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的功效與作用_炮姜的藥用價值
姜的養(yǎng)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炮姜的功效與作用_炮姜的藥用價值,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導讀:中藥炮姜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炮姜的功效與作用、炮姜圖片、炮姜的藥用價值、炮姜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炮姜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炮姜簡介炮姜圖片炮姜的功效與作用炮姜的藥用價值炮姜的用法與用量炮姜的副作用炮姜醫(yī)書記載炮姜的食用方法各種姜的區(qū)別炮姜簡介
炮姜,中藥名,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本品呈不規(guī)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zhì)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炮姜圖片
炮姜的功效與作用
1、中藥炮姜能止血
中藥炮姜有出色的止血作用,可以用于人類脾胃虛寒和多種出血性疾病的治療,像血痢和吐血以及便血都疾病都會在治療時用到炮姜,不過單獨使用炮姜治療效果不明顯,在治療時應該加入人參、黃芪和附子等中藥材,這樣會讓它的止血功效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2、中藥炮姜能止瀉
止瀉是中藥炮姜的重要功效,它入藥以后性質(zhì)溫和可以溫暖脾胃,能溫中止痛和止瀉,對人們因脾胃虛弱出現(xiàn)的腹瀉和腹痛有良好的治療功效,在治療時可以與厚樸和附子等中藥材搭配使用,另外炮姜對女性產(chǎn)后血虛也有很好治療效果,可以與當歸和桃仁一起使用。
炮姜的藥用價值
溫中散寒,溫經(jīng)止血。用于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1、治氣嗽:炮姜、桂心、款冬花各15克,炮附子30克,五味子、細辛、白術、炙甘草、木香各1克。共研為末,每服9克,加大棗2枚,水煎服,每日3次。
2、治夜臥不安:炮姜、木香各1.5克,白術、當歸各6克,茯苓9克,半夏、砂仁、厚樸、陳皮各3克,炒薏苡仁24克,生、熟谷芽12克。先煎谷芽,再取湯煎余藥服。
炮姜的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炮姜的副作用
中藥炮姜是一種性質(zhì)溫和的中藥材,它是沒有副作用存在的,不過它在入藥與其他中藥材搭配時,數(shù)量應該嚴格按中醫(yī)藥師的藥方去執(zhí)行,不能隨意改變,另外把中藥炮姜當保健性藥品食用時,用量也不宜過大,不然容易出現(xiàn)上火和胃酸過多等不良癥狀,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炮姜醫(yī)書記載
1、《醫(yī)學入門》: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辟,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2、《本草正》: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要藥。
3、《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濕,除臍腹之寒痞,暖心氣,溫肝經(jīng),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
炮姜的食用方法
炮姜粳米茶
原料:炮姜3克、粳米30克、茶葉15克、食鹽3克。
用法:上藥同炒焦黃,水煎飲服。
功效:治寒性水瀉不止。
出處:《本草鋼目》。
各種姜的區(qū)別
1、生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新鮮根莖,全國各地均產(chǎn),秋末采挖,鮮用或埋入砂中備用。性微溫,歸肺、脾經(jīng),功效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2、干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收,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烘干,生用。性辛,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功效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3、高良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高良姜的干燥根莖,夏末秋初采挖,曬干,生用。性辛,熱,歸脾、胃經(jīng),功效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4、煨姜:為生姜用紙包浸濕置為上煨熟入藥。
5、沙姜(山奈):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于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以上就是一些炮姜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ys630.coM延伸閱讀
