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的藥用價值_莎草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guān)養(yǎng)生知識。怎么才能作好中醫(yī)養(yǎng)生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莎草的藥用價值_莎草的副作用”,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莎草的藥用價值
莎草,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莖直立,三棱形;根狀莖匍匐延長,部分膨大呈紡錘形,有時數(shù)個相連。葉叢生于莖基部,葉鞘閉合包于莖上;葉片線形,長20-60cm,寬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主脈于背面隆起?;ㄐ驈退霠?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每個花序具3-10個小穗,線形,長1-3cm,寬約1.5mm;穎2列,緊密排列,卵形至長圓形,長約3mm,膜質(zhì),兩側(cè)紫紅色有數(shù)脈?;坑腥~片狀的總苞2-4片,與花序等長或過之;每穎著生1花,雄蕊3;柱頭3,絲狀。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三棱狀?;ㄆ?-8月,果期7-11月。該物種在貴州分布較廣,產(chǎn)量及蘊藏量大,可大量開發(fā)利用。
莎草的功效:莎草有行氣開郁、祛風止癢、寬胞利痰的功效,治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伴隨腫毒。別名莎隨、薃侯、地毛、回頭青、野韭菜、隔夜抽、地溝草、小三棱、米珠子、縮縮草、地貫草、豬鬃草、地糕草、吊馬棕、土香草、豬毛青、三棱草。
藥理作用:促進膽汁分泌;抑制回腸平滑肌;松弛子宮平滑肌;有雌激素樣作用;催眠;解熱;強心;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
功能:行氣開郁;祛風止癢;寬胞利痰。
主治: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伴隨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浴。
莎草的副作用
無毒。
莎草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莎草的醫(yī)學記載
1、莎草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凈,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2、本草衍義補遺:莎草,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3、莎草治水腫、小便短少:鮮莎草搗爛,貼涌泉、關(guān)元穴。(泉州本草)
4、湯液本草:莎草,益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
5、王好古:莎草,凡氣郁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
6、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取(莎草)苗一握。煎湯浴之,立效。(《履巉巖本草》)
相關(guān)閱讀
莎草的簡介
莎草別稱臺、夫須、莎隨、薃侯、莎草、地毛、回頭青、野韭菜、隔夜抽、地溝草、小三棱、米珠子、縮縮草、地貫草、豬鬃草、地糕草、吊馬棕、土香草、豬毛青、三棱草、棱草。植物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葉基生或稈生,花序多樣,小穗單生,花兩性或單性,雌雄同株,花絲線形,花藥底著;子房一室,具一個胚珠,花柱單一,柱頭2-3個。果實為小堅果,三棱形,雙凸狀,平凸狀,或球形。分布于華南、華東、西南各省,少數(shù)種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亦常見到;此外,世界各國也都廣泛分布。
莎草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根莖含葡萄糖8.3%-9.1%、果糖(fructose)1.0%-1.7%、淀粉(starch)40%-41.1%、揮發(fā)油(essenialoil)0.65%-1.4%。揮發(fā)油中含β-蒎烯(β-pinene)、樟烯(camphene),桉葉素(1,8-cineole)、檸檬烯(limo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香附子烯(cyperene)、芹子三烯(selinaTCMLIBi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香附酮(α-cyperone)、β-香附酮(β-cyperone)。綠葉萜烯酮(patchoulenone)α-及β-莎草醇(α-Rotunol及β-Rotunol)、香附醇(Cypero1)、異香附醇(lsocyperol)、古巴二烯(copadiene)、環(huán)氧莎草奧(epoxyguaine)、香附醇酮(cyperolone)、莎草奧酮(rotundone)、考布松(dobuson)及異考布松(isokobusone),4α,5α-環(huán)氧-11-烯-3α-桉葉醇(4α,5α-oxidoeudesm-11-en-3α-ol),香附子烯-2,5,8-三醇(sugeTCMLIBiol)等。另據(jù)報道,揮發(fā)油中含古巴烯(copaene),香附子烯,β-欖香烯(β-elem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α-香附酮,香附醇,廣藿香烯醇乙酸酯(patchoulenylacetate),香附子烯-2-酮-8-醇乙酸酯(sugeonylacetate)。根莖又含鼠李素-3-O-鼠李糖基(1-4)-吡喃鼠李糖甙[rhamnetin-3-O-rhamnosyl(1-4)-rhamnopyranoside]。
2、功效作用
