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的藥用價值_白豆蔻的副作用
【www.cndadi.net - 老人白內(nèi)障的的養(yǎng)生】
朱德說“鍛煉身體要經(jīng)常,要堅持,人和機器一樣,經(jīng)常運動才不能生銹。”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關(guān)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豆蔻的藥用價值_白豆蔻的副作用”,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白豆蔻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2、用于什么病癥
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或入丸、散。
白豆蔻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白豆蔻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白豆蔻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白豆蔻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3.3、《本經(jīng)逢原》:“忌見火?!?。
3.4、《本草經(jīng)疏》:“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咸忌之。”。
3.5、《本草備要》:“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
3.6、《本草匯言》:“凡喘嗽嘔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瘧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陰陽兩虛者;目中赤脈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風(fēng),而因于久眼血虛血熱者,皆不可犯?!薄?/p>
白豆蔻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本草備要》、《本草拾遺》。
1.1、別名: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jīng)逢原》),白蔻(《本草經(jīng)解》)。
1.2、藥材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
1.3、化學(xué)成分:果實含揮發(fā)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huán)氧化物、1,8-桉葉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1.4、功能主治: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1.5、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或入丸、散。
2、《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3、《本草圖經(jīng)》:“主胃冷?!?。
4、《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5、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6、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
7、《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8、《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fā),白睛紅者。”。
yS630.Com相關(guān)推薦
現(xiàn)代社會愈來愈發(fā)達,人們的飲食觀也在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越來越傾向于養(yǎng)生方向。在意識提高的前提下,有很多飲食迎合了大眾的需要而生。比如,現(xiàn)在很多人喜歡喝養(yǎng)生粥,粥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就是豆類。諸如紅豆、綠豆、花豆都成了養(yǎng)生的必備食物。
有一種豆科植物,叫做包豆蔻,它也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這不僅因為它營養(yǎng)價值豐富,是養(yǎng)生的佳品,更因為它具有著很好的的藥用價值。
白豆蔻,味辛溫,入肺、脾、胃經(jīng),有化濕溫中、行氣止嘔之功,尤以“溫化”見長。常用于治療濕阻脾胃、濕阻氣滯或脾胃虛寒之胸脘脹滿、不思飲食、反胃嘔吐、舌苔濁膩等癥。1.抑菌作用:該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2.平喘作用:該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于艾葉油。4-松油醇亦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qū)風(fēng)作用:豆蔻油很不穩(wěn)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yīng)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qū)除腸內(nèi)積氣,并抑制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
4.抑制作用: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于1%及揮發(fā)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揮發(fā)油對豚鼠實驗性結(jié)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霉素的作用。
白豆蔻的藥用價值奠定了它在醫(yī)學(xué)領(lǐng)域中的重要地位。為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適當(dāng)?shù)脑黾右幌聦Π锥罐⒌氖秤?,不僅因為它的營養(yǎng),更因為它的藥用功能。
白豆蔻是屬于姜科類別的植物。白豆蔻主產(chǎn)于越南和泰國這些國家,我國的廣東和廣西以及云南等地亦有種植。白豆蔻需要生于氣候溫暖潮濕的地區(qū),白豆蔻不但可以用來食用,更加是用作藥用多一點,所以我們必須了解白豆蔻的藥用價值,懂得如何應(yīng)用它才行。
白豆蔻的藥用價值非常高,我們可以用白豆蔻來治療胃口寒引起的作嘔,可以調(diào)理胃氣,可以知了治妊娠嘔吐,還能有利于小兒吐乳胃寒者,但是我們應(yīng)該注意的是白豆蔻的副作用。
莖叢生,株高3米,莖基葉鞘綠色。葉片卵狀披針形,長約60厘米,寬12厘米,頂端尾尖,兩面光滑無毛,近無柄;葉舌圓形,長7-10毫米;葉鞘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穗狀花序自近莖基處的根莖上發(fā)出,圓柱形,稀為圓錐形,長8-11厘米,寬4-5厘米,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長3.5-4厘米,麥稈黃色,具明顯的方格狀網(wǎng)紋;小苞片管狀,一側(cè)開裂;花萼管狀,白色微透紅,外被長柔毛,頂端具三齒,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白色,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5毫米;唇瓣橢圓形,長約1.5厘米,寬約1.2厘米,中央黃色,內(nèi)凹,邊黃褐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彎,藥隔附屬體三裂,長約3毫米;子房被長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6毫米,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棱,有7-9條淺槽及若干略隆起的縱線條,頂端及基部有黃色粗毛,果皮木質(zhì),易開裂為三瓣;種子為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直徑約3-4毫米,暗棕色,種溝淺,有芳香味。花期:5月;果期:6-8月。
功能主治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diào)之,并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③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dāng)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④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銚內(nèi)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⑤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姜一錢。將生姜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姜汁服。(《武漢醫(yī)藥衛(wèi)生》(3):288,1959)
⑥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yī)得效方》)
⑦治嘔吐噦: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⑧治產(chǎn)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白豆蔻,白豆蔻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都非常高,我們?nèi)粘?梢杂冒锥罐碣Y料很多的疾病,但是我們也不是忽視白豆蔻的副作用,那么白豆蔻的副作用就在于陰虛血燥而且沒有寒濕的朋友是不能吃的。
白豆蔻是一種比較獨特的姜科植物,它的生長環(huán)境是比較特殊的需要在潮濕的地方才能夠成長起來?,F(xiàn)在的有些食物和水果也是有同樣的道理,它們只有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或是只是在一個季節(jié)段才會出現(xiàn)這樣品種,不過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所以可想這些食物或是水果的營養(yǎng)價值肯定很高。
