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蓮的藥用價值_朱砂蓮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身體是智能的載體,是事業(yè)的本錢。對自己晚年負(fù)責(zé),就不應(yīng)該對晚年的健康透支。古往今來,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養(yǎng)生不應(yīng)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jī),而應(yīng)從年輕開始。就中醫(yī)養(yǎng)生話題,您是如何看待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xì)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朱砂蓮的藥用價值_朱砂蓮的副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朱砂蓮的藥用價值
朱砂蓮,一種稀有名貴的藥材,歷來被視為治療胃疼痛的特效藥。夏季游山者因受暑熱而肚痛或胃痛,磨水飲服,見效特快。它以根莖入藥,性寒,味辛苦。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腸炎,下痢腹痛,胃脘痛,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癰癤腫痛,外傷出血。朱砂蓮具有傷腎的副作用,已經(jīng)設(shè)定為處方藥。嚴(yán)格管理,防止腎衰竭事故發(fā)生。
藥用根,民間有用作補(bǔ)虛鎮(zhèn)痛,治癲癎,狂犬病和毒蛇咬傷。
它以根莖入藥,性寒,味辛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力。 2~5分,研粉或磨汁服,外用適量,研粉或磨汁搽敷患處。
《蜀本草》,“主解百毒,消痰,祛大熱,療頭痛,辟瘟疫。”
《本草經(jīng)疏》,“治疔瘡。”
《草木便方》,“喉痹牙痛火眼滅。打痧氣痛腰脅痛,生肌長肉功能烈?!?/p>
《天寶本草》,“解熱清心,安魂定魄。治頭暈,婦女白帶,男子淋證。”
《分類草藥性》,“跌打損傷,痧氣腹痛,牙痛,吐血之要藥?!?/p>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研末。
治牙痛,朱砂蓮配成5%糊劑,置于齲齒髓腔內(nèi),有顯著的止痛效果?;蛴帽酒饭畏?用白酒吞服0.5~1g,每日1~2g,一般服藥10~20min即生效。
治癰癤腫痛,朱砂蓮磨粉用酒或醋調(diào),直接涂于患處。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以朱砂蓮為主綜合治療,觀察200例全部治愈(全身及胃腸道癥狀消失,大便次數(shù),性質(zhì)均恢復(fù)正常)。治愈時間最短1天,最長8天,平均4天。據(jù)觀察,本品有收斂,止痛作用,可能還有抑菌,殺菌作用。用法,取朱砂蓮塊根,洗凈曬干研粉口服,每次0.3~0.5克,每日3次,同時輔以VB,VC,10%氯化鉀及助消化藥(胰蛋白酶淀,粉酶,乳酸鈣),脫水明顯者適當(dāng)補(bǔ)液。
朱砂蓮的藤莖,果實(shí)在甘肅地區(qū)作防己,馬兜鈴入藥。
四川地區(qū)所用的朱砂蓮為同屬植物避蛇生的塊根,功效相同。
朱砂蓮的副作用
《廣西中藥志》,"虛弱者忌用。"
朱砂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功能主治清火消腫,散血止痛,解蛇毒。治紅白痢疾,胸,腹,喉痛,毒蛇咬傷。(性味以下出《廣西中藥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研末。
相關(guān)閱讀
不認(rèn)識白朱砂蓮的朋友們不會了解白朱砂蓮有什么功效和作用,白朱砂蓮是一種中藥材,很多人都只是在形態(tài)上認(rèn)識,所以很難了解到白朱砂蓮真正能夠帶給人們的身體哪些好處,這些需要我們深入去認(rèn)識白朱砂蓮這種藥材了。
【別名】朱砂蓮、一點(diǎn)血、躲蛇生、毒蛇藥、避蛇生。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背蛇生的塊根。
【原形態(tài)】背蛇生 多年生具塊狀宿根的草質(zhì)纏繞藤本,全株無毛。葉互生;葉柄長7-14cm;葉片三角狀心臟形,生于莖下部的老葉長約12cm,寬約11cm,先端鈍,基部心形,上面綠色,下面粉綠色,兩面都不見有露出的油點(diǎn),基出脈5-7條,網(wǎng)脈不顯著,花單生或2-3朵成總狀花序著生于葉腋或小枝基部;花梗長約1.5cm,基部有1片卵形小苞片;花被紫藍(lán)色,全長約3.5cm,下部管狀,長約1.5cm,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徑約5mm,上部唇形,上唇向一側(cè)壓扁,長圓形,長約2cm,寬約4mm,有平行脈5條,先端鈍圓而具小尖頭,下唇極短;花藥卵形,長約1.5mm;蕊柱體先端6裂。蒴果倒卵形,基部下延,連柄長約7cm,有斑點(diǎn)和縱棱6條?;ㄆ?1月至次年2月,果熟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灰?guī)r隙地或山谷灌叢中。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紡錘形多結(jié)節(jié)狀,長約10cm,直徑4-6cm。表面淺褐色,具多數(shù)疣狀突起和不規(guī)則的皺紋,并有殘留的須根。質(zhì)重而硬,不易折斷,斷面暗紅色或淡黃棕色。氣特異,味極苦。
【化學(xué)成份】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A、C,朱砂蓮素(tuberosinone),朱砂蓮甙(tuberosinone-N-β-glucoside),3,4-亞甲二氧基-10-羥基馬兜鈴內(nèi)酰胺-N-β-D葡萄糖甙(3,4-methylene-dioxy-l0-hydroxy-aristololactam-N-β-D-glucoside),3,4-亞甲二氧基-10-羥基馬兜鈴內(nèi)酰胺(3,4-methylenedioxy-10-hydroxy-aris-tololactam)和3,4-亞甲二氧基-12-甲氧基馬兜鈴內(nèi)酰胺-N-β-D-葡萄糖甙(3,4-methylenedioxy-12-methoxy-aristololactam-N-β-D-glucoside)。
