狀消失,血紅蛋由達到男12克,女10克,細胞3500/立方毫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復,隨訪3個月病情穩(wěn)定或繼續(xù)進步者。
明顯進步:貧血、出血癥狀明顯好轉(zhuǎn),不輸血,血紅蛋由較治療前1個月內(nèi)常見值增長3芄%以上,并維持3個月不降。
無效:經(jīng)充分治療后癥狀、血象不能達到明顯進步。
分型治療
(1)髓枯型(急勞)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處方:羚羊角粉1克(沖服),丹皮12克,生地24克,麥冬24克,茜革15克,板藍根15克,黃芩10克,貫眾12克,地膚子24克,蒼耳子10克,生龍牡備24克,三七粉2克(沖服),琥珀末1克(沖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此方配合西醫(yī)激素及支持療法治療6例急性再障,其中2例基本治愈,4例緩解。后又治療13例,其中10例基本治愈,1例緩解,死亡2例。
常用成方:可選犀角地黃湯、清營湯等加減。
本型是再障的急性進展期,或為慢性再障的急性發(fā)作,證情非常兇險,病死率很高,因此必須配合使用西藥,乃至輸血或骨髓移植,以控制和穩(wěn)定癥狀為目的,待病情進人慢性期以后,再緩圖治本。
(2)腎陰虛型
治法: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處方:生熟地備15克,當歸20克,阿膠15克,何首烏15克,杓杞20克,太子參20克,黃芪25克,女貞子25克,山萸肉20克,白芍20克,炙甘革6克。
加減:陰虛火旺加丹皮、地黃;兼有血瘀加丹參、白花蛇舌草、澤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此方加減共治療108例,其中基本治愈37例,緩解28例,明顯進步15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為74.07%。
常用成方:可選歸芍地黃丸、左歸飲、參苓白術散合菟絲子丸、蒼玉潛龍湯等。
(3)腎陽虛型
治法: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處方:鹿角膠15克,補骨脂15克,陳皮15克,虎杖15克,阿膠5克,巴戟天25克,山萸肉25克,當歸20克,太子參20克,丹參20克,枸杞20克,雞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10克,肉桂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此方治療21例腎陽虛型患者,基本治愈16例,緩解3例,明顯進步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24%。
常用成方:可選人參養(yǎng)榮丸、人參鹿茸丸等。
在治療中,許多學者觀察到陰虛和陽虛常處于動態(tài)中,形成相互夾雜的陰陽兩虛型,并體會到:由腎陰虛陰陽兩虛腎陽虛方向轉(zhuǎn)變,說明病情正逐漸好轉(zhuǎn);反之,則說明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從這個規(guī)律出發(fā),初治再障要注意養(yǎng)陰,待病情穩(wěn)定,進入脈癥相符的脾腎陽虛階段再進溫補之劑。還有人注意到,滋陰補腎藥僅能改善癥狀,而無刺激骨髓造血的作用。而用溫陽藥往往可使血紅蛋白上升較快,同時陰虛癥狀也逐漸減輕。但應注意溫陽藥要從小劑量開始,以防溫熱傷陰反而不易生血,甚至會引起出血。然而也有人比較謹慎,認為沒有陽虛證侯,不宜過早用補陽藥。
(4)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
處方:川芎、丹參、當歸、雞血藤各15~30克,紅花10克。
加減:腎陽虛者加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制附子、菟絲子各15克,肉桂6克;腎陰虛加女貞子、枸杞子各15克,熟地30克;脾氣虛加黨參、黃芪各30克,或山藥20克;夾濕加厚樸、白術各15克,茯苓、陳皮、山楂各10克,谷芽、苡仁各20克,佩蘭、藿香各24克,白豆蔻6克;伴有感染加蒲公英、千里光各30克,野菊花20克,射干、貫眾、板藍根各15克,山豆根10克,蚤休8克;出血較重或值月經(jīng)期者,暫?;驕p少活血化瘀藥,改服涼血止血之品3~5天。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加減,并配合抗菌素共治療14例,部分病人使用了強的松或其他生血藥及輸血。結(jié)果:基本治愈3例,緩解2例,明顯進步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78.57%。
