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為什么有水珠
為什么夏季養(yǎng)生。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養(yǎng)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踐行的并不多。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隔姜灸為什么有水珠》,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隔姜灸為什么有水珠
1、隔姜灸為什么有水珠
艾灸灸肚臍的時候出水泡或其他癥狀,一種的確有可能是濕氣往外排,因為不管你用什么樣的灸法,在正常操作的情況下,只要不灸就沒事兒,一灸它就有可能出水珠,這就有可能會是排濕氣;也有一種情況雖然出現(xiàn)水泡,但是大部分都是灸的面積過大,溫度過高,造成水分的蒸發(fā),尤其是用灸盒,這是最常見的,因為盒子往那兒一扣,大盒子里面放著艾條,然后下邊溫度很高,扣在里面跟蒸籠一樣,那蒸籠里邊的水汽,艾灸身體里邊有水汽,溫度過高了水汽就跟蒸籠里邊的蒸汽就往外出,就在表層有一層水珠。那么很多人就會認為是排濕氣,它其實不是排濕氣,而是溫度過高有汗液蒸發(fā)造成的,而且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包括隔姜、隔鹽灸灸完以后鹽全是濕的,其實未必它都是排濕的,它有可能就是汗液過多造成的。
2、隔姜灸的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塊,選新鮮老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0.2~0.3厘米厚的姜片,大小可據(jù)穴區(qū)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shù)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qū),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壯,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灸畢可用正紅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3、隔姜灸的注意事項
隔姜灸用的姜應選用新鮮的老姜,宜現(xiàn)切現(xiàn)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fā)亮的水皰,須注意防止感染。
女人什么情況適合艾灸
1、改善月經(jīng)不調(diào),提前
月經(jīng)提前因為脾氣不足,脾是血的管理者,脾不好,被管者也會造反,與此同時,脾虛濕陰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失調(diào),身體陽氣火旺或情志抑郁。
艾灸是通過回陽固脫,溫補陽氣,來調(diào)理脾腎兩虛引起的脾氣不足,可解郁散肝氣達到身體平衡,可改善內(nèi)分泌失調(diào),讓子宮卵巢神經(jīng)活躍達到改善。
2、月經(jīng)推后
月經(jīng)延遲量少暗沉有血塊,排出不暢,痰阻,月經(jīng)淡呈粘液狀,月經(jīng)前后帶下多,血虛,蒼白,小腹疼痛,唇齒淡,腎虛,腰酸。
艾灸,散寒祛濕提升陽氣,改善血塊排不出,子宮痰濕太重造成月經(jīng)不暢,艾有通經(jīng)絡調(diào)氣血,祛濕活血之效。
3、宮寒不育不孕
失眠多夢,月經(jīng)過少有血塊不排卵(在溫度很低的情況下卵巢是不排卵的),白帶增多,乳房脹痛,痛經(jīng)。
艾灸是通過遠紅外線加艾絨溫熱子宮,散寒,改善血液循環(huán),灸相應穴位可提升子宮溫度和活性。
艾灸什么穴位好
艾灸關元穴
驅(qū)寒補陽,也可以灸一灸關元穴。關元穴位于神闕下三寸,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等作用,凡元氣虧損均可艾灸此穴,并有很好療效?,F(xiàn)代研究證實,艾灸關元穴還可以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從而達到強身固體作用。
艾灸神闕穴
最適合的穴位是神闕穴。艾灸神闕穴,可將初生之陽堅固在體內(nèi),慢慢生發(fā)生長,為體所用。神闕穴的位置就是肚臍。肚臍位于人體“黃金分割點”上,是調(diào)整人體功能最佳作用點。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后天之養(yǎng)生要穴。
ys630.coM延伸閱讀
我們知道現(xiàn)在有很多朋友平時沒有什么時間鍛煉身體,在加上平時經(jīng)常的大吃大喝,就會感覺自己整天的沒有什么精神,身體也會出現(xiàn)很多的不適癥狀,其實這就可能是濕氣造成的,對于身體出現(xiàn)的不適,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的進行調(diào)理,艾灸就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不過在使用艾灸的時候,一定要找準穴位才行。那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艾灸有水珠怎么回事吧!
