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的藥用價值_麻油的副作用
養(yǎng)生的作用。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不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好比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xué)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麻油的藥用價值_麻油的副作用”,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麻油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麻油,是芝麻油,一般黑芝麻食用,白芝麻榨油,它是從胡科植物芝麻種子榨取的脂肪油,亦稱胡麻、油麻、巨勝、脂麻、香油等。也有部分地區(qū)的麻油定義為炸或者浸過花椒的芝麻油。胡油自古以來就被山西省西北地區(qū)、上黨地區(qū)的民間百姓視為美味食品,無論是制點心,還是打餅子,只要是用胡油加工的均被視為上品。是麻油在山西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西北地區(qū)產(chǎn)的,稱為“胡麻油”;另一種是長治一帶產(chǎn)的,因長治在古時稱為“潞安府”而稱為“潞油”;還有一種是山西中部種植麻子作為原料榨的油,顏色呈黃色,而胡麻油顏色深很多。麻油在長江以南地區(qū)非常受歡迎,除糕點外夏天的涼拌菜時麻油是必不可少的。生產(chǎn)工藝上分機制麻油和手工制作的小磨麻油兩種,因芝麻品質(zhì)和制作工藝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皖南重鎮(zhèn)大通鎮(zhèn)產(chǎn)的“沙藝棠”小磨麻油為上品,醇香無比,回味悠長。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種子榨取之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黑脂麻”條。
2.2、功能主治: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腸燥便秘,蛔蟲、食積腹痛,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
2.3、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生用或熬熟。外用:涂搽。
麻油的副作用
脾虛便泄者忌服。
麻油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治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真香油一兩,皮硝少許。同煎滾,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藺氏經(jīng)驗方》)。
2、治百藥、百蟲、五金八石、砒霜、山嵐瘴蠱,及河豚諸毒:生胡麻油一碗,灌之,吐出毒物。(《易簡方》)。
3、治漏眙難產(chǎn),因血干澀:清油半兩,好蜜一兩。同煎數(shù)十沸,溫服。他藥無益,以此助血為效。(《便產(chǎn)須知》)。
4、治癰疽發(fā)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氣不內(nèi)攻:麻油一斤,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盡。(《仁齋直指方》)。
5、治腫毒初起:麻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選方》)。
6、治急喉痹:生油一合,急灌之。(《圣濟總錄》)。
7、治梅花禿癬: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燒火,入內(nèi)煎沸,瀝豬膽汁一個,和勻,剃頭擦之,二、三日愈,勿令日曬。(《普濟方》)。
ys630.coM延伸閱讀
麻油的簡介
麻油,是芝麻油,一般黑芝麻食用,白芝麻榨油,它是從胡科植物芝麻種子榨取的脂肪油,亦稱胡麻、油麻、巨勝、脂麻、香油等。也有部分地區(qū)的麻油定義為炸或者浸過花椒的芝麻油。胡油自古以來就被山西省西北地區(qū)、上黨地區(qū)的民間百姓視為美味食品,無論是制點心,還是打餅子,只要是用胡油加工的均被視為上品。是麻油在山西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西北地區(qū)產(chǎn)的,稱為“胡麻油”。
麻油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種子含脂肪油45%一50%,主成分為油酸(約48%)、亞油酸(約37%)、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廿四烷酸、廿二烷酸的甘油酯。并含木脂素類成分、芝麻素、芝麻林素。種子提取物給大鼠口服,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臟及肌肉中糖原的含量,但大量則降低糖原含量。黑脂麻油可增加大鼠腎上腺中抗壞血酸及膽固醇含量,對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新鮮滅菌的麻油涂布皮膚粘膜,有減輕刺激、促進炎癥恢復(fù)等作用。榨油后的餅對家畜有毒,可引起絞痛、震顫、呼吸困難等癥狀。
2、功效作用
