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麥的藥用價值_浮小麥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我們的身體。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做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浮小麥的藥用價值_浮小麥的副作用”,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浮小麥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浮小麥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
2、用于什么病癥
浮小麥止汗,宜微炒用。主治陰虛發(fā)熱、盜汗、自汗。
3、用法用量
浮小麥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炒焦研末。
浮小麥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浮小麥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浮小麥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3、飲食禁忌
3.1、浮小麥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浮小麥,應取用水淘輕浮水面的麥粒,并以冬小麥為佳。但有的地區(qū)以充實飽滿的小麥作浮小麥藥用,按小麥功能養(yǎng)心除煩,適用于婦女臟燥喜怒無常之癥(癔病)。
浮小麥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綱目》。
1.1、別名:浮小麥又稱為浮水麥(《本草蒙筌》),浮麥(《綱目》)。
1.2、藥材來源:為干癟輕浮的小麥,水淘浮起者。植物形態(tài)詳“小麥”條。
1.3、生境分布:全國產(chǎn)麥地區(qū)均有生產(chǎn)浮小麥。
1.4、性味歸經(jīng):浮小麥甘咸,涼。 《綱目》:甘咸,寒,無毒。 《本草備要》:咸,涼。
1.5、采收和儲藏:浮小麥一般在夏至果實成熟時采收,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揀取雜質(zhì),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即得。
1.6、化學成分:普通小麥含淀粉53%~70%,蛋白質(zhì)11%,糖類(蔗糖、葡萄糖、棉子糖、麥芽糖、蜜二糖)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維生素B、E。
1.7、功能主治:浮小麥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
1.8、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炒焦研末。
2、《本草蒙筌》:斂虛汗。
3、《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4、《現(xiàn)代實用中藥》:補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
5、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diào)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衛(wèi)生寶鑒》)。
6、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diào)服。(《奇方類編》)。
Ys630.com相關知識
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人都面臨著失眠這一現(xiàn)象。其實并不是因為睡不著,而是很多人是因為精神壓力過大,或者是受電子產(chǎn)品的影響,比如手機,電腦等,以及現(xiàn)在電子游戲的一個發(fā)展。影響了我們正常的生物鐘。不正常的生物鐘就會影響著我們身體健康,導致很多亞健康問題。為了改變失眠這一現(xiàn)象,我們不僅要調(diào)整自己的睡眠時間還可以通過食補來改善。
治療失眠的食療配方:
1、可以安神催眠的牛奶
牛奶是治療失眠的理想食物。牛奶中含有足量的鈣和乳酸,促進血液中的鈣質(zhì)流到睡眠中樞。當睡眠中樞中儲存了一定量的鈣后,就會產(chǎn)生困意。另外牛奶中還含有色氨酸,可以使人產(chǎn)生困倦感覺,促進睡眠。而且這種催眠作用是逐漸加強的,可以使深睡眠睡得更好。老年人本身缺乏足量的鈣和乳酸,所以每天晚上可以吃一片鈣片,再喝一杯牛奶,就可以有一個香甜的睡眠。2、安神補血的桂圓
桂圓是滋補健腦的食品,適用于思慮過度引起的神經(jīng)衰弱、健忘失眠、頭暈乏力等人群。桂圓中含有豐富的葡萄糖、蔗糖、維生素等物質(zhì),能夠營養(yǎng)神經(jīng)和腦組織,從而調(diào)整大腦皮質(zhì)功能,改善失眠、健忘癥等。桂圓4~6枚,蓮子、芡實少許,加水燉湯睡前飲用?;蛘呤枪饒A4~6枚開水沖泡睡前飲用,可以有效緩解失眠。養(yǎng)精蓄銳的浮小麥:
所謂浮小麥就是不沉于水的小麥,具有補心止汗的功效,適用于體虛多汗、舌燥口干、心煩失眠等人群。中醫(yī)常常會用浮小麥來治療失眠。小麥在安定精神和增強體力方面有著良好的功效。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小麥胚芽內(nèi)所含有的食物纖維和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元素,保證睡眠。其他方法
