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經卡壓綜合征
什么是養(yǎng)生。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蹦切┙】刀L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什么是神經卡壓綜合征”,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什么是神經卡壓綜合征
1、什么是神經卡壓綜合征
神經卡壓綜合征屬骨-纖維管、室壓迫綜合征之一。為周圍神經行徑某部骨纖維管,少數(shù)為纖維緣受到壓迫和慢性損傷引起炎性反應,產生神經功能異常。
2、神經卡壓綜合征的病理改變
神經卡壓病變的致傷因素為神經缺血和機械性損害。急性短期的壓迫可使神經缺血,受壓軸索軸漿流受阻,缺氧,水腫。壓迫嚴重持久可使神經纖維發(fā)生脫髓鞘變化,甚至遠端軸索崩解,髓鞘發(fā)生Waller變性。肢體活動時,處于狹窄通道內神經纖維在機械刺激下發(fā)生慢性損傷性炎癥,并加重水腫-缺血的惡性循環(huán)。但一般病理變化都在Seddon機能性麻痹階段和Sunderland5級分類的第1、2級。大部分為可逆性損害。
3、神經卡壓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
本病又稱遲發(fā)性正中神經麻痹,是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兩側由腕骨構成,腕橫韌帶橫跨其上,形成一骨-纖維通道。手和腕長期過度使用引起慢性損傷,腕橫韌帶及內容肌腱均可發(fā)生慢性損傷性炎癥,使管腔狹窄是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損傷,橈骨遠端骨折,月骨脫位可引起正中神經急性或繼發(fā)受壓。某些全身疾病可通過腕管內容物增大,引起自發(fā)性正中神經損害。好發(fā)年齡為30~60歲,女性為男性的5倍,一般為單側發(fā)病,也可雙側。起病緩慢,正中神經支配區(qū)疼痛,麻木,發(fā)脹,常入睡數(shù)小時后痛醒,活動后緩解。正中神經分配區(qū)皮膚感覺遲鈍,過敏。大魚際可有萎縮,拇指笨拙無力。
神經卡壓綜合征的治療方法
1、非手術治療:采用局部制動,注射皮質類固醇和服用NSAID減輕卡壓病變的炎性反應,緩解癥狀。但本病為緩慢進行性疾病,很少自愈。神經止壓綜合征是指人體精神組織受到到周圍組織的干擾、侵襲導致的一種疼痛,是壓迫性的纖維管綜合癥之一。對患者的影響很大的,尤其是在夜間更讓患者難以忍受,該病治療也有一定的難度,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治療,多為減輕、緩解為目的。
2、手術治療:對于本病的患者,較常進行的是手術治療,一般經手術切開骨-纖維通道,使神經得以減壓松解。此時應注意避免手術粗暴,進一步損傷神經。很多人都會說,但是大家卻不知神經卡壓綜合征,如果不經常注意,會對身體非常不利,嚴重的還會使身體被疾病致命。所以讀完上面的介紹,長點心,愛自己才愛別人。為了防止感染神經卡壓綜合征,我們一定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做為該病來說,除了日常的治療以外,要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調養(yǎng),對飲食、運動等做好保健工作。
神經卡壓綜合征吃什么好
1、雞腿菇,吃雞腿菇的好處,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具有很好的營養(yǎng)神經的作用,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質。具有利于改善末梢神經的功能。雞腿菇怎么吃,200g清炒食用。
2、菠菜,吃菠菜的好處,含有鐵元素比較豐富,且熱量也比較高,有利于神經組織的修復。菠菜怎么吃,100g與豆腐同煮食用。
3、牡蠣,吃牡蠣的好處,含有豐富的鋅元素,可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神經的功能,促進神經腫脹的恢復。牡蠣怎么吃,4-6個清蒸食用。身體出現(xiàn)疾病會變得非常的虛弱,所以飲食調整是至關重要的,了解了神經卡壓綜合征吃什么比較好以后,希望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病情以及身體狀況去做好飲食的調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飲食對疾病的康復雖然有幫助但是代替不了藥物。