散瘀消腫。用于跌打損傷、水腫等。內(nèi)服:煎湯,10-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浴。
3、臨床應用
用于跌打損傷、水腫等。
莎草的市場信息
1、莎草的價格
莎草的價格約為暫時未知。
2、莎草的選購方法
植物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葉基生或稈生,花序多樣,小穗單生,花兩性或單性,雌雄同株,花絲線形,花藥底著;子房一室,具一個胚珠,花柱單一,柱頭2-3個。果實為小堅果,三棱形,雙凸狀,平凸狀,或球形。
3、莎草的保存方法
莎草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中醫(yī)中藥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有病看中醫(yī)吃中藥是他們的傳統(tǒng)和習慣,所以中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毛軸莎草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英文名】all-grass of pilose Galingale
【別名】三角草、三棱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毛軸莎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毛軸莎草,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莖細長。稈散生,粗裝,銳三角形,上部較粗糙。葉片寬6-8mm,邊緣粗糙。葉鞘短,淡褐色。葉狀苞片3,長于花序。聚傘花序復出;穗狀花序卵形,長1.5-3cm,無總花梗?;ㄐ蚬1坏S色粗硬毛;小穗線狀披針形,長5-10,有花8-18,小穗軸有白色狹翅;鱗片排列稍松,寬卵形,長約2mm,先端有短尖,脈5-7,中間綠色,兩側(cè)黃褐色,邊緣有白色稼明的翅;雄蕊3,花藥短,長圓形;花柱細長,有棕色斑,柱頭3。小堅果三棱狀卵形,長約1mm,具短尖,熟時黑色?;ā⒐?-11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田邊、路旁潮濕處。
【化學成份】含(2E,6E,10E)-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二酸二甲酯[di-methyl(2E,6E,10E)-3,7,11-trimethyl-2,6,10-dodecatrienedioate],香附子烯(cyper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蓽澄茄醇(α-cadinol),(2E,6E)-金合歡醇[(2E,6E)-farnesol],(2E,6E)-金合歡酸甲酯[methy(2Z,6E)-farnesate],丁午烯(caryohpyllene),檜腦(juniper camphor),(2E,6E)-金合歡醇乙酸酯[(2E,6E)-farnesyl acetate],棕櫚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十七碳至二十五碳烷烴(C17-C25 alkanes) .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利水消腫。主跌打損傷;浮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民間用于跌打、浮腫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上文就是對毛軸莎草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詳細說明,像毛軸莎草這類藥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錯,不過要注意的是,使用毛軸莎草的時候,需要適量的進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則對身體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在經(jīng)過上千年的沉淀和積累的過程中,中藥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規(guī)模已經(jīng)相當驚人,所以選擇中藥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都是有著很好的效果,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一種中藥傘莎草。
【別名】九龍吐珠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風車草的莖葉。
【原形態(tài)】風車草,多年生草本,高30-150cm。根莖粗短,須根堅硬。稈粗壯,叢生,近圓柱形。無葉片,莖的基部有棕色葉鞘。苞片約20枚,線形,較花序長2倍,寬2-11mm,輻射展開;長側(cè)枝聚傘花序多次復出,第1次輻射枝4-10,最長者達7cm;第2次輻射枝最長達15cm;小穗于頂端密集成近頭狀的穗狀花序;小穗橢圓形或長圓被針形,長3-8mm,寬1.5-3mm,壓扁,有花6-26小穗軸無翅;鱗片緊密排列,膜質(zhì),卵形,長約2mm,白色或黃褐色,具銹色斑點,有3-5脈;雄蕊3,花藥線形,先端有剛毛狀附屬物;花柱短,柱頭3。小堅果橢圓形,近三棱狀,長為鱗片長度的1/3,褐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森林、草原地區(qū)河流沿岸的沼澤地及積水處,或栽培于水池中。
【化學成份】含β-D-葡聚糖(β-D-glucan),礦物元素硒、鉀、鈣、鎂、錳、鐵、磷、鈉。
【性味】味酸;甘;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解毒。主瘀血作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浸酒擦。
【摘錄】《中華本草》