【性味】苦;辛;寒
【歸經(jīng)】心;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理氣止痛。主濕熱痢疾;泄瀉;脘腹疼痛;咽喉腫痛;肺結(jié)核;毒蛇咬傷;癰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g,鮮品量酌加;或研末,每次0.5-1g,每日2次。外用:適量,磨粉,酒或醋調(diào)涂。
【注意】孕婦禁服,脾胃虛寒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由以上對白朱砂蓮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白朱砂蓮對人體的幫助還是比較大的,可以改善人體的一些不好的癥狀,對人體是很有用的一種藥材。
朱砂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朱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學(xué)品名稱:HgS)的天然礦石,大紅色,有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屬三方晶系。朱砂主要成份為硫化汞,但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瀝青質(zhì)等。朱砂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認(rèn)識不甚一致;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殺滅皮膚細(xì)菌和寄生蟲。 朱砂為汞的化合物,汞與蛋白質(zhì)中的巰基有特別的親合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和活動。進(jìn)入體內(nèi)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腎,而引起肝腎損害,并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損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安神,定驚,明日,解毒。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眩暈,目昏,腫毒,瘡瘍,疥癬。內(nèi)服:研末,1~3分;入丸、散或拌染他藥同煎。并作丸藥之掛衣。外用:合他藥研末干撒。
2、用法用量
0.1~0.5克,多入丸、散,不宜人煎劑,外用適量。用治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癲癇發(fā)狂、小兒驚風(fēng)、視物昏花、口瘡、喉痹、瘡瘍腫毒。
朱砂的副作用
1、不宜久服、多服。
2、《吳普本草》:畏磁石。惡咸水。
3、《藥對》:忌一切血。
4、《本草從新》:獨(dú)用多用,令人呆悶。
朱砂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治風(fēng)邪諸痢,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fā)撲地,口吐白沫,口噤戴眼,年歲深遠(yuǎn)者:辰砂(光明者,研)一兩,酸棗仁(微炒,研),乳香(光瑩者,研)各半兩。上三味合研令勻,先令病人盡量飲酒沉醉,次取藥五錢匕,酒一盞,調(diào)下,于靜室中安睡,勿令驚動。(《圣濟(jì)總錄》丹砂丸)。
2、治喜怒無極,發(fā)狂:辰砂、白礬、郁金。為末,蜜丸。薄荷湯送下十丸。(《士材三書》辰砂丸)。
3、治一切驚憂思慮或夢思恍惚,作事多忘,但是一切心氣不足,癲癇狂亂,悉皆治之:顆塊朱砂二兩,獖豬心二個,燈心三兩。上將豬心切開,入朱砂、燈心在內(nèi),麻線系合,于銀石器內(nèi)煮一伏時出,不用豬心及燈心,只將朱砂研極細(xì),用真茯神末二兩,酒煮薄糊,和朱砂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九丸至十五丸,加至二十一丸,用去心麥門冬煎湯下。癲癇至甚者,乳香、人參湯下。夜寢不寐或多亂夢,炒酸棗仁湯下。(《百一選方》歸神丹)。
4、治產(chǎn)后顛狂,敗血及邪氣入心:辰砂一、二錢。研細(xì)飛過,用飲兒乳汁三、四茶匙調(diào)濕,以紫項(xiàng)地龍一條,入藥滾三滾,刮凈,去地龍,入無灰酒一盞,分作三、四次服。(《綱目》)。
導(dǎo)讀:中藥朱砂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xì)介紹朱砂的功效與作用、朱砂圖片、朱砂的藥用價值、朱砂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朱砂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朱砂簡介朱砂圖片 朱砂的功效與作用朱砂的藥用價值朱砂的藥用附方朱砂的臨床應(yīng)用朱砂的用途朱砂的副作用朱砂簡介
朱砂,中藥名。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采挖后,選取純凈者,用磁鐵吸凈含鐵的雜質(zhì),再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本品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至褐紅色,具光澤。體重,質(zhì)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者有閃爍的光澤。氣微,味淡。
朱砂圖片
朱砂的功效與作用
鎮(zhèn)心安神;清熱解毒;明目。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癥;眩暈;目昏;腫毒;瘡瘍。用于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癲癇發(fā)狂,小兒驚風(fēng),視物昏花,口瘡,喉痹,瘡瘍腫毒。