ys630.coM延伸閱讀
【概述】
布卡綜合征是因肝靜脈及其入口附近的肝段下腔靜脈梗阻致使肝血流出道受阻,引起門靜脈高壓和下腔靜脈高壓的一組臨床表現(xiàn)。常見病因是先天性下腔靜脈膈膜形成、下腔靜脈血栓形成、原發(fā)性肝靜脈閉塞、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口服避孕藥、夜間陣發(fā)性血紅蛋白尿及外傷等。本病分急、慢性兩型。最終可因淤血性肝硬化發(fā)生肝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而死亡,預后不良。
【診斷】
1.急性型
少見。起病急,發(fā)展迅速,短期內死于肝功能衰竭或胃腸道出血。
2.慢性型
較常見。
⑴青壯年為主:發(fā)病高峰年齡為25~35歲。
⑵發(fā)病緩慢:病程一般4~5年。
⑶典型病例常同時出現(xiàn)肝后型門靜脈高壓和下腔靜脈阻塞的臨床表現(xiàn),即同時有肝、脾腫大、食道靜脈曲張、胸腹壁靜脈曲張、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小腿皮膚色素沉著。重者皮膚呈苔蘚樣變或形成潰瘍。部分患者以門靜脈高壓癥狀為主或以下腔靜脈阻塞征象為主。少數(shù)患者則以進行性頑固性腹水為主要表現(xiàn)。
⑷B型超聲檢查:能檢出肝段下腔靜脈及肝靜脈有無梗阻,肝靜脈與側支交通情況,了解肝內有無新生物等。
⑸腔靜脈造影:經上、下肢淺靜脈插管進行下腔靜脈對端造影,可確定下腔靜脈有無梗阻,阻塞部位,范圍,程度,同時可進行腔靜脈測壓及肝靜脈造影。腔靜脈造影與二維超聲檢查結合,可確定下腔靜脈阻塞的性質,部位,范圍,程度,同時確定肝靜脈與下腔靜脈有無交通及交通的程度。腔靜脈造影不僅能進一步明確診斷且能為選擇手術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
⑹診斷時常需與肝硬化引起的門脈高壓癥、肝硬化腹水、縮窄性心包炎、下腔靜脈梗阻綜合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其后遺癥、結核性腹膜炎等鑒別。
【治療措施】
1.急性型
及早應用抗凝劑和利尿劑治療。門靜脈減壓手術常因患者不能耐受而死亡率高,應慎重考慮。
2.慢性型
應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應根據(jù)下腔靜脈及肝靜脈阻塞程度、范圍及側支循環(huán)代償程度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
⑴單純肝靜脈阻塞,下腔靜脈通暢者,可選用門-體分流術、脾肺固定術治療。
⑵下腔靜脈膜性梗阻,梗阻遠側肝靜脈開口通暢者可選用經心臟手指或器械破膜術,經下腔靜脈直視隔膜切除術,下腔靜脈-右心房人工血管轉流術。破膜術方法較簡單,但復發(fā)率高。下腔靜脈直視隔膜切除術較復雜,效果尚不肯定。下腔靜脈-右心房轉流術近期效果好,遠期效果與采用的人工血管材料密切相關。
⑶下腔靜脈狹窄,肝靜脈通暢者,可采用球囊導管擴張術或經心臟下腔靜脈擴張術。如肝靜脈阻塞者則可選用腸系膜上靜脈-右心房人工血管轉流術或脾肺固定術。伴有大量腹水者不宜采用脾肺固定術,而腸房轉流術效果較好。
⑷下腔靜脈節(jié)段性閉塞,肝靜脈通暢者,選用下腔靜脈-右心房轉流術效果較好。如同時有肝靜脈閉塞者,則應采用下腔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右心房人工血管轉流術。
【概述】
正常顱內壓的范圍,由腰椎穿刺測定應在7.84~11.8kpa(80~120mmH2O)之間。一般顱腦損傷后的顱內壓,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表現(xiàn)為低顱壓者較少,間或有些病人傷后早期曾經有過顱內壓升高,嗣后又出現(xiàn)顱內低壓,其發(fā)生率約為5%。所謂顱內低壓綜合征,系指病人側臥腰穿壓力在7.84kpa以下所產生的綜合性癥候群,臨床表現(xiàn)與顱內壓增高相類似,只因處理方法各異,必須慎加區(qū)別。造成顱內低壓的原因,可能原發(fā)于傷后腦血管痙攣,使脈絡叢分泌腦脊液的功能受到抑制,亦可能繼發(fā)于腦脊液漏、休克、嚴重脫水、低血鈉癥、過度換氣以及手術或腰穿放出過多的腦脊液等。腰穿后頭疼已為人們所熟知,其機理一是腰穿本身所引起的脈絡叢反射性抑制或因丘腦下部腦脊液分泌中樞發(fā)生功能紊亂;二是腦脊液容量的減少。Franksson曾指出,當顱內壓為100~200mmH2O時,自腰穿針孔漏入硬脊膜外間隙的腦脊液,1天就可達240ml之多,而正常情況下腦脊液總量為100~160ml,分泌速率約為0.3ml/min,每天可產生400~500ml,故健康人一次快速放出腦脊液20ml,即可引起頭疼。Grant等(1991)認為頭疼可能是因代償性動脈擴張所致。另外,因外傷時腦脊液向椎管強力沖擊,造成腰神經根袖囊撕裂亦有可能使腦脊液漏入硬脊膜外間隙,從而導致低顱壓(Bell,1960)。