一、穴位
豐隆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前外側(cè),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一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關元穴其位于臍下三寸處。
每天灸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堅持灸一段時間之后,就能看到祛濕的效果。
艾灸后出現(xiàn)水珠是皮膚發(fā)濕的部位可以適度的用紙巾或是毛巾擦拭一下,另外艾灸的時間不要太長,也不要長時間固定在一個部位。艾灸完后人體往往會有口渴的情況,可以適度的喝些水緩解口渴。
艾灸出來的是體內(nèi)的寒濕之氣,有寒濕之氣就會出水,這種情況是正常的。艾灸有自行調(diào)整的作用,哪里有寒濕哪里就會出水。
二、艾灸后有水珠怎么回事
1、水珠顏色淡的、微黃:比較健康的水珠,無需擔心;
2、土黃色帶有水珠的、土黃色的:此處濕氣微重的癥狀;
3、顏色重帶有大水珠的:經(jīng)絡嚴重淤堵;
4、顏色重帶有小水珠的:濕氣重、經(jīng)絡淤堵;
5、無顏色帶水珠的:寒濕、氣血不足;
6、白色大水珠的:寒濕、氣血兩虛;
7、無水珠帶有沙粒:寒氣重;
8、無水珠帶有水泡:濕氣外泄;
三、為什么艾灸完會有水珠
艾灸后出現(xiàn)水珠是排病的反應,也是身體部位的癥狀體現(xiàn),如果大量出現(xiàn)水珠,一定要注意了,身體嚴重有濕氣、寒氣、經(jīng)絡淤堵的現(xiàn)象;
四、艾灸后起水泡怎么回事
出現(xiàn)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氣較重,發(fā)水泡是機體正氣恢復、祛邪除病的過程,所以這種水泡的出現(xiàn)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標準是機體的反應,這個反應就是灸瘡,所以古人將灸瘡作為判斷灸量和治療效果的一個主要指標。
最后要說的是濕氣它總會潛伏在生活中,給人們的健康帶來隱患,所以必須要及時的調(diào)理。
隨著人們對意識的加強,艾灸成為一種十分受歡迎的形式,艾是一種中藥,對身體有很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對多種慢性病也有一定的療效。不過,起初做艾灸的人一定會有些不適應,而且會有水珠形成,但是艾灸后有水珠怎么回事呢?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是身體排出的濕氣所致。
艾灸出水珠是怎么回事。一般來說艾灸之后身上出了很多水珠,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這是由于在做艾灸的時候體內(nèi)局部汗腺開放導致血量增加所產(chǎn)生的過多的汗液和排出體內(nèi)的濕氣所造成的,因為艾灸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滋補氣血的作用,所以在艾灸過后,會感覺艾灸地方有小疙瘩或者一些不適的癥狀出現(xiàn),這都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艾灸后肚子上有紅印。一般來說如果在肚子上做完艾灸后,可能會留下一些紅印,這是不用擔心的,等過了幾天它就會自然消失。而且在做完艾灸出現(xiàn)不同的刺痛感,也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因為正是有這些感覺的出現(xiàn),那就表示自己的身體的確是需要進行一個治療了,而艾灸就可以把自己體內(nèi)隱藏的一些疾病進行治愈。
多久做一次艾灸好。正常來說如果要做艾灸的話,那應該是長期堅持方能見效的,這一般是指一些慢性的疾病需要進行艾灸治療,再做艾灸的時候前幾天每天艾灸做一次,之后再過一段時間可以每隔一天做一次艾灸,或者隔兩天做一次艾灸,連續(xù)做兩到三個月艾灸就有效果了。
總之,艾灸之后身上出了很多水珠,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這是由于在做艾灸的時候體內(nèi)局部汗腺開放導致血量增加所產(chǎn)生的過多的汗液和排出體內(nèi)的濕氣所造成的,因為艾灸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滋補氣血的作用,所以在艾灸過后,會感覺艾灸地方有小疙瘩或者一些不適的癥狀出現(xiàn),這都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隔姜灸是用姜片做隔墊的一種灸法。隔姜灸的灸法類似于隔鹽灸以及隔蒜灸等。把紅花油抹在施灸的地方,可以避免皮膚被灼傷,還可以增強艾灸活血化瘀,這樣對散寒止痛功效,具體操作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基本上一學就會了,隔姜灸的操作及作用有哪些?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吧。
一.隔姜灸的操作及作用有哪些
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類似的灸法還有隔鹽灸、隔蒜灸等。隔姜灸,在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張景岳的《類經(jīng)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F(xiàn)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二.主治病證
如胃病:取中脘(在上腹部,當臍上4寸,前正中線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處)和內(nèi)關(在前臂掌側(cè),當大陵穴與曲澤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穴,把生姜切成約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寶塔糖樣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約灸45分鐘,每日兩次。
三.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塊,選新鮮老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據(jù)穴區(qū)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shù)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qū),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來,亦有針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拔罐是祛濕的一種不錯的方法,也要因人而異。體質(zhì)虛弱者、皮膚易過敏者或體表有潰瘍者、情緒煩躁不安者、重度失血者、女性月經(jīng)期以及孕婦等均不宜拔罐。中醫(yī)認為,濕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濕與寒在一起,稱為濕寒;而且,我們身邊有的人在拔罐后會出現(xiàn)水珠,那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拔火罐有水珠是怎么回事吧!
