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子的藥用價值_石龍子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隨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您對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石龍子的藥用價值_石龍子的副作用》,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石龍子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石龍子(Scincidae)約1,275種蜥蜴的統(tǒng)稱。別名蜥易、易蜴、蜥蜴、山龍子、守宮、石蜴、豬蛇婆、四腳蛇、五寸棍。雖然世界各熱帶地區(qū)(以及北美溫帶地區(qū))皆有分布,但以東南亞及其附近島嶼上的種類為最多。典型者體呈圓柱形,頭為圓錐形,尾長漸尖。最大者體長可達66公分(26寸),一般不及20公分(8寸)。多隱匿地下或穴居;活動的下眼瞼上有一適應(yīng)地下生活的透明鱗片,使其鉆穴時既能視物又能避免粗糙粒子傷害眼睛。其他種類可能有肢體不發(fā)達或完全退化以及耳鼓凹陷等怪異特征,有些種類則樹棲或營若干程度的水棲生活。以昆蟲和類似昆蟲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大型種類則以植物為食。卵生或卵胎生。采收和儲藏:夏、秋間捕捉,處死,除內(nèi)臟,置通風處干燥。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為石龍子科動物石龍子或藍尾石龍子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
2.2、采收和儲藏:夏、秋間捕捉,處死,除內(nèi)臟,置通風處干燥。
2.3、功能主治:破結(jié),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惡瘡瘰疬,臁瘡。
2.4、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燒存性,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調(diào)敷。
石龍子的副作用
1、《本草經(jīng)集注》:惡硫黃、斑苗(蝥)、無夷。
2、《綱目》:娠婦忌用。
石龍子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本經(jīng)》:主五癃邪結(jié)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綱目》:消水飲陰癀,滑竅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壯火,陽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藥志》:治九子爛瘍,乳癌,肺癰,風濕,皮膚發(fā)癢及瘡毒。
5、治小兒頹:蜥蜴一枚,燒灰,末,以酒服之。(《備急方》)。
6、治諸瘺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膽(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湯下。(《劉涓子鬼遺方》)。
7、治久年不愈的臁瘡,九子爛瘍及一切無名腫毒:石龍子、壁虎、千腳蟲、滾山珠、娛蚣蟲、鏵頭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藥志》)。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石龍芮的藥用價值
性味:氣微,苦辛,寒,有毒。
歸經(jīng):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治癰癤腫毒,瘰疬結(jié)核,瘧疾,下肢潰瘍。(子)風濕寒痹,補腎明目;(葉)前癰腫毒瘡,下瘀血,止霍亂。消腫,拔毒散結(jié),截瘧。用于淋巴結(jié)結(jié)核,瘧疾,癰腫,蛇咬傷,慢性下肢潰瘍。
用法用量:
1、外用:搗汁或煎膏涂。內(nèi)服:煎湯,1-3錢。
2、外用:適量,搗敷或煎膏涂患處及穴位。內(nèi)服:煎湯,干品3-9g,變可炒研為散服,每次1-1.5g。淋巴結(jié)結(jié)核:干全草適量,用油熬成膏狀涂敷;瘧疾:鮮全草適量搗爛,于發(fā)作前6小時敷大椎穴;癰腫、蛇咬傷:鮮全草搗爛絞汁涂患處;慢性下肢潰瘍:熬膏涂患處。
石龍芮的副作用
尚不明確。
石龍芮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書籍記載:《本草綱目》
【釋名】地椹(《本經(jīng)》)、天豆(《別錄》)、石能(《別錄》)、魯果能(《本經(jīng)》)、水 堇(《吳普》。音謹,又音芹)、苦堇(《爾雅》)、堇葵(郭璞)、胡椒菜 錄》)。
弘景曰∶生于石上,其葉芮芮短小,故名。
恭曰∶實如桑椹,故名地椹。
禹錫曰∶《爾雅》云∶嚙,苦堇也。郭璞云∶即堇葵也。本草言味甘,而此云苦者,古 人語倒,猶甘草謂之大苦也。
時珍曰∶芮芮,細貌。其椹之子細芮,故名。地椹以下,皆子名也。水堇以下,皆苗名 也。苗作蔬食,味辛而滑,故有椒、葵之名?!短票静荨凡瞬枯老抵爻?今依《吳普本草》合并為一。
《別錄》曰∶石龍芮,生太山川澤石邊。五月五日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陰干。
弘景曰∶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也。東山石上所 生者,其葉芮芮短小,其子狀如葶藶,黃色而味小辛,此乃是真也。
恭曰∶今用者,俗名水堇。苗似附子,實如桑椹,生下濕地,五月熟,葉、子皆味辛。山南 者粒大如葵 堇菜野生 藏器曰∶《爾雅》云∶芨,堇草。注云∶烏頭苗也。蘇恭注天雄亦云∶石龍芮葉似堇草,故名水堇。據(jù)此,則堇草是烏頭苗,水堇定是石龍芮,更非別 頌曰∶今惟出兗州。一叢數(shù)莖,莖青紫色,每莖三葉,其葉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藶而色黃。蘇恭所說乃水堇,非石龍芮也。兗州所生者,正與《本經(jīng)》及陶氏說宗曰∶石龍芮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地生者葉毛而末銳。入藥須水生者。
