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花的功效與作用
【www.cndadi.net -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泡桐花的簡介
泡桐花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野生或栽培。泡桐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野生或栽培。泡桐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陜西、山東、江南等地引種栽培。毛泡桐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地。
泡桐花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泡桐花和泡桐皮中含有一定的乙醚以及乙醇,這兩種物質(zhì)均可提取出抗菌活性物質(zhì)。
2、功效作用
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急性結(jié)膜炎,腮腺炎,癤腫。
3、臨床應(yīng)用
3.1、治腮腺炎(痄腮):泡桐花八錢。水煎,白糖一兩沖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3.2、治腮腺炎、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結(jié)膜炎等:泡桐樹花25g。水煎,加適量白糖沖服。
3.3、治玻璃體混濁(飛蚊癥):泡桐樹花、玄明粉、羌活及酸棗仁各等量。共研細末。每次6g,每日3次,包煎服。
4、科學(xué)研究
治療炎癥感染:將泡桐花制成注射劑、片劑、藥膏、水劑等多種劑型,治療16種疾病計244例,均有一定療效。其中對上感、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癤腫、急性結(jié)膜炎的療效較好,治療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和副作用。制劑及用法;㈠注射劑:每毫升相當于鮮花6克或干花1.5克,每日肌注2~4次,每次2~4毫升;㈡片劑:每片相當于干花0.25克,每次5~10片,日服3~4次;㈢水劑:滴眼、滴鼻或滴耳用,每日2~3次,適用于外耳道炎、鼻炎、結(jié)膜炎等;㈣藥膏:每100克含干花約500克,調(diào)劑成膏后外用,每日1~2次,適用于手足癬、瘡癤、燒傷等。
泡桐花的市場信息
1、泡桐花的價格
泡桐花的價格約為暫時未知。
2、泡桐花的選購方法
多皺縮破碎,只有花冠,花萼則少見?;ü诠軤?長約4cm,棕色或暗棕色,上部膨大,色較淺,下部彎曲,色深而有皺紋?;ㄝ噻娦?革質(zhì);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完整的花,用水浸軟攤開,花冠呈漏斗狀,先端5裂,基部彎曲,內(nèi)有紫黑色斑點。雄蕊著生于花冠上,4枚,2強,花藥“個”字著生。子房上位,花柱細長。氣微弱,味淡。以身干、花完整、無雜質(zhì)者為佳。
3、泡桐花的保存方法
泡桐花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擴展閱讀
在現(xiàn)代生活中,對于各種中草藥,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其中泡桐果是很常見的一種,那么究竟泡桐果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塊來看看。
【來源】為玄參種植物 泡桐 或 毛泡桐 的 果實 。
【化學(xué)成份】果實含桐酸、脂肪油、黃酮類、生物堿。
【藥理作用】①止咳作用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慢性氣管炎:用鮮泡桐果8大兩,水煎去渣,濃縮成流膏為1日量,3次分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1341例,有效率為81%;其中臨床控制率為7%,顯效為25%。如配合百部、桔梗、青果、豬膽汁組成復(fù)方治療,療效有所提高。本品對咳嗽、咯痰、氣喘,肺羅音減少均有一定效果,而以止咳、化痰效果比較明顯,見效較速,有的1日以內(nèi)即見效。副作用主要為惡心、頭暈、腹痛、腹瀉、鼻咽干等,一般在3~4天后可自行消失。對肝腎功能未發(fā)現(xiàn)不良影響。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河南醫(yī)學(xué)院》《醫(yī)藥科研資料》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泡桐果的藥用價值的一個簡單的介紹,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利用泡桐果治療疾病,可以不用擔(dān)心副作用。所以泡桐果治療疾病就是一種效果好且實在的治療方法,因此在臨床中也得到了一個很廣泛的利用。
臺灣泡桐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珍貴藥材,經(jīng)常吃臺灣泡桐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食用臺灣泡桐呢,食用臺灣泡桐對于我們的身體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好處呢,我們需要懂得一些臺灣泡桐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回答這些問題。
【英文名】Bark or root of Kawakami paulownia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臺灣桐的樹皮。