炮姜的功效作用大家有沒有關注過呢?事實上炮姜可以起到很好的溫中散寒,以及溫經(jīng)止血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消化不良,跌打損傷以及牙痛的問題。
1、炮姜,本品呈不規(guī)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zhì)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且長于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jīng)止血。分布于全國各地。冬季采挖。去凈莖葉、須根及泥沙,曬干后經(jīng)炮制而成。
2、炮姜的功效:炮姜為姜科植物姜干燥根莖的炮制品,炮姜由干姜炒至表面微黑、內(nèi)呈棕黃色而成,炮姜有溫中散寒、溫經(jīng)止血的功效,炮姜有治療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的作用,炮姜用藥禁忌是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炮姜的作用: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濕,除臍腹之寒痞,暖心氣,溫肝經(jīng),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要藥。炮姜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辟,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3、各種姜的區(qū)別:生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新鮮根莖,全國各地均產(chǎn),秋末采挖,鮮用或埋入砂中備用。性微溫,歸肺、脾經(jīng),功效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干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收,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烘干,生用。性辛,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功效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高良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高良姜的干燥根莖,夏末秋初采挖,曬干,生用。性辛,熱,歸脾、胃經(jīng),功效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煨姜,為生姜用紙包浸濕置為上煨熟入藥。沙姜(山奈):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于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炮姜泡腳什么作用
1、炮姜泡腳什么作用
炮姜的功效:炮姜為姜科植物姜干燥根莖的炮制品,炮姜由干姜炒至表面微黑、內(nèi)呈棕黃色而成,炮姜有溫中散寒、溫經(jīng)止血的功效,炮姜有治療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的作用,炮姜用藥禁忌是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炮姜的作用: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濕,除臍腹之寒痞,暖心氣,溫肝經(jīng),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要藥。炮姜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辟,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2、炮姜的藥用價值
溫中散寒,溫經(jīng)止血。用于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2.1、治氣嗽:炮姜、桂心、款冬花各15克,炮附子30克,五味子、細辛、白術、炙甘草、木香各1克。共研為末,每服9克,加大棗2枚,水煎服,每日3次。
2.2、治夜臥不安:炮姜、木香各1.5克,白術、當歸各6克,茯苓9克,半夏、砂仁、厚樸、陳皮各3克,炒薏苡仁24克,生、熟谷芽12克。先煎谷芽,再取湯煎余藥服。
3、炮姜的正確吃法
3.1、不要去皮
有些人吃姜喜歡削皮,這樣做不能發(fā)揮姜的整體功效。一般的鮮姜洗干凈后就可以切絲切片。
3.2、某些疾病患者不適宜食用炮姜
凡屬陰虛火旺、目赤內(nèi)熱者,或患有癰腫瘡癤、肺炎、肺膿腫、肺結(jié)核、胃潰瘍、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者,都不宜長期食用炮姜。
3.3、謹慎食用炮姜紅糖水
從治病的角度看,炮姜紅糖水只適用于風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發(fā)熱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熱感冒或風熱感冒患者,但不能用于治療中暑。服用鮮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嘔吐,對其他類型的嘔吐則不宜使用。
