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水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水半夏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我們先認(rèn)識一下什么是水半夏吧,水半夏是一種中藥,我們一般叫水半夏為半夏或者土半夏還有土三七等。水半夏有很好的藥性,能治療很多的疾病。水半夏的主要功效在于可以止咳和化痰。所以很多肺部的疾病我們都可以求助于水半夏,具體我們下文一起看看水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水半夏的功效和作用比較全面,首先水半夏可以有鎮(zhèn)吐的功效,其次水半夏有止咳的作用,咳嗽的患者可以求助于水半夏,水半夏還有祛痰的好處,另外水半夏還有抗心律失常的功效,水半夏能保護(hù)我們的中樞神經(jīng),所以水半夏的藥性非常強(qiáng)大。
水半夏又名土半夏、半夏、田三七、瘋狗薯等,為天南星科植物鞭輾犁頭尖Typhoniumflagelliforme(Lodd.)Blume的塊莖。秋冬采挖塊莖,除去外皮及須根,洗凈,曬干。性溫,味辛;有毒,主治燥濕,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外用鮮品治癰瘡癤腫、無名腫毒、毒蟲咬傷。ys630.cOm
1.鎮(zhèn)吐作用:水半夏生品的煎劑50g/kg灌胃,能顯著減少鴿子因硫酸銅刺激誘發(fā)的嘔吐次數(shù),減少率為50%;但不能減少嘔吐只數(shù)。其鎮(zhèn)吐作用和強(qiáng)度與半夏相似。炮制品則作用較弱,老法和新法(采用飽和礬水直接浸泡)制品煎劑的嘔吐減少率分別為28.7%和11.8%。
2.止咳作用:水半夏生品及老法、新法制品的25%混懸液,給小鼠灌服10g/kg,對濃氨水所致咳嗽均有明顯止咳作用,新法制品的止咳率為44.8%,生品和老法制品分別為25.5%和20.4%。
3.祛痰作用:小鼠酚紅法測定,水半夏生品,新、老法制品的醇提取液,灌服300g/kg,新、老法制品均有一定祛痰作用,作用強(qiáng)度分別為對照組的225%和173%;而生品未見明顯祛痰作用。水半夏的祛痰作用略強(qiáng)于半夏。
4.抗心律失常作用:水半夏煎劑給大鼠灌胃53g/kg,對氯化鋇誘發(fā)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對抗作用,室性早搏持續(xù)時間由蒸餾水組的81.54±15.73min變?yōu)?4.87±5.73分鐘,其作用強(qiáng)度與半夏無明顯差異性。
5.中樞抑制作用:水半夏煎劑腹腔注射60g/kg,對小鼠的自發(fā)活動有明顯抑制作用;而30g/kg劑量組的作用則無明顯性。大劑量時有輕度增加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及對抗電驚厥的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其中樞抑制作用比半夏更弱。
6.抑制唾液分泌作用:水半夏煎劑60g/kg家兔灌胃給藥可抑制毛果蕓香堿所致的唾液分泌,還能減輕流淚現(xiàn)象及縮瞳程度。推測可能有類似阿托品作用,這可能與其“燥濕”作用有關(guān),同樣可解釋服后有口干的臨床表現(xiàn)。
7.其他作用:水半夏醇提取物有抗氧化作用,對亞油酸自動氧化的抑制率IR(%)為94.1%,IR與抗氧化性能成正比。催吐及瀉下作用,水半夏生品混懸液給家鴿灌胃有催吐作用,催吐的半數(shù)有效量為1.22g/kg。生藥煎劑100g/kg劑量時,有60%家鴿發(fā)生瀉下作用。新、老法炮制品則未見明顯催吐作用。
8.毒性:水半夏生品有刺激作用,40%混懸液給家兔滴眼,對眼瞼結(jié)膜刺激的陽性率達(dá)100%,甚至出現(xiàn)水腫,其強(qiáng)度小于半夏。礬制品的刺激作用顯著降低,同濃度新、老制品的陽性率分別為10%和0%。水半夏生品還有催吐和瀉下作用。生品、新、老制品混懸液小鼠1次灌胃10g/kg,生品煎劑小鼠灌胃120g/kg,觀察5天全部存活。腹腔注射水半夏80g/kg,觀察72小時小鼠出現(xiàn)反應(yīng)低下,肌肉松弛,呼吸徐緩等中毒癥狀,但未見死亡。礬制品水煎劑能降低其毒性。
上文我們介紹了中藥的一種水半夏,水半夏是要和半夏區(qū)別開來的,水半夏的功效和作用非常的全面,水半夏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水半夏能止咳和化痰,能醫(yī)治唾液的分泌,能起到抗氧化的功效,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善于利用好水半夏的功效和作用。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半夏是一個對人體疾病治療不錯藥物,這樣的藥物在疾病治療上,也是有著很多方面,所以在選擇它的時候,也是需要注意對它的一些了解,那這樣的藥物不是隨意的就能使用,要根據(jù)醫(yī)生建議進(jìn)行,這樣對疾病治療過程中,也不會損害到患者身體,那半夏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
對半夏的功效與作用也是很多人不了解的,而且在選擇它的時候,很多人多不是很放心,它在消腫化痰上,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所以這樣的藥物是一個我們放心之選。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
應(yīng)用:
1.濕痰,寒痰證。本品味辛性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治痰濕壅滯之咳嗽聲重,痰白質(zhì)稀者,常配陳皮、茯苓同用,如二陳湯(《和劑局方》);濕痰上犯清陽之頭痛、眩暈,甚則嘔吐痰涎者,則配天麻、白術(shù)以化痰息風(fēng),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古今醫(yī)鑒》)。痰飲內(nèi)盛,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2.嘔吐。半夏味苦降逆和胃,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用之,對痰飲或胃寒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湯(《金匱要略》);配黃連,則治胃熱嘔吐;配石斛、麥冬,則治胃陰虛嘔吐;配人參、白蜜,則治胃氣虛嘔吐,如大半夏湯(《金匱要略》)。近代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用治各種嘔吐。