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腸燥便秘,蛔蟲、食積腹痛,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內(nèi)服:生用或熬熟。外用:涂搽。
3、臨床應(yīng)用
3.1、治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真香油一兩,皮硝少許。同煎滾,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藺氏經(jīng)驗方》)。
3.2、治百藥、百蟲、五金八石、砒霜、山嵐瘴蠱,及河豚諸毒:生胡麻油一碗,灌之,吐出毒物。(《易簡方》)。
3.3、治漏眙難產(chǎn),因血干澀:清油半兩,好蜜一兩。同煎數(shù)十沸,溫服。他藥無益,以此助血為效。(《便產(chǎn)須知》)。
3.4、治癰疽發(fā)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氣不內(nèi)攻:麻油一斤,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盡。(《仁齋直指方》)。
3.5、治腫毒初起:麻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選方》)。
3.6、治急喉痹:生油一合,急灌之。(《圣濟總錄》)。
3.7、治梅花禿癬: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燒火,入內(nèi)煎沸,瀝豬膽汁一個,和勻,剃頭擦之,二、三日愈,勿令日曬。(《普濟方》)。
4、科學(xué)研究
取麻油文火加溫至沸騰,冷后裝瓶,用以滴鼻,初次每側(cè)鼻孔2~3滴,以后漸增至5~6滴,每日3次。試治63例,52例顯效,3例進步或改善,8例無效。平均用藥最短者10天,最長者3個月。治療后自覺鼻通氣改善,伴隨癥狀亦隨之減輕或消失;部分病例經(jīng)1年隨訪,未見復(fù)發(fā)。試治萎縮性鼻炎及慢性化膿性副鼻竇炎數(shù)十例,均未見效。麻油滴鼻后作用徐緩而持久,奏效不如麻黃素液迅速;見效最快者3日,慢者1周以上。往往2周后效果才顯著。治療過程中除少數(shù)在治療開始即大量滴鼻而發(fā)生暫時性頭暈、頭脹、惡心、嘔吐等癥外,一般無特殊反應(yīng)。
麻油的市場信息
1、麻油的價格
麻油的價格7.90元/100mL。
2、麻油的選購方法
2.1、一看:小磨香油在加工過程中溫度低,所以小磨香油的顏色一般呈棕紅色,而機制香油加工過程中溫度高達245℃,所以顏色較深,呈暗淡的紫紅色。
2.2、二聞:小磨香油具有清香純正的香油香味——濃郁、醇厚。 而機制香油具有較濃重的焦糊味。
2.3、三搖:取一瓶小磨香油用力搖動1分鐘左右,將瓶正放,觀察油的上部表面:小磨香油的表面會有一層泡沫氣泡,但旋即消失;機制香油表面會有很多黃色泡沫,久久不能消失。
3、麻油的保存方法
麻油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蓖麻油味甘性平,屬于一種中藥上經(jīng)常使用的成分,但是這種蓖麻油的作用并不是只有益處,其實使用不當(dāng),還會給人們的身體帶來毒副作用的,因此,我們對于蓖麻油的作用不能不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不然后果則是十分嚴(yán)重的。
蓖麻油屬于中藥的一種,并且蓖麻油之中的脂肪酸組成主要是包含了百分之八十九的順蓖麻酸,其他還有一些棕櫚酸,或者是硬脂酸成分,亞油酸,亞麻酸,二羥基硬脂酸等等的成分。甘油酯的組成為三蓖麻酸酯68.2%、二蓖麻酸酯28.0%,一蓖麻酸酯2.9%及非蓖麻酸酯0.9%?;曳种泻嗔緾a、Fe、Si,其次為Al、Cu、Mg以及少量Mn、Ti、Ni、Zn。
治猥退風(fēng)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蓖麻子脂一升。酒一斗,銅缽盛,脂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千金方》)治舌脹塞口:蓖麻仁四十粒,去殼研油,涂紙上,作拈,燒煙熏之,未退再熏,以愈為度。有人舌腫出口外,一人用此法而愈。
治燒傷:3~5%漂白粉上滑液、蓖麻油各等量混勻呈乳狀液。涂于患處,需要時隔日換藥。(《全展選編·外科》)治舌上出血:蓖麻子油紙拈,燒煙熏鼻中。
上述關(guān)于蓖麻油知識的介紹之后,我們也許了解到了蓖麻油的作用都包含哪些,其實我們只要正確的使用蓖麻油的話,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是有所幫助的,畢竟很多古代醫(yī)書上,對于這些知識已經(jīng)得到實踐和印證,是有科學(xué)性的。
竹芋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竹芋清肺止咳;清熱利尿。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根莖富含淀粉,可煮食或提取淀粉供食用或糊用;藥用有清肺,利水之效。
2、用于什么病癥
竹芋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
3、用法用量
竹芋內(nèi)服:9-15g。
竹芋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飲食禁忌
3.1、竹芋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竹芋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中華本草》。
1.1、別名:竹芋又稱為結(jié)粉、山百合。拼音名:Zhu Yu,英文名:Bermuda Arrowroot,rhizome of Bermuda Arrowroot。中藥竹芋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莖。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片曬干。
