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中醫(yī)運動養(yǎng)生的作用是什么。
朱德說“鍛煉身體要經(jīng)常,要堅持,人和機器一樣,經(jīng)常運動才不能生銹?!别B(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每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不能忽視養(yǎng)生。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玳瑁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玳瑁相信大家都不太清楚吧,其實玳瑁肉對于我們醫(yī)藥方面的貢獻還有價值都是非常不錯的,而且是你根本沒法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都是非常不錯的,而且玳瑁里面有很多人體都非常需要的有益的物質(zhì),對人體幫助很大。我們現(xiàn)在就來了解一下看看關(guān)于玳瑁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吧。
玳瑁Carapax Eretmochelydis呈長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圓形板片狀,長8-24cm,寬8-17cm,厚1-3mm。中間較厚,邊緣薄似刀刃,有不整齊的鋸齒狀。外表面平滑,有光澤,半透明,有黃色、褐色相間的不規(guī)則花紋,內(nèi)表面有條紋或云彩樣紋理,斜切面顯層紋。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氣微,味淡。以片大而厚、半透明、斑紋顯著者為佳。
中藥玳瑁的作用(藥理作用)。玳瑁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鼻咽癌患者T細胞亞群的T4和T8陽性細胞有微弱調(diào)節(jié)作用。中藥玳瑁的功效主治
平肝熄風,鎮(zhèn)心定驚,清熱解毒。主治陽亢眩暈,心煩失眠,熱病神昏,譫語抽搐,小兒驚癇,癰腫瘡毒。1.《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2.《日華子》:"破癥結(jié),消癰毒,止驚癇。"3.《本草衍義》:"治心經(jīng)風熱。"4.《綱目》:"鎮(zhèn)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jié),狂言。"5.《本草求原》:"涼血解毒,行氣血,利大小腸,解蠱毒、百藥毒。(治)迎風目淚。"6.《本草用法研究》:"平肝鎮(zhèn)驚,定心氣,且入心,主血,有解毒、解熱之功。"7.《現(xiàn)代實用中藥》:"平降血壓,可為中風之預防藥。"8.《青島中草藥手冊》:"治小兒發(fā)熱,驚癇痙攣,高血壓,大腦炎。"
關(guān)于玳瑁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以上我們已經(jīng)給大家做出了一些的介紹。玳瑁還有一個非常不錯的功效,那就是能幫助治療中風不語,精神冒悶或者是中惡不語,效果是非常不錯的。另外還能夠幫助預解痘毒,效果也是很好的。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導讀:中藥玳瑁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玳瑁的功效與作用、玳瑁圖片、玳瑁的藥用價值、玳瑁的配伍應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玳瑁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玳瑁簡介玳瑁圖片玳瑁的功效與作用玳瑁的藥用價值玳瑁的藥用附方玳瑁的配伍應用玳瑁醫(yī)書記載玳瑁簡介
玳瑁,為龜科動物玳瑁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潑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去掉殘肉,洗凈即得。該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厘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并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nèi)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并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玳瑁圖片
玳瑁的功效與作用
1、鎮(zhèn)心平肝
《食性本草》曰:治心風邪,解煩熱。《本草綱目》又曰:鎮(zhèn)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jié),狂言。玳瑁甘寒,寒能清熱,甘寒養(yǎng)陰,入心肝經(jīng),清心肝火,鎮(zhèn)心安神,平肝熄風,功近犀角。
2、清熱解毒
《日華子本草》曰:破癩結(jié),消癰毒。《本草綱目》又曰:解痘毒。玳瑁性寒,有清熱解毒之功。
玳瑁的藥用價值
【藥名】玳瑁
【別名】明玳瑁,玳瑁片。
【來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背甲。
【采收炮制】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將其倒懸,用沸醋澆潑,其甲即能逐片剝下,去凈殘肉,洗凈,干燥。刷凈泥土,用溫水浸軟后,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
