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梅藤的藥用價值_雀梅藤的副作用
梅季養(yǎng)生。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惫沤竦娜藗儗︷B(yǎng)生有很多相關(guān)的勸諭和詩句,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fù)我們的身體。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做的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雀梅藤的藥用價值_雀梅藤的副作用”,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雀梅藤的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降氣;化痰;祛風(fēng)利濕。主咳嗽;哮喘;胃痛;鶴膝風(fēng);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醫(yī)藥價值:本種的葉可代茶,也可供藥用,治瘡瘍腫毒;根可治咳嗽,降氣化痰;果酸味可食;由于此雀梅藤盆景植物枝密集具刺,在南方常栽培作綠籬。
藥理作用:
1、本品根的醇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S37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為59.9%、 42%,對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為61%。
2、 乙醇提取物用氯仿提取所得的粗堿部分對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抑制率為83.3%,對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54.3%。麥胚堿對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50.5%。
作用:
1、治療肺癌、胃癌、結(jié)腸癌 雀梅藤15~30g,水煎服。
2、治療肺癌、胃癌 雀梅藤、滿山香、重樓、金絲桃、薏苡仁各30g,六方藤16g, 三七、百合各10g,雪上一枝蒿0.5g,黃芪50g,水煎服。
化學(xué)成分:根含大麥芽堿(hordenine),無羈萜(friedelin)。莖含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inol),大黃素(emodin),大黃素-6-甲醚(physcio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及奧寇梯木醇-3-乙酸酯(ocotillo 3-acetate)。
雀梅藤的副作用
尚不明確。
雀梅藤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書籍記載:
《廣西藥植名錄》:祛毒,生肌。治瘡疥。
《中華本草》:雀梅藤藤狀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灰色或灰褐色,被短柔毛,常對生。葉對生或互生;葉柄長2-7mm,被短柔毛;葉片紙質(zhì),橢圓形、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4.5,寬0.7-2.5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沿脈被柔毛。
花兩性,無梗,黃色,芳香,穗狀或圓錐狀花序;花序軸長2-5cm,被絨毛或密短柔毛;花萼5,裂片三角形,外面被疏柔毛;花瓣5,匙形,先端2淺裂,常內(nèi)卷,短于萼片;花柱極短,柱頭3淺裂,子房3室。
《廣西藥植名錄》:別名刺楊梅、對節(jié)巴、酸梅簕、札梅、刺晚、對接木、瘤毒藤、摘木、雀梅酸、五金龍、巖溪蓄、對節(jié)刺。
附方:治水腫。雀梅藤二層皮,朱砂一錢五分,綠豆粉一兩。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開水送下。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說起雀梅藤葉,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那么你對雀梅藤葉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它又該怎么吃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雀梅藤Sageretia thea (Osbeck) Johnst.的葉。
【原形態(tài)】雀梅藤 藤狀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灰色或灰褐色,被短柔毛,常對生。葉對生或互生;葉柄長2-7mm,被短柔毛;葉片紙質(zhì),橢圓形、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4.5,寬0.7-2.5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沿脈被柔毛?;▋尚?,無梗,黃色,芳香,穗狀或圓錐狀花序;花序軸長2-5cm,被絨毛或密短柔毛;花萼5,裂片三角形,外面被疏柔毛;花瓣5,匙形,先端2淺裂,常內(nèi)卷,短于萼片;花柱極短,柱頭3淺裂,子房3室。核果近球形,徑約5mm,熟時紫黑色?;ㄆ?-10月,果期翌年4-5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丘陵、山地林下或灌叢中。
