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梔的藥用價值_水梔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水。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jié)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梔的藥用價值_水梔的副作用,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水梔的藥用價值
水蛭的功效與作用
1、杭血凝作用。水蛭素有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因此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溶栓作用。水蛭素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溶解凝血酶所致的血栓的作用。水蛭素是甲醇提取物,在體外和體內(nèi)均有活化纖溶系統(tǒng)的作用;水蛭的唾液腺分泌物給大鼠靜脈注射后有較強的抗栓作用。
3、杭血小板作用。水蛭素能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結(jié)合,促進凝血酶與血小板解離,抑制血小板受凝血酶刺激的釋放和由凝血酶誘導的反應。
功能主治:散熱解毒;消腫止痛。主熱毒;黃疸;鼻衄;腎炎水腫;挫傷扭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水梔的副作用
體弱血虛,無瘀血停聚及孕婦忌服。
水梔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水梔的醫(yī)學記載
1、《本草綱目》:漏血不止,炒末酒服。
2、《本經(jīng)》: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癥積聚,無子,利水道。
3、《藥性》:治女子月閉,欲成血勞。
水梔的醫(yī)學附方
1、婦人經(jīng)水不利下,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水蛭三十個(熬),虻蟲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金匱要略》抵當湯)
2、婦人腹內(nèi)有瘀血,月水不利,或斷或來,心腹?jié)M急:桃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虻蟲四十枚(炒微黃,去翅、足),水蛭四十枚(炒微黃),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熱酒下十五丸。(《圣惠方》桃仁丸)
3、月經(jīng)不行,或產(chǎn)后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jīng)丸)
4、漏下去血不止:水蛭治下篩,酒服一錢許,日二,惡血消即愈。(《千金方》)
5、折傷:水蛭,新瓦上焙干,為細末,熱酒調(diào)下一錢,食頃,痛可,更一服,痛止。便將折骨藥封,以物夾定之。(《經(jīng)驗方》)
6、金瘡,打損及從高墜下、木石所壓,內(nèi)損瘀血,心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氣絕欲死:紅蛭(用石灰慢火炒令焦黃色)半兩,大黃二兩,黑牽牛二兩。上各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熱酒調(diào)下,如人行四、五里,再用熱酒調(diào)牽牛末二錢催之,須臟腑轉(zhuǎn)下惡血,成塊或成片,惡血盡即愈。(《濟生方》奪命散)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水莎草的藥用價值
水莎草是莎草科藨草屬植物扁稈荊三棱的塊莖,也是莎草科植物球形莎草、聚穗莎草的全草。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通經(jīng)行氣、消積止痛、破血。主要用于慢性氣管炎、癥瘕積聚、產(chǎn)后瘀阻腹痛、消化不良、閉經(jīng)及一切氣血瘀滯、胸腹肋疼痛等癥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
藥理作用
1、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水莎草干浸膏及其1號提取物(水煎濃縮液,加乙醇發(fā)生沉淀,棄去沉淀,濾液濃縮制成),給小鼠灌胃,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但無止咳(小鼠氨水噴霧引咳法)及平喘作用(豚鼠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2、抗菌作用。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號提取物對肺炎球菌及大腸桿菌也有效。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全草進行粗提,制成片劑,每片0.3克,相當于原生藥10克。每次3~4片,日服3次,10天為一療程,可連服數(shù)療程。治療26例,其中重度9例,中度15例,輕度2例。服藥7療程后,近期控制10例,顯效12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1例。對咳、痰二癥作用較好。服用2~4天后多數(shù)病人的粘液性痰變?yōu)橄”〉呐菽?痰量減少,咳嗽減輕,但對吐較多膿性痰的療效較差。治療中痰白細胞計數(shù)無明顯改變,三療程后灰黃膿性痰稍有增加,細菌培養(yǎng)除甲型鏈球菌消失外,肺炎球菌、流感桿菌的陽性率皆升高,提示本藥抑菌作用較差。服藥期間無不良副作用,少數(shù)病人訴口、咽發(fā)干,無須特殊處理。