【原形態(tài)】臺灣泡桐 小喬木,高6-12m。樹冠傘形,主干矮;小枝褐灰色,有明顯皮孔。葉柄較長,幼時具長腺毛;葉片心臟形,大者長達48cm,先商具銳尖頭,全緣或3-5淺裂或有角,兩面均有粘毛,老時變?yōu)閱螚l粗毛。花序枝的側(cè)枝發(fā)達,幾乎與中央主枝等勢或稍短,故花序為寬大圓錐形,長可達1m;小聚傘花序無總花梗,有黃褐色絨毛,常有花3朵;花梗長12mm;花萼具明顯的凸脊,有絨毛,萼齒深裂至一半以上,呈狹卵圓形,銳頭,邊緣有明顯的綠色之沿;花冠近鐘形,淺上比色至藍紫色,長3-5cm,外有腺毛,花冠管的基部細縮,向上擴大,檐部2唇形,直徑3-4cm;雄蕊長1-1.5cm,子房有腺毛,花柱長1.4cm。蒴果卵圓形,長2.5-4cm,先端有短喙,果皮薄,突萼輻射狀,強裂反卷。種子長圓形,具具翅,長3-4cm?;ㄆ?-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灌叢、疏林及荒地。
【性味】味苦;澀;性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解毒;接骨消腫。主風(fēng)濕痹痛;瘡癰腫毒;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葉:外用治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可見,臺灣泡桐的藥用價值還是很明顯的。但是臺灣泡桐并不是人人可以用,我們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體質(zhì)情況判斷一下。
泡桐葉對于醫(yī)藥方面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于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泡桐葉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別名】桐葉、白桐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葉。
【原形態(tài)】1.泡桐,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花序狹長幾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yōu)楠M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nèi)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唇較狹,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二強,隱藏于花冠筒內(nèi);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nèi)彎。蒴果木質(zhì),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shù),扁而有翅?;ㄆ?-3月,果期8-9月。
【化學(xué)成份】毛泡桐 葉含桃葉珊瑚甙( aucubin),泡桐甙(paulownioside),毛蕊花甙(verbascoside),異毛蕊花甙(isoverbas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乙酸熊果酸( acetylursolicacid)α、β。
【藥理作用】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毛泡桐皮的乙醚、乙醇。丙醇提取物均有抗菌活性,體外抗菌試驗證明,毛泡桐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作用較強,對卡爾斯伯金酵母菌次之,對大腸桿菌較弱。毛泡桐莖丁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和類鏈球菌有抗菌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紫葳新甙Ⅰ,對上述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150μg/ml。毛泡桐葉中分離出的幾種結(jié)晶,對8種常見菌和流感病毒、仙臺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毛泡桐木部所含右旋芝麻素(dsesamin)對流感病毒、仙臺病毒和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毛泡桐葉中所含熊果酸在體外對革蘭陽性細菌、革蘭陰性細菌和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50-400μg/ml,200-800μg/ml和 100-700μg/ml。泡桐花提取物也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主癰疽;疔瘡腫毒;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以醋蒸貼、搗敷或搗汁涂。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對于泡桐葉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
泡桐根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你準備好了嗎?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泡酮工毛泡酮的根或根皮。