白豆蔻也不例外,它是可以用來做藥引的一種植物,所以可想它食用對身體一定有特殊的幫助,只是在食用前還是得先去了解一些它的具體特征還有性質(zhì),因為不能夠和它相克的食物在一起食用。那么白豆蔻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該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該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 thurin 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該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于艾葉油。4-松油醇亦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qū)風(fēng)作用:豆蔻油很不穩(wěn)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yīng)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qū)除腸內(nèi)積氣,并抑制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
4.抑制作用: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于1%及揮發(fā)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揮發(fā)油對豚鼠實驗性結(jié)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霉素的作用。
功能主治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diào)之,并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③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dāng)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一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④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一升(淘洗,略燕過,銚內(nèi)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⑤治妊娠嘔吐:白豆蔻一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姜一錢。將生姜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一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姜汁服。(《武漢醫(yī)藥衛(wèi)生》(3):288,1959)
⑥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yī)得效方》)
⑦治嘔吐噦: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⑧治產(chǎn)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一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白豆蔻的功效與作用上面介紹到它可以幫助我們起到抑菌的作用,這樣就不會擔(dān)心病菌的存在。它的芳香還可以幫助我們起到健胃的作用。食用白豆蔻配出來的藥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治療胸悶嘔吐的現(xiàn)象,還可以增加我們吃東西的食欲。白豆蔻還可以起到消化積食的作用。
白豆蔻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它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姜科植物,它的主要的產(chǎn)低就是泰國和越南,在我們的廣東以及云南也有栽培的,也是常見的一種中草藥,能夠治療很多的疾病,它的藥用價值也是很多的了,特別是對于治療一些胃病的效果都是很好的,那么對于白豆蔻的用量大家了解嗎?
白豆蔻的用量大家要了解,一般它的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藥用,在治療一些疾病的時候都是煎服的,它還有一個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治療女性懷孕期間的嘔吐現(xiàn)象,服用一些白豆蔻嘔吐的現(xiàn)象就會很好的緩解了。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或入丸。
【性狀】干燥果實,商品即稱“豆蔻”。略呈圓球形,具不顯著的鈍三棱,直徑約1.2~1.7厘米。外皮黃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兩端的棱溝中常有黃色毛茸。果皮輕脆,易縱向裂開,內(nèi)含種子20~30粒,集結(jié)成團,習(xí)稱“蔻球”。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7~10粒,習(xí)稱“白蔻仁”或“蔻米”。為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細的波紋,一端有圓形小凹點。質(zhì)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辛涼。以個人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厚者為佳。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主產(chǎn)越南、泰國等地。
【炮制】
揀凈雜質(zhì),篩去皮屑,打碎,或剝?nèi)ス麣ぃ∪蚀蛩橛谩?/p>
《綱目》:“白豆蔻入藥去皮炒用。”
【功能主治】
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①《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②《本草圖經(jīng)》:“主胃冷。”
③《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fā),白睛紅者?!?/p>
④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p>
⑤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p>
⑥《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p>
⑦《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p>
對于白豆蔻的用量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了,一些中草藥大家在平時服用的時候都要注意它的量,量過多了就會可能出現(xiàn)一些副作用,白豆蔻的用途還有很多,它有一種特有的香味,健胃的作用是很好的,能夠很好的促進胃液的分泌,緩解一些胃病。
豆蔻的藥用價值
豆蔻,中藥名。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實。按產(chǎn)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原豆蔻:呈類球形,直徑1.2~45px。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淺棕色絨毛。果皮體輕,質(zhì)脆,易縱向裂開,內(nèi)分3室,每室含種子約10粒;種子呈不規(guī)則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有皺紋,并被有殘留的假種皮。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主產(chǎn)于泰國、柬埔寨。
印尼白蔻:個略小。表面黃白色,有的微顯紫棕色。果皮較薄,種子瘦癟。氣味較弱。主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爪哇,我國云南、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栽培。
1、功能主治:
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的功能。用于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2、用法用量:
3~6g,入丸散劑服較好。
3、臨床應(yīng)用:
3.1、治胃寒痛嘔吐,唇舌淡白,口泛清涎,食欲不振(相當(dāng)于某些類型急性胃炎,潰瘍病),可用豆蔻6g,配吳茱萸、延胡索、高良姜、香附各6g。水煎服,有散寒、止痛、止嘔作用。
3.2、治虛寒久瀉(慢性痢疾、慢性結(jié)腸炎)用煨草寇,煨訶子等,方如草豆蔻湯。
4、藥理作用:
健尾止吐;祛寒止瀉,有收斂作用。
豆蔻的副作用
陰虛內(nèi)熱、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結(jié)者、干燥綜合癥及糖尿病人忌食。
豆蔻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藥方偏方:
1.1、用于脾虛濕阻氣滯之胸腹虛脹,食少無力:與黃芪、白術(shù)、人參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
1.2、用于治療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與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溫病條辨》)
1.3、用于治療胃寒濕阻氣滯之哎吐:與藿香、半夏等藥同用。(《沈氏尊生方》)
2、科學(xué)論述:
2.1、《本草綱目》: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郁破氣,殺魚肉毒。
2.2、《開寶》:下氣,止霍亂,一切冷氣,消酒毒。
2.3、《別錄》: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