3.心下痞,結(jié)胸,梅核氣。半夏辛開散結(jié),化痰消痞。治痰熱阻滯致心下痞滿者,常配干姜、黃連、黃芩以苦辛通降,開痞散結(jié),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若配瓜蔞、黃連,可治痰熱結(jié)胸,如小陷胸湯(《傷寒論》);治梅核氣,氣郁痰凝者,配紫蘇、厚樸、茯苓等,以行氣解郁,化痰散結(jié),如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4.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本品內(nèi)服能消痰散結(jié),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癭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貝母等;治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初起或毒蛇咬傷,可生品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通過以上說明,對半夏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一些了解,那治療以上疾病,都是可以選擇半夏,但是要注意的,這樣的藥物并不能長期使用,否則對人體健康也是有著很大的損害,對這點患者們也是需要注意,使得自身能夠健康發(fā)展。
木半夏是我們?nèi)粘I钪惺殖R姷囊环N中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的重要,但是對于木半夏的功效和作用,有些人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下。
【別名】四月子、野櫻桃(《綱目》)。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 木半夏 的 果實 。
【原形態(tài)】木半夏,又名:棗皮樹、駱駝花、多花胡頹子。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河北、河南、山東籌地。
【性味】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淡澀,溫。"
【功能主治】①《中國藥植圖鑒》:"收斂。治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附方】治跌打損傷、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木半夏果三至八錢,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木半夏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再食用。
半夏飲子是人們還算比較熟悉的一款方劑,半夏飲子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qiáng)人體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詳細(xì)介紹一下半夏飲子如何吃最好。
【處方】制半夏12克 厚樸(炙)人參 白術(shù) 生姜(切)大棗各9克 粳米10克 橘皮6克
【制法】上八味,細(xì)切。
【功能主治】益氣補(bǔ)中,降逆止嘔。主胃反,飲食吐逆,水谷不化。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煎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羊肉、餳。
【摘錄】《外臺秘要》卷八引《萬全方》
【處方】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黃耆1兩,人參1兩(去蘆頭),黃芩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妊娠7-8月,或因驚恐,或是傷寒煩熱,腹肚滿脹,氣促腰重。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蔥白1寸,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六
【處方】制半夏8分,厚樸(炙),人參6分,白術(shù)6分,生姜(切)6分,棗6分,粳米2合,橘皮4分。
【制法】上切細(xì)。
【功能主治】胃反,飲食吐逆,水谷不化。
【用法用量】以水2大升,煎取1升,去滓,分溫4服,空肚服2服。
【注意】忌羊肉、餳。
【摘錄】《外臺》卷八引《萬全方》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半夏飲子對人的身體非常有好處,又是純中藥制劑,無副作用,但如果沒有需要還是不建議濫服的。
竹瀝半夏這種中藥材也許很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是沒有見過的,但是這種中藥材的功效和作用上面其實是相當(dāng)豐富多彩的,最多見的就是這種中藥材是有很好的降壓作用的,如果是經(jīng)常服用的話就可以讓人們血壓升高的情況得到一個相當(dāng)好的緩解作用的,另外還可以起到一個凝血作用的。
炮制品的藥理作用
清半夏(按中國藥典85年版制法)水煎液200%濃度26.5ml/kg預(yù)防給藥時,對氯化鋇誘發(fā)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有明顯的對抗作用(p0.05)。小鼠ip60g/kg對自發(fā)活動有明顯的影響(p0.05)。Ip15g/kg或30g/kg可顯著增加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的睡眠率(p0.05)。并有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大劑量對電驚厥有輕微的對抗趨勢。30ml/kg劑量ig,可明顯抑制(p0.05)硝酸毛果蕓香堿5mg/kg對唾液的分泌作用。
其它作用
降壓作用:
半夏浸膏對離體哇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Iv對犬、貓和兔有短暫降壓作用,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劑ig時小鼠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有輕度刺激作用。若持續(xù)給藥,能引起功能抑制。
凝血作用:
半夏蛋白也是一種植物凝集素,它與兔紅血球有專一的血凝活力,濃度低至每1ml2μg仍有凝集作用。除免紅細(xì)胞外,對羊、狗、貓、豚鼠、大鼠、小鼠和鴿的紅細(xì)胞亦有凝集作用。但不凝集人、猴、豬和雞、鴨、鵝、龜、蟾蜍、鱔的紅細(xì)胞。半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只與甘露糖而不與葡萄糖結(jié)合的一種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質(zhì)。
除紅細(xì)胞外半夏蛋白亦凝集其它細(xì)胞,對小鼠脾細(xì)胞、人肝癌細(xì)胞(QGY7703-3和7402)、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細(xì)胞均能被半夏蛋白凝集,但它不凝集大鼠附睪和豬大網(wǎng)膜脂肪細(xì)胞,雖然它能和這兩種細(xì)胞結(jié)合。提示半夏蛋白的細(xì)胞凝集作用不僅具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并存在細(xì)胞類別專一性。