【原形態(tài)】1.泡桐,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ㄐ颡M長幾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yōu)楠M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nèi)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唇較狹,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二強,隱藏于花冠筒內(nèi);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nèi)彎。蒴果木質(zhì),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shù),扁而有翅?;ㄆ?-3月,果期8-9月。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長短不等,直徑約2cm,表面灰褐色色至棕褐色,粗糙,有明顯的皺紋與縱溝,具橫裂紋及突起的側(cè)根裂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棕色或淡棕色,木部寬廣,黃白色,顯纖維性,有多數(shù)孔洞(導(dǎo)管)及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
【性味】呸微苦;微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止痛;解毒活血。主風(fēng)濕勢痹;筋骨疼痛;瘡瘍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泡桐根的藥用價值的一個簡單的介紹,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利用泡桐根治療疾病,可以不用擔(dān)心副作用。所以泡桐根治療疾病就是一種效果好且實在的治療方法,因此在臨床中也得到了一個很廣泛的利用。
泡桐樹皮是中藥的一種,在我國古代的醫(yī)書就有著對于泡桐樹皮的記載,泡桐樹皮能治療很多的病癥,而且功效也非常全面,我們要善用它。
【別名】桐皮、白桐皮、水桐樹皮、桐木皮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泡酮或毛泡酮的樹皮。
【原形態(tài)】1.泡桐,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ㄐ颡M長幾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yōu)楠M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nèi)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唇較狹,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二強,隱藏于花冠筒內(nèi);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nèi)彎。蒴果木質(zhì),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shù),扁而有翅?;ㄆ?-3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野生或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 表面灰褐色,有不規(guī)則縱裂;小枝有明顯的皮孔,常具粘質(zhì)短腺毛。味淡、微甜。
【化學(xué)成份】1.泡桐:樹皮含丁香甙(syringin)。
【藥理作用】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毛泡桐皮的乙醚、乙醇。丙醇提取物均有抗菌活性,體外抗菌試驗證明,毛泡桐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作用較強,對卡爾斯伯金酵母菌次之,對大腸桿菌較弱。毛泡桐莖丁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和類鏈球菌有抗菌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紫葳新甙Ⅰ,對上述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150μg/ml。毛泡桐葉中分離出的幾種結(jié)晶,對8種常見菌和流感病毒、仙臺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毛泡桐木部所含右旋芝麻素(dsesamin)對流感病毒、仙臺病毒和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毛泡桐葉中所含熊果酸在體外對革蘭陽性細菌、革蘭陰性細菌和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50-400μg/ml,200-800μg/ml和 100-700μg/ml。泡桐花提取物也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毒性】熊果酸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680mg/kg。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消腫解毒。主風(fēng)濕熱痹;淋??;丹;痔瘡腫毒;腸風(fēng)下血;外傷腫痛;骨折
【用法用量】吶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汁涂。
