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葉的藥用價(jià)值_白背葉的副作用
養(yǎng)生開背適合人群。
朱德說“鍛煉身體要經(jīng)常,要堅(jiān)持,人和機(jī)器一樣,經(jīng)常運(yùn)動才不能生銹。”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bào)復(fù)我們的身體。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yuǎn)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白背葉的藥用價(jià)值_白背葉的副作用”,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白背葉的藥用價(jià)值
白背葉 直立灌木或小喬木,高1.5-3m。小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黃色星狀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8cm,密被白色星狀毛;葉闊卵形,長4.5-23cm,寬3.5-16cm,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點(diǎn),全緣或頂部3淺裂,有稀疏鈍齒,上面綠色,被星狀柔毛或近無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狀絨毛,有細(xì)密紅棕色腺點(diǎn);掌狀脈3條?;▎涡援愔?雄花序?yàn)椴环种蚍种Φ乃霠罨ㄐ?頂生,長15-30cm,被黃褐色絨毛;雄花簇生;具短?;蚪鼰o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長,外面被密毛,內(nèi)面有紅色腺點(diǎn)。鑷合狀排列;無花瓣;花盤無腺體;雄蕊多數(shù),花絲分離,花藥2室;雌穗狀花序不分枝,頂生或側(cè)生,略比雄花序短,約15cm,果時圓柱狀;雌花單生;無柄;花萼鐘狀,3-5裂,裂片卵形,長3-4mm,外被星狀絨毛;無花瓣;子房有軟刺,刺上密生星狀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連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狀毛。果序圓柱形,長2.5-15cm以上,直徑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狀軟刺和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絨毛,軟刺長2-6mm,種子近球形,黑色,光亮?;ㄆ?-7月,果期8-11月。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濕;止血。主蜂窩組織炎;化膿性中耳炎;鵝口瘡;濕疹;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 ;或煎水洗。內(nèi)服:煎湯,1.5-9g。
白背葉的副作用
白背葉副作用小?;颊呖梢愿鶕?jù)自身的病情對癥用藥,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使用白背葉根治療自身的病情。
白背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白背葉的附方
1、治胃痛嘔水:白背葉草頭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凈曬干。每用二兩,雄雞一只去腸雜頭肺,水適量燉服,每星期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2、治鵝口瘡:白背葉適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處,一日三次,連抹兩天。(《嶺南草藥志》)
3、治外傷出血,潰瘍:白背葉曬干,擦成棉絨樣收貯,出血時取適量貼上,外加繃帶固定。(《嶺南草藥志》)
4、治皮膚濕癢:白背葉煎水洗。(《福建中草藥》)
5、治產(chǎn)后風(fēng):白背葉、艾葉,酒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6、治潰瘍:白背葉鮮葉搗爛,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藥手冊》)
7、治跌打扭傷:鮮白背葉適量,搗敷。(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中藥材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效果,雖然見效稍慢,但對人體無副作用,還是受到人們的推崇。不過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對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背葉根這種藥材。
【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
【來源】為大戟種植物 白楸 的 根 。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
【化學(xué)成份】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
【性味】《嶺南草藥志》:"味微澀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固脫,消瘀。治腸炎,脫肛,淋濁,疝氣,肝炎,脾腫,子宮下垂,產(chǎn)后風(fēng)癱,白帶,赤眼,喉蛾,耳內(nèi)流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浸汁滴耳。
【附方】①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肝炎: 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療慢性肝炎,對降低轉(zhuǎn)氨酶和縮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為0.5~1兩,伴有水腫者用2~3兩,每日煎服1劑。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嶺南草藥志》
上文為我們分析了白背葉根的一些功效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適量食用白背葉根,對身體機(jī)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說起白背青莢葉,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因?yàn)樗墒蔷哂泻芎玫闹委熂膊⌒Ч?。不過也有一些朋友不知道白背青莢葉的功效具體是什么,因此在這里就來詳細(xì)的了解一下白背青莢葉的功效。
【英文名】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 var.hypoleuca Hemsl.ex Rehd.