【性味】酸;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瘡瘍腫毒;湯火傷;疥瘡;漆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或干品研粉調(diào)油涂搽。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的內(nèi)容就是對于中藥雀梅藤葉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希望能夠給您帶去一定的幫助。中藥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藥物,更好的幫助身體解除煩惱。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xiàn)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jù)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ㄈ该诽?。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Henry Sageretia
【別名】紅藤、皺錦藤、柄花雀梅藤。
【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ㄈ该诽俚墓麑?。
【原形態(tài)】?;ㄈ柑?藤狀灌木,高約2.5m。無刺或具利。小枝紅褐色,無毛,老枝灰褐色。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5-13mm,無毛或被微柔毛;托葉鉆形;葉片紙質(zhì),長圓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2cm,寬2.5-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邊緣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花具1-3mm長的梗,白色或黃白色,無毛,單生或數(shù)個簇生排列成疏散的總狀或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序軸無毛,長3-17cm;萼片5,卵狀三角形,先端尖;花瓣5,匙形,先端微凹;子房3室。核果近球形,直徑4-5mm,熟時紫紅色。種子2顆,扁平,兩端凹入?;ㄆ?-11月,果期翌年3-6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500m的山坡、林下、灌叢中或陰處巖石縫隙上。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肝;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降火。主胃熱口苦;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果:有清胃熱和火熱的功效。
【摘錄】《中華本草》
?;ㄈ该诽僭谥兴幹械睦寐蔬€是很高的,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我們應(yīng)該在充分了解了?;ㄈ该诽俚墓πШ妥饔弥笤偈秤谩OM蠹也灰鷣y吃。
金絲梅的藥用價值
金絲梅(拉丁學(xué)名:Hypericum patulum Thunb. ex Murray)為藤黃科金絲桃屬的半常綠或常綠小灌木,小枝紅色或暗褐色。葉對生,卵形、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ㄐ騻惴繝?花瓣金黃色,長圓狀倒卵形至寬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或山谷的疏林下、路旁或灌叢中,主要分布在中國與日本。
1、藥用價值
全株藥用,中藥名芒種花、細連翹、土連翹,性苦、寒,有清熱解毒、舒筋活血、利尿通淋及催乳等功效。根藥用,能舒筋活血、催乳、利尿。
主要功能:清熱利濕解毒;疏肝通絡(luò);祛瘀止痛。主濕熱淋病;肝炎;感冒;扁桃體炎;疝氣偏墜;筋骨疼痛;跌打損傷。
2、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研末撒。
金絲梅的副作用
尚不明確。
金絲梅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古籍記載:
《本草綱目拾遺》:[卷七花部]桃金娘
粵志∶草花之以娘名者,有桃金娘,叢生野間,似梅而末微銳,似桃而色倍,中莖純 紫, 絲綴深黃如金粟,名金桃娘,八、九月實熟,青紺若牛乳狀,產(chǎn)桂林,今廣州亦多有之?;?歌云∶攜手南山陽,采花香滿筐,外家愛留求子,郎愛桃金娘?;ㄧR∶金絲桃一名桃金娘, 出桂林郡,花似桃而大,其色更,中莖純紫,心吐黃須,鋪散花外,儼似金絲,八、九月 實熟。青紺若牛乳狀,味甘,可入藥用。如分種,當(dāng)從根下劈開,仍以土復(fù)之,至來年移植 便活。 花行血。 子味甘入脾,養(yǎng)血明目。