3.4、不要吃爛姜
腐爛的炮姜會產(chǎn)生一種毒性很強的物質(zhì),它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從而誘發(fā)肝癌、食道癌等。那種”爛姜不爛味“的說法是錯誤的。
3.5、吃炮姜并非多多益善
我們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是會變得容易口干、煩渴、咽痛、汗多,我們炮姜是屬于性辛溫,屬熱性食物,而根據(jù)”熱者寒之“的原則,我們是不適宜多吃的,所以我們在做菜或者是做湯的時候,我們放幾片炮姜就是可以了。
炮姜和干姜的區(qū)別
1、應用不同
炮姜:味苦澀,性溫,歸胃脾腎經(jīng)。守而不走。
1.1、溫中散寒,尤善于散脾腎之虛寒,并可溫補脾腎,對中下腹部之虛寒痛伍陳皮香附效果很好;
1.2、溫補脾腎,伍熟地可益脾補腎,陰陽互助并生,還可減少熟地的副作用
1.3、溫經(jīng)止血,凡是各種虛寒性出血者伍熟地用效果極佳和干姜相比,干姜證所見出血多為出血點(處)紫黑瘀滯,其血多為淤血之色,用干姜是溫散而止血,而炮姜用起來則相對安全,是溫補而止血。
干姜:溫散多于溫補,散結(jié)力很強溫補力較弱,善長療臍部以上之寒并能夠走散達表。炮姜:溫補多于溫散,溫補力較強并且作用緩和持久,相對散寒結(jié)之力很弱。
2、用途不同
2.1、炮姜
炮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新鮮根莖。采挖后洗去雜質(zhì),用時切片。其性味辛,微溫。入肺、脾、胃經(jīng),有散寒解表、溫中止嘔、化痰行水、引藥歸經(jīng)、解毒等功效。入肺經(jīng)能發(fā)散風寒,祛痰止咳;入脾胃能溫中祛濕、化飲寬中,散逆氣,止嘔吐,不論風寒感冒或水濕停中、胃寒氣逆、各種原因之腹痛嘔惡,服之皆效。
2.2、干姜
干姜,又名老姜片等,系生姜的宿根挖出后洗凈雜質(zhì)切片曬干或微火烘干而成。性味辛,熱。入心、肺、脾、胃經(jīng),善除里寒以溫脾胃之陽,為溫暖中焦之要藥,由于干姜能守能走、性熱而偏燥,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又因為力速而作用較強,用于回陽救逆,其效甚佳。
炮姜的選方
1、治肝脹、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炮姜、木香各1.5克,青皮4.5克,柴胡、烏藥、陳皮、延胡索各3克,蒺藜12克,郁金6克,花椒子24粒。水煎,去渣,取汁。每日1劑。
2、治血痢不止
炮姜適量。將炮姜研成細末,米湯送服。每日兩次。
3、治虛寒性吐血、便血
炮姜、人參、黃芪、附子各適量。水煎,去渣,取汁,溫服。
導讀:中藥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豆豉姜圖片、豆豉姜的藥用價值等,要想知道更多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豆豉姜簡介豆豉姜圖片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豆豉姜的藥用價值豆豉姜的藥用附方豆豉姜的臨床應用醬豆豉姜的方法豆豉姜簡介
豆豉姜是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根及根莖,洗凈、曬干后可以作為中藥材。根圓錐形,表面棕色,有皺紋及顆粒狀突起。質(zhì)輕泡,易折斷,斷面灰褐色,橫切面有小孔(導管)。氣香,味辛辣。
豆豉姜圖片
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理氣止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胃痛,腳氣。
1、《分類草藥性》:治周身筋骨疼痛,發(fā)表,散風寒疹子,去膨脹,理氣。
2、《南寧市藥物志》:行氣止痛,祛風濕,理筋骨。治胃冷痛,孕婦水腫,跌打?qū)捊睢?/p>
3、《廣西中藥志》:治感冒。
4、《廣東中藥》:祛風散寒,息肝風,消腫。治風濕痹痛,筋骨無力,產(chǎn)后腳軟,痰濕腳氣。
豆豉姜的藥用價值
【藥名】豆豉姜
【別名】木漿子根(《分類草藥性》),滿山香(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澄茄根、木姜子根(《四川中藥志》),過山香、槍子蔃(《廣東中藥》)。
【來源】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根及根莖。9~10月間挖取,洗凈、曬干。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肝;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理氣止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胃痛,腳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鮮者0.5~2兩);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備注】本品在四川地區(qū)與同屬植物木姜子及清香木姜子的根,通稱木姜子根,同等使用。
豆豉姜的藥用附方
1、治感冒頭痛,風濕骨痛:木姜子根、莖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2、治冷氣痛,胸口痛:木姜子根、茴香蟲(陰陽瓦上炕干),研末,泡酒服。(《四川中藥志》)