【性味】甘、咸、寒。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功效】平肝定驚,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多入丸、散,或磨汁服。
【注意】虛寒證無火毒者禁服。
玳瑁的藥用附方
1、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龍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2、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中語:玳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旬,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圣濟總錄》玳瑁丸)
3、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痘疹論》)
4、預解痘毒,通行時服此,未發(fā)內(nèi)消,已發(fā)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勾,溫服半合,日三服。(《靈苑宏》)
5、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玳瑁的配伍應用
1、配犀角:犀角善清心肝胃實熱而涼血解毒,清心定驚。化斑止血,二藥功效相近,可以互化,合用力宏,用于熱灼心肝、神昏譫語、驚厥抽搐、小兒急驚。
2、配石決明:石決明善清肝火,又補肝陰,介類潛鎮(zhèn),二藥合用,平肝潛陽,用于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及肝陽中風。
3、配黃連:黃連燥濕清熱,為濕火郁結(jié)上選之品,二藥配伍,清熱解毒,既用于熱病驚狂、神昏抽風,又可治癰疽瘡毒、紅腫熱痛。
4、配紫草:紫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且可利尿滑腸,二藥相合,用于血熱毒盛、疹出不透、紫黑內(nèi)陷。
玳瑁醫(yī)書記載
1、《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2、《日華子本草》:破癥結(jié),消癰毒,止驚癇。
3、《綱目》:解痘毒,鎮(zhèn)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jié),狂言。
以上就是一些玳瑁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玳瑁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材,這種中藥材其實就是一種動物的鱗片,所以顯得比較珍貴,通常都是曬干以后作為藥材使用的,由于玳瑁的作用和藥效比較多,所以在醫(yī)學上的用途是比較多的,而且很多的藥物的主要成分都含有玳瑁。那么玳瑁的功效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玳瑁的藥效。
【動物形態(tài)】頭部具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為2對。鼻孔近于吻端。上頜鉤曲,吻部側(cè)扁,嘴形似鸚鵡,頜緣鋸齒狀。幼時背面的角板呈覆瓦狀排列,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趨于平鋪狀。頸角板短寬;椎角板5塊;肋角板每側(cè)4塊,第2塊最大;緣角板每側(cè)11塊,體后段的呈鋸齒狀;兩塊臀角板之間有一縫隙。
【藥材性狀】近圓形、三角形及多角形的板片,長10~30厘米,厚1~3毫米。中間較厚,邊緣薄似刀刃,有不整齊鋸齒。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澤,半透明狀,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相間的不規(guī)則花紋,背鱗甲中間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顯層紋。內(nèi)表面有條紋形成云彩樣紋理。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甘、咸。歸心經(jīng)、肝經(jīng)。
【功效與作用】平肝定驚,清熱解毒。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或磨汁服,亦可人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涂。用治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小兒驚癇、眩暈、心煩失眠、癰腫瘡毒。
【主要成分】含角蛋白,其中含有賴氨酸、組氨酸等多種氨基酸。乙醇提取液在體外對鼻咽癌患者T調(diào)節(jié)細胞亞群的T4和T8陽性細胞,僅有微弱誘導作用。
【使用禁忌】虛寒證無火毒者禁服。
上文中介紹了玳瑁的一些作用和功效,如果想要利用玳瑁進行治療和調(diào)理的患者,需要先了解清楚玳瑁的藥效,同時要注意玳瑁的劑量。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玳瑁進行調(diào)理的,身體虛弱,體寒的人是不能服用的。這點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中藥方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枚瑰寶,它主要依賴于君、臣、佐、使藥這幾大部分。雖然見效慢,但是因為對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備受養(yǎng)生人群的青睞。玳瑁丸就是一種中藥方劑,你對它了解嗎?