:雖然說治療失眠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小編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治療失眠首先還是要養(yǎng)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適當?shù)臅r候多多鍛煉增強本身的身體體質(zhì),然后結合一些食療的方法,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睡眠質(zhì)量好了,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浮小麥的簡介
浮小麥,中藥名。為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燥輕浮癟瘦的果實。全國產(chǎn)麥地區(qū)均有生產(chǎn)。具有益氣,除熱,止汗之功效。常用于骨蒸勞熱,自汗盜汗,香脆感。一般在夏至果實成熟時采收,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揀取雜質(zhì),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即得。炒浮小麥:取凈浮小麥,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取出放涼。
浮小麥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普通小麥含淀粉53%~70%,蛋白質(zhì)11%,糖類(蔗糖、葡萄糖、棉子糖、麥芽糖、蜜二糖)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維生素B、E。
2、功效作用
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炒焦研末。
3、臨床應用
3.1、內(nèi)服:煎湯,用量15~30g,或研末;止汗,宜微炒用。主治陰虛發(fā)熱、盜汗、自汗。
3.2、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diào)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衛(wèi)生寶鑒》)。
3.3、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diào)服。(《奇方類編》)。
3.4、《本草匯言》:卓登山氏曰,此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立止。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3.5、《本經(jīng)逢原》: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浮小麥的市場信息
1、浮小麥的價格
浮小麥的價格約為0.85元/克。
2、浮小麥的選購方法
干燥穎果呈長圓形,長約2~6毫米,直徑約1.5~2.5毫米。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略皺,腹面中央有較深的縱溝,背面基部有不明顯的胚1枚,頂端有黃色柔毛。質(zhì)堅硬,少數(shù)極癟者,質(zhì)地較軟。斷面白色或淡黃棕色。少數(shù)帶有穎及稃。氣無,味淡。以粒勻、輕浮,表面有光澤者為佳。
3、浮小麥的保存方法
浮小麥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要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這樣特別容易導致身體出現(xiàn)問題,其中睡覺的時候盜汗是最常見的一種,這樣會導致我們整個睡眠都特別的疲勞并且經(jīng)常出汗也容易患有感冒,對身體的健康非常不利,其中中藥浮小麥具有很好的益氣和治療盜汗等作用,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中藥浮小麥的作用與功效
中藥浮小麥的作用與功效
? 浮小麥味甘,性涼,屬補益藥范疇。浮小麥是常用的止汗藥?!昂篂樾闹骸?,本品入心經(jīng),甘涼止汗。治 陽虛自扦,可配生黃芪,麻黃根、牡蠣等同用。治陰虛盜汗,可配柏子仁,麥冬、五味于、白芍等同用。
? 浮小麥也可用于久病、大病之后,因津液精血消耗太多而致陰虛,出現(xiàn)心煩盜汗,下午潮熱,身體消瘦,舌 嫩紅而干,脈細數(shù)等癥。常配合沙參,麥冬、五味子、白芍、生地、地骨皮,元參,秦艽,鱉甲等同用。
? 浮小麥是把小麥放入水中淘之,取其干癟體輕或枯瘦帶皮而浮在水面上者入藥,是臨床常用之品。至于小麥 (不浮在水面上者),也有時入藥,其性味甘平,能養(yǎng)心除煩。可用于臟躁病的悲傷、喜哭,憂郁等(現(xiàn)代認為 是癔病的一種表現(xiàn)),如《金匱》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也可隨癥配用一些舒肝,解郁,養(yǎng)心,安 神之晶,例如香附,白芍、柴胡,遠志,茯神,珍珠母,龍齒等。小麥與浮小麥不同。麥苗性味辛寒,有除煩熱 ,退黃疸的作用。
? 麻黃根固腠理而止汗。浮小麥去心經(jīng)虛熱而止汗。小麥養(yǎng)心除煩,無止汗作用。
? 用量一般為三錢至一兩。小麥用量相同。
上面就是對中藥浮小麥的作用與功效的介紹,中藥浮小麥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中藥材,用它來自對身體進行調(diào)理沒有副作用,但是喝一次兩次是不能有明顯的效果的,另外想要讓身體變得健康我們平時一定要多進行運動。
對于浮小麥這種藥材,平時的生活中也很少會見到,但是在居多的中藥中,浮小麥可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浮小麥的主要功效是針對會出現(xiàn)汗量增多,盜汗的癥狀,起到一個非常大的功效,而且能夠調(diào)理身體、穩(wěn)固心氣、補血的效果,同樣可以和許多的中草藥搭配在一起。
浮小麥應用
自汗,盜汗。
本品甘涼入心, 能益心氣、斂心液;輕浮走表,能實腠理、 固皮毛、為養(yǎng)心斂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盜汗者,均可應用??蓡斡贸唇寡心?,米湯調(diào)服。治氣虛自汗者,可與黃芪、煅牡蠣、麻黃根等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方》);治陰虛盜汗者,可與五味子、麥冬、地骨皮等藥同用。