豆豉姜的臨床應用
用量10~15克,煎服。外用研末擦牙,或搗敷。用于感冒風寒、水腫腳氣、風寒濕痹、產(chǎn)后腹痛、血瘀痛經(jīng)、氣滯寒之脘腹脹滿。果單味煎服,治中暑;搗敷,治無名腫毒。根配茴香蟲,治冷氣痛、胸口痛。
另外,湖南省長沙、瀏陽等地的有一種漢族傳統(tǒng)醬腌菜制品也叫豆豉姜,距今約有上千年生產(chǎn)歷史,馬王堆漢墓隨葬物品中就有豆豉姜。醬豆豉姜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醬豆豉姜的方法
1、選料:鮮姜要色澤鮮黃、肉質(zhì)柔嫩多汁、味道辛辣。豆豉需選取味鮮、氣香、色黑的優(yōu)質(zhì)豆豉。
2、切瓣:將姜枝的一端切成瓣,再按姜形大小切成3~4片。
3、爆曬:將上述姜片置于竹席上爆曬,每100千克曬干至60千克左右。
4、蒸豆豉:與曬姜同時,將豆豉放在木甑內(nèi)蒸制滅菌,待甑蓋邊緣蒸上大汽即可。
5、蒸好的豆豉拌入曬好的姜片內(nèi),以一層姜、一層豆豉,裝入壇內(nèi)壓縮。
6、配料、密封:上姜片經(jīng)過10~15天后取出,篩去豆豉,并在姜片內(nèi)放入醬油、白酒等輔料拌勻,裝壇壓緊,密封。經(jīng)20~30天的腌漬,即為色黃褐、味鮮、辛辣、脆嫩的醬姜。
以上就是一些豆豉姜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別稱為鹽附子、黑順片、黑附子、淡附子、川附子的炮附子的功效和作用,一直都是大家所關注的重點內(nèi)容。那么炮附子究竟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炮附子的回陽救逆、溫經(jīng)止痛、溫里逐寒的作用,不過炮附子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功效和作用。
炮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1.附子具回陽救逆特效,亡陽證必用附子,且用作主藥。
2.附子具補火助陽卓效,陽虛證一般均可用附子,也應當用附子。
3.當然,陽虛證有具體表現(xiàn)的不同和程度輕重的差異,喜用附子者往往均用附子,通過配伍與劑量的調(diào)整來調(diào)整附子偏性的大小與方向。但是畏用附子者,往往用其他補火助陽藥來代替附子。
4.附子具有散寒卓效,寒邪入侵或寒從中生引起的證候一般均可用附子,也應當用附子。
這些證候,前者如中寒、寒氣霍亂、寒氣腹痛、寒氣嘔吐、外感寒邪瀉、寒凝胃口而痛、寒痹,后者如寒積腹痛、積寒泄瀉、胃寒嘔吐。有關的病癥未作詳盡查考,以上病癥均引自《癥因脈治》一書,不過舉例而已。當然,寒邪入侵與寒從中生有時也不易區(qū)分,兩者的發(fā)生又往往基于患者的陽虛體質(zhì),特別是寒從中生與陽虛體質(zhì)更有著明顯的因果關系,因此籠統(tǒng)的可以稱作“虛寒”。附子散寒、助陽均有卓效,因此對于“虛寒”是必選之品。
5.附子具有止痛功效,對于以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起到對癥治療的目的。
6.附子祛風、祛風濕、利水、化飲、燥濕、除痰、祛風痰、行氣化瘀功效的討論。
7.附子用于中風。
8.附子有行氣化瘀功效,似可從《本經(jīng)》“破癥堅,積聚,血瘕”中悟出。后世治癥堅積聚的方劑用附子的很多。《博濟方》卷二之順元散(由烏頭、附子、天南星組成)主治一切氣。
以上雖以較多篇幅討論了附子祛風、祛風濕、利水、化飲、燥濕、除痰、祛風痰、行氣化瘀等功效,但其實討論功效并非主要目的,真正要緊的是提供給我們用來概括功效的主治。
附子的主治,是實實在在的,是臨床上最實際的東西。而我們之所以試圖概括功效,是為了便于把握綱領。
良姜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良姜別名:良姜、高涼姜、小良姜、蠻姜、海良姜(中藥材,本品為姜科植物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基原物料的生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圓柱形,其性溫、味辛;具有芳香氣,有節(jié),節(jié)處有環(huán)形膜質(zhì)鱗片,節(jié)上生根。良姜喜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其性喜高溫高濕的 環(huán)境,喜明亮的光照。但也耐半陰。生長適溫為15—30℃,越冬溫度為5℃左右。在疏松、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中生長較好。
良姜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胃寒冷痛。本品辛散溫通,能散寒止痛,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每與炮姜相須為用,如二姜丸(《和劑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脹痛,多與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 絞痛如劇,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者,可與厚樸、當歸、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湯(《千金方》)。良姜分布于我國云南、廣東、廣西及臺灣等地區(qū)。良姜原產(chǎn)于亞洲熱帶地區(qū)。我國云南、廣東、廣西及臺灣等地區(qū)均有栽種。適宜地區(qū):我國華南及東南地區(qū)。