【別名】七寶丸(《圣濟總錄》卷六)。
【處方】生玳瑁150克(搗羅為末)安息香150克(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60克(細研,水飛過)雄黃15克(細研)琥珀15克(細研)麝香7.5克(細研)龍腦7.5克(細研)
【制法】上藥共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主急風及中惡,神志不清;面色發(fā)青,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用童便60毫升,生姜自然汁勸毫升,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3丸。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
【處方】玳瑁(鎊)半兩,丹砂(研)半兩,雄黃(研)半兩,白芥子半兩,麝香(研)1分。
【制法】上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1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兼治忽中惡不語。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溫童便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
【處方】玳瑁1兩,麒麟竭半兩,乳香半兩,沒藥半兩,須灰(故錦)3分,續(xù)斷1兩,安息香半兩。
【制法】上為末,以蜜及安息香熬煉,和諸藥末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赤帶,下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
【別名】七寶丸
【處方】生玳瑁5兩(搗羅為末),安息香5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2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1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龍腦1錢(細研)。
【制法】上研勻,以安息香糊為丸,如雞頭實大。
【功能主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七寶丸(《圣濟總錄》卷六)。
【注意】孕婦不可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處方】生玳瑁屑1兩,生金屑半兩(細研),自然銅半兩(細研),不灰木1兩(用牛糞火燒通),珍珠末1兩,琥珀1兩(細研),犀角屑1兩,鐵粉3分(細研),牛黃1分(細研),朱砂3分(細研,水飛過),龍腦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
【制法】上為未,入研了藥,重研令勻,以煉蜜為丸,如雞頭實大。
【功能主治】婦人血風,心神煩熱,恍惚多驚,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每服5丸,煎麥門冬湯嚼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怎么樣?今天介紹的關(guān)于玳瑁丸的相關(guān)知識大家都記住了嗎?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這些好處多多的中藥方劑哦!
玳瑁散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對很多疾病都有不錯的效果,玳瑁散可以說是醫(yī)者喜用,患者樂意接受的一味方劑,但運用不當,服食方法不對,療效會減弱。下面來談談玳瑁散的主要功效與服用時候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夠為大家?guī)韼椭?/p>
【處方】面末、獨頭蒜。
【功能主治】狐尿瘡。
【用法用量】上同杵,用玳瑁簪頭內(nèi)瘡孔中。蟲出愈。
【摘錄】《普濟方》卷三○四
【處方】玳瑁(鎊)3分,蒲黃半兩,琥珀(別研如粉)半兩,好墨半兩,牡丹(去心)半兩,赤龍鱗(即鯉魚皮,燒灰)3分,芎?3分,延胡索3分,當歸(微炙)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敗血不下,上沖心悶,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7,用暖生姜酒調(diào)下,淡醋湯亦得,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
【處方】生玳瑁(水磨濃汁)1合,豮豬心1個(從中取血1皂子大,同研)。
【功能主治】瘡疹熱毒內(nèi)攻,紫黑色,出不快。
【用法用量】上以紫草嫩茸濃煎湯調(diào),作1服。
【摘錄】《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處方】玳瑁屑3分,延胡索3分,當歸(銼,微炒)3分,赤鯉魚鱗(燒灰)3分,麝香(細研)3分,琥珀半兩,水蛭(炒令黃)半兩,牡丹半兩,蒲黃半兩,益母草子半兩,香墨半兩。
【制法】上為散,入研了藥令勻。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敗血沖心,運絕(暈厥)。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
大家看過對玳瑁散的介紹之后,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吧,有沒有覺得很長知識呢,活到老學到老啊,中醫(yī)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我們知道中藥方劑有很多的分類,而不同的方劑功效作用也不一樣,那么你知道玳瑁郁金湯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生玳瑁3克(研碎)生山梔9克 細木通3克 淡竹瀝20毫升(沖)廣郁金6克(生打)青連翹6克(帶心)粉丹皮6克 生姜汁2滴(沖)鮮石菖蒲汁10毫升(沖)紫金片1克(開水烊沖)
【功能主治】清宣包絡痰火。主邪熱內(nèi)陷心包,郁蒸津液為痰,迷漫心竅,神識昏蒙,妄言妄見,咯痰不爽。
