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根的藥用價值_桑根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關(guān)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zhì)量。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桑根的藥用價值_桑根的副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桑根的藥用價值
【歸經(jīng)】肝經(jīng)。
【性味】微苦;性寒。
【考證】出自《南京民間藥草》。
【主治】驚癇;目赤;牙痛;筋骨疼痛。
【功效分類】祛風藥;溫經(jīng)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煎水洗。
【藥理作用】桑樹根的乙醇及丙酮浸出液在體外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
【中藥化學成分】根含桑根酮(sanggenone)D,桑酮(kuwanon)Ⅰ及干擾素誘導劑-桑多糖(morusan)。
【生藥材鑒定】根圓柱形,粗細不一,直徑通常2-4cm。外皮黃褐色或橙黃色,粗皮易鱗片狀裂開或脫落,可見橫長皮孔。質(zhì)地堅韌,難以折斷。切面皮部白色或淡黃白色,纖維性強;木部占絕大部分,淡棕色,木紋細密。氣微,味微甘、苦。
【藥材基源】為??浦参锷?。
桑根的副作用
尚不明確。
桑根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忤;敷鵝口瘡。
2、《嶺南采藥錄》:去骨節(jié)風痰。
3、《南京民間藥草》:治筋骨痛,高血壓。
4、《中華本草》: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qū)捖研?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guī)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wǎng)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
5、《中華本草》: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shù)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后變?nèi)赓|(zhì)、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ㄆ?-5月,果期5-6月。
【選方】
1、治風濕痛,跌打損傷,高血壓:桑樹根五錢至一兩,大劑可至二兩。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2、治赤眼:鮮桑根一兩。洗凈,水適量煎服,或煮豬肝于早晨服。(《閩南民間草藥》)。
3、治血露不絕: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日三。(《肘后方》)。
4、中蜀椒、蜈蚣毒:煮桑根汁解之。(《補缺肘后方》)。
5、去除身體水腫用五皮湯:分別準備桑樹根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陳皮、皮各9g,將上述藥物放入砂鍋中,水煎30分鐘,取汁即成。每日1劑,分2次溫服。
相關(guān)閱讀
薏苡根的藥用價值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須根較粗,直徑可達3mm。稈直立,約具10節(jié)。葉片線狀披針形,長可達30cm,寬1.5-3cm,邊緣粗糙,中脈粗厚,于背面凸起;葉鞘光滑,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質(zhì)硬,長約1mm。總狀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處面包以骨質(zhì)念珠狀的總苞,總苞約與小穗等長;能育小穗第1穎下部膜質(zhì),上部厚紙質(zhì),先端鈍,第2穎舟形,被包于第1穎中;第2外稃短于第1外稃,內(nèi)稃與外稃相似而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長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筒狀的穎,雄小穗常2-3枚生于第1節(jié),無柄小穗第1穎扁平,兩側(cè)內(nèi)折成脊而具不等寬之翼,第2穎舟形,內(nèi)稃與外稃皆為薄膜質(zhì);雄蕊3;有柄小穗與無柄小穗相似,但較小或有更退化者。穎果外包堅硬的總苞,卵形或卵狀球形?;ㄆ?-9月,果期9-10月。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健脾,殺蟲。治黃疸,水腫,淋病,疝氣,經(jīng)閉,帶下,蟲積腹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品1~2兩)。
薏苡根的副作用
《本草拾遺》:"煮服墮胎。"
薏苡根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薏苡根的醫(yī)學記載
《本經(jīng)》:“下三蟲?!?/p>
《補缺肘后方》:“治卒心腹煩滿,又胸腫痛欲死,銼薏苡根,濃煮取汁服。”
陶弘景:“小兒病蛔蟲,取根煮汁糜食之?!?/p>