《秘傳外科方》:[總論十八條]太一神應(yīng)膏
發(fā)背開不住∶初發(fā)時,以開不住,即用此藥枯之。白鹽梅、皂角二味。
《普濟方》:[卷七十牙齒門]揩齒
去風(fēng)牙。香附子白茯苓砂仁丁香川芎蒺藜百藥煎五味子金絲礬升麻細辛青鹽前法玉池散治口齒諸疾。
《本草綱目》:[人部第五十二卷人之一]天靈蓋
(《經(jīng)驗方》)瘡濕爛∶人頂骨(燒研)二錢,龍骨三錢,金絲硫黃一錢,為末。
2、附方
治風(fēng)濕性腰痛:金絲桃根一兩,雞蛋兩只,水煎二小時。 吃蛋和湯,一天二次分服。
治蝮蛇、銀環(huán)蛇咬傷:鮮金絲桃根加食鹽適量,搗爛,外敷傷處。一天換一次。
治癤腫:鮮金絲桃葉加食鹽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治漆瘡、蜂螫傷:金絲桃根磨粉,用麻油殘燒酒調(diào)敷局部。
藤壺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1.1、藤壺是附著在海邊巖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質(zhì)外殼的小動物。它的形狀有點像馬的牙齒,所以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常叫它“馬牙”。性味:味咸;性涼。
1.2、生態(tài)環(huán)境:藤壺是營固著生活,群棲于巖石相潮間帶中潮區(qū)的上部,常形成白色的“藤壺帶”,尤以內(nèi)灣鹽度較低,水質(zhì)澄清處分布較多。
1.3、藥材基源:為藤壺科動物白脊藤壺的肉或殼。
1.4、功能主治:藤壺全年抱歉可采,取肉,鮮用?;蛉は磧?除去雜質(zhì)即可。藤壺可制酸止痛;解毒療瘡。主胃痛吞酸;水火燙傷;小兒頭癤;疔瘡腫毒。
2、用法用量
內(nèi)服:為藤壺科動物白脊藤壺的肉或殼。殼煎湯,30-60g。外用:肉適量,搗爛敷。
藤壺的副作用
100%藤壺水煎液20ml/kg腹腔注射,顯著提高小鼠負壓耐缺氧能力。100%藤壺水煎醇溶液作用不顯著。
藤壺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浙江省玉環(huán)縣的漁民,就將藤壺叫作“蛐”,敲藤壺叫作“打蛐”。也有的人則將它寫作“觸嘴”,如《玉環(huán)坎門鎮(zhèn)志》中就記載:“或有余暇,到海灘巖凹釣取海螺,敲取藤壺(土名‘觸嘴’),聊充菜肴。
2、《浙江省岱山縣藥物志》中稱”白脊藤壺“,別名”銼“”銼殼“?!背3扇焊街诤0稁r石或其他海產(chǎn)動物體外。固殼近于圓筒狀的圓錐形,殼口大,殼板厚,殼口上面有能活動的左右二對殼板。
3、《岱山縣志》又稱藤壺俗名“觸”。溫州平陽稱藤壺為“雀嘴 ”。
4、《平陽漁業(yè)志》稱它“重鹽腌之,能久藏”。白脊藤壺,殼圓錐形,密集生長的個體呈圓筒形,峰吻閃電戰(zhàn)直徑約20mm,高12-14mm,殼口稍展開,略呈五邊形,殼析表面具有粗細不等的許多白色縱肋,肋間凹處深暗紫色或灰褐色5、葉大兵編著《溫州民俗》(海洋出版社,1992年)中稱瑞安四珍包括龜腳、紅蛋曲、神眼、雪鰻四種水產(chǎn),其中紅蛋曲即藤壺,“外殼近于圓筒形,內(nèi)殼由三角形殼片合成,殼色帶紅紫,常成簇密集附著于海島巖礁間低潮線附近巖石上,每年農(nóng)歷三月和六七月采挖,入湯燙過,敲去外殼,再加香料蒸熟,為佐餐佳肴”云云?!膀小薄坝|”“銼”“蛩”,讀音都差不多。
羊角藤的藥用價值
功效主治:祛風(fēng)除濕,止痛止血。用于胃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治關(guān)節(jié)腫痛,腎虛腰痛。葉外用治創(chuàng)傷出血。《廣西藥植名錄》:“根:祛風(fēng)濕,消腫,去毒?!薄陡=ㄖ胁菟帯?“根皮:祛風(fēng)濕,暖腎氣?!?/p>
藥理作用:羊角拗混合苷及羊角拗苷具有和毒毛旋花子苷K相似的強心作用,已證明混合苷的作用比毒毛旋花子苷K稍弱而持久,在胃腸道吸收緩慢而不規(guī)則。他們還有中樞抑制、利尿和興奮子宮的作用。D-毒毛旋花苷-Ⅰ也有強心作用。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水酒煎,1-2兩。
羊角藤的副作用
不可內(nèi)服。
羊角藤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別名:烏苑藤、巴戟天[福建]、白面麻、紅頭根、山八角、穿骨蟲、放筋藤、牛的藤、巴戟、雞眼藤、三角藤、貓紅藤、黑風(fēng)藤、鱔魚藤、湘巴戟、烏藤、百眼藤、鳥泥藤、壙羊扭、羊角扭。
形態(tài):羊角藤,蔓狀或攀援灌木。枝細長,節(jié)間長。葉對生,有柄,矩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4-12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狹,上面禿凈或稍粗糙,下面禿凈或被柔毛;托葉膜質(zhì),鞘狀,長2-5毫米。頭狀花序4-8個合成頂生、無梗、傘形花叢;每一頭狀花序有花6-12朵,花序柄長13-26毫米;花白色,無柄;萼片短,截形;花冠高腳碟狀,長不及5毫米,4裂;雄蕊4,花絲短;花柱細,具有2柱頭。復(fù)生球狀漿果,直徑10-15毫米?;ㄆ?-7月。 生于山野林緣小樹叢中。分布福建、廣東、云南等地。