骨蒸勞熱。
本品甘涼并濟,能益氣陰,除虛熱。治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等證,常與玄參、麥冬、生地、地骨皮等藥同用。
【鑒別應用】
浮小麥與小麥,兩者均能益氣養(yǎng)心除熱,然前者走表,除浮熱止汗力強,故對骨蒸及其盜汗用之較多,后者益氣養(yǎng)心,除煩止渴里勝,臟躁、心煩不安、消渴之證用之較多。
浮小麥與麻黃根,兩者均能止汗,常配伍用于盜汗、自汗證,浮小麥益氣除熱而止汗,具有扶正驅邪之功,并行收斂,麻黃根只具有收斂之性,無扶正之力。
浮小麥的功效
【性味】 甘咸,涼。
①《綱目》:"甘咸,寒,無毒。
②《本草備要》:"咸,涼。"
【功能主治】 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
①《本草蒙筌》:"斂虛汗。
②《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③《現(xiàn)代實用中藥》:"補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
小麥是我國僅次于玉米的一種第二大糧食,也就是說,很多人都是需要吃小麥的。相信大家對于小麥也都不陌生,尤其是到了小麥田地也會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大家可能不知道,小麥不僅能為我們填飽肚子,陳小麥的藥用價值也是非常多的。下面就讓我為大家講解一下陳小麥藥用價值有什么吧。
? ?養(yǎng)心神,斂虛汗。陳小麥粉外用消瘡腫有良好的功效。
癰瘡癤腫,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未潰者:
陳小麥浸泡水磨取淀粉,將淀粉炒焦研成細粉,以米醋調(diào)成糊,涂于患部,有效率達到98%。
婦人臟躁(癔病)、悲傷欲哭,神經(jīng)性心悸,怔忡不安,失眠:
浮小麥15~30克,甘草9克,大棗4-6攻,水煎服。
心慌,自汗,盜汗:
浮小麥30克,茯苓、麥冬各9克,水煎服。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碧桃干9克,水煎,一日分2次服。
白天出汗,如精神緊張尤易出汗:
淮小麥30克,紅棗6個,甘草6克,桂圓肉5個,水煎渴湯,吃棗和桂圓肉。
? ? 治盜汗及虛汗不止: 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每服二錢,米欽湯調(diào)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
? ?治男子血淋不止: 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diào)服。
小麥的藥用價值有養(yǎng)心神,斂虛汗、治療癰瘡癤腫、一切無名腫毒、治療心慌,自汗,盜汗等??梢?,小麥具有很多藥用價值,是十分好的糧食作物。
? ?陳小麥藥用價值有什么,上面的文章都已經(jīng)介紹完了。在知道其藥用價值后,大家是不是對小麥又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情了呢?實際上我們生活中吃的食物都是有他的營養(yǎng)價值存在的,但是任何事物在食用上都需要適量,還需要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祝您健康。
竹芋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竹芋清肺止咳;清熱利尿。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根莖富含淀粉,可煮食或提取淀粉供食用或糊用;藥用有清肺,利水之效。
2、用于什么病癥
竹芋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
3、用法用量
竹芋內(nèi)服:9-15g。
竹芋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竹芋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中華本草》。
1.1、別名:竹芋又稱為結粉、山百合。拼音名:Zhu Yu,英文名:Bermuda Arrowroot,rhizome of Bermuda Arrowroot。中藥竹芋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莖。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片曬干。
1.2、藥材來源:竹芋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莖。
1.3、生境分布: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常見栽培。原產(chǎn)美洲熱帶地區(qū)。竹芋喜溫暖、濕潤和半蔭環(huán)境,不耐寒,怕干燥忌強光曝曬。對水分的反應十分敏感。喜低光度或半蔭環(huán)境下生長,在強光下曝曬葉片容易灼傷。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最宜。
1.4、性味歸經(jīng):竹芋味甘;淡;性涼,肺;膀胱經(jīng)。
1.5、采收和儲藏:竹芋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片曬干。
1.6、化學成分:根莖含淀粉(starch)19.4%,蛋白質(zhì)(protein),脂肪(fat),色氨酸(trytophan)。
1.7、功能主治:竹芋清肺止咳;清熱利尿。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
1.8、用法用量:竹芋內(nèi)服:9-15g。竹芋粉幾乎全是淀粉,不含維生素,蛋白質(zhì)含量僅0.2%??捎米鰷?、調(diào)味汁、布丁和尾食點心的增稠劑。加水煮沸成透明、無臭的可口糊狀物。竹芋粉質(zhì)細與其他淀粉相比可以在較低溫度和較短時間的條件下烹調(diào),又易消化,特別適合做不能煮過頭的牛奶蛋糊等蛋品,也適宜制作淡味、低鹽和低蛋白的食物。