促細(xì)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細(xì)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xì)胞轉(zhuǎn)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xì)胞分裂。
大家如果不是學(xué)中醫(yī)的話,應(yīng)該沒有聽過或者對于生半夏沒有過多的了解的話,對于生半夏的功效和作用肯定不是了解的很多。而生半夏在功效和作用方面可是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的,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在古代還沒有西藥的時代,人們生病都是喝中藥治療,雖然說中藥見效慢,但是卻能徹底治好疾病。
疾病本來就和我們的生活很近,可是當(dāng)我們生病時我們第一去看的就是西醫(yī),西藥雖然見效快,但是卻不能治根,以后還是會復(fù)發(fā)。
半夏的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主治: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
半夏的作用:
1.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藥,適用于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癥,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yīng)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fēng)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fēng)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 用于胸脘痞悶,胸痹,結(jié)胸等癥: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于痰內(nèi)阻、胸脘痞悶病癥,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jié),有可配黃芩、黃連、干姜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jié)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jié)胸癥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 用于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癥: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jié),可用以治療痰濕結(jié)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jié)的梅核氣等病癥。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diào)醋外敷,有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樸、紫蘇等同用。
4. 用于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于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yīng)根據(jù)不同的癥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這些都是關(guān)于生半夏的功效和作用,當(dāng)然如果是要服用中藥治病的話,還是要看過中醫(yī)后再決定吃哪種中藥。不要自己盲目抓中藥吃,我們還常說是藥都有三分毒,亂吃藥不僅不能治好自己的病,還有可能會讓自己病的更加嚴(yán)重。
由于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xí)慣有很大的變化,疾病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帶來的影響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實除了防治各種病外,還可以通過飲食進(jìn)行調(diào)理,中醫(yī)給大家推薦了一款食療方劑半夏圓,一起來看看吧。
【處方】白礬(枯過)十五兩,半夏(湯洗去滑.姜汁罨一宿)三斤。
【炮制】上搗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為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肺氣不調(diào),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滿,短氣煩悶,及風(fēng)壅痰實,頭目昏眩,咽膈不利,嘔吐惡心,神思昏憒,心忪而熱,涕唾稠粘,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圓,加至三十圓,食后,臨臥時生姜湯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半夏圓屬于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使用的主要是一些中藥材和制而成的。對于人們的身體上的一些疾病具備不錯的治療效果。
清水半夏聽名字會覺得非常好,但其實這屬于中藥,而且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首先可以對健脾開胃,祛除濕氣,止咳化痰,緩解嘔吐有著很好的作用,同時還能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的問題,很多人出現(xiàn)的生育功能性的問題,也有著很好的調(diào)節(jié)功效,所以清水半夏的功效是很多的。
半夏的簡單介紹:
常說的半夏為旱半夏,來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性溫,味辛,有毒。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主治痰濕水飲、胸膈脹滿、惡心嘔吐、痰多咳喘等病癥。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半夏性味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半夏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半夏主治:用于濕痰咳嗽,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癭瘤痰核,癰疽腫毒。
半夏的作用:
1、抗腫瘤作用
2、改善心血管功能
3、止咳作用
4、抗生育作用
5、中藥半夏既燥濕以化痰,又善和胃降逆止嘔,對多種嘔吐均可應(yīng)用。
半夏加工后的品名與功效:
法半夏,又稱法夏、黃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為生半夏用白礬、甘草、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藥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強(qiáng)。法半夏燥性較和緩,除可燥濕化痰外,尚有調(diào)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虛濕困、痰飲內(nèi)停之證,取其清痰化飲、理脾和胃之效。
姜半夏,又稱姜夏、姜夏片。為生半夏經(jīng)水浸泡,漂至口嘗僅有麻辣味,與鮮姜、白礬同煮至透,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入藥。姜半夏毒性已減,性偏溫燥,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適用于脾虛痰涎涌盛作嘔或寒痰咳逆者。
清半夏,又稱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為生半夏用白礬加工炮制后入藥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qiáng),宜用于體弱多痰、寒濕較輕者。
仙半夏,又名仙露半夏。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陳皮、枳殼、枳實、川芎、沉香等14味中藥煎汁浸泡,待藥汁吸干,再烘干入藥者。
青鹽半夏,又稱鹽半夏。為清半夏用青鹽水浸拌,曬干入藥者。青鹽半夏毒性降低,清熱化痰作用增強(qiáng)。多用于治療瘰疬痰核、梅核氣等病癥,可收消痰散結(jié)之功。
竹瀝半夏,為清半夏用鮮竹瀝淋灑拌勻,待竹瀝被吸盡,曬干入藥者。竹瀝半夏清熱化痰止咳作用增強(qiáng)。宜用于胃熱嘔吐,或肺熱咳痰、黃稠而黏,或痰熱內(nèi)閉、中風(fēng)不語等證。
蘇半夏,又稱蘇夏。為清半夏再經(jīng)加生姜、樸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取出,再用甘草、青鹽、黨參、川貝等進(jìn)一步加工,晾干入藥。蘇半夏降氣化痰平喘作用增強(qiáng),適用于脾胃不和,夜臥不安,或小兒食滯痰阻、咳喘嘔逆。
疾病發(fā)生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們總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擔(dān)憂,所以很有必要在平時積累一些醫(yī)藥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中藥方劑由于對人體的副作用極小,成為了首選。半夏湯就是這樣的一種,你對它了解嗎?
【別名】半夏秫米湯(《蘭臺軌范》卷七)。
【處方】半夏10克 秫米15克
【功能主治】化痰和胃。主痰飲內(nèi)阻,胃氣不和,夜不得臥。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流水600毫升,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一日二次分服。
【摘錄】《靈樞》卷十
【處方】半夏(洗)4兩,茯苓4兩,橘皮3兩,白術(shù)3兩,生姜5兩,檳榔10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上氣。
【用法用量】以水1斗,漬1宿,煮取2升7合,分3服。更加甘草3兩,人參2兩,前胡2兩,紫蘇1兩。
【注意】忌羊肉、桃李、雀肉、醋物。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引《必效方》,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八三
【處方】半夏(湯洗7遍,焙)3分,人參3分,柴胡(去苗)3分,麥門冬(去心,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竹茹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蘆根(銼)半兩,甘草(炙,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焦壅熱,食飲不下,嘔吐,兩脅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半夏(湯洗7遍)5兩,白術(shù)3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桂(去粗皮)2兩,甘草(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留飲不除,胸中痰冷。冷痰癖飲,胸膈痞滿,嘔逆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同煎取1盞,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半夏(湯洗7遍,姜汁制,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紫菀(去苗土)1兩,人參3分,訶黎勒(煨,取皮)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咳嗽嘔吐,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六
【處方】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干桑葉6兩,干姜(炮)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氣,嘔逆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加生姜5片,漿水1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3分,白術(shù)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上氣嘔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3個(擘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半夏(陳者,湯洗去滑,焙干)1兩,葶藶(紙上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干)2兩,蘆根(銼碎)3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積,冷氣痞結(jié),胸滿痰逆,四肢怠墮。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小麥凈淘半合,生姜半棗大(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各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半夏(湯洗7遍,焙干)1兩半,桑根白皮(炙,銼)1兩半,細(xì)辛(去苗葉)1兩半,前胡(去蘆頭)1兩半,桔梗(炒)1兩,甘草(炙,銼)1兩,貝母(去心)1兩,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訶黎勒(微煨,去核)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積,息賁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3個(擘破),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溫服,食后、夜臥各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半夏2兩(湯洗去滑,炒黃),桂(去粗皮)3兩,干姜(炮)1兩,蜀漆1兩半,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腳氣沖上入腹,腹急,氣上胸膈,真氣欲絕。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空腹、日午,晚間各1次。初服稍停藥力,恐氣上不得下,宜減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半夏1升,生姜1升,芍藥3兩,茯苓3兩,桂心3兩,橘皮3兩,五味子3兩,附子5兩,白術(shù)4兩,甘草2兩,大棗30個,大麻仁1升(熬研為脂)。