【診斷】
外傷性低顱壓綜合征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特點和腰穿測壓來確診。臨床上遇有頭傷后出現(xiàn)較重的頭昏、頭痛、乏力、厭食等癥狀,與腦損傷的輕重程度不符,特別是具有明顯的抬高頭位頭痛加劇、放低頭位疼痛減輕的規(guī)律時,即應想到顱內低壓的可能。如果腰椎穿刺臥位測壓在80mmH2O以下時即可明確診斷,若壓力低于40mmH2O則屬重度低顱壓,常伴有嚴重失水及電解質紊亂。由于顱內壓顯著降低,腦體積縮小,顱內靜脈擴張并被牽拉,易致滲血或出血,故腦脊液常呈黃色或有不同數(shù)量的紅血球發(fā)現(xiàn),蛋白質含量亦稍高,個別病人甚至并發(fā)硬膜下血腫。因此,曾有作者提出對顱內低壓病人不宜行腰椎穿刺,以免進一步加重腦脊液的流失,建議采用腦室鉆孔的方法了角顱內低壓的情況,既準確又安全。其實在顱腦影像為檢查已有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只要臨床特點相符,如果CT或MRI檢查業(yè)已排除其他可能混淆的病變,即可采用治療試驗加以證實,用平臥或足高頭低位、吸入含5%CO2與95%2的混合氣5~10分鐘或靜脈注射蒸餾水10~15ml以觀察頭痛有無緩解或消失。
【治療措施】
外傷后低顱壓綜合征的治療,可因不同的病因而略有差異,但基本原則相同,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平臥休息、不睡枕頭,必要時采足高頭低位;增加液體攝入量,每日經口服或靜滴均勻滴注生理鹽水1000ml及5%葡萄糖液約2500~3000ml;給予含5%CO2的氧氣吸入,每小時5~10分鐘,可使腦血管擴張、阻力減小促進腦脊液分泌;靜脈注射蒸餾水10~15ml/d,可以反射性刺激腦脊液的生成,但必須注意溶血反應;必要時可靜滴0.5%的低滲鹽水500~1000ml/d,亦有增加腦脊液之功效;用0.5%奴夫卡因10ml行左、右側頸交感神經節(jié)交替封閉,每日1次,可使顱內血管擴張;經腦室內注入生理鹽水或過濾空氣10~15ml或經腰穿鞘內注射15~20ml生理鹽水或空氣,不僅能直接充填充填蛛網(wǎng)膜下腔容積,同時有刺激腦脊液分泌的作用,但是有腰椎穿刺后殘留穿刺漏液之弊;其他有利于改善顱內低壓的藥物如罌粟堿、麻黃素、腎上腺素、垂體后葉素、咖啡因、毛果蕓香堿、新斯的明、右旋硫酸苯異丙胺、烏洛托品及皮質類固醇等亦可適量投給以促其恢復。此外,對繼發(fā)性顱內低壓的病人,則應針對病因及時處理,例如,腦脊液漏修補術。據(jù)文獻記載Cushing曾發(fā)現(xiàn)1例腰穿后9個月,其硬脊膜穿刺孔仍未愈合,經裂孔夾閉后頭疼始消失,實為罕見。
【臨床表現(xiàn)】
外傷后低顱壓多發(fā)生在頭傷后1~2小時,有時在2~3天之后以頭痛最為突出,常位于前額及后枕部,且隨頭位的升高而加劇。嚴重時遍及全頭并向頸、背、肩,甚至向下肢放射,采平臥或頭低位時頭痛隨即減輕或消失。過去認為這種體位性頭痛與腦組織下沉有關,但最近通過MRI研究并未得到證實。因此,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顱內血管受到牽扯或推壓有關;與顱內容量減少而使腦膜的張力產生順應變化有關;或與顱腔容量代償性調節(jié),使血量與腦脊液量互補,所引起的顱內血管擴張有關。其次是眩暈和嘔吐,每于頭位變動時或劇烈頭痛之后,即出現(xiàn)頭昏目眩、惡心嘔吐,病人常有動脈細速、血壓偏低、畏光、乏力、厭食、失水及頸僵等表現(xiàn),嚴重時可出現(xiàn)意識障礙,輕者倦睡,重者昏迷。少數(shù)病人尚可出現(xiàn)植物神經癥狀,如生命體征顯著波動、面部和頸部皮膚陣發(fā)性潮紅,甚至個別患者因腦組織失去腦脊液的托浮和襯墊作用,使顱神經直接受到擠壓或牽扯而出現(xiàn)瞳孔不等大及/或外展肌麻痹等征象,易與顱內壓升高相混淆,應予警惕。