《滇南本草》:“清利小便。治熱淋疼痛,尿血,止血淋、玉莖疼痛,消水腫?!?/p>
《本草蒙筌》:“治肺癰?!?/p>
《綱目》:“搗汁和酒服,治黃疸。”
《草木便方》:“能消積聚癥瘕,通利二便,行氣血。治胸痞滿,勞力內(nèi)傷?!?/p>
《分類草藥性》:“治疝氣?!?/p>
《浙江民間草藥》:“治白帶。”
薏苡根的醫(yī)學附方
1、治黃疸如金:薏苡根,煎湯頻服。(《綱目》)
2、治黃疸,小便不利:薏苡根五錢至二兩。洗凈,杵爛絞汁,沖溫紅酒半杯,日服二次?;蛉「?茵陳一兩,冰糖少許,酌加水煎服,日服三次。(《閩東本草》)
3、治血淋:薏苡根:二錢,蒲公英一錢,豬鬃草一錢。楊柳根一錢,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4、治淋濁、崩帶:薏苡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5、治蛔蟲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梅師集驗方》)
6、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薏苡根一至二兩,水煎服,日二次,或代茶頻服。
7、治脾胃虛弱,泄瀉,消化不良:薏苡根一至二兩。同豬肚一個燉服。
8、治小兒肺炎,發(fā)熱喘咳:薏苡根三至五錢。煎湯調(diào)蜜,日服三次。(⑥方以下出《閩東本草》)
9、治腎炎腰痛,小便澀痛:尿珠根,苛草根、海金沙藤。水煎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10、治牙齒風痛:薏苡根四兩。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方》)⑾治夜盲:薏苡根和米泔水煮雞肝食。(《湖南藥物志》)
牛蒡根的藥用價值
內(nèi)服:煎湯或搗汁。外用:搗敷、熬膏涂貼或煎水洗。
功用主治:祛風熱,消腫毒。治風毒面腫,頭暈,咽喉熱腫,齒痛,咳嗽,消渴,癰疽瘡疥。
《別錄》:“根、莖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p>
《藥性論》:“根,細切如豆,面拌作飯食之,消脹壅。又能拓一切腫毒,用根、葉少許鹽花搗?!?/p>
《唐本草》:“主牙齒疼痛,勞瘧,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積血。主諸風,癥瘕,冷氣?!?/p>
《本草拾遺》:“浸酒去風,又主惡瘡。”
《分類草藥性》:“治頭暈,風熱,眼昏云翳,耳鳴,耳聾,腰痛,外治脫肛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p>
《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傷暑。”
《四川中藥志》:“治疥瘡?!?/p>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勞傷乏力:牛鼻栓根二至三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牛蒡根的副作用
因牛蒡有助于輔助穩(wěn)定降低高血壓,建議低血壓患者間歇飲用。
牛蒡根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后分為三服。(《食醫(yī)心鏡》)
治頭面忽腫,熱毒風內(nèi)攻,或手足頭面赤腫,觸著痛:牛蒡子根洗凈爛研,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毒,仍熱酒調(diào)下,一服腫止痛減。(《斗門方》)
治反花瘡,并治積年諸瘡:牛蒡根熱搗,和臘月豬脂封上。(《千金方》)
治喉中熱腫: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治頭暈痛:牛蒡子根四兩,老人頭(酒洗)一兩,熬水服。(《重慶草藥》)
治熱毒牙痛,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齒齦上,重者不過二、三度。(《圣惠方》)
治痔瘡:牛蒡子根、漏蘆根,嫩豬大腸服。(《重慶草藥》)
治癭:鼠粘草根湯洗,細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里一服,宜服六劑。(《救急方》)
治耳卒腫:牛蒡根凈洗細切,搗絞取汁一升,于銀鍋中熬成膏,涂于腫上。(《圣惠方》)
治虛弱腳軟無力:牛蒡子根燉雞、燉肉服。(《重慶草藥》)
葡萄根的藥用價值
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葡萄條。9~11月挖取根部,切片,曬干或鮮用。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肺,腎,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利濕消腫,解毒。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癰腫疔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湯洗。
治關(guān)節(jié)痛,白葡萄根二至三兩,豬蹄一個或鱺魚一、兩尾。酌加水煎,或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治吐血,葡萄根,白茅根,側(cè)柏葉,紅茶花,茜草根,藕節(jié)。燉肉服。 (《四川中藥志》)③治筋傷骨折: 葡萄鮮根搗爛敷傷處。(江西《草藥手冊》)
治用腦過度吐血:野葡萄根四兩。熬水兌白糖服。(《重慶草藥》)
治胸腹脹滿成硬塊,野葡萄根半斤。燉殺口肉服。《重慶草藥》)