【用法用量】先用野菇根60克,鮮卷心竹葉40支,燈心2小帚,用水1.2升,煎成800毫升,取清湯,分二次煎藥服。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生玳瑁1錢(研碎),生山梔3錢,細木通1錢,淡竹瀝2瓢(沖),廣郁金2錢(生打),青連翹2錢(帶心),粉丹皮2錢,生姜汁2滴(沖),鮮石菖蒲計2小匙(沖),紫金片3分(開水烊沖)。
【功能主治】開竅透絡,滌痰清火。主熱陷包絡,蒸液為痰,迷漫心孔,其人妄言妄見,疑鬼疑神,神志昏蒙,咯痰不爽。
【用法用量】先用野菰根2兩,鮮卷心竹葉40支,燈芯2小帚(5-6分),用水6碗,煎成4碗,取清湯分作2次煎藥。
【各家論述】何秀山:本方以介類通靈之玳瑁,幽香通竅之郁金為君,一則泄熱解毒之功,同于犀角,一則達郁涼心之力,靈于黃連。臣以帶心連翹之辛涼,直達包絡以通竅;丹皮之辛串善清絡熱以散火;引以山梔、木通,使上焦之郁火,屈曲下行,以下焦小便而泄。佐以姜、瀝、石菖蒲汁,辛潤流利,善滌絡痰。使以紫金片芳香開竅,助全方諸藥透靈;妙在野菰根功同蘆筍,而涼利之功,捷于蘆根;配入竹葉、燈心輕清透絡,使內(nèi)陷包絡之邪熱及迷漫心孔之痰火,一舉而肅清之。此為開竅透絡,滌痰清火之良方。
【摘錄】《通俗傷寒論》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也已經(jīng)了解了玳瑁郁金湯的組成藥材等,也證明了這款方劑的純天然無公害。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對于大腹皮好多人都不是很熟悉,其實它也就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檳郎的一層表皮,在一些熱帶地區(qū)生產(chǎn),其對治療水腫、浮腫有不錯的效果,下面就來介紹一下。
1、大腹皮治三焦氣逆,解大便秘滯,下胸脅脹滿:大腹皮、紫蘇、獨活、沉香、木瓜、川芎各3g,白術(shù)、木香、甘草、檳榔各1g,陳橘皮0.6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方中大腹皮行氣導滯,為君藥。(《傳家秘寶方》大三脘散)
2、大腹皮治腳氣沖心,胸膈煩悶,得效:大腹皮3g,紫蘇、干木瓜、甘草、木香、羌活各0.3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方中大腹皮行氣導滯,為君藥。(《傳家秘寶方》木瓜散)
3、大腹皮治胃腸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經(jīng),能行氣導滯,為寬中利氣之捷藥。治食積氣滯之脘腹痞脹,噯氣吞酸、大便秘結(jié)或瀉而不爽,可與山楂、麥芽、枳實等同用;若治濕阻氣滯之脘腹脹滿,可與藿香、陳皮、厚樸等同用。
4、大腹皮治病喘手足皆腫,脾病橫瀉四肢:大腹皮60g,蓬莪術(shù)、三棱各30g,檳榔0.3g,木香15g。上為末,炒麥搗碎,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生姜湯下。方中大腹皮行氣導滯,利水消腫,為君藥。(《蘇沈良方》無礙丸)
5、大腹皮,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氣喘促,及水腫藥中又多用之,蓋亦取其泄肺,以殺水之源也?!端幮灶惷鳌?/p>
6、大腹皮治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開宣肺氣而行水消腫。治療水濕外溢,皮膚水腫,小便不利,可與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飲(《麻科活人全書》);若治腳氣腫痛,二便不通,可與桑白皮、木通、牽牛子等同用。
7、大腹皮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diào)中。《日華子本草》
8、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侗窘?jīng)逢原》
9、大腹皮治虛腫者,用大補氣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見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劑,或皆取其能導壅順氣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審之?!侗静菔觥?/p>
10、大腹皮治小兒腹內(nèi)痞結(jié);二便不利。(《太平圣惠方》大腹皮散)大腹子散:《赤水玄珠》:風毒腳氣。癲狂夢醒湯《醫(yī)林改錯》:癲狂;疏鑿飲子《世醫(yī)得效方》:大小便不利。
我們在生活中如果是選擇中醫(yī)治療疾病的話那是需要用到中藥的,期中麥門冬就是屬于中藥材的一種,也是經(jīng)常會用到的一種中藥材,對于各種疾病的治療都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的,很多朋友雖然會選擇中醫(yī)治療的方法,但是對于中藥的功效卻是一無所知,那么麥門冬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別名】 麥冬(《藥品化義》)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 沿階草 的 塊根 。商品大多為栽培品。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時采挖,稱"杭麥冬";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稱"川麥冬"。野麥冬多在清明后挖取,習稱"土麥冬"。麥冬挖起后,剪下塊根,洗凈泥土,暴曬3~4天,堆通風處,使其反潮,蒸發(fā)水氣,約3日,攤開再曬,如此反復2~3次。曬干后,除凈須根雜質(zhì)即可。
【原形態(tài)】沿階草(《江西通志》),又名:羊韭、馬韭、羊薺、愛韭、禹韭、忍陵、不死藥、仆壘、隨脂(《吳普本草》),羊耆、禹葭(《別錄》),階前草(《綱目》),書帶草、秀墩草(《群芳譜》),馬糞草、家邊草、韭葉麥冬。
【生境分布】生長于溪溝岸邊或山坡樹林下。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或為栽培。主產(chǎn)浙江、四川。此外,江蘇、貴州、云南、廣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亦產(chǎn),但多野生,少有栽培。