水莎草的副作用
水莎草沒有特殊的副作用,但使用時仍需謹遵醫(yī)囑。
水莎草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附方偏方
1、治慢性氣管炎:頭狀穗莎草二兩,大青葉一兩。水煎服。(河南中醫(yī)學院等《防治慢性氣管炎-水莎草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
2、治經(jīng)閉:一水傷藥一兩。燉肉吃。二水傷藥五錢,大血藤四錢,小血藤三錢,月月開根二錢。泡酒一斤半,早晚各服一兩。
3、治經(jīng)期頭暈、小腹疼痛:水傷藥五錢,小血藤三錢,藍布正四錢。煎水兌酒服。
4、治癆傷:水傷藥三錢,花蝴蝶、野煙根;小血藤各二錢。泡酒一斤,早晚各服一兩。
5、治紅腫疔瘡:水傷藥搗爛敷。
書籍記載
水莎草在《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均有記載。
水蕨的藥用價值
水蕨,出自(《綱目》)屬于水蕨科(parkeriaceae)中國境內(nèi)現(xiàn)狀:易危(VU)。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異名:荳(《呂氏春秋》),龍須菜(《植物名實圖考》),龍牙草、水松草、水鐵樹、水扁柏(《廣西藥植名錄》)。產(chǎn)廣東、臺灣、福建、江西、浙江、山東、江蘇、安徽、湖北、四川、廣西、云南等省區(qū)。廣布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各地。本種可供藥用,莖葉入藥可治胎毒,消痰積;嫩葉可做蔬菜。
別名:龍須菜、龍牙草、水松草、水鐵樹、水扁柏、水柏、水芹菜、水柏枝。
藥材性狀:根莖短,密生須根。葉二型,無毛;營養(yǎng)葉狹短圓形,長10-30cm,寬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寬約6mm;孢子葉較大,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cm,寬10-20cm,二至三回羽狀深裂,末回裂片條形,角果狀,寬不超過2mm;葉脈網(wǎng)狀,無內(nèi)藏小脈。孢子囊沿網(wǎng)脈疏生。氣微,味甘、苦。
入藥來源:為水蕨科植物水蕨的全株。
成分:含較多的β-胡蘿卜素
性味:甘、淡,涼。
歸經(jīng):脾;胃;大腸經(jīng)
功用主治:散瘀拔毒,鎮(zhèn)咳,化痰,止痢,止血。主治胎毒,痰積,跌打,咳嗽,痢疾,淋濁。外用治外傷出血?;钛?解毒。治痞積,痢疾,胎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兩,水煎服。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藥用效果:全草散瘀拔毒,鎮(zhèn)咳化痰,止痢,消積,止血,解毒。治腹中痞積,痢疾,胎毒,跌打損傷,瘡癤,咳嗽,淋濁,外傷出血。全草可入藥,能消積、散瘀、解毒,用于活血藥和解毒藥。
水蕨的副作用
忌雜食一月余乃佳。
水蕨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醫(yī)學記載:
1、《綱目》:“甘苦,寒,無毒。”
2、《華南千種草藥》:“甘淡,涼?!?/p>
3、《廣西藥植名錄》:“治跌打,散毒?!?/p>
4、《海南植物志》:“莖葉治胎毒,消痰積?!?/p>
5、《華南千種草藥》:“解毒、止血、止痢、止咳?!?/p>
6、《浙江藥用植物志》:“消積,散瘀,解毒。治跌打損傷,瘡癤?!?/p>
附方:
治腹中痞積:水蕨,淡煮食。下惡物。
水蓼的藥用價值
水蓼的功效與作用:化濕,行滯,祛風,消腫。治痧穢腹痛,吐瀉轉(zhuǎn)筋,泄瀉,痢疾,風濕,腳氣,癰腫,疥癬,跌打損傷。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搗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搗敷。
水蓼的副作用
《千金·食治》:蓼食過多有毒,發(fā)心痛。和生魚食之,令人脫氣,陰核疼痛。婦人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淋帶下。
《藥性論》:蓼葉與大麥面相宜。
水蓼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水蓼的醫(yī)學記載
《別錄):寥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
《唐本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