常用成方:可選桃紅四物湯、失笑散、大黃?蟲丸。
專方治療
(1)再生湯
組成:當歸10克,黨參30克,黃芪30克,首烏30克,阿膠15克,白術10克,山藥20克,枸杞子15克,杭芍12克,白芨30克,仙鶴草30克,龜版15克,黃精15克,生地20克,熟地10克,陳皮15克,地骨皮10克,梔子15克。
用法:隔日1劑,水煎服;每劑煎3次。
療效:以上方為基礎,隨證加減,共治療320例,其中急性65例,41例有效;慢性255例,217例有效。有效率分別為63.1%和85.1%。
(2)二仙溫腎湯
組成:仙茅12克,仙靈脾15克,黃芪15克,人參3.5克(另煎沖),巴戟天15克,北五味6克,當歸9克,赤小豆3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用本方一段時間后,應與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交替約7~10劑。
療效:共治療62例,基本治愈15例,緩解16例,明顯進步2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9%。
(3)青馬雞絲湯
組成:青蒿10克,馬錢子5~10克(先煎2小時),雞血藤25克,菟絲子25克,補骨脂2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馬錢子先從小劑量(5克)開始,漸加至某局部有輕度反應(如舌麻木感)為止,改為維持量??紤]到馬錢子有積蓄中毒作用,因而采取每周治療5天,休息2天的方法。全部病例均加用康力龍及西藥對癥治療。
療效:共治療36例,基本治愈9例,緩解7例,明顯進步11例,無效7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為75%。
(4)加味當歸補血丸
組成:人參6克,當歸6克,補骨脂9克,黃芪30克,鹿角膠6竄克,赤芍6克,胎盤粉9克,大棗肉9克,雞血藤12克,桑椹6克,川芎6克,廣木香1.5克,益母草15克,丹參6克。
用法:共研細末,制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2丸,日服3次,連用3個月。同時配合康力龍或丙酸睪丸酮治療。
療效:共治療36例,其中急性11例,慢性25例。結(jié)果:基本治愈5例,緩解11例,明顯進步18例,無效(死亡)2例??傆行?4.5%。
(5)小兒再障方(由兩部分組成)
①再障生血飲
組成:制首烏20克,熟地9克,黃芪20克,丹參30克,仙靈脾15克,茜草9克,黨參Z0克,白術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加減:出血明顯加仙鶴草、大薊、小薊;合并感染加銀花、連翹、大青葉;若療效不顯著可酌加雞血藤、大棗。
②參馬散
組成:紅參20克,制馬錢子3克。
用法:再障生血飲每日1劑,水煎服。參馬散共研細未,3~6歲服0.1~O.15克,6至12歲服0.15~0.3克,每日早晚各1次,服7天,停4天,3個月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2例小兒患者,除重度貧血給予輸血外,未加其它西藥。緩解12例,明顯進步5例,無效5例(其中死亡3例),總有效率為77.3%。
(6)再障散
組成:首烏250克,當歸250芄,黨參250克,黃芪250克,紫河車2個(瓦片烘干)。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制成片劑或散劑。每日3次,每次9克,3個月為一療程,連服1~3個療程。感冒發(fā)熱暫停服用。
療效:共治療8例,緩解1例,明顯進步2例,穩(wěn)定5例,經(jīng)3年以上隨訪均為復發(fā)。
經(jīng)驗
邢錫汶醫(yī)案
耿,男,44歲。曾骨髓檢查診斷為再障。血檢:白細胞2700/mm3,中性40%,網(wǎng)狀1.1%,血小板22000/mm3,血紅蛋白6克%。紅細胞280萬/mm3。骨髓增生程度減輕,西藥治療療效不顯,改用中藥。無出血現(xiàn)象,身倦少食,失眠便溏,脈虛緩,舌淡無苔。此屬脾陽不振,腎陽衰微,宜補氣健脾養(yǎng)血扶腎陽。
處方:炒白術10克,黃芪30克,山藥15克,鹿角膠10艽,紫石英15克,肉桂1.5克,巴戟天10克,補骨脂10克,當歸12克,制首烏12克,云苓10克,鹿茸粉0.4克,吉林參粉0.8克,琥珀粉0.8克,麝香0.04克(后四味分沖服)。
服5劑,心悸氣短好轉(zhuǎn),能入睡,食欲振,身較有力,便不溏,日1次,脈沉弦,原方加紫河車10克,繼服兩周,面色紅潤,血象漸升。將人參改為3克,鹿茸粉改為0.6克,連服24劑。食欲增如,精神大見好轉(zhuǎn)。后以此方略有加減,連服38劑,癥狀基本消失,血象上升,骨髓增生明顯活躍。