【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白粉青莢葉的葉。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本,高達(dá)2m。幼枝綠色,無毛,葉痕顯著。葉互生;葉柄長1-5cm;托葉線狀分裂;葉片紙質(zhì),卵形、卵圓形,長3-9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于圓形,上面淡綠色,下面被白粉,常呈灰白色或粉綠色,邊緣具刺狀腺質(zhì)鋸齒。雌雄異株,雄花4-12,呈傘形或密傘花序,著生于葉面中脈的1/2-1/3處,雄蕊3-5,生于花盤內(nèi)側(cè);雌花1-3,著生處與雄花同;子房卵圓形或球形,柱頭3-5裂。漿果,成熟后黑色,分核3-5。花期4-5月,果期8-9月。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主水腫;熱淋;便血;癟腫;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的詳細(xì)介紹,相信大家對白背青莢葉的作用與功效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文章介紹的幾種作用與功效是比較常見的,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它們,對生活有所幫助。
白背三七莖葉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那么在醫(yī)學(xué)上白背三七莖葉有哪些具體的藥用價(jià)值呢?又有哪些方劑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白背三七莖葉的功效與作用。
植物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塊狀。莖紫紅色,被短毛。葉根生;長卵形成矩圓狀倒卵形,長9~15厘米,寬8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尖,有時有兩耳,葉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及鋸齒,并有灰白色短緣毛,上面綠色,禿凈或疏被灰白色短毛,主脈上較多,下面淺綠色或紫紅色,主脈突出,上被疏短毛,網(wǎng)脈干時呈黑色;葉柄短或無。花莖根出,疏被短毛。頭狀花序頂生,數(shù)朵,徑1~1.5厘米;總苞2輪,緣狀披針形,外輪短,疏寓,內(nèi)輪覆瓦狀排列,倍長于外輪,疏被灰白色短毛;花全部管狀,金黃色;雄蕊5,花藥聯(lián)合,內(nèi)藏,著生于冠管的1/2處;雌蕊花柱細(xì)長,外露,柱頭2裂。瘦果成熟時深褐色,有線條,冠毛白色?;ㄆ诖菏炼?。
【功能主治】
清熱,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fēng)濕痛,骨折、創(chuàng)傷出血,癰腫瘡癤。
①《云南中草藥》:清熱消炎,舒筋活絡(luò)。
②《云南中草藥選》:接骨,止血,祛瘀,消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搗爛敷或研末撒。
【附方】
①治骨折,外傷出血
白背三七莖葉研末撒布患處。另用白背三七根適量泡酒服。
②治水火燙傷
白背三七鮮葉,搗爛,加白糖適量,拌成糊狀,敷患處。
③治百日咳
白背三七莖二繭三錢。紅糖引,煮雞蛋吃。(①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藥》)
④治風(fēng)濕痛
大綠葉的葉三至五錢。加糖適量煮雞蛋吃。(《云南中草藥選》)
⑤治瘡癤癰腫
大綠葉的葉研末敷。(《云南中草藥選》)
結(jié)語: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肯定已經(jīng)對白背三七莖葉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知道了白背三七莖葉具有清熱,舒筋,止血,祛瘀的功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中藥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繼續(xù)閱讀下一篇哦。
人參葉的藥用價(jià)值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質(zhì),圓柱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復(fù)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shù)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復(fù)葉,2年復(fù)葉,最多可達(dá)6片復(fù)葉;小葉5,偶有7片,小葉柄長1-3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葉較小,長2-4cm,寬1-1.5cm,上部3小葉長4.5-15cm,寬2.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xì)鋸齒,上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細(xì)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梗長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圓球形;花小,直徑2-3mm;花萼綠色,5齒裂;花瓣5,淡黃綠色,卵形;雄蕊5,花絲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離。果實(shí)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直徑5-9mm,多數(shù),集成頭狀,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2顆,乳白色,直徑4-5mm,扁平圓卵形,一側(cè)平截。花期5-6月,果期6-9月。
人參葉的功效與作用:角暑清熱;性津止渴。主暑熱口渴;熱病傷津;胃陰不足;消渴;肺燥干咳;虛火牙痛。用于氣虛咳嗽,暑熱煩躁,津傷口渴,頭目不清,四肢倦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煎湯,3-10g。
人參葉的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服,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人參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人參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
《本經(jīng)》:主補(bǔ)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jiān)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bǔ)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治氣,消食開胃。
《珍珠囊》:養(yǎng)血,補(bǔ)胃氣,瀉心火。
《醫(yī)學(xué)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bǔ)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吨髦蚊匾?補(bǔ)元?dú)?止瀉,生津液。
《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bǔ)元陽。
《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寒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fēng),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
櫻桃葉的藥用價(jià)值
櫻桃葉,中藥名。薔薇科櫻屬植物櫻桃Cerasus pseudocerasus (Lindl.) G. Don的葉。產(chǎn)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生于山坡陽處或溝邊,常栽培,海拔300-600米。具有溫中健脾,止咳止血,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于胃寒食積,腹瀉,咳嗽,吐血,瘡瘍腫癰,蛇蟲咬傷,陰道滴蟲。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3-8m。樹皮灰白色,有明顯的皮孔;幼枝無毛或被疏柔毛。葉互生;葉柄長0.7-1.5cm,被疏柔毛,先端有1或2個大腺體;托葉披針形,有羽裂腺齒,早落;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2cm,寬3-5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邊有尖銳重鋸齒,齒端有小腺體,上面暗綠色,近無毛,下面淡綠色,沿脈或脈間有稀疏柔毛;花兩性,花序傘房狀或近傘形;有花3-6朵,先葉開放;花梗長8-19mm,被疏柔毛;萼筒鐘狀,外被疏柔毛;萼片5,三角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急尖或鈍;花瓣5,白色,卵圓形,先端下凹或二裂;雄蕊30-35,栽培者可達(dá)50枚;花柱與雄蕊近等長,無毛雌蕊1,子房下位。核果近球形,紅色,直徑9-13mm,種子1顆,包圍于黃白色木質(zhì)內(nèi)果皮中?;ㄆ?-4月。果期5-6月。
櫻桃葉的功能主治:溫中健脾,止咳止血,解毒殺蟲。
櫻桃葉的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櫻桃葉的副作用
無毒。
櫻桃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櫻桃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
1、《唐本草》:搗葉封,主蛇毒;絞汁服防蛇毒內(nèi)攻。
2、《滇南本草》:治吐血。
3、《滇南本草圖說》:敷瘡。
4、《本草再新》:養(yǎng)肝助火,健脾開胃,除胃脘之積寒,消食破滯。
櫻桃葉的醫(yī)學(xué)附方
1、治腹瀉,咳嗽:櫻桃葉及樹枝,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陰道滴蟲:櫻桃樹葉(或桃樹葉)一斤。將上藥煎水坐浴,同時用棉球(用線扎好)沾櫻桃葉水塞陰道內(nèi),每日渙一次,半月即愈。(《全展選編·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