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會的準確位置圖
養(yǎng)生的吃的。
“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忍饑者長壽,耐寒者體健?!别B(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量才更好。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聽會的準確位置圖”,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怎樣正確按摩聽會穴三、按聽會穴要注意什么聽會的準確位置圖
1、聽會穴的準確位置圖
位于人體的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間切跡前,當聽宮直下,下頷骨髁狀突后緣,張口有空處取穴。
2、什么是聽會穴
別名:耳門穴,聽呵,聽訶,后關。
2.1、聽會
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后,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釋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
2.2、耳門穴
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穴名意指膽經(jīng)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tài)物散熱冷降并化為地部經(jīng)水,經(jīng)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jīng)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穴。
2.3、聽呵
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于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于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2.4、后關
后,指頭的后部,前為陰、后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后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后靜脈;布有耳大神經(jīng),皮下為面神經(jīng)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后,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
(除上述解釋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過程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外入內、從陽入陰。由于聲音傳遞的這一過程是從 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運行變化也要與此同步,表現(xiàn)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聲音感受器才能聽之而 會。)
3、按聽會穴有什么好處
聽會穴主治耳及面頰等疾患。如耳鳴、耳聾、聤耳、耳底痛、眩暈、口噤、音啞、齒痛、腮腫、口眼斜等。
現(xiàn)代又多用聽會穴治療外耳道炎、中耳炎、聾啞、神經(jīng)性耳聾、咀嚼肌痙攣、腮腺炎、下領關節(jié)炎等。
聽會穴主治耳鳴,耳聾,齒痛,口眼斜;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頜關節(jié)炎等。
五官科系統(tǒng)疾病:突發(fā)性耳聾,中耳炎,外耳道癤,顳關節(jié)功能紊亂,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痙攣;其它:面神經(jīng)麻痹,腦血管后遺癥。
怎樣正確按摩聽會穴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手法】每天3次用雙手的拇指按揉兩側聽會穴,力量稍大,以感覺有些脹疼為度,每次每穴2~3分鐘。大家想有好的聽力,不妨平時多按這個穴位。
【針刺方法】聽會穴,直刺0.3-1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聽會穴,艾條灸5-10分鐘。
按聽會穴要注意什么
按摩方向應同肌肉走向一致:沿肌肉生長方向,輕緩地,有韻律地耐心進行,皺紋同肌肉走向是呈直角的,手與皺紋呈直角運動,也就是順著肌肉的走向。如果皺紋是橫向的,就豎著按摩;皺紋是縱向的,就橫著按摩。
按摩使用的手指:按摩時以中指和無名指在皮膚上輕輕畫圈,輕到再輕就無法觸摸的程度,手指移動要有韻律感,切忌過分摩擦表皮。
按摩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5分鐘左右。在毛孔張開時按摩效果最好,所以最好在洗澡或潔面后按摩。此外,用熱毛巾敷一下也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
相關閱讀
地機的準確位置圖
1、地機穴的準確位置圖
地機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在陰陵泉直下3寸,當陰陵泉穴與三陰交穴的連線上,脛骨內側面后緣處取穴。
2、地機穴的名字由來
2.1、地機。地,脾土也。機,機巧、巧妙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隨地部經(jīng)水運化到人體各部,運化過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質為漏谷穴傳來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隨雨水的流行而運化人體各部,脾土物質的運行十分巧妙,故名。