2、《新華本草綱要》:竹芋有清肺利尿的功能。用于肺熱咳嗽,小便赤痛。
石決明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平肝潛陽,除熱,明日。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2、用于什么病癥
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宜久煎),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石決明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3、飲食禁忌
3.1、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本草經(jīng)疏》:畏旋覆花。
3.3、《本草求原》:反云母。
石決明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別錄》。
1.1、別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鰒魚甲(陶弘景),九孔螺(《日華子本草》),千里光(《綱目》),鮑魚皮(《山東中藥》),金蛤蜊皮(《山東中草藥手冊》)。
1.2、藥材來源:為鮑科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等的貝殼。
1.3、生境分布: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為我國南方優(yōu)良養(yǎng)殖種類之一。 1.4、性味歸經(jīng):味咸;性寒。入肝、腎經(jīng)。
1.5、化學成分:盤大鮑的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zhì)約3.67%,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氯化物和極微量的碘;煅燒后碳酸鹽分解,產(chǎn)生氧化鈣,有機質(zhì)則破壞。
1.6、功能主治:平肝潛陽,除熱,明日。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1.7、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宜久煎),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2、《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
3、《海藥本草》:主青盲內(nèi)障,肝肺風熱,骨蒸勞極。
4、《綱目》:通五淋。
5、《本草從新》:愈瘍疽。
6、《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
7、《山東中草藥手冊》:鎮(zhèn)肝、明目,治眩暈。
8、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細切,每服八錢,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溫服。(《眼科龍木論》千里光湯)。
9、治鎖喉風:石決明火燒醋炙三次,研細末,用米醋調(diào),鵝羽蘸擦喉內(nèi),吐痰效。(《本草匯言》)。
苜蓿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為豆科植物紫苜?;蚰宪俎5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出羽狀復葉,小葉小,有小齒,葉脈伸入齒端;托葉與葉柄合生;花小,組成腋生的短總狀花序或頭狀花序;萼齒近相等;花冠黃色或紫,旗瓣倒卵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狹,近無柄,龍骨瓣鈍,比翼瓣短;雄蕊10,二體(9+1);子房有胚珠多數(shù),花柱短,扁或錐狀;莢果旋卷,常呈貝殼狀或彎鐮狀,不開裂,平滑或有刺,有種子1至數(shù)顆??勺鳛槭澄?將其在熱水中焯過,涼拌即可,味道極佳。紫苜蓿分布很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南苜蓿分布于我國中、南部,長江下游有栽培。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用。清解胃熱,利尿除濕。
2、用法用量
2.1、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胃熱,利尿除濕。用于胃熱煩悶,不欲飲食;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石淋,或濕熱發(fā)黃。內(nèi)服:搗汁,3~5兩;研末,2~3錢。
2.2、防出血:一切出血癥候,如鼻血、齦血、吐血、咯血、便血、子宮出血、肛門出血。新藥每用維他命K,認為是有凝結血管功能的療法。其實維他命K在食品中,含量最豐富的,就是苜蓿。由苜蓿來作為預防出血癥候,實驗的結果認為收效很高,對各種小出血,和肺胃及十二指腸出血,都能獲得預防的效果。
2.3、清內(nèi)熱:苜蓿是清涼性的蔬菜,進食之后,確能消除內(nèi)火,尤其在燥烈季節(jié),用以佐膳,功效顯著,更勝於西洋菜。苜蓿經(jīng)油炒后,乘熱進食,味極鮮潔。冷卻后,進食其味亦佳,其汁有清沁心脾之感,在燥烈季節(jié),如果覺得唇干舌燥,用以佐膳,是維護健康的上品菜肴。
苜蓿的副作用
為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全草。因屬滲利之品,故不宜久食多食。又,牲畜飼以一種南苜蓿的變種后,可產(chǎn)生對光的過敏性皮炎,亦須注意。
苜蓿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孟詵:利五臟,洗去脾胃間邪氣,諸惡熱毒。
2、《日華子本草》:去腹藏邪氣,脾胃間熱氣,通小腸。