《本草拾遺》: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傳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瘡;亦主小兒頭瘡。
《綱目》:殺蟲。
《本草求原》:洗濕熱癍癩,擦癬。
《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通筋骨。
《嶺南采藥錄》:敷跌打,洗瘡疥,止癢消腫。
《重慶草藥》:治巴骨流痰,跌打損傷。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利濕消滯,殺蟲止癢。治菌痢,腸炎,風濕痛,皮膚濕疹。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解毒,利尿,行氣,止痢。
水蓼的醫(yī)學附方
1、治干霍亂不吐利,四肢煩,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擇切)各二兩。上二味,以水五盞,煎取三盞,去滓,分溫三服。(《圣濟總錄》水蓼飲)
2、治風寒太熱:水蓼、淡竹葉、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藥志》)
3、治水瀉:紅辣蓼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4、治痢疾,腸炎:水辣蓼全草二兩,水煎服,連服三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小兒疳積: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錢,麥芽四錢。水煎,早晚飯前二次分服,連服數(shù)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腳痛成瘡:水蓼(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候瘡干自安。(《經(jīng)驗方》)
7、治陰發(fā)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鮮蓼草十斤(曬干,燒灰存性,淋灰汁熬膏于半碗聽用),石灰一兩。二味調(diào)勻,入磁罐收貯封固。如遇陰毒,將筆蘸點患處,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盡,將膏藥貼之。(《外科啟玄》蓼草膏)
8、蛇咬傷。用水蓼莖、葉搗敷。
9、腳氣腫痛成瘡。用水蓼汁搽洗。
水黽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綱目拾遺》:“治痔?!?。截瘧;療痔。水黽為水黽科昆蟲水黽的全蟲,水黽主治瘧瘡、痔瘡。
2、用于什么病癥
水黽主治瘧瘡、痔瘡。
3、用法用量
水黽內(nèi)服:研末,5-10只。
水黽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本草抬遺》:“有毒?!薄F鋵嵾@里所謂的有毒,是指它的消化性溶解液,而且遠遠不可“殺雞”。
2、人群禁忌
水黽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水黽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水黽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本草拾遺》。
【別名】:水母雞 水板凳 水拖車 水蚊子 水蜢子 火叉子。水馬(《本草拾遺》),水爬蟲(《綱目》),婆子(《東醫(yī)寶鑒》),水和尚,水豆油(蔡邦華《昆蟲分類學》)。
【藥材來源】:為水黽科昆蟲水黽的全蟲。
【生境分布】:分布于華北、臺灣、廣東、海南、廣西、浙江、山東等地。
【性味歸經(jīng)】:《本草拾遺》:有毒。
【采收和儲藏】:夏季雨后于積水處、水池處用網(wǎng)捕捉,捕后置沸水中燙死,曬干。
【功能主治】:《綱目拾遺》:“治痔?!?。心;肝經(jīng)【選方】治一切痔:婆子三十個,用三個紙包,每包十個。于背陰處懸掛陰干。每包作一服,研爛,空心溫酒調(diào)下,良久乃吃飯。三日連三服。久痔膿血者,二、三十服。(《東醫(yī)寶鑒》水馬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5-10只。
2、《綱目拾遺》:“治痔?!?。
3、治一切痔:婆子三十個,用三個紙包,每包十個。于背陰處懸掛陰干。每包作一服,研爛,空心溫酒調(diào)下,良久乃吃飯。三日連三服。久痔膿血者,二、三十服。(《東醫(yī)寶鑒》水馬散)。
《本草拾遺》:水黽有毒,殺雞犬。長寸許,四腳,群游水上,水涸即飛。亦名水馬,非海中主產(chǎn)難之水馬也。
4、《綱目》:水蟲甚多,此類亦有數(shù)種。今有一種水爬蟲,扁身大腹而背硬者,即此也。水爬,水馬之訛耳。
5、《綱目拾遺》:按水馬,四、五月內(nèi)出浮水面,身硬腳長,池沼中甚多,性喜食蠅。小兒用鈞竿系繩,繩頭穿一蠅,擲水面,誘之即來,以四足抱蠅不放,因而獲之。
水芙蓉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水芙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治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癬,皮膚瘙癢。水芙蓉具有藥用價值,可治療傷寒、水腫等多種疾病。
2、用于什么病癥