按:麝香能使紅細胞、白細胞增加,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涼潤藥不如溫潤滋養(yǎng)效果好;補氣藥不如重用養(yǎng)血藥收效快;氣血雙補應以補血為主,補氣為輔;活血藥可根據(jù)病情暫用,不可連續(xù)服用。病情穩(wěn)定時脈象應為沉細,如脈漸浮或虛大虛數(shù),必須防止出血,此時應加解毒之品,如紫草、蚤休之類。因腦出血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在用藥時可加鎮(zhèn)降之品,如代赭石、磁石之類。經(jīng)治療后,食欲略展,出血停止,紅細胞上升時,則可進而調(diào)理臟腑,恢復元氣,以十全大補丸、歸睥湯等更換應用,直至血象正常。以后定期檢查。
用藥規(guī)律
有的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用藥規(guī)律,如壯陽藥可升提白細胞,養(yǎng)陰藥可升提血小板,補氣養(yǎng)血藥可升提紅細胞。這些經(jīng)驗可作為臨床參考。我們選出治療慢性再障療效在70%以上的專方、基本方共30首,統(tǒng)計用藥情況如下表: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700 20 黃芪、當歸、人參(黨參)。
401~700 10 枸杞子、首烏、熟地、雞血藤。
5~10 阿膠、陳皮、白芍。
201~400 5 菟絲子、補骨脂、丹參、甘草、川芎。
50~200 4 茯苓、胎盤(紫河車)、女貞子、淫羊藿、肉桂、鹿茸、鹿角膠。
1 赤芍、青蒿、廣木香、牛膝、旱蓮草、鱉甲、大薊、杜仲、雞內(nèi)金、砂仁、炮姜、桑寄生、核桃仁、川斷、鎖陽、肉蓯蓉、土大黃、黃狗腎、黃明膠、魚膘膠、桂枝、麥冬、三棱、半貝丸、冬蟲夏草、黑豆、附子、白茅根、虎杖、銀花、狗脊。
從以上統(tǒng)計來看,黃芪、當歸(當歸補血湯)兩藥應用最多。人參也普遍使用,補腎藥則以平補肝腎為主。此外,在辨證處方的基礎上,著重加用一、二味藥如胎盤(紫河車)、馬錢子、魚膘膠、甲魚血等,并認為這些藥對再障有特殊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其他療法
(1)針灸
①電針
取穴:甲組:大椎、腎俞、足三里;乙組:大椎、膏肓俞、合谷、血海。
操作:以連續(xù)波與起伏波交替,頻率60~200次/分,每次30
分鐘,電流以患者耐受最大量為限,每日1次,兩組交替,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療效:共治療11例,除支持療法外,停用其他特殊治療。結(jié)果:基本治愈1例,緩解2例,明顯進步2例,無效6例(其中死亡3例),總有效率為45.55%。
②水針
取穴:甲組:心俞、三焦俞、足三里;乙組:肝俞、腎俞、絕骨;丙組:膈俞、脾俞、血海。
操作:用50%胚胎組織液3毫升穴位注射,每日1次,三組交替,10次為一療程,間歇一周。
療效:共治療22例,并配合中藥辨證治療及西藥對癥治療。結(jié)果:基本治愈15例,緩解3例,明顯進步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0.9%。
(2)單方驗方
①全胎注射液
組成:用經(jīng)水囊引產(chǎn)4~5個月的正常胎兒,水浴提取制成30%全胎溶液,每支2毫升。
用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毫升,肌肉或穴位注射。
療效:共治療24例,基本治愈10例,緩解5例,明顯進步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1.7%。
②黑豆驗方
組成:熟地60克,當歸30克,川芎15莧,蒸首烏30克,阿膠24克,黑豆500克。
用法:前4味,加水3碗,先武火、后文火,煎至一碗半水時去渣,人阿膠,溶化后加黑豆,文火煎熬,待藥液全部滲入豆中即可。每劑分成4份,每日1份,分3次服完,需連續(xù)用藥半年以上。
療效:經(jīng)試用5例慢性再障,全部有效。
此外,尚有用單味中藥或以中藥為主治療本病,如烏雞白鳳丸、腦靈素等,有下定療效。
(3)食療
①海參燉豬骨
組成:干品海參50克,豬骨200克,大棗10枚。
用法:每日1劑,加水燉服,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2~4天。
療效:共治療10例,基本治愈6例,緩解2例,明顯選步2例,全部有效。
②芝麻羊肝粉
組成:羊肝(青灰山羊最佳)1付,黑芝麻1000競。