傘莎草不僅有多種功效,而且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多種食用方法,因而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水莎草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水莎草作為一種中藥材其功效與作用已經(jīng)得到廣泛認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它的具體情況。
【別名】三棱草
【來源】莎草科藨草屬植物 扁稈荊三棱 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以 塊莖 入藥。8月采,洗凈曬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止咳,破血,通經(jīng),行氣,消積,止痛。用于慢性氣管炎,癥瘕積聚,產(chǎn)后瘀阻腹痛;消化不良,閉經(jīng)及一切氣血瘀滯、胸腹肋疼痛。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河南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上了解了水莎草的功效與作用了吧?水莎草的藥用價值極高,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的,要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判斷,這點希望大家注意。
異型莎草為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異型莎草吧。
【別名】咸草((蘇南種子植物》),王母釵(《泉州本草》)。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 異型莎草 的 帶根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稈叢生,高2~65厘米,扁三棱形。葉線形,短于稈,寬2~6毫米;葉鞘褐色;苞片2~3,葉狀,長于花序。長側(cè)枝聚傘花序簡單,少數(shù)復出;輻射枝3~9,長短不等;頭狀花序球形,具極多數(shù)小穗,直徑5~15毫米;小穗披針形或線形,長2~8毫米,具花2~28朵:鱗片排列稍松,膜質(zhì),近于扁圓形,長不及1毫米,頂端圓,中間淡黃色,兩側(cè)深紅紫色或栗色,邊緣白色;雄蕊2,有時1;花柱極短,柱頭3。小堅果倒卵狀橢圓形、三棱形,淡黃色。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稻田或水邊潮濕處。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性味】味咸微苦,性涼,無毒。
【歸經(jīng)】入心、肝、肺、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通淋,利小便。治熱淋,小便不通,跌打損傷,吐血。(性味以下出《泉州本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或燒存性研末。
【摘錄】《*辭典》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異型莎草,了解了異型莎草的效果和作用,異型莎草可以提高我們的免疫力,異型莎草在養(yǎng)生學上還有食療的作用,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好處。
世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藥材,難免有一些藥材是我們不認識的,但只要我們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相信我們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醫(yī)學藥材。那么對于莎草蕨這種藥材你了解嗎?
【英文名】all-grass of Fingered Schizaea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蕨科植物莎草蕨的全草。
【原形態(tài)】陸生蕨類植物。根莖短而橫走,頂端被棕色短毛。葉簇生;葉柄近圓形,棕色,長 2.5-5cm,其先端與葉片漸狹的基部難于分別;葉片禾草狀,草質(zhì)或紙質(zhì),線形,長20-25cm,寬2-5mm,扁平,全緣,有軟骨質(zhì)的狹邊,干后常向上面反卷;僅有主脈1條;孢子葉片與營養(yǎng)葉片同型,上端緊縮,掌狀深裂成5-15條裂片;裂片長2-4cm,寬約1mm。孢子囊棕黃色,呈2行排列于裂片下面主脈的兩側(cè),成熟時幾覆蓋整個裂片下面。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m左右的低山丘陵干瘠砂壤土疏林下。
【性味】微苦;涼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感冒發(fā)熱;扁桃體炎;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6-15g,煎湯。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性涼。有清熱解毒、退熱的功能。用于感冒發(fā)熱、扁桃體炎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如今的人們生活壓力在不斷的加大,使得我們的身體經(jīng)常處于疲勞的情況,莎草蕨作為一種中藥材,對身體有一定的調(diào)理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莎草根丸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方劑,它的藥用價值很高,而且還能治療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莎草根丸的功效有哪些嗎?吃莎草根丸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話那就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