1、《本經(jīng)》:養(yǎng)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
2、《別錄》: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悅澤人面,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瘺諸瘡。
3、《藥性論》:鎮(zhèn)心,主抽風(fēng)。
4、《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治瘡疥痂息肉,服并涂用。
5、《珍珠囊》:心熱非此不能除。
6、李杲: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
7、《醫(yī)學(xué)入門》:痘瘡將出,服之解毒,令出少。治心熱煩跺。潤肺止渴,清肝明目,兼辟邪惡瘟疫,破癥瘕,下死胎。
8、《綱目》:治驚癇,解胎毒、痘毒,驅(qū)邪瘧,能發(fā)汗。
9、《本草從新》:定顛狂,止牙疼。
朱砂的藥用價值
【藥名】朱砂
【別名】辰砂、丹粟、丹砂、朱丹、赤丹、汞沙、真朱、光明砂。
【入藥部分】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采挖后,選取純凈者,用磁鐵吸凈含鐵的雜質(zhì),再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
【炮制方法】朱砂粉,取朱砂,用磁鐵吸去鐵屑,或照水飛法(礦物藥在濕潤條件下研磨,再借粗細(xì)粉在水里不同的懸浮性取得極細(xì)粉末的方法。)水飛,晾干或40℃以下干燥。為朱紅色極細(xì)粉末,體輕,以手指撮之無粒狀物,以磁鐵吸之,無鐵末。氣微,味淡。
【性味】甘,微寒。
【歸經(jīng)】歸心經(jīng)。
【功效】清心鎮(zhèn)驚,安神,明目,解毒。
【主治】用于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癲癇發(fā)狂,小兒驚風(fēng),視物昏花,口瘡,喉痹,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劑。外用適量。
【禁忌】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孕婦及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朱砂的藥用附方
1、治喜怒無極,發(fā)狂:辰砂、白礬、郁金。為末,蜜丸。薄荷湯送下十丸。(《士材三書》辰砂丸)
2、治一切驚憂思慮或夢思恍惚,作事多忘,但是一切心氣不足,癲癇狂亂,悉皆治之:顆塊朱砂二兩,獖豬心二個,燈心三兩。上將豬心切開,入朱砂、燈心在內(nèi),麻線系合,于銀石器內(nèi)煮一伏時出,不用豬心及燈心,只將朱砂研極細(xì),用真茯神末二兩,酒煮薄糊,和朱砂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九丸至十五丸,加至二十一丸,用去心麥門冬煎湯下。癲癇至甚者,乳香、人參湯下。夜寢不寐或多亂夢,炒酸棗仁湯下。(《百一選方》歸神丹)
3、治產(chǎn)后顛狂,敗血及邪氣入心:辰砂一、二錢。研細(xì)飛過,用飲兒乳汁三、四茶匙調(diào)濕,以紫項(xiàng)地龍一條,入藥滾三滾,刮凈,去地龍,入無灰酒一盞,分作三、四次服。(《綱目》)
4、治心神昏亂,驚悸怔忡,寢寐不安:朱砂、黃連各半兩,當(dāng)歸二錢,生地黃三錢,甘草二錢。上為細(xì)末,酒泡蒸餅,丸如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臥時津液下。(《醫(yī)宗金監(jiān)》朱砂安神丸)
5、治心虛遺精:豬心一個,批片相連,以飛過朱砂末摻入,線縛:白水煮熟食之。(《唐瑤經(jīng)驗(yàn)方》)
6、治眼昏暗,能令徹視見遠(yuǎn):朱砂半兩(細(xì)研),青羊膽一枚。上以朱砂末入膽中,懸屋西北角,陰干,白日取出,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后,以粥飲下十丸。(《圣惠方》朱砂丸)
7、明目:光明砂(丹砂中之最上者)一兩,神曲四兩,磁石二兩。上三味末之,煉蜜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不禁,常服益眼力。(《千金方》神曲丸)
8、治喉咽腫痛,咽物妨悶:丹砂一分(研,水飛),芒硝一兩半(研)。上二味再同研勻,每用一字,時時吹入喉中。(《圣濟(jì)總錄》丹砂散)
9、治諸般吐血:丹砂(研飛),蛤粉。上二味等分,研細(xì)合和令勻,每服二錢匕,溫灑調(diào)下。(《圣濟(jì)總錄》朱粉散)
10、治沙蜂叮螫:朱砂末,水涂之。(《摘元方》)
朱砂的臨床應(yīng)用
1、用于心神不寧,心悸,失眠。朱砂甘寒質(zhì)重,專入心經(jīng),寒能清熱;重能鎮(zhèn)怯。所以朱砂既可重鎮(zhèn)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適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煩躁不眠,每與黃連、蓮子心等合用,以增強(qiáng)清心安神作用。亦可用治其它原因之心神不寧,若心血虛者,可與當(dāng)歸、生地黃等配伍,如朱砂安神丸;陰血虛者,又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當(dāng)歸等養(yǎng)心安神藥配伍;驚恐或心氣虛心神不寧者,將本品納入豬心中燉服即可。
2、用于驚風(fēng),癲癇。本品重鎮(zhèn),有鎮(zhèn)驚安神之功。用治高熱神昏、驚厥,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fēng)藥物同用,如安宮牛黃丸;治小兒急驚風(fēng),多與牛黃、全蝎、鉤藤等配伍,如牛黃散;用治癲癇卒昏抽搐,每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