用法:羊肝蒸熟,竹刀切片,灰瓦文火焙干,研極細末,過篩,棄其筋雜,芝麻炒微黃研細末,兩物拌勻即可。每日早晚各服一湯匙(約10克),溫開水送下,30天為一療程。發(fā)熱暫停。用藥期間須慎風寒,忌房事。
其他措施
去除可能引起本病的因素,禁用一切對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藥物,高蛋白飲食。實行保護性隔離,預防感染。對急性再障血紅蛋白低于6克%時,需輸血;病情危重,可考慮骨髓移植。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貧血的一種,這種疾病和很多因素都有關系,很多人都想知道再生障礙性貧血遺傳嗎,對于這種疾病是有一定的遺傳概率的,但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遺傳概率非常低,所以不用擔心。
1.一般不遺傳
大多數(shù)再障與遺傳無關。但少數(shù)病人再障的發(fā)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如范科尼貧血、家族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天性角化異常等。此外,再障可見于雙胞胎。再障親屬中,血細胞減少發(fā)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一般以中草藥和睪丸素為主,也可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及輸血。如療效不佳可改用藥物有苯丙酸諾龍、碳酸鋰、氧化鈷等,以刺激造血功能,對部分病人有一定效果。仍無效則考慮做脾切除,術后繼續(xù)保守治療。預防再障要定期進行體格檢查,有病情變化及早請醫(yī)生調(diào)治,不要濫用消炎藥,及時治療肝腎病、結(jié)核病等慢性病。
2.遺傳概率
可能存在一定的遺傳性,但是遺傳概率不大,這因個人體質(zhì)及代謝情況而定,后期注意增強體質(zhì)及免疫力,營養(yǎng)得當、飲食睡眠規(guī)律即可。注意休息、注意防寒保暖、多喝熱水、合理飲食、規(guī)律作息、暢情致放松心情、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及鈣劑,禁忌辛辣生冷飲食、適當適度鍛煉、多曬太陽、提高免疫力、遠離嘈雜環(huán)境及煙酒刺激、保持良好心態(tài).
3.其他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癥,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細胞減少和貧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一般不會遺傳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確切病因尚未明確,已知再障發(fā)病與化學藥物、放射線、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有關。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一種病因復雜,且易受到感染而出血的造血功能衰竭型血液病,在臨床上,多數(shù)患者處于血小板數(shù)較低狀況,以反復出血,重者甚至發(fā)生顱內(nèi)出血,危及患者生命。那么治療再障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好的治療方法——發(fā)病機制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fā)病機制是由于造血微環(huán)境異常導致造血干細胞減低或異常以及骨髓中造血組織與紅骨髓總?cè)萘繙p少,從而使全血細胞減少。再障臨床表現(xiàn)是全血細胞減少,進行性貧血、出血和繼發(fā)感染。由于血小板數(shù)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者,易表現(xiàn)為出血癥狀的反復發(fā)作,某些病人齒鼻反復滲血、女性患者月經(jīng)過多,重者甚至發(fā)生顱內(nèi)出血,危及患者生命。
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好的治療方法——常規(guī)療法
處理再生障礙性貧血出血要堅持的原則是:慎重選擇療法,一定要對癥治療,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有中、西醫(yī)療法,效果都很不錯,但是也有其利害的一面,如:西醫(yī)學采用免疫抑制劑、造血刺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方法綜合治療,經(jīng)濟花費昂貴,給治療帶來極大困難,且免疫抑制存在較大的副作用。