【處方】莎草根(用豬膽汁炒令香)草烏頭(用凈水浸,一半生,一半炒熟,去皮、尖)各60克 威靈仙(去土)躑躅花 劉寄奴各7.5克
【制法】上五味,搗羅為末。用乳香、沒藥各15克研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火煅自然銅,細研為衣。
【功能主治】治風邪走注經(jīng)絡,周身疼痛,及腰膝苦疼。
【用法用量】每服5丸,漸加至10丸,煨蔥酒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
通過上面對莎草根丸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中醫(yī)方劑非常推崇這話不假,方劑從古代便伴隨人們一直到現(xiàn)在。到了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方劑也被人們研究出來,并且大受人們的喜愛。這些非傳統(tǒng)的方劑,不僅天然無公害,而且還有這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呢。
穇穗莎草是一種中藥材,在古代就有用穇穗莎草治病的先例,所以我們可以放心食用。接下來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穇穗莎草的功效等。
【英文名】all-grass of Eleusinoides Galingale
【別名】三角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植物穇穗莎草的全草。
【原形態(tài)】穇穗莎草,多年生草本,高達1m。根莖短。稈粗壯,三棱形,增滑,基部稍膨大。葉短于稈,寬6-12mm,革質(zhì),平滑,邊緣粗糙。葉狀苞片6,下面的2-3覆蓋毆得長于花序;長側(cè)枝聚傘花序復出或多次復出,第1次輻射枝6-12,最長達18cm,每個第1次輻射枝具3-6個第2次輻射枝,通常較短,最長達4cm;穗狀花諏長圓形或圓筒形,長1-3cm,寬4-10mm,具極多數(shù)小穗;小穗多列,排列緊密,線狀長圓形,長4-8mm,寬約2mm,具花6-12,小穗軸黑褐色,具白色透明的翅,翅早脫落;鱗片排列疏松,膜質(zhì),卵狀橢圓形,先端具短尖,長約2mm,綠色,兩側(cè)蒼白,有棕色或褐色斑紋,脈5-7;雄蕊3,花藥線形,藥隔紫紅色;花柱短,柱頭3。小堅果倒卵形、三棱形、三棱形,長約為鱗片的2/3,深褐色,密被微突起的細點。花、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濕地或疏林下潮濕處。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jīng)】心、肝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主血熱出血兼有瘀滯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民間用于止血、散血。
【摘錄】《中華本草》
經(jīng)過上文對于穇穗莎草的介紹,我們對于穇穗莎草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穇穗莎草的特質(zhì),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竹芋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竹芋清肺止咳;清熱利尿。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根莖富含淀粉,可煮食或提取淀粉供食用或糊用;藥用有清肺,利水之效。
2、用于什么病癥
竹芋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
3、用法用量
竹芋內(nèi)服:9-15g。
竹芋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竹芋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中華本草》。
1.1、別名:竹芋又稱為結(jié)粉、山百合。拼音名:Zhu Yu,英文名:Bermuda Arrowroot,rhizome of Bermuda Arrowroot。中藥竹芋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莖。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片曬干。
1.2、藥材來源:竹芋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莖。
1.3、生境分布: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常見栽培。原產(chǎn)美洲熱帶地區(qū)。竹芋喜溫暖、濕潤和半蔭環(huán)境,不耐寒,怕干燥忌強光曝曬。對水分的反應十分敏感。喜低光度或半蔭環(huán)境下生長,在強光下曝曬葉片容易灼傷。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最宜。
1.4、性味歸經(jīng):竹芋味甘;淡;性涼,肺;膀胱經(jīng)。
1.5、采收和儲藏:竹芋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片曬干。
1.6、化學成分:根莖含淀粉(starch)19.4%,蛋白質(zhì)(protein),脂肪(fat),色氨酸(trytophan)。
1.7、功能主治:竹芋清肺止咳;清熱利尿。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
1.8、用法用量:竹芋內(nèi)服:9-15g。竹芋粉幾乎全是淀粉,不含維生素,蛋白質(zhì)含量僅0.2%??捎米鰷?、調(diào)味汁、布丁和尾食點心的增稠劑。加水煮沸成透明、無臭的可口糊狀物。竹芋粉質(zhì)細與其他淀粉相比可以在較低溫度和較短時間的條件下烹調(diào),又易消化,特別適合做不能煮過頭的牛奶蛋糊等蛋品,也適宜制作淡味、低鹽和低蛋白的食物。
2、《新華本草綱要》:竹芋有清肺利尿的功能。用于肺熱咳嗽,小便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