治筋骨傷痛,刺葡萄鮮根四兩,水煎兌酒沖服。(江西《草藥手冊》)
治慢性夫節(jié)炎,刺葡萄二兩,鉤藤根三錢,鮮大活血一兩,鮮五味子根一兩,鮮三月泡(懸鉤子,山莓)一兩,鮮百兩金一兩,娃兒藤根五錢。用肉湯燉服。急性者用猜腳。(江西《草藥手冊》)
《本經(jīng)》,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勺骶啤?/p>
《別錄》,逐水,利小便。
《藥性論》,除腸間水氣,調(diào)中治淋,通小便。
《本草圖經(jīng)》,治時氣發(fā)瘡疹不出者,研酒飲。
《滇南本草圖 說》,治痘癥毒,胎氣上沖,煎湯飲之即下。
《百草鏡》,治筋骨濕痛。利水甚捷,除遍身浮腫。
《本耳再新》,暖胃健脾,治肺虛寒嗽,破血積疽瘤。
《隨息居飲食譜》,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止渴,安胎。
《新疆藥材》,解毒,散表。
《陸川本草》,滋養(yǎng)強壯,補血,強心利尿。治腰痛,胃痛,精神疲憊,血虛心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搗汁或浸酒。
葡萄根的副作用
一般人均可使用。
葡萄根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孟詵,濃煮汁,細細飲之,止嘔噦及霍亂后惡心。妊孕人子上沖心,飲之即下,其胎安。
《綱目》,治腰腳肢腿痛,煎湯淋洗之良。
《四川中藥志》,除風濕,消脹,利水。治癱瘓麻木,吐血,口渴。
《分類草藥性》,治痔瘡,遺精白濁。
《重慶草藥》,行血,活血,消積。治吐血,消腫脹。也用于打藥酒中。
茄根的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治久痢便血,腳氣,齒痛,凍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洗、搗汁涂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將茄子根制成每毫升含生藥2克之糖漿,每次50毫升,日服2~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療程。試治68例,近期控制22例,顯效21例,好轉(zhuǎn)19例,無效6例。本藥的祛痰作用較好,平喘作用較差,對肺部羅音消失不夠滿意。服藥后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肝、腎功能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影響。
藥材:干燥的莖多已切成小段,根為須狀,通常彎曲錯綜,主根不明顯,質(zhì)堅實,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心為木質(zhì)部。莖圓柱形或扁壓狀圓柱形,有分枝,切斷的枝條長12~20厘米,表面棕灰色,光滑,除具細密的細縱皺紋外,并散布黃白色的點狀皮孔,葉痕半月形,微隆起,每個葉痕上有殘存的枝條或枝痕。質(zhì)輕而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不平坦,纖維性,中央有空穴,氣微弱。以干燥、無葉者為佳。
茄根的副作用
尚不明確。
茄根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2、《醫(yī)林纂要》:“辛咸,寒?!?/p>
3、《陸川本草》:“性寒,味甘,有小毒?!?/p>
4、《開寶本草》:“主凍瘡,可煮作湯漬之良?!?/p>
5、《日用本草》:“燒灰敷凍瘡穿爛處?!?/p>
6、《滇南本草》:“行肝氣,洗皮膚瘙癢之風、游走引風,祛婦人下陰濕癢,陰濁瘡?!薄案⑷~,蒸熱治癱瘓。”
7、《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匿,口蕈。”
8、《醫(yī)林纂要》:“散熱消腫,治風痹?!?/p>
9、《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癱瘓,洗痔瘡。”
10、《天寶本草》:“去下焦?jié)駸?痰火,腳氣?!?/p>
11、《嶺南采藥錄》:“有收斂性。治赤白下痢。”
【選方】
1、治久痢不止: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為末。以沙糖水服之。
2、治牙齒齲痛:㈠茄根搗汁,頻涂之。㈡陳茄根燒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湯漱過。
3、治牙痛:茄科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為末,每用點牙即落。
4、治女陰挺出:茄根燒存性,為末,油調(diào)在紙上,卷筒安入內(nèi),一日一上。
5、治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檐下,逐日煎湯洗之。
6、治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燒灰,飛鹽等分,米醋調(diào)稀,時時擦之。
現(xiàn)在社會,養(yǎng)生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F(xiàn)在很多喜歡用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身體,因為這些藥材天然無公害,下面我們就為 大家介紹一下雞桑根這種藥材。
【別名】小葉桑根