3、《本草衍義》:利大小腸。
4、《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尿酸性膀胱結石。
5、治膀胱結石:鮮南苜蓿三至五兩,搗汁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6、治浮腫:苜蓿葉五錢(研末),豆腐一塊,豬油三兩。燉熟一次服下,連續(xù)服用。(《吉林中草藥》)。
蘆根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中藥名,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狀地下莖,粗壯,橫走,節(jié)間中空,每節(jié)上具芽。莖高2~5米,節(jié)下通常具白粉。葉2列式排列,具葉鞘;葉鞘抱莖無毛或具細毛;葉灰綠色或藍綠色,較寬,線狀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2~5厘米,粗糙,先端漸尖;葉舌長1~2毫米,成一輪毛狀。圓錐花序大形,頂生,直立,有時稍彎曲,長15~25厘米,有時或更長;小穗長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黃色;穎披針形,內(nèi)穎比外穎長約1倍;第1花通常為雄性,其外稃長8~15毫米,內(nèi)稃長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長9~16毫米,先端長漸尖,基盤具長6~12毫米之柔毛兩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頭羽狀。穎果,橢圓形至長圓形,與內(nèi)外稃分離?;ㄆ?~10月。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母o。
2.2、功能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癰。并解河豚魚毒。
2.3、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2~4兩);或搗汁。
蘆根的副作用
1、脾胃虛寒者忌服。
2、《本草經(jīng)疏》:因寒霍亂阼脹,因寒嘔吐勿服。
蘆根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溫病條辨》五汁飲)。
2、治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不計時,溫服。(《金匱玉函方》)。
3、治嘔噦不止厥逆者:蘆根三斤。切,水煮濃汁,頻飲。(《肘后方》)。
4、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及干嘔不下食:生蘆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隨便飲。(《千金方》蘆根飲子)。
5、治骨蒸肺痿,煩躁不能食:蘆根(切訖秤)、麥門冬(去心)、地骨白皮各十兩,生姜十兩(合皮切),橘皮、苓各五兩。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八、九里,晝?nèi)?夜二服,覆取汗。忌酢物。(《玄感傳尸方》)。
6、霍亂煩悶:蘆根三錢,麥門冬一錢。水煎服。(《千金方》)。
7、治食魚中毒,面腫,煩亂,及食鱸魚中毒欲死者:蘆根汁,多飲良,并治蟹毒。(《千金方》)。
冬菇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冬菇(拼音名Dōnɡ Gū)補肝;益腸胃;抗癌。主肝病;胃腸道炎癥;潰瘍;癌癥。長期食用香菇,還可以預防肝硬化,抑制膽固醇,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2、用于什么病癥
冬菇主肝病;胃腸道炎癥;潰瘍;癌癥。具有補肝,益腸胃,抗癌之功效。常用于補肝,益腸胃,抗癌。冬菇還對糖尿病、肺結核、傳染性肝炎、神經(jīng)炎等起治療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
3、用法用量
冬菇內(nèi)服:煎湯,30-50g。
冬菇的副作用
1、副作用
冬菇的毒性極小。
2、人群禁忌
冬菇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陽虛質(zhì)體質(zhì)應忌食或少食。
3、飲食禁忌
冬菇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冬菇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中華本草》 。
【別名】:構菌、金錢菌、毛腳金錢菌、凍菌、樸菰、冬蘑、金針菇、朗夏。
【藥材來源】:冬菇為白蘑科真菌冬菇的子實體。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冬菇生于闊葉樹枯干、倒木和伐樁上。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歸經(jīng)】:冬菇甘;咸;性寒。
【性狀】性狀鑒別 菌蓋肉質(zhì),半球形或扁平狀,中央下凹,直徑2-4cm,黃褐色或栗殼色,有光澤。菌肉類白色或淡棕色。菌褶較疏,長短不一,白色或象牙色。菌柄圓柱形,稍彎曲,長5-8cm,直徑5-8mm,上部黃褐色,下部密生黑褐色絨毛,脆骨質(zhì),內(nèi)部松軟。氣微,味淡。
【采收和儲藏】:冬菇當菌柄長度達13-15cm、菌蓋直徑0.5-1.5cm時即可采收,采收后曬干備用。
【功能主治】:冬菇補肝;益腸胃;抗癌。主肝病;胃腸道炎癥;潰瘍;癌癥。冬菇還對糖尿病、肺結核、傳染性肝炎、神經(jīng)炎等起治療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
【用法用量】:冬菇內(nèi)服:煎湯,30-50g。
2、劉波《中國藥用真菌》:“利肝臟,益腸胃,抗癌。經(jīng)常食用可以預防和治療肝臟系統(tǒng)及腸胃道潰瘍、學齡兒童可以有效地增加身高和體重?!薄?/p>
3、《中國中藥資源志要》:“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薄?/p>