擠壓綜合征就是指在受到擠壓等外力因素后,組織蛋白被破壞并分解出有毒代謝物,這些毒物進入到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引起腎小管壞死及其它并發(fā)癥。該疾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是相當高的,但及時的處理和診治可以減少其危害性。
病理病因
擠壓綜合征多發(fā)生為于房屋倒塌,工程塌方,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中,戰(zhàn)時或發(fā)生強烈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時可成批出現(xiàn),此外,偶見于昏迷與手術的患者,肢體長時間被固定體位的自壓而致。
擠壓綜合征的病理生理
肌肉遭受重物砸壓傷,出現(xiàn)出血及腫脹,肌肉組織發(fā)生壞死,并釋放出大量代謝產物,肌紅蛋白,鉀離子,肌酸,肌酐,肌肉缺血缺氧,酸中毒等可促使鉀離子從細胞內向外逸出,從而使血鉀濃度迅速升高,肢體擠壓傷后,出現(xiàn)低血容量休克使周圍血管收縮,腎臟表現(xiàn)為缺血,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減少,腎小管主要依靠腎小球出球動脈供血,腎小球動脈收縮,可加重腎小管缺血程度,甚至壞死,休克時五羥色胺,腎素增多,可加重腎小管的損害,肌肉組織壞死后釋放的大量肌紅蛋白需腎小管濾過,在酸中毒,酸性尿情況下可沉積于腎小管,形成肌紅蛋白管型,加重腎損害程度,終至發(fā)生急性腎功能衰竭。
臨床表現(xiàn)
(1)局部癥狀
由于皮肉受損,血離脈絡,瘀血積聚,氣血停滯,經絡閉塞,局部出現(xiàn)疼痛,肢體腫脹,皮膚有壓痕,變硬,皮下瘀血,皮膚張力增加,在受壓皮膚周圍有水泡形成,檢查肢體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時,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肢體遠端脈搏不減弱,肌肉組織仍有發(fā)生缺血壞死的危險,要注意檢查肢體的肌肉和神經功能,主動活動與被動牽拉時可引起疼痛,對判斷受累的筋膜間隔區(qū)肌群有所幫助。
(2)全身癥狀
由于內傷氣血,經絡,臟腑,患者出現(xiàn)頭目暈沉,食欲不振,面色無華,胸悶腹脹,大便秘結等癥狀,積瘀化熱可表現(xiàn)發(fā)熱,面赤,尿黃,舌紅,苔黃膩,脈頻數(shù)等,嚴重者心悸,氣急,甚至發(fā)生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如油等脫癥(休克),擠壓綜合征主要特征表現(xiàn)分述如下:
①休克
部分傷員早期可不出現(xiàn)休克,或休克期短而未發(fā)現(xiàn),有些傷員因擠壓傷強烈的神經刺激,廣泛的組織破壞,大量的血容量丟失,可迅速產生休克,而且不斷加重,
②肌紅蛋白尿
這是診斷擠壓綜合征的一個重要條件,傷員在傷肢解除壓力后,24小時內出現(xiàn)褐色尿或自述血尿,應該考慮肌紅蛋白尿,肌紅蛋白尿在血中和尿中的濃度,在傷肢減壓后3~12小時達高峰,以后逐漸下降,1~2天后可自行轉清,
③高血鉀癥
因為肌肉壞死,大量的細胞內鉀進入循環(huán),加之腎功能衰竭排鉀困難,在少尿期血鉀可以每日上升2mmol/L,甚至在24小時內上升到致命水平,高血鉀同時伴有高血磷,高血鎂及低血鈣,可以加重血鉀對心肌抑制和毒性作用。
④酸中毒及氮質血癥
肌肉缺血壞死以后,大量磷酸根,硫酸根等酸性物質釋出,使體液pH值降低,致代謝性酸中毒,嚴重創(chuàng)傷后組織分解代謝旺盛,大量中間代謝產物積聚體內,非蛋白氮迅速升高,臨床上可出現(xiàn)神志不清,呼吸深大,煩燥煩渴,惡心等酸中毒,尿毒癥等一系列表現(xiàn),應每日記出入量,經常測尿比重,若尿比重低于1.018以下者,是診斷主要指標。
急救措施
(1)盡早撤離現(xiàn)場
解除外部壓迫因素。
(2)受傷肢體應予以制動
必須對尚能活動的患者說明強性活動的危險性,盡早限制傷肢的活動,在現(xiàn)場可用適宜的物品作為夾板臨時固定傷肢,以免組織分解產物被大量吸收引起中毒。
(3)受傷肢體不應搶高,不做按摩及熱敷
可將傷膠暴露在涼爽的空氣中或用涼水減溫,以求組織降低代謝并推遲感染的發(fā)生,對擠壓嚴重的肢體在解壓厲可立即纏繞彈性繃帶,避免傷肢迅速發(fā)生腫脹與滲出,以減少并延緩毒性代謝物的釋放與吸收。
(4)立即服用堿性藥物
以堿化尿液。