2.2、脾舍。脾,土也。舍,來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為提供脾土物質的來源之處。本穴物質為漏谷穴傳來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質隨雨水的流行而輸送人體各部,為人體營養(yǎng)物質的重要來原之處,故名脾舍。
2.3、地箕。地,脾土也?;?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質通過本穴而運化。理同地機名解。
3、地機穴能治療哪些疾病
3.1、胃腸炎
臨床用于胃炎,腸炎,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精液缺乏,乳腺炎,下肢痿痹的治療。本穴為足太陰脾經(jīng)之郄穴,在單穴應用方面,有報道單刺地機穴治療急性乳腺炎取地機直刺1.5寸,留針20分鐘。
3.2、痛經(jīng)
三陰交為足三陰經(jīng)之交會穴,可通經(jīng)而止痛;中極為任脈穴位,可調沖任之氣,散寒行氣;次髎為治療痛經(jīng)的經(jīng)驗穴;地機乃脾經(jīng)之郄穴,能疏調脾經(jīng)經(jīng)氣而止痛。四穴合用,共奏行氣活血,溫經(jīng)止痛之功。
3.3、崩漏
關元為任脈穴與沖脈、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可清瀉三經(jīng)之濕、熱、瘀等病邪,又可疏肝理氣,邪除則脾可統(tǒng)血;隱白為脾經(jīng)的井穴,是治療崩漏的經(jīng)驗穴;公孫通沖脈,二穴配合可通調沖任,固攝經(jīng)血。
怎樣通過地機穴治病
【療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按摩手法】食指指腹點按地機穴周圍,尋找最敏感點,用拇指的指腹由輕及重地按壓敏感點,以能忍受為度。堅持按壓1 分鐘,每天進行1~2 次。
【針灸療法】直刺地機穴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部。
【艾灸療法】艾炷灸或溫針灸地機穴3~5壯,艾條灸地機穴5~10分鐘。
【按摩手法】點按、揉法、指推法。
針法:快速進針,捻轉或振顫催氣,待得氣后用徐疾補瀉補法,徐進并壓針,直至針處出現(xiàn)熱感。以熱感向涌泉穴走竄并向周圍擴散療效好。壓針最長可達15分鐘,留針20~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以食指指腹點按地機穴(位于小腿內側,膝下五寸脛骨后緣處)周圍捫按,尋找最敏感點,用拇指的指腹由輕及重地按壓敏感點,以能忍受為度。持續(xù)按壓1分鐘,疼痛會很快緩解或消失。按壓后局部可產(chǎn)生酸脹痛感,或向會陰及小腹部放射。點穴法可于經(jīng)前數(shù)日及月經(jīng)期間進行,每日1~2次。
刺激地機穴要注意什么
1、身心放松
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準確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
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chǎn)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
推拿手法的次數(shù)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恒
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導讀:缺盆穴的準確位置圖。按揉缺盆穴治療哮喘,那么缺盆穴在哪里?缺盆穴的準確位置圖,一起來看看。
缺盆穴在哪里
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出處
《素問氣府論》:缺盆各一。
缺盆穴的準確位置圖
穴名解析
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jīng)水潰缺破散并輸布人體各部。本穴物質為氣舍穴外溢而來的地部經(jīng)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后,地部經(jīng)水滿溢外散輸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狀,故名。
取穴方法
缺盆穴位于人體的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穴位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鎖骨與斜方肌之間肩胛舌骨?。ㄏ赂梗┡c鎖骨下肌之間臂叢。淺層布有鎖骨上中間神經(jīng)。深層有頸橫動、靜脈,臂叢的鎖骨上部等重要結構。
功用
寬胸利膈,止咳平喘。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
穴位配伍
配膻中、巨闕主治咳嗽。
操作方法
刺灸法:直刺0.2-0.4寸;可灸。
臨床運用
臨床用于咽喉炎,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胸腔積液,膈肌痙攣,甲狀腺疾患,肩部疼痛的治療。
穴位養(yǎng)生
按揉缺盆穴治療哮喘,用雙手手指端按壓此穴,并做環(huán)狀運動。
以上就是缺盆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導讀:承泣穴的準確位置圖。按摩承泣穴可緩解眼疲勞,那么承泣穴在哪里?承泣穴的準確位置圖,下面一起來看看。
承泣穴在哪里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出處
《針灸甲乙經(jīng)》:目不明,淚出不能言,刺承泣。
承泣穴的準確位置圖
穴名解析