木蓮的藥用價值
功效:止咳,通便。
主治:木蓮為木蘭科木蓮屬植物。又名黃心樹。 木蓮莖枝可作藥材治,主治實火便閉、治老人干咳。木材供板料、細工用材;果及樹皮入藥,治便秘和干咳。
用法用量:樹皮、根皮或果實0.5-1兩。
木蓮學名喬木,葉革質(zhì)、狹倒卵形、狹橢圓狀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8-17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短急尖,通常尖頭鈍,基部楔形,沿葉柄稍下延,邊緣稍內(nèi)卷,下面疏生紅褐色短毛;側脈每邊8-12條;葉柄長1-3厘米,基部稍膨大;托葉痕半橢圓形,長3-4毫米。高達20米?;ㄆ?月,果期10月。
木蓮的副作用
無毒。
木蓮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木蓮治老人干咳:木蓮果四至五錢。煎汁代茶飲。(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
2、木蓮治遺精。用木蓮(炒)、白牽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調(diào)下。
3、血淋。用木蓮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每日小煎服。
4、大便下血。用木蓮(燒)、枳殼(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槐花酒送下。又方:用木蓮,棕櫚皮,各燒存性,加烏梅(去核)、粉草(炙),等分為末。每取二錢,加水一碗煎服。
5、木蓮治乳汁不通。用木蓮二個、豬前蹄一個, 煮爛連汁服,一日即可通乳。
6、脫肛。用木蓮連皮、子切細,炒過,加茯苓、豬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此方名“銷陽丹”。亦治夢遺。
7、木蓮治白癜風、疥癬等。用木蓮藤汁涂搽。
8、腎囊腫大。用木蓮燒存性,研為末,酒送服二錢。又方:木蓮子、小茴香,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服,酒送下。
9、木蓮治實火便閉:木蓮果(或根皮、樹皮)一兩左右。煎汁,沖白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10、癰疸初起。用木蓮四十九個,揩去毛,研細,酒化開,溫服。作用與忍冬草相當。
11、治實火便閉:木蓮果(或根皮、樹皮)一兩左右。煎汁,沖白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12、治老人干咳:木蓮果四至五錢。煎汁代茶飲。(《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赤芍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赤芍,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莖、須根及泥沙,曬干。苦,微寒。歸肝經(jīng)。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是著名野生地道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用量較大、用途廣泛且需求較為剛性,每年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出口。
2、用法用量
2.1、藥材類別:根莖類。
2.2、性味:苦,微寒。
2.3、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2.4、入藥部分:為芍藥科植物芍藥、川芍藥、草芍藥、毛葉草芍藥、美麗芍藥、窄葉芍藥和塊根芍藥的根。
2.5、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4-10g;或入丸、散。
赤芍的副作用
1、血虛無瘀之癥及癰疽已潰者慎服。不宜與藜蘆同用。
2、《本草經(jīng)集注》: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3、《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4、《本草經(jīng)疏》:赤芍藥破血,故凡一切血虛病,及泄瀉,產(chǎn)后惡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癰疽已潰,并不宜服。
赤芍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本經(jīng)》: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2、《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3、《藥性論》:治肺邪氣,腹中疞痛,血氣積聚,通宣臟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臟,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4、《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并產(chǎn)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fā)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5、《開寶本草》:別本注云,利小便,下氣。
6、《滇南本草》:瀉脾火,降氣,行血,破瘀,散血塊,止腹痛,退血熱,攻癰瘡,治疥癩。
7、《藥品化義》:瀉肝火。
8、治療五淋:赤芍藥50克 檳榔一個(面裹煨)。上為末 每服5克 水煎 空心服。(《博濟方》) 。
9、治療急性乳腺炎:赤芍50~100克 生甘草10克。水煎服。如發(fā)熱加黃芩 另用白蘞根、食鹽少許搗敷患處。(《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