1.2、藥材來源:竹芋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莖。
1.3、生境分布: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常見栽培。原產(chǎn)美洲熱帶地區(qū)。竹芋喜溫暖、濕潤和半蔭環(huán)境,不耐寒,怕干燥忌強光曝曬。對水分的反應(yīng)十分敏感。喜低光度或半蔭環(huán)境下生長,在強光下曝曬葉片容易灼傷。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最宜。
1.4、性味歸經(jīng):竹芋味甘;淡;性涼,肺;膀胱經(jīng)。
1.5、采收和儲藏:竹芋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片曬干。
1.6、化學(xué)成分:根莖含淀粉(starch)19.4%,蛋白質(zhì)(protein),脂肪(fat),色氨酸(trytophan)。
1.7、功能主治:竹芋清肺止咳;清熱利尿。主肺熱咳嗽;小便熱痛。
1.8、用法用量:竹芋內(nèi)服:9-15g。竹芋粉幾乎全是淀粉,不含維生素,蛋白質(zhì)含量僅0.2%??捎米鰷?、調(diào)味汁、布丁和尾食點心的增稠劑。加水煮沸成透明、無臭的可口糊狀物。竹芋粉質(zhì)細與其他淀粉相比可以在較低溫度和較短時間的條件下烹調(diào),又易消化,特別適合做不能煮過頭的牛奶蛋糊等蛋品,也適宜制作淡味、低鹽和低蛋白的食物。
2、《新華本草綱要》:竹芋有清肺利尿的功能。用于肺熱咳嗽,小便赤痛。
石決明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平肝潛陽,除熱,明日。治風(fēng)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2、用于什么病癥
治風(fēng)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3、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宜久煎),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石決明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脾胃虛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3、飲食禁忌
3.1、石決明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本草經(jīng)疏》:畏旋覆花。
3.3、《本草求原》:反云母。
石決明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出自:《別錄》。
1.1、別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鰒魚甲(陶弘景),九孔螺(《日華子本草》),千里光(《綱目》),鮑魚皮(《山東中藥》),金蛤蜊皮(《山東中草藥手冊》)。
1.2、藥材來源:為鮑科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等的貝殼。
1.3、生境分布: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為我國南方優(yōu)良養(yǎng)殖種類之一。 1.4、性味歸經(jīng):味咸;性寒。入肝、腎經(jīng)。
1.5、化學(xué)成分:盤大鮑的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zhì)約3.67%,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氯化物和極微量的碘;煅燒后碳酸鹽分解,產(chǎn)生氧化鈣,有機質(zhì)則破壞。
1.6、功能主治:平肝潛陽,除熱,明日。治風(fēng)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nèi)障。
1.7、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宜久煎),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2、《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
3、《海藥本草》:主青盲內(nèi)障,肝肺風(fēng)熱,骨蒸勞極。
4、《綱目》:通五淋。
5、《本草從新》:愈瘍疽。
6、《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
7、《山東中草藥手冊》:鎮(zhèn)肝、明目,治眩暈。
8、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細切,每服八錢,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溫服。(《眼科龍木論》千里光湯)。
9、治鎖喉風(fēng):石決明火燒醋炙三次,研細末,用米醋調(diào),鵝羽蘸擦喉內(nèi),吐痰效。(《本草匯言》)。