2、用法用量
2.1、良姜能辛散溫通,散寒止痛,為治療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每與炮姜相須為用,胃寒嘔吐。
2.2、良姜性味歸經(jīng):辛、熱、歸脾、胃經(jīng)。
2.3、功能主治:良姜可以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良姜的副作用
良姜一般沒有特殊副作用。
良姜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治膝關節(jié)痛:土良姜(鮮)搗爛,敷患處。(《云南中草藥》)。
2、《昆明藥植調(diào)查報告》:治氣痛,胃痛,腹痛。
3、《云南中草藥》:溫胃,散寒,燥濕。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瘧疾。
4、《本草匯言》: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藥也。若老人脾腎虛寒,泄瀉自利, 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此藥辛熱純陽,除一切沉寒痼冷,功與桂、附同等。茍非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致成霍亂吐瀉者,不可輕用。
5、《名醫(yī)別錄》: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山姜的藥用價值
山姜,多年生草本,高35-70cm。根莖橫生,分枝。葉片通常2-5片;近無柄至具長達2cm的葉柄;葉舌2裂,長約2mm,被短柔毛;葉片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25-40cm,寬4-7cm,兩端漸尖,先端具小尖頭,兩面,特別是葉下面被短柔毛??偁罨ㄐ蝽斏?長15-30cm,花序軸密生絨毛;總苞片披針形,長約9cm,開花時脫落;小苞片極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間常有退化的小花殘跡可見;小花梗長約2mm;花萼棒狀,長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齒裂;花冠管長約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1cm,外被絨毛,后方的1枚兜狀;側(cè)生退化雄蕊線形,長約5mm;唇瓣卵形,寬約6mm,白色而具紅色脈紋,先端2裂,邊緣具不整齊缺刻;雄蕊長1.2-1.4cm;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1.5cm,被短柔毛,熟時檢紅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種子多角形,長約5mm,徑約3mm,有樟腦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功效主治:溫中;散寒;祛風;活血。主治脘腹冷痛;肺寒咳嗽;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勞傷吐血。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跌打損傷,牙痛,胃痛。
內(nèi)服:煎湯,3-6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爛調(diào)酒搽;或煎水洗。
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本草拾遺》:去惡氣,溫中。治中惡霍亂,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風濕四肢麻木,煎服;中風頑痹,煎湯洗。
《峨帽藥植》:治無名腫毒。
《貴陽民間藥草》:根莖和葉:溫肺,散寒,止咳。
《四川中藥志》:根莖:治勞傷吐血,跌損瘀血停滯,月經(jīng)不調(diào)。
山姜的副作用
無毒。
山姜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治勞傷吐血:九姜連(童便泡七日,取出陰干用)三錢,一口血三錢,山高梁三錢。泡酒半斤,每服一兩。
2、治虛弱咳嗽:㈠九姜連三錢,大鵝兒腸三錢。燉肉吃。㈡九姜連粉末一兩,核桃仁一兩。加蜂糖二兩,混勻蒸熱,制成龍眼大的丸子,含化吞服。
3、治久咳:九姜連根(石灰水泡一天,用淘米水和清水洗凈,蒸熱,曬干)二錢,白芷二錢,追風傘二錢。泡酒一斤,每服一兩。(選方出《貴陽民間藥草》)
毛姜的藥用價值
主治:腎虛腰痛;足膝痿弱;耳聾;牙痛;久泄;遺尿;跌打骨折及斑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20g;或入丸、散。外用: 適量,搗爛敷或曬干研末敷;也可浸酒搽。
毛姜的副作用
陰虛內(nèi)熱及無瘀血者慎服。不宜與風燥藥同用。如血虛風燥,血虛有火,血虛攣痹者,俱禁用之。毛姜忌羊肉、羊血、蕓薹菜。
毛姜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毛姜治腰腳疼痛不止:骨碎補一兩,桂心一兩半,牛膝三分(去苗),檳榔二兩,補骨脂三兩(微炒),安息香二兩(入胡桃仁搗熟)。搗羅為末,煉蜜入安息香,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2、毛姜治斑禿:鮮槲蕨五錢,斑蝥五只,燒酒三兩,浸十二天后,過濾擦患處,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3、毛姜治腎虛久瀉:骨碎補適量,研為細末,每次6克,入豬腎內(nèi)煨熟,食之。