【附方】《綱目》:“桐華成簡,故謂之桐。其材輕虛,白色而有绔文,故俗謂之白桐、泡桐。古謂之椅桐也?!薄侗静萁?jīng)考注》:“桐之言洞也,枝于中空洞通之謂也?!币嗫蓞?。本品花大色白,故又稱花桐、白花桐。
【各家論述】1.《別錄》:"生桐柏山谷。"2.《本草經(jīng)集注》:"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而無子。梧桐,色白,葉似青桐而有子,子肥亦可食。白桐,與崗?fù)o異,惟有花、子爾,花二月舒,黃紫色,《禮》云:桐,始華者也。崗?fù)o子,是作琴瑟者。今此云花,便應(yīng)是白桐,白桐堪作琴瑟,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3.《本草圖經(jīng)》:"今處處有之。陸璣《草木疏》云:白桐宜為琴瑟。云南牂牁人,績以為布,似毛布。是作琴瑟宜崗?fù)?、白桐二種也。又曰:梓實桐皮曰椅,今人云梧桐也。《爾雅》謂之櫬,又謂之榮。是白桐、梧桐二種,俱有椅名也?;蛟唬何嗤┮灾赵抡c。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shù)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余者。視之,則知閏何月也。故曰梧桐木生則九州異?;蛟平衲先俗饔驼?乃崗?fù)┮?此桐亦有子,頗大于梧子耳。江南有赪桐,秋開紅花,無實。有紫桐,花如百合,實堪糖煮以啖。嶺南有刺桐,葉如梧桐,花側(cè)敷如掌,枝干有刺,花色深紅。"4.《本草衍義》:"桐葉,《經(jīng)》注不指定是何桐,致難執(zhí)用。今具四種桐,各有治療條,其狀列于后:一種白桐,可斫琴者,葉三杈,開白花,亦不結(jié)子。一種荏桐,早春先開淡紅花,狀如鼓子花成筒子,子或作桐油。一種梧桐,四月開淡黃小花,一如棗花。枝頭出絲,墮地成油,沾漬衣履。五、六月結(jié)桐子,今人收炒作果,動風(fēng)氣。此是《月令》清明之日,桐始華者。一種崗?fù)?無花,不中作琴,體重。"5.《三農(nóng)紀》:"植藝:春初掘根,埋潤土中,現(xiàn)頭頻澆,即生樹。伐后遍地生苗,可移植。諺云:家有一千桐,一生不受窮。言其伐而易長茂。"6.《植物名實圖考》:"桐,《本經(jīng)》下品,即俗呼泡桐。開花如牽?;?色白,結(jié)實如皂莢子,輕如榆錢,其木輕虛,作器不裂,作琴瑟者即此。其為紫者為風(fēng)桐。"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文章介紹的泡桐樹皮,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這樣就可以在面對疾病的困擾時正確的進行治療。
現(xiàn)在社會,養(yǎng)生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F(xiàn)在很多喜歡用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身體,因為這些藥材天然無公害,下面我們就為 大家介紹一下泡桐木皮這種藥材。
【來源】為紫葳科植物 灰楸 的 樹皮 。全年可采,剝?nèi)≈ζ?,曬干?/p>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粗糙,灰褐色至灰白色,有縱紋及裂隙,并有少數(shù)圓形突起的皮孔;幼枝灰褐色,有星狀毛。葉對生,卵形,長7~12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圓形或略為心形,在幼樹上常為3裂,上面稍有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偁罨ㄐ蝽斏谢?~15;淡紅色或淡紫色;花冠鐘形,2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紫褐色斑點。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之山坡或山谷中。分布河南、陜西、湖北、四川等地區(qū)。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止痛,消腫。治風(fēng)濕潮熱,肢體困痛,關(guān)節(jié)炎,浮腫,熱毒,疥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陜西草藥》
文章介紹的泡桐木皮的藥用價值,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其實很多的身體疾病都可以通過泡桐木皮等一些中藥材來調(diào)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文化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
現(xiàn)在環(huán)境惡化嚴重,各種疾病也是層出不窮。為了杜絕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很多人都選擇從飲食上增強自己的免疫能力。中藥材作為一種能從根本上調(diào)理身體各個機能的食材,受到廣泛關(guān)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臺灣泡桐葉這種藥材。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臺灣泡桐的葉。