因此專家建議進行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以中藥清髓理血,祛邪扶正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西藥輔助治療。在飲食起居方面,宜清淡,少食辛辣海鮮類食物,注意休息,情緒愉快,保持大便通暢,在預防出血癥方面有一定作用。對于出血量較多,危及生命時,宜急則治其標,當以西醫(yī)學的槍救方法為主,及時輸注止血藥及濃縮血小板,加強局部止血措施的應用,發(fā)揮止血效果。
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好的治療方法——三維立體激活療法
“三維立體激活療法”應用中醫(yī)和現(xiàn)代醫(yī)學科技將中西醫(yī)治療結(jié)合起來,解決了藥物的滲透性和有效利用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兩者優(yōu)勢互補,徹底解決了治療時間長、治療費用高、臨床見效慢等諸多問題。以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現(xiàn)代西醫(yī)為保障,在血液病治療領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系統(tǒng)理論和獨特立體治療體系。該體系囊括多項核心技術和輔助技術,按照患者發(fā)病的具體原因、病情不同階段的發(fā)展和變化規(guī)律,采用“一人一方”治療準則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全方位治療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調(diào)理和控制,最終達到治療血液病的目的。
再生障礙性貧血可以通過一些中醫(yī)的方式進行調(diào)節(jié),因為合理的使用一些中藥方法,可以起到健康調(diào)理的作用:知柏地黃丸合犀角地黃湯,也是一種中醫(yī)治療方法、。
1、慢髓勞(慢型再生障礙性貧血)陰虛火旺,迫血妄行型 :
熱毒入里,耗精傷陰,迫血妄行。
證候特點: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兩顴潮紅,五心煩熱,夜寐多夢,腰膝酸軟,潮熱盜汗,口渴喜飲,皮膚瘀點瘀斑,出血色鮮,舌嫩紫紅苔薄少津或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丸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處方:水牛角片30g 生地20g 丹皮15g 白芍15g 知母10g 黃柏9g 熟地黃15g 山萸肉15g 淮山藥20g 澤瀉18g 鱉甲15g白茅根30g 仙鶴草30g 鮮藕節(jié)30g
若出血明顯:根據(jù)不同出血部位酌加紫珠草30g、白及15g、小薊15g、生地榆10g、側(cè)柏葉10g、花蕊石10g等。
中成藥:羚黃涼血顆粒(內(nèi)含羚羊角粉、牡丹皮、赤芍、辛夷等)12克,每日兩次(早晚)沖服(本院制劑)
2、慢髓勞(慢型再生障礙性貧血)腎陰虛型
常見于慢性再障或急性再障治療后轉(zhuǎn)入陰虛型者。
證候特點:潮熱盜汗,手足心熱,面白顴紅,少寐多夢,腰酸腿軟,心悸易驚,出血色鮮,舌嫩紅苔薄少津或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益腎,益氣生髓。
方藥:左歸丸加減。
處方:熟地15g 生地黃15g 山萸肉15g 淮山藥15g 制首烏18g 黃精15g 女貞子15g 旱蓮草15g 菟絲子15g 補骨脂15g 茯苓15g 當歸15g雞血藤15g 仙鶴草30g 茜草15g 炙鱉甲15g 焦山楂15g 生黃芪24g 枸杞子18g 阿膠15g(烊化)
中成藥:仙芪生血顆粒(內(nèi)含太子參、女貞子、枸杞子、阿膠等) 15克,每日一次(中午)沖服(本院制劑)。
本癥為肝腎之陰虧耗,元氣與營血具衰。肝腎陰虛則腰酸、頭昏、盜汗,氣虛則少氣不足以呼吸,動則氣短,納少自汗,乏力。血少則心悸,唇面少華,脈細。是因為肝腎不足,發(fā)為血虛之侯。治以補腎為主,故用大量之生地、首烏、山萸肉、山藥、枸杞、阿膠生血而滋肝,兼以黃芪,白術、大棗、甘草益脾,藉谷水之精微以助氣。血賴氣生,氣賴血養(yǎng),所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