【功能主治】溫中下氣。主脾寒,言聲憂懼,舌本卷縮,嗔喜無度,惛悶恍惚,脹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去滓,下大麻脂,更上火1沸,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合《近效》白術(shù)附子湯、桂枝湯、二陳湯三方,但加麻仁、五味以滋術(shù)、姜、半夏之燥,而風(fēng)毒化脾寒散矣。
【摘錄】《千金》卷八
【處方】半夏1升,桂心8兩,干姜5兩,甘草2兩,人參2兩,細(xì)辛2兩,附子2兩,蜀椒2合。
【功能主治】腳氣上入腹胸,急上沖胸,氣急欲絕。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為3服。初稍稍進(jìn),恐氣沖上,格塞不得下,小小服,通人氣耳。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腳氣用補(bǔ),乃證治之變。此以病久正氣傷憊,濁邪亢劇,不得已而用四逆加人參湯,更加半夏、蜀椒、桂心、細(xì)辛專散入腹沖胸濁陰之氣為急,若兼攻外毒,則救里勢分不能克濟(jì)專攻矣。觀方后服法,一以元氣式微,難勝驟補(bǔ);一以病氣悍逆,慮其格塞;一以藥力峻溫,恐其僭上,所以只宜小小服之,以通人氣,非洗心體會,不知諒人元氣之奧。
【摘錄】《千金》卷七
【處方】半夏1兩(湯洗去滑)。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腳氣。
【用法用量】以生姜汁1升,煎取4合,空心頓服。間日服1劑。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切,焙)1升,檳榔仁7枚。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腳氣沖心,煩悶氣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分溫3服,如人行4-5里1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半夏8兩,宿姜8兩,茯苓3兩,白術(shù)3兩,杏仁3兩,竹葉(切)1升,橘皮4兩,芍藥4兩,大棗20個。
【功能主治】承氣,泄實熱。主脾勞實,四肢不用,五臟乖反脹滿,肩息,氣急不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脾勞津耗則濁氣逆滿不安,故以橘、半、苓、術(shù)滌痰,宿姜、大棗安中,杏仁、竹葉泄熱,芍藥收斂陰氣。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白術(shù)3錢,生姜3片,半夏8分,茯苓1錢,澤瀉8分。
【功能主治】中氣虧敗,以致津液凝聚成痰,阻塞經(jīng)絡(luò),妨礙升降,以致水液不能回滲,獨流大腸,而為溏泄,小便短少。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空心服。
【摘錄】《杏苑》卷四
【處方】陳皮(去白,鹽水炒)1錢,半夏(姜制,炒黃)1錢,茯苓1錢,子芩(酒炒)8分,枳殼(麩炒)8分,紫蘇8分,甘草(炙)5分。
【功能主治】妊娠2月,氣血不足,胎氣始盛,逆動胃氣,惡心嘔吐,飲食少進(jìn)。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1鐘,煎7分,食遠(yuǎn)服。
【摘錄】《葉氏女科》
【處方】半夏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桑白皮1錢,廣皮1錢,澤瀉7分,白術(shù)1錢。
【功能主治】水逆而喘。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二
【處方】半夏1錢,茯苓1錢,厚樸5分,炙甘草3分,廣皮1錢。
【功能主治】妊娠阻惡不食。
【用法用量】加竹茹1團(tuán),生姜3片,熟砂仁末7分,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四
【處方】半夏1兩(湯洗7遍),葛根2兩,桂心1兩,麻黃(去節(jié))1兩,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不利但嘔者。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大棗,煎5分,熱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處方】半夏(湯洗7遍,炒干)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1分,檳榔(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上氣,咽喉不利,胸膈多痰,氣逆。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
【處方】半夏、干姜各等分。
【功能主治】干嘔吐逆痰沫出者。
【用法用量】以漿水1升半,煮取1半,頓服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九引《王氏集驗方》
【處方】半夏(為末,生姜汁和作餅,曬干)1兩半,酸棗仁1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遠(yuǎn)志(去心)1兩半,山梔子(去皮)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秫米3大合。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膽實熱,口苦,冒冒氣滿,食飲不下,咽干心脅痛,不能轉(zhuǎn)側(cè),頭目連缺盆皆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生地黃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二
【處方】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焙)3兩,人參2兩,赤茯苓(去黑皮)4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亂,心下痞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別名】小茯苓湯