【原形態(tài)】臺灣泡桐 小喬木,高6-12m。樹冠傘形,主干矮;小枝褐灰色,有明顯皮孔。葉柄較長,幼時具長腺毛;葉片心臟形、大者長達48cm,先端具銳尖頭,全緣或3-5淺裂或有角,兩面均有粘毛,老時變?yōu)閱螚l粗毛。花序枝的側(cè)枝發(fā)達,幾乎與中央主枝等勢或稍短,故花序為寬大圓錐形,長可達1m;小聚傘花序無總花梗,有黃褐色絨毛,萼齒深裂至一半以上,呈狹卵圓形,銳頭,邊緣有明顯的綠色之沿;花冠近鐘形,淺紫色至藍紫色,長3-5cm,外有腺毛,花冠管的基部細縮,向上擴大,檐部2唇形,直徑3-4cm;雄蕊長1-1.5cm,子房有腺毛,花柱長1.4cm。蒴果卵圓形,長2.5-4cm,先端有短喙,果皮薄,宿萼輻射狀,強裂反卷。種子長圓形,具翅,長3-4cm?;ㄆ?-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灌叢、疏林及荒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止血。主癰疽;疔瘡;外傷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臺灣泡桐葉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臺灣泡桐葉,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
雙花鞘花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中藥,對天一些體質(zhì)不好的人來說,吃雙花鞘花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保健身體,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雙花鞘花。
【別名】八角寄生、二苞鞘花
【來源】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雙花鞘花的帶葉莖枝。
【原形態(tài)】灌木,高0.3-1m。全株無毛。小枝灰色。葉對生;葉柄短,長2-5mm;葉片革質(zhì),卵形、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8-12cm,寬2-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稀略鈍,基部楔形,中脈兩面均凸起,側(cè)脈較密,明顯或不明顯。傘形花序,l-4個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葉腋部,具花2朵,總花梗長約4mm,花梗長4mm;苞片半圓形,長約1mm;小苞片2枚,合生,近圓形,長1mm;花托圓柱狀;副萼杯狀;花冠紅色,長3.2-3.5cm,裂片6枚,披針形,長約1.4cm,反折,青色;花柱線狀,近基部具關(guān)節(jié),柱頭頭狀。漿果長橢圓形,長約9mm,直徑7mm,紅色,果皮平滑,宿存花柱基喙狀?;ㄆ?1-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1800m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寄生于樟屬、山茶屬、五月茶屬、灰木屬等植物上。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主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祛風(fēng)的功能。用于風(fēng)濕痛。
【摘錄】《中華本草》
通過本篇文章對雙花鞘花的詳細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關(guān)于雙花鞘花的相關(guān)作用和食用方法等。雙花鞘花的價值可以通過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體現(xiàn)了雙花鞘花的重要性。
石竹花是一種純天然的植物,這種植物除了能夠官場以外,還有很大的作用與功效,因為在中國中草藥都是長在山上的各種野草研制而成的,因此,石竹花是能夠幫助人體治療很多病癥的,它不僅有藥用價值,還能夠凈化屋里的空氣。下面來具體了解一下石竹花的功效與作用吧。
石竹的功效與作用:
1、凈化空氣:有花諺說:“草石竹鐵肚量,能把毒氣打掃光”,石竹有吸收二氧化硫和氯化物的本領(lǐng)。通過石竹的葉子與根部的氣孔它可以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將這些有害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氧氣、糖和各種氨基酸。
2、滅菌消毒:石竹帶有淡淡的香味,它可以產(chǎn)生揮發(fā)性油類,具有顯著的殺菌作用,特別是它的香味可以對結(jié)核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具有明顯的一個抑制作用。
3、調(diào)節(jié)氣氛:它可以增加房間內(nèi)空氣的濕度,從而減少家里人患感冒的機率。香石竹,也就是康乃馨,更是具有浪漫催情作用、消除緊張、平息怒氣、平衡荷爾蒙的特別功效。
4、藥用價值:石竹即瞿麥,全草可入藥。其性寒味苦,入心、腎、小腸、膀胱經(jīng)。功能清熱利水,破血通經(jīng)。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腫、經(jīng)閉,癰腫、目赤障翳、浸淫瘡毒。
5、風(fēng)水作用:在家居中,風(fēng)水和養(yǎng)殖的植物花草有很多的關(guān)聯(lián),有的植物旺財,有的可以帶來長壽健康,有的是擋煞消災(zāi)。雖然石竹可能不是出名的風(fēng)水花,但是與風(fēng)水還是有關(guān)系的。
柿子大家都不陌生,柿子的營養(yǎng)價值是很高的,柿子中維生素的含量是很高的,每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的含量一般是可以滿足人體一天的需求,因此,經(jīng)常吃柿子對人身體健康是有很多好處的,其實柿子花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不過大多數(shù)人不太清楚,那柿子花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柿花的功效與作用