結語:擠壓綜合征是因為受到擠壓等外力,出現(xiàn)皮膚阻止破損,并代謝出有毒物質,而這些毒物進入血液循環(huán),使身體產生非常嚴重的并發(fā)癥。因此,及時的急救和有效的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介紹了一些急救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巴特綜合征即Bartter綜合征以低血鉀性堿中毒,血腎素、醛固酮增高但血壓正常,腎小球旁器增生和肥大為特征。早期表現(xiàn)為多尿、煩渴、便秘、厭食和嘔吐,多見于5歲以下小兒,已認為是由離子通道基因突變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如果能在飲食中加入一些營養(yǎng)的食物,或者使用一些簡單的偏方,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偏方1
冬瓜500g與排骨同燉食用。具有一定的利尿性作用,可減輕腎臟以及心血管的負擔,從而減少蛋白尿以及新功能衰竭發(fā)生的風險。
偏方2
酸棗100g直接食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檸檬酸,對組織、神經具有很好的營養(yǎng)性作用。
偏方3
楊梅兩餐之間服用。含有豐富的果酸、維生素C、果糖??山档脱剑档脱撬?,增加血鉀水平,能夠改善本病所致的低鉀血癥。
巴特綜合癥部分病人(10%小兒,成人37%)無癥狀,因其他原因就診時被診斷。曾報告2例本病患者有特殊面容,頭大、前額突出、臉呈三角形耳郭突出、大眼睛、口角下垂。日常生活中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含有較多的鉀,可酌情多吃西瓜、香蕉、柑桔、杏子、草莓、柚子、葡萄等水果;蔬菜中的青菜、芹菜、大蔥、馬鈴薯、毛豆、青蒜等含鉀也豐富,海藻類,含鉀元素相當豐富。綠豆、赤小豆、蠶豆、黑豆、扁豆以及黃魚、雞肉、牛奶、玉米面、蕎麥面、向日葵籽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鉀。多飲茶也很有好處,因為茶葉中含鉀豐富。
臟不能出現(xiàn)疾病,一旦出現(xiàn)疾病是比較嚴重的,包括腎激素的不平衡,腎上腺素的不穩(wěn)定,都會導致腎上腺色棕合癥出現(xiàn),腎臟疾病在發(fā)生后,患者不僅僅會伴有身體乏力,昏迷不醒,還會出現(xiàn)身體水腫和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
簡介
CAH患者由于腎上腺合成皮質醇的酶先天性地缺乏,導致皮質醇合成障礙和血中ACTH分泌過多,性激素過高或過低,進而發(fā)生以性器官形態(tài)及功能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按所缺乏酶的不同,CAH可分為多種類型,其中以21?羥化酶缺乏最為常見。羥化酶缺乏占CAH的80%以上,按其缺陷的程度,又可分為單純男性化型和男性化伴失鹽型。單純男性化型為21?羥化酶部分缺乏所致,占21?羥化酶缺乏癥的50%~80%,女性主要表現(xiàn)為外生殖器發(fā)育異常,男性化,青春期乳腺不發(fā)育,月經不來潮;男性則表現(xiàn)為早熟性生殖器巨大畸形,陰莖迅速長大而睪丸呈未成熟狀,患者常有抵抗力低下和皮膚及粘膜色素沉著等臨床表現(xiàn)。男性化伴失鹽型是由于嚴重的
羥化酶缺乏引起的,除了單純男性化型的表現(xiàn)外,還可有高血鉀、低血鈉、低血壓和代謝性酸中毒,嚴重者可出現(xiàn)循環(huán)衰竭等危象表現(xiàn)。11β?羥化酶缺乏約占CAH的5%左右,除男性化表現(xiàn)外,患者常因11?去氧皮質酮在血中堆積而引起高血壓和低血鉀的癥狀。
特點編輯
CAH的治療以補充糖皮質激素為主,有嚴重失鹽表現(xiàn)者,還需要補充醋酸去氧皮質酮(DOCA)或9α?氟氫化可的松等理鹽激素。腎上腺性激素分泌瘤很少見,包括男性化及女性化腎上皮質腺腫瘤。處理以手術治療為主。什么是基底動脈尖綜合征?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基底動脈尖綜合征不是很了解,但其實基底動脈尖綜合癥這種血管疾病卻在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還可能會導致人們的記憶力喪失,聽覺等出現(xiàn)障礙,而且嚴重的還可能會奪去人們的性命,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什么是基底動脈尖綜合癥?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由于TOB區(qū)局部解剖的特點,此區(qū)血循環(huán)障礙常出現(xiàn)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且臨床表現(xiàn)多樣。大部分學者將其表現(xiàn)分為兩組,腦干首端梗死和大腦后動脈區(qū)梗死。由于供應腦干首端的血管多為深穿支或終末支,并直接從大血管發(fā)出,易造成血管的損傷,故腦干首端梗死多見。