【性狀】 ①杭麥冬
【化學成份】沿階草塊根含多種甾體皂甙,其甙元為羅斯考皂甙元;還含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果實含沿階草甙,為山柰酚-3-葡萄糖半乳糖甙。
【藥理作用】 ①對血糖的影響
【炮制】麥冬: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朱麥冬:取去心麥冬,置盆內(nèi)噴水少許,微潤,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并隨時翻動,至麥冬外面勻被朱砂為度,職出,晾干。(每麥門冬10斤,用朱砂3兩)
【性味】甘微苦,寒。
【歸經(jīng)】入肺、胃、心經(jīng)。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干口燥,便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注意】凡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
【附方】 ①治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三錢,麥冬三錢,玉竹二錢,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扁豆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
【備注】此外,西藏所用的麥冬,為百合科植物蜈蚣七的塊根。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以上就是關(guān)于麥門冬功效與作用的一個介紹,我們在服用中藥之前最好是先了解清楚中藥的一些功效作用,其實麥門冬這種中藥材的功效是十分大的,適當?shù)姆眠@類藥材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養(yǎng)生的功效,也不會給我們的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可能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細辛是什么東西,這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這種植物在我國的分布比較廣泛,尤其在東北地區(qū)比較多見,這種植物具有很多藥用功效,比如在秋冬季節(jié)的時候,人們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風寒感冒,這時候就可以使用細辛這種中藥幫助治療,另外細辛還有下列這些用途。
細辛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解熱、利尿、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治頭痛,有發(fā)汗、祛痰之效
藥材外觀
干燥的全草,莖方形,四面有縱溝,上部多分枝,長45~90厘米,直徑3~5毫米;表面淡紫紅色,被有短柔毛。質(zhì)輕脆,易折斷,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卷曲,破碎不全;質(zhì)脆易脫落。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呈綠色圓柱形,長7~10厘米;花冠多已脫落,只留綠色的萼筒,內(nèi)有4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淺紫色、莖細、穗多而密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江蘇、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細辛的作用
1、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細辛揮發(fā)油有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小劑量可使動物安靜、馴服、自主活動減少;大劑量可使動物睡眠,并有明顯的抗驚厥作用。細辛煎劑灌服也有鎮(zhèn)痛作用。其較強的鎮(zhèn)痛作用為其治療頭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藥理學基礎。
2、解熱作用細辛揮發(fā)油灌服對多種原因如溫刺法、四氫β-萘胺、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實驗性發(fā)熱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對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發(fā)熱也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還能降低正常大鼠的體溫。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變態(tài)反應細辛揮發(fā)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如細辛對致炎劑角叉菜膠、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關(guān)節(jié)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能對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腫脹,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膚浮腫、由組織胺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環(huán)和棉球肉芽增生。對去腎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