4、毛姜治耳鳴,亦能止諸雜痛:骨碎補去毛細切后,用生蜜拌,蒸,從巳至亥,暴干,搗末,用炮豬腎空心吃。(《雷公炮炙論》)
5、毛姜治關節(jié)脫位,骨折:在關節(jié)復位或正骨手術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搗爛,加面粉適量,搗成糊狀,敷傷處,二至三日換藥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毛姜治跌打損傷,腰背、關節(jié)酸痛:槲蕨(去毛)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7、毛姜治金瘡,傷筋斷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補(去毛,麩炒微黃)、自然銅(細研)、虎脛骨(涂酥炙黃)、敗龜(涂酥炙微黃)各半兩,沒藥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胡桃仁半個,一處嚼爛,用溫酒一中盞下之,日三、四服。(《圣惠方》骨碎補散)
8、毛姜治挫閃:骨碎補二兩,杵爛,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許,炒敷患處。(《閩東本草》)
9、毛姜治打撲傷損:胡猻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搗爛,以罨損處,用片帛包,干即易之。(《百一選方》)
10、毛姜接骨續(xù)筋:骨碎補四兩,浸酒一廳,分十次內(nèi)服,每日二次;另曬干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11、毛姜治闌尾炎:鮮槲蕨(去毛)八兩,切碎,加大血藤五錢,紅棗四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2、毛姜治腎虛耳鳴耳聾,并齒牙浮動,疼痛難忍:骨碎補四兩,懷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兩,牡丹皮一兩五錢(俱酒炒),澤瀉八錢(鹽水炒)。共為末,煉蜜丸。每服五錢,食前白湯送下。(《本草匯言》)
13、毛姜治牙痛:鮮槲蕨一至二兩(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鐵器打煮。(《單方驗方調(diào)查資料選編》)
炮穿山甲這種藥材其實功效和作用是非常顯著的,也是很多樣化的,這算是現(xiàn)在比較傳統(tǒng)的中藥材,很多人們在疾病發(fā)作期間的時候都是可以采用這種藥物來進行治療的,這樣的話效果會比較好的,不過這種藥物會有些發(fā)苦的,這樣就可以加入其它的藥物,從而就可以相對改善這種情況的。
活血散結(jié);通經(jīng)下乳;消癰潰堅。主血瘀經(jīng)閉;癥瘕;風濕痹痛;乳汁不下;癰腫;瘰疬。
炮,在中醫(yī)是一種藥材加工方法,基本就是炒,一般用沙炒或者用鹽炒。炮山甲就是是炒穿山甲的鱗片。
穿山甲的鱗甲長久以來一直是 傳統(tǒng)中藥的重要成分,其藥性: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入肝、胃二經(jīng)。中醫(yī)的穿山甲鱗片分為山甲片、炙山甲、炮山甲。功效:消腫化膿、散淤通絡、通經(jīng)、下乳、活血鎮(zhèn)痛。主治:癰疽瘡腫、 風寒濕痹、經(jīng)閉、 乳汁不通、止血、癥痂積聚。
穿山甲有用礬水浸泡的, 味道發(fā)澀。還有用鹽水浸泡的,味道咸,表面
同樣有鹽霜析出,還有用一種不知名的化學試劑浸泡的,可以增重卻無色無味,也沒有結(jié)晶析出,唯一的區(qū)別就是比正常的重,要有一定經(jīng)驗的人才能分辨得出,當然看斷面也可以看出來,掰斷時聲音感覺不是很清脆,斷面比較濕潤,好像剛剛沾過水的樣子。
炮山甲在中醫(yī)上講是穿山甲的鱗片。
鯪鯉,身體背面、四肢外側(cè)和尾部披覆瓦狀角鱗片,頭細,吻尖,眼小,舌長,無齒,趾 (指)爪強健有力。全身的鱗片間雜有數(shù)根剛毛,顏面從下頜開始,過胸腹直尾基以及四肢內(nèi)側(cè)無鱗而著生稀毛。兩頰、眼、耳周亦被毛。四肢精短,前肢比后肢長;前足爪長于后足爪,中間趾爪特別粗長,是為挖掘的強勁工具。
鱗甲顏色有黑褐色和棕褐色兩種類型,以前者為多見。老獸的鱗片邊緣,呈橙褐色或灰褐色,每一鱗片自基部始有縱紋,年齡越大紋數(shù)越短少。初生獸則鱗軟色白,1月齡后漸次角化并變?yōu)楹稚?。鱗片形狀大體有3種:背鱗呈闊棱形,較扁平;腹側(cè),前4肢近腹內(nèi)側(cè)和后肢鱗呈盾狀,鱗片中央有龍骨狀突起,該突起亦隨年齡而減少,老年個體幾乎沙失;尾側(cè)鱗呈折合狀。
干姜和人們平時吃的生姜有所不同,干姜一般是當成中藥來使用,除此之外,炮姜也是一種用途很廣泛的中藥,舉個例子,有些人會出現(xiàn)腎陽虛的情況,還會出現(xiàn)脾胃虛寒,這會導致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癥狀,這時候就可以使用炮姜幫助治療,大部分人都會把干姜和炮姜搞混淆,下面介紹這兩種姜的不同。
干姜和炮姜的區(qū)別:
菜做的好和很多因素有關系,比如使用的配料多,就容易加深菜的味道,無論配料怎么變化,都喜歡在收油的時候,放上一些生姜,提升菜的味道,但是如果是單獨讓吃生姜的話,想很多人都咽不下去,中藥材干姜就是使用生姜炮制的,那么究竟干姜炮姜的區(qū)別是什么呢?針對這一問題,接下來就一起來具體的看看文章的介紹吧。
干姜炮姜的區(qū)別是什么