苜蓿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為豆科植物紫苜?;蚰宪俎5娜荨R荒晟蚨嗄晟荼局参?三出羽狀復(fù)葉,小葉小,有小齒,葉脈伸入齒端;托葉與葉柄合生;花小,組成腋生的短總狀花序或頭狀花序;萼齒近相等;花冠黃色或紫,旗瓣倒卵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狹,近無柄,龍骨瓣鈍,比翼瓣短;雄蕊10,二體(9+1);子房有胚珠多數(shù),花柱短,扁或錐狀;莢果旋卷,常呈貝殼狀或彎鐮狀,不開裂,平滑或有刺,有種子1至數(shù)顆??勺鳛槭澄?將其在熱水中焯過,涼拌即可,味道極佳。紫苜蓿分布很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南苜蓿分布于我國中、南部,長江下游有栽培。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用。清解胃熱,利尿除濕。
2、用法用量
2.1、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胃熱,利尿除濕。用于胃熱煩悶,不欲飲食;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石淋,或濕熱發(fā)黃。內(nèi)服:搗汁,3~5兩;研末,2~3錢。
2.2、防出血:一切出血癥候,如鼻血、齦血、吐血、咯血、便血、子宮出血、肛門出血。新藥每用維他命K,認為是有凝結(jié)血管功能的療法。其實維他命K在食品中,含量最豐富的,就是苜蓿。由苜蓿來作為預(yù)防出血癥候,實驗的結(jié)果認為收效很高,對各種小出血,和肺胃及十二指腸出血,都能獲得預(yù)防的效果。
2.3、清內(nèi)熱:苜蓿是清涼性的蔬菜,進食之后,確能消除內(nèi)火,尤其在燥烈季節(jié),用以佐膳,功效顯著,更勝於西洋菜。苜蓿經(jīng)油炒后,乘熱進食,味極鮮潔。冷卻后,進食其味亦佳,其汁有清沁心脾之感,在燥烈季節(jié),如果覺得唇干舌燥,用以佐膳,是維護健康的上品菜肴。
苜蓿的副作用
為豆科植物紫苜?;蚰宪俎5娜?。因?qū)贊B利之品,故不宜久食多食。又,牲畜飼以一種南苜蓿的變種后,可產(chǎn)生對光的過敏性皮炎,亦須注意。
苜蓿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孟詵:利五臟,洗去脾胃間邪氣,諸惡熱毒。
2、《日華子本草》:去腹藏邪氣,脾胃間熱氣,通小腸。
3、《本草衍義》:利大小腸。
4、《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尿酸性膀胱結(jié)石。
5、治膀胱結(jié)石:鮮南苜蓿三至五兩,搗汁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6、治浮腫:苜蓿葉五錢(研末),豆腐一塊,豬油三兩。燉熟一次服下,連續(xù)服用。(《吉林中草藥》)。
蘆根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中藥名,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狀地下莖,粗壯,橫走,節(jié)間中空,每節(jié)上具芽。莖高2~5米,節(jié)下通常具白粉。葉2列式排列,具葉鞘;葉鞘抱莖無毛或具細毛;葉灰綠色或藍綠色,較寬,線狀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2~5厘米,粗糙,先端漸尖;葉舌長1~2毫米,成一輪毛狀。圓錐花序大形,頂生,直立,有時稍彎曲,長15~25厘米,有時或更長;小穗長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黃色;穎披針形,內(nèi)穎比外穎長約1倍;第1花通常為雄性,其外稃長8~15毫米,內(nèi)稃長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長9~16毫米,先端長漸尖,基盤具長6~12毫米之柔毛兩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頭羽狀。穎果,橢圓形至長圓形,與內(nèi)外稃分離?;ㄆ?~10月。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母o。
2.2、功能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癰。并解河豚魚毒。
2.3、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2~4兩);或搗汁。
蘆根的副作用
1、脾胃虛寒者忌服。
2、《本草經(jīng)疏》:因寒霍亂阼脹,因寒嘔吐勿服。
蘆根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溫病條辨》五汁飲)。
2、治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不計時,溫服。(《金匱玉函方》)。
3、治嘔噦不止厥逆者:蘆根三斤。切,水煮濃汁,頻飲。(《肘后方》)。
4、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及干嘔不下食:生蘆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隨便飲。(《千金方》蘆根飲子)。
5、治骨蒸肺痿,煩躁不能食:蘆根(切訖秤)、麥門冬(去心)、地骨白皮各十兩,生姜十兩(合皮切),橘皮、苓各五兩。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八、九里,晝?nèi)?夜二服,覆取汗。忌酢物。(《玄感傳尸方》)。
6、霍亂煩悶:蘆根三錢,麥門冬一錢。水煎服。(《千金方》)。
7、治食魚中毒,面腫,煩亂,及食鱸魚中毒欲死者:蘆根汁,多飲良,并治蟹毒。(《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