基底動脈尖端分出兩對動脈,大腦后動脈和小腦上動脈,供血區(qū)域包括中腦、丘腦、小腦上部、顳葉內側和枕葉?;讋用}尖綜合征變現(xiàn)為為眼球運動障礙,瞳孔異常,覺醒和行為障礙,伴有記憶力喪失,及對側偏盲或皮質盲,少數(shù)患者出現(xiàn)大腦腳幻覺。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治療主要是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病因機制治療,另外要加強對危險因素的控制和預防,目前仍是以盡早溶栓、抗凝、擴容、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和腦細胞功能等綜合方法為主。
上面比較詳細的給大家介紹了基底動脈尖綜合癥的一些癥狀,以及該癥的一些表現(xiàn),大家就可以通過上述所提到的這些癥狀來進行一個基本的判斷,但是對于具體的診斷還是要到醫(yī)院去進行檢查,一般來說基底動脈尖綜合癥,越早治療的效果會越好,拖到后期是會比較嚴重的。
帕金森綜合癥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中年以上,也就是50歲左右的人群上,一般剛開始可能會有眩暈或者是站立不穩(wěn)的癥狀,但是病情的發(fā)病比較短,所以不會太明顯。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身體可能會出現(xiàn)傾斜,全身抖動,無法正常自理。
帕金森綜合癥,是發(fā)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疾病。美國ApDA稱年齡小于40歲便開始患病者為年輕的帕金森病患者。原發(fā)性震顫麻痹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腦炎、腦動脈硬化、腦外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一氧化碳、錳、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類藥物中毒及抗憂郁劑(甲胺氧化酶抑制劑等)作用等都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表現(xiàn)帕金森綜合征。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xiàn)該病起病緩慢,呈進行性加重,表現(xiàn)有:
(1)姿勢與步態(tài) 面容呆板,形若假面具;頭部前傾,軀干向前傾屈曲,肘關節(jié)、膝關節(jié)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緩慢,越走越快,呈慌張步態(tài),兩上肢不作前后擺動。
(2)震顫 多見于頭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明顯,手指表現(xiàn)為粗大的節(jié)律性震顫(呈搓丸樣運動)。震顫早期常在靜止時出現(xiàn),作隨意運動和睡眠中消失,情緒激動時加重,晚期震顫可呈持續(xù)性。
(3)肌肉僵硬伸肌、屈肌張力均增高,被動運動時有齒輪樣或鉛管樣阻力感,分別稱為齒輪樣強直或鉛管樣強直。
(4)運動障礙與肌肉僵硬有關,如發(fā)音肌僵硬引起發(fā)音困難,手指肌僵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進食等都感困難)。
(5)其他 易激動,偶有陣發(fā)性沖動行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腦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降低。
提到了阿斯綜合征,相信很多朋友并不是十分了解。其實阿斯綜合征是屬于一種心源性的腦部缺血征。此外這種疾病不僅會導致心律出現(xiàn)失常,而且還會使腦部出現(xiàn)嚴重的缺血等等,甚至會神志喪失或者暈闕等等。因此阿斯綜合征,是需要及時就醫(yī)和治療的。那么到底阿斯綜合征的治療方法是什么呢?