水芙蓉治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癬,皮膚瘙癢。
3、用法用量
水芙蓉內(nèi)服:煎湯,1~5錢(鮮者0.5~1兩);或浸酒。外用:搗敷、絞汁涂或煎洗。
水芙蓉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水芙蓉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水芙蓉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水芙蓉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孕婦忌服。
水芙蓉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常用中草藥手冊》。
1.1、別名:水芙蓉又稱為麻雀草(《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水管筒、三叉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水薄荷、軟骨倒水蓮(《廣東中草藥》)。
1.2、藥材來源:水芙蓉為玄參科植物紫蘇草的全草。從葉至莖,從花至果實,無一不能食用和藥用。莖極短、葉呈輻射狀生長,直徑可達三十公分,根為須根狀、側(cè)根發(fā)達,具多數(shù)走莖,原產(chǎn)地中國。具有藥用價值,可治療傷寒、水腫等多種疾病。
1.3、生境分布:水芙蓉生于溝邊、田邊,沼澤等濕地上。分布華南各地。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原產(chǎn)于中國。
1.4、性味歸經(jīng):水芙蓉辛,涼。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廣東中草藥》:辛淡微澀,涼。
1.5、采收和儲藏:水芙蓉全年可采。
1.6、功能主治: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癢。治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癬,皮膚瘙癢。水芙蓉具有藥用價值,可治療傷寒、水腫等多種疾病
1.7、用法用量:水芙蓉內(nèi)服:煎湯,1~5錢(鮮者0.5~1兩);或浸酒。外用:搗敷、絞汁涂或煎洗。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
3、《廣東中草藥》:辛淡微澀,涼。
4、、治毒蛇咬傷:水芙蓉五錢,穿心蓮八錢,搗爛沖米酒適量,取藥液內(nèi)服,渣外搽傷口周圍。(《廣東中草藥》)。
5、治感冒:水芙蓉五錢至一兩,煎服。(《廣東中草藥》)。
水茄的藥用價值
【來源】以根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散瘀,通經(jīng),消腫,止痛,止咳。
根:用于跌打瘀痛,腰肌勞損,胃痛,牙痛,閉經(jīng),久咳。
鮮葉:搗爛外敷可治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根:水煎服或浸酒服,3-5錢。
水茄的副作用
青光眼病人忌內(nèi)服,以免增加眼壓而使病情惡化。
服過量可致中毒,解決方法可以對癥治療。有狂躁、譫妄甚至驚厥等中樞興奮癥狀時可用水合氯醛、巴比妥類鎮(zhèn)靜劑;口干、視物模糊等癥狀,可用匹羅卡品或新斯的明等對抗。早期也可洗胃,導瀉;或用綠豆皮、連翹、甘草水煎服;或用鮮積雪草半斤搗爛取汁服。
孕婦忌用。
水茄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書籍記載:
1、《本草拾遺》:主破老血、產(chǎn)后血結(jié),婦人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塊;淋瀝不盡,亦白帶下,天行心悶,并煎服之,亦浸酒。
2、《江西中藥》:活血祛風。幾筋骨疼痛,及婦人赤白帶下等之由于血滯者,皆主治之。近時用作祛風止痛藥,適用于關(guān)節(jié)風濕,腰腳軟弱等癥。
3、《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血。
4、《廣西藥植名錄》:“散血,止痛。治咳血,牙痛,無名腫毒?!?/p>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消腫,止痛。治跌打瘀痛,腰肌勞損,胃痛?!?/p>
6、《貴州草藥》:“清暑,止咳,補虛。治痧癥,勞弱虛損,久咳。”
7、《全國中草藥匯編》:“青光眼病人忌內(nèi)服,以免增加眼壓而使病情惡化。”
8、《廣西藥植名錄》:別名天茄子、洋毛辣、刺薔茄、金鈕扣、山顛茄、刺茄、鴨卡、野茄子、茄木、狗辣子、一面針、小登茄、扭茄木、金衫扣。
藥方:
1、治咽喉炎:刺茄根15克,和尚頭草30克,水煎服。
2、治腹股溝淋巴結(jié)腫大:刺茄根、鼠乳根各30克,青皮鴨蛋1個,水煎沖酒送鴨蛋服。每日1次,連服2-3次。
3、治生瓜:刺茄根30克,冬瓜冊15克,水煎泡酒服。外用大黃末調(diào)酒抹患處。
4、治腳底砧傷:刺茄葉適量,加食鹽搗爛貼患處。
5、治乳癰:刺茄根、消山虎、節(jié)節(jié)花、黃花仔各15克,水煎沖酒內(nèi)服。外用刺茄葉適量和酒糟搗爛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