承,受也。泣,淚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經(jīng)體內經(jīng)脈氣血物質由本穴而出。胃經(jīng)屬陽明經(jīng),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多氣,即是多氣態(tài)物,多血,血為受熱后變?yōu)榈募t色液體,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熱。胃經(jīng)的體表經(jīng)脈氣血運行是由頭走足,為下行,與其構成無端循環(huán)的胃經(jīng)體內經(jīng)脈部分,氣血物質的運行則為散熱上行。本穴物質即為胃經(jīng)體內經(jīng)脈氣血上行所化,在體內經(jīng)脈中,氣血物質是以氣的形式而上行,由體內經(jīng)脈出體表經(jīng)脈后經(jīng)氣冷卻液化為經(jīng)水,經(jīng)水位于胃經(jīng)之最上部,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如淚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時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與下眼眶邊緣之間。
簡易取法
瞳孔直下,當眼瞼緣與眶下緣之間。
穴位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jīng)分支及動眼神經(jīng)下支的肌支,面神經(jīng)分支。
功用
疏風清火,祛邪明目。
主治
近視、夜盲、眼顫動、眼瞼痙攣、角膜炎、視神經(jīng)萎縮、眼睛疲勞、迎風流淚、老花眼、白內障等常見的多種眼部疾病,當然需要采用其他相關穴位一同治療才能取得顯著效果。此穴是穴位療法中治療眼疾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
穴位配伍
1、承泣配風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風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2、承泣配足三里、合谷、攢竹、風池,有補益氣血,祛風清熱的作用,主治眼胞瞼外翻及口眼歪斜。
操作方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動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針沿眶下緣緩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2、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內眥,局部酸脹,可致流淚。如果針刺過深或斜刺可刺傷視神經(jīng),當深達2寸時可通過神經(jīng)管刺傷腦,造成嚴重后果。
灸法:禁灸。
臨床運用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斜視、白內障、視神經(jīng)萎縮、面神經(jīng)麻痹、面肌痙攣等。
穴位養(yǎng)生
中醫(yī)認為,承泣穴是眼睛的保健要穴。經(jīng)常按摩承泣穴,可使氣血旺盛,能夠供應眼睛足夠的血液,進而緩解眼疲勞、視力模糊等癥狀,還可防治近視。
將雙手的食指伸直,以指腹分別按揉兩側承泣穴。剛開始以較輕的力量,然后再慢慢地增強力度,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每次3分鐘,每天2次。注意手部要保持清潔,指甲不要太長,以免傷及眼球。
以上就是承泣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導讀:天窗穴的準確位置圖。按摩天窗穴可以緩解頭暈癥狀,那么天窗穴怎么找?天窗穴的準確位置圖,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天窗穴怎么找
天窗穴屬于手太陽小腸經(jīng),天窗穴位于人體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扶突穴后,與喉結相平。
天窗穴的準確位置圖
穴名解析
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風透氣之通孔也。該穴名意指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本穴物質來自二個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熱氣由本穴上行頭面天部,二是循頸項上行的炎熱之氣由里部外傳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強調由里部外傳本穴表部的這部分氣血,本穴的散熱作用如同打開了天窗一般,故名。
取穴方法
該穴位于人體的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扶突穴后,與喉結相平。
穴位解剖
在斜方肌前緣,肩胛提肌后緣,深層為頭夾??;有耳后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分支;布有頸皮神經(jīng),正當耳大神經(jīng)叢的發(fā)出部及枕小神經(jīng)。
功用
疏散內熱。
主治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
穴位配伍
配列缺穴治頸項強痛。
操作方法
1、刺法:直刺0.3~0.5寸。針刺時,不可做大幅度地提插捻轉,以免傷及血管。
2、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3、推拿:點按法、揉法。
穴位養(yǎng)生
按摩天窗穴可以緩解頭暈、出汗、惡心、嘔吐等癥狀?,F(xiàn)代醫(yī)學表明,天窗穴位置處于咽部,為氣體通道的第二道關口,與氣體進出關系密切,刺激該穴位更能有效地調控氣體出入方式及頻率,改善機體供氧量,有效緩解嘔吐癥狀。研究還表明,刺激天窗穴可改善腦部供血,從而起到減輕頭暈的作用。
操作方法:
1、先兩手中指彎曲拉鉤,略用力相互擰動,調整呼吸,盡量使自己進入深呼吸狀態(tài)。