【來源】藥材基源:為??浦参镫u桑的根或根皮。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5m。枝開展,無毛;樹皮灰褐色,縱裂。單葉互生,紙質(zhì),卵圓形,長6-15cm,寬4-10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有時3-5裂,兩面均有短毛;托葉早落。穗狀花序生于新枝的葉腋;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被片和雄蕊均為5枚,不育雌蕊陀螺形;雌花柱頭2裂與花柱等長,宿存。聚花果成熟時呈暗紫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灰?guī)r的山坡林中。
【化學成份】根皮含揮發(fā)油約0.07%,以及胡蘿卜甙(daucosterol),樹脂鞣酚(resinotannol),α及β-香樹脂醇(α and β-amyrin),谷甾醇(sitoterol),硬脂酸和軟脂酸。
【性味】甘;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肺;涼血;利濕。主肺熱咳嗽;鼻衄;水腫;腹瀉;黃疸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雞桑根在中藥中的利用率還是很高的,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了雞桑根的功效和作用之后再食用。希望大家不要胡亂吃。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也更重視養(yǎng)生。很多人都知道中藥馬桑根對身體有好處,能夠治療很多很多疾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別名】烏龍須((草木便方》)
【來源】馬??浦参? 馬桑 的 根 ,冬季采掘。
【生境分布】產(chǎn)陜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干燥根肥大粗糙,附有部分殘莖,多結(jié)節(jié)皺紋。表面灰棕色,凹凸不平。斷面木質(zhì)堅實。氣香,味淡而澀。
【性味】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治風濕麻木,風火牙痛,痰飲,痞塊,瘰疬,跌撲損傷,急性結(jié)膜炎,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刮去外層黑皮,煎湯,0.5~1.5錢;或燉肉。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瘋狗咬傷:馬桑根三錢至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草木便方》
知道了馬桑根的功效和作用等,對于廣大朋友而言,如果是感覺自己需要的話,不妨在平時的時候食用一些,相信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您的情況。不過為了保證食用之后的效果,也請您一定要按照要求食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才可以得到它預期的效果。
糯稻根的藥用價值
糯稻根是禾本科稻屬植物糯稻,糯稻根別名:糯稻根須、稻根須、糯谷根、糯稻草根。以根狀莖及須根入藥。養(yǎng)陰除熱;止汗。用于陰虛發(fā)熱,自汗盜汗,口渴咽干。糯稻根有一定的養(yǎng)胃陰、除虛熱和止汗作用。對病后陰虛發(fā)熱及肺癆蒸熱盜汗者,尤為適宜。單用力薄,常隨證配伍,如陰虛發(fā)熱,口渴咽干者,配生地、麥冬、地骨皮主治應用。
主治:陰虛發(fā)熱;自汗盜汗;口渴咽干;肝炎;絲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場,15-30g,大劑量可用60-120g。以鮮品為佳。
糯稻根的副作用
糯稻根須只要是對癥下藥的話,在臨床上是沒有副作用的。
糯稻根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糯稻根的醫(yī)學附方
1、糯稻根治血絲蟲,乳糜尿:糯稻根60~120克,水煎服。 肺結(jié)核,神經(jīng)衰弱,貧血,各種慢性虛弱病,常食糙糯米(半搗米)稀飯,其營養(yǎng)最豐富?;蚣右饷兹?0克,紅棗8枚,同煮食則更佳。
2、糯稻根治跌打損傷: 糯稻草燒灰淋汁,熱黃酒等量,和在一起洗滌患部,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疲之功。
3、糯稻根治遷延性肝炎:糯稻稻草,剪成寸段,每次60~90克,水煎服。(四川資料)。
4、糯稻根治虛汗,盜汗,多汗癥:糯稻根30~60克,紅棗4一6枚,水煎服。
5、糯稻根治痔核腫病: 糯稻桔灰淋汁,洗滌患部,一日2-3次。
6、絲蟲病(乳糜尿):糯稻根30g,紅棗10枚,水煎服。治療6例,服藥7~30日,均治愈。
7、高脂血癥:糯稻根90g,決明子、丹參各27g。水煎濃縮至30ml,每服10ml,1日3次。服藥56日。治療高甘油三酯血癥20例,平均下降0.925mmol/L;治療高膽固醇血癥17例,平均下降0.637mmol/L。之類以養(yǎng)陰清熱;自汗盜汗者,配浮小麥、牡蠣之類以斂汗。
8、絲蟲病(乳糜尿):糯稻根250~500g,水煎服,連服5日,治療多例,療效好而無不良反應。
9、急性傳染性肝炎:糯稻根450g,生甘草45g,水煎沸1小時,去渣,加白糖150g,苯甲酸2.5g,共制500ml。成人每日100ml,兒童60ml,分2~3次服。同時每日口服復合維生素B6片,維生素C0.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