陸生者,又謂之天灸,而補陰不足,莖冷失精。
時珍曰∶蘇恭言水堇即石龍芮,蘇頌非之,非矣。
附方:
1、治蛇咬傷瘡:石龍芮汁涂之。
2、治結(jié)核氣:石龍芮日干為末,油煎成膏磨之,日三、五度。
3、治血疝初起:石龍芮捼按揉之。
4、治瘧疾:石龍芮鮮全草搗爛,于瘧發(fā)前六小時敷大椎穴。
5、治肝炎:石龍芮全草一至三錢,水煎服。
6、治乳癰腫痛,瘡毒:石龍芮根搗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7、治小兒疳積:石龍芮葉三錢,水煎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xiàn)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jù)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石龍芻。
【別名】龍須、草續(xù)斷、龍珠(《本經(jīng)》),龍蒭、龍鬢、龍木、草毒、龍華,懸菟(《吳普本草》),龍須草、縉云草(崔豹《古今注》),龍修(《山海經(jīng)》郭璞注),懸莞、方賓(《別錄》),席草(《本經(jīng)逢原》),草龍蒭(汪連仕《采藥書》),胡須草、野席草(《浙江民間草藥》)。
【來源】為燈心草科植物 石龍芻 的 全草 。夏、秋采集,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余,根莖橫走。莖圓筒狀,細長,下部有茶褐色鱗片狀葉,聚傘花序側(cè)生于莖的一面。由多數(shù)小花綴成,花淡綠色,具短柄;花被6,排列為2輪;雄蕊6;子房上位,花柱短,柱頭3枚。蒴果,內(nèi)含種子多數(shù)?;ㄆ谙募?。
【生境分布】生長于水田中及潮濕地區(qū)。分布廣西、浙江等地。
【化學成份】石龍芻含水分7.14%、蠟及脂肪質(zhì)2.63%、果膠1.52%、半纖維素13.54%、木質(zhì)素17%、纖維素52.18%、灰分1%、戊聚糖13.4%。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陰經(jīng)氣分。"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治淋病,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燒存性研末。
【附方】①通淋:胡須草、木通各三錢,車前草、甘草各二錢。煎服。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1.《本經(jīng)》。
通過本篇文章對石龍芻功效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石龍芻的幾大功效。這些功效對于體質(zhì)差抵抗力低的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調(diào)理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石龍芮的簡介
一年生草本。須根簇生。莖直立,高10-50厘米,直徑2-5毫米,有時粗達1厘米,上部多分枝,具多數(shù)節(jié),下部節(jié)上有時生根,無毛或疏生柔毛?;~多數(shù);葉片腎狀圓形,長1-4厘米,寬1.5-5厘米,基部心形,3深裂不達基部,裂片倒卵狀楔形,不等地2-3裂,頂端鈍圓,有粗圓齒,無毛;葉柄長3-15厘米,近無毛。莖生葉多數(shù),下部葉與基生葉相似; 上部葉較小,3全裂,裂片披針形至線形,全緣,無毛,頂端鈍圓,基部擴大成膜質(zhì)寬鞘抱莖。
聚傘花序有多數(shù)花;花小,直徑4-8毫米;花梗長1-2厘米,無毛;萼片橢圓形,長2-3.5毫米,外面有短柔毛,花瓣5,倒卵形,等長或稍長于花萼,基部有短爪,蜜槽呈棱狀袋穴;雄蕊10多枚,花藥卵形,長約0.2毫米;花托在果期伸長增大呈圓柱形,長3-10毫米,徑1-3毫米,生短柔毛。聚合果長圓形,長8-12毫米,為寬的2-3倍;瘦果極多數(shù),近百枚,緊密排列,倒卵球形,稍扁,長1-1.2毫米,無毛,喙短至近無,長0.1-0.2毫米?;ü?月至8月。
生于平原濕地或河溝邊。分布于中國各地。藥用是石龍芮的全草。全草含原白頭翁素,有毒,藥用能消結(jié)核、截瘧及治癰腫、瘡毒、蛇毒和風寒濕痹???平,無毒。普曰∶神農(nóng)∶苦,平。岐伯∶酸。扁鵲∶大寒。雷公∶咸,無毒。之才曰∶大戟為之使,畏吳茱萸、蛇蛻皮。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亞熱帶至溫帶地區(qū)廣布。
石龍芮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氣微,苦辛,寒,有毒。
功能主治:治癰癤腫毒,瘰疬結(jié)核,瘧疾,下肢潰瘍。(子)風濕寒痹,補腎明目;(葉)前癰腫毒瘡,下瘀血,止霍亂。消腫,拔毒散結(jié),截瘧。用于淋巴結(jié)結(jié)核,瘧疾,癰腫,蛇咬傷,慢性下肢潰瘍。
臨床應(yīng)用:治療下肢潰瘍。取石龍芮全草,洗凈,切碎,加水煮爛后壓榨取汁再熬制成膏,貯瓶密閉備用。每50斤鮮生藥可制膏1000克。用時即以石龍芮膏外敷患處,每日或隔日一次。試治2例,經(jīng)敷藥20余次后均獲治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石龍芮的市場信息
1、石龍芮的價格
每公斤三十元左右。
2、石龍芮的選購方法
藥材市場選購。
3、石龍芮的保存方法
置于干燥處。
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藥的種類有很多,很多人在使用時,都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比如石龍膽,所以在選擇之前,需要對它的功效和用量等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知道石龍膽的功效和作用都有什么嗎?