拔罐的時候出現(xiàn)水珠,一般考慮體內(nèi)濕氣較重。 拔罐是用真空負壓作用于經(jīng)絡穴位上,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充血,將體內(nèi)的病理產(chǎn)物透過皮下組織吸出體外的一種療法。不同的表現(xiàn)病癥不同,罐里則水珠就代表體內(nèi)濕氣較重。
外因是長期居住在潮濕的環(huán)境,或者吹空調(diào)過多、晚上洗澡等原因?qū)е碌耐鉂袂忠u人體,濕氣聚集體內(nèi)。 內(nèi)因則是由于脾臟虛損,據(jù)中醫(yī)稱,脾主運化,負責人體內(nèi)體液的代謝與運輸,而脾臟虛損,就會失去該有的作用,導致體內(nèi)水聚成濕。
說下濕氣重幾個典型癥狀
1、頭發(fā)、面部愛出油;
2、睡覺愛流口水;
3、舌頭發(fā)白黏膩;
4、耳內(nèi)濕(總想掏耳朵);
5、女性陰部潮濕瘙癢;
6、小腹肥胖、松軟;
7、下半身肥胖;
8、大便溏粘,難沖掉;
9、渾身不清爽,總覺得睡不夠
一般是不建議拔火罐的,拔過罐的人都懂,剛拔火罐之后一兩天是身舒服,但是過了幾天之后,又覺得渾身難受了,仿佛濕氣又回來了一樣,其實是濕氣根本沒有祛除,拔罐,只能去外濕,所有對于濕氣重,還是建議以食療為主。
拔罐后出現(xiàn)點狀紫紅色小瘡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熱痛感或少量水珠溢出。屬正常反應,持續(xù)1-5天就可消失。
a、罐斑或罐壁有少許水珠水氣——體內(nèi)多有濕氣。
b、罐斑紫紅、紫黑,并有水珠或水氣——體內(nèi)多有濕熱。
c、罐斑鮮紅——陰虛火旺。
d、罐斑鮮紅并伴有發(fā)熱耳體——體內(nèi)有熱毒。
e、罐斑紫紅或紫黑——熱毒或瘀血。
f、罐斑紫黑而黯——瘀血或受寒。
g、罐斑印淡紫發(fā)青伴有斑塊——外感風寒。
h、罐斑印呈散開紫斑,深淺不一——氣滯血瘀。
C、特性
a、罐印數(shù)日不退,常表示病程久。
b、吸拔后無罐印或有啟罐后立即消失,邪較輕。
c、被拔部位5分鐘內(nèi)出現(xiàn)明顯吸拔體癥,該部位是有病部位。
d、走罐后有紅色小點集中于穴位,說明所在的臟腑異常。
e、開始拔罐時,罐印色較深,幾次后斑色變淡,邪氣消失。
f、罐斑較暗者,面色多不光澤,色澤較暗,粗糙
導讀: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隔姜灸療的方法應用很廣,所以我們要對其有一定的了解。
什么是隔姜灸?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類似的灸法還有隔鹽灸、隔蒜灸等。
操作方法:用鮮生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穿刺數(shù)孔;放在應灸的部位,上置艾炷,然后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壯,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被灸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姜片。
適應癥:
隔姜灸療的方法應用很廣,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泄瀉、風寒濕痹和外感表證等。
如胃病(尤其是虛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當臍上4寸,前正中線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處)和內(nèi)關(在前臂掌側(cè),當大陵穴與曲澤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穴,把生姜切成約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寶塔糖樣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約灸45分鐘,每日兩次。
特別要注意,在施灸過程中,若被灸者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