其實阿斯綜合征的治療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用一些藥物使我們人體的心律加快,或者在人體的體內植入人工起搏器等等,當心跳出現(xiàn)停止之后,馬上能夠通過起搏器恢復心跳。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阿斯綜合征這個疾病。
阿斯綜合征
阿斯綜合征即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是指突然發(fā)作的嚴重的、致命性緩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時間內銳減,產生嚴重腦缺血、神志喪失和暈厥等癥狀。阿-斯綜合征是一組由心率突然變化而引起急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臨床綜合征。該綜合征與體位變化無關,常由于心率突然嚴重過速或過緩引起暈厥。
治療
對于心率緩慢者,應促使心率加快,常應用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如果是由完全性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雙束支阻滯、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引起,則應植入人工起搏器。對于心率快者,可行電復律。對于室上性或QRS波群寬大畸形分不清為室性或室上性者應選用胺碘酮或普羅帕酮。而對于室速者,除扭轉型室速外,可首選利多卡因。
1.發(fā)現(xiàn)暈厥患者時:(1)應立即將患者置于頭低足高位,使腦部血供充分,并將患者的衣服紐扣解松,頭轉向一側以免舌頭后倒堵塞氣道。(2)在暈厥發(fā)作時不能喂食喂水。神志清醒后不要讓患者馬上站立,必須等患者全身無力好轉后才能在細心照料下逐漸站立和行走。
2.心動過緩性心律失常所致暈厥:使用增快心率的藥物或植入人工心臟起搏器。
3.心動過速性心律失常所致暈厥: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對于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頻發(fā)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室撲、室顫等通常首選利多卡因,其次可選用普羅帕酮、胺碘酮等,有條件的單位,可首選電復律。
4.QT間期延長引起的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尖端扭轉型室速)所致暈厥:除可試用利多卡因外,禁忌使用延長復極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包括所有Ⅰa類和Ⅲ類抗心律失常藥。通常應給予增加心率的藥物如異丙腎上腺素或阿托品;如無效則可行人工心臟起搏治療,以保證心室率100~120次/分。對于心肌缺血引起的QT間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所致暈厥,除病因治療外,可按室速的常規(guī)治療。對極短聯(lián)律間期的多形性室速,靜脈使用維拉帕米(異搏定)有效。
5.急性心臟排血受阻所致的暈厥:叮囑患者避免劇烈運動,防止暈厥發(fā)作;若有手術指征則應盡早手術治療。
6.病因治療:明確心源性暈厥的病因后,應針對病因治療,如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以及改善心肌缺血等。此外,應注意某些急需搶救的疾病,如腦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主動脈夾層。
預防
1.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應避免情緒激動、疲勞、饑餓、驚恐等誘發(fā)因素。
2.血管迷走性暈厥:患者應在排尿、排便、咳嗽、吞咽時注意體位等。
3.體位性低血壓:患者應避免從臥位突然站立,在起床前宜先活動腿部,然后慢慢地坐在床沿觀察有無頭昏、眩暈感覺,而后才可下地行走;可使用彈力襪或腹帶;麻黃堿可升高血壓;鹽可使細胞外容積增加。
關于阿斯綜合征,相信大家已經大致有所了解了。其實這類疾病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預防疾病的發(fā)作的,患者除了要避免情緒波動不要過大之外,還要避免疲勞和饑餓等。此外患者在排尿和排便時也要注意體位等。總之阿斯綜合征是需要及時就醫(yī)和治療的,否則容易導致生命危險。