【處方】半夏1升,生姜1斤,茯苓5兩,桂心5兩。
【功能主治】逆氣,心中煩悶,氣滿嘔吐,氣上。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jì)方》引作“小半夏茯苓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金匱》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心下痞,膈間有水氣,眩悸?!肚Ы稹纷妗逗⒎健芳庸鹨晃叮蠑z虛陽,下導(dǎo)水逆,豈但治嘔吐而已哉。
【摘錄】《千金》卷十六
【處方】半夏(湯浸去滑7遍)2兩,射干1兩,干姜(炮)1兩,紫菀(去苗土)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獨活(去蘆頭)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咽喉生瘡,嗽唾如鯁,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三
【處方】半夏(湯洗7遍,切,焙)1兩,人參3分,甘草(炙,銼)3分,栝樓根(銼)3分,桂(去粗皮)3分,石膏1兩1分,小麥1兩半,赤小豆1分,吳茱萸(湯洗,焙干)1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咽喉中如有物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生姜汁制,曬干)1兩,人參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檳榔(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數(shù)經(jīng)分娩,血風(fēng)委積,肌體羸瘦,面無顏色。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切),同煎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
【處方】半夏(湯洗7遍)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甘草(炙,銼)1兩半,當(dāng)歸(微炙)1兩半,黃耆(銼)1兩半,阿膠(炙令燥)2兩,人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旋覆花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卒下血不止,腹痛,手足寒熱,腰背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蔥白2寸,生姜半分(切),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處方】半夏半兩(生姜汁淹浸1宿,切,焙),貝母(去心)1兩,柴胡(去苗)1兩,豬牙皂莢(炙,去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咳嗽痰壅。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同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切,焙)1兩,白薇(炒)2兩,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熱,干嘔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半夏(湯浸7遍,焙),黃芩(去黑心)2兩,土瓜根2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桂(去粗皮)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體黃瘦,不能飲食,心腹痞結(jié),起居腰背急痛,嗜臥。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兩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半夏(好者)1兩,(湯浸洗7次,切,焙干),陳粟米3分(陳粳米亦得)。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吐瀉,及有冷痰。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姜6片,煎至4分,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處方】半夏(湯洗7遍,焙)2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前胡(去蘆頭)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氣厥,嘔噦不得息。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切),豉50粒,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
【處方】半夏(湯泡7次)、白術(shù)、茯苓(去皮)、人參、橘皮(去白)、附子(炮,去皮臍)、木香(不見火)、桂心(不見火)、大腹皮、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肉虛極,體重,脅引肩背不可以動,動則咳嗽,脹滿,留飲痰癖,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五○引《濟(jì)生》
【處方】半夏1升,生姜8兩,前胡4兩,茯苓5兩,甘草1兩,黃芩2兩,人參2兩,杏仁3兩,枳實3兩,白術(shù)5兩(一方用梔子仁2兩)。
【功能主治】胸中客熱,心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胸中客熱,良由風(fēng)熱內(nèi)陷所致,故以前胡、黃芩、杏仁開提于上,枳實、半夏、生姜疏豁于中,參、術(shù)、苓、甘護(hù)持正氣,不使傷犯津液,自然胃氣安和,二便如常矣。
【摘錄】《千金》卷十六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焙干為末,以姜汁和作曲,焙干)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2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陳橘皮(去白,炒)2兩,甘草(炙,銼)1兩,干姜(炮)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消食,溫胃,止逆。主冷痰。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四
【處方】半夏曲半兩,茯苓半兩,白術(shù)半兩,淡桂1錢半,甘草(炙)2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霍亂轉(zhuǎn)筋,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渴者涼水調(diào)下,不渴者溫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保命集》卷中