富含成分:根及莖中含以下葸醌:2-羥基蒽醌、茜素、茜素-1-甲醚、茜黃、茜黃-1-甲醚、紫黃茜素、茜素-2-甲醚、1-羥基-2-甲基蒽醌、2-甲基蒽醌及1-甲氧基-2-甲基蒽醌。根還含茜草色素、光澤汀以及茜黃與茜黃-1-甲醚的甙。莖和葉還臺豆甾醇,β-谷甾醇及熊果酸。
藥材性狀:
1、石細胞較多,單個散在或成群,黃色或淡黃色,呈長方形、我角形,個別纖維狀,直徑17-112μm,壁厚8-40μm,長至140μm。孔溝彎貢或斜向,有的末端分叉,有的層紋細密。
2、草酸鈣針晶束纖細散在或成束存在于栓內(nèi)層細胞及薄壁細胞中,長48-72μm。③木栓細胞成片,淡黃色,表面觀呈多角形,壁稍厚。
附方:
1、治腎虛腰痛:羊角藤干根皮五錢至一兩,酌加豬骨。水煎服。
2、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羊角藤干根一至二兩。酒水燉服。
【摘錄】《中華本草》
馬鞍藤的藥用價值
多年生匍匐小草本,莖細長,被灰色短柔毛,節(jié)上生根。葉腎形至圓形,直徑4-25毫米,先端寬圓形或微缺,基部闊心形,葉面微被毛,背面被貼生短柔毛,全緣;具長的葉柄,葉柄長(1.5)3-5(6)厘米。
馬鞍藤樂于定居在沙灘或沙丘之上,為無毛匍匐藤本植物。它的莖極長,蔓莖平臥,向四面拓展,莖在節(jié)處長根,根入土極深,全株光滑,葉片革質(zhì),先端凹裂,形似馬鞍。 紫紅色、漏斗狀花的小喇叭花不分季節(jié)綻放出美麗的花朵,艷麗醒目,尤以夏、秋季最盛,繽紛的花海就如地氈一樣,紅花綠葉相輝映。因而博得“海濱花后”之美名。 馬鞍藤除了觀賞性強,還是濱海地區(qū)理想的防風(fēng)固沙植物,另外它的干燥葉片入藥,性味辛苦,可祛風(fēng)除濕、拔毒消腫。尤其對海蜇刺傷所引起的風(fēng)疹、瘙癢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別名:厚藤、鱟藤、二葉紅薯、獅藤、馬蹄金、馬蹄草、走馬風(fēng)、馬六藤、白花藤、海薯藤、沙藤、沙燈心、海牽牛。
入藥部位:為旋花科植物鱟藤的全草。
中藥化學(xué)成分:葉含粘液質(zhì)、揮發(fā)油、樹脂、甾醇、苦味物質(zhì)、紅色色素、脂肪、卅五烷、卅烷、廿二酸(山箭酸)、卅烷酸(蜂花酸)、十四酸(肉豆蔻酸)、丁酸。
性味:味微苦、辛,性涼。
歸經(jīng):歸肝、脾經(jīng)。
功效與作用:祛風(fēng)除濕,拔毒消腫,消癰,散結(jié)。用于風(fēng)寒感冒,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風(fēng)濕痹痛,腰肌勞損,蕁麻疹,風(fēng)火牙痛,流火,白帶、濕疹背癰等;外用治瘡癤,痔瘡,癰疽,腫毒,療瘡,痔漏。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馬鞍藤的副作用
孕婦忌服
馬鞍藤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醫(yī)學(xué)記載:
1、《閩南民間草藥》:“辛苦,微寒?!?/p>
2、《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經(jīng)?!?/p>
3、《福建民間草藥》:消癰散結(jié),祛風(fēng)除濕,解毒益氣。
附方:
1、治關(guān)節(jié)炎:二葉紅薯一兩五錢,酌加酒水各半煎服。
2、治癰疽疔瘡:二葉紅薯一握,紅糖(或冬蜜)適量,搗爛外敷。
3、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二葉紅薯一至二4,洗凈,煎湯調(diào)紅糖內(nèi)服。
4、治痔瘡漏血:二葉紅薯一兩,豬大腸一斤,燉服。
5、癰疽疔瘡、腫毒:白花馬鞍藤75.0克,紅糖適量,水煎去渣。加紅糖溶化,分2次服。外敷方:鮮馬鞍藤葉37.5克,搗爛,外敷患處。
6、痔瘡、痔漏:白花馬鞍藤56.3克,豬大腸187.5克,先將白花馬鞍藤洗凈,與豬大腸加水3碗,燉爛,分2次服。
7、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以下肢為甚者:白花馬鞍藤根37.5克,紅藤30.0克,上牛膝18.8克,威靈仙11.3克,五加皮15.0克,水6碗,煎2碗,分2次服。(若單以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者,用馬鞍藤根60.0克,水煎去渣。調(diào)米酒少許服用?;蛘{(diào)紅糖30.0克服用亦可。)8、皮膚濕疹:鮮馬鞍藤根56.3克,水煎2次服。并以鮮馬鞍藤葉112.5克,煎水外洗濕疹處。
8、風(fēng)火牙痛、口腔炎:馬鞍藤根37.5克,大薊根30.0克,水煎去渣,待涼后頻頻含服。
9、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四肢腫痛無定處:白花馬鞍藤11.3克,金合歡15.0克,桑樹根11.3克,銳葉小槐花根18.8克,冇骨消11.3克,山埔姜30.0克,兩面針11.3克,白肉穿山龍15.0克,地骨皮11.3克,小金櫻根18.8克,風(fēng)藤11.3克,豬排骨(去肉)150.0克,水3碗,酒3碗,煎2碗,加豬排骨燉爛,早晚飯后各服1次。
10、扭傷腫痛、疔毒:鮮馬鞍藤葉37.5克,紅糖適量,將馬鞍藤葉搗爛,調(diào)紅糖外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