3、用于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本品性寒,有較強(qiáng)的清熱解毒作用,內(nèi)服、外用均效。治療瘡瘍腫毒,多與雄黃、大戟、山慈菇等配伍,如紫金錠;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多與冰片、硼砂等配伍,如冰硼散。
朱砂的用途
朱砂,古時稱作丹,其主要化學(xué)成分是硫化汞(HgS),在我國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都有出產(chǎn)。用這種顏料染成的紅色非常純正、鮮艷。《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著一位名叫清的寡婦的祖先在重慶涪陵地區(qū)挖掘丹礦,世代經(jīng)營,成為當(dāng)?shù)赜忻拶Z的故事。由此可見,在秦漢之際,這種紅色顏料的應(yīng)用廣泛。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彩繪印花絲織品中,有不少花紋就是用朱砂繪制成的,這些朱砂顆粒研磨得又細(xì)又勻,埋葬時間雖長達(dá)兩千多年,但織物的色澤依然鮮艷無比??梢娢鳚h時期煉制和使用朱砂的技術(shù)水平是相當(dāng)高超的。
東漢之后,為尋求長生不老丹而興起的煉丹術(shù),使中國人對無機(jī)化學(xué)的認(rèn)識有了很大提高,并逐漸開始運(yùn)用化學(xué)方法生產(chǎn)朱砂。為與天然朱砂區(qū)別,古時的人們將人造的硫化汞(HgS)稱為銀朱或紫粉霜。其主要原料為硫磺和水銀(汞),是在特制的容器里,按一定的火候提煉而成的,這是我國最早采用化學(xué)方法煉制的顏料。人造朱砂還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外銷產(chǎn)品,曾遠(yuǎn)銷至日本等國。
古時辰砂又被稱為丹砂或朱砂,許多古代女子都直接以朱砂為名,那一點(diǎn)鮮紅像是凝結(jié)了中國五千年的悠悠情怨,十分麗,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辰砂用來磨墨,是可以磨出彩墨的,很像女孩子多變的內(nèi)心,藏著一份外剛內(nèi)柔的情懷。
朱砂的副作用
現(xiàn)代研究表明,朱砂內(nèi)服過量可引起毒性。中毒表現(xiàn)為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等;初期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咽喉腫痛,食欲不振,重者可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常表現(xiàn)在中毒后期,血壓下降,心率紊亂或中毒性心肌炎等。汞吸收入血后通過生物膜進(jìn)入紅細(xì)胞與血紅蛋白的巰基(-SH)結(jié)合,可侵害腦細(xì)胞、胎兒、精子、卵子、心、肝、腎等,還可抑制多種酶的活性,嚴(yán)重時發(fā)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以上就是一些朱砂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rèn)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朱砂根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治上感,扁桃體炎,急性咽峽炎,白喉,丹毒,淋巴結(jié)炎,勞傷吐血,心胃氣痛,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2、用于什么病癥
治上感,扁桃體炎,急性咽峽炎,白喉,丹毒,淋巴結(jié)炎,勞傷吐血,心胃氣痛,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為丸、浸酒。外用:搗敷。
朱砂根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朱砂根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朱砂根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虛弱者慎用。
3、飲食禁忌
3.1、朱砂根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朱砂根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綱目》。
1.1、別名:鳳凰腸、老鼠尾(《生草藥性備要》),平地木、石青子、涼傘遮金珠、山豆根、地楊梅(《植物名實(shí)圖考》),散血丹、浪傘根、金雞爪(《嶺南采藥錄》),高腳羅傘(《陸川本草》),小羅傘(《南寧市藥物志》),土丹皮(《廣西中藥志》),金鎖匙、開喉箭、三條根、三兩金、高茶風(fēng)、鐵涼傘、雪里開花(《湖南藥物志》)。
1.2、藥材來源:為紫金牛科植物朱砂根的根。
1.3、生境分布:分布于中國西藏東南部至臺灣,湖北至海南島等地區(qū)。
1.4、性味歸經(jīng):苦辛,涼。
1.5、采收和儲藏:秋后采挖根部,洗凈曬干。
1.6、化學(xué)成分:含紫金牛醌、無羈萜、p-谷甾醇、巖白菜素、無機(jī)元素、朱砂根苷、朱砂根新苷A、朱砂根新苷B、百兩金皂苷A、百兩金皂苷B、11-o-沒食子酰基巖白菜素、11-o-香草酰基巖白菜素、11-o-丁香?;鶐r白菜素、仙客來亭A、環(huán)縮酚肽。有抗生育、止咳平喘、驅(qū)蟲和殺蟲、抑菌作用。
1.7、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治上感,扁桃體炎,急性咽峽炎,白喉,丹毒,淋巴結(jié)炎,勞傷吐血,心胃氣痛,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1.8、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為丸、浸酒。外用:搗敷。
2、《綱目》:治咽喉腫痹,磨水或醋咽之。
3、《生草藥性備要)):治痰火,跌打,去瘀生新,寬筋續(xù)骨。
4、《嶺南采藥錄》:治小兒干(疳)痞。
5、《廣西中藥志》:治風(fēng)濕骨痛,鶴膝風(fēng)。
6、《湖南藥物志》:治勞傷吐血,血崩,心胃氣痛,腹脹腹痛。