【別名】藍花地丁、紫花地丁(《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巖龍膽(《種子植物名稱》),鬼點燈、六月綠花草、綠花草(《四川中藥志》),米布帶(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為龍膽科植物 石龍膽 的 全草 。春末夏初采取巳開花的全草,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二年生草本,高達10厘米左右,叢生。莖和枝均為紫紅色。單葉對生,無柄;圓形至卵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5毫米。先端尖,全緣,兩面有白色細柔毛。花單生于枝頂,藍紫色;花萼管狀,5裂,具白色柔毛;花冠鐘狀,5裂,褶全緣或2裂;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1室,花柱短,柱頭2裂。蒴果伸出花萼外,唇形狀開裂,內(nèi)有種子多數(shù)?;ㄆ诖骸⑾拈g。
【生境分布】生于向陽山坡。分布山西、陜西、河北、江蘇、四川。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辛,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腸癰,疔瘡,癰腫,瘰疬,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4錢(鮮者O.5~1兩)。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癰疽己潰及虛寒者忌用。
【附方】①治瘰疬疔瘡,發(fā)背諸腫:石龍膽、白蒺藜。為末,油凋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上文我們介紹了石龍膽以及石龍膽的特點,可以知道石龍膽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療和輔助治療的效果。希望對大家的健康有所幫助。
疾病產(chǎn)生需要藥的改善,不同的疾病藥物選擇也是不同的,想要能夠很好的治療自身疾病,就需要對癥下藥,中藥石龍芮子對治療某些疾病也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種藥材。
【別名】魯果能、地椹(《本經(jīng)》),天豆(《吳普本草》),石能(《別錄》),芮子(《本草拾遺》)。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 石龍芮 的 果實 。4~7月采收。
【原形態(tài)】形態(tài)詳"石龍芮"條。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治心熱煩渴,陰虛失精,風寒濕痹。
【注意】《本草經(jīng)集注》:"大戟為之使。畏蛇蛻、吳萸。"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本經(jīng)》。
以上就是石龍芮子的一些相關(guān)知識的介紹,是不是對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把石龍芮子運用到生活中,為我們的健康服務(wù)。
石龍芻根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石龍芻根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來源】為燈心草科植物 石龍芻 的 根莖 。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石龍芻"條。
【性味】《陸川本草》:"微苦,涼。"
【功能主治】《陸川本草》:"行氣,止痛,利水,清涼解毒。治衄血,熱郁氣脹,腹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附方】治失眠:石龍芻鮮莖連根六、七錢,洗凈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民間草藥》。
經(jīng)過上文對于石龍芻根的介紹,我們對于石龍芻根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更多的了解石龍芻根的特質(zhì),充分的利用它的藥用價值為我們的生活服務(wù)。
中藥中華石龍尾的功效與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生活中可以常見到中華石龍尾,利用中華石龍尾的藥性和食療性,將給我們養(yǎng)生保健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收獲,下面我們看看中藥中華石龍尾。
【英文名】all-grass of Chinese Marshweed
【別名】蛤蟆草、華石龍尾、過塘草、風腫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中華石龍尾的全草。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5-20cm。除葉和花冠外全株密被多細胞柔毛。根狀莖長,下部匍匐而節(jié)上生根,莖上部單一或自基部分枝。葉對生,偶3-4枚輪生;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稀為匙形,長5-53mm,寬2-15mm,先端鈍,基部抱莖,邊具鋸齒,背面有小腺點?;▎紊~依或為少花的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梗直挺,長3-15mm;小苞片長約2mm;花萼鐘狀,長約6mm,5裂,裂片三角狀鉆形;花冠紫紅色、藍色,稀為白色,長10-15mm,上唇淺2裂,下唇3裂;雄蕊4,花室稍分離。蒴果寬橢圓形,兩側(cè)扁,長約5mm,淺褐色?;ā⒐?0月至翌年5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旁、山谷、草地。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主水腫;結(jié)膜炎;風疹;天皰瘡;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鮮品30-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甘、苦,性涼。有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的功能。用于水腫、結(jié)膜炎、風疹、天皰瘡、毒蛇、蜈蚣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對中華石龍尾的藥用價值的詳細介紹,在吃中華石龍尾的時候,也是有著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對調(diào)理人體各方面問題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可以放心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