【處方】半夏曲1兩半,桂7錢半(去皮),大黃5錢,桃仁30個(去皮尖,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沖上昏悶,或暴血下,及胞干而不能產(chǎn)者。
【用法用量】先服四物湯2-3服,次服半夏湯3錢,加生姜3片,水1盞,煎去3分。食后如未效,次服下胎丸。
【摘錄】《保命集》卷下
【處方】半夏(湯洗7次)1兩,白茯苓1兩,青皮(去白)1兩,陳皮(去白)1兩,枳殼(去瓤,炒)1兩,桔梗(炒)1兩。
【制法】上為銼散。
【功能主治】消痰逐飲。主瘧疾,暑毒。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10片,煎至7分,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九八引《衛(wèi)生家寶》
【處方】半夏(湯洗)2錢半,藿香(洗,去梗)2錢半,羌活2錢半,川芎2錢半,黑牽牛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痰瘧,頭痛,才食即吐。
【用法用量】每服2錢半,食后熟湯調(diào)下,和滓服。以吐涎為度;未吐更進(jìn)1服。
【摘錄】《續(xù)易簡》卷三
【處方】南星4兩,半夏4兩,生姜半斤,皂角2挺。
【功能主治】痰飲。
【用法用量】上以白水淹過得藥1寸許,同煮干,仍用溫水浴過,銼片,曬干為末,加丁香、縮砂各半兩,甘草1兩半,再入熟粟米粉半升,空心,沸湯點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五引羅監(jiān)稅方
【處方】茯苓2兩,白術(shù)2兩,杏仁(麩炒,去皮尖)2兩,橘皮2兩,芍藥2兩半夏(湯浸7遍)4兩。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脾勞實熱,四肢不和,五臟乖戾,脹滿肩息,氣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7片,大棗2個,煎7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三因》卷八
【處方】當(dāng)歸2兩,防風(fēng)2兩,黃耆2兩,柴胡半斤,細(xì)辛1兩,麻黃(去節(jié))1兩,人參1兩,杏仁50粒,桂心3兩,半夏1升(洗),大棗20枚,生姜5兩,黃芩1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上氣,五臟閉塞,不得飲食,胸中脅下支脹,乍去乍來,虛氣結(jié)于心中,伏氣住胃管,唇干口燥,肢體動搖,手足疼冷,夢寐若見人怖懼。
【用法用量】以水1斗,先煮麻黃1沸,去上沫,更入水1升及諸藥,煮取5升,分為5服,日3夜2。
【注意】忌羊肉、生蔥、生菜、餳等。
【摘錄】《外臺》卷十引《古今錄驗》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7遍)4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3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霍亂,心下逆滿,吐逆。冒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處方】半夏1升,桂心4兩,生姜8兩。
【功能主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1服7合,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以姜、半開胸中痰滿,桂心散腹中冷氣。
【摘錄】《千金》卷十六
【處方】半夏(湯洗7遍,炒令干),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白術(shù)3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痞滿嘔噦,心下悸,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半夏(湯洗7遍,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柴胡(去苗)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前胡(去蘆頭)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白芷1兩,紫菀(去土)1兩,款冬花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胃熱腸寒,冷熱不勻,善食數(shù)饑,入腹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1盞,去滓,稍熱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處方】半夏1升,生姜1兩,黃芩1兩,茵陳1兩,當(dāng)歸1兩,前胡2兩,枳實2兩,甘草2兩,大戟2兩,茯苓3兩,白術(shù)3兩。
【功能主治】酒僻蔭胸,心脹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茯苓丸治胸中寒飲,故用蜀椒、干姜;半夏湯治胃中熱痰,故用黃芩、生姜。此方中前胡、甘草則前方杏仁之意,此方中大戟即前方甘遂之意,其余則兩方并用,總皆健運(yùn)中氣之品,中氣健運(yùn)雖根本,虛勞藥無不應(yīng),酒疸無容留之患矣。
【摘錄】《千金》卷十
【處方】半夏1升,生姜5兩,桂心5兩,橘皮4兩。
【功能主治】逆氣心腹?jié)M,氣上胸脅痛,寒冷心腹痛,嘔逆及吐不下食,憂氣結(jié)聚;亦治霍亂后吐逆腹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人強(qiáng)者,作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方專以破氣為主,故于七氣湯中除去人參、甘草,易入橘皮以破滯氣。
【摘錄】《千金》卷十七
【處方】半夏(湯洗7遍,切,焙)2兩,桂(去粗皮)1兩半,檳榔(銼)3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腳氣沖心,煩悶氣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以微利為度。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處方】齊州半夏7枚(炮裂,4破之),皂角(去皮,炙)1寸半,甘草1寸,生姜2指大。
【功能主治】急下涎,定喘下痰。主
【用法用量】水1碗,煮去半,頓服。
【摘錄】《蘇沈良方》卷五
【處方】半夏21個(每個切作4塊,煨),姜1塊(煨),甘草1寸(煨),皂角1寸(煨,無蟲蛀者,去皮)。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嗽。
【用法用量】水2碗,煎1碗服。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五
【處方】制半夏1兩,茯苓2兩。
【功能主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1盞,加生姜7片,煎至一半,去滓食后服。不嘔吐者止,不止者再服。