潤肺,澀腸,止血。治吐血,咯血,血淋,腸風(fēng),痔漏,痢疾。
1、《別錄》:"火柿主煞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2、陶弘景:"烏柿,火熏者斷下,又療狗嚙瘡。"
3、《本草拾遺》:"日干者溫補,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4、《日華子本草》:"潤聲喉,殺蟲。"
5、《嘉佑本草》:"厚腸胃,澀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6、《日用本草》:"澀腸止瀉,殺小蟲,潤喉音。治小兒秋深下痢。"
7、《綱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
8、《本草通玄》:"止胃熱口干,潤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柿花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生食、煎湯或燒存性入散劑。
柿花的禁忌注意
脾胃虛寒,痰濕內(nèi)盛者不宜食。
柿花的選方
1、治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臥時食之,薄荷湯下。(《丹溪纂要》)
2、治咳嗽吐痰:干柿燒灰存性,蜜丸,滾水下。(《滇南本草》)
3、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腸風(fēng)瀉血、痔熱流血等證:柿餅一斤(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葉(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懷熟地各四兩,生姜皮一兩(炒焦黑),百部五兩,天門冬、麥門冬(俱去心)各六兩。用水五十碗,熬至十碗,濾出渣,再如法煎,共三次,取汁共三十碗,總和一處,入砂鍋內(nèi),慢火熬至五碗,加煉蜜六兩,收貯凈磁瓶內(nèi)。每早、午、晚各服十馀茶匙,白湯調(diào)服。(《本草匯言》)
4、治熱淋澀痛:干柿、燈心等分。水煎日飲。(《綱目》)
5、治小便血淋: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經(jīng)驗方》)
6、治血淋:干柿,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diào)服。(《世醫(yī)得效方》柿焚散)
7、治腸風(fēng)下血:棉花核(炒黑,去殼)三兩,側(cè)柏葉(炒黑)四兩,槐米(炒)一兩。柿餅蒸爛搗丸,清晨滾湯下四、五錢。(《絳囊撮要》柿餅丸)
生活中常見的藥物種類比較多,所以在治療疾病上,也是需要選擇適合治療疾病的,這樣能夠很好的控制疾病,使得疾病不會在繼續(xù)發(fā)展,那對三七花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它在治療疾病上,也是有著很多幫助,尤其它在止血、消除疼痛上,有著明顯效果,所以三七花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什么呢?
對三七花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很多方面,在選擇它的時候,也是需要對它進行一些了解,這樣對疾病治療,才會有很好的幫助,使得疾病不會在繼續(xù)發(fā)展,同時也讓患者身體可以更加健康。
三七花的功效與作用:
主要的功效為:止血,散瘀,消腫,定痛。
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血流量,預(yù)防和治療心腦組織缺血,雙向調(diào)節(jié)中樞神 經(jīng),提高腦力,增強學(xué)習(xí)和記憶能力;
促進蛋白質(zhì)、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 (dna)合成,強身健體;促進血液細胞新陳代謝,平衡調(diào)節(jié)血液細胞;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止血、活血化瘀;7、保肝、抗炎;延緩衰老;雙向調(diào)節(jié)血糖、降低血脂、膽固醇、抑制動脈硬化。
其他藥理作用
鎮(zhèn)靜、延緩衰老pNS及pDS可延長果蠅平均壽命,提高飛翔能力,降低頭部脂褐素含量。pNS及pDS小鼠皮下連續(xù)注射30天,可顯著提高血清、腦組織SOD活性,減少心、肝、腦組織中MDA的生成。三七粉大鼠灌胃給藥可顯著提高腦組織中SOD活性,減少LpO的生成。此外,三七醇提物還能促進小鼠腦內(nèi)DNA、RNA和腦蛋白質(zhì)的合成。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對代謝的影響,三七對糖代謝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
其他作用 三七對記憶獲得障礙,記憶鞏固障礙有一定改善作用;pNS對家兔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療效;三七皂苷A對大鼠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通過以上介紹,對三七花的功效與作用也是有著很好認識,那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藥物中,都含有這樣的草藥,所以對它的選擇也是可以放心進行,但是對直接選擇三七花,也是要正確的進行使用,對不懂的地方也是要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