本品呈不規(guī)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zhì)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炮姜產(chǎn)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莖。炮制方法:取干姜,照燙法(指藥物與熱砂同炒的一種炮制方法,稱為砂燙,亦叫燙法)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性味:辛,熱。歸經(jīng):歸脾、胃、腎經(jīng)。功效:溫經(jīng)止血,溫中止痛。主治:用于陽虛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虛寒,腹痛吐瀉。相關配伍:蜘蛛咬人:炮姜切片貼之,良。(《千金方》)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莖。性味:味辛,性熱。歸經(jīng):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用于治脾胃虛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飲,喜唾涎沫:人參、干姜、白術、甘草。如理中湯。(《傷寒論》)用于治中寒水瀉:干姜(炮)研末,飲服二錢。(《千金方》)用于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飲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補缺肘后方》)用于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如人參半夏丸。(《金匱要略》)
干姜炮制方法:干姜:除去雜質(zhì),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姜炭:取干姜塊,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內(nèi)部棕褐色。
干姜: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175px,厚1~50px。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干姜片:本品呈不規(guī)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150px,寬1~50px,厚0.2~10px。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zhì)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炮附子,是中藥材的一種,中藥治療疾病的功效特別的好,很多人身體有點小小的不舒服的話就會選擇利用中藥材來治療疾病,炮附子治療疾病的類型有很多種,如身體火氣太重了,腎陽虛,腎陰虛了,那么就可以利用這個炮附子來治療疾病,還有很多人吃了食物不舒服,老是嘔吐的話也可以用炮附子來治療,那么這個炮附子中藥功效到底有哪些?
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主治:用于陰盛克陽,大汗亡陽,吐瀉厥逆,肢冷脈微,心腹冷痛,冷痢,腳氣水腫,風寒濕痹,宮冷,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陰疽瘡瘍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用法用量
3~15g ?;仃柧饶婵捎?8~30g。亦有大劑量用至30g以上者。
經(jīng)方四逆湯: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兩半 炙甘草二兩
破格救心湯: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山萸凈肉60~120克,生龍骨牡蠣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3-0.5克。
附子粥:制附子10克,炮姜15克,粳米100克。二藥研為細末,每次用5克,與粳米加水煮粥食。 亦可將二藥減半,煎水取汁,入粳米煮粥。
源于《圣惠方》。本方以附子溫里散寒、止痛,炮姜溫中散寒、止瀉。用于里寒腹痛、腹瀉,大便表稀。
附片薏苡粥:制附片1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附片煎取汁,入薏苡仁、粳米,加水煮至粥熟。分2次食。
本方以附片散寒止痛,用薏苡仁除濕舒筋。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四肢拘攣。
附子做法指導:
1. 取本品溫壯心腎陽氣之功,常與人參同用,益氣回陽。
2. 用于腎陽不足,或陽虛水泛、尿少水腫。常與肉桂等同用。
3. 可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冷痛,常與麻黃、細辛、桂枝、白術、甘草、人參黃芪等配伍。
4. 內(nèi)服宜制用,外用多生用。服藥時不宜飲酒,不宜以白酒為引。
炮附子就有如此多的功效和作用,大家在利用它價值的時候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和處理,如果自己的身體沒有這樣狀況,那么吃這樣就沒有多大的效果了,必須要將這個炮附子用到最合理的地方,這樣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