【摘錄】《云歧子脈訣》
【處方】半夏1兩(湯洗7遍,炒干),白茯苓(去黑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人參半兩,白術(shù)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后胃氣逆冷,食已嘔噦,即欲吐。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半夏曲1兩,神曲1兩(微炒),麥糵半兩(炒),甘草2兩,生姜6兩(去皮,濕紙裹,慢火煨熟,切作片子,爛研,同上4味捏作餅子),杏仁1兩半,丁香半兩(焙),陳皮,鹽4兩(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痰飲不利,胸膈痞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2錢,沸湯點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五
【處方】半夏1升(洗),生姜5兩,茯苓4兩,厚樸4兩。
【功能主治】婦人胸滿,心下堅,咽中貼貼如有炙腐,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3升,分3服。
【摘錄】《千金翼》卷五
【處方】半夏3兩(洗),麥門冬3兩(去心),酸棗仁2兩,甘草2兩(炙),桂心3兩,黃芩2兩,萆薢2兩,人參2兩,茯苓4兩,遠(yuǎn)志半兩,秫米1合,生姜半分。
【功能主治】虛勞,悶不得眠。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三三
【處方】五苓散加生姜、半夏。
【功能主治】小兒吐瀉發(fā)搐,覺有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吐了痰,瀉亦止,驚自退。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處方】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胃痰滯,傷寒4日嘔噦頻煩,頭疼大渴。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處方】半夏(湯洗去滑,姜汁制)2兩,黃芩(去黑心)2兩,旋覆花3分,赤茯苓(去黑皮)2兩,麥門冬(去心)2兩,桑根白皮2兩,大腹(連皮子,銼)5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江東腳氣,始腳脛酸重,惡心,頭旋嘔吐,腹中刺痛,胸中塞悶,時憎寒壯熱如瘧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個(擘破),生姜1分(拍碎),煎取7分,去滓,空腹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四
【處方】半夏8個,棘刺(西者)半升,麥門冬半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咽喉不利乳。
【用法用量】水3升,煮1升,稍稍服。
【摘錄】《以上就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半夏湯的一些小常識,希望大家可以在平時生活中運(yùn)用起來,也不要忘了分享給朋友哦。
法制半夏是一種中藥方劑,看起來并不怎么好看,但是法制半夏卻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來看看吧。
【處方】半夏250克(湯洗四十九遍,用酒浸一日,焙干)白礬120克 丁香皮(為末)90克 草豆蔻(去皮,為末)75克
【制法】上藥四味,同入酒內(nèi)浸,春、夏七日,秋、冬半月,候日滿,只取半夏,于溫湯內(nèi)浴過,焙干。
【功能主治】化痰利膈,下氣和中。主寒痰咳嗽,胸脘痞滿,嘔惡食少。
【用法用量】不計時候,嚼下3~5粒,用臘茶或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四
【處方】半夏(揀大者)5斤,明礬1斤4兩(搗碎),生姜1斤4兩(搗碎)。
【制法】上用泉水共浸7日,擦去半夏皮,加樸消2斤8兩,換水浸7日;加豬牙皂角(切片)1斤4兩,浸7日;此后用泉水,每日一換,至49日,撈起曬干,為末。
【功能主治】一切痰嗽,或嘔吐冷飲酸水,風(fēng)痰痰癖,胸膈痞悶,喘促。
【用法用量】每用2錢,煎蘿卜湯調(diào)下。小兒量減之。
【摘錄】《醫(yī)燈續(xù)焰》卷五
【處方】大半夏1斤(石灰1斤,滾水7-8碗入盆內(nèi),攪晾冷,澄清去滓,將半夏入盆內(nèi),手?jǐn)囍?,日曬夜?日足,撈出,井花水洗凈3-4次,泡3日,每日換水3次,撈起控干。用白礬8兩,皮硝1斤,滾水7-8碗,將礬、硝共入盆內(nèi),攪晾溫,將半夏入內(nèi)浸7日,日曬夜露,日足取出,清水洗3-4次,泡3日,每日換水3次,日足取出,控干入藥),甘草4兩,南薄荷4兩,丁香5錢,白豆蔻3錢,沉香1錢,枳實3錢,木香3錢,川芎3錢,陳皮5錢,肉桂3錢,枳殼5錢,五味子5錢,青皮5錢,砂仁5錢。
【制法】甘草等14味切片,滾水15碗晾溫,將半夏同藥共入盆內(nèi)泡14日,日曬夜露,攪之,日足取出藥,與半夏用白布包住,放在熱坑,用器皿扣住3炷香時,藥與半夏分胎,半夏子收用。
【功能主治】化痰。主壯人痰火有余之癥。痰飲、痰厥、寒痰嘔惡,冷哮、肝胃厥氣,久瘧,小兒寒閉,酒濕,痰迷癡癲,寒濕疝氣。
【用法用量】《外科傳薪集》有茯苓、半夏,無枳實。用法為:老年積痰,陳皮茯苓湯服;中風(fēng)痰厥,羌活前胡湯服;寒痰嘔惡,生姜陳皮湯服;冷哮痰飲,蘇子陳皮湯服;肝胃厥氣,青蒿陳皮湯服;三陰久瘧,生姜湯服;小兒寒閉,前胡陳皮湯服;酒濕,砂仁湯服;痰迷癡癲,石菖蒲葉沖湯服;寒濕疝氣,荔枝核炙灰沖湯服。
【摘錄】《回春》卷二
【處方】半夏1兩(湯洗7次,去其涎水)。
【制法】用生姜1兩取自然汁,銀石器內(nèi)用文武火同熬,汁盡為度。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嚼1粒,食后生姜湯下;含化亦得。
【摘錄】《御藥院方》卷五
【處方】半夏8兩(圓白者,切2片),晉州絳礬4兩,丁皮3兩,草豆蔻2兩,生姜5兩(切成片)。
【制法】半夏洗去滑,焙干;后3味粗銼,以大口瓶盛生姜片,前藥一處用好酒3升浸,春、夏21日,秋冬1月,卻取出半夏,水洗,焙干,余藥不用。
【功能主治】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兼下肺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1-2枚,細(xì)嚼,不拘時候。服至半月,咽喉自然甘香。
【摘錄】《遵生八箋》卷十三
【處方】半夏1斤,明礬6兩,硝石4兩。
【功能主治】消飲化痰,壯脾順氣。主
【用法用量】先將礬硝煮水6碗,卻將半夏先以水洗凈,入藥水內(nèi)浸3宿,又取入清水內(nèi)浸7日,取出切片,加薄荷4兩,甘草2兩任用。
【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以上是關(guān)于法制半夏怎么吃的相關(guān)介紹,希望大家看完這篇你文章后能夠?qū)Ψㄖ瓢胂挠幸欢ǖ恼J(rèn)識,這樣有助于在生活中更好的運(yùn)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