2、用一側拇指指腹力量適中地按壓天窗穴,致局部出現(xiàn)明顯脹痛感,然后用指腹向前彈撥胸鎖乳突肌數(shù)次,再輕柔地按揉之,兩側交替進行,休息片刻再重復數(shù)次,至癥狀減輕。
注意事項:指壓天窗穴時力度適中,必須左右交替,避免同時按壓兩側天窗穴引起血壓升高,加重癥狀。
以上就是天窗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導讀:青靈穴的準確位置圖。按摩青靈穴可以治療心絞痛,那么青靈穴怎么找?青靈穴的準確位置圖,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青靈穴怎么找
在臂內側,當極泉與少海的連線上,肘橫紋上3寸,肱二頭肌的內側溝中。
出處
《太平圣惠方》:青靈二穴。
穴名解析
青靈。青,肝之色也,指穴內氣血的運行為風的橫行。靈,靈巧也。青靈名意指本穴的氣血運行為風木的橫向運行方式。本穴物質為極泉穴下傳血液的氣化之氣,在本穴的運行過程中,它因散熱而縮合為水濕云氣并以云氣的方式向下傳輸,表現(xiàn)出風木的靈巧特征,故名青靈。青靈泉名意與青靈名同,泉指天部運行的云氣中富含水濕。
青靈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舉臂,在少海與極泉的連線上,少海上3寸,肱二頭肌的尺側緣。
簡易取法
在少海穴上3寸,肱二頭肌的尺側溝中。
穴位解剖
淺層有臂內側皮神經(jīng)、前臂內側皮神經(jīng),貴要靜脈等結構。深層有肱動、靜脈,正中神經(jīng)、尺神經(jīng),尺側上副動、靜脈和肱三頭肌等結構。
功用
疏經(jīng)活絡,清頭明目。
主治
目黃,頭痛,脅痛,肩臂痛。
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可治療肩臂痛;配光明穴,可治療老年目不明。
操作方法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臨床運用
現(xiàn)代常用青靈穴治療神經(jīng)性頭痛,心絞痛,肋間神經(jīng)痛,肩背疼痛和間歇熱等。
穴位養(yǎng)生
正確按摩青靈穴具有理氣止痛、寬胸寧心的作用,還能夠有效治療頭痛振寒、目黃、肋痛、肩臂疼痛、肩胛及前臂肌肉痙攣等疾患;經(jīng)常按壓青靈穴還能夠治療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疾病,如心絞痛等;也能夠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疾病,如神經(jīng)性頭痛、肋間神經(jīng)痛等,除此之外,配合肩髑穴、曲池穴,還能治療肩臂痛。
取穴位的時候要正坐,抬起右臂與肩平,肘彎屈,小臂向上,左手五指并攏,將小指放在手臂內側肘橫紋處,拇指按壓所在之處有酸痛感,除拇指以外,其余四指放于臂下,輕托手臂,用拇指的指腹輕輕揉按穴位,每天早晚左右穴位各按揉1次,每次大約按揉l(xiāng)~3分鐘。
相關論述
1、《銅人針灸經(jīng)》:治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2、《針灸大成》:主目黃頭痛。
3、《類經(jīng)圖翼》:振寒脅痛,肩臂不舉。
以上就是青靈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導讀:陰包穴的準確位置圖。按摩陰包穴防肝病,那么陰包穴怎么找?陰包穴的準確位置圖,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陰包穴怎么找
陰包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內側,當股骨上髁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穴名解析
陰,水也。包,收也。該穴名意指肝經(jīng)的水濕之氣在此為云集之狀。本穴物質為曲泉穴傳來的弱小陰濕水氣及足五里穴外滲下行的地部經(jīng)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濕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經(jīng)水濕的包收之地,故名。陰胞名意與陰包同。
陰包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屈膝正坐或臥位,當股骨內上髁上4寸即曲泉穴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處取穴。
穴位解剖
在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內收長肌中點,深層為內收短??;有股動、靜脈,旋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股前皮神經(jīng),閉孔神經(jīng)淺、深支。
功用
調經(jīng)止痛,利尿通淋。
主治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月經(jīng)不調,盆腔炎,遺尿,小便不利。
其他疾?。貉韧?,骶髂關節(jié)炎,腰肌勞損,腹股溝淋巴結炎。
穴位配伍
配交信穴治月經(jīng)不調;配關元穴、腎俞穴治氣虛不固之遺尿;配箕門穴、足五里穴、血海穴治膝股內側疼痛,小兒麻痹的肌萎縮。
操作方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可向周圍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穴位養(yǎng)生
按摩陰包穴防肝病
1、自我操作時坐在床上,兩腳掌相對并在一起,握拳用同側的掌指關節(jié)由上向下輕敲繃起的那根筋(這是肝經(jīng)的線路)或者正坐位雙腳著地,同側小指掌指關節(jié)輕敲大腿內側亦可,3-5遍后,陰包穴會有強烈痛點,嚴重者痛不可摸,多數(shù)人左側痛感強于右側。
2、自我操作時用食指向腳踝方向勾住太沖穴然后點揉,如果有痛點可以用拇指向下點揉至趾蹼處的行間穴。此穴可泄肝火改善情緒異常、煩躁口苦、凌晨1點~3點易醒等癥。
以上就是陰包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