7、《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
鐵線蓮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鐵線蓮(Clematis florida Thunb.),別名鐵線牡丹、番蓮、金包銀、山木通、番蓮、威靈仙;為毛茛科 、鐵線蓮屬植物,多數(shù)為落葉或常綠草質(zhì)藤本,花期從早春到晚秋(也有少數(shù)冬天開花的品種),果期夏季。有若干個種、變種及其品種和雜交種,可栽培供園林觀賞用。鐵線蓮享有“藤本花卉皇后”之美稱,花期6~9月,花色一般為白色,花有芳香氣味, 鐵線蓮可作展覽用切花,可用于攀緣常綠或落葉喬灌木上,可用作地被;以根及全草入藥。利尿,理氣通便,活血止痛。用于小便不利,腹脹,便閉;外用治關(guān)節(jié)腫痛,蟲蛇咬傷。草質(zhì)藤本,長約1~2米。莖棕色或紫紅色,具六條縱紋,節(jié)部膨大,被稀疏短柔毛。二回三出復(fù)葉,連葉柄長達(dá)12厘米;小葉片狹卵形至披針形,長2~6厘米,寬1~2厘米,頂端鈍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全緣,極稀有分裂,兩面均不被毛,脈紋不顯;小葉柄清晰能見,短或長達(dá)1厘米;葉柄長4厘米。分布于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生于低山區(qū)的丘陵灌叢中,山谷、路旁及小溪邊。日本有栽培。
2、用法用量
2.1、采集:秋、冬季采。
2.2、功能主治:①《國藥的藥理學(xué)》:根為尿酸癥藥,用于痛風(fēng)。又治中風(fēng),積聚,黃疸。②《中國藥植圖鑒》:利尿通經(jīng)。利尿;通絡(luò);理氣通便;解毒。主主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小便不利;閉經(jīng);便秘腹脹;風(fēng)火牙痛;眼起星翳;蟲蛇咬傷;黃疸。
2.3、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鮮葉加酒或食鹽搗爛敷患處。
鐵線蓮的副作用
一般沒有特殊副作用。
鐵線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國藥的藥理學(xué)》:根為尿酸癥藥,用于痛風(fēng)。又治中風(fēng),積聚,黃疸。
2、《中國藥植圖鑒》:利尿通經(jīng)。
3、治蟲蛇咬傷:鐵線蓮全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
4、治風(fēng)火牙痛:鮮鐵線蓮根,加食鹽搗爛,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
5、治眼起星翳:鮮鐵線蓮根,搗爛,塞鼻孔,左目塞右孔,右目塞左孔。(《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觀音蓮的藥用價值
觀音蓮,又稱黑葉芋、黑葉觀音蓮,為天南星科海芋屬觀葉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肉質(zhì)塊莖,并容易分蘗形成叢生植物,葉為箭形盾狀,花為佛焰花序,從莖端抽生,喜溫濕潤、半陰的生長環(huán)境。 被習(xí)慣上稱為觀音蓮的有兩種植物,一種是天南星科海芋屬的觀音蓮又稱龜甲芋、黑葉芋、黑葉觀音蓮。另一種則是景天科長生草屬的多肉植物觀音蓮。兩者有明顯不同。本詞條介紹的是黑葉觀音蓮。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圓柱形,粗短。表面棕色,橫斷面可見黃白色維管束。葉柄長25-40cm,直徑約3.5mm,禾稈色,草質(zhì),密被銹色的腺狀毛;葉片三角狀長圓形,長25-40cm,寬18-30cm,四回羽狀細(xì)裂,膜質(zhì),褐綠色;葉軸及羽軸有銹色腺毛,葉軸中部以上常有1-3枚珠芽腋生于羽片基部。孢子囊群圓而小,近頂生于小脈上。氣微,味微澀。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稀子蕨內(nèi)酯(mukagolactone),稀子蕨素(monachosorin)A、B、C。
【性味】微苦;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止痛。主風(fēng)濕骨痛;跌打傷痛;疝氣痛【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觀音蓮的副作用
觀音蓮作為一種中藥,副作用是比較小的。一般說來,中藥的副作用是比西藥小的,為了能放心使用觀音蓮,建議服藥前到醫(yī)院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
觀音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觀音蓮的醫(yī)載:
1、《峨嵋藥植》:治刀傷。
2、《廣西藥植名錄》:葉:治跌打,下水,治疝氣。
3、《廣西植物名錄》:全株:清熱祛濕,活血散瘀。治跌打。
觀音蓮的選方:
1、治感冒暑氣,頭痛身倦:觀音蓮根用濕紙封,煨熱之,擦頭額及腰脊、前后心、手彎腳彎,可令人遍身順適《嶺南采藥錄》。
2、治風(fēng)熱頭痛:觀音蓮苗(切片),貼患部。(《廣西中草藥》)。
3、治絞腸痧腹痛:觀音蓮四兩(炒黃),掃管葉(崗松)二兩(炒黃)。先將觀音蓮煎好,再將掃管葉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溫服。忌欽米湯。(《嶺南草藥志》)。
4、治腸傷寒:觀音蓮(切片)四兩,加米一兩及生繡鐵釘二枚炒黃,加水適量煎服?!稄V西中草藥》。
5、治婦人赤自帶下:觀音蓮切細(xì)和米炒,加糖煮食。(《嶺南采藥錄》)。
6、治風(fēng)濕骨痛:觀音蓮一厚片。先將樟腦少許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腦,趁火未熄,速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7、治痔瘡便血:觀音蓮二斤煮雞,煮十二小時,取湯飲之,亦可將雞共服下。(《嶺南草藥志》)。
8、治癰疽腫毒大瘡:觀音蓮切片,火焰熱貼,冷又換熱者。(《生草藥性備要》)。
9、治背癰:觀音蓮和酒糟搗爛敷患處(已潰者勿用)。(《嶺南草藥志》)。
半枝蓮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半枝蓮(學(xué)名: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江蘇省植物藥材志),別稱:趕山鞭(四川成都)、瘦黃芩(四川普格),牙刷草(江蘇蘇州),田基草(江蘇宜興),水黃芩(江蘇南京),狹葉韓信草(廣州植物志)。[1] 是馬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半支蓮株高可達(dá)55厘米,叢生密集,花繁艷麗,花期又長,是裝飾草地、坡地和路邊的優(yōu)良配花,亦宜花壇邊緣和花境栽植,盆栽小巧玲瓏,可陳列在陽臺、窗臺、走廊、門前、池邊和庭院等多種場所觀賞。分布于阿根廷、巴西南部、烏拉圭以及中國大陸的公園等地,常生于逸生,原產(chǎn)于南美洲。半支蓮全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抗癌等功能。性寒味酸,全草含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成分。有涼血解毒,散瘀止痛,消腫和清熱利濕之功效。
2、用法用量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腫,定痛。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黃疸,咽喉疼痛,肺癰,疔瘡,瘰疬,瘡毒,癌腫,跌打刀傷,蛇咬傷。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半枝蓮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半枝蓮的副作用
血虛者不宜,孕婦慎服。
半枝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治吐血、咯血:鮮狹葉韓信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diào)蜜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2、治尿道炎,小便尿血疼痛:鮮狹葉韓信草一兩,洗凈,煎湯,調(diào)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3、治熱性血痢:小韓信草二兩,煎服。(《廣西藥植圖志》)。
4、治痢疾:鮮狹葉韓信草三至五兩,搗爛絞汁服;或干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肝炎:鮮半枝蓮五錢,紅棗五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胃氣痛:干狹葉韓信草一兩,和豬肚或雞一只(去頭及腳尖,內(nèi)臟),水、酒各半燉熱,分二、三次服。(《泉州本草》)。
7、治咽喉腫痛:鮮狹葉韓信草八錢,鮮馬鞭草八錢,食鹽少許。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珍珠蓮的藥用價值
根據(jù)不同的植物形態(tài),珍珠蓮可分為兩種類別,有不同的作用和用法。
1、別名石彭子、崖石榴、巴梨子、崖荔子、石彭彭、小木蓮、冰粉子,為桑科珍珠蓮,以藤、根入藥,主要分布在江西和華南各省,生于低山疏林或山麓、山谷及溪邊樹叢中。其植物形態(tài)是一種常綠攀緣灌木,小枝具棕黃色柔毛。葉革質(zhì),卵形至長橢圓形,長4~12厘米,寬2.5~3.5厘米,基部圓形或楔形,先端長尖或尾狀,全緣或略帶微波狀,表面深綠色,有光澤,無毛,背面乳綠色,具柔毛,葉脈通常6~8對,基部為3出脈,葉柄粗壯,長約2厘米,初有密毛,后漸光滑?;▎涡?隱頭花序,雌雄花均著生于球形的花托內(nèi),花托單生或成對著生于葉腋,無梗,托下苞片4枚,不脫落。瘦果多數(shù),藏于花托內(nèi),花托發(fā)育成卵圓形或球形假果稱為“無花果”,或“隱花果”。
1.1、功能主治:祛風(fēng)化濕。主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乳腺炎、消腫止痛、解毒殺蟲、脫臼、乳癰、瘡癤、癬癥。
1.2、用法用量:①內(nèi)服:煎湯,30~60g。②外用:適量,搗敷;或和米湯磨汁敷。
2、別名毛發(fā)唐松草,為毛茛科唐松草屬植物毛發(fā)唐松草或細(xì)絲唐松草,以根入藥,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生于陰濕山地灌木叢中。其植物形態(tài)為多年生草本,無毛。根簇生,肉質(zhì)細(xì)長紡錘形,皮層松脆,干后易剝落,斷面黃色。莖高達(dá)100厘米,較纖細(xì)。3回3出或近羽狀復(fù)葉;小葉卵形或菱狀卵形、橢圓形或楔狀倒卵形,長0.8~2厘米。寬0.6~1.6厘米,3淺裂,脈不明顯,頂端小葉較大,側(cè)葉較小,上面淡綠色,下面灰白色,光滑無毛,圓錐花序腋生,分枝纖細(xì),稀疏,末回分枝常生花3朵;花梗絲形;萼片4,白色,橢圓形成狹倒卵形;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花藥頂端鈍,花絲抉條形斌絲形;心皮2~3(~5),花柱短,柱頭具狹翅。瘦果斜狹卵形,稍扁,長3~3.5厘米,縱肋8。
2.1、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炎止瀉。用于小兒高熱、驚風(fēng)、肺炎、百日咳、膀胱炎、腸炎、腳氣病等癥狀。
2.2、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
珍珠蓮的副作用
珍珠蓮沒有特殊的副作用,但仍需謹(jǐn)遵醫(yī)囑。
珍珠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附方偏方
1、【傈僳藥】母質(zhì)俄:根治小兒高熱,驚風(fēng),肺炎,膀胱炎,百日咳,腳氣病,腸炎,痢疾《怒江藥》、《滇省志》。
2、【白藥】馬尾連、馬尾黃連:根及根莖治腸炎,痢疾,黃疸,目赤腫痛《大理資志》。
3、【彝藥】木吾補(bǔ)蘇、魯補(bǔ)蘇、達(dá)古契斯惹、金狗尾巴、馬尾連:其根、葉主治眼疾,腹瀉,燒傷,喉疾,小兒熱病及干瘡等癥;多枝唐松草T.和高原唐松草T.功用相同,亦作木吾撲蘇人藥《彝植藥》。
4、【侗藥】良鬧:根治慢性胃腸炎
書籍記載
珍珠蓮在《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均有收錄。
旱蓮的藥用價值
主治:肝腎不足,眩暈耳鳴,視物昏花,腰膝酸軟,發(fā)白齒搖,勞淋帶濁,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服:煎湯,0.3~1兩;熬膏、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撒或搗絨塞鼻。
旱蓮的副作用
脾腎虛寒者慎服。
旱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旱蓮草治血痢:旱蓮草、鐵莧菜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藥》)
2、旱蓮草治白喉:旱蓮草60~90g。搗爛,加鹽少許,沖開水去渣服。服后吐出涎沫。(《嶺南草藥志》)
3、旱蓮草能清上補(bǔ)下,又能變白為黑,理腰膝,壯筋骨,強(qiáng)陰不足,酒色痰火人服尤更奇效:冬至日取冬青不拘多少,陰干,以蜜酒拌透,盦一晝夜,粗布袋擦去皮,曬干,為末,新瓦瓶收貯;待夏至日取旱蓮草數(shù)十斤,搗自然汁熬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臨臥時酒送下。(《醫(yī)便》二至丸)
4、旱蓮草治婦女陰道癢:墨斗草120g。煎水服;或另加釣藤根少許,并煎汁,加白礬少許外洗。(《重慶草藥》)
5、旱蓮草治虛損百病,久服發(fā)白再黑,返者還童:豬牙草(即早蓮蓬)取汁,桑椹子取汁各以磁盤曬為膏,冬青子酒浸,九蒸九曬為末。上各等分,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空心淡鹽湯送下。(《簡便單方》)
6、旱蓮草治陰癬:鮮旱蓮草揉成團(tuán),用穿山甲將癬刮破擦癬上,奇驗(yàn)。(《瘍醫(yī)大全》)
7、旱蓮草能固齒:七月取旱蓮草(連根)一斤,用無灰酒洗凈。用青鹽四兩,食鹽一兩腌三宿,曬干。將無油鍋內(nèi)炒存性,把原汁漸傾入炒干為末,擦牙咽下亦妙。(《慈幼心書》固齒方)
8、旱蓮草治腫毒:鱧腸、苦瓜同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9、旱蓮草治各種出血:旱蓮草30g,檵木花12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10、旱蓮草治白濁:旱蓮草15g,車前子9g,銀花15g,土茯苓15g。水煎服。(《陸川本草》
11、旱蓮草治吐血成盆:旱蓮草和童便、徽墨舂汁,藕節(jié)湯開服。(《生草藥性備要》)
12、旱蓮草治白帶、夢遺:旱蓮草60g,白果14粒,冰糖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13、旱蓮草治咳血、便血:旱蓮草、白及各10g。研末,開水沖服。(《福建藥物志》)
14、旱蓮草治刀傷出血:鮮旱蓮草搗爛,敷傷處;干者研末,撒傷處。(《湖南藥物志》
旱蓮草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滋補(bǔ)肝腎,烏須固齒,涼血止血,治肝腎不足,眩暈耳鳴,視物昏花,腰膝酸軟。全草入藥,能涼血、止血、消腫、強(qiáng)壯之功效。
2、用于什么病癥
治肝腎不足,眩暈耳鳴,視物昏花,腰膝酸軟。
3、用法用量
旱蓮草60——90g。搗爛,加鹽少許,沖開水去渣服。服后吐出涎沫。(《嶺南草藥志》)。
旱蓮草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旱蓮草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旱蓮草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健康體質(zhì)平和質(zhì),氣虛體質(zhì),氣郁體質(zhì),濕熱體質(zhì),陽虛體質(zhì),陰虛體質(zhì)適合旱蓮草,但是瘀血體質(zhì)不適宜。脾腎虛寒者慎服旱蓮草。
3、飲食禁忌
3.1、旱蓮草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旱蓮草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本草綱目》。
【別名】:烏田草、墨旱蓮、旱蓮草、墨水草、烏心草。
【藥材來源】: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全國廣布種。常見于田梗,溝溪邊濕地。全草藥用,能收斂、止血、補(bǔ)肝腎之功效。外用治療跖疣。
【性味歸經(jīng)】:(草)味甘酸,性涼,入肝腎二經(jīng),無毒。
【化學(xué)成分】:葉含蟛蜞菊內(nèi)酯(Wedelolac-tone)、去甲基蟛蜞菊內(nèi)酯。去甲基蟛蜞菊內(nèi)酯-7-葡萄糖甙。含菸堿(nicotine)約 0.08%,另含三噻嗯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三噻嗯甲醛(α-formyl-α-terthienel);此外,尚含皂甙約1.3%,鞣質(zhì)、苦味質(zhì)及異黃酮甙類。
【功能主治】:滋補(bǔ)肝腎、涼血止血,可治各種吐血,鼻出血,咳血,腸出血,尿血,痔瘡出血,血崩等癥。搗汁涂眉發(fā),能促進(jìn)毛發(fā)生長,內(nèi)服有烏發(fā)、黑發(fā)功效。
【用法用量】:旱蓮草60——90g。搗爛,加鹽少許,沖開水去渣服。服后吐出涎沫。(《嶺南草藥志》)。
2、《唐本草》說,墨旱蓮“主血痢,針灸瘡發(fā),洪血不可止者敬之”。
3、《日華子本草》中也說,墨旱蓮可以“排膿,止血,通小腸,敷一切瘡并蠶瘑”。
4、《滇南本草》載,墨旱蓮“固齒,烏發(fā),洗九種痔瘡”。
5、《本草綱目》指出,墨旱蓮“烏須發(fā),益腎陰”?!侗静菔觥氛J(rèn)為,墨旱蓮“療溺血及腎虛變?yōu)閯诹堋薄?/p>
半邊蓮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1.1、利水,消腫,解毒,治黃疸,水腫,臌脹,泄瀉,痢疾,蛇傷,疔瘡,腫毒,濕疹,癬疾,跌打扭傷腫痛。用于大腹水腫、面足浮腫、癰腫疔瘡、蛇蟲咬傷、晚期血吸蟲病腹水。
1.2、《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消腫毒。
1.3、《嶺南采藥錄》:治魚口便毒,跌打傷瘀痛,惡瘡,火瘡,搗敷之。
1.4、《福建民間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1.5、《陸川本草》: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兒驚風(fēng),雙單乳蛾,漆瘡,外傷出血,皮膚疥癬,蛇蜂蝎傷。
1.6、《南寧市藥物志》:消腫解毒。治疳積和疔瘡初起。
1.7、《中國藥植圖鑒》:煎服治風(fēng)濕性神經(jīng)痛,頭暈。
1.8、《中國藥植志》:治血吸蟲病腹水。
1.9、《綱目》: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涂之。
2、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調(diào)涂。
半邊蓮的副作用
《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虛癥忌用。
半邊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1、治寒齁氣喘及瘧疾寒熱:半邊蓮、雄黃各二錢。搗泥,碗內(nèi)覆之,待青色,以飯丸如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鹽湯下。(《壽域神方》)。
1.2、治毒蛇咬傷:㈠半邊蓮浸燒酒搽之。(《嶺南草藥志》)鮮半邊蓮一、二兩,搗爛絞汁,加甜酒一兩調(diào)服,服后蓋被入睡,以便出微汗。毒重的-天服兩次。并用搗爛的鮮半邊蓮敷于傷口周圍。(《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1.3、治疔瘡,一切陽性腫毒:鮮半邊蓮適量,加食鹽數(shù)粒同搗爛,敷患處,有黃水滲出,漸愈。(《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1.4、治乳腺炎:鮮半邊蓮適量,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1.5、治無名腫毒:半邊蓮葉搗爛加酒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1.6、治喉蛾:鮮半邊蓮如雞蛋大一團(tuán),放在瓷碗內(nèi),加好燒酒三兩,同擂極爛,絞取藥汁,分三次口含,每次含約一、二十分鐘吐出。
1.7、治時行赤眼或起星翳:㈠鮮半邊蓮,洗凈,揉碎作一小丸,塞入鼻腔,患左眼塞右鼻,患右眼塞左鼻。三、四小時換一次。鮮半邊蓮適量,搗爛,敷眼皮上,用紗布蓋護(hù),一日換藥兩次。
1.8、治跌打扭傷腫痛:半邊蓮一斤,清水三斤,煎剩一斤半過濾,將渣加水三廳再煎成一半,然后將兩次濾液混合在一起,用慢火濃縮成一斤,裝瓶備用。用時以藥棉放在藥液中浸透,取出貼于患處。
1.9、治黃疸,水腫,小便不利:半邊蓮一兩,白茅根一兩。水煎,分二次用白糖調(diào)服。(⑥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
七葉蓮的藥用價值
目前臨床上應(yīng)用的制劑有七葉蓮注射液,適用于治療跌打損傷,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三叉神經(jīng)痛,手術(shù)后疼痛等;七葉蓮酊用于治療胃痛,跌打骨折,外傷疼痛。
對于各種類型的疼痛,如尿路結(jié)石感染、膽道結(jié)石感染、骨折、潰瘍病、腸蛔蟲病、胰腺炎、風(fēng)濕痛、各種癌腫及手術(shù)后的疼痛等,均有一定的鎮(zhèn)痛效果。㈠肌肉注射:取干品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6克,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2歲以上每次1毫升,2歲以下每次0.5毫升,必要時重復(fù)注射。觀察66例,結(jié)果疼痛消失25例,明顯減軒23例,緩解12例。起效時間最短10分鐘,絕大部分在半小時內(nèi)。無明顯副作用。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治風(fēng)濕痹痛,胃痛,跌打骨折,外傷出血。 《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行氣止痛,活血消腫,壯筋骨。治急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胃痛,骨折,扭挫傷,腰腿痛,癱瘓?!?/p>
七葉蓮的副作用
孕婦慎用。
七葉蓮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七葉蓮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七葉蓮、紅龍船花葉、大風(fēng)艾各適量。共搗爛,用酒炒熱后,敷患處,用布包扎。( 《廣西中草藥》 )
2、七葉蓮治跌打損傷:七葉蓮、酒糟各適量。共搗爛,用芭蕉葉包好煨暖,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3、七葉蓮治外傷出血:七葉蓮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4、七葉蓮治肺癰、肺膿瘍:用冇骨消根、山葡萄、絡(luò)石、仙丹、老公根、牛筋草、金錢薄荷、魚腥草等數(shù)樣,以半酒水煎服。
5、七葉蓮治跌打損傷:以冇骨消葉、艾草、山澤蘭、白花益母草、接骨筒、文殊蘭、山葡萄、一條根等四五樣藥草,搗爛后加酒推拿并外敷患處,一日二次,可消炎消腫止痛。
6、七葉蓮味甘,性寒,葉可治淋病,外敷跌打損傷、走腕脫臼、疔瘡等;莖可治肺炎,有解毒、消腫、利尿、解熱等功效;根治跌打、腰痛、神經(jīng)痛、風(fēng)濕痛、風(fēng)火牙痛、皮膚炎、腫毒、癰瘡。
7、七葉蓮治淋病:用七葉蓮葉、仙草、苦菜、球莖甘藍(lán)、魚腥草、黃瓜、絲茅瓜,加西瓜、菠蘿、